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祖师文库

第一章 开篇 | 《〈普贤行愿品〉心要 》

作者:释净天
介绍:有一位居士问我,无生法忍是什么道理?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你们都好好听。

第一章 开篇


第一节 引言

        有一位居士问我,无生法忍是什么道理?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你们都好好听。

        什么叫无生?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就叫无生。众生迷了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会起坏作用,会生烦恼,烦恼就是愚痴、贪爱,由愚痴、贪爱而造无量的罪。妙明真心本来是无生,但众生迷了,因愚痴、贪爱造生死的罪。众生有无生,迷了就起了反作用,就会做坏事,所以有生死。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是恒常不变,不生不灭的,不生就是无生。既然无生,也就无灭,众生见到生了,那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众生死也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说众生有无生,不是没有的。

        众生的妙明真心是无生的,既然无生,也就无死,咱们人死了,妙明真心并没有死。人死了以后又投胎,投胎又转生了,转生我们认为是生了,其实妙明真心不是生了才有。禅堂参禅“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以前就是妙明真心了,妙明真心是不受生死的,所以叫无生。众生迷了,十方诸佛出世给众生说法,就是叫众生悟妙明真心,悟了妙明真心也就悟了无生法忍。

        悟了无生法忍,并不是证了无生法忍就是圣人了。你悟到了叫见道,见道以后还要修道,修道以后还要证道,证了道以后才有神通自在,才能了生死,光悟是不行的。拿小乘来说,证了初果就叫见道,二果、三果叫修道,证了四果罗汉了才叫证道,这是小乘。

        大乘不是这样讲的,大乘有藏、通、别、圆四教。你没学过教,这个讲起来就费口舌了。刚才说初果罗汉是见道,二果、三果是修道,证到四果罗汉了是证道,这是藏教小乘的教义。

        大乘的通教有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支佛地、菩萨地、佛地。通教的第四地见地才是见道位,薄地、离欲地、已办地、支佛地、菩萨地都是修道位,最后的佛地是证道的位子,这是通教简单的教义。

        还有别教,别教初住菩萨是见道位,二住至十住是修道的位子,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都是修道位,别教登了初地是证道位,初地证道不是佛果的圆证。别教初地菩萨证到一分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叫分证,别教成了佛叫圆证。这是别教的教义。

        大乘圆教,初信至十信是见道的位子。十住是修道,真正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修道的位子,登了地才是证道的位子,是分证不是圆证。由《华严经》来看,十信是十个位子: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这十个位子都是见道位。初住菩萨是修道的位子,也可以说是证到了一小部分,四十二品无明,破了一品无明证到了一分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明四十二品,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破了四十品无明,这都是分证。四十二品无明破尽,成了佛是圆证。证了什么叫圆证呢?当然是圆证无生法忍啦。

        在六凡众生里面,妙明真心就是无生的(此处音频断开,无以衔接)。三界以内有见思惑,三界以外还有二十品尘沙惑。破尘沙惑开法眼,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开一分佛眼,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就成佛了。成了佛就佛眼圆明,圆证菩提涅槃,就是圆满无生法忍。

        成了佛,圆证菩提涅槃,证到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呢?佛果涅槃就是圆证了无生,怎么叫个忍呢?无生,涅槃妙心说不成的啦,教外别传,远离见闻觉知,眼睛见的不是的,耳朵听的也不是的,你身体感觉的都不是的。我们这个心聪明得很,啥都知道,但远离见闻觉知了,无生法忍的道理你就不知道。其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教外别传就是无生法忍。

        菩提涅槃的道理是佛果证到的,说不成的啦,唯有佛果自证,自己才知道。前面的诸佛证道了,后面的众生不知道,后面的众生咋样知道呢?成了佛,成了佛不用说就知道了。说不成,就叫你忍住,忍就是不可说的,说了也都不是。远离见闻觉知,心行处灭,大乘经里面常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道理就是说不成。说不成,不说可以不?不说确实不行。

十方诸佛证道了就是自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喝水呢,人家不知道那个水是热的还是凉的,你喝了才知道那个水是热的还是凉的。唯有成了佛就知道了,不用说你就知道了。这个不可说,到底能说不能说?三世诸佛,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和未来的佛都要说法,为什么要说法?你成了佛,你觉悟了,众生没有成佛,众生迷着不觉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方便善巧给众生说法,教众生慢慢地觉悟。

        本来无生法忍的这个法不能说,佛在胜义谛这个境界住着,众生都在世俗谛里面,但要让众生由世俗谛转成胜义谛必须要说呀,不说转不过来。佛有大智慧,方便善巧地给众生说法,为了教众生一定觉悟过来,觉悟过来成佛。唯有具有的大圆满觉智慧的佛给众生方便善巧说法,众生依法修行,才能慢慢觉悟。所以,佛的教法不可思议,能令众生依法修行后转凡成圣。

        释迦牟尼佛说了49年法,到了最后要入涅槃了,他不说了。涅槃会上他咋说呢?释迦牟尼佛拿了一朵花叫众生看,法会上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缘觉、天龙八部,大家都不晓得是啥意思,只有大迦叶开颜微笑了。大迦叶一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法今付嘱于汝,汝好好地保护。”释迦牟尼佛说了这几句,还是有相的法么。

        无生法忍就是涅槃妙心,无生法忍起个涅槃妙心,妙心还属于世俗谛,说了这几个字还是世俗谛,实相无相,实相没有相貌,你给立个名字叫实相,还是世俗谛。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佛49年说法都是世俗谛,都是有名有相。佛以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传于大迦叶。佛嘴巴所说的都不是胜义谛,不是实相,只是起了个名字。佛把这个法传给了大迦叶,大迦叶把法又传给了阿难。大迦叶精通三藏,阿难多闻第一。

        释迦牟尼佛说了一辈子法,阿难当侍者,说的完全都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别传的法是不立语言文字的,叫你自悟。甚至于佛灭度以后,把这个法一代传一代,传到第二十八祖(达摩祖师),二十八祖把法传给二十九祖,就没事了。达摩祖师是大菩萨,观察到我们中国众生有大乘善根,可以听这个法,就到中国来了,给我们传这个法。

        那个时候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信佛,他是护法最好的王。梁武帝对出家人,都要亲自考核,要求相貌要好,身体要六根具足,没有病,还要聪明伶俐,有大智慧、大善根。梁武帝年年都要考生出家,全国修满了寺院,一百人以上叫大寺,一百人以下是小寺院。梁武帝所管的国土,五里一小寺,十里一大寺,遍满全国。梁武帝发心让出家人在寺院好好地修行。

        梁武帝拜的国师就是志公大师,志公大师管全国的佛教,每一个省有僧官,每一个县、市也有僧官,管理该省、市的佛教僧团。大寺院有方丈,小寺院有监院、当家的,把大大小小的寺院管理好。僧人是不准胡乱跑的,就在自己的寺院修行,寺院破了,朝廷给修。僧人的饮食及一切用具均由国家供养,没有事情就好好修行。梁武帝对待僧人就这样地恭敬,供养。

        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以后,梁武帝就自赞功德说:“弟子修寺院,斋僧供佛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说:“有漏的善法,只能成就人天果报,不是出世成佛的正因,不是真胜义谛。”梁武帝也懂点儿佛法,不是一点儿不懂,他说:“我所修的是人天果报有漏的法,如何是胜义谛,无漏的法?”这就是无生法忍的道理,深得很。达摩祖师怎么说呢?达摩祖师说:“果无胜谛。” 果无胜谛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达摩祖师说的是果无胜谛,没有的啦。梁武帝说:“你说没有胜谛,对面者是谁?”梁武帝的对面就是达摩祖师,你说没有胜义谛,你不是圣人吗?达摩祖师咋个答复的呢?“不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这一下梁武帝没有什么问的了,话不投机。

        达摩祖师就过江,梁武帝在南京,过了江就到江北了,达摩祖师到了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在一个山洞里面壁坐了九年。人们看见的都是他的背面,看不见他的正面。这个因缘多得说不完,不说了。

        达摩祖师是中国的第一代祖师,二祖断臂求法,达摩祖师把法传给第二代祖师神光,神光是大法师,会讲经说法。断臂求法的因缘长得很,这里不说了。达摩祖师面向石洞,二祖跪在石洞外求法,跪得腿痛了就起来拜,不离开祖师。到了冬天下雪跪不成了,站到那里,雪把膝盖都埋住了。二祖说:“我为求法受了这么大的苦,雪已经把我的膝盖都埋住了,您老人家赶快给我说法。”意思是你要不给我说法对不起我,我是真心求法。达摩祖师说:“你看见天上下的雪是什么颜色?”二祖说:“雪是白色。”达摩祖师说:“你等吧,等到天上下红雪我就给你传法。”

        天上永远也不会下红雪,那么法也就没有办法得了。二祖把臂断了,流出来的血是红的,把雪也染红了,捧给达摩祖师看,说:“天上已经下红雪了,您赶快给我传法。”意思是我把胳膊都砍掉了,痛得要命,您赶快给我传法,传了法我就安心了。达摩祖师说:“汝拿心来,我为汝安。”汝就是你,你叫我给你安心,你把心拿来,我好给你安。

        这其实是参话头,要用功你才能见到这个境界,不用功说了白说。现在参禅的不会参,“如何是本来面目”找不着。大家都会念阿弥陀佛,念佛的是谁?很多人知道“念佛是谁”是个话头,光这一个话头吗?在这里讲话的是谁?你们大家在听,是谁在听?肚子饿了要吃,谁要吃?吃饱了还赶快朝厕所里跑,谁叫他朝厕所里跑?都是话头。不光是“念佛是谁”是话头。

        二祖找心,追问:“谁痛?谁痛?谁痛?”把胳膊砍断那是多么痛啊,可是找这个痛的东西却找不来,找不来咋个办呢?他就给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找这个心了不可得,没有的了。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我为你安心安完了。这一下二祖开悟了。咋个传法呢?就是这么传法。

        二祖一悟,达摩祖师给证明:“好了,你为二祖。”二祖开悟悟的啥?悟的就是无生法忍,没有办法说的,无生法忍要自悟,说不成,没有办法说。就如人饮水一样,冷暖自知。每一个众生都有无生法忍的妙明真心,只是不明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不到心的啦。祖祖相传,以心印心,印的什么呢?印的就是无生法忍的这个心。

        这里只能简单地说说,里面的东西多得很,无生法忍是啥东西呢?在因位是众生的佛性,在果位是众生的妙明真心所证的菩提涅槃。我写的《法相集要》里面,十大自在就是无生法忍。这个问题就简单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第二节 科判经文

        先说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题目。

        现在的《中华大藏经》两万多卷经不出七种名字,也就是说不出七种立题。七种立题有三单、三复和具足:三单就是单法、单人、单喻;三复就是人法、人喻、法喻;具足就是人、法、喻都有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就是具足立题,具足什么呢?人、法、喻都有了,故为具足。具体地讲,“大方广”就是法,法就是经法,“佛”就是人,“华严”是比喻,怎么个讲法呢?“大”是法身,佛的法身周遍虚空法界;“方”是圆满报身;“广”是千百亿化身,这讲的是法、报、化三身。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大”是指《大般若经》,专门赞叹法身佛的功德;“方”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专门赞叹圆满报身佛的功德;“广”指《妙法莲华经》,专门赞叹千百亿化身佛的功德。这是三部经王,分别赞叹三身佛的功德。大、方、广就是《大般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这三部经,赞叹三身佛。所以,大、方、广就是三藏万卷经典,三部经就是万卷经典,万卷经典分了三部,经、律、论三部。本来是赞叹佛,而三部经王包括三藏十二部万卷经典,所以“大方广”是法,就是经典,赞叹三身佛,还是没有离开佛。是什么佛呢?法身佛,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华严”两个字咋讲呢?以普贤万行因华,就是十大愿王, 以十大愿王庄严一乘佛果,也就是最高最高的三身佛。“华严”两个字是譬喻,比喻以普贤万行的因华将来感果成佛。

        《华严经》第一译译了四十卷,第二译译了八十卷,第三译译了四十卷,四十卷都是《入法界品》一品,前面两译都没有《普贤行愿品》,三译的四十卷里面最后一卷是《普贤行愿品》。译《华严经》的这位法师在唐朝的罽宾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在今天我国新疆的西南部。能够讲经、律、论三藏的就叫法师,个别来说,会讲律的叫律师,会讲经的叫法师,会讲论的叫论师。笼统来说,一个法师不光是会讲经,经、律、论三藏都会讲。罽宾国的这位法师叫般若,般若是印度的语言。般若是以闻、思、修三慧为因,将来感的果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中文是没有办法翻译的。

        “罽宾国般若奉诏译”,就是说般若法师是奉了皇帝命令的,是皇帝请这位法师把《华严经》翻译过来。一开始就是“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尔时”究竟是哪个时间呢?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最初说《华严经》的那个时候。“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四句偈子我说过的,“尔时”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那个时间。

        这儿还有个分别,佛说法五十年,一共有五时八教,五时是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四个,加上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共八教。“尔时”是哪个时间呢?指的就是华严时,华严时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说华严的那个时间。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在华严的什么地方呢?华严经一共一百多卷,拿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来说,加起来一百二十卷,《普贤行愿品》在一百二十卷的最后一卷。

        这个《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亲口说的经。给谁说的呢?主要是给善财童子说,但不是善财童子一个人听,而是华严海会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都听这个经。“摩诃”是印度的梵文,翻译到中国就是广大,简单说就是大,用咱们中国话说就是大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个大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超过十地了。“摩诃萨”就是菩萨,也就是广大圆满,就是赞叹这位菩萨是位了不起的菩萨。

        《入法界品》四十卷经大多数都是普贤菩萨说的,这四十卷经包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一参参的是文殊菩萨,是第一位大善知识。第二位善知识是法云比丘,接下来依次为海云比丘、善住比丘……直至后来共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是最后一位大善知识,这里头的道理是无量无边的。

        文殊菩萨早成过佛了,过去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现在文殊菩萨于北方世界正在成佛,叫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文殊菩萨将来还要成佛,将来再成佛的名字叫一切众生喜见佛。观世音菩萨过去成佛,现在成佛,未来还要成佛,是三世佛。文殊菩萨表大智慧,是三世佛母,三世诸佛都亲近文殊菩萨,这位菩萨了不得。但在华严海会上文殊菩萨却现童子身给众生说法。

        看过《华严经》的就晓得,华严海会第一位善知识就是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善财童子是个小娃娃,所以文殊菩萨也现小娃娃给善财说十信法。这是从凡夫修行舍凡夫位,登菩萨位,初信菩萨是最小的小菩萨,由初信到二信……七、八、九、十信,十个信位的菩萨都是小菩萨,十信菩萨十个名字,一个比一个神通大,但都是小菩萨。进一步是十住菩萨,再进一步是十行菩萨,再进一步是十回向菩萨,再进一步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是大菩萨。

        文殊菩萨说的十信法门,就是《华严经》里的《净行品》。华严十信好懂得很,都是白话文,给十信小菩萨说,说得深了他听不懂。咱们受戒录的那个《毗尼日用》就是从《华严经》一百四十种发菩提心里面录了五十三条,五十三条是表示善财亲近了五十三位善知识,白话文一念就懂。为什么叫菩提心,心念念不离众生就叫菩提心,发了念念不离众生的这个心就叫发菩提心。

        五十三条中有一条,好比派你打钟,把钟绳拿起来先把钟按一下,然后再打,你不要猛地一打,这样把钟就打哑巴了。按钟的时候要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头一个菩提愿就是愿一切众生成正觉。“愿此钟声超法界”,愿这个钟的音声超十方法界。这个钟上面《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金刚经》,净是经典神咒,把这个钟一打,音声遍满十方法界给众生说法。铁围幽暗是地狱,“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闻到这个钟的音声一切烦恼都断了,地狱的苦都消灭了,“证圆通”就是证了无生法忍。咱们前面已经把无生法忍讲过了,无生法忍就是破无明证法身,把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就成佛。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都是白话文,一念就懂,所以《华严经·净行品》大家以后请一本,句句都是发菩提心,发到最后,善财童子亲近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超过十地位、证了等觉的菩萨,善财童子亲近普贤菩萨后,也证到了等觉位。普贤菩萨现的是大人身,不是现的小娃娃身。

        文殊菩萨现小娃娃身是啥意思呢?小娃娃有进步,增长智慧。现个老汉身活不几天就死掉了,没有意思,所以文殊菩萨现小娃娃身是表法呢。普贤菩萨是十地后的十一地,等觉菩萨他就现大人身,他不现小娃娃身。

        普贤菩萨说十大愿王,从浅地来说,一切众生都能修十大愿。深地来说,十地菩萨都不够资格,十一地等觉菩萨才能够学这个法,高到极点了。

        《普贤行愿品》是圆妙中之圆妙法,三根普利。上根是等觉菩萨,中根是十地菩萨、十回向菩萨,最下面二乘凡夫也能发十大愿王,能修十大愿王。所以《普贤行愿品》是最高妙、最圆融的法。

        《华严经》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叙述这一品经的缘起。作文章有起、承、转、合,“起”是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就是把文章从头到尾作以总结。中国大学问家,博士多得很,一看到佛经的文字、结构,称赞说,“哎呀,佛经的文章起、承、转、合好得很,妙极了。每一部经都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普贤行愿品》的序分是啥呢?就是“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论;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就是这个经的序分。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善财称普贤菩萨为大圣,序分到这里就完了。序分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根本。十大愿王是佛因,修十大愿王才能成佛,光说个题目:如何是礼敬乃至回向?序文到这里就完了。

        下来是正宗分,什么是正宗分?“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下来一者礼敬诸佛,慢慢、慢慢赞叹,一直赞叹到十大愿王说完,连后面十大愿王的偈诵都说完了,一直到“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到这里正宗分就完了。

        正宗分下面就是流通分,流通分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与诸圣者”开始,圣者就是诸大菩萨,文殊菩萨为上首,菩萨的眷属六千比丘都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然后弥勒菩萨为上首,贤劫的诸大菩萨。再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灌顶位的大菩萨——什么是灌顶位的大菩萨?等觉菩萨就是灌顶位的菩萨——及十方世界所来的无量无边恒河沙世界的微尘数诸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是十地以后的大菩萨,这是普贤菩萨而为上首。然后是舍利弗、目犍连等而为上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到最后“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经文就完了,流通分也完了。

        咋个流通分?大菩萨遍满十方世界宣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法会完了各回本处,东方的菩萨回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菩萨各回本处,回去干啥?回去自己依教修行,依这个法修行,这是自利。回去以后还要广大宣传啦,教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及一切凡夫依普贤行愿品修行。就像禅宗的传灯录,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怎么个传灯?就是这个灯油还没有烧完,把那个灯就点着了,一个灯传一个灯,永远传下去。

        流通分流通三世,过去世不是完了吗,还说啥呢?你要知道,过去有过去,过去有现在,过去也有未来。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我们的现在就是未来的过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穷无尽。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根本是没有的,是众生借来假立的三世。《普贤行愿品》说真实的,不说假立的。《普贤行愿品》到后头“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一念中具足过去、未来、现在。

        《普贤行愿品》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你们按照经文对照一下就晓得了。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是五十三位大善知识中的第一位大善知识,文殊菩萨说的是十信的法。十信是十个位子: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华严经》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有呢,圆满得很。

        善财五十三参由亲近文殊菩萨以后,第二位大善知识是德云比丘,第三位大知识是海云比丘,一直到亲近弥勒菩萨,亲近观音菩萨,五十三员善知识最后一位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给善财说:“你亲近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员善知识都是因位,没有一个是果位的,你要想成佛应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菩萨,阿弥陀佛是果位的佛,你亲近阿弥陀佛,佛给你授菩提记,说你什么时候成佛,你将来绝对那个时候成佛。”这就有了《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十大愿王不是一个佛赞叹,十方三世诸佛都赞叹十大愿王。“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现前成就什么大愿呢?十大愿王了,十大愿王都成就。

        现在学,学了以后还要修,修了以后才能证到十大愿王的功德。“现前成就此大愿”,见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给说法,马上成就十大愿王,那就是证道了。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彼佛指的就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完全都是清净的,心清净、身清净、国土清净、眷属清净。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诸大菩萨都是由清净因而往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是清净果。所以,“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胜莲华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莲华超胜前面的八品莲华。

        “亲睹如来无量光”,亲眼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佛,“现前授我菩提记”,马上给你摩顶授记:你再过什么时间就成佛,成佛在哪一方,成佛的国土世界叫什么世界,你成佛的寿命有多长,成佛转大法轮如何如何境界。“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普贤行愿品》有了,要看到就晓得了。

        《普贤行愿品》主要是净土法门。不但劝二乘凡夫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最高级的菩萨,要想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亦应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给说法以至成佛。所以,《华严经》十万偈子,来了四万五千偈子,还有五万五千偈子在印度没有翻译过来。四十八品过来了三十九品,还有九品经没有来。可是,清凉国师、杜顺国师依现在已经译过来的《普贤行愿品》认为:虽然经文没有圆满地译过来,经义已经圆满了。

        《华严经》里十信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都已经有了。《离世间品》就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的位子。然后《入法界品》就是佛了,《入法界品》专门赞叹佛的功德。所以,《入法界品》四十卷,最后一卷是《普贤行愿品》,从凡夫到佛果的法已经圆满了。

        《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劝善财以及华严海会无量的诸大菩萨回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授记成佛,成佛以后的事情还多得很,《华严经》没有译全,全部译过来不是那么简单到这里就完了。经文虽然没有译过来,经义已经圆满了,《入法界品》这一品,经是一品,卷是四十卷,最后一卷是《普贤行愿品》。专门赞叹佛的功德,由凡夫到佛圆满了。没有译过来的五万五千偈子说什么呢?那就说成了佛的事情,成了佛的事情还多得很。

        把《华严经》的大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里面的事情多得很。《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心要、精髓。也可以说《华严经》就是法宝藏,《普贤行愿品》就是法宝藏的钥匙,用《普贤行愿品》这把钥匙把这个法藏开开,里头无尽藏多得很。《普贤行愿品》的后面净是无尽藏。咱们现在把《普贤行愿品》的大意简单说一下,种一点儿成佛的善根。


第三节 缘起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现在就要讲《普贤行愿品》的愿文了。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心要、精髓,道理很深,很不好讲。讲的时候,大家要是没有大乘善根,就听不懂,所以我们就以文解意把这个经的妙法显出来,简单把经文晓得一下算了,要谈玄说妙是无穷尽的。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就是个大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赞叹佛都赞叹了哪些功德呢?在《入法界品》里赞叹毗卢遮那佛,赞叹了一百种大功德。咱们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毗卢遮那佛要说多的话,有十佛刹、十莲华微尘数的相好光明,普贤菩萨赞叹佛果大人相一共有一百种,赞叹完了,到最后是咋说的呢?“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就是说无量的众生打多少妄想,你都能知道;十微尘数的“刹尘心念”、妄想你都晓得,都能数清;“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中的水你都能一口喝完;“虚空可量风可系”,太虚空是没有边际的,你都找到边际了,“风可系”就是你把风都能拿绳子拴住,你的本事够大了吧?但是你这么大的本事,想把佛的功德赞叹完是不可能的,是赞叹不完的。一看《华严经》,就会知道普贤菩萨赞叹佛的胜功德多得很啦!

        “普贤菩萨摩诃萨赞叹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把佛的功德赞叹完了。“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赞叹不完,现在又赞叹说,佛的功德多得没有办法赞叹,“假使”作个比喻,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同时说法,同时赞叹佛的功德,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佛的广大世界磨成微尘,微尘是多得不得了的,经过世界微尘数的劫——相续演说,不停地赞叹,佛果的功德无有穷尽,还是赞叹不完的。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佛果的功德这么大,也是修下的,“若”就是假若,假若我们每个人心中想成就诸佛的佛果功德,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咋样才能得到佛果这么大的、无量的功德呢?“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你要得到佛果的功德,当修十大行愿。十大行愿就是普贤菩萨的誓愿,就是十大愿王。“何等为十?”什么是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论,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要想成就佛果的功德就要修普贤菩萨的这十大行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善财把普贤菩萨称为大圣人,请问普贤菩萨,怎么一者礼敬乃至十者回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