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祖师文库

第二章 《心经》大意| 《〈心经〉大意》

作者:释净天
介绍:《心经》也有三分,这么短的经典,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完全具足的。

第二章 《心经》大意

《心经》也有三分,这么短的经典,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完全具足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无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序分,把全经的要义都说完了。从“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无智亦无得”,是正宗分。“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了流通分。

最后是密咒,赞叹般若的功德。

第一节 观自在菩萨

一、观自在自利成就,为体

“观自在菩萨”,这也不好讲、不好懂。观自在菩萨,还有个名字叫观世音菩萨。一位菩萨,为什么叫两个名字呢? 给你说个譬喻,老王又会木匠,又会铁匠,还会打石头,别人见了他有喊王木匠的,还有喊王石匠的,还有喊王铁匠的,他有三个技术,就有三个名字,如果有五个技术,就能叫五个名字。

这位菩萨,有两种功能,其中一个是观自在。观自在是什么呢?观就是智慧,快乐就是自在,不快乐就不自在,这个自在是定,就是禅定;观是智慧,应该说是自在观,但是自在观不好念,观自在好念。先有定后有慧,由观察而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开了大智慧观。

观自在、观自在,观什么呢?观心,要观自己的心在这儿,没有胡跑。一打妄想心就跑了,心跑了就不自在了,不自在,苦就来了。得到禅定了,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就是自受用,自己得到享受的利益了,自在就是快乐,没有苦了,这是自利的功德。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才圆满呢?圆满大自在。圆满大自在了,自利就成就了。

观自在菩萨过去就成佛了,观音如来证了菩提涅槃大自在,有十大自在。成了佛都具足十大自在,观自在菩萨已经成佛了。观音如来,还有个别号,过去成佛的名字叫“正法明如来”,就是正法明佛。既然成了正法明佛,涅槃十大自在都证到了。观自在,这是自利究竟成就了,也就得到妙体了,菩提涅槃的妙体成就了,就是自在。观自在,就是大般涅槃。这就是自利成就,成了佛,自利圆满了。

成就后利人呢?利人就是利他,利他怎么利呢?名字改了,不叫观自在了,叫观世音。观世音是什么意思呢?观,还是要有智慧的。观什么呢?观世界上众生受苦时求救的音声,菩萨的大慈悲,观到众生受苦时的哭喊“救命啊!救命啊!”这种苦音声。观世间的苦音声,寻声救苦利他。要是想知道观世音菩萨利他的功德,就读《妙法莲华经》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七难、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三十二应身度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利他的功德。

观自在,就是大般涅槃;观世音,是大圆满觉,大圆满的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证到了。观世音怎么讲呢?“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文字是白话文,好懂得很。虽然是白话文,但是刚种善根的人就不懂是什么意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全是在讲利益众生的事情,众生的七难、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三十二应,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观音菩萨度众生的面积有多大呢?“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十方无尽的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土世界观世音菩萨不现身,现什么身?现三十二应身给众生说法,这是观世音菩萨利他的作用。

再说观自在呢,就是真空法界的道理,真空法界胜义谛的自受用境界,也就是清净法身,也就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世界,观自在是自利,不是利人的。

二、观世音救苦救难,为用

观世音,事实上是出了胜义谛,在世俗谛度众生呢。胜义谛里面没有众生,胜义谛都是诸佛菩萨,用不着去度。世俗谛里才有众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诸世界现身救苦救难度众生的功德。

在《大悲陀罗尼经》里,观世音菩萨始登初地,见到千光王静住佛。这个佛名不可思议,千光王,一个光王就是太阳了,这佛名为千光王,就是一千个太阳。太阳的光最大了,一个太阳的光,你看是多大!千光王就是大圆满觉的智慧,静住就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禅定。千光王静住佛给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观世音菩萨一听到大悲神咒,顿登八地,超过了七个地。观世音菩萨感佛的恩,感大悲咒的法恩,在佛前发愿说:“我从今天,尽未来际,普遍十方世界弘扬大悲神咒,让一切众生都得到大悲神咒的功德,普利一切众生,不能独善其身。”

观世音菩萨发了这个愿后,接着又说:“如果我这愿真实不虚,真正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话,就让我身生千手千眼。”忽然他身上长出了一千个手、一千个眼。这位佛的名字叫千光王静住佛,观世音菩萨生了一千个眼,就是千光王了,眼睛就是光王。一千个手表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众生。

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千眼是大智慧,千手是大慈悲,这是表法。这是《大悲陀罗尼经》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以闻思修入三摩地。耳根圆通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不是佛说的,佛给证明就是佛说的了。《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他证得耳根圆通,这是妙体成就,得了妙体成就,起什么作用呢?

耳根圆通得了体了,是自利成就,自利的功德圆满了。然后利人呢?观世音菩萨自己说:“我证得耳根圆通得到大自在了,要利益众生。”怎么利益呢?“我这一个身能生两个手眼、十手眼、百手眼、千手眼、万手眼,我能现出八万四千母陀罗手眼。”这一下子不得了,八万四千都是母,一个母要生多少子呢!人,有的母亲一次可以生两个孩子,还有一次可以生三个的。猪狗生的仔更多,一次生十几个,生一大窝;春夏秋冬四季,猪狗能生四窝,一窝就算十个吧,一年就要生四十个!

子,就是种子。拿芝麻来说,种到地里长出麻秆,能长一丈多高。芝麻的一颗种子种下去,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起码能收一升,一升芝麻是多少呢?起码有两三千个,把这两三千个再种在地里,到第二年,几百万都有了。这就是表法的。

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就是妙体成就了。妙体成就起妙用,起什么妙用呢?神通智慧,能现百手眼、千手眼、万手眼,乃至八万四千母陀罗手眼。八万四千都是母,母就可以生子嘛,子还能生子……

陀罗,你们不懂什么叫“陀罗”。印度话“陀罗尼”,翻译到中国是“总持”。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总持两个字怎么讲呢?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就叫总持。做个比喻,说这个宇宙就是大总持,说个世界就是中总持,说个中国就是小总持。中国这个小总持,就有三十多个省、几千个县。说中国两个字就包含了中国所有的军事、政治,什么都有了,那就叫总持。中国是小总持,世界就是中总持,宇宙就是大总持。

佛教说法界,法界就是大总持。佛的经就是大总持,观世音菩萨证到耳根圆通以后,能现八万四千母陀罗手眼,这个神通是多大呢?《普门品》中已经说过了,“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十方国土多得无量无边,没有哪个国土世界观世音菩萨不现身,现什么身呢?现三十二身、现千手千眼,乃至八万四千母陀罗手眼。

不说那么多手眼了,最多一个身有两个手眼吧!两个手眼在一个国土现无量的身体,仅是身体就无量,国土无量,手眼更是无量。《大悲陀罗尼经》说千手千眼;《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说有八万四千母陀罗手眼,八万四千都是母,母后面加上陀罗尼,陀罗尼是大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怎么说呢?遍法界的手眼,遍法界都是观世音菩萨的眼睛,大智慧、大光明遍法界,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手度众生呢!这就是说,观世音菩萨观自在得了涅槃的妙体了。观世音呢,无量的神通智慧周遍虚空、法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自在是体,观世音就是妙用。

《心经》怎么不说观世音,而说观自在呢?大般若就是法身妙体,大般若就是真如实相,大般若就是空如来藏。不说观世音的意思,就是这里专说妙体,既然有了妙体,自然会起作用的。怎么会起作用呢?小娃娃一生下来就有两条腿,长到一两岁,他就会走路了。小娃娃一生下来,就有两只手,长大以后,他的两只手会拿筷子、会写字,会干活。有体,决定就会起作用。小鸟长了两个翅膀,刚出蛋壳的时候,它不敢飞的,等到长大了,有两个翅膀就是体,会飞就是作用。

有了体,绝对会起作用,有了观自在的体,妙用自然就起来了。“观自在”是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妙用,妙用就来了。观自在,简单地讲是妙体,观世音是它的妙用。

三、菩提萨埵,大觉有情

“菩萨”两个字还有得讲呢!怎么叫菩萨呢?印度的梵文是“菩提萨埵”,咱们中国人好简单,把四个字简化成两个字——菩萨。印度的梵文叫菩提萨埵,翻译到中国是什么意思呢?大觉有情。什么原因呢?成了佛就不叫有情了,有情就是众生,佛不是有情,佛也不是众生,佛是证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是圣中之圣的大法王。九法界都叫众生,菩萨在第九法界,九法界都叫众生,有情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有情。菩提萨埵是印度的话,翻译到中国就叫大觉有情。

菩 萨

梵文音译 菩提 萨埵

中文含义 大觉 有情

觉:别于愚迷六道众生的不觉; 大觉:别于声闻缘觉圣者的小觉。 有别于佛,除佛以外九法界都是有情众生。

单说“有情”的话,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都称为有情,把菩萨也称作有情的话,就没有区别了。怎么知道是菩萨呢?怎么知道是声闻、缘觉呢?怎么知道是六道凡夫呢?单说个“有情”就笼统得分不开了,说个“大觉有情”就区别开了。

“大觉有情”怎么区别呢?六道众生是迷而不觉,一点儿觉悟都没有。既然叫大觉,那有没有小觉呢?声闻、缘觉是小觉的圣人,怎么叫小觉呢?知道自己有生死苦恼,要修行了脱生死苦恼,有自觉的功能,是小觉悟,只觉悟自己,没有觉悟别人的慈悲心。大觉有情超过了六道凡夫迷有情的不觉,超过了声闻、缘觉的小觉悟。菩萨是大觉大悟的众生,不是六道凡夫迷有情,不是声闻、缘觉自利小觉悟的有情。菩萨是大觉悟,不仅自己大觉悟,还以自己觉悟的善法来转法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要大觉悟,自利利他,所以叫大觉有情。拿菩萨本身说呢,不是迷有情,也不是声闻、缘觉小觉悟的有情,而是大觉大悟的有情,这是菩萨本身自利的功德。

就利他来说,六道凡夫迷有情,自己都迷着不觉悟,还能去觉悟别人?声闻、缘觉小觉悟,有自利的功能,不能度众生,连父母都不度,是小觉悟。菩萨是大觉有情,不但自己大觉悟,还觉悟无量的众生。无量的众生不是少数,面积周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面积大着呢!度众生无期限的,不是有时间的,百劫、千劫、万劫,过了万劫就不度众生了,不是这样子的。无量劫度到现在,将来把众生度完才不度了,未来有一个众生没成佛的话,还要度,度众生的期限广大无边,这是大觉有情。十方法界,面积大;度了无量的众生,数目大;故名大觉有情。“菩萨”就简单这么讲了。

第二节 行深般若 观空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观五蕴之实相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深般若”,就有浅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浅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深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咱们刚才讲的闻、思、修三慧。行深般若,就是深智慧,行深智慧。

“波罗蜜”是“到彼岸”。“波罗蜜多”是“究竟到彼岸”,就是成佛了。观自在菩萨已经成佛了,是示现菩萨身。由“深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成了佛,到了无上最高究竟的菩提彼岸。“多”字就是究竟彼岸。到了究竟彼岸时,有什么功能呢?“照见五蕴皆空”了。五蕴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识。

色,山河大地是外色,父母生的肉体是内色。由深般若的智慧观察,五蕴都是空的。我们这个身体是色蕴,活着的时候,外面的米、面、油、盐、菜,都是外色,来支援这个内色,不吃饭就活不成。没死之前,内色、外色合起来,活几十年。照见内色、外色空了,没有我了,照见色蕴就空了。然后心呢,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这个道理要去用功的!如果不用功,只是这样说一下的话,连一个色蕴都空不了。

念佛念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了,不知道有身体了,还要用智慧来观一下,就知道是空的了。要是不观,还不晓得它是空的。然后,心里面的受、想、行、识,也要空,不用功就见不到受、想、行、识,怎么空呢?见到受、想、行、识了,才能空,没见到的话怎么空呢?要用功啊!不用功,说是白说,说了开一点智慧,种一点善根。种个善根是实有的,种个成佛的菩提因,这个因是远因。这个远因成熟的时候要修行,修行就成了近因。我们现在听了这个法,现在就能修行用功实行的话,就是近因。近因是什么?由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闻、思、修,修慧要脚踏实地、认真地修行。认真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脚踏实地地修,那才能证到实相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由修观照般若这个因,就能够究竟成佛,究竟到彼岸,究竟成佛。

二、度一切之苦厄

得了这种功夫了,就“照见五蕴皆空”,有什么好处呢? “度一切苦厄”。三界以内是分段生死,连天上都有生死。生到天上是乐,等到死的时候,五衰相现,就不乐了。天人要死的时候有五种衰相、倒霉相。五衰相现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要死了。

五衰相是什么呢?

第一个,天人身上都有光,当没有光而黑暗的时候,就知道要死了。

第二个,天冠落地,冠就是头上戴的帽子,戴不住了,头一低就掉下来了,天冠落地就知道命终,要死了,就苦恼起来了。

第三个,不乐本位,坐不住了,坐在那里心慌,坐不住就起来要动,自己知道死期快要到了,心不安定。

第四个衰相是什么呢?平常天上不热不冷,天人不出汗,到死的时候,热起来了,全身都出汗。奇怪,那个汗是臭的,他自己都不爱闻,就知道快要死了。咱们人间,人要死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苦,天上的天人要死的时候比地上的人还要苦。

怎么回事呢?咱们人要死的时候,儿女、亲戚、朋友围了一大堆来安慰、说好话,身边还有亲人,不孤单嘛。天人要死的时候,倒霉啊,他身上臭得连自己都不爱闻,天女一见到他死相现前了,身上没有光明了,天冠也掉了,不好看了,身上臭气出来了,就像到了厕所一样,天女就跑得远远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这时候他就孤独,苦恼得很了。知道要死了,拿天眼一看,不用说到地狱、饿鬼、畜生道了,就算是生在人间,他都不愿意得很。

他看到人间像什么呢?譬如我们上厕所,一看就脏得不得了。假如掉到粪坑里,那就厌恶啦,不高兴啦!天人都是化生的,没有大小便的,身体是干净的。人是父母所生的身体,经过母亲怀胎十个月,身体有五种不净。他一观察咱们人的身体,他下一生要变人,就不愿意。不愿意是不行的,就跟人活到 80 岁、90 岁了,要死的那一天,他也不愿意死,不愿意死行不行呢?不行的,绝对要死。天人观到他来生要变人了,不愿意也没办法。

五衰相现是三苦里的坏苦;人间是行苦;堕到地狱、饿鬼、畜生是苦苦。咱们人间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逼迫身心,是苦恼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看好不好呢?把三界以内的一切生死苦恼,完全断灭没有了。一切苦恼包含了直到将来成佛之前,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也都断完了。变易生死断完了,一切苦恼就都断完了。前面的波罗蜜多,就是究竟到菩提涅槃彼岸,究竟成佛了。

讲到这里,《心经》的序分讲完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经把全经的要义都说完了。只是这一点序,就已经概括地把般若心经的妙义说完了,下面就是另外各别地说了。

第三节 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世音菩萨把舍利子喊一声,“舍利子”就是《阿弥陀经》里面说的舍利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字当“就”字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就这个意思。

佛经里头说是空的,我们不容易接受的,咱们凡夫不承认。山河大地、咱们这个肉体,明明是实有的嘛,为什么说是空的呢?这个道理很不好懂,懂了以后呢?修行要作观的,修行作观的时候还不容易观想得到呢!

一、色空不二,心之所生

咱们先说外色,外面的色就是地球、山河大地。外色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以前不晓得,其实外色就是虚空起的变化,虚空为世界之母,虚空能生地球,能生一切万物,这是外色。

再来说内色,内色就是父母生的这个肉体。肉体从哪里来的?这个道理是不好讲,也不好懂的,把这道理领会了、明白了之后,要起观想来修,这功夫很不容易做得到,做到了就好了。

外色在虚空起了变化,才有了国土世界。我们这个肉体呢?我们只晓得是父母所生的,其实佛教所讲的唯心所变,是唯心所生的,是心起的变化生的,这个心是找不着的。

把一个人放到医院里头解剖,来找灵魂,没有的。灵魂就代表了外面的虚空,国土世界是由虚空生的,咱们的肉体是怎么生的呢?肉体是由灵魂生的。把这一点肯定下来,就好讲、好懂了。我18 岁时,最初学佛学,对这个道理就是不懂,学了一年半了,才懂一点儿,等到第二年就完全懂了。

肉体是从哪里来的呢?肉体是从心生的。咱们现在还是容易接受的,不懂得心怎么会生呢?每个人都是“心就是佛”。“心就是佛”的前提是心要作佛,心就是佛,心不作佛,就不是佛了。作就是造作,怎么造作呢?

拿人来说,我们今生是人,前生也是人,前生心的思想是人的思想,所讲的话是人讲的话,做的事情也合乎人道,这就叫“造”,造就是这样造作。前生这样造作是“因”,今生投了人胎,成为人就是果报。人从哪里来的呢?从心的造作而来的。

地狱、饿鬼咱们见不到,飞禽、走兽、畜生我们能见得到。飞禽、走兽、牛、马、猪、羊这些动物,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唯心所造。如果前生是个人,但他不存人的心,说的话也不是人话,做的事情也不是人做的事情,做的是畜生做的事情,等到死了以后舍人身呢?变成了牛、马、猪、羊。牛、马、猪、羊是怎么变的呢?唯心所变的,唯心所造的,心造的变化,变成各种飞禽、走兽了。

心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找不到它的形状,自己晓得自己在打妄想,在考虑什么问题,其他人不晓得的。有时候连自己的心都弄不清楚,自己在打妄想、考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要知道人、畜生都是由心造的业变化的。

饿鬼、地狱我们见不到的,它还是心作业,造的恶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界去了,是这样子的。生到天上就是善业,五戒十善只能生在地居天,加上禅定然后才能生到空居天去。五戒十善的因果感得生到天上了。

出世间呢?出世间要成罗汉,就要修四谛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要生缘觉就得修十二因缘法,修十二因缘、四谛法,将来感得果报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呢?在人道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为因,将来就感得三界外的菩萨果报。

再上去就是佛,发菩提心,要三轮体空发菩提心,三轮体空修六度万行,这是成佛的因。将来成佛了,就得到无障碍的依正二报,依报的国土、正报的身体都没有障碍了。

二、十法界者,唯心所造

各人的肉体是唯心所造,这还勉强可以相信,各人造的业,变成了一个人,这可以相信。说地球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也是唯心所造的,初学的时候简直是不懂。和我同时学教理的一位老先生,80多岁了,他也不懂得,我们就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大地很大吧!在陕西有终南山,万里终南山,最高的太白山有180华里路。这个老先生说:“太白山那么大,终南山那么大,谁去用心造了那么大的山呢?”他不懂。不懂就问法师,法师给讲:世界、地球、终南山这么大的东西,不是一个众生的业力造成的,是全娑婆世界众生的共业所感,共业所感所以成就了这样一个国土世界。

这道理在刚学的时候简直是不懂的。不懂就不承认吗?如果说不是心造的,是谁给造的呢?天仙鬼神造的?天仙鬼神也有心的,有心的天仙鬼神还是心变的,还是心造的。这一点道理是不好懂,不好懂,勉强也要懂,怎么懂呢?要想真懂,得用功,不管用什么功。参禅也好,学教理再修观也好。把佛念到一心不乱也行,念到一心不乱叫定。

绝对要反观,反观就成了智慧,反观不是眼睛看得见的,心中的智慧,等修到一心不乱就好说了。一心不乱,定体就成就了,观起来中间没有妄想,就容易观。观到身体是空的,然后山河大地就容易观空了。一定要做功夫,做了功夫才能够承认这个道理,不做功夫,再说都不行的。

佛说十法界的依正二报都是色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法界,连佛法界都算上是十法界。正报和依报,比如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正报身体,极乐世界属于依报,依报就是国土世界。十法界的依报是国土世界,正报就是身体,十法界的依正二报都是色法。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包含十法界。这是《心经》的一个序文,把这一点懂了,可以说心经的道理都说完了。再说就是分化出来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第一蕴就是色蕴。色就是十法界的依正二报,依报是国土世界,正报就是十法界的身体,都是色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十法界的色法都破了。

三、正报身体,心所造作

这个道理不好讲,也不好懂,怎么样能懂呢?这得详细地说,怎么个说法呢?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这个心是什么呢?做个譬喻,让大家明白心法与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拿这个色、空来说,就是身外的国土世界和虚空。国土是色,除去国土之外的就是虚空了。外面的山河大地由虚空而产生的。国土世界会灭的,灭了之后还要归虚空,这就是外色、外空。

说咱们这个肉体与灵魂呢?做一个譬喻,心就譬喻是水,肉体就譬如是冬天的冰雪。冬天的冰雪是水的变化,有寒冷的因缘,水变成雪了,跟水不一样了。水还可以变成冰,北冰洋、黑龙江这些地方,冬天地冻七尺,北冰洋的水冻到几丈厚。夏天五六月间没有冰,等到了冬天才冻那么厚的冰。大人知道冰就是水,给小孩子说冰就是水,他不晓得冰就是水。

做一个譬喻,让大家明白身与心的道理,就是说咱们这个肉体是心变的。它怎么会变呢?因缘变的。什么因缘变的呢?十法界各有因缘。上品五逆十恶为因,感的果报是地狱;中品五逆十恶感的果报是饿鬼道;下品五逆十恶的罪感的是畜生的果报,这是三恶道。再加上三善道,下品五戒十善为因感得修罗道的果;中品五戒十善为因感得人道的果;上品五戒十善为因感得地居天的果报;上品五戒十善再加上禅定为因,就感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天,生到天上的果报。六凡法界是这样子的。

四圣法界还是这样子的。四谛为因,证了阿罗汉果了,这就是果报;十二因缘为因,将来证缘觉果,这是果报;六度万行为因,将来感菩萨果;三轮体空发菩提心、三轮体空修万善为因,将来感成佛的果了。这是因缘造作的变化。

现在咱们要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面说虚空就是色,因为色是虚空变的,国土世界是虚空变的。说山河大地、地球就是空,将来灭了以后还归到空里头去,这是外面的事儿。咱们里面的肉体,可以这么说“身即是心”,不要说空。外面的色、空,山河大地就说是空生的,咱们现在说肉体与心,变个方向来说。怎么说呢?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拿身心来说,心就是空,身体是色法。身体就是心变的,身就是心,心就是身,身心不二。

对咱们来说,不好讲、不好懂的,现在觉得身跟心好像是两个,为什么说身就是心变的呢?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有了身体了,身心合一了。人没死以前,灵魂跟肉体凝结成一个,分不开的。现在说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怎么说呢?给大家打个譬喻,譬喻明白了,就好懂了。

比如说北冰洋的冰,大人知道是水变的,小孩不懂的。给小孩讲冰海完全就是水,小孩不相信,水这么软的,冰块那么硬的,它怎么能是水呢?跟水完全不一样嘛!道理是这样,要是给小孩子讲,冰完全是水,小孩子不相信。不论是否相信,它也是水,不能说不是水变的,到了五、六月间,冰没有了,冰又成了水了。

这个是什么道理呢?人死了以后,肉体毁掉了,这就难说了,有可能到了地狱了,或者是变成鬼了,鬼也有身体的,地狱还是有身体的,这个不是灵魂。人一死的时候还没有起变化,在佛教里讲叫“中阴身”,最长的中阴身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一定起变化。这中阴身还是有身体的,中阴身的身体是什么身体?咱们还没死,就不知道中阴身的事,做个譬喻,你就晓得了。

我们大家都会做梦,梦中所梦到的那个身体代表心所变现的中阴身。本来梦中的身体不是心变出来的中阴身,但是不这么说,就没办法说了,能做梦的那个灵魂是心。做梦时梦中是有身体的,不管谁做梦,绝对都是有身体的。拿梦中的身体代表心变出来的中阴身,只能用梦中的身体来代表了。人一断气就死了,死后就落入中阴身了。中阴身还有个身体,那个身体确实不是肉体,把它叫个“中阴身”,也叫“中有身”,是什么道理呢?

五蕴又叫五盖,又叫五阴,阴就是没有阳光了。人死了之后,落入中阴身,不是阳气,是阴,还是有色、受、想、行、识五蕴,还是有身体的。说的那个五蕴,代表了我们的心,它在四十九日以内绝对要起变化。如果造恶罪了,就堕到地狱、饿鬼、畜生趣;造善业了,或变人、或生天,不超过七七四十九天就起变化了。人一死,就好比是冰海的冰化成水了,化成水,假如遇到冷空气了它还会变成冰的。

四、依报世界,众业所感

一切的有为法都是唯心所变的。正报的身体是唯心所变的,那是自己个人的业力所变,说地球山河大地是唯心所变,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是众生的共业所感,地球、世界成就了。这个道理,初学似乎懂了,还是不很明白的。

1949年以前我就学教理,学了十多年,似乎懂一点,但还是弄不清楚。1959 年,我由五台山回到陕西,要到宁山寺去住,之前没去过宁山寺,听人说是在莲花寺车站下车,往南边走就到宁山寺了。我下了火车,就往南走,迷迷瞪瞪地到了莲花寺。寺院还有三间破烂殿没有被毁,连一个和尚都没有了。在那个地方,人造了一个监狱,造了罪孽的人都集中在那里,监狱的城墙有五丈多高,城墙四个角还有碉楼,士兵拿着枪看守犯人。那个门是个大铁门,我看那边有个城门一样的门,就进去了,我心想进了北门出南门,就到宁山寺了吧。

我走了进去,遇见一个干部,他问我:“你跑到这儿来干什么?”我说:“我去宁山寺。”他说:“有危险的,赶快出去。”我说:“这有没有南门?”他说:“没有的,就这一个门,你赶紧出去,这里是监狱,你跑到监狱来了,如果被别人知道,会把你扣起来审问,那就麻烦了,赶快出去。”我把路线问清楚,他给我说了,我就赶快走了。

这一下我对“三界唯心”的道理明白了,就像是睡觉睡醒了一样。那个城,一个人是造不起来的,几十万的人犯了法之后,都被扣在里头。怎么说呢?那个监狱是几十万犯人造的,把城造起来了关押犯人。我这一下子明白了,那个监狱不是一个人能造起来的,是几十万人造的监狱,造起来后,把几十万人关在里头,这个唯心所造的道理,我懂了。

山河大地,我们这个国土,也就是个苦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业力可以造出来的,是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共业所感造成的。再说呢,这监狱是他们现有的犯人造成的,把他们现有的人关在里头,那城造好了以后,还可以关罪人呢,谁只要犯了法,就把他押在里头,地狱也是这样子。这就明白一点儿唯心所造的道理了,十法界都是恶业与善业,业力所发现的。

五、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咱们现在要明白 “心不异身,身不异心”,要这么讲,身体与心是一个,身体从哪来的?身体是心造的业所变的,人的业因,变个人,人就是果报了。知道这个以后呢,十法界依正二报的因果,都是世俗谛。胜义谛呢?胜义谛是一空一切空,然后空到底,连一尘都不立,就说一个空。可是空中有无量无边的道理呢!

《大般若经》就是讲空的,讲空就是讲胜义谛的道理。释迦牟尼佛讲法身和法身所住的常寂光世界,这就是胜义谛,不是说一个空就完了。释迦牟尼佛说般若说了二十二年,你就知道不简单,道理多得很!我们所说的空,是般若的空。一个空怎么能说那么多呢?怎么能起那么多变化呢?讲空是借世俗谛说的,是借世俗谛来说胜义谛的。

《心经》也是借世俗谛来说胜义谛的。什么叫世俗谛呢?色、空就是世俗谛,这个色,全部是世俗谛。说色就是空,这个空没有办法说的,胜义谛没有办法说。要说胜义谛,就拿这个空来代替,借空来做个桥梁,借这个桥梁由世俗谛转到胜义谛去。要是不说空,世俗谛到不了胜义谛去,要借这个桥梁。可是这个桥不好过,这个道理深得很。我们在世俗谛里说什么都行,但是一说空,又见不到,见不到就不相信,不相信就不好讲、也不好懂了。

“空就是色,色就是空”,由说五蕴中的一蕴——色法,然后展开到五蕴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道理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以说“身体就是心,心就是身体”。身和心的道理,咱们已经讲过了,拿这个来讲,就比较容易懂“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的道理。色就是肉体,拿空代替心,十法界的色法都是唯心所造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怎么讲呢?受、想、行、识,不用一个个地说,和色 、空的道理是一样,也就是跟“身体就是心,心就是身体”的道理一样。受、想、行、识就相当于是肉体,肉体就相当于是受、想、行、识,都是由心现出来的。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亦复如是”就是这个意思,都是这么个道理,是心现出来的。

《心经》深得很,不好懂,我这讲得很浅了,还有深妙的道理,也没有办法写,不好讲,也不好懂。这讲的是最浅显的,大家懂一点儿,就是开了一点儿智慧,一点儿不懂也不要紧,多听几遍,或者看经,多看些,慢慢慢慢就懂了。我18岁学了一年半了,都不懂,到了第二年,才慢慢懂一点儿了。

来看经文,“照见五蕴皆空”了,有什么好处呢?能够“度一切苦厄”,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都解脱了。假如不空的话就要受罪,能够空就不受罪了。还有,不是说死了就是空,现有的就是空。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要求一心不乱,《佛遗教经》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妄想都扫干净,才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才能够入这个门。打妄想、打闲岔,就永远都入不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想要入这个门的话,有什么要求呢?这个门是什么门呢?这门叫真空门,想要入真空门,一定要求一心不乱。现在念佛的人多,一定要把“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就叫“定”,念佛三昧的定。

由定发智慧,用智慧来观察才能了解这个道理,才能观察到身体就是空的。到了一心不乱,确实就能见到身体是空的,得不到一心不乱,说什么也不行,隔着墙呢,一点也不相信。念到一心不乱了,然后起智慧观,起智慧来观,就真正承认身体是空的。承认身体是空的之后,就容易承认山河大地是空的了。由这种观法,观成以后就可以断见惑、断思惑。把思惑断了以后,就证了四果罗汉。证到四果罗汉,父母生的这个肉体就能钻大地了。

佛说的“空”不是哄骗咱们凡夫众生的,佛在世时,证了罗汉果的圣者多得不得了!证到罗汉果,身体就能钻大地,身体也是色法,国土世界也是色法,没有障碍了。真空,不是说的假空。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圣人,也没有能钻大地的。能钻大地的人就能飞升虚空,在虚空起大神变,现在没有这么个人,所以说这个道理就没人相信。

佛在世的时候,皈依佛陀的国王、大臣多得很。国王、大臣都是享福的人,不受苦,如果他要是受苦的话,给他说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苦了,他不想受罪,就有可能听。可是国王大臣都享福呢,没有受罪,他们怎么会信佛呢?是因为他们看到佛有大神通,菩萨、罗汉、佛的弟子有大神通,能钻地,能飞虚空起大神变,就由这个信佛了。见了大神通,就相信了。

我们现在没有圣人,就不像佛在世的时候,不能在事实上做证明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开了悟就明白这个道理了,由自己的功夫见到了空才相信,见不到空是不会相信的。

以上讲的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序分,把整篇《心经》的道理说完了,接着就是各别讲解了。

第四节 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也就是舍利弗,把他喊一声,然后说“是诸法空相”。诸法的空相,诸法既然是空的,还有什么相呢?空是没有相的,要知道诸法的空相,本来是没有相,是空,怎么有个相呢?得到念佛三昧以后,别有天地,出了定就有山河大地、世界。得了定以后,与外面的世界已经隔离了,在禅定里头别有天地,里面的事情和外面的一样,复杂得很、多得很呢!定中的那个定境,跟外面一样复杂,咱们都知道外面这么复杂,已经离开尘世,证到三昧正定,那里面的事情还多得很呢!到那个境界,就会相信了,就会相信“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一、胜义谛之胜境

“是诸法空相”,要远离咱们人间所执著的实有的相,因为在胜义谛那一面,有胜义谛的环境。诸法的空相是什么呢?就拿这个心来说,这个心没办法讲,它是没有色相的。

做个譬喻,咱们每个人都会做梦,会梦到山河大地,梦到有个身体,梦中的身体就代表胜义谛。它不是胜义谛,没办法说,就勉强地拿它代表胜义谛。梦中的身体绝对不是肉体,肉体躺在床上睡得像死人一样。梦中的身体灵活得很呢,跟咱们醒着时是一样的。梦中所见的山河大地,不是咱们现在这个山河大地。有的时候做梦是在咱们这个土地上,有的时候做梦已经离开了人间这个环境,是另外的环境。假如得了定以后呢?比做梦还要进一步,复杂得很!这个很难做譬喻,没有什么东西适合来作譬喻。

就说诸法的空相,诸法的空相到底有没有呢?确确实实有的,譬如梦中的那个身体,那就代表了空相,梦中的身体不是肉体,醒来以后梦中的身体到底有没有呢?真正是空的。可是做梦的时候确实梦到有个身体呢,梦中的那个身体不是肉体,梦中的那个身体可以代表诸法空相,它有那个相。

诸法空相,实在难说!再做个譬喻,药草店的草药有百千种,就拿黄连、甘草来说,黄连有黄连的相貌,甘草有甘草的相貌,所有药草都有个相貌,如果没相貌,去抓药就会抓错。因为有相貌,我们就认识黄连、认识甘草。甘草是热性,它的味道是甜的;黄连味是苦的,它的药性是凉性的。空相就是药草的性能,药草的性能是见不到的,那不就是空的吗?是空,但是里面有实实在在能治病的性能,是它的药性能治病。好比药熬完了,把药渣子倒了,就是药汤,汤里面看不见药渣子。喝了药汤就能起作用,药汤里面能起作用的性能,就是诸法的空相。只能这么说了,再也没办法说了,空相是人见不到的。这是“诸法空相”。

肉体的妙明真心就是空相,法的空相。这个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说它的功能。本来这个不是胜义谛,明白这个功能了,就可以转变到胜义谛去。我们修行就是要用心修,我们的心,相貌是空的。诸法的空相,我们人人都有灵魂,灵魂就是空相,没有相。说空嘛,它可实实在在有呢!有个性能呢。有性能的话,它就有相貌,有的这个相貌是诸法的空相。这个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成佛了,也没有增多,还是凡夫的时候,这个性能也没有减少一点。把这一点懂了,学佛就好学了。

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诸法的空相,诸法空相还可以说是诸法的实相,妙明真心是诸法实相。实相的真理没见到,更没有证到,真正诸法的空相呢,就是菩提涅槃。诸法的空相就是实相,成了佛了,菩提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真正的实相。

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无明就证到一分实相。向下呢,咱们凡夫一点儿也没证到,没有证到就没有诸法实相的境界,只可以说是空相,就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个空相。破一品无明,证到一分的实相。成佛了,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了,圆证实相,这才叫证到实相了。怎么叫作实相呢?真实不生不灭了,所以是真实相。

我们现在有没有真实相呢?我们的灵魂就是实相,凡夫的见惑没有断、思惑没有断,还有二十品尘沙惑没有断,迷障着呢。给你说这实相有呢,妙明真心有呢,但是见不到,就是因为见思惑、尘沙惑障着,所以见不到。破一品无明,见到一小分,把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了,就圆证了,圆证了就圆见了。这就是说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六凡法界本无一物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在真实的实相里面是没有五蕴的,前面的经文是“照见五蕴皆空”。既然是空的,空中没有这些东西,就是说咱们六凡法界依正二报,本来没有,一造作就有了,不造作就没有。空中没有五蕴,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一造作就有了,不造作就没有。

世俗谛要转到胜义谛去,由这里搭个“空”的桥梁,开了智慧,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就好转过去了,不然转不过去的。咱们看这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没有色;“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也是没有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十二处。然后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就是讲十八界了。

五蕴咱们已经讲过了,佛对迷色轻、迷心重的人说五蕴。给开心合色,色法说成一个,心法开成四个:受、想、行、识,这是对迷心重迷色轻的人说五蕴法。

对迷心轻、迷色重的人,就给说十二处。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开色合心,把色法开了十个半;合心,把心法收成一个半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其中五个都是色法,意根属于心法;六尘中的色、声、香、味、触,完全是色法,第六个法尘一半是色法、一半是心法。如果没有心,法尘就与我们无关了,是因为心缘向法尘,才知道有心,才知道有一切万法。这是开色合心,把色法开了十个半,把心法合成一个半了,第六意识是心法,法尘里面有半个心法。还有心色俱迷的人,既迷心法,又迷色法,都不懂,对这种人就开十八界,把心法开了。怎么开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就是心法,开六个了。色法呢?六根、六尘都是色法嘛。把色法也开了,心法也开了,这是十八界。为什么说“界”呢?眼睛和耳朵隔着界限呢,眼睛不知道耳朵的事,耳朵不知道眼睛的事,所以叫十八界,分开着的。

再来看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无的、空的。“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十二处,“无”就是空。讲完六根、六尘空了,接着讲十八界空,这是对第三种心色俱迷的人,给开成了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简称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都是无的,无就是空的。

这段经文就把六凡法界空完了。六凡法界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都有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这就把六凡法界完全空了。

三、法界全空,即证圣果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然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空的是十二因缘。咱们先把这经文讲完,消文解意之后,再专门地讲十二因缘。五蕴空了,十二处空了,十八界空了,这是把六凡法界空了,把十二因缘空了,空的是缘觉法界;后面的苦集灭道四谛空了,是把声闻法界空了;再后面呢,“无智亦无得”,是空的菩萨法界了;再后面“三世诸佛”,把佛法界都要空的。

既然是无,无就是空嘛,本来没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十二因缘本来是没有的。众生执著了就有了。众生怎么样能成圣人呢?要把执著断掉,五蕴空了,十二处空了,十八界空了,把十二因缘空了,就能证缘觉果了。如果不能空就一直是凡夫,不得证圣果。十二因缘空了以后,“无苦集灭道”。

因为《心经》是大家都会念的,讲浅一点儿,大家就都能懂。《心经》深得很,如果对没有学过佛学、不会念《心经》的人讲的时候,他可能就完全不懂了。只能这样讲,这还是浅显的讲法。再讲深的话,就算会背心经,可能也不会懂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把十二因缘空完了,“无”就是空。这文字妙得很,前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那样说,这里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变了个说法,道理是同一个。

说个“空”就代表了胜义谛。“诸法空相”,既然是空,怎么又说个“相”呢?空代表胜义谛,说“诸法空相”,不是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的空,不是那样的。本来空就没有相,说个“空相”,这个“相”是代表了实相,代表实相的胜义谛是有个东西呢,不是断灭空、顽愚的空,空得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那么讲。所以这经文妙得很,没有办法说。佛菩萨、祖师有智慧,想个办法说出来让我们懂,说“诸法空相”,一个“相”代表胜义谛不是断灭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

咱们讲过的公案,普眼菩萨见不到普贤菩萨,为什么见不到呢?普贤菩萨在胜义谛里面,没办法见。是不是普贤菩萨没有的呢?不是的,普贤菩萨是有的。怎么个有呢?空相是有的。用这个公案点拨一下,就好懂了。普贤菩萨是有的,但见不到,因为普贤菩萨本来没有相,如果有相,普眼菩萨就见到了普贤菩萨。

这就是说空相是见不到的,但是有个空相。一说“空相”,又要找个空相,空相是没有的,没有办法说。普贤菩萨是有的,不是没有。普贤菩萨就在眼前,在这里。胜义谛里面有“空相”,有普贤菩萨,真真实实地有呢,但是见不到胜义谛里的普贤菩萨。如果一定要见呢?只能在世俗谛里头见。要见胜义谛里的“有”,得到胜义谛里才能见,总在世俗谛里,就见不到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非常想见普贤菩萨,佛就给他说:“你观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普贤菩萨,你观察太虚空都是普贤。”太虚空就到胜义谛去了。普眼菩萨磕头哀求,一定要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现出光来了,光不是胜义谛,光还是世俗谛。有光像大莲花,还是世俗谛,莲花出大月轮,还是世俗谛,月轮里面冒出个明点,明点里面化现的普贤菩萨由小而大,这时普贤菩萨出现了,那是世俗谛的!普眼菩萨一定要见,只能现出世俗谛给他见,不现世俗谛,他就还是见不到。胜义谛有普贤菩萨,但在世俗谛里见不到。

普眼菩萨见普贤菩萨,见的是世俗谛,没有见到胜义谛的。

可是这个世俗谛的普贤菩萨从哪来的呢?就是从胜义谛来的呀!让你悟,悟什么呢?见到光了,就是胜义谛,光就是普贤菩萨。光中出大莲花,莲花就是胜义谛,莲花就是普贤菩萨;月轮还是胜义谛,月轮还是普贤菩萨;然后在明点中,普贤菩萨万德庄严的相貌出来了。由胜义谛中现出世俗谛里的普贤菩萨了。在大乘经是怎么说呢?破凡夫的一切有相,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破相呢。

五、例说胜义谛与世俗谛

进一步怎么说呢?《华严经》有事事无碍的道理,事事无碍的道理怎么说呢?“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说“烦恼就是菩提”,是什么意思呢?烦恼就是海的波浪,波浪是什么?波浪是水。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海水嘛。大海宁静了,里面没有波浪了,映现出蓝天来了,那就叫“菩提”。一起风浪,就看不见海里的天了,波浪起来了,就只看见波浪了。胜义谛是什么?海上的那片蓝天就是胜义谛。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十二因缘的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是空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空的、没有的。“乃至无老死”,老死也是没有的,都是空的。十二因缘都空了,空了才是胜义谛。我们众生就在十二因缘里头,也在苦、集、灭、道四谛里头。

把四谛空了,就证四果罗汉了,把十二因缘空了,就证缘觉果了。所以先教你空,要是不空,就成障碍了。四谛不空,不得证罗汉果;十二因缘不空,不得证缘觉果。教你把它空了,才无障碍了。就像飞机在空中飞呢,在地上就不能飞了,山河大地成了障碍了。

所以,利用这个“空”,把世俗谛执著的人我、依正二报的身体和国土都空了,要做功夫呢,功夫做到了,人没有死,就证了胜义谛了。表面上看还是个人,证了胜义谛就成了罗汉、缘觉、菩萨,没有证到胜义谛是凡夫。在这里说个小故事,说明一下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这是宋朝的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苏东坡是大文豪、高级知识分子、文学家,写出来的文章,世上没有几个能胜过他的,可是他在佛印禅师面前就不行了。佛印禅师是金山寺的方丈和尚,苏东坡在扬州做府台,皈依佛印禅师,把佛印禅师喊作师父。苏东坡的文章虽说是盖世的文章,但是拿到他师父跟前去,师父总是批评他,这是错的,那是错的,没有一样是师父赞叹做得好的。老是挨批评,这一回他又写了一首诗,心想这一回绝对不会挨批评。是什么诗呢?是首禅诗。苏东坡也算是大佛学家,不懂佛学就作不出这首诗。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

“稽首天中天”,这个妙明真心里头的天,不是咱们眼见的这个天地,心中见的天也不是的,是天中天,那就深妙得很了,“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想:“这首诗师父会怎么赞叹呢?再不能挨批评了吧!”写完之后,高兴地交给一个人送过去。苏东坡在江北的扬州做府台,金山寺在江南,佛印禅师在江南呢,苏东坡就派人给送过江南来了,心想师父一见肯定要赞叹“写得好着呢”。

可他没想到,佛印禅师一看,给那文上写了两个大字,两个什么大字?“放屁”。苏东坡一看好生气的!“我以为你会赞叹我呢!你竟然骂我放屁,我做扬州府台这么大个官,谁敢骂我放屁?我恭敬你是个师父,如果不恭敬你,还可以杀你呢!”苏东坡气得不得了,不高兴得很。马上就来金山寺了,要问问为什么骂他放屁。

佛印禅师有智慧、有神通,知道苏东坡放不下,肯定会找来。佛印禅师就先藏在法堂的佛像背后。苏东坡气冲冲地来了,跑到法堂一看没有人,又跑到方丈室里面去,方丈室里面也没有人。他跑出来站在法堂大声喊:“秃驴跑到哪里去了!”这是骂他师父呢。因为和尚把头剃光了,是秃子,他骂“秃驴跑到哪里去了”。师父在佛像背后大声说:“东坡吃草去了。”这是个双关语,他的名字叫东坡,因为他骂“秃驴到哪去了”,他师父就说“东坡吃草去了”。苏东坡还是气得不得了,问师父: “你为什么骂我放屁!”

师父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吗?你说八风都吹不动,一个屁就把你从江北打到江南来了。”除了人间东、西、南、北八方之风,在佛教里头也有个八风,什么八风呢?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利,也是风;倒了霉了,衰败了也是风;赞叹,也是风;骂你,也是风。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下他开悟明白了。说是八风吹不动,真正是佛菩萨才能八风吹不动。苏东坡是凡夫,凡夫被骂“放屁”,放不下了,气得不得了,过来问道理:“我到底哪里说错了,骂我放屁?”“哪里说错了?你说八风吹不动,结果一屁从江那边打到江这边来了。”

这下子苏东坡生惭愧了。在世俗谛,这文章多好的啊!虽然说得妙得不得了,但是他说的是佛菩萨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他的境界,所以在真实的考验面前失败了。他给师父忏悔说:“我不该骂你秃驴啊!”

还有个故事,有个小沙弥见有个老和尚牙掉了,老和尚念经的声音也不好听,他就开玩笑说:“老和尚念经,声如狗吠。”狗吠就是狗叫声,是说老和尚念经的声音就像狗叫一样。老和尚说:“你骂凡夫一句都罪过无量,我是圣人,你骂我这一句就不得了!”小沙弥不相信,老和尚就显神通。显了神通,小沙弥一看真是圣人,能够钻大地、飞虚空。小沙弥就磕头求忏悔。罗汉说:“把你的地狱罪免了,但以后要变五百世狗。”

圣人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咱们人间也有证得胜义谛的圣人,罗汉就证得胜义谛了。咱们现在讲世俗谛,容易懂。讲胜义谛,空、空、空,没有办法讲的。就拿这些公案来证明,胜义谛是有的,并不是没有。有胜义谛,但是我们拿世俗谛是没有办法说。

先空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然后空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把十二因缘空了,就证缘觉果了;“无苦集灭道”,把苦集灭道四谛空了,就证罗汉果了。

第五节 究竟涅槃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智亦无得”是什么意思呢?空菩萨。“智”是什么呢?破一品无明就证到五智了。五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九识转五智,这是密教里的。显教讲八识转四智,讲到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就讲完了。密教再加上一个第九识,庵摩罗识,转成法界体性智。破一品无明证到五智,由九识转五智。把经文消解完,再把一个个的名相都列出来,重新讲。

“无智”,破无明以后的五智都是无的。五智是胜义谛的,五智不是无的,五智是有的。成所作智是六根互用的,怎么能无呢?不执著就叫无,并不是说没有五智。把九法界都空了,到第十个法界——佛法界,菩提涅槃空不空?都要空。菩提涅槃是有的,五智是有的。凡夫还没有五智,菩萨证得五智是有的,都把它空了。这个“空”是让我们不执著而说空的,不是空的没有了。这是“无智”。

“亦无得”,得了菩提涅槃,不执着我得。证大涅槃得十大自在,十大自在就是成了佛,得了妙法藏,但不执着有得。不执着有得,不是没有得,那是胜义谛的道理。咱们凡夫认为胜义谛是实实在在的有,真正证到胜义谛了不执著,不执著就是空,是这样的,不是没有。“无智”,就是没有五种智慧。“无得”,没有得菩提涅槃。说无得,不要认为是没有得到五智、涅槃,不是没有得,他得了,他不执著“得”,所以叫“无得”,是这样的道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无有恐怖”。恐怖,我们众生要死的时候就恐怖了,证得胜义谛,生死了脱了,就不死了,不死就不害怕了。不害怕就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咱们众生依正二报,一切的乐,一切的苦,都是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证得究竟涅槃就不颠倒了。究竟证到常乐我净——涅槃的四种功德,得到十大自在,不执着“得”,真正地得到十大自在,就证到涅槃了。

《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序文,这序文把全经的精华都说完了。说完了有不懂的,又展开讲五蕴皆空。四谛、十二因缘,都是五蕴,没有出五蕴,没有出色、受、想、行、识。四谛还是没有出五蕴,只是变了个花样,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五蕴,是五蕴起的变化,咱们就不懂了。

所以“度一切苦厄”是《心经》的序文,已经把全文的妙理说完了。说完了不懂,就展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了这么一套,说到证究竟涅槃了,《心经》的正文完了。由凡夫到最高的法界——佛法界,菩萨成了佛,证了究竟涅槃。这是正宗分说完了。

第六节 阿耨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流通分。怎么是流通分呢?过去的诸佛、现在的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过去的佛成了佛,他会转法轮的;现在的佛成了佛,也会说法,也会转法轮。谁是未来的诸佛呢?你是未来的诸佛,我也是未来的诸佛,一切大地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未来的诸佛怎么成佛?依般若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未来的佛都会成佛,转大法轮。这就是流通分。

这么短的经,序、正、流通都有。“三世诸佛……”就是流通分,这一点经文妙得很。如果要把这详细地讲完,一百天都讲不完的。内容多得很!多少讲一点儿,就知道一点儿。菩萨“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成了佛了,正宗分就说完了。流通分呢,三世诸佛怎么成佛的?都是依般若、大智慧、大觉悟,证了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佛了。这是流通分。

第七节 揭谛神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接下来,赞功能,赞谁的功能呢?赞般若的功能,赞般若大智慧的功能。般若有多大的功能呢?“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这是秘密藏,前面是显。前面的显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这是显,明显的都能见到,这是显教的法,公开地讲。到后面就是秘密藏了,保密,不可讲的,不可见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肚子里的心、肝、脾、肺、肾、肠肚,是保密的,在肚皮里面呢。

显教的法,公开地给我们参观,随便看,不保密的。显教的法,六凡法界、四圣法界都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都有,公开地讲这些道理,讲了大家都知道。到后面就成了密法了,密法是什么呢?就好比你肚子里的心、肝、脾、肺这些,不能让人看的,如果说:“你把肚子剖开,让我把你的心看一下。”那是办不到的事情,绝对不能把我的肚子剖开,给你看我的心、肝、脾、肺,那就活不成啦,要保密,这就叫个秘密法。

再给你说个譬喻,你到有钱的人家去了,哎呦,客厅好庄严啊!箱柜那么多,这是个发了财的人家,这人家有钱,你见的是明显摆放的,你还没有见到密呢,什么叫密呢?他保险柜里装了多少金、银、钞票,不给你说的。保险柜有几百万块钱,有多少支票,不给你说的。也不能把保险柜打开让你看一下,那是秘密的。

再说一下显与密。前面的“观自在菩萨”至“究竟涅槃”,这部分是显法。给你做个什么譬喻?显法就叫文件,秘密法叫什么呢?盖的大印就相当于密法。不盖大印,文件就没有效用。看到没有盖章的文件会问:“怎么没盖公章呢?没盖公章的文件是假的吧?”显法有力量,秘密法更有力量,就像这个公章比文件宝贵得多。这你就知道佛的显法与密法的宝贵,而密法更宝贵了。

显法已经有了序、正、流通三分了。密法有没有?密法也有序、正、流通三分呢。“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知道般若智慧的功能。“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前面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显教已经指出是“一切苦厄”,神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跟前面一样。

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有无量的苦恼,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是神通变化,没有痛苦。只是比较起来小菩萨不如大菩萨,不如别人了,就有苦。破一品无明,只能分身百佛世界,别人破了两品了,能分身千佛世界,他一看,“我不如别人了”,就有点儿羞愧了。破了三品无明,能分身万佛世界;破了四品无明,能分身十万佛世界。他破了一品无明,一看,“惭愧啦,我比不上他”,到破了四十一品无明了,已经跳得远得很了,他由百跳到千,由千跳到万,等觉菩萨破了四十一品无明,跟佛果破四十二品无明还离得远得很呢!一比较就知道离得远得很。

等觉菩萨说是等觉,怎么等呢?所证的神通智慧与佛平等了,能不能平等呢?实际上差得很远呢!由下往上看,是跟佛一样了,平等了,他自己看是不平等的,佛来看他也是不平等。就算到等觉位了,跟佛也不平等。佛难道就再不做好事了?再不度众生了?不是那么个道理!成佛了还是一直在度众生。等觉和佛实际上差得很远呢,说“等觉”呀,是说神通妙用,从底下看跟佛一样,实际上四十二品无明,等觉菩萨只破了四十一品,还有一品无明没破,离佛界还远得很,说等觉不过是成佛的补位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神咒的序文,说了功能。序文的后面还有正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这就是神咒的正文了。“菩提萨婆诃”是流通分了,这里的流通分跟前面显法的流通分一样,流通就是法轮常转了,三世不停地作大佛事、转妙法轮。

一、是大神咒

现在来讲经文,“是大神咒”,就是有大神通了。这个神通是讲不完的。鬼也有神通的,咱们不说那些小鬼的神通了,咱们来说说大一点的。

1.神仙的神通

唐诗里面有这么一首诗,“太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把这个说一下,这还是小神通呢!周朝时,周灵王的太子,不想做皇帝,要去出家修行。那时中国还没有佛教,有道教。道教就是讲神仙的,神仙里头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都是在终南山修成了神仙。终南山,在道教来说是仙山,神仙大都出于终南山;在佛教来说,很多高僧、大菩萨、大祖师、大神通的僧人都是在终南山修成的。

周灵王那时候没有佛教,他的太子不想做皇帝,就到终南山里面访高道、拜师父求法,想当神仙呢!太子有福报,就遇到神仙了。他到了终南山里头,看到有个石洞,他想到洞里去看一看,刚进去看见是个黑洞,越走越明、越走越明了。走到最里面,跟洞外面一样,大光明藏,一点儿不黑暗。那是神仙住的地方嘛!他钻到里头,就见到了神仙的胜景了,他也迷糊得不知道人家是神仙,不知道自己是凡人,他就在里面游逛呢。那真是世外桃源,别有天地,好得不得了!这下找到好地方了,那些神仙给他讲修行的办法,他爱听得不得了,快乐得不得了,像在天堂一样。

一下子过了七天,太子忽然想起父母了。他想:“我要出家修行,父母不准我出家,我是偷跑出来的,一辈子不回家的话,父母会想念我的,我回去给父母说一声,让父母不要操心,我现在找到好地方了,我在这里一定能修成仙。给父母说一声,我在外面没有受苦,我找到仙家好地方了,一辈子不回家了。”他打了个这样的妄想,就是一定要回去给父母告假。

里面的神仙挽留他,说:“你可不要走!你一回去就来不了了。”他说:“我决定要回去一趟,不回去我对不起父母,我是偷着跑出来的。这次回去给父母说清楚我出家修行了,没有受罪,让父母放心。我一定再回到这里。”里面的神仙再三地留他,留不住,他一定要走。神仙说:“你一走,就不得回来了。”

他说:“我一定回来。”神仙就送他出去,神仙把他送出洞门。等他出了洞门,神仙把石门“哐”地关上了,门是石头门。他听见门响了,回头一看,竟然是个石崖,再也进不去了。

才七天,一出来山河大地大变化。他进这个石门的时候,满山的花草,树木都是青绿色,才七天的时间,满山的冰雪,草木干枯,叶子都掉光了,怎么起这么大变化呢?

他就下山了,一路上看到的人都矮小矮小的,他到处打听父王周灵王的情况。哈哈!“洞中方七日,人间几千年”,不是几千年,刚刚一千年,说几千年是文字的夸张了,实际上是一千年,一下子跨了几个朝代。他这才知道他跑到洞中呆了七天,是遇到仙家了,那不是人间。这时,他一下子变老了,马上就死掉了。

洞中方七日,人间一千年,这是不是神通变化呢?这说的是小神通变化,咱们说的“是大神咒”,多大的神?给大家讲讲。咱们讲这人间的神通,鬼神、地神、空神、天仙、天神,那个神通是没有办法讲完的。咱们现在简单地讲一下,怎么讲呢?

2.天界的神通

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层天,四王天有一种神通,哪种神通呢?四王天的天人能到人间来,还能上天去,他有神通呢。他到了人间来,人家给他说:“你把你四王天的宫殿、天上的世界现到人间,让我看一下。”他有这种神通,能把四王天的琉璃宝地、楼阁宫殿、他的享受现出来给我们看,那些都超过人间的皇宫,好得很!四王天有这一种神通。

第二层天是忉利天,忉利天的环境,比四王天要好百倍,楼阁、宫殿、享受都高百倍。他有两种神通,能把忉利天的楼阁宫殿现出来让我们看,也能把四王天的国土现给我们看,他有两种神通。

第三层夜摩天,有三种神通,能现夜摩天的环境,还能现忉利天的环境和四王天的环境。第四层兜率天,不用说了,能现兜率天的环境和下面三层天的环境给我们看。再上去,第五层天是他化天,有五种神通。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有六种神通。

初禅三天,梵众天有七种神通,能现梵众天的环境,能现底下六层天的环境。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是初禅三天。二禅还有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神通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大了,能现自己这一层天的天宫、宫殿,底下的都能现。

三禅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都是一样的。到四禅,有九天了: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四禅天的天顶了,这个神通就广大得很了,四禅天的环境、楼阁宫殿、环境国土都能现在人间,四禅天以下的,都能现出来让我们看。这是说四禅天的天人,天人都有这个神通。

四禅天是最大了,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四禅天,一个四禅天下面盖一千个三禅天,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千个三禅天。一个三禅天下面盖覆一千个二禅天,十个三禅天就盖了一万个二禅天,一千个三禅天盖多少个二禅天呢?就多得很了。一个二禅天又盖一千个初禅天,初禅天就多得不得了了,可以算出来的。

天人都有神通,天王的神通更大。不说那么多小天王了,单说四禅天,三千大千世界就这么一个四禅天,如果称为大梵天王的话,就跟下面初禅的大梵天的天王同名了。初禅天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有天王的,也叫大梵天王。四禅天顶的天王是三界主,只有这一个,最大的天王,如果这个真正的大梵天王也叫大梵天王,就跟初禅的天王名字同样了,所以还有个名字叫摩醯首罗天王,这下就不同了,跟初禅天的天王就不重名了。

这位摩醯首罗天王的神通有多大呢?他的脚一动,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神通威力就这么大,所以他是大神啦。虽说天王都是神,但小天王就没有大天王的神通大。三千大千世界,摩醯首罗天王是最大的一个大天王、大神王,他的神通最大。

这里有一点儿麻烦,诸佛菩萨会在三界内应现天王、龙王、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许多八部鬼神王大多数是佛菩萨化身应现的。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这都是四圣,不用说了。观音菩萨还应现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八部鬼神,也可以现阿修罗王、修罗民众、修罗女。观音菩萨来咱们人间的时候,又能现小王身、宰官身、婆罗门身、妇女身、童男、童女身。

没结婚出家了也叫童男、童女,不止是佛教出家不结婚,过去外道也有,活到八十岁没结过婚,都是童男、童女。不要说十五六岁的男娃是童男,十五六岁的女娃是童女,二十多岁、三十多岁、五十多岁没结过婚的不是童男、童女吗?八、九十岁没结过婚的也叫童男童女。

要弄清楚,观音菩萨现童男、童女身,现妇女身度众生,仅仅就是她现的那一个身是观音菩萨,不能说童男、童女、妇女都是观音菩萨,不能那么说的。这个菩萨可以现大梵天王身,也有其他诸佛菩萨现天王身度众生的。咱们现在不谈胜义谛,专门谈世俗谛。怎么说呢?咱们不说佛菩萨应现的那个天王,单说福报大而成为大天王的。

摩醯首罗天王不是佛菩萨应世的天王,这个天王是福报很大的凡夫。四禅天的天民都是凡夫,不是圣人。咱就说在世俗谛里,天王是凡夫,不是圣人,他是在凡夫的地位当了天王。所以在凡夫中,他是最高、最上的,神通也是最高、最上的,福报、智慧都是三界第一,凡夫中再没有超过他的。他的大神通在三界内的凡夫里面是第一,没有和他平等的,这是讲“大神”。

“揭谛”两个字,就代表了他的神通、地位,所以这个秘密咒,一字含千理。“揭谛”两个字所含的是大神咒,就是大梵天王的神咒。大梵天王的神咒能震动大千世界,他的神通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揭谛”所含的大神咒,威力就这么大。“是大神咒”,就是大梵天王的神通、福德、智慧,包含他的寿命等一切都在其内。“是大神咒”就是“揭谛”。

所以念《心经》就等于念了一遍《金刚经》,念一遍《心经》就等于念了 600 卷《般若经》,念这个咒,一字含千理,这里面的功能是大得不得了的!

二、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大明咒”是什么呢?是超出三界以外了,是声闻、缘觉,也就是声闻、缘觉对应到“大明咒”了。大梵天王虽然是大神咒,但还是在凡夫界里,不是圣人,不是佛,不是菩萨,不但不是佛菩萨,就连声闻、缘觉也不是。那谁是圣人呢?初果罗汉是圣人,是圣人的位子不退了。从证了初果以后,证二果、三果、四果,出三界了生死,然后到缘觉乘,由缘觉乘转到菩萨乘,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成佛。

初果是圣人,不是凡夫。圣人就超过大梵天王,超过了摩醯首罗天王。但是就神通的大小而言,不但是初果的神通没有他大,四果罗汉的神通也没有他大,可是四果罗汉的神通是无漏的,凡夫的神通是有漏的。比如说天王的寿命是一万大劫,他的福报有受尽的时候,等他一万大劫寿命完了,就没有神通了,他的寿命、福报也就没有了。所以凡夫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神通,一死就没有了。证了四果罗汉,那神通就一直到成佛,不会没有的。声闻、缘觉所证的断见、思惑的功夫,断见惑开天眼,断思惑就开慧眼,他的天眼、智慧眼一直到成佛,只会增长不会退化,更不会消失,绝对不会开了天眼、慧眼之后,将来又没有了。圣人的果报是无漏的,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超出三界外,了脱生死了,“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无上咒是什么呢?这是菩萨了。菩萨一定能成佛,菩萨经过五十二位就成佛了。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无上咒,是能成佛的“无上咒”。

三、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波罗僧揭谛”,僧者就是菩萨嘛,声闻、缘觉也是菩萨,是三宝。“波罗僧揭谛”,这五个字代表了五十二位菩萨所有的功德和所证的神通果报,就这几个字代替了,你就知道它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了。本来菩萨成佛就到了无上菩提,佛果就成就了,菩提就是佛,菩提就是佛果。

《心经》说“萨婆诃”,有的经咒里面说“娑婆诃”,萨婆诃、娑婆诃是一个道理。什么意思?前面念般若心经的功能,这是显;后面念揭谛咒的功能,是密。要是求声闻乘很快地证四果罗汉;求缘觉乘的,很快地证缘觉乘果报。念《心经》的功德,持般若咒的功德很快到五十二位菩萨、速疾成佛。萨婆诃、娑婆诃就是速疾成佛、速疾圆满、速疾达到所求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菩提就是佛,大觉就是佛,佛是自觉、觉他、大圆满觉。说完整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说简单就是“菩提”两个字,就是佛。

四、持咒功能

说这神咒的功能,看起来还超过前面显法的功能。力量大得不得了!我再说个要点。我好多年把《心经》念一遍,念到“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这里止住,后面就一直念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只念这个咒子,念一百零八遍。

念的时候,不要打妄想,打妄想念也有功德。打个譬喻,这一斗米呀,一颗沙子都没有,做的饭就不硌牙了,做的饭就好吃。抓一把沙子扔在一斗米里面,多少有几颗沙子就硌牙了,就不好吃了。念这个揭谛咒的时候,诚心恭敬至诚恳切地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恭敬、诚心,不要打妄想,哪怕少念一点儿都没关系,功德无量无边。

现在讲了这个功德,我们就知道这个功德有多大,念这个咒子好得很!念这个咒就等于把 600 卷《般若经》念了一遍,等于把释迦牟尼佛说了22年的《般若经》都念了,力量大得很!就用这几个字,包含了无量。这个秘密法,没有学过就不晓得,不要看字的多少。

“嗡啊吽”三个字,不是少得很嘛,但这三个字就代表了佛的身、口、意,焰口里面都是念“嗡啊吽”。“嗡啊吽”就是真空如来藏,妙有如来藏,不空不有中道如来藏,“嗡啊吽”就是这样讲的。可是不敢讲,我讲都有罪过的,不应该讲的,要保密的。保险柜只能藏着,能给别人看我这保险柜有多少金银吗?不能够给人看的。我这么讲都是有罪过的,别的法师一般不会这么讲的。可是我想这法都快灭了,给众生种一点善根。

《心经》是很不容易讲的!讲一百天都行。这次两天给讲完了,只能是多少讲一点儿,大家多少知道一点儿。里面内容多得很呢!

下面,咱们详细地讲讲之前提到的十二因缘、四谛、五智。

五、三藏三学,行布圆融

“经”字怎么讲呢?三藏:经、律、论,经藏表定,律藏表戒,论藏表大智慧,这是三藏。我们修行人学佛的法,就要学经、律、论三藏;从修学来讲,就是戒、定、慧。律藏讲戒律,经藏讲禅定,论藏讲智慧,专门谈智慧。拿三藏来说,是经、律、论;拿我们学修来讲,是戒、定、慧。

天台宗有行布,有圆融。经、律、论,戒、定、慧,是不能错乱的,规矩是这样,这叫行布法。行布法就是织布的经线,圆融法是来回穿的纬线。天台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圆融,圆融行布,就成了完整的佛法。经线、纬线来回穿,就织成一块布了。只有经线不成布,只有纬线也不成布。按照行布法讲,经、律、论,戒、定、慧是不能错乱的。

按照圆融法来讲,戒里头有定、有慧,不是讲戒就没有定、没有慧,如果没有智慧,持戒持不成的呢!全靠有智慧把戒才能学好,全靠有智慧持戒才不犯戒。戒里面,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没有智慧就学不会。学会了在实际中止持、作持、止犯、作犯,开遮持犯,要有智慧才能修得好。没有智慧,修不好的。所以戒里面有定、有慧。

咱们讲过经藏是专门谈论三昧、正定、禅定的道理,但不是那么呆板的,经里面也有戒、定、慧。比如说《楞严经》,《楞严经》里面有戒呢!《楞严经》就是教人修定的,有没有智慧呢?一定有智慧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完全是要有智慧才能了解这个道理,没有智慧是不会懂的。“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是大智慧!“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也是大智慧。

《楞严经》中,“首楞严三昧”是定,里面有戒,也有大智慧。论藏主要是弘扬大智慧。那里面也有戒、也有定,不是只有智慧。“经”是三藏之一,三学之一。三藏是经藏,三学是定学。用行布法来说呢,是定学、经藏。用圆融法来说,定学、经藏里面具足戒、定、慧。

就拿《心经》来说,《心经》照见五蕴皆空,都是由持戒成的,不持戒的话,怎么能照见五蕴皆空呢?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定,能把五蕴空了就是智慧,肯定是戒定慧都有的。到了后面,把五蕴空了,就把六凡法界空了;把十二因缘空了,就把缘觉法界空了;苦集灭道四谛空了,就把声闻法界空了;后面的“无智亦无得”,就把菩萨法界空了;“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连佛法界也都空了。空如来藏,就是法身的妙体。妙有如来藏就是妙用,由妙体起的妙作用。

眼睛是体,会看颜色是作用;耳朵是体,会听音声是作用。以真空门为法界体,为法身的妙体。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都是妙用。空如来藏就是法身的妙体。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就是妙有,妙有如来藏。不空不有就是中道如来藏。“经”字是怎么讲的呢?经就是空如来藏,般若就是空如来藏,空如来藏里头含妙有。

六、水月镜像为喻,趣入真空妙有

空如来藏里头是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的,一尘都不立,一空万法皆空。要是说有的话,万法齐一,一切都是有的。按照菩萨证的妙有来说,咱们人间所说的山河大地,以及我们的肉体,完全是幻有,众生执著为实有是错误的。在佛菩萨眼里看呢,众生、国土、世界,完全是幻有,不是真有。等证到真如实相的真空体之后,要起妙有,起妙有的时候呢,妙有无有。妙有是没有的,没有的就还是真空嘛。由真空起妙有,妙有无有,还是归于真空。并不是把妙有灭了归于真空,妙有存在着呢,知道是真空。

这个道理就不好讲,做一个譬喻。咱们见到水中月、镜中像。水中月现出来的时候,本来是真空没有的,而里面现的月亮影是妙有。妙有存在着呢,真空也存在着呢。正现月亮影的时候,是真空,不是妙有;有月亮影就是妙有,真空妙有同时着呢。月亮影现前的时候,是真空,不是妙有,因为从水中捞不出来月亮影子,是真空的;可是月亮影现着呢,不能说连月亮影都没有。这是个譬喻。

镜中像,拿个镜子照自己的脸,镜子里头有自己的脸。那个镜子里头是真空的,没有面貌。正在现相的时候,真空;正在现相的时候,妙有;里头有一个影像,妙有。这是没办法讲,做个比喻,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就这样说。真正来说,水中月、镜中像不是妙有。这是个譬喻,让你明白妙有的道理,把道理明白了,就好了。真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在真空里头现出妙有来。妙有现出来了,真空的本体是不动的,不是说妙有现出来了,就真有个实有的东西。那真空里面有没有妙有呢?有的。妙有在哪里呢?妙有就在真空里面。

我们前几天说的故事,今天再说一下,普眼菩萨见不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哪里呢?在实相真空里头,见不到的,见不到是不是没有呢?有的。有的,为什么见不到呢?在真空里头呢,见不到,他非要见不行,怎么办呢?普贤菩萨放大光明了,那个光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真空中来的,光现出来了,还是真空,现出来的光就是妙有。由光现出大莲花,大莲花还是从真空里头出来的,现出的莲花是妙有,光也是妙有。莲花里头出了一个大月轮,月轮还是妙有,月轮从哪里出来的?从真空里头出来的。月轮中间出现一个明点,普贤菩萨从明点里面突然出现了,无量的相好庄严。这尊普贤菩萨是真的还是假的?

没现以前在真空里头,现出来是从真空里现出来的,我们的眼睛看是真的,普贤菩萨是真的了,实有的,马上一收回去就没有了,跑到哪里去了?跑到真空里面去了。真空妙有就是这么个样子。

我来回地给大家讲,让大家注意,明白真空妙有的道理,知道了就开智慧。这一点道理要是总不明白的话,就没有智慧,也开不了智慧。把这一点知道了呢,清净法身里面具足妙有,无量的化身、无量的圆满报身,都在法身里头。现出来了,就是妙有;收回去了,就是真空,正现出来的时候也是真空,正现出来的那个有相还是真空。

展开来讲,幻有都是真空。怎么幻有是真空?有个学人问赵州大师,如何是西来大意?他说庭前柏树籽。庭前柏树的籽就是西来意。六祖大师见到两个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他马上开悟了。这个话,人人都知道,怎么不开悟呢?是什么道理呢?

三十年以前,我跟我的一个师兄弟,他叫净一,是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法门寺方丈。我问他:“学人问赵州祖师,如何是西来大意?赵州祖师说庭前柏树籽。我问你,你马上答出来。”他说:“你问吧。”我说:“如何是西来大意?”他把桌子一拍说:“这就是的!”

看你们懂不懂,要是懂的话就开智慧了。不懂的话就没办法讲了,怎么讲呢?佛给说得清清楚楚,咱们见得都不爱见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身体是心造的,这(法师拍了一下桌子)也是心造的,这(指黑板)还是心造的,山河大地都是心造的。西来大意是什么呢?西来大意就是心。什么是心呢?这身体也是心,国土不是心吗?讲了多少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能只是会念。讲唯识论的时候都给讲这些呢,“不知境唯心,起种种分别,知境唯心已,分别亦不生。”唯识的头一句就这么讲。

学一点就知道一点,没学就不知道。这(拍桌子)就是西来大意,这(杯子)就不是西来大意么?这(耳麦)也是西来大意。一切唯心造的。

七、具足真如相,具足如来藏

经具足真如实相,具足空如来藏,具足妙有如来藏,具足不空不有如来藏,具足如来三藏。如果再详细讲,什么是经的道理呢?轨持。怎么叫轨持呢?想要出生死苦海,一定要有个条件,以这个条件才能出生死苦海。怎么出去呢?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放生,吃斋念佛,由这样子就能够出生死苦海。想要到极乐世界去,能不能去呢?能去的,但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放生,吃斋念佛,由这样子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一个规矩,不走这条路线就不得成。什么叫规矩呢?火车轨道,火车跑了千里万里,不敢出铁轨,一出轨火车就翻了,车就坏了。

还有,木匠的墨线,裁板子一定要打个墨线才能裁,没有墨线,板子裁了不能用的。要裁板子必定要打个墨线,裁出来的板子才好用。“经”就是木匠的墨线,也就是木匠的尺子,木匠离开了三角尺子,就没有办法干活了。这叫轨持。

“经”字还有什么意思呢?贯穿。怎么叫贯穿呢?念佛的珠子,里头要有根绳,用绳子把念佛珠子穿起来,这串珠子就好用了。念佛珠的绳子一断,珠子就会掉了一地,就不能用了。不管哪一部经,都是好多的法组合在一起,组合到一起才成了一部经。《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组合到一起成了一部《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十卷,二十五圆通,组合成了一部《楞严经》。

《心经》虽短,也算一部经。这里头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苦集灭道四谛、无智亦无得、后面的菩提涅槃,后面还有密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么多的法,组成了一部《心经》。一部《心经》就是念佛珠的绳,把这么多的法相贯穿到一起。“经”字就是贯穿的意思,把多少法相给组合到一块,成了一部经。

“经”还有什么意思呢?花鬘。花者是好,庄严。每一部法都有妙明好理,依着法修行都能得到无量的神通、智慧、功德。把这花串到一块,印度人挂在车上,挂到脖子上、头上、身上,是庄严品。“经”还有什么意思呢?涌泉的意思。天旱的时候水池子里没有水,涌泉里的水不停地往外涌。“经”的意思是无量义,学法,依着法修行,妙义是无量的。这是涌泉。

“经”还有什么意思呢?大地。大地生长一切万物。佛的妙法生长无量的菩提佛果、菩萨佛果。菩萨的果报、罗汉的果报、诸佛都从经法里出来。比如说《般若经》,般若是三世佛母,过去的佛是依般若修行成佛的,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是以般若智慧而生长法身慧命,解脱六道生死,成就无上菩提佛果。般若是法,能生三世诸佛,等于一个母亲,般若法能生三世诸佛,能生长无量的善妙法,犹如大地生长一切万有。经是宝藏,无量的佛法的善妙宝藏都是由经里面出来的。这个“经”字简单讲,就这样了。

简单地把《心经》的经题讲完了,接下来讲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