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这个论的开头是愿偈大义,阐明了什么叫作愿偈大义。紧接着提了个问题,此愿偈讲什么内容呢?底下答复说,这个愿偈主要是示现观彼,观察彼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目的是为愿生极乐世界而已。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如何才能观极乐世界呢?这里起观生信又有二重,也就是分了两大科: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第一示五念力,指的是什么呢?
【往生论】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底下问:“云何观?”就是怎么观呢?“云何生信心?”就是你要观的话,首先要生起信心来。“云何观?云何生信心?”都是属于问。
【往生论】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这里从总的方面给了一个答复,怎么样观,怎么样生信心呢?天亲菩萨自问自答,给我们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在阎浮提娑婆世界,无论是善男子也好,善女人也好,修五念门行成就。
五念门是一个法门,修五念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行持,也是一种功夫,所以叫作五念门行成就。“行”就是修行功夫成就。如此行持必定得生安乐国土,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都知道,就是无量寿佛。
【往生论】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这五者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法门,在这部论里面,重要地阐述了这五念门。
通达之意。门的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往来的重要通道嘛,找到门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大家知道五念门,通过五念门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
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前四门是用于自利的,后一门是用于利他的。就是我们通过修前面四门往生到极乐世界,从娑婆世界进入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悟无生忍,得三不退转,位列等觉菩萨,得一生补处,得大总持,具无量无边神通智慧之后,我们再出来。
最后一个回向门,就是从极乐世界出来“退位为人”,我们出了极乐世界再游戏神通,遍游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在一切诸佛世界作大佛事,现大神通,广宣法要,度化有情,这是出极乐世界,这叫回向门。这是出慈悲教化门,悲能拔苦,慈与生乐。你只有具大慈悲心,才愿意游戏神通,示现种种的自在变化,度化一切有情众生。
一、礼拜门
【往生论】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我们身体专门礼拜阿弥陀佛这个形象,对阿弥陀佛的形象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地礼拜。总的来说,就是每天规定一个课程,我们一天能拜多少拜,天天坚持,天天礼拜,就是礼拜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有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诸佛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他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若要全部说出来的话说不完,纸墨也写不尽。我们一般在经典上赞叹佛的功德有三号:如来、应供、正遍知,说这三种就可以把佛的功德都浓缩进去了,如果要再广一点,就可以说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如来十号就将佛的所有功德高度地概括了。那么什么叫如来呢?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这是昙鸾大师对如来的一个解释,元魏时代昙鸾大师,对佛教名词术语的解释都很有深度和广度,解释如来不从三身去说,他说“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就是说如来按照他自己对一切诸法的觉悟水平即了解程度,他了解到多少,他就如实地说多少,如数如说而不妄。“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诸佛是从什么地方怎么样来到人间的,这个佛也是这样来到人间,所以这个佛就是如来了。
“更不去后有中”,这是说诸佛从“如是道”到我们人间来示现,来受生,示现成佛,示现度化众生,其他佛是这样来的,这个佛也是这么来的,走的是一条路,诸佛不会到六道轮回里再去颠倒受生,所以叫作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佛结使除尽”,就是佛把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无明惑烦恼都已经除尽了,得到了一切智慧,应该要接受一切天地众生的供养,故曰应供。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正遍知就是指一切法实不坏相,一切诸法本来就不坏,不增不减。为什么不坏呢?因为我们每个众生清净心,“心行处灭”,心已经离开了生灭;“言语道过”,言语相不可说不可说。离开语言相,心缘相、音声相、文字相,一切诸相都说不了,都没法描绘的。
“诸法如涅槃相不动”,诸法如涅槃相,一切诸法本自不生,本自不灭,就叫如涅槃相。怎么叫作“如涅槃相”呢?用语言文字来讲就是诸法不生不灭,佛也不生不灭,证得不生不灭就叫入涅槃相了。但事实上,我们大家要做到这样,通过实践、实修达到这样一个水平,真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一定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一定要真修实证,才能做到,决不是泛泛地说一下就可以。这是如来、应供、正遍知三个佛名号的简要解释。
【往生论】为生彼国意故。
为什么要身体礼拜供养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呢?是为了往生阿弥陀国土的原因!有这个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国土这么一个志愿,所以要行礼拜。昙鸾大师在注解中说:
这是说,按照菩萨修行方式来讲的话就是昼三时——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昼三时;夜三时——晚上又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是夜三时——都要无条件地礼敬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这样的愿那样的愿。你礼拜,是正常的,是应该的、本分的、必须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但是,现在天亲菩萨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礼拜阿弥陀佛,因此,他的礼拜就有“愿生意”存在。“今应常作愿生意”,今天我们对这个往生偈的理解就不同了,所以必须作愿生意,要礼敬阿弥陀如来。
二、赞叹门
【往生论】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下面讲了,赞叹要用口业去赞叹,就是用嘴巴去说了,嘴巴不说达不到赞叹的目的。赞者,赞扬的意思;叹者,歌叹的意思;赞扬歌叹佛的这种无量无边的正定功德,简称为赞叹。,如果有人愿意赞叹佛,嘴巴不说,就不知道是赞叹佛,。
【往生论】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就是称阿弥陀如来名号,彼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阿弥陀如来光明智相也就是寿命无量无边、光明无量无边、智慧广大无边、相好庄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还有彼佛眷属弟子、菩萨弟子、罗汉弟子、缘觉弟子及其人天弟子,也是无量无边。佛的相好庄严也是非常广,非常多,多得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
如彼佛这种光明智相有多少?我们就如说地赞叹佛的这种光明智相。“如彼名义”就是这个佛当年怎么修行,我们就怎么修行,现在佛给我们说怎么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就怎么样介绍给其他人;我们怎么样能够往生,就劝其他人也怎么样往生。总的是要“如所如说,不狂不妄”,不能把佛的法传错了,但也不能不传授;传错了固然不对,保守不传也不对,一定要“如所如说,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按照佛陀这种种光明智慧,种种功德神力,种种不可思议的清净愿力。彼佛国土无量无边,依正庄严,彼佛本身及诸弟子教化弘扬无量诸佛圣教,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的大悲心,大悲愿都要如所如说,如实修行,要与佛相应。
譬如说,我们现在要观佛的三十二相,“欲观如来的三十二相,从一相好入”,我们首先观佛的眉间白毫相,眉间白毫先怎么观,后怎么观,再怎么观,文字上说得一清二楚。首先要将这一段文字搞得非常熟悉,非常清楚,然后在你的大脑当中数次甚至几十次的想象:从头上想到脚上,从脚上想到头上。要想得非常清晰,一点失误都没有,然后如实观察,越观越熟,那就是出定入定。无论是入定也好,出定也罢,走路、睡觉、说话、想问题,这个境界都可以现前,都可以若进若出明显地现在面前,那你的观法就决定成就了。你的观察与如实修行相应,观察的程度和水平与佛经上说的一模一样,非常相应,一点都不差,就是如实相应,否则就没有相应。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无碍光如来、无边光如来、阿弥陀如来都是指阿弥陀佛,或称无碍光如来、无量寿如来都是可以的。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佛的这种光明智慧,能破除我们众生的烦恼痴暗,开显我们众生性具的无量智慧,不像人间的日月烛光。太阳的光明仅能照白昼,月亮的光明只能照黑夜,灯烛的光明只能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都是有局限的。没有一个光明可以破迷开悟,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只有无量寿佛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无碍光如来的光明可以开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智慧光明,不但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光明,同样可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能破除十方众生的无明黑暗,而不仅仅是一人。
如彼明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
有人说,既然佛能消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我念了这么长时间的佛,为什么我的无明还在,佛怎么没有把我的无明消除掉呢?“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过不在佛。之所以不能满愿者,是你未曾如实修行过,你是称名忆念了,但没有如实修行。由于没有如实修行,因此与佛的智慧不相应,所以不能开启你本具的智慧,所以无明犹在。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我们众生不知道如来是实相身、为物身。“为物身”就是利他身,利益众生的身相。“实相身”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从本义来说,如来色身,不坏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一切边,这样的身相才叫实相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此三句就像轮子一样不停地转,这里面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想与如来如实修行名义相应,一个是要信心淳厚,坚定,不怀疑,不能若存若亡;二是信心要专一,一定要有决定性,不能怀疑;三者信心要相续,不能间断。余念夹杂,就难以相续。就是说,我们要想达到相应,必须要如实修行,只有如实修行相应了,才能够做到与名义相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论主建议我们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有人提出疑惑,说“名为法指”,名相当于指头指月一样,如果念佛的名号就能够满愿的话,我们的手指头指月亮,指头也能照亮黑暗了。“如来说法,如照月指”,照亮黑暗的是月亮而非指头,这破暗还是要假借月亮的功德,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假使念佛就能满愿的话,这个指月的指头也就应该能破暗。如果指月的这个指头破不了暗,称佛名号也应该是满不了愿的,昙鸾法师在论注里就是这么回答的。
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一切诸法,事理有很多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法是有名有法,是在名的当下就能显示一种法义;有些是有名异法,与法义不同。何为有名即法?诸佛菩萨的名号就是有名有法,譬如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般若波罗蜜也是有名有法,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也是有名有法。陀罗尼章句,比如说《大悲咒》《楞严咒》《尊圣咒》,这些咒语都叫作陀罗尼,这陀罗尼有名有法,你念了当下就有作用,就有力量,可以马上就发挥它的效用。
这样一些咒语,你念它就可以息灾,可以降服,可以怀柔,也可以内净。但有一些就没有,比如说“你好、我好”这两个字有没有刚才所说的功德呢?没有!“嗡阿吽”有没有功德呢,有!“嗡”代表法身,“阿”代表报身,“吽”代表化身,这三个字下面就有音有义,字下面就有名有实,称为三根本真言。譬如我刚才说的“你好、我好”,这几个字,它底下没有法,它只是一个词,一个字而已。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
比如说有人身上肿了,打针、吃各种药都不能消肿。但有一条:“日出东方,乍赤乍黄。”这八个字,就相当于一个秘方。“日出东方,乍赤乍黄”,这八个字与这个肿胀有什么关系呢?咋一看,没什么关系,但念这八个字就能起作用,你说这八个字是不是有名有义。念这八个字能起作用,念其它东西就不管用。这八个字是说太阳出来,似乎与太阳有关。
假如是半夜三更,酉时是天黑了,亥快到半夜了,与太阳一点关系没有,念这个辞条依然管用。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
行师对阵就是说两军对阵,即将开战。就譬如我们现代人搞的兵器推演,通过电脑程序将红蓝两军命名后模拟战争。据说在一次模拟电子对抗中,一方一直不能战胜对方,有人给操作员教了个办法,说是对阵的时候,你念个咒语,一下子就可以取胜。什么咒语呢?就是“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念这九个字。就这个窍门。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不太好理解的,但它有自己神秘的意义和力量。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有的名相下面没有法,起不到相同的作用。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头,顺着指头看过去,就看见月亮了。如果有的人没有顺着手指头看,他只盯着我的手指头,就看不到月亮,就是与法不相应。
三、作愿门
【往生论】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止,毗婆舍那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观,止者就是制心一处,不作恶业,制心一处,心无散漫。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
就是说,舍摩他翻译成止,从翻译角度来讲仅仅是不妨大义而已,但不完整。
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
有的人准备从这里到外面去,但他没走,这也叫止。所以说这个翻译还是有漏洞,语义未足。
舍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第一种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经常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止一切恶,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念了佛就不念其他东西了,乱起妄念就没有办法好好念佛了,所以是可以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第二种是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超过我们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论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停止了身、口、意的恶业。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是说阿弥陀如来作为佛,他的名号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熏习力和加持力,只管念下去,熏习力和加持力就可以使你的心性和大乘善根得到增长。
举个例子,我们在悬挂的布匹底下点燃一根上等的好香,香点完了,那个布料上还会有一股香气,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把布料挂在肮脏、恶臭的地方,别说挂一天,就几个小时,那个布料闻着都臭得很,为什么呢?熏习力故,就是被那个臭味熏的,受影响了。
你念阿弥陀佛名号是大乘极果,大乘极果就是修行修到极点。修到功德最圆满的时候才觉悟成佛的,所以佛的功德是大乘极点,大乘的最极表现。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大乘的最极功德就会熏习你的心性,影响你的心性产生变化。以前你的小知小见变成了大乘的菩萨境界,变成佛的大慈大悲的智慧境界,这样就有了成佛的广大愿力,不仅仅是求生极乐世界得到享受而已。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
刚才说的三种“止”,是从如来真实功德所生的,不是从其它地方生的。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译为止,就是说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能念到一心不乱,自然就止息妄想了。没有妄想以后,肯定是向着一心不乱,向着一念不生,继而向着无生法忍这个地方迈进了。所以我们一心念佛,得佛的正觉大悲住持力,就能帮助我们走向无生法忍,走向一念不生,走向不生不灭。
如果能够做到一念不生,那就是如实修行奢摩他,就达到了如实相应这样一个地步。
四、观察门
【往生论】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毗婆舍那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观”,这个“观”也是一个赞言,如此翻译,义与理各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不违大义也可以了。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命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就是说椿树也是木头,柳树还是木头,榆树也是木头,木头种类很多,但它绝对不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是不是椿树、柳树?同样也不是。但它们之间的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是没有办法衡量的。
金丝楠木的价格与黄金的价值基本一致,椿树、柳树的市场价值和金丝楠木没法比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个观与其他的观有所不同,比如说修十六观门,我们从观察佛的三十二相下手。“欲观如来三十二相,从一相毫入”,就是你想修习三十二相,必须从一个地方下手,就是佛经上说的观察佛的眉间白毫相,佛的眉间白毫相一丈六尺长。“八棱中空”,眉间的白毫八棱,中间是空的,而且右旋宛转,眉间中空的地方不断向外放着光明。若见其不断向外放着光,你就把这一个相观成功了,天天坚持观,观成就了,你就可以见到无量寿佛的法身。
观到无量寿佛法身,即见一切诸佛净妙法身,见一切诸佛净妙法身,现前得证念佛三昧,通过这一观你就直登佛地了。“舍身他世,必生佛前”,就是一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现身证得念佛三昧,现身见到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法身,也一定会见到自己自性的清净法身。
能见到自性清净法身的观,与普通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和“多贪众生不净观,多散众生数息观”的这些观差别有多大呢?它们俩之间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啊,没法形容。同样是一观,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但是修毗婆舍那的“观”可以一步登天。普通的观法还要经过多劫修行,甚至还原地不动,可见法门不同,修行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就是没有得到净心地的菩萨,“净心地”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见到自己的心性就叫作见到自己的平等法身,没见到自己心性的就没有见到平等法身。因自己心性与诸佛心性、一切众生心性是三无差别,既然无差别,就平等了,平等了就成为平等法身。
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因中既然平等了,果上必然平等,最终就可以得到寂灭平等。寂灭平等就是究竟果地,无上菩堤啦。这样一个大圆满觉悟的地步就是寂灭平等。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这个毗婆舍那的修习和普通的毗婆舍那的修习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往生论】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什么叫作观察呢?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就是在观察的过程当中,要观得分分明明,才能叫作“观”。
“心缘其事”,譬如说你观水,观极乐世界的冰洁琉璃、楼阁宫殿或者观极乐世界的太阳“日如悬鼓”,乃至观极乐世界如来的宝座。你观阿弥陀佛一个人,观观音菩萨一个人,观大势至菩萨一个人,观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个人,观诸佛如来形像等等,这都是观。
观的过程当中就事论事,观阿弥陀佛,一心想着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形像想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为“观心分明”。观心分明就是观的过程不糊涂,不错乱,这叫作“察”。无论是观阿弥陀佛,观极乐世界所有的国土庄严、宫殿庄严、楼阁华池庄严等等,这都叫依报庄严。还有正报庄严,菩萨果报庄严等等,这都是我们观察的内容。
五、回向门
【往生论】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两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佛如来安乐净土中。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度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有人说修行就修行吧,不要经常挂在嘴上。经常发愿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到底有没有功德和作用?这个问题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平时发愿回向偈很多:“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心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这样一个回向偈,连发愿都包括在里面了!
还有一个回向偈:“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某现是生死凡夫……我依念佛的功德,希望我临命终的时候,身无病苦,心无颠倒,意不贪恋,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我于刹时,乘如来愿故,一弹指顷,生极乐国。”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回向发愿偈,我们天天坚持这样发愿,天天坚持这样回向。越回向,你的善根熏习得越坚强,愿力培养得越坚固,心力越来越强盛,志向培养得越坚定,临命终时就不容易颠倒。像一棵大树一样,要是早早地向西方倾斜,倒的时候是无法拉回来的,这是相通的道理。我们每天发愿、回向,就是在培养不退的善根,培养专一不乱的愿力,培养回向求生的恒心。所以,坚持回向非常重要。
大家每天发愿时,一定要字字句句铿锵有力,不要像漂在水上的葫芦那样若有若无,念诵回向偈时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怎么能得到感应呢?一定要鼓劲念偈,就像铁锤打到砧子上,嘭嘭响,这样才可以。绝对不能含糊,否则临命终时很难左右自己的神识和意志。如果平常愿力发得好,回向时愿心坚定,就可以培养意志,心愿坚定,目标如一,不惑不乱,正相往生。
【往生论】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为什么要回向,因为菩萨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菩萨救度众生,重点在于不舍弃一切众生,愿意拔济一切众生苦,拯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究竟涅槃彼岸。因为菩萨观一切众生如同己身,观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生身父母,犹如自己的孩子,犹如自己本身,就是一体同观,所以他就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全心全意地救度,拔济一切众生。
怎样去救度拔济一切众生呢?要培养大悲心,只要有了大悲心,才愿意拔去众生苦,只要有了大慈心,才愿意“慈与一切众生乐”。如何培养这种大慈大悲的心,对于菩萨来说,是首要任务。怎样才能够培养这种大悲心呢?那就是要平时修习、观察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培养这四种心,就可以渐渐成就慈心三昧。
如果你对善巧方便的智慧观察还做不到,还有另外的一种办法可以培养大慈大悲之心,那就是“心常作愿”。经常通过发愿培养善心,回向为首,坚持每天去培养这种善心。心常作愿,就是要将我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一切众生究竟离苦,愿法界一切众生究竟得乐,愿法界一切众生毕竟成就无上菩提等等。就这几句话,就这么简单!感觉好像就是几句话,无所谓呀,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这种熏习非常重要,就像昨天我们讲过“拿一块布放在香料上熏,布匹就染上了香气;放在粪便上面熏,它就染上了臭气”的道理一样。
你天天这样发愿、回向,那么,你自己的内心世界——阿赖耶识里面,就熏染到了非常强烈的大悲心的善根。这个善根,就能生长大慈心、大悲心,成为度化众生的深弘大愿的种子。这么强有力的种子随着你世世生生不断努力,这个心的善种会越来越强烈,力量会越来越猛厉。这种熏习对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讲十分重要。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成就大悲心,这种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很好的熏习,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养成过程。
回相有两种方法:一种叫作往相;第二种叫作还相。
往相就是
譬如说,我发愿:“以我今天讲经说法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法界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现世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就这么简单,做起来也就几句话的事情;或者还可以这么说:“以我本人,以我某某所修、礼拜、赞叹、称扬、念诵诸佛名号及大乘经典等所有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不为己有,愿令法界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皆共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国土,所证无生,位登上品,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像这样也可以。
这就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你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但是你要坚守一个履行。把你所做的功德,如菩萨一般,不为自己享受,那就是不贪着功德,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布施给法界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令众生毕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往相”,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还相就是。
这就是说,以我所修的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一切众生,皆悉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无生忍,获三不退,承蒙愿力,还复娑婆,化度有情,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教化引导有缘众生,皆悉修习念佛法门,于未来世,同登极乐,早获上品。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会贪着享受,住在那里,要披弘誓铠,乘大愿船,倒驾慈航,还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以种种方便,不可思议的善巧力,继续来化导有情,帮助一切有缘的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同念阿弥陀佛,同生极乐世界,这就叫“还相”。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以说回向为首,可以成就大悲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