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五章 摄五教于一体的华严缘起观
第一节 《华严经》的宗旨
为什么有五重缘起教法
缘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缘起就是“缘”和“起”。所谓“起”,就是现前了,成就了,具象了,“缘”是它的条件,因为条件的达成,才出现这么一个结果之相。实际上你看,我们在平常的感知和了解当中不明白这个东西。如果你明白无论你内心的,还是外在的一切都是条件达成而产生的话,你就见到了缘起。见到了缘起就见到了佛,所谓的佛就是觉,觉知,觉知就是和真相在一起。
那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就是不觉。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一个错误的认知,延续一个错误的习惯,延续一个错误的结果,这就是生命最麻烦的部分。所以这个最根本的不觉,简单地说就是迷惑,迷就不觉,就是因为这个惑不断地延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缘起。比如说因为主帅的一个错误决定,导致战场上的失利,失利是小事,但在这么一个宏观的事物当中,失利的背后意味着多少生命的终结,意味着多么大的一个塌方式的后果,这个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的惑有多深,我们的悟、我们的觉就有多深,它们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而这个“小、始、终、顿、圆”,它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迷惑的各个层面,用物理学上的一句话作比喻,就是在一个点上的迷惑,在一个线上的迷惑,在一个面上的迷惑,在一个多维立体上面的迷惑。这个也就可以比喻我们所学的缘起之法,为什么有不同的缘起?不同的缘起是从粗到细,比如说我们人类的认知实际上有对微观世界的不正知,有对宏观世界的不正知,有对自我的不了解,有对社会的不了解,有对人生的不了解,这些统统的都可以叫做迷惑、不知、不觉。根据这个事物的当机性、复杂性、完整性,就会有了缘起教法的不同。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点,见缘起者见佛,我们现在修行的方向都是向着这个佛,这个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切幸福的来源。而这个觉,在不同的事相当中有它的局限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要不断去验证的,这样就产生了佛陀一生围绕缘起而去讲如何破这个惑。因为缘起而产生的种种现象,让我们起了种种错误的判断,而我们对种种的错误拨乱反正,这就是法。见到了缘起就是见到了它的条件,见到了它的条件就可以分解它,这有着一种科学的精神。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已经把握到了生命的核心,乃至于修行的核心。
整个《华严经》,我们过去讲过,它以八个宗旨阐述事物,让我们破惑、获得真相的“证据链”,所谓的缘起是首当其冲的,然后是因果、理实、法界。这个就是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如果按时间轴来说,从因到果,从缘起来说就是现前一切对境;如果从理和实,就是事和理不同的层面,也可以概括一切事物;法界是核心,前面缘起、因果、理实谈到了六个层面,但是只有到了法界的时候,它才是宏观的,或者说是总结性的,所以《华严经》的宗旨可以概括为“法界”二字。而法界缘起就是说圆教。
圆教是针对整个法界,法界的体性到底是什么样呢?用现在的话说,终极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是什么?针对这个真理,人类能做什么样的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就是这个问题。《华严经》的宗旨不是孤立地只看生命的一个层面,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个体的、人类的,还是世界的、宇宙的,它都是一个整体,这就叫法界。没有一个现象不在法界当中,没有一个法不是从法界出,没有一个法最终不回归于法界。法界有它的相,法界有它的因,法界有它的性,包括了因、性、相三者,这是从字面上的解释,但是法界还有很多很多难以用这三个概括的。这个部分就是说《华严经》是以法界为起点的。为了理解这个事物,我们大概提出了三个层面,叫做生命三原点(自证觉世界、器世界以及眷属世界)。
用现代的话来说,在多维互动的法界大背景下,《华严经》提出了自我规划、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这么一个圆满的科学方法。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在做这种生命的认知和实验,以便避免生命的局部、被动、黑暗和痛苦,也能够让一切人都受用到这个科学、高效的方法,急速地解除生命的一切忧伤、过患、局限和黑暗。这就和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对应的。
人身难得,中道修行
所谓的道就是方法,所谓的见地就是理论,这个方法是和这个理论匹配的,你不断地根据这个理论在方法当中去矫正,最终就会得到成佛之果。成佛是什么?那就是对缘起、因果、理实、法界所统摄的万事万法都能够获得对治,都能够获得解脱,都能够获得驾驭,最终避免掉生命的这些危机。它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各位要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得到一个人身,它相当于是善业所成,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危机。那么在这一期的风云际会当中,你有可能去掉生命的相对性,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有一种智能,有一种自我认知、自我了解的科学精神,还有自我完善、自我总结的这么一种寻求资源的智慧,既能够认识到这个真理,而且能够发挥这个智慧,驾驭这个真理,把生命的每一个黑洞都给它补上,就在这一期你获得人身的这么一个相对的条件之下。
人身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南瞻部洲的人心力强,而且他身体的结构不大不小,像大象的身体很大,它没办法静下心来打坐,所以人的这个比例是非常科学、非常精密的。包括人的智能,人可以了解到一切事物,那么在不同的身体语言的背后都能够认清很多不同的真理,所以打坐实际上就是一种标配。当你的身体这个物质的色法如此安住的时候,心也可以说不可思议地和万事万物保持着一种共振,或者说一种等流。这个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也可以体验到。比如说你非常伤心的时候,你也是捶胸顿足,你身心非常愉悦的时候,你就感觉很好。但是真正的你打坐的时候,这个金刚身就会让金刚心现前,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
就是说你虽然获得了人身,你若不用,等于获得了一个动物性的身体。所以我们人是最聪明的,这个就是福报——你能够认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有着意义,什么是没有意义。但是如果你没有资源,你也同样的无所事事,你也难以理解自己的生命,你也难以对治自己的想法,你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左右,像一个木偶一样。那这样的一个生命是很悲哀的,谈不到任何对未来的建树和当下的幸福。
我们的心,它就是充满动态的,这是无始劫来的惯性,我们不要寄希望说,我就能够把它做得多好。因为你的身体,你现在难以驾驭它,那么你的身体里面老有种种的欲望、自我,这是一种物质的色法,也是多生多劫修成的一种“漏”的状态。但是在偶尔的状态下,你还是可以规范它、提升它的。所以你看,就算我们专业修行的人,在每天24个小时当中,你还是要拿出适当的时间去做无用功。你要吃饭、睡觉,乃至于种种的造作,但这个是无可厚非的,生命是有比例的,你必须要符合它这个比例,乃至于打扫卫生都成为必须。你不打扫好,你的心就不清净。换句话来讲,我们的这些
“本钱”都已经花出去了,就要赚取“利息”了,就要赚取多余的成就了。就是不管你修不修行,生命该付出的时间和代价你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这就是中道。
当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的生命是有危机、有困惑的,那我们聚焦在修行的知见,那么在这么一个范围内,你已经是最圆满的人。因为你的身体虽然在这个因缘当中,你的心还有它的业力支配,所以你不得不满足这个业力的需求而做一些事情,但是不代表你从认知上已经放弃自己了,这就是觉。觉是有限的,无限的觉来源于最殊胜的认知。所以你要向生命妥协,向它妥协不是投降,向它妥协是要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妥协。
我们必须要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有条不紊的,不要贪多,不要贪大,不要贪快,逐步地换位,才能够达到对生命的了知,因为你要准备资粮,包括你要调整你的身心,它都需要养,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所以要知道“道”的殊胜,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要知道如何在现实当中中道地生活、安心,要让自己身心清爽,那么就需要持戒。比如杀生不可做,做了你会心不安;偷盗绝对不能做,做了会障圣道。所以像这些基本的戒,虽然没有让你狂乱的惑去除,但是能够让你因为惑所引发出来的业先枯萎了。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你要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接受,向这些方面不断地生起兴趣,把自己的心往这个上面调。所以你的心,你的身,你的因缘,只有你自己主导,只有你自己可以帮自己。
你的心不能够被智慧的志向所覆盖,你一定被业力的洪流卷走,就是这样。是进是退,唯在你的抉择,所以抉择方能得决定,明白吗?修行所谓的抉择,就是每天你要忆念你的方向,这就是不断地选择而决定。抉择一定会得决定,你要算一算,算一算就清醒了,不算就迷惑了。所以你要算一算人生的宝贵,每天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先有这种态度,这就是一种方法。在生活当中你要乐于生活,要安住于生活。因为心喜欢乐受,心要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当中慢慢地养,这个狂心就慢慢歇下来了。
心首先要歇下来,不能急,修道不能执实地去看待。修行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禅意,充满了密意的一种当下,你要善于去发现。但是在发现的背后是理性的、宏观的支撑,你要明白你在觉,还是在不觉的状态当中,你到底觉察到了什么。这时候你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乃至于在事上你失去了、做错了,实际上都是你修行的资粮。你回过头来看,也许看到自己的愚痴、心高气傲,然后接受这个现实,发愿要知耻而后勇去改变;或者你是智慧的,那你就要知道你的智慧在点上,在线上,还是在面上,还是要有一个警觉。
更重要的,我们要活在我们的志向当中,心与志相应。如果你这个人什么都好,但是没有神圣、伟大的情怀和志向的话,你难以从生活当中摆脱,你也难以把自己的生命聚焦在高远伟大的、那些值得探索的事物上。如果你找不到这个对境,你就会流于庸俗、斤斤计较、人我分别、感性颠倒之中,一定会落在这个上面。当然这些谁都有,佛很尊重这个人性的退失不退失,所以佛给了方案:你要好好地累积你的普贤行愿,缘着整个法界,缘着所有众生的痛苦你如实地思维。在如实思维的背后,你要如此地观察,然后让自己的心知道众生苦,自己也苦,知道未来有危机,知道了就好。这就叫甚深的思维,在禅定当中的思维,在禅定当中的念诵。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因为伟大的需求而唤醒的,所以我们要去观察很多事物。
但是观察不是万能的,我们观察代表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跟佛菩萨学习。普贤菩萨就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问题你自己不要给方案,你就直接拿他的方案,这就叫拷贝,这就是成佛的方案。“回向众生与佛道”不仅仅是基于众生的大悲,更是追求生命的极致真理。他给你的这个是最简单的,但是最有效,让你的生活越来越能安心,让你的生命在不断的禅修、自我的呼唤当中,你很深很深的佛性,你本来具足的生命最真实、最光明的那份灿烂、那种久违的赤子之心就会突然现前,所以普贤行愿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以普贤行愿为基准就是圆教,圆教缘着法界,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一切因果、一切因缘,乃至一切教,一切义,它都是这样子让你去观察。
第二节
圆教的修法特色
保持平等心,客观、真实地观察
心能量很足,它越观察纯净的事物,就越能提升自己的观察
力,心的方向慢慢地会和光明合二为一。它越观察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心会变得越来越疲软,越来越没有生机,越来越没有方向,走到了一个自我坍塌的模式,所以这就是意识的深渊。心如果和自我一挂钩,而自我所缘的境都是相对性的,一定会从智的层面退到识的层面,就是回到了阿赖耶识的层面。那么这些层面都会让你在这个无穷无尽的人间,你能看得见、能听得见的十八界里面不断地执取,这就苦得很。因为这个,一个个体生命在茫茫的宇宙当中,他看上无量劫,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办法经历完。所以一辈子一辈子地看,还是看不明白,还是脚下踩空了,往前跑。这就是生死疲劳,不断地看,不断地抓,不断地执取,最后就像猴子掰苞谷——两手空啊,这就是现实人生。
在识境,每一个现实世界的众生,他有很多自己所独有的伟大而神圣的经历,但他是在现象上,他不了解它的本质。如果你用本质去看,事物的缘生缘灭都是平等的,都是这样的聚和散。因为你的感受,它现前,因为你的感受,心跑了,所以它也退出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水涨船高无始无终的状态,非常孤独,非常无助,非常残酷。所以在伟大的背后是残酷,所以你保持着这个平等心就是智慧,因为你在客观、真实地观察它。之所以失去这个平等心,是因为你以主观的意志代替了客观世界的缘生与缘灭,这就是识的境界。因为这个识不断地累积识,不断地累积知见,不断地起惑造业,那么你的人生最后一点儿空间都没有,你会退步到完全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一切都是命运做主,命运说了算。也许你修了一点儿福,但有漏的福就会在你获取这个福的过程中,赚取了你的时间。所以这个福,有的时候洪福万丈高,真的是淹没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你的觉性就不灵了,你的觉性实际上在这个业海沉浮当中,当它一个点被攻下的时候,整个全盘会失守。
一念圆融
我们来到这个人间,所有的对境都是业力感召的,比如你生在什么样的时代。当然,我们讲我们这一代人有福,中国60年没有战争了,物质的基础已经满足了生存的需要,每个人基本上没有生存的危机了,吃饭是够的。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有可能展望一下生命,站在生命的山顶望远望高一下,那就是说你可以望得到精神的可贵。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人的共业当中,我们的善业比较强大,所以我们有闲。你看佛法中说的“暇满难得”,你自身没有盲聋喑哑,没有邪见,没有这种种自我的障碍;外在你有信心,就会遇到佛法,你有善业,你修行的时候有饭吃。这些看似很容易,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你看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谁会有钱有闲呢?有钱的标志不是有多少,而是有饭吃,不用操这个心。你有钱可是需要不断地操心,那你静不下心修行,你怎么会知道修行好呢?你的心不能够感知到美好事物,所以它就不存在。所以在善业的共业的大环境当中,对你来说是定业,但是共业当中又有别业。
所以你看业感的世界真的很残酷,人类还有个十字路口,有个选择。实际上恶道众生,或者说在六道除过人类,其他的五道都很难。天道忙着享乐,来不及思维,他不相信他会苦到临头的;修罗道嗔心重,就会斤斤计较,天天以计较为他的事业,以斗争为他的乐趣;地狱火烧得太苦,心没办法安住;饿鬼呢,饿得不行,肚子不饱,遑论修行呢?畜生愚痴,你给它说什么,它听不明白,它自己连自我回光返照的能力都不可能有啊。像狗聪明一点儿的,最多是摇个尾巴,要一口吃的,它就这样的具体,你没有办法改变,只能结一些缘。这就叫业感的缘起,业力所创造的这个对境不容你转身。这个就很恐怖,特别得恐怖。
在业感的缘起当中有一类补特伽罗,也就是一类具有特殊善根的众生,他虽然身在业感的因缘当中,但他的心能够思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个真理。这已经是胜观了,是以心导向了智,以心再排除那种惑而显现出来的一个自我拯救、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心路历程。再能够发心,发现了识的背后是智,那他的起点就会高。在智之上,他看到那个不可思议的刹那现前的真如本性,以真如作为他的缘起,他会如六祖大师一样发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偈语。发出这种生命的思考、思维,这种庄严的生命觉醒的自我觉知的话,那就是顿悟。
顿悟是行法,不是说你就是顿悟根基的人,因为你没办法做到念念顿悟,顺境中好修,逆境中难为。你看虚云老和尚那个信根,那个善根,那个慧根,那个誓言,甚至包括他的与生俱来就有一些不一样。所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顿悟完全靠自力,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哪怕粉身碎骨,他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一类人是大善根、大志向。但是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也会有穿越,突然一念你有可能穿越,只是你要想念念相续,
难。那就说明佛陀说的教法是针对一切人的,顿悟的法门并不是针对顿悟根基的人,而是针对顿悟的每一个有情众生,因为他都有可能在一念之间觉悟,这个就是华严当中很殊胜的一念圆融法门。一念圆融就相当于是顿悟法门,一念之间可以超越。所以修行你不能够执实地去看它,不能执实地看,就是“下下人有上上智”。任何人佛性是平等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于生命的评估、规划,都不要忘了这个重要的资源或者资本。
以无所住心而开显圆教
那么真正的到了圆教,就是《华严经》的本怀,以法界为身,以成佛为究竟,不离一切方便而平等遍照,事物以事物来显现它的真理。因为什么呢,事物本身是有密意的,所有的事都是不可说的。你掐一片柏树叶来,你说这个柏树叶到底是什么?我看到它是绿色,别人闻到它的香,化学家研究它是什么分子,是什么化合物,天人看到它是一团光明,地狱看到的是一团烈火,都不一样。所以这个现象本身,它又是在变化的。你在看它的时候,它已经离开了它的母体,离开了它的营养,它已经在枯萎,而枯萎的过程就是一个物质生化反应的过程,每一个生化反应都不可说。就我们人体来说,一刹那间30亿细胞死亡,30亿细胞诞生,对它来说也是一样,不要说看30亿,你能看清楚30亿分之一吗?所以你说,能说清楚吗?你说明白了,它已经时过境迁了,它又呈现出另外一种相。你再去观察,总会落在它的背后,这就是“一念生,天地殊”啊。
我们很难达到一念不生,所以我们在这个一念不生当中就无我,在一念生当中就有我,你一定会落在那里。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心在哪一个境界都不要停留,这个不是我们理解的说,“我心不停留就不停留了”,那不是你说了算的。心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儿去,连停留它都不知道,如果你能停留下来也算本事。实际上你的心也是刹那生灭得很厉害,如果你不是主动地停下来,它没办法停下来。主动地停下来这是觉照,它往道上会。我们是在无明中停留,停留又不住,向着更大的无明在进军。我们是这样的一个心的状态,它是非常有限、非常自我的,能不苦吗?所以我们要对这个心保持一个敬畏,因为它本身不可见,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心都是境,都是外境而已,都是有相的,都是流星、彗星划过长空的幻相,它自己已经都过了万重山了。所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个就是说“迷”,一切都不可说。你刚才还有记忆,有感觉,你再回过头来看,已经和当时的那个境界错位了,你永远回不去的。所以不要哀叹生命的流失,你要把生命用在该用的地方,往道上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其心”就是让我的心虽然不可见,但让它回到我所发的誓言,回到普贤行愿上来。
心虽然不可见,它会给你一个轨道,实际上任何事物都需要媒介,比如说这一杯水,如果没有媒介,想把它拿来是不可能的。你看在六道众生当中,很多众生没有手的,它怎么拿这个水呢?所以你看鸡喝水很辛苦,它必须把这一口水含在嘴里,再仰起头来,借用重力,这个水才能顺着口腔下去。众生的苦你是难以体会到的,我们有手是福报,这是福报的力量显现的。因为业障而显现出来一个没有手的生命形式,但是需求还要去满足,这样人生就很辛苦,所以我们要勤修福慧。所以你看有什么样的心谁也不知道,但是所有的心最终都会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生命形式,这就是过去的时间而累积的现在的结果,这非常麻烦。如果现在你不发起精进,不用这个给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个轨道,你未来生命就会如麻一团,剪不断理还乱,顾不得了,顾哪头啊?甚至你想要去关注生命的这个过程,本身又变成一种造业,它就以苦入苦,以无明撬动更大的无明。所以我们要非常真实、现实地借用佛菩萨的
资源。
从理论上来说你就是佛,但是从实践上来说,你不用佛菩萨的法,你是走不出去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了无量劫了,而佛菩萨的法从小、始、终、
顿、圆来说,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起跑线。那么华严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当你掌握了它都不难,甚至它会让我们一个对治性的修行,回到一个充满了生机和自然的状态下。这就是华严最终在圆教里面所提的一种圆融自在,这么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我特别想介绍给大家的原因。因为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你可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理解它,不需要任何对治,或者宗教,或者文化的角度去理解。
它是基于整个生命、基于整个真理,这样我们就是它的一部分,当我们弄清楚自己了,它也就是这样。所以它是很平等的,既有理论,又有对境,又有自身,你所起的每一个念,都是法界的体性产生了与对境相应下的一个缘起。如果你能逆着这个流,你看到的就是整个法界。而这个法界的成果,它是以缘着整个法界体性作为它的起点的,所以你也是法界当中的一个,你自然的也就达到了忘我了。所以究其法界体性,缘着这么大的一个境去修的话,这就叫圆教,圆融、圆满、真实、自然。而唯一能够驾驭它的,就是你要用你的智能发这个广大行愿。我们无始劫来都是在局部,听物质世界成为形而下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这就是我们的局限性。
第三节 以大海为喻解读五教
小、始、终、顿、圆,它是认识事物更深刻、更圆融,充满了生命的质感的,一个逐步的、宏观而聚焦的一种科学的方法。这么说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实际上我们已经把顿教、如来藏的缘起和圆教的法界缘起大概谈了一下,但是这里要说的话题太多,我现在还是以大海来作比喻。就说这么一个大海在地球上,地球在虚空中,生命是动态的。这里面有几个节点,它是前提,你要观照得到。就说生命在动态的,就比如一个海,它每天热胀冷缩、潮起潮落、蒸发、下雨,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每时每刻湖泊汇到大海,海水又不断地蒸发。虽然也看不出来它增长了多少,它减少了多少,但这个可以忽略不计,只说明它是一个动态的。
我们先从宏观世界讲,比喻我们在这个业海当中,我们就是驾着一条船过着漂泊生活的一群人。我们的命运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是我们这条船能说了算的;这个船呢,它自己也说了不算,它必须要听海的;海呢,也不想害你,它是要听风的……所以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充满了不可控的种种的状态。这个就比喻什么呢?比喻业感缘起。大部分的人呢,他不断地在受这个波浪的限制,但是他还在添砖添油。很多不懂得佛法、自我充满的人,就像小孩儿舔刀刃上的蜜一样,大部分的人都活在这个不可控的生命的危机中。
大部分的人心里面没有安全感,是他的第六感觉告诉他的,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确实活在不安全的因素当中。而这个也是觉性发出来的一个警报,所以你要说这纯粹是心理的问题,这个不安全感没有原因,实际上就等于否定了人生没有危机,人生没有生老病死。这个话是骗不了人的,但是在人的心理层面,它确实非常强大,他相信某一种东西,就像秦始皇相信有不老药一样,他绝对、绝对地相信。因为这个相信,他可以发动七十万的人给他修陵墓,修几十年。就是这个相信,这个无明加福报,加这个平台,他们就可以这样子生活。实际上呢,谁也不要笑话谁,把你放在那个平台,你比秦始皇还秦始皇,那为什么呢?这就是缘起的,你没有觉性在里面。
虽然大家都在无明当中,但是很多人呢,你看唐太宗他就不这样。因为中国人迷信风水,他说这个土里面才有“气”,所以普通的人埋葬,他都要冲着那个“生气”,就是那个元气——物质界的能量场,它是在土里面蕴藏着。李世民就不相信,“嗯,我不用在土里,你给我在石头里面钻一个洞,我要埋在高山上,我这个人啊,我要想看到平原,我想要高瞻远瞩,你把我埋在那个下面我不舒服”。这又是另外一种“相信”,这都是个性化的,就是伟人也是有他的生命的精彩,更重要的也有他生命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一种执着,他可能能参得透很多东西,但是他在世俗的因缘当中还是在相信着某一个东西。
所以在大海平面上生活的每一个人,他的内心都有某一种认为没有危机的状态,他才能安心地活。如果他认为这个东西好像不对劲,那他就有一个目标,他想如何弃船上岸。虽然这个船他说了不算,还是大家说了算,大家都不想靠岸,你一个人那没办法,那么你也可以自己跳下船,游过去,这是阿罗汉。
如果你不是只顾自己,你觉得对船上这些人,“我要像如来一样,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那么你就可以像长者一样,给他多买一点儿玩具,最后你就掌握了“话语权”,你说:“咱们到岸边去,那儿有一个更好玩的,船上面腻歪了,没意思。”大家也有可能听你的——这就是菩萨道,它的本质和它的方法是两个方向。所以你很难理解一个人的发心和一个人的作为,因为你不知道他发的是什么心,所以一切都是密意,不可说。你要照顾好你的心是最重要的。
但是你要有基本的判断,大概我们活在一种有限当中,生命要很客观地去评价,它是有危机的。那么你有先知先觉,你当然掌握了一份主动,所以修行成为一种非常合理的自我拯救。环境是人创造的,你如果放弃了这个后天的一份智能,那你的生命肯定形而下的局限,可以停留的地方太多了。你只要愿意停留,大家都帮你,你不愿意停留,一万条绳子也拦不住你。它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心之所向即是你生命的方向,你想往哪里去?你的心发现了什么?
那么我们再比喻,水的本质是什么?水的本质是清净的,是没有浪的,先去掉风就好。“风”就是识,水的本体就是智,识智一体。这个大家慢慢参,我只作一个简单的比喻,通过这个比喻让你了解五教。水自身不具备危机,那就是如来藏的建立,就是终教。水不仅仅没有危机,对于会游泳的鱼来说,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就是顿教。你和它融为一体,你是鱼,它是水,它怎么会对你有危机呢?你们是一体的。如果从华严来说,你的水,你可以让它变成水,可以让它变成空。但是水不改其庄严,而是杂花庄严。水创造了万物,水不失去本性,水随顺万物,水依赖于万物,万物互为支撑,互为缘起。
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有相对的业力,如果人如鱼,人如鸟,那么水对你不是障碍,虚空对你也不是障碍。水陆空通吃,那就是生命的自在,那就是华严来说,心可以成为鸟,可以成为鱼,可以成为人。万法既有它的共相,又有它的自相,有它的庄严相,也有它的无自性相。无自性相说它的平等性,有自性相就是说它的有所作为,这就是因门六义,既无自性,又能成就万事万物。所以芥子纳须弥,超越了平常的认知,法界是一大圆融,如极乐世界的水,如极乐世界的花,如极乐世界的人,没有障碍。
它这个器世界不来障碍情世界,情世界也不障碍人,如极乐世界,它就没有过患。你想唱歌就唱歌,你可以变成收音机,你可以入定,你可以出定,一切都是自在的,没有危机,你想找到危机也找不到。还是同样的外在的地水火风空,但是内在发生的业用不同,所以这就是本体来说,法界本自清净,而这个本自清净不是你改造的。我们是把本自清净改造成了业感的,你把这个去掉,刚好还原反应恰恰好,归到零位,零位就入了法界,还原它的真实,还原它的真实是佛性,庄严它的真实是菩萨六度万行的果,这是从法身到报身的成就。
我们大概以这个比喻一下五教,上次我们是用大海来比喻心性,心性也是动态的,物质也是动态的,生命三原点都是动态的。所以我想,小、始、
终、顿、圆,它可以完全是一个,按照次第往前走,但是所有的次第都不是平
台,它都总持于一心,圆融于一念,它也是超越自己的。所以心就是法界,心当中出现了缘起,但是以心观心,这就是“普贤”;以心治惑,这就是羯磨。所以万事万物都不离心,我们聚焦在心上,实际上你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心外无物。
我们以大海来比喻心,心如大海,心如虚空,如来藏如虚空。我们说五教亦如大海,五教亦如虚空,既有次第,又有圆融。
互动交流
华严精神的力量
问:师父,我看了资料,说唐代是以法界为界的精神,就说到华严中的法界,那个法界是指事事无碍法界吗?还是四法界都有?
答:实际上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华严宗的八纲、八个定位,前面都是别,后面都是总。所以唐代的整个佛教八宗的建立,首先是在某一个层面,某一个教法的完善。比如说小、始、终、顿这四个教,都把它自身的框架、行
法、见地、教团都建立了。还有包括三阶教,以及世间的善业道,这一类的教法也都建立了。那么就是和世间的互动,契机契理的,就是整个在唐代的精神的生活像一个阶梯,通向了终极的真理,那就是佛的情怀,那就是法界,以法界为宗。
而这个人,在人间有法界,首先它有一个次第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到达法界,但是这叫出世的情怀、入世的事业,就是他要用法界这么一个“望远镜”,首先看清楚终极的目标在哪里,再用这个来回过头来看,整个社会文化它在哪里。所以整个唐代,所有这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因为唐代人见到了这么一种华严的广大,心量就被拓展了。所以你看太宗写的《圣教序》,“两仪有相,事事无形”,他把一切事相都纳入到这个里面了。澄观大师给太宗说的法,就都是这样大气磅礴的。最重要的像隋文帝对佛法的见地,当时他请净影寺的慧远大师来,慧远大师给他提出来一个纲领。隋唐人的心量确实很大,那么这个大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慧远大师给隋文帝就说了一个纲领——“教浅义深,行为最胜”,那么这个就概括了一切言教,一切身教,世间出现的一切事,它背后的互相比对,它会成为什么。
三教真正的就是在唐代也才完善,从理论、方法、与世间的互动上,道教和儒教都借鉴了很多佛教的架构、做法。整个当时是有一个我们暂且称其为贵族集团和清流的交融。清流就是这些隐士,当整个社会对于这个隐士的精神境界非常追求,皇家也低下了高贵的身段,虚心地去求学。包括文化艺术,之所以有那么好的书法,是因为有那么好的心,有那么好的心是因为整体社会对于审美的要求达到了极致,而这个审美的美好是因为对真实的了解达到了极致。这就是每一个层面都要完整地建立了,那么这个后来者才能一览桑渤。所以这个华严是应运而生,华严是真正地从社会实践当中,把华严的精神和审美普及到众生。
五代祖师活在这么一种现实的、磅礴的华严精神当中的时候,他再去观照他的人性的时候,他才给出了和中国传统的所谓的“仁者爱人”这个基准点结合的,就是当年文王所提出来的“乐”的制度。“礼”是中国一直很讲究的,但是“乐”在这之前因为社会的动荡,一直有点儿失传,所以诸子百家是一种生存的模式。真正到了唐宋的时候,又回到那个与民同乐的时代氛围,那时候唐宋在文风上就是华严的那种大气磅礴。帝王的心量很大,我记得宋仁宗,为啥他叫仁宗?有一个四川的读书人,哎呀他老考试考不上,就很生气,写了一首反诗,那个反诗写得太可怕了,官员听了都很害怕,然后层层报给宋仁宗。宋仁宗人家一看就不当回事儿:“这是读书人一辈子读的,没当过官嘛,这不就是恼羞成怒嘛!好简单,给他个官做。”这秀才啥话都没了。这是唐宋的社会环境,文化给人生命的方向,让人感到安全,非常充实。
你看宋代的时候,就是五台山现在比丘尼寺院——普寿寺的前身,那儿住了上万人都是学华严的,当时这个道场叫大华严寺。在这前面还有一个寺院——大孚灵鹫寺,就是现在的显通寺,澄观大师他们也还是在那儿研究《华严经》。这离不开缘起,华严是集其大成者,集其精粹者,但不否认小乘教的建立对整个高楼大厦的基础的支撑作用。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有到毗卢遮那这个佛果才是靠得住的。《华严经》就给了你一个终极的答案,到底何为成佛?也给你最现实的一个对社会的格物,把社会格得很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社会现象?它背后是什么样的迷惑,这个迷惑应该怎么样去对治?哪怕是暂时的对治。
不仅佛教,医药方面也出人才。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为孙思邈诵《法华经》”的公案。四川有一个法师诵《法华经》诵得好得很,有一天突然有一个童子来到他这里,说:“哎呀,我家主人特别想听你的《法华经》。”意思就是说我请你去给我念一堂经啊,你愿意不愿意。法师说那走嘛,就
去了,童子领着他,在一个山沟里,到了跟前“茅屋几间”。然后他进去,童子给他端上来香盘:“你就念,我家主人在听啊,他会和你见面的。”然后先给他供斋,供的就是一个素斋嘛,煮的素粥,他喝了觉得也很好,很香。然后法师就念念,好像念到《见宝塔品》的时候,他家的主人出来了,白发蓑衣的老头,古朴得很,在他跟前听他诵完经,老人家就走了,给了他一百个金钱儿。就是嚫钱很高,就是咱们说这个佛事款很多。然后他也不敢问,那童子陪着他出来,他就偷偷地问童子他家主人到底是谁啊,这个人怎么看着不得了,就是那个神态有一种威仪吧!然后童子也没说话,在他手心里面写了“孙思邈”。一转身童子不见了,他再转身一看,茅屋也没了,只有那个金钱儿是真的。
因为孙思邈证到了地仙的成就嘛,你看他都特别渴望听到这个经。这个出家人有戒德,你看他天天诵这个《法华经》,孙思邈他是那样子一个审美的人,也是非常恭敬,舍得钱啊,还是供养僧。所以你知道在那个时代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你很难想象,就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事情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平民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哪怕是人世间免不了的一些事,他都会有一个祝福在里面。
不是前两年在微信上有一个唐代的离婚书出来了嘛,我们现代人一看,哇,写得太好了,人家真是有文化。现在的人还没离婚呢,就恨不得把对方碎尸万段,人家离婚说“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样分开了都高兴,谁也不欠谁了,把话说得很押韵。我们很粗糙,连押韵都不会。
可能有些人一直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没有文化去化解它,真的好苦。真的只有到那个精神境界当中,你才会发现真的是不一样。而这个文化又是看不见的,它又是厚积薄发的,在那个时代的人也会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是我们只能就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比,为什么?因为这肯定是娑婆世界嘛。唐代建国初期不到四千万人,修的大明宫是现在故宫的五倍,太极宫是它的两倍吧,总之加上后来唐玄宗修的兴庆宫,这三个宫殿是故宫的八倍。一个是人口,一个是经济的发展,而且他选的那个风水,不是说风水,我觉得是审美,就在那个龙首塬上,就像一个龙头上一颗珠,所以那个建筑你看一眼,你的精神审美、你的情怀都不一样。现在很多的建筑给人一种压迫、逼迫感,所以你说这个器世界把人类主宰了好呢,还是人类把器世界主宰了好呢?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比嘛,到底什么是好?我们人类到底应不应该去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美好不等于折腾,也不等于奢侈。从这个事情上,你就看出很多事情是不一样的。那么回归到一个人的心,你的心这一念就走向了自我逼迫,你还可以用这个华严或者唐代的精神唤醒自己,你唤醒,你认识到哪儿,心就在哪儿。你也不要说你有没有,你见过好的,你永远忘不了,你没见过好的,你就只能说那些粗糙的话,不是现在网络上说啥“哇!”都是这种话,没话可说。连说话都不会了,你说你有啥审美?你有啥情趣?更重要的,你有啥高贵?所以你说还是要好好学,不学真的……所以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不要自己感觉好,大家要评价你好,那才叫好。这就是有没有礼貌最基本的一个衡量方法。
所以哪一个人对别人一看,都有一颗衡量的分别心,都很厉害,好的不见,坏的都能看见,所以不要自欺欺人。那你学了华严就知道,“哦,我确实是在自欺欺人”,你不学,你都没学过啥叫好,你都没吃过这个东西,你说你评价啥呢?所以我们首先要吃这个“精神大餐”,登泰山而小天下,你才知道自己确实很局限,你能看清楚自己那就是进步。所以要看清楚一个时代,从对比中去看,大概能够比较合理一些。
问:师父,刚才说到唐朝也是一念心的兑现,就是华严的思想理念,可不可以说华严说的最究竟的安心处,实际上就是毗卢遮那佛的一念心?刚才提到的具体的,能落实的,能用的,就是总持的一念心,圆融的一念,可不可以说总持的一念心就是觉?圆融一念就是普贤愿?
答:普贤愿是对的。圆融一念心我们现在用不到,只是知道。
问:知道它的某些作用,然后用普贤愿去落实就可以了?
答:普贤愿就是你的心。
问:对,就是实际上我们在普贤愿当中已经具足了本体,具足了生机,具足了光明,是吗?
答:这么说有功利心,我说是拷贝嘛,它是佛菩萨给的方案,就百分之百的照单收,不需要再用欲望去勾。
能驾驭的就不是狂心
问:师父,您刚才讲过自己的心就是觉知,有时候觉得世间的生活也有一些精彩,有些没学的本事也想去学一学,没走过的地方还想去走一走,或者没经历过的事情想去经历经历,这是狂心吗?该怎么办?
答:如果你能驾驭就不是狂心,如果你不能驾驭就是狂心。我见过这样一个人,可以跟你们分享一下。有一个修行人修得很好,他觉得好像已经没有啥对境可修了,所以他就去吸“白面儿”,结果吸了以后上瘾了,戒不掉了,这就是狂心。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驾驭就好。所以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也想去跳一跳,会粉身碎骨。
用理驾驭事
问:师父,还有一个就是理和事之间,一事不明,就有一理不明,是说这些事情要去经历,这个理才能明,还是究竟的理明了,就都明白了?
答:你想经历多少事才能明白这个理?这两个中间有一个分别,理有诠事之德,事有遮理之功。就是事全是密意,事可以让你颠倒,可以遮盖你真理的光明。但是你知道真理了,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事以变为主,理以不变为主,所以我们都是要用理去驾驭这个事。要不你怎么能够在这个颠倒的或者轮回的路上,在这个娑婆世界业感的缘起里看到佛性呢?这里佛性全被事遮盖住了,这个就相当于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都是这个丛林里面的众生,这时候人类的法则对我们来说不适合的。这是基于现实来说的,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有佛性,从现实上来说我们没办法,所以不要忽略了现实。
但是当你生命通过理,就格清楚了,就好像虽然你是丛林法则,但是你要算清楚,然后你还要懂得弱者有弱者的生存之道。我们是弱者,弱者你想以老虎的生存之道去,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堪忍的世界,你忍耐下来了,你就不在这个平面想要去取得成就,想从本质,你所拥有的佛性上去开发了。就像一个人,福报很浅,疾病缠身,这是他的现实,是他的业力感召的,这时候他要和佛菩萨去链通,因为自己修是修不来多少的,福报不够知道吗?生命已经进入这么一种寅吃卯粮的状态,那怎么办?必须要借力,借力就和佛菩萨借,借佛菩萨的平台和光明,这就很重要。那就按照佛菩萨的规则去修行,你不能两头皆空。
经历是可以的,经历我没有否定,但经历当中带着觉知,带着疑情。你可以把自己卖了,但是不能卖得一点儿本钱都没有。所以它只是一个经历,不要当真。因为事情当中都是无常的,你还没做好准备呢,它来了;你还没做好准备呢,它走了;你把你的心挂在那儿,下不来了,没人管了,所以你看疯了、死了,多得很。总之一句话,要有敬畏,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要脱离现实去说一些问题,都在可控的范围内操作。最重要的,生命要在佛性上去开发,这个是你有的本钱,其他的我们都没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