【往生论】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善巧说法相关内容。“如是菩萨”指的是刚才我们所说的菩萨修习的四种法门,这种菩萨已经成就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奢摩他”翻译成中国话是止;“毗婆舍那”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观。“广略修行”指的是菩萨修行的时候是按照广法修行,还是按照略法修行,广的也可以成就,略的也可以成就。
成就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
什么叫作柔软心呢?就是我们修习阶段必须从广、略两种止观下手,相顺修行,成般若心也。
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
就是随顺广、略两种止观进行修行,就可以成就般若心。举个例子来说吧,你修习“止”,就可以使自己的粗心降伏下来,让粗的妄心降伏下来。你修习“观”,就可以使自性本具的智慧得到开显。
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比如说用水取影,因为古时候没有镜子,打一盆水来照脸,看脸干净不干净,脸上的五官长得是否好看,是否端严。那盆里的水必须是非常清净才行,水如果是浑浊的,照影子的话就照不清楚;水里面一点儿浑浊都没有,照影子就可以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跟这个道理是相应的。
【往生论】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在我们修习广略两种止观的时候,要如实地了知广略的一切诸法。广法如何修习,略法又如何修习;广法说的是什么,略法说的又是什么;从哪里下手,中间有什么疑难,又怎么解决等等。这些,我们都得清楚。
通过对于广略止观的修习,如实成就,就可以成就我们“巧方便回向”了,就是使我们最后把所有诸法及所有的善法都修习完毕了,这样按照程序依法修习完毕之后,就可以成就“巧方便回向”功德。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如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皈依也,慈悲之与皈依,巧方便在下。
【往生论】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
什么叫作菩萨的巧方便回向呢?
【往生论】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各位,这些善法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修习,可惜我们却不知道这些是巧方便回向,事实上我们大家很多人都在修习。菩萨巧方便回向就是说礼拜等五种功德,五种修行,礼拜就是礼拜门,下来还有赞叹门、皈净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等。这五种修行所集的一切功德,一切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所修的一切善法都不为自己,叫作“菩萨所做功德不应贪着”,你不为自己就叫不贪着,如果为了自己就叫贪着。
【往生论】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就是你内心世界里面所做一切功德,都不为自己追求什么人天福报、种种的快乐等等,而是从内心世界里愿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希望天天发愿,愿意摄取一切众生。譬如说,以我所修的所有功德不为自己享受人天福报,但愿所有一切众生与我一道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离苦得乐,证无生法忍!
【往生论】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如果你把所有的功德都愿意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发愿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证无生,同了生死,同成佛道,同化有情。你如果这样发愿的话呢,就叫作“巧方便回向”。
各位,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念佛不但要自己了生死求解脱,还要回向摄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获不退转,究竟成佛。
一、离菩提障
【往生论】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得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这三种门是什么呢?
1.智慧门
第一条就是说菩萨第一个就要依智慧门,不求自乐。我们所修一切善法,所做一切功德,都不为自己身心,不为我自己享受人天福报。“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这样发心呢,就叫“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不为自己享受人天福报,不为自己贪着小乘声闻果位,不为自己获得世间名闻利养等等。这样就远离“我心”,对于“我”这个身体的贪着,我见,乃至对于种种享受的爱染,这些都可以在智慧的照耀下加以破除。
你如果经常培养这种无我的心,培养这种远离对于自身求自乐的这种心,那么你的心量就会越来越大。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以智故,不求自乐。以慧故,远离我心贪着自身。
这种智慧实际上就是知道一切诸法无实自体,无我无他无自性,这就叫作“智”。什么叫作慧呢?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对我这个身心的贪着,就是远离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远离这种对于自身的贪着,就叫作“慧”。
各位有智慧吗?用刚才这几句话对照一下,如果你能够不贪自身、不求自乐,然后也能够远离“我心”种种贪着,我想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大家一定是有智慧的人。
2.慈悲门
【往生论】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
我们目前虽然没有实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和所有人。有人没钱花,你能给他点儿钱吗?我们自己也很困难,给不了的;有人没有工作,你能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吗?可是我们力量也很单薄,安排不了;还有,假如有人的家里遇了事,老人、小孩都在患病需要照顾,你能帮助把他送到医院并给治疗吗?我们能力也有限。
在现实当中此类事情很多,确实很难做到。那该怎么办呢?我们“但需发此心”,可以发这样的心:“要拔一切众生的苦,远离无安众生心。”这就是说心里面经常要装有众生,经常想着要帮助众生离苦,帮助众生得乐。你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是心里一定要这样想。比如说,某个众生可怜,走路不方便,那你心里思维:我如果有力量的话,我一定要帮助他,使他身体健康,走路健壮如飞,身心自在。他的所有苦难我都替他承担,令他得到吉祥,令他得到安乐。
你如果能这样想的话,你就发了“施与众生乐,拔除众生苦”的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慈悲心。你可以天天这样培养,虽然你不一定能做到,但是天天这样培养就能有很大的功德。
3.方便门
【往生论】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什么叫作方便呢?这就叫作方便门,这方便门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经常性的怜悯一切众生。看到众生有苦,我们给予同情,给予关照,给予慰问。同时不要贪着众生的供养、恭敬,包括贪着自己重视的礼拜供养、磕头等等。你经常希望善男子、善女人来给你磕头,给你礼拜,给你供养,那就叫作“贪着供养自身心”。
看到众生受苦受难的时候你无动于衷,心里一点怜悯心都没有,认为是应该如此。如果是这样,你就是“远离怜悯众生心”。你不但要做到关照、怜悯一切众生,而且还要做到对自己不贪。
【往生论】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按照《起信论》上所讲,我们修学菩萨行的人,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要干三种事情,第一是有大悲心,愿意救度一切众生苦;第二种,要善于观察自己的真如自心,常常修习真如自心;其次,还要修习一切善法,积累世间、出世间的善法资粮,叫作“一者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菩提心,随顺观察自性清净心故;三者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心,普济一切众生平等无我利他行故。”一般的大乘菩萨修行,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二、顺菩提门
【往生论】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我们现在应远离三种过失,然后修习三种善法。
1.无染清净心
【往生论】一者无染清净心。
培养这种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常常来发这个不为自己贪求人天福报、贪求种种诸乐的心,这种观想要常常念。不要贪着我要穿好,我要吃好,我要坐好车,我要住好房,我要喝好茶,我还要用好东西,整天就贪着自己要各种的享受,这就叫作“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你如果贪求自乐的话就违背菩提了,所以要修习无染清净心,修习无染清净心就是随顺菩提门。
2.安清净心
【往生论】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就是安我们一切众生的清净处,一切众生依发无上菩提心故,将来必得觉悟,成就菩提。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苦,那就违背菩提了。所以,菩萨经常发心作意拔一切众生苦,拔一切众生苦就是随顺菩提门。“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这是慈悲心的具体表现。
3.乐清净心
【往生论】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菩萨发心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为了帮助一切众生得大菩提,首先要摄取一切众生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生彼国土故”,就是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帮助众生,“摄取众生”,引导众生,帮助众生发大乘心,发菩提心,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求愿往生安乐佛的国土。这样就是乐清净心,就是“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
【往生论】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往生论】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刚才所说的智慧、慈悲、方便这三种门,总体上说都是摄取般若的,般若也是摄取方便。“般若亦为母,方便亦为父”,在菩萨修行的时候,方便与般若都是不可缺少的。般若称为根本智,方便称之为全智。全智和根本智在菩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相辅相成的。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以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智慧和方便要二具相应。
【往生论】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一般来讲,我们要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要远离无安众生心,对这些障菩提的法都要善自观察,善自远离。
【往生论】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这三种心可以成就妙乐胜真心。这三种心,对于我们解脱相当重要,都是菩萨在修学佛法时必不可少的。
三、愿事成就
【往生论】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菩萨的智慧心,就是方便善巧的心,就是不违背菩提的这种无障心,就是随顺菩提的胜真心,包括与一切法、与佛国土的这个清净心,都是我们应该培养,应该保持的。
【往生论】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以上这几种,称之为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就是刚才所说的礼拜们、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等。随顺这五种法门就可以成就五种功德,成就五种功德就可以生清净佛土,使修行者得到出没自在。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这里的五种法门成就五种功德,都是非常相应的。
言此五种业合和,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如果这五种法门都能够善巧修习,五种业随顺成就,这样的话,一个学佛的人可以说得利行的满足,可以往生净土,使往生净土法门的这个自在业获得成就,舍报之时一定会乘愿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论】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为园林游戏地门。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利行满足,就是利他行得到满足,前面说的是自利门得到满足,愿次成就。前四种门是成就入功德,第五种门则成就出功德。
一、近门
【往生论】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就是说入第一门首先以礼拜阿弥陀佛作为我们的主修方法,通过礼拜阿弥陀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就能得生安乐世界,往生到安乐世界就是“是名入第一门”了。
二、大会众门
【往生论】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随顺名义称如来名,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我们知道念阿弥陀佛是念无量光佛,念无量寿佛,就是念自性清净心。称如来名号,就是依如来的光明智相在修行,通过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我们便得入大会众数。就是我们的身体虽然还在这个娑婆世界,但是我们的心早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早已与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海会圣众、无量无边人天等聚会一处了,那就叫作“得入大会众数”。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中就有了我们的名讳,有了我们的名号。我们念得越好,那边的莲华开放得越光鲜,长得越大。莲萼就形成得越庄严、越华丽。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人问,通过念佛,通过赞叹这些方法怎么可以很快往生极乐世界呢?下面这样回答。
三、宅门
【往生论】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
第一是要一心专念;第二要作愿,作愿就是发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往生论】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修寂静止。就是我们不仅仅只是持名用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心里面还要念念相续不间断,身口意业没有疲厌。就像用线把珠子串起来一样,不停地、没有间断地执持佛的名号,并且心里面念念相续,就是要修所谓的“一心不乱”,你能够修习“一心不乱”就是在修习寂静三昧。
比如说,理一心修成了,就可以往生莲华藏世界海,莲华藏世界海就是自性,叫作法性海。一旦生到法性海就会见到自性佛。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名第三功德相。
四、屋门
【往生论】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
这不仅仅是念,是发愿,同时还要观察,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身相如须弥山,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八棱中空,光明遍照等等无量无边的庄严色相。我们要随顺观察,能够随顺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就是修习毗婆舍那,“毗婆舍那”翻译成中国话叫作“观”。
你如果心细了就会观,心粗了就不会观。你念得时间久了,不但要口念,最重要的是心也要念。心念着念着,心就越来越细,细到极致处,我们内心世界的尘劳妄想越来越淡薄,我们自性所具的智慧就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光明。极乐世界不是心外的极乐世界,就是我们自性所具的极乐世界。
因为我们心清净故,极乐世界的净土自然现前了,极乐世界净土现前就是华藏世界现前。华藏世界按《华严经》上解释,华藏世界有一个种种光明的蕊香幢,这样一个莲华世界种,世界种的第十三层,东边是娑婆世界,西边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在同一水平,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往生到这个莲华藏世界了,往生到莲华藏世界也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跟莲华藏世界是不二的,你发心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往生莲华藏世界海。
你如果能够往生到莲华藏世界海,就可以受用种种法味乐,成就无量无边的自受用功德和他受用功德。首先是自受用功德,如处在他化自在天一样,非常殊胜,非常快乐,心寂静得不为一切尘劳所染。
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五、园林游戏地门
【往生论】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我们通过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及一切诸大菩萨,然后我们就出第五门,乘愿再来了。
乘愿再来的时候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譬如我们站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树的枝里叶间,都可以发现我们娑婆世界过去生中每一世的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兄弟姐妹,他们如今在什么地方受苦,现在属于什么样的一个循环状态。我们立刻就应现色身,至其人前,为其说法,引导教化,帮助他们赶快修习出离,使他们从烦恼污泥生死流转当中一下子得到救拔,得到解脱。
“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那么乘本愿力教化众生。这样就是回向,名为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
像《法华经》中的《普门品》一样,方便示现。示现有两种意思:
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菩萨度众生就像狮子搏鹿一样,狮子把鹿抓住的时候,像猫耍老鼠一样,把老鼠拨来拨去的,老鼠一点儿反抗都没有。菩萨度化众生就像狮子把鹿拿着玩一样,就那么方便、自在。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
虽然有男女老少,有无穷无尽的众生,菩萨在度化期间也有很多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但是菩萨度无度相,度众生的时候不着度众生之相。做了好事,心里不记着他自己做了功德;度化了众生不计着他自己度化了众生,也不计着一切众生为他所度;他为众生有什么功劳,有什么苦劳,众生要欠他什么账,欠他什么人情等等,都不存在,心里不着一相,不挂一点。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从本愿力而起,比如阿修罗的琴一样,菩萨来度化众生是自然的,不需要做作,不需要勉强。阿修罗的琴只要拿着就行了,他把琴自然弹得抑扬顿挫,有音有阶,一点儿都不错乱,而且非常美妙。
【往生论】菩萨入第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修习这五念门能成就五种利益,就可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推求菩萨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地成就菩提,这么快地不动本地而游十方,来示现教化、度化众生成就五种功德,最根本的还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还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的无边神力在作支撑。
假使没有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四十八广大宏愿,愿愿成就,愿愿摄受接引一切众生,那么菩萨这五念门的功德也很难成就了。也就没有念阿弥陀佛的人能很快、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切归根结底要感谢阿弥陀佛无量无边正定功德,感谢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我们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佛的这种不可思议解脱的神力才是最究竟最殊胜的,希望我们今天在会的诸位,都能够仗佛神力,现生往生,成就无生法忍,毕竟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往生论》简要地介绍到这里,不尽如人意,因为水平所限,还有好多地方没有能够很好地展开,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包涵!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