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祖师文库

第二章 总分说(一)|《〈往生论注〉讲义》

作者:释澈性
介绍: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部论典,乃上乘之极致,上乘就是大乘,就是最高端的教法的意思。

第二章 总分说(一)


第一节 “往生论”要义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部论典,乃上乘之极致,上乘就是大乘,就是最高端的教法的意思。“不退之风航”,就是不退转之舟航,就是说,我们如果去普陀山,或者去黄海、渤海这些地方,必须乘船,不乘船是到不了的;如果遇到顺风,就能轻松抵达彼岸,很快,很方便。古代的帆船,必须有顺风才快;如果没有顺风的话,航行起来就很慢了;如果逆水行舟,那就更慢了。“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这两句话是形容《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功能。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

        这一段话就是对刚才的这部论典的来历作个介绍。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曾经在王舍城,于大众之中讲了《无量寿经》。宣说了无量寿佛从因地到果地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部经典就以佛的名号作为传经的经体。传经几万字主要阐述无量寿佛因地、果上的种种功德。

        后来大概在佛灭度九百年后,有一位圣者、尊者叫天亲菩萨,依经造论。他非常服膺如来这种大悲之教,对待佛陀这种净土教法,尤其谈及念佛往生这种教法非常服膺,非常钦佩,非常恭敬,依经作《愿生偈》,造出偈颂来。后来又造出长行,长行指散文,造出散文来对偈颂作以解释。

        偈颂主要是采取少文而摄多义的方式,对《无量寿经》加以提炼性的总结,高度概括地描述了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后来又造了长行,即造了散文,通过散文来解释前面的偈颂。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

        优婆提舍,在我们中国没有一个正名翻译,也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名字。比如说“南无”两个字,属于多含不翻的。就是“南无”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六重含义,不好翻译,所以古人就保持原音,继续叫“南无”。“南无”两个字里面有六种含义,如果你非要进行翻译,其它的字里面没有办法包含这六种含义的。所以有些是多含不翻,有些是此方无不翻。偈颂与“优婆提舍”本身在我们中国话里面也没有一个正当译名,勉强叫它一个论。

        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

        我们中国本来就没有佛,也没有佛教、佛经。这些都是从国外,从天竺传过来的。从天竺传过来以后,中国才有了佛,有了佛教,有了佛典。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这段话是说佛所说的十二部经典里面,本身有一部经叫论议,属于论议的范畴。其实佛所说的这十二部经是大乘经。小乘经里有九部,大乘经里十二部。十二部是十二种组织形式。用一个偈颂浓缩一下就是“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与记别”。这四句话就把十二部经的组织形式高度浓缩了,论议是这十二部经里面其中的一种题材。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在佛的弟子当中,假使有人在解释佛的经教、解释佛典及阐述佛经的过程当中,所说的义理或所做的文章,如果符合佛陀论议经典特点的,符合佛所说论议经典的格式及其相关道理的,也可以为佛所许,称之为论议,就是这个意思。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这一段文字大意是:这部论从头到尾有两个大的分段,一个叫作总说分,就是上卷的所有的偈颂,叫总说分。像天亲菩萨将无量寿经用偈颂的方式高度加以总结,加以浓缩,这样的偈颂就属于总说分。在后面,天亲菩萨为了解释前面的偈颂又做了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用佛典上的字来表述就是长行。这种用普通的文字来解释偈颂的文章,就是长行。上卷部分是偈颂,下卷部分是长行。论是主要解释偈颂的,前面这个偈就属于总课经文。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

        这一段文字的大意是,又将《无量寿优婆提舍愿生偈》这篇文章,这部论典,分段别章地进行了简要地介绍。说是无量寿者,主要是介绍无量寿如来本人了。无量寿如来本人寿命非常长远,到底多长时间呢?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可思量。

        “经者”就是常的意思,这个经里面讲的安乐国土主人是佛本人,无量寿如来本人及菩萨,他的眷属弟子及其国土都非常清净庄严。无论是阿弥陀佛,还是他的眷属——菩萨和声闻,及其国土——楼阁、宫殿、土地、园林等等,都是非常非常庄严,具有无量无边的正定功德,非常非常殊胜。可以饶益一切众生,能给众生提供无量无边的服务,使无量无边的众生一旦往生净土,就能够享受到无上的快乐和幸福,可以常住于世,不坏不灭,不迁不变。

        描写无量寿安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种种功德的经文简称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的名字,“愿”是欲乐义,愿就是我们一个人愿意做什么,想做什么,打算做什么,这种欲乐的意思,就叫作愿。实际上在大乘佛法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要记住。一般来说我们是要降服烦恼的,但是大乘教法当中,菩萨不断善法欲。按照通途来讲,我们修学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修行人对于种种的欲望,财、色、名、食、睡这些都不能贪,都要断除、改造、消灭。可是在修习善法方面,菩萨不断善法欲,对善法的欲望不但不断除而且要加以培养,要使它强烈起来。

        那么有人要问,佛法里面怎么要叫人将善法的欲望培养起来,一般的欲望和善法也都是欲望嘛?这就是大乘与声闻乘不一样的地方,声闻乘要断烦恼,大乘要转烦恼,转烦恼成菩提。声闻乘断烦恼了生死。大乘转烦恼成菩提的时候,就要将我们不善的欲望,对于世间一切财、色、名、食、睡贪染的这种欲望进行改造。把我们的妄想心,种种的欲望转化成修习善法的欲望,转化成修习慈悲喜舍的欲望,转化成修习出世间无量无边的正定功德的欲望,转化成追求成就无上菩提,追求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追求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种种神通自在变化、四无碍辩才、十八不共法的种种功德的欲望。

        对于这些善法的欲望的培养非常殊胜,要非常强烈,非常勇猛才好。不是要求在断除恶的欲望的时候,连修习善法的欲望也都断了。否则,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和个木头人一样,能干什么呢?所以,假如你心里面空空荡荡的,一点追求无上菩提的愿望都没有,这样也是不行的。譬如,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首先要信,然后要发愿,其次要念佛,最后要回向,信、愿、行、回向这四缺一不可。

        同样,在这部论里提到的五念门,即五种修行方法,缺一不可。所以,菩萨不但不断善法欲,而且要把它培养得相当有能力、相当坚强,才能有利于出离解脱,有利于我们往生净土,有利于我们学菩萨行,积累福智两种资粮。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这里说的是天亲菩萨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愿生。偈,是句数义,可以有五言偈。有五个字一句话的这种偈子,也有七个字一句话的偈,还有九个字一句话的偈子,句子的字数是不等的。

        偈是一种体材,是总括经论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而已,正如文中所说: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因为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因人而重法。因为天亲菩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望,他的功德智慧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扬赞叹,所以对他所写的这部论,称之为造论。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以上把论名简要地作了一下介绍。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

        这指的是天亲菩萨造的这个论是依据佛经造的,是与佛经相应的,不违逆佛经的。为了成就优婆提舍的名字,也是为了成就刚才所说的这三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末一行是回向门,是属于成就者的回向,回向门的意思是要把所有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回向极乐世界。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愿生偈的正文学习。


第二节 成就礼拜叹作愿门

        【往生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既指阿弥陀佛,也指释迦牟尼佛,更广指十方一切诸佛,因为这是诸佛的通号。论佛的智慧,每一尊佛不仅都有十种通号,还有四种平等,即字等、语等、身等、法等。“世尊”,就是对佛的字等,就是名字相同,其中一个名字的称呼。“我一心”就表示天亲菩萨一心一意,高度地浓缩赞叹、称扬无量寿经无量寿佛,无量寿佛的国土依正二报种种的无量功德,没有二念。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现生往生净土的这个究竟目的。

        【往生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一心归命尽十方,这里指的是大乘极致的表现了,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们主要崇拜释迦牟尼佛,但极乐世界的人主要崇拜阿弥陀佛。然而,佛佛道同,一佛即是无量佛,无量佛即是一佛,恭敬供养阿弥陀如来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归命顶礼释迦牟尼佛即是归命顶礼无碍光如来,此两者是不二的。

        无碍光同样是无量寿如来的一个译名。无量寿如来,在其他经典中,称之为无边光如来、无碍光如来,有好多名称。无碍光如来也是无量光佛的译称。归命无碍光如来,目的之一就是愿生安乐国,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就大菩萨而言,他们归命佛陀,就像一样,动静出没都要禀告,都要归敬。比如按规矩来说,无论弟子要去哪里,都要顶礼师父及问讯长辈,都要有个提前的表述,不能来的时候,想来就来;走的时候,想走就走,一句打招呼的话都没有,这显得失礼。

        菩萨们对佛陀都是非常恭敬的,所以,我们汉传佛教,在这方面不仅要好好地向菩萨们学习借鉴,还要调整和改正。我们汉传佛教在礼节方面,现在比以前的水平要差很多,需要我们加以弥补和改正。

        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历史上的菩萨和祖师们,但凡做事,首先要祈请三宝加持,求佛陀帮助他。为什么呢?按理说,他们都是菩萨了,还要求佛加持吗?是需要的,按最低限度来讲是表示一个礼节,表示一个规矩。礼节和规矩是不可缺少的。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

        自己对自己本身严格要求的一个含义。

        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有人要问:佛法中本来无我,这里为什么要说“我一心”呢?答复是:“我”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邪见语;第二种是自大语;第三种是流布语。一般的佛典也好,论典也好,上面的这个“我”在通途情况下都是属于流布语,属于世间假我。天亲菩萨这里的“我”是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的是流布语,不是邪见语和自大语。归命就属于礼拜门,归命的对象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属于赞叹门了。为什么知道归命是礼拜门?因为龙树菩萨造《阿弥陀佛如来赞》中也这样说“稽首礼诸佛”,或者说“我归命如来”,或者说“归命礼如来”等等,大凡偈颂中用这一类词句,都属于赞叹的意思,同样也包含了礼拜的意义在内。

        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可以不拜佛呢?所以,他拜佛是少不了的。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礼拜虽然恭敬,但不一定包含归命,归命必然包括礼拜。

        按一般的常规,“南无”两字有赞叹、迎请、供养、礼拜、皈依、归命、求救这七层含义,但是,最重要的一层是“归命”。归命就是求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得到佛法中最终的解脱。


第三节 成就优婆提舍名

        【往生论】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这四句偈对如何成就优婆提舍名,对如何成就上面所讲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作了一下解释。同时,对于启下的观察门、回向门,也做了一下启动。

        “修多罗”是佛经的总名字。在佛典当中,“修多罗”所说的是经藏,“毗奈耶”说的是律藏,“阿毗昙”说的是论藏。这里指天亲菩萨依据修多罗所造的论,这里的修多罗是指经藏里的《无量寿经》这部经。,只有与经相应才可以入佛的法,才有资格被称为优婆提舍。为什么还要依修多罗呢?原因在于如来真实功德相就体现在佛的经典当中。

        在佛的经典当中,不仅阐述了阿弥陀佛在因地和果地上的无量功德,而且阐述了阿弥陀佛的眷属的无量功德,还阐述了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的无量功德。为什么要依佛经呢?因为只有这样,修五念门才能得到相应,才能得到成就。五念门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归敬,然后必须赞叹、礼拜、观察、回向。

        一般来讲,四阿含中有三藏教,三藏教指的是声闻乘的教典。声闻乘的教典里,修多罗指的是经藏,毗奈耶指的是律藏,阿毗昙指的是论藏。我们看到的《无量寿经》属于大乘修多罗,是三藏外的大乘经典,与三藏内的修多罗有所不同。三藏内的修多罗圣典属于九部经,三藏外的大乘经典十二部经,非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两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在功德里面有两种情形,譬如大家互相恭维的时候说:“某某法师,你老人家功德无量啊!”“某某菩萨,你老人家功德无量啊!”这个功德无量是不是含有水分呢?是有水分的。

        真实功德相者,有两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

        真实功德从两方面来阐释: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不实的功德,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功德;其次,你只有对不实的功德搞清楚了,真实的功德才能被弄明白。

        一者从有漏心生,站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来讲,我们大家现在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心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打妄想,我们修习一切善法都是在妄想的基础上开始造作。请问在座各位,每天说话、做事、想问题,哪一点不在妄想上?哪一个人离开了妄想?都没有。因为我们都没有离开妄想,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妄想的范畴内,都在妄念生灭的区域中,所以我们造的业都是虚伪的。我们所造的善法,都是人天诸善,将来感召的是人天的果报。若因若果,从严格意义来讲,都是颠倒的,虚伪的。虚伪的功德,不能称之为真实功德,只能称之为不实功德。

        从心地上来讲,是生灭妄想心所修的善法。在佛法里有这么几句话“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总持难思议,无住对空宣”。真如是不生灭的,而妄念是成生灭的。我们既然没有到达真如三昧的境地,依然还处在生灭妄想的区域,那么,怎么样才能从不实功德到达真实功德呢?在大乘佛法里有条方便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手段和技巧,就是回向。如果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通过回向方式加以转变,有漏就可以变成无漏,小乘就变成大乘,微少就可以变成广多。回向在大乘佛法修行当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善巧。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这段话就是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必须从菩萨的智慧,清净业起。“菩萨智慧”指的是心不生灭,这个智慧叫作无分别智,无分别的智慧才叫作菩萨智慧。在无分别智的指导下,所修的一切业,造的一切行叫作清净业、清净行。在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慧的指导下,庄严一切佛事,做一切功德,都可以依法性入清净相,依不生不灭这种心体,进入无染污、无分别这种清净业。在这样一个广大无边际的一个范畴之内,这个法就不颠倒、不流转、不虚伪,故称之为真实功德。

        怎样才能做到不颠倒?我们要依法性,依照我们每一个人不生不灭的心体,要随顺真俗二谛。俗谛就是我们看的、见的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归俗谛所摄。真谛是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缘起所成,在缘起所成的当下都是体性本空,这样的教法都是在真谛的范围内。我们现在修习佛法,要依法性,随顺真俗二谛。说法不能偏离,既不能偏有,也不能偏离无。按照《维摩诘经》的要求“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要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阐释佛法。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云何才能不虚伪?那就是摄受一切众生,入毕竟清净。摄受就是引导,通过引导的方式,将大家都团结在菩萨周围,引导有缘众生都进入毕竟安乐、毕竟清净、毕竟无分别、毕竟无生灭这样一个很高水平的境界,但是我们一般很难做得到。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

        “偈”就是五言成句,“愿”就是欲乐往生,“说”就是宣说偈论。总而言之,所说愿也好,偈也好,都是以少文而摄多义的方式来总持佛经。这个偈论的本身必须与佛经相应,就是要与修多罗相应。简单地说,就是必须与《佛说无量寿经》相应,不违背《佛说无量寿经》。就像瓶盖与瓶子一样,瓶盖一拧,恰到好处,就做到了涵盖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