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三章 总分说(二)|释澈性_《往生论注》讲义

作者:释澈性
介绍:如果众生不想在三界流转中不停地循环、不停地生死,就是要很好地修习圣道。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00千字
ISBN:978-7-5188-1201-1

内容简介

第三章 总分说(二)

第一节 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上)

        一、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往生论】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这两首偈子是庄严清净功德成就,大意也是观察门所摄,观察门里面

        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方面有十七种差别,一一不同。有人要问,佛为什么要兴起庄严清净功德呢?因为佛看到三界的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生灭变化相。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流转的生死过程当中,如蚕作茧,自缠自缚,每个人都是在颠倒不定当中随业受报。阿弥陀佛就准备帮助、引导一切众生,,使众生能够安住在清净庄严、不生不灭这种真实安乐之地,

        如果他不庄严一个极乐世界,不成就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怎样才能够把我们这些众生接引到他所安置的地方去呢?那样是做不到,也去不了的。就如同香积寺,如果不盖这个楼房,我们今天到这里来讲经也罢,听经也好,是做不到的,因为没这个条件。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所谓“成就”是要使一切善法,一切清净的、殊胜的、无染污的、离生灭的、一切庄严功德,都得到圆满成就。对于可染污、可破坏的这些东西,则要放弃、去除。“观者”,是观察的意思。“彼”,指的是安乐国土。“世界相”,指的是安乐世界的清净相,这种相大概有十七种差别。以下其他内容中会作相关介绍,总体来说,是十七种也好,是一种也罢,一一都胜过了三界道,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我们众生生死流转的这些所有的业报处所。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道”是通道的意思,道以通为义。“以如此因”感召“如此果”,以如此的果酬如此的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所以叫作道。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属于六欲天,是色天以下的一切众生,包括畜生、饿鬼、地狱、修罗,以上都是属于欲界众生了。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天的天人,包括五不还天的一些圣者,外道天的外道,都是属于色界众生。三是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所有的天人,虽然没有色身形象,但是有心识,有心识相存在。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众生都是属于生死凡夫,他们都在六道轮转的暗宅当中,虽然苦乐悬殊很大,修短差别也很广,寿命长短的差别也很悬殊。总而观之,莫非有漏,都在有漏世间,都在生死循环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时而上天堂,时而堕地狱,时而堕饿鬼,时而为畜生,不断地在六趣当中升降起伏,叫作。一个接一个,没有间断。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安乐”指的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这段话是对刚才安乐两个字作了介绍,安乐就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菩萨通过慈悲正观,使我们能够破除这个污染、分别、无明、烦恼等种种生灭业系,从而获得慈悲、智慧、方便乃至无边无际的种种功德。如果说我们不能像菩萨那样,不通过对于一切法的观察,不研习三济,不修习出世间正观,不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出世功德,这种慈悲正观就很难建立起来。

        譬如说,在这里有一个菩萨想修习观佛相好,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难道你想观马上就能观得到吗?不一定!你想观,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要把这段经文从头到尾读诵得非常熟悉,然后要亲近一位善知识给你作指导,这位善知识还必须要有他自己亲自正观的经验,有经验才可以指导你,随时给你指正。在这样一位善知识的帮助下才可以起修,否则,你就不能随便乱观。

        经文说得清楚,你所观的必须与修多罗合,要与佛经上说的一模一样。如果与修多罗不合,你所观的就有出入,那是不行的。你虽然对这部经典很熟悉,还经常地读诵,且从内心里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你如果来修观的话,同样要礼佛和忏悔,祈求佛加持,才能使你在正观之时心不出偏,然后按照修多罗上所说次第,循序渐进地修习,你才可以得到成就。

        你在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时候,内心世界必须与佛的慈悲心相应。不能一方面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另一方面一点慈悲心都没有,那样的话,又如何能与佛相应呢?所以,你必须要与佛的慈悲心相应才可以。经典上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以慈悲心为体者,当知佛心大慈悲是,以无缘慈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二、庄严量功德成就

        【往生论】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这两句经文主要说明庄严量功德成就。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因为佛看到我们娑婆世界还有其它虚空当中一切的有漏世界,所有这些世界都非常狭小,都是有局限的。根据有关经典介绍说:在太空当中有很多的星球,很多的天体,这些天体有狭长的、有扁圆型的、椭圆型的,还有类似于腰鼓型的、泡沫型的,其形状种类很多,不一而足。不同众生所处的世界当然也大小不一,甚至大小悬殊。

        经典上还描述: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者,有三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者,还有以几十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者,乃至于几百个、几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者。那么,为什么这些世界的大小不等?其一,是由于佛的愿力、佛的功德的原因。其二,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或者是众生的愿力的原因,都是有关系的。

        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

        由于佛和众生的清净愿力与业力不同,所感召的果报是有差异的。我们的阿弥陀如来在久劫之前,发现一切众生所居住的有漏世界范围狭小,国土狭窄,所以他就发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深弘誓愿。就是在他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所居住的国土必须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要非常非常广大,没有边际,没有界限,必须是这样的世界才能满他的愿。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大家所处的国土环境有坑坎、堆阜、瓦砾、荆棘、砂石、高山大海、江河湖泊,以至于平原陆地、深豁沟涧等很多复杂的地形地貌。好多众生都处在这样一个非常艰苦的环境下,无法生存的现象比比皆是。

        菩萨在因地当中发了广大慈悲、无障碍的愿力,愿他将来成佛的时候,国土庄严犹如虚空,广大无边,不受局限。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它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是无量无边的广大,都是自然清虚之体,不像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物质相的。

        那么极乐世界有没有呢?有!莲花有没有呢?有!楼阁宫殿有没有?也是有的!但是,它们不会像我们娑婆世界的瓦砾、砖头、石块这些东西一样不可变化,极乐世界的一切东西都可以随着佛与众生心的变化而变化。

        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虽然数量上已无量无边,但是,阿弥陀佛从来不会厌倦,不会说:“我这个极乐世界的人已经满员了,你再要往我这里移民,我就不收了。”不会这样的。因为“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来多少众生都可以容得下。十方世界,不管是一切有漏国土还是无漏国土,也不论是清净的世界还是污浊的世界,乃至蝼蚁、昆虫,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都可以悉数容受,从来就没有一个满足的时间,也从来不会有“数量够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完全没有任何的局限,因此才称之为广大。

        三、庄严性功德成就

        【往生论】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这两句主要是阐述庄严性功德成就。那么,阿弥陀佛作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又为什么要把极乐世界庄严成这样呢?那是因为他在世自在王佛时代,看到世自在王佛以神通力为他展现的无量无边的国土世界差异的时候,他做了详细观察。他发现一切有漏世界的所有众生,皆因爱欲的缘故而有了欲界,皆因欣厌的缘故而有了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也好,色界、无色界也好,这三界的众生都属于有漏的。因为他们都还有烦恼的存在,都还有贪、瞋、痴这些见惑和思惑的烦恼存在,依然属于邪道所生,依然是在生死流转中“长寝大梦,无有出期”。“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进入意识的妄想心,是因为还有五十一个心所。不仅有很多很多的生灭心念,还具足贪、瞋、痴的烦恼,而且见思二惑未曾减少,所以他们依然在三界中流转,头出头没。如果众生不想在三界流转中不停地循环、不停地生死,有没有办法呢?

        有!一种办法就是要很好地修习圣道。首先,以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使我们的烦恼渐渐淡薄;其次,以禅波罗蜜的功德来降伏烦恼;再次,以智慧波罗蜜的功德来断除烦恼。然后才能出离三界,了脱生死,获得解脱。如果以上这样做不到,该怎么办?我们就应当仰仗诸佛的清净愿力,随顺诸佛的清净愿力,仗着自身的清净愿力与佛的愿力,往生诸佛净妙国土。

        法藏比丘在初发愿,还没有成就阿弥陀佛的时候,还没有极乐世界这么一个国土。那个时代的众生,他要依靠什么佛的愿力呢?他又要往生哪一个佛的世界呢?应该说“此一时,彼一时”,阿弥陀佛尚未成佛之前,法藏比丘正在发愿之初,应该还有其他古佛,具有大慈大悲的这种愿力,具有这种清净庄严的国土。一定也会从诸佛的大悲心起,承本愿力,摄受一切有缘众生往生到他的国土世界。

        法藏菩萨,由于发现了“众生在三界中一味地流转,难出轮回”的现象,所以他发愿要。如何是正道大慈悲?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无量无边地随顺我们众生清净心所发起的清净愿力,随顺诸佛成就之道,修习诸佛所修的一切波罗蜜门,开显诸佛本具的无量无边的正定功德,随顺自心清净本性所成就的一切清净功德,才可以称之为。

        所有随顺出世间的善法,叫作。佛所说的法都是引导我们众生出离世间的,在所有的佛法中以世间法为基础,以出世间法为解脱,以成佛为究竟,这是一条主线。

        你不要理解成听佛说法是:“某某居士,你要好好修啊,下一辈子让你做个大官吧!”或者是:“某某居士,你好好行善,好好护法,下一辈子当个皇帝,到什么国坐几十年江山。”又或者是:“某某人,你好好修,下辈子发个大财,家财万贯,多子多孙。”佛不会对我们说这样的话!因为这些都是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是生灭流转的法。

        正像印光大师所说“人以念佛的功德求人天福报,等于结三世冤者”,跟这个话是同出一辙。你以念佛的功德希望来世富饶、长寿、当官、子孙发财,这些都叫作追求人天福报。追求人天福报能不能够得到呢?是可以得到的,但是得到这些东西和成佛比较起来太渺小了。印光大师作了个比喻说,你以念佛的功德求人天福报,等于拿了一个无价的摩尼宝珠只换了一颗水果糖那么可惜。

        我们大家都发心学佛,发心行善,如果有毛病,作为师父能不能批评,能不能纠正呢?完全可以。不光要批评、纠正,同时还要予以引导。可是我们有些人总喜欢听好话,听顺耳之言,一句批评的话都不爱听,都不愿意听。听了之后就觉得没有面子,就放不下,就生气。

        我们中国古人有两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喜欢听好的,比如说你发财、你当官赚钱,让你得人天福报的话,你就爱听。让你断烦恼、了生死、改毛病、断习气的话,你就不喜欢,听不进去。遇到个老师父把你说一下,指出你的习气毛病,帮你纠正一下,你就讨厌,觉得这个老和尚整天找人的麻烦,整天说人的坏处,觉得很讨厌,很烦恼。

        现实生活中,凡是佛法、出世间的法,就叫作。这样的佛法才是属于“平等大道”,也叫正道。平等就是指一切诸法的平等体相,什么是诸法的平等体相呢?就是对于一切诸法,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是平等的,因为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故说一切诸法平等。如果众生心不平等,一切诸法永远也平等不了。一切众生的心悉皆平等,故诸法平等。

        一切诸法虽然千差万别,浓缩起来就两个字:色和心,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世间所有一切法用精神和物质,色和心两个字就高度地概括了,而色和心,物质和精神都是我们一念心的两个方面,都是我们众生清净心体的本体具足的“本体法”。

        既然是一念清净心体本具的法,所以本具的法是平等的。如果本具的法不平等,谁也没办法让它平等;如果我们众生心不平等,一切众生永远也成不了佛。由于众生心是一体的、平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能成佛,弥勒佛也能成佛,我们在座的诸位将来都能成佛。因为我们每个人心性平等,具足成佛者的潜在功能,具有着成佛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的努力是大有希望的。既然是大有希望,我们就要加倍努力,积极争取才对,我们一切的努力和进取都功不唐捐,谁也不愿意自暴自弃。

        我们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众生,在心性上是本体平等的,但在发心上、在修道的功夫上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发心大,有的人发心小,有的人修行的功德大,有的人修行的功德小,有的人懒惰,有的人精进,这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但是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平等的希望,佛没有偏心,对谁都一样。佛总是以大慈大悲来面对我们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拔我们一切众生的苦,以同体大悲与我们一切众生的乐。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

        1.众生缘

        第一种“众生缘”,是指众生之间的。我们一般人做事,有缘的我就帮助,无缘的我就不帮助,有缘的我就救度,无缘的我就不救度,这是小的慈悲。

        2.法缘

        第二种“法缘”,叫作中悲。就是在有人引导、有人劝解的情况下,或者觉得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就去积极地度化一下邻近的善男信女,心情不好就懒得动了。或者是所教化的对象,对我来说有缘,而且他们也懂事,也知道感恩我对他们的付出,那么我就多做一点儿事,多付出一点儿,多多地给予帮助和救度。如果我们要救度的对象,用世俗的话来说没良心,良心让狗吃了,你好心对他,不但得不到好报,他还对你使坏,于是就把他丢到千山万水以外,不去理他。那么你在度化有情、弘扬佛法方面就有了很大的分别心,分别亲疏、分别远近、分别自他,产生很多的分别计较,这样的慈悲是有限度的。

        我们有些师父说:“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祸害,慈悲是有限度的。”这种话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不对呢?这话不能说没道理,可是对菩萨而言,一定要培养这种大慈悲心。你的这个慈悲心培养得越大,你的功德才会越大。

        我们近代有这么一个人,她的名字不便说,她这个人就喜欢在社会上做慈善工作,她本人也没有什么,就是心地慈悲善良。她在一切有苦难的地方,主动去救度那些有苦难的众生,她不仅在自己的国家里主动地去救度老百姓、救度受苦受难的人,她还跑到其它的国家主动地去修习慈善,到世界各国去筹集资粮、筹集钱财、筹集衣物和救灾物品,把它送到非常遥远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去。

        其中有个非常感人的事例是:有一个人已经死掉了,是饿死的,死了以后他的尸体大部分没有腐烂,躺在地上没有人管。这时候,这个修行慈善的人便主动地把这个尸体抱起来,没有人帮她抬,她就一个人抱着尸体走了很远,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然后挖了个坑,把这具尸体静静地埋葬在那里。

        我说的这个人还是一个女众。由于她的心非常慈悲,她从来没有想过这具尸体是不是个传染病,她把这具尸体抱着会不会影响到她的寿命和健康,她从来没有想过抱着的这个腐烂的尸体会有多么臭。她没有这么想过,她只是一味地一片善心地去救度这个可怜的众生,就是这一片慈心,后来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当世间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对她非常赞叹和感激,当她走向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几十万人鸦雀无声。论个子,她没有奖台上其他人的个子高;论相貌,她没有其他人标致;论身材,她没有其他人结实。但是要论心,她的心非常慈悲,面对一切众生心怀慈善。心怀慈悲,就是一片纯粹的利益他人之心。她一出现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几十万人的大会马上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心一下子就沉静下来了,贡高我慢、贪瞋嫉妒、骄傲、是非人我之心一下子就平息下来了,烦恼为之淡薄。

        3.无缘

        第三种就是“无缘”,也叫大悲,无缘也是大悲之心。

        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大悲也就是出世间善业,安乐净土就是从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所生起的。大悲是净土的根,阿弥陀佛就是以大慈大悲的心庄严成就了极乐国土,然后摄受一切有缘的众生往生其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漏世界受苦受难的众生,只要发愿,愿意念佛,愿意离苦得乐,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会往生,一定会被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摄受,一定会被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的心所包容。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有苦难的众生都可以离苦,都可以得乐。

        你不是说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吗?阿弥陀佛是不是会大慈大悲地来饶益我们?是的。这正是出世善根生的。

        四、庄严形象功德成就

        【往生论】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这是描绘极乐世界庄严形象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为什么在因地当中要发愿,要庄严极乐世界的种种形象,要成就极乐世界无边无际的这些庄严功德呢?原因是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为他所展现的二十一恒河沙那由他诸佛净妙国土当中,通过通盘的观察和了解以后,发现一切有漏世界虽有日月灯光的照耀,但此光有不普之嫌。太阳光照了白昼不能照夜晚,月亮照了夜晚不能照白昼,月亮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依旧是黑暗;灯光虽然能够照到太阳和月亮不能照到的地方,但还有灯光不能照到之处。有的地方可以点灯,还有的地方就没办法点灯。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光电设备已经是很普及了,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可以白天照明,晚上照明,把晚上可以变得跟白昼一样,尤其是在各地城市实行亮化工程以来,晚上整个的城市五光十色,灯光晃耀,非常明亮。

        可是在山区就办不到,山区还有很多的沟沟坎坎没有拉电。交通方便的地方有路灯,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大多都没有路灯,所以光明依靠电力是没有办法普及的。所以阿弥陀佛就发慈悲心,要使他的世界成为光明世界,一切时中都有佛的光明之所照耀。无论是楼阁宫殿、水榭柱廊,还是金银七宝,乃至于莲华、水鸟、草木等等,这一切的东西自身都具有光明,都可以光明照耀,都可以照天照地。彼世界一切人民,如果想要知道其他世界的一切差异的时候,在极乐世界七宝行树的每一个树杈,每一个树叶的间隙,就可以看见其它世界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

        比如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想看看香积寺怎么样,只需要通过树叶子的空间就能看见香积寺了。哎呦,香积寺这里很多人在听经,还有好多人在念阿弥陀佛,很好啊!心里边非常欢喜。或者我还想看看自己的家乡怎么样,我往这边再一看,哎呦!老母亲还健在,正走来走去地念阿弥陀佛,心里边就很欢喜。

        极乐世界所有一切,无论是楼阁宫殿,还是树木花草,都充满着光明,所以叫作,处处都在阿弥陀佛的神力加持和光明照耀之下。

        五、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往生论】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这一句指的是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极乐世界一切的物,都是属于珍宝所成就的,比如经文上说的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珊瑚、琥珀,都是七宝合成,还有金沙铺地等等,这一切说的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在理论上这么说了,可是在现实中有人见过吗?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我来讲个小故事证明一下;

        我有一个师弟1996年在我们寺院结夏安居,安居快要完了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所有安居的比丘都在天王殿外面排队坐着,我一个手插着,另外一只手两指捏着,然后两个手指头弹了一下说“上”。于是所有人都被弹到太空中,上到太空以后,看到太阳、月亮,还有很多的星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所有星球没有差异,都是莲华,大莲华、小莲华。他们走到其中的一个大莲华上,那朵莲华上边有一个很大的门,上边写着“极乐世界法界大学”,他就顺着这个门进去了,里面很多的人都在鼓掌欢迎他,他看到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树也在念阿弥陀佛,水里面也传出念阿弥陀佛的声音,空中的飞鸟也在念阿弥陀佛。

        他顺着这个法界大学的大门进去以后,看见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有很多的人在听。他一看人家在听,自己也想听,刚这么一想,他面前马上就冒出来一个桌子,桌子上面有书,一共四本,一本是佛学、一本相当于我们的数学、一本是历史,还有一本相当于哲学,这四本书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先是阿弥陀佛在讲,随后观音菩萨讲,观音菩萨讲了以后大势至菩萨讲,大势至菩萨讲完了以后还有一个什么菩萨讲,总之几个人轮换着讲。讲课结束以后,书和桌子全都不见了。

        然后有人喊“吃饭了,吃饭了!”这么一喊,马上每个人跟前又冒出个莲华来,呼的一下又变成个莲华桌子,桌子上很快出现了好几碗饭菜,有米饭、有面条、有蔬菜,还有汤。他很高兴,赶紧端起碗来吃,还没吃肚子就饱了。他想,这个饭这么好,很想多吃一点,他想多吃一点的时候,肚子一下子就更饱了,然后桌子没有了,面前就空空的。他心里想:这个地方真好,赶快出去到处看看。等他看完了,感觉我们可能要上殿了,实际上他人还在大明寺睡觉做梦呢,这一动上殿的念头,他马上就醒来了。醒来以后感觉浑身上下很舒服,好像吃了极乐世界的那个饭,又香又甜的味道都还在毛孔里边呢,真的是非常舒服,各位想不想去试一下?(众答:想)“好吧!(法师风趣地弹了一下手指)送你们大家去。”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极乐世界所有的依报庄严都是无量无边珍宝所共合成的。有的树是一宝三宝合成的,有的是五宝六宝合成的,有的是七宝八宝合成的,各各不等,包括宫殿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国土都是泥巴、瓦块、木料、石头这些东西,都是看起来不怎么庄严的东西合成的。可是在极乐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用金银七宝所共合成,非常殊胜,非常庄严。

        虽然,我们大家现在居住的环境要比以前强很多,可是和极乐世界还是不能相比的。大家好好努力,你们在这个世界一心念佛,积极行善,大作功德,就等于为自己在极乐世界建造楼阁宫殿,等于你在培养极乐世界的大宝莲华。你在这个世界好好修,你做的功德越大,修得越好,以后往生极乐世界了,那边的宫殿楼阁和莲华一定会越灿烂、越广大。

        由于在我们的这个世界,所有的宫殿、楼阁、房屋都是土木石块、泥巴等所共合成的,所以任何一个设施都要浪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很大的艰辛才能够成就,不付出艰辛是无法完成的。而极乐世界所有的楼阁宫殿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庄严,所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是佛的神力所变化的。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思衣衣至,思食食来,一切都随心所欲。假使走在路上的时候——都是宝花成路,莲华自然就冒出来了,等你走过去马上就隐没了。

        因为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土石、诸山、荆棘、瓦砾,包括那些不好的东西所成就的。因此,佛为了解决我们这些困难,他就发大悲心,立誓弘愿:这种种的一切世间庄严,,即使忉利天的善巧工绝,他的技术怎么高超、能力怎么强,思维境界再怎么奇妙,想千方百计打造一个极乐世界,恐怕做梦都做不到。

        这一切的功德都是阿弥陀佛清净愿力所成就的,阿弥陀佛生的心既然是清净的,所生的极乐世界也是清净的。因此,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自然也是清净的,所以经中就说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大家目前不需要追求现在的世界如何的美妙,我们只需要净化自己的心,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修习无量无边的善法,我们现实世间所修的所有善法、所有功德,培养的所有清净心,就是极乐世界的最妙庄严。

        六、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往生论】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这两句话叫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佛为什么要发愿成就这样一个庄严呢?是因为佛在世自在王佛为他展现的所有国土的图像中,发现一切有漏世间的国土有优劣的不同,有的非常好,有的就很差,那高下的差异就出现了,是非也就跟着蜂拥而起。

        因为高下不同,是非纷起,众生的分别心也就比较大。按照经典上说,我们人居住的地方有的非常平坦,有些人居住的地方是坑坑坎坎高下不平等等,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住的环境不好是过去所造的业不好,你修的业不好,所感召的果报就不好。那些平整的、平坦的、条件好的地方,你为什么去不了呢?原因是你在这里的业报没有受完,就必须在这里承受。

        为什么有些人从平坦的地方要跑到条件不好的地方去呢?因为他跟那里有缘、有业,需要到那里去承受那样的业报,所以他就要安然承受。为什么有些人住的地方会坑坑坎坎,棱棱角角的呢?也就是俗话说的嘴贱,口业不好,所以感召的报土就不好。你造的什么业就要受什么报,所以经常出现台风,出现沙尘暴,出现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把有些快要成熟的庄稼、果实打得稀烂等等,这都是因为我们造的恶业多,所以要遭受这些果报。

        你说有的人很坏,可他还不见倒霉,还跟着大家一起享福,怎么没有遭什么难呢?那是他跟着好人处在一起了,好人要感召好的果报,带着他就享了福,占了便宜,跟着占了便宜他就享了福。有的人非常好为什么还要受罪呢?应该是坏人倒霉,他不应该倒霉啊!那是因为前世的业报。这都是你自己造的业,坏人造的业要倒霉了,好人跟着他就受牵连,就是这样。很多事都非常复杂,我们众生的业力由于非常复杂的缘故,世间的果报、所有的是是非非、形形色色的差异也就非常复杂。

        阿弥陀佛看到我们世间优劣不同,高下不等,经常有这样的是非,那样的矛盾,他就发平等愿:比如说人间的金子,天上的金子,乃至他化自在天的黄金,都比不上极乐世界黄金的颜色。其它地方的珠宝也都一样,比如我们人间的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等,与极乐世界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是没法相比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漏业力所感召的,极乐世界都是无漏业力所感召的,所以就不一样。这里作了个比喻: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沙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跟佛在世的金子比较,现在的金子就显得没有颜色了,佛在时的金子比阎浮提金又比不上了,阎浮提的金子与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相比“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刚山“则不现”,金刚山的金子和须弥山金比“则不现”,须弥山金和三十三天璎珞金子相比“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和焰摩天金子相比“则不现”,焰摩天的金和兜率陀天金子相比“则不现”……这样以此类推。包括菩萨身上带的金子都比不上阿弥陀佛法王所里的胜妙金色,那么这一切一切都比不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金银珠宝的圣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是佛的功德、佛的神力、佛的无比愿力,大慈大悲的清净业力所庄严的。我们世间一切善法都比不上,一切愿力都比不上,故一切的果报也都无法与之相比。

        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两种世间也。

        明净曜什么呢?一种是我们这个国土世间,国土世界属于依报。第二种是正报世间,正报属于身体。正报世间,人身上的肤色比不上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以及众生。三界上下所有国土的金银珠宝都比不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庄严。

第二节 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中)

        七、庄严触功德成就

        【往生论】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这四句话叫作庄严触功德成就。阿弥陀如来在因地当中叫法藏菩萨,他为什会发这样的愿?为什么要成就这样的功德?原因是他在世自在王佛时代,见到了很多的国土,虽有百宝金玉,只能欣赏,不能被我们实际去享受。举个例子来说,金子虽然很好看,但不能当做衣服穿;还有很多的金银珍宝都很好看,但只可以看,你要想把它披戴在身上就不行,做不到。

        但是在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金银珠宝可以当衣服穿,可以当金银首饰戴,可以披挂在我们身体之上,可以悬挂在虚空当中,种种的那些装饰品可以随着我们人心中的动念而随意示现,可以随着你的心念悬住虚空,也可以出现在低空、中空或高空,包括宫殿都可以悬住在低空、高空当中,你所居住的莲华可以为一由旬、三由旬、五由旬、八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你所居住的莲华可以六叶、十叶、千叶甚至百千万叶。你们看,极乐世界是如此的殊胜,一切的东西都可以随着我们众生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往生论】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极乐世界的那个草非常柔软,树木也非常柔软。那么极乐世界的水呢?我们这个世界的水叫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是往下淌的,你要是让水往上流必须用现代科技把水压打上去,通过管道接引处理。而极乐世界的水就不需要这样,极乐世界的水跟着树走,树走到哪里,水就跟着转到哪里,转来转去,转上转下。树上的水在不断地流动中还发出种种音乐,流淌的过程中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就这么美妙。

        还有莲华就更加美妙了,有的是红莲华绿叶子、黄莲华绿叶子、白莲华绿叶子、蓝色的莲华也是绿叶子。极乐世界的莲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真是这样。我们各位没见过可能无法相信,我们寺庙里老和尚圆寂时显了瑞相。

        这个柔软左右旋应该是非常真实的,极乐世界的草柔软,花柔软,树柔软,包括我们众生的心也都是非常柔软,非常慈悲的。世间有一种水鸟叫作迦旃邻陀,这种鸟身上的毛细软、轻快如绵。我们人类众生一旦碰到了它,一定都会从心里面生起染着,生起快乐,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非常舒服。比如我们用手摸一摸迦旃邻陀,那个舒服的感觉啊一下子影响到内心里边去了,那个舒服的劲没法描述。

        由于人们容易生染着乐,这个迦旃邻陀叫作软宝,触彼软宝生法、生喜,心里边生起欢喜,生起快乐,觉得非常殊胜,因此说:极乐世界的宝性功德草,令人生起的快乐超过了迦旃邻陀。

        八、庄严三种事功德成就

        1.庄严水功德成就

        【往生论】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这四句话是描写极乐世界水功德成就。阿弥陀如来在因地当中为什么要发愿成就这个水功德庄严呢?原因是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为他所展现所有世界的一个个影像差异中发现:有的国土江河波涛汹涌澎湃;有的国土的水是黑水、红水、黄水,各种水的波浪能把人吓得魂飞魄散,有的时候还会让人死于非命;还有一些水,你一接触马上冷得渗入骨髓。总的来说,有些世界的水,有成为冰的,也有成为雹的,或成为这样那样的。对于我们众生来讲,常常会因为水造成的灾难而受到伤害,却不能产生安乐。

        由于菩萨见到水对人类和有情众生造作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危难,因此他就发大悲心,希望他将来成佛以后,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这一切恶相,一切水患灾难永尽无余。

        因此,法藏比丘发愿:要让所有的宫殿楼阁与我们一般的世间大相径庭,都要不一样,都要与众不同。无论是世间种种的花,草上的花,树上的花,水中的花等等,一切的花都要成为微妙的宝花,弥覆在七宝池和金色的渠、银色的渠,包括所有的流泉之上。“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微风吹动的时候,所有的树木一个个枝杈都互相交叉,在交叉的过程中都有节奏地伴随着种种美妙天乐,所有的声音无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交光相映如宝色,所有的树也好、花也好、草也好、包括池流等等,他们的间隙,都是在佛的光明神力映现之下发挥着这种非常美妙的作用,令一切众生开神悦体,心生欢喜。

        2.庄严地功德成就

        【往生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叫作庄严地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在因地当中发这样的愿力呢?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中看到,世自在王佛为他展现了恒河沙数的世界影像以后,他在有漏国土的影像当中发现了好多的国土,尤其是娑婆世界,这些国土要么是高山——高峰直插上天,而低谷深如渊;要么是耸岭——高耸入云,而枯木烂叶、腐臭葛藤到处都是。我们大家没有去过太白山,也没有去过张家界等一些原始大山里,那些大山真的很可怕,山的形状是非常玄乎,那山中的悬崖峭壁、深谷流涧,人若从那里掉下去,立刻会被摔得粉身碎骨。地上的、地下的这些景物,造物主是怎么造的,我们都没法想象,总之来讲都是非常的奇怪。有些山顶上有洞,洞底下有风,风一下吹到山顶上,呼呼的声音比鼓风机的声音还大;有些海底下有洞,也不知道这个洞延伸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像地下通道一样,但是通到什么地方去也不知道,非常古怪的景象在这个世间都会出现。

        菩萨见到在这个世界里有绝目的山川,有无垠的原野,有滥滥的广泽,有茫茫的沧海,绝目的这些大洋都看不到边际,人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时候,可供我们生存栖息的好地方不多,没有用的、危险的地方太多太多,可怖的这些外在环境,对于我们众生的身心时刻都有逼迫。菩萨见到这些危物充满坑堑、荆棘、砂砾、堆阜等外在的依报世间,心里倍觉凄凉,为了使未来世的众生不再遭受这种种的无谓之苦,为了让他自己未来成佛的国土庄严,他发了大悲愿力:

        菩萨发愿,愿他的国土地平如掌,宝树、楼阁、宫殿、栏楯一一器物互为映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光照到你的楼阁里,你楼阁里的光也照到我的宫殿里,彼此互相照耀,互相映彻,一一无碍。所以他就这么说了:一切的外在环境都非常美妙,非常庄严,无不充满着异光奇彩,吉祥灵瑞,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之所庄严,我们现在只需要发愿往生即可,不需要你做其它的事。

        3.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往生论】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话叫作庄严虚空功德成就,弥陀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要庄严这样的功德呢?按理说虚空没有必要庄严啊,比如说我们要在空中挂个东西,挂得住吗?挂不住嘛。比如说你要在空中挂个东西,最多在塔的角上挂个铃,就可以了。用现在的话说你搞个气球从地上升到空中,在气球上面挂个东西,气球飘到哪里这个东西就悬到哪里,但是终究寿命是有限的,除过这些手段以外你可以在飞机上、直升机上挂个东西,按照现在科技情况是能做到的,但是毕竟要经过种种的人为用事、种种的技术努力才能做到,否则就没法做到了。

        可是极乐世界不是这样,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庄严,无边神力所成就,空中就可以有很多的幢幡宝盖、好多的演奏乐器,很多的罗网宝铃,一一都悬住在虚空当中,有的悬住在低空当中、有的悬住在高空当中,都在空中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铃声、乐声,和各种各样宣说法义的美妙音声,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念佛、念法、念僧。

        这些在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不行的,在我们的这个世界,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烟云尘雾,障蔽太虚,或者遭遇雷电霹雳而震裂,又或者雾霾、雨雪冰霜、灾戾洪疫。比如说冰雹,一下来就会把快要成熟的水果打得稀烂,庄稼快要成熟了会遭到破坏,这些情况经常会发生。

        有一年我在福建住时,天上下冰雹,最大的有半个拳头大,好多年轻人正在地里干活,冰雹下来把他们的头都打破了。由于下冰雹的时候天气特别的冷,回到房间里面没有热水洗澡,结果湿气寒气就侵入到他们的身体里边而生病感冒了,这种因为受了湿气感冒的,很多年都不容易治好。由于菩萨见到我们娑婆世界常有这种现象,所以他发大悲心:

        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九、庄严雨功德成就

        【往生论】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叫作庄严雨功德成就。

        庄严雨功德成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们娑婆世界,包括其它一切有漏世界,众生的业障都比较深重,经常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就连天上下雨,有时是倾盆暴雨,有时又是恶风暴雨,有时下冰雹,有时下酸雨,有时下黑雨,有时还下红雨,有时雨里边带有泥巴,有时的雨里面还带有泥沙,这种情形都各自不等,给我们人间造成了种种的不安全因素,而这些情况我们众生却无可奈何。

        我们人类众生遇到类似灾祸情况,没法躲,只能承受。法藏菩萨看到众生的这种情况,就发大悲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愿他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不要出现这些东西,天上不要降雨、露、霜、雹这些东西,天上可以为我们降下衣服、种种的珍宝、无数的金银,包括我们众生所需要的一切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铃铎宫商美妙的音声非常好听,所有的珍宝触摸时也都非常的舒服。

        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乃至雨宝石,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这样的地方太美妙了,我们大家都赶快去吧!

        十、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往生论】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这两句是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力,庄严这样的国土,把这个国土装扮得这么好呢?原因是阿弥陀佛见到了我们这个有漏世界的所有众生,每一个人本身都具有光明,但因为众生的愚痴,光明不能够现前,。我们大家都见到过清定上师的一些相片,相片中,在清定上师的后边有像月光一样的一轮光圈。你说这个清定上师也是人,我们也是人,普通人为什么就没有呢?原因是因为我们被愚痴业障所障隔了,因而没有。

        清定上师通过修行把所有身、口、意所造的业障,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全部都忏悔得干干净净,将本具的智慧光明全部加以开显,本具的智慧光明自然也现前了。同时由于他修习月光三昧的缘故,他可以在功德成就的时候,自然显现出日光的光明照耀和月光的光明照耀来。我们虽然也有这样的光明,可就是不能显现,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修习,我们的业障没有净除,烦恼没有净化,我们本具的智慧没有开显,所以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德。

        阿弥陀佛看到众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法开显这些光明,就发广大的愿心,希望他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所有的光明,无论是器世间的楼阁宫殿、树木花草,还是正报世间的所有众生,都具有广大的智慧光明。这些广大智慧光明不仅仅像器世间的太阳、月亮、灯光能破黑暗,还能够破除我们众生心中的愚痴黑暗,破除我们众生心中所具有的无明烦恼,开显我们本具的智慧,令众生悟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极乐世界所有众生的心量都非常广大,具有不可思议的圣妙智慧,不计较那些枝枝叶叶的小事,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包容含摄一切有情,以光明为佛事。

        极乐世界国土的光明能够破除众生的愚痴黑暗,能够唤起众生的性具智慧,开显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这样的功德是。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这样的清净愿力,就不会成就这样的殊胜功德。

        极乐世界所有的光明都可以作佛事,都可以度众生,都可以令众生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不要忧愁你成不了圣,也不要担心你做不了菩萨,更不要忧虑你将来成不了佛。你现在只愁一件事,也只想一件事:我这一辈子怎么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此生只求往生极乐世界!我只要能往生极乐世界,我只要能够上品上生,这就是我这一辈要做的事。

        记住这两句话就行了:“一求往生极乐世界,二求上品上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了,只要上品上生了,你肯定得到三不退转,你肯定达到了一生补处,达到了一生补处就是次补佛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发了那样的愿,所以在果上他可以以光明为佛事,可以除掉世间的愚痴黑暗,可以度化一切有情,使一切众生觉悟成佛,开显智慧。

        十一、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往生论】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这两句说的是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力,庄严妙声功德呢?因为他做法藏比丘的时候,看到一切有漏世间,一切众生虽然也有修善法的,可是名声不远,有的人名声虽远,但是很不微妙,有的人名声虽比较妙、比较远,但是不能够引导一切众生开显本具的智慧,不能帮助众生破迷为悟,即开悟。所以他就发愿要庄严成就这样的功德。

        为了成就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佛经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难行苦行,修习无量无边福德智慧,积累善法资粮,最终成就了安乐国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音声、光明可以帮助众生开悟,极乐世界所有的声音都非常微妙,可以普遍十方,传得非常遥远,而且可以帮助众生开显本具的智慧,使众生获得六根清净的无量功德。欲界众生、色界众生、无色界众生,一一皆于佛法中得到度脱,所以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极乐世界所有的声音都非常清净,能够引人入圣。而世间的声音呢?靡靡之声可以使人迷失心性,但也有声音可以使人悟道。大家有听过声音使人悟道的故事吗?我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广钦老和尚在山里住茅蓬岩洞的时候,经常会在打坐时入定,有时候半个月,有时候一个月,还有的时候三个月。他一入定,坐在那里巍巍不动,不吃不喝也不呼吸,表面上看好像是死掉了,但摸起来胸部还是热的,按着脉搏还有微微的跳动。山里挖药采野果的人还以为老和尚死掉了,粗心的人说搞一把火把他烧了算了。和尚嘛,活着一碗饭,死了一把火,烧了也是很正常的。但有个细心的人却说:“且慢,这个事要到泉州开元寺告诉转尘老法师。”转尘老法师是泉州开元寺的方丈,找到他以后,禀告老和尚说:“泉州后山的山洞里有个老和尚在那里打坐好几个月了,好像是死了的样子,但摸起来心口有点热,脉搏还有跳动,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我们不确定,请老和尚去看一看。”

        转尘老法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拿不准,就找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听到这消息以后,赶紧带了一把引磬,领了两个小徒弟来到后山,只见老和尚坐在那里稳稳当当的,虽然几个月了没有出定,但是心脏摸起来还有温热,脉搏还微微地有跳动,说明他还活着。弘一法师懂得这个窍门,知道这个老和尚是个大修行人,他已经进入甚深禅定了,非同一般!赶快叫大家都让开,他拿了一把引磬在老和尚耳朵边铛、铛、铛敲了三下。

        这时候广钦老和尚的眼睛慢慢睁开了,渐渐地会说话了。你看那个引磬厉害吧,一敲他就会出定,之前其他人在老和尚身边乱喊乱叫,老和尚都不会出定的,因为这种嗓音干扰不了他,进入甚深禅定的那个定心不为所动。引磬的声音是一种声音,喊叫的声音还是一种声音,喊叫的声音为什么就不能惊动老和尚出定呢?

        因为吼叫声音的节奏频率不能使他的定心得到警觉,引磬的这种清脆的声音可以传到他的内心去,这是两种声音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放焰口摇的铃,由于摇的方法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要是不念咒语,只是干摇这个铃子,没什么效果的。同样是声音,由于它出现的时段不同,出现的空间不一样,所以发挥的功效也就不同了。同样的道理,佛的极乐世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梵音,所有的梵音都可以远传十方,可以使所有的众生得到觉悟,使很多人得到解脱。

        十二、庄严主功德成就

        【往生论】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主持。

        此二句叫作庄严主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力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时代看到有漏世界的差别很大,有的国土虽然有佛住世,但是佛和国王二王并治,佛为法王,依佛法教化众生;国王依国法治御众生,这两个王共同治理国家。有时候出现国王不尊重法王,甚至于脾气蛮大,满不在乎法王:“你虽然是法王,但我是国王,我说了算,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就赶你走。”有的国土是罗刹为君,整个国家是衰土相伴,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相互坑害,甚至出现相互杀戮、吞噬等现象。

        还有一些国土的国王,就像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那样,本来国王答应佛——在佛和弟子结夏安居期间供养佛及比丘。结果被外道一糊弄,国王就忘记了这个承诺,佛及一千二百五十众比丘一个夏天都没饭吃。要不是一个贩马的人给佛送了马麦,佛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三个月没有人供养,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佛出现在这样的有漏世间教化众生,是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的。因此阿弥陀佛就发愿,必须一王治世。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必须是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佛发愿;

        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由于安乐国土为正觉善主持,就是佛在那里“善主持”,所以其国没有非正觉的事,非正觉的事就是一切不正当的事,像我们世间有种种的杀戮、种种的惩罚、种种的暴力事件等。极乐世界不会有这类事件发生,一切都是在佛的善语庄严之下,一切人民及其众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都在修习六波罗蜜、慈悲喜舍、无量的出世间功德,没有一个人意生恶心、口出恶语、身作恶事,任何一个众生都不会起恶心,说恶话,做恶事,原因在于的缘故,所以叫作庄严主功德成就。

第三节 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下)

            十三、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往生论】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这两句指的是庄严眷属功德成就,那么,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

        一般来讲,有父母就有子女,子女的相貌、能力都与父母的遗传有关,难道说自己发个什么愿就能得到什么吗?其实不然,恰好有。佛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因为佛,就是说,我们众生的身体,是血肉之躯,是父精母血所共成就的。,就是说,我们的出世地无非是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指子宫处),要在屎尿坑中渐渐成长。

        有些众生,譬如说破镜鸟。破镜鸟是一种鸟的名字,它不会生孩子,也不会产卵,就把毒树的果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它把毒树的果采来抱着,整天在那里孵,像孵小鸡一样不停地孵。孵着孵着,这个毒树果就出来一个小鸟。慢慢地,那个小鸟长大了,小鸟就先吃掉孵它的妈妈,然后自己就会飞了。破镜鸟就是以毒树果作为其子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动物是以粪尿为生,譬如我们土话叫的“屎壳郎”,它就是以粪便为食的。还有很多生命现象是十分古怪的,比如说天上的众生,据说忉利天的众生,男子是变化而生的,男孩是很突然地就在父亲跟前变化着出生了。女孩子是要在她母亲胯骨这个地方变化出生。男孩女孩出生是有差异的,并且一出生就像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不需要经过十月胞胎之苦。众生的生死,种种来源都是非常复杂、不尽相同的。

        因为佛看到了生命形态的差异非常之大,所以他就发愿,所有众生来到我这个世界不要受胞胎之苦。“悉于如来净华中生”,就是在如来的大宝莲华当中自然化生就行了。

        就是在所有的众生当中,既没有男女的差别,又没有好丑的差别,也没有老少的差别,还包括没有贵贱的差别。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十六岁的纯童男身。相貌一模一样,无贵无贱,无高无低,无老无少,都是一个颜色,一个相貌,一个肤色,一个状态。无论在我们这个世界是男身还是女身,是残缺不全还是六根完具,或是高矮胖瘦等等,到了极乐世界,一律平等。

        所以,要让那个世界里的众生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因此叫作与夺无路,即谁也不会欺负谁,大家都没有爱染。因为相貌平等、眷属平等,所以大家彼此也都没有了贪、瞋、痴这种染污心。比如说财、色、名、食、睡这种种的贪染,在极乐世界的人民心中是没有的,极乐世界人民的心是非常清净的。

        由于法藏比丘在因中发下这样广大的愿力,所以在果上的成就就非常殊胜,所有的人民无论来自哪个国土、哪个世界、哪个阶层、哪个种类,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眷属平等,一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十四、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往生论】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为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为什么在因地要发这样的清净愿力并且庄严这样的国土呢?原因在于佛在因地当中,通过观察,发现在一切有漏的世界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吃这三顿饭,会造作很多很多的恶业,除了吃蔬菜、粮食之外,还要吃肉,吃蛋类,吃其它的好多东西。“探巢破卵”就是把鸟、雀各种禽类的卵取下来,拿去食用,把其它众生的生命当作自己的食物,还有的把鱼、鳖、虾、蟹这些生命也抓来杀掉,给自己饱腹充饥,不管是空中飞的,水里游的,陆地上跑的,还是山林里蹿的动物,只要能抓住、能吃的都被我们吃掉了,用来满足自己饱腹的需要,因此伤害了无数无量的众生。

        阿弥陀佛看到,众生非常残忍,残害比自己弱小的生命,让它们怀恨在心,更相报复。所以阿弥陀佛就发愿:希望将来在他的国土里边的所有人民,每天都。不需受用我们人间的烟火,也不会饥饿,不需要我们那些饮食。一一都以禅三昧为食,进入甚深禅定状态,心不分别,万境再无。进入禅三昧状态时,整天都处在非常安乐的甚深受用当中,根本就不知道肚子饿,也不知道嘴巴渴,当然就更不需要吃什么蛋呀、肉类这些食物了,所以叫。所有众生都有佛法的甚深禅定,以为自乐,处于三昧饮食状态之下,永绝它食之劳。

        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的时候,使与会听者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像吃了一顿饭一样的感觉,吃一顿饭就过了六十小劫,实际上六十小劫不短不长,和吃一顿饭的时间一样。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疲倦,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也没有一个人,心里还有想要吃其它食物的想法,每个人都处在禅三昧状态下。

        十五、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往生论】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说的是,极乐世界有永远离开障难的功德成就。

        佛为什么在因地要发这样的清净愿力,并且庄严这样的国土呢?因为佛在因地中看到非常多的国土中,有人早上准备领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问罪而惊慌地面对刀斧;有人年幼时家境贫寒,长大以后生活奢华;又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师,中间却被君王因奸臣唆使,连连下旨催促收兵,等等的世间障难。阿弥陀佛发愿庄严自己的国土,使国土及其人民安乐恒时相续。

        那么世间种种诸苦,但凡有生,必然伴随,无可免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够逃离,这是铁的规律。还有衰残障碍,一切顺与不顺,这些种种的苦、乐境界,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免离的。这些对于众生的身心来讲,都是一种恼乱和损害;身体上的恼乱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精神上的恼乱就是忧伤郁结、悲哀离散等种种诸苦。由于有身苦、有心苦,就形成了身心苦恼。

        身心苦恼,对众生来讲,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不能避免。人类是这样,其他的众生也是如此,即使天上,包括忉利天和四天王天,同样也是七情六欲,同样也是男婚女嫁,同样也是倚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乐归我,种种诸苦逼恼身心,都是不可避免的。

        阿弥陀佛见到我们有漏世间的众生有这些种种诸苦,因此他发誓宏愿,希望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要美妙庄严到没有任何的苦恼,凡是往生到他的世界的人民,无论是身,还是心都要非常欢乐。从生到极乐世界开始,一直到最后,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乃至广弘法要,承蒙灌顶,绍继佛位等等,在这中间都没有一点苦恼,永受诸乐无有违忤,达到这样一个究竟的境地,叫“受乐常无间”。只有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才是满了阿弥陀佛的深宏大愿,也只有满了阿弥陀佛的深宏大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极乐世界的人民。

        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往生论】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这几句话称之为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是以通达为意,大义,主要就是大乘的终极宗旨,所称之为大乘者,就是指的佛乘的究竟之谈,与我们普通的教义尽出常伦。

        比如说,在我们这个世界,无论你移民到什么地方,俄罗斯、美国,还是加拿大,美国真的就是天堂吗?移民到加拿大就是世外桃源吗?不是的!我本人也去过加拿大,去过美国,那里照样有生老病死,照样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照样有酗酒、暴力、杀戮、强奸、饥寒、灾难诸苦。不可避免有种种的斗争,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难道移民到国外就没有暴力、没有酷刑、没有那些不平等吗?不是的。那里的种族歧视、暴力、恐怖、酗酒、吸毒这些丑恶现象比比皆是,绝对不是一个避罪的天堂。

        大家不要太迷信,总认为我们中国有种种的不好,但实际上,你到美国去也一样。有很多的年轻人到美国去留学,遇到的不平等现象也很严重,你无可奈何,只有白白地受气!在我们中国还有人管,你到美国没人管的。有人认为中国有很多的不好,似乎是人权受到了很多限制。你到印度尼西亚去,难道就非常好吗?假如你到印度尼西亚做个保姆,你负责给一个三口之家做饭,搞卫生。你把饭菜做好了,人家吃饭的时候,你得跪在那里,等人家吃完了以后你才能吃。在我们中国有这种事吗?没有。

        通达庄严大义门指的是大乘的境界,按照我们一般通途的教法来讲,譬如说声闻乘的人不能够回心向大,也发不了菩提心。假如说证到阿罗汉果位,如果他是定性声闻的话,他会成空至极,单坐涅槃境界,他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愿意成菩萨道,不愿意度化众生,这种人在佛典上把他称之为定性声闻,这种人不发菩提心,不弘菩萨道,也不度化众生。

        第二种就是女性,女人的根基按大乘来说,佛性平等;按小乘来讲,就有很大的差异了!女人有五个方面的不能做:第一个是不能作转轮圣王;第二个不能作魔王;第三个不能当大梵天王;第四个不能作佛;还有一个是不能作帝释天王。这五个最殊胜的世间、出世间的尊贵身份,女众都不能作,没有资格成就。

        那么在大乘来说,女人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证阿罗汉果呢?答案是肯定的。能不能做菩萨?也是可以的。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绝对可以。在大乘的角度来说呢,一切皆是可能的、平等的。不但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刚才所讲的这些殊胜的果位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性别不同而已,但都可以通过努力自身达致,所以这就是大乘的决定义,因此称之为大义门。

        还有一种叫根缺,就是四肢不全,六根不齐的。或者眼睛有残疾,耳朵有残疾,或者胳膊、腿有缺陷,乃至尖头猴腮、口眼歪斜等等在六根方面有缺陷的。按照声闻乘来讲的话,这些人都不能出家,能否成就另当别论,但出家是不行的。能不能成佛呢?能不能大彻大悟都是要怀疑的,能不能证阿罗汉呢?这些都是未知数。为什么对这些人要怀疑呢?因为身体残缺不全的人,尽管佛性平等,但是业障重,自身业障太重了,障碍他难以取得修行成就,重重障碍,使得他很难进步。实实在在地讲,有这些障碍,是很难取得成就的。

        但是根据大乘来讲,阐提都有佛性,这些人尽管是六根有残缺,但佛性是平等的,业报是暂时的。一旦转过身来,换个“房子”马上就不一样了,一切都可以推倒重来。这些残障不全的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都可以获得平等法身,都可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可以成为纯童男身,一一紫磨金色或黄金身相,一一都有无量无边的和极乐世界其他诸佛菩萨一样的神通智慧。

        所以佛在往昔生中发愿: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民都要达到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的名字永断,不但在果报上没有,在名字上也没有。远离一切讥嫌,也就是远离一切形式上的、事实上的和名义上的所有缺陷,一扫而光。事实上的所有缺陷和障碍也都完全消除净尽。所有人都成为大乘善根界的一相平等身,这就是庄严大义门的成就。

        龙树菩萨所造的《阿弥陀佛赞》偈里面这么说:“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还有《摩诃衍论》里面也说佛土种种的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佛安乐国等是也。还有经典这么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这是说极乐世界是有声闻的,不是没有声闻。极乐世界的声闻是罗汉乘的圣者,他们都是大乘声闻,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一样,“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大乘圆教的声闻,不但超出了定性声闻这样一个阶级,超出了定性声闻的水平,而且还高出了很多倍,乃至多少万倍都不止。

        所以不能站在过去常规的眼光、角度上看待一切众生,看待二乘根缺、女人及其它的一切不足。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一个水平,都是一相平等,没有名义上的讥嫌和不足,乃至事实上的讥嫌与不足。不过,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叫声闻、叫罗汉,那么在极乐世界还是称之为声闻、罗汉吗?照叫不误。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中国人说的玉皇大帝,佛教里面说的憍尸迦,也就是释提桓因陀罗,三十三天的主人。他在做人的时候叫憍尸迦,后来当了天上的天王,当了天王以后依然叫憍尸迦。他来人间看望佛,拜佛的时候,佛为了让人间的人知道他的根源,依然唤他为“憍尸迦”,他听到后答佛“阿弥陀佛!”佛喊他憍尸迦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呢?缘于他原来做人的时候就叫憍尸迦,现在听到有人喊憍尸迦的话他就会应。

        他在做憍尸迦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功德,修了很多善法,并以此善法为因,报感忉利天做了天主,他不会忘记他前世做人时候修的所有善法,感谢前世做人时的那个色身所修的很多善法,使他这一辈子的果报得到了很大的转化,以普通凡夫身报应成天王身,受用天上的种种快乐,他感恩自己前世色身的种种努力,当然也知道他这一辈子作天王的由来。

        十七、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往生论】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这两句话叫作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发现一切有漏世间的众生有很多的差异。有的人名高位重,潜处无由。由于地位显赫,恭敬供养他的人就多,因为知名度高,远近闻名,整天忙碌接待,应接不暇,想躲藏起来都没有地方。

        还有的人身份低下,是个普通老百姓,甚至是个乞丐,或者就是一个修脚的、抬轿的,这种下层人想出风头,或者想出人头地,能做到吗?做不到的!因为你想出人头地人家不要,很多人看见你就生气,你做什么都不顺,所以叫。

        还有一些人寿命长,有的人寿命短。有一个老太太,她一百多岁了还活得很精神,她老公在她七八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儿子也在她七八十岁时不在了,孙子今年也快七十岁了,她这寿命就很长啊。有的人寿短,三四十岁就去世了,无可奈何。有些人身体健康,一辈子连药都不吃一颗。而有的人从小就生病,一辈子靠药养着,三天两头感冒、咳嗽、气喘吁吁,你们看人间的果报差异很大吧,非常之大,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你比如说阿私陀仙,他会看相,会爻卦、会占卜,他能知道其他人寿命长短,占卜其他人的现在未来,却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他可以卜算出悉达多太子将来可以作转轮圣王,出家还可以成佛,而对自己的未来却无可奈何,他老了命将要绝的时候,生起了极度的悲伤和难过。阿私陀仙人如此,其他的仙人能不能躲过生死大关呢?也不行,也无可奈何。因为被业风所吹,谁都左右不了自己。

        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仙人都有神通,他们知道自己寿命将要结束时,以神通力,有的躲在山石之间,有的躲在虚空当中,有的挖个岩洞躲在地壳以下。结果,躲在虚空当中的,从空中掉下来摔死了,躲在山石之间的,被两座大山合起来夹死了,躲在地下的,由于地下塌陷了被压死了等等。他们都已经修成了神仙,都会五通变化,可以飞来飞去,但神通大不过业力,业障到了无可奈何。所以佛典上有一首偈子说:“飞空飞海中,飞入三世间,无有地方宿,拖住不受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一切都在业力的掌控之下。业力是有一个人在掌控吗?没有。它就是我们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善业和恶业。我们所造的善业或恶业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但可以左右你的生死,牵引你受苦受乐。如果我们不想受它的牵引而受苦受乐,就掌握好自己现在的命运,将我们现在的做事、说话、想问题掌握好。掌握好了这些,就是把来世的命运和未来的吉凶祸福掌握住了。国际歌上就把这点说得很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各位,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要想创造我们未来的幸福,把握自己的命运,全靠我们自己。只有掌握住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掌握住自己的一切行为、语言和思维,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和命运。

        阿弥陀佛看到我们世间有种种的不自在,都为业风所吹,所以他发愿希望他将来成佛以后,令一切愿意生到他国土的众生,所有愿求、所有希望都能够得到满足,都能无欠无虞,思衣衣来,思食食至,所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等都能够遂心满愿、称意所求。因此他发愿说:“众生所愿乐,一切皆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佛当年发的愿:“生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其愿。”令我们一切众生,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都能够随心适意,所有满足无所障碍。既然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大家都去吧!就像《心经》上所说的一样“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去吧,去吧!到解脱的彼岸去吧!”

        十八、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之总结

        【往生论】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两句是总结观察前面讲的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既然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大家都应该没有保留地都“上升”到极乐世界去,做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中的天人。

        器世间的庄严、清净程度,以上十七种详细地作了介绍,我们大家应该早生信愿之心,尽快求生极乐国土。次观众生世间清净。刚才所有的言句,一共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都是指器世间,即指依报世间的清净庄严。

        从此处以下的内容,主要是描述众生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主要指正报世间,这里分为两种差别:一者观察阿弥陀佛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阿弥陀佛与菩萨在这部论典上都叫作众生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实际上是正报世间清净,不仅仅指人类、众生,还包括正报世间。正报世间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罗汉,这些都称为正觉世间。

        如果把诸佛菩萨叫众生,可以吗?是可以的。有些称谓在名义上是有差异的。比如什么叫众生呢?我们一般把在六道轮回当中受苦的众生叫众生,把佛菩萨叫作圣人,叫作大圣,或者把三乘叫作贤圣。这部论典上众生世间清净,把佛、菩萨也叫众生,但是这里“众生”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佛和菩萨这个众生的理解是:“不生不灭是众生义,生生灭灭就不是”,这个众生的意思就远胜我们普通众生的名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众生概念的理解有以下三点,一是承受很多次生生死死叫作众生;第二是基于生命是由众多的条件、因缘生起和组成的,所以叫作众生;其三就是我们众生这种生命的来源需要假借很多条件来出现的,因此叫作众生。比如说,每一个众生都经历过很多次生死,一生又一生地在六道当中头出头没,所以叫作众生,这点容易理解。第二种就是每一个众生无非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体,物质方面是地、水、火、风,精神方面是受、想、行、识,这八种因素和因缘所共合成,才出现了我们这种生命现象,这是众生义。第三种是每一个生命出现在世间都要假借自身的业力、父亲的因缘、母亲的因缘,还有其他诸如饮食、环境的支撑和滋养,才能以生命的形态出现在世间。基于以上三个因缘,称之为众生,这也是合理的。

        但是,站在大乘空义上来讲的话,不生不灭是众生义,这又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不可以用我们小乘的见解来看待大乘教法。

第四节 极乐世界正报庄严

        一、佛的庄严功德成就

        1.庄严座功德成就

        【往生论】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化台。

        这两句叫作庄严座功德成就。介绍阿弥陀如来敷座的莲华和在莲华上打坐的庄严功德。

        莲华的种类很多,我们人世间所看到的莲华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平时常见到的莲华一般也就碗口那么大,这已经算是很大的了。一般的莲华瓣落了以后,长出莲台、莲胞、莲籽也就和碗口一般大,或者有小香炉这么大,也就很不错了。莲华的颜色也就是红色、白色、黄色和蓝色的,这几种比较常见。还有一种莲华纯粹是叶子,不结籽的,叶子是一瓣一瓣的,很小,但是围成一轮一轮、一沓一沓的样子,长得比较厚,组成很密实的叶子瓣;还有一种像个大笸箩一样,叶子平铺水面,长得很大,身体轻点的小孩都可以坐在上面。

        如果说娑婆有莲华大到可以让大人都坐在上面,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在佛典上讲的莲华藏世界海有千叶大宝莲,卢舍那佛所坐的千叶大宝莲,这个莲华宝座上一个莲华瓣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莲华瓣就是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就是“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见《梵网经》)。

        按照经典上的描述,这个莲华藏世界海是无穷无尽的世界种,每一个世界种都有无穷无尽的世界。世界种是总的种子,然后又可以长出很多的小世界来。比如我们现在的世界,根据华严经上记载,世界种叫作“种种光明蕊香幢”,这个世界种在普光摩尼香水海里面存在,普光摩尼香水海里面有无穷无尽的莲华种、世界种。这个世界种里面有二十层,我们处在第十三层,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处在同一水平。

        这样的莲华是何等的广大?可能我们整个的一个银河系都在一个世界种里面,这一个世界种含藏了整个的银河系,那么虚空、太空当中有无穷无尽的银河系,那就有无穷无尽的世界种,这样的莲华就更大、更大了。极乐世界这些佛,他们一一在示现成佛的时候都会敷坐在大宝莲华王上面。

        佛为什么当年修行的时候发这么大的愿呢?缘于他见到了很多有漏世界的那些佛陀成佛的时候都以草为座,就像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以吉祥草敷坐。据说佛陀到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看到一个割草的老头,他就向割草的老头化缘说:“施主、施主,你能不能把那个吉祥草给我布施一点?”

        割草的老头子很愿意,非常高兴地割了一捆吉祥草供养给佛陀,悉达多太子就把这捆吉祥草抱到菩提树下,铺设敷座,然后坐西向东,结跏趺坐,整整坐了七七四十九天。

        佛陀在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发愿:“我今于此树下结跏趺坐,志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粉身碎骨终不起于此座。”发下这样一个弘誓大愿,然后坐了四十九天。在腊月初八的晚上,后夜时分,夜睹明星,恍然大悟!

        佛陀当年以生草为座,显不出庄严来啊,人天众生不生恭敬的。就像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抱了一捆烂茅草坐在树底下,我们也生不起恭敬心啊!假如我抱一堆烂茅草坐在这里,大家恭敬不恭敬呀?大家也不恭敬。所以,阿弥陀如来发现这个情况以后,赶快来补充,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坐在非常庄严的微妙清净的大宝莲华台上示现成佛。所以叫作“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观无量寿佛经》对佛坐的净华台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描述,佛经上面这样讲: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其莲华“”莲华叶小的有二百五十由旬,大的有多少呢?“。

        大家看看,一个莲华就这么美妙,这么庄严!假如有人给咱们提供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庄严美妙的座,大家开心吧?一定都喜不自禁了,估计都会争抢着坐这个莲华座呢,因为它太庄严了。可是在极乐世界类似的莲华太多太多了。“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数量之多,不是我们拿算术譬喻可以描绘的。佛在因地当中发的广大愿力,经过亿兆劫的修行,终于满足了大愿,他成佛所敷坐的大宝莲华台就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而自成就,这些都是佛给我们提前修好了,只需我们发愿去乘坐就行。

        2.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往生论】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是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阿弥陀如来因地当中为什么发愿,使未来世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有一个美好胜妙的庄严身相呢?因为佛在世自在王前发愿的时候,他以道眼观察一切有漏世间,佛的身相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身相广大,有的身相比较矮小。

        譬如释迦牟尼佛身体只有一丈六尺高,身上放的长光只有一丈五,因为身高是有限量的,身上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绽放的光也是有限量的。佛的堂弟提婆达多,身高一丈五尺多,他身上放的光也有将近一丈五尺左右。佛有三十二种相,提婆达多有三十相,差不了多少,因此提婆达多就把阿阇世王欺骗了,阿阇世王误以为提婆达多就是佛,因为阿阇世王此前没见过佛陀。

        提婆达多给阿阇世王说他自己是新佛,还说阿阇世王将来就是新王,咱们俩个共同来治理世间,教化民众。结果就用这些假话,让阿阇世王上当受骗了。因为阿阇世王看提婆达多也有一丈五尺多身相,身上放的光也有一丈五尺左右,三十二相少两相他也不知道,所以就被提婆达多给骗了,被提婆达多蛊惑,派了很多的兵采取轮流战术、车轮战术去杀佛,放五百醉象踏佛等等,做出很多颠倒的事情。

        而且提婆达多还把佛刚刚出家的、还不知道利害关系、分不清真假邪正的五百个弟子骗走,做了他的弟子,蛊惑这些徒弟跟随他做事。提婆达多之所以能够冒充佛陀,是因为佛的身相不是非常高大,佛的光明不是非常广长,佛的相好也不是非常殊胜,容易被人假冒来迷惑蒙骗他人。

        法藏比丘看到此类情况的发生,就发弘誓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希望我的国土所有的人民、所有的弟子,色相都能够非常庄严,每一个人的相貌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都可以长光一寻。一寻按照我们过去老话来讲是两个胳膊平直伸开,两手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寻,大约相当于六尺。还有一种说法,一寻是一丈二尺,一丈二尺的长度就是一寻。那么到底是一丈二尺还是六尺呢?这并不重要,这里“相好光一寻”只是用这个数字来显示一下,显示佛陀有这么殊胜就行了。

        但是事实上远远不止,极乐世界的佛及所有的人民,他们的身相都非常广长,身光都非常广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非常殊胜。要详细了解的话应该看《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上这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前边我们讲到阿弥陀佛作菩萨的时候,看到他方世界佛菩萨出现世间的应化身,由于身材矮小不能引起人们的尊重,得不到天龙善神的尊敬,也得不到天神、魔王的恭敬供养,甚至还会被轻慢。于是他发了一个广大的愿,希望他将来成佛以后,他的国土上的人民,一一都能够非常殊胜庄严,相貌都广长妙好,任何人提不出任何的负面意见和讥嫌。后来他成佛以后,所有的愿力都完全满足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下,都非常殊胜,非常了不起。

        至于极乐世界人民的身相到底有多高,光明到底有多广,大家下来看看《观无量寿佛经》就会明白。这里所说的这段话是给我们的修习作指导,要想知道极乐世界的佛和菩萨,以及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修十六种观门的话,总得要有个下手的办法,这个办法《观无量寿佛经》告诉了我们。

        如果我们要观察无量寿佛身相的话,应当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上的说法去观。要观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观察我们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如果这样观想成就了,就可以现前成就佛的种种身相功德。比如说你要观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那么先从头上观,然后逐步观到脚上,再观到莲华台上。或者先从台上逐步观到身上,再往上观,一直观到佛的头部。按照经典上的描述,从一一相,一个一个从头到脚,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按照经典上的教次一一去观,去想象。渐渐地想象成熟了,提起来就是。能不能做到呢?能做到。

        有人提出,《观无量寿佛经》上有观佛生相的一段话,作为问题,提出了疑惑,如何解答?昙鸾大师是这么介绍的:

        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这段话是说一个人如果要修行的话,按照教法来讲,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眼睛是九缘生,“眼识九缘生,耳识惟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意思是说眼识要具足九个条件,耳识要八个条件,“后三五三四”就是鼻、舌、身三个,分别是五个条件、三个条件、四个条件,构成这种鼻识、舌识、身识。构成这些东西一是条件不同,第二构成对象也不同。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就是众生的心法,我们的心能生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所以心就名为法界,法界就是心。如果我们对心进行观察,就能生诸佛如来相好法身。例如色能生眼识,就是色法,空、明等这些条件能生眼识的道理一样。比如塑料加上模具,还有人工的造作可以成为塑料杯子。眼识加上虚空,加上光明,加上眼睛视力的种子,还有作意等等,这样会形成眼识,产生分辨能力,跟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我们用众生心作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观想阿弥陀佛放的光,观想阿弥陀佛的莲花台。如果我们观想成熟了,阿弥陀佛的身相,阿弥陀佛的光明,包括说话音声等等都会现前,就是这个道理。“是心是佛”这句话说的是理,“是心作佛”说的是事。净土法门修行同样存在理、存在事,事修不碍理性,理性不碍事相,没有理性就没有事相,没有事相显不出理性来,理和事是不二的。

        用大地和泥土举例来说明,大地到处都是泥土,看似很不值钱,无足轻重,但是泥土却非常重要。一切楼阁、宫殿、桥梁都要依土地而建立,离开大地就无所适从。虽说泥土不值钱,但是加工一下可以变成瓦,再经过烧制会变成瓦片,或者烧制成砖,或者加工成其它物件,世间很多的东西都离不开它。

        众生心也是如此,具有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离开心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有心,我们就可以造作一切。佛的种种身相,也是由我们一念心来造成的,因此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的修行来讲非常重要,尤其对修习净土法门的人更为重要,具有非常真实的指导意义。修法时的观想,因为理上本具了,事上才能修得成,如果理上不具,也很难修成。

        事实上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以及天人,每个人的色相光明都与无量寿佛一样,悉皆平等,远远超过了刚才说的这样一种境界。

        3.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往生论】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这两句叫作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发现佛陀的名字不太尊贵,导致有些外道对佛陀不恭敬,直接称佛的姓。譬如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外道就称佛为“瞿昙”“瞿昙沙门”,对佛不恭敬,不称呼“佛”“世尊”或“如来”,显得非常轻慢。因为在我们这个有漏世界,众生业障重,福报薄,那些外道们罪障重,发不起善心。第二种原因是佛陀出现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五浊恶世,佛出现在这个世界也无可奈何,不能“难行不行,难忍不忍”,同时还遭受这些外道、婆罗门等众生的轻慢和欺凌。

        由于阿弥陀佛看到有漏世界的佛陀在人间游行的时候常常受外道轻慢,影响成道以后的声望。阿弥陀佛就发愿,希望他将来成佛以后要,每一个人都悟无生法忍,不说法则已,一说法就惊天动地,梵声传遍三千大千世界,像《弥陀经》上说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佛之所以成佛以后有这么大的功德,可以做到梵声深远,原因是阿弥陀佛所发的这个微妙上愿,已经具足圆满了。

        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

        我成佛以后,我说法的声音“妙声暇布”,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凡是听到我说法声音的人,都能够悟到无生法忍,都能够大彻大悟,都能够感化很多众生修学佛法。

        4.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往生论】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这两句是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说法的声音像地、水、火、风一样周遍法界。一一弥满清净,遍满虚空,无限无域。不但虚空可以遍满法界,地、水、火、风一样也可以遍满法界。佛的意业功德也同样有这么大的威力,也同样这么殊胜。“佛本何故兴此庄严”,阿弥陀佛为何发此大愿?是因为:

        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葀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就是说佛在因地当中发了大愿,成佛以后要像大地一样荷负一切众生,荷负一切宫殿楼阁;像水一样滋润一切万物,可以长养一切万物;如火一样可以成熟一切万物,使万物没有芳臭之别;如风起身,没有眠寤之差,比如说风不论清晨或夜间,随时刮起,还能像虚空一样可以包容万物。

        以上主要是讲庄严意业功德,庄严众生的心业功德。心没有形象,所以包容一切万物也没有形象。

        5.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往生论】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这二句是讲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无论哪尊佛出世,或者哪位菩萨出世,乃至缘觉、圣者、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他们都是在如来神力的庄严之下出兴于世。

        阿弥陀如来在因地当中,看到有些如来在说法的时候,因为大众的根基差别不等,善根深浅有异,对佛法的理解也不同,有的理解得深厚,有的理解得浅薄。包括对待佛陀及其圣者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就非常恭敬,有的就比较浅淡。因此阿弥陀佛就发愿,将来他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的一切大众所有功德庄严成就,所有众生根基一样,所有佛的智慧都非常殊胜圆满,以平等智慧,饶益一切众生,利益所有差别不等的有情。

        有漏世界当有佛出现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有人、天善法的根基,有外道的根基,也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根基,不一而异。教化起来也七长八短,有的善根成熟了,尽快得悟,有的善根没有成熟,很长时间开悟不了,还需要佛陀耐心耐力,需要菩萨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地说法,不停地教化,才能最终得到成就。

        所以阿弥陀佛发愿一一都从佛的清净智海中诞生,不受胞胎之苦,也不从声闻缘觉或者外道、凡夫这些小智、邪智、外道智的智慧中生,都从阿弥陀如来清净智海当中生起。

        6.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往生论】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这两句叫作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发现在佛度化的众生里,有强梁者,就是那些比较厉害的弟子,像提婆达多之流,不听佛陀教化,为所欲为,甚至叫喊杀了老佛作新佛;教唆阿阇世王杀了老王作新王;拉拢佛的初学弟子做他的眷属,自称新佛;还蛊惑一些愚痴的比丘做他的听众,跟着提婆达多等人在教团内捣蛋;还用石头砸佛、派人用车轮战术杀佛等等。

        阿弥陀佛觉得有这样不光彩的弟子,太难教化了,于是发愿:希望他将来成佛以后在他的这个教团里,没有这种刚强不化的人,没有像提婆达多之流的弟子,也没有那些善根浅薄、缺乏礼貌、恶习很重的人。一一众生都是法王,所有众生对佛,对菩萨,对一切圣者都是非常恭敬,非常孝顺,而且都能够非常发心地供养。

        一切天人、人民乃至菩萨、缘觉、声闻,所有的智慧都从如来的清净智海中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民都像须弥山王那样伟大,每一个人的智慧都可以不动不摇,威神都可以超过一切群伦,他的这种福德和出世间的种种功德,都可以像须弥山王一样谁也无法倾动,所以叫作。

        7、庄严主功德成就

        【往生论】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这两句话讲的是庄严主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在因地观察一切有漏世界的时候,发现有的国土有佛如来,虽然有很多的大众恭敬围绕,但是在围绕的人们当中也有一些不恭敬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在讲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就对佛喊:“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你给我解释一下十四难,如果你不能讲清楚,我就退道,修学余道。”还有个叫瞿伽离的诽谤舍利弗,还向如来告舍利弗的状,“佛三语而不受”,他向佛说了三遍,佛都不理他。还有一些外道混进大众中“常来伺求佛短”,经常找佛的麻烦,寻找僧团的纰漏。

        还有六天魔、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的天魔,经常到佛跟前捣乱,像六欲天的天王就经常劝佛早一点去世,对佛说:“你原来说,你刚成佛就打算舍寿,后来你又说,你那个教法还没有传出去,要等教法传出去以后你再舍寿。后来我请你舍寿,你又改口说舍利弗目犍连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不能舍寿。我们只好又等,等到现在舍利弗目犍连还有很多的大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你为什么还不舍寿?”

        又等了好长时间,这个魔王又来劝佛赶快舍寿。佛说我还没讲《妙法莲华经》呢,《妙法莲华经》没讲,我就不能走。因为诸佛出世都要讲《妙法莲华经》,我没讲《妙法莲华经》就是任务没有完成,讲完了《妙法莲华经》以后才能舍寿离开。佛陀把《妙法莲华经》讲完了以后,魔王又来问佛:“怎么还不走?”佛只好说,我还有这样的任务、那样的任务没有完成,以此借口拖着。

        佛要到忉利天宫结夏安居,魔王又劝佛说:“世尊啊,涅槃时间到了,赶快走吧,不要再待在这个世界上了。”佛陀给他说:“却后三月,我要到天上看望我的母亲,结夏安居完了以后,我便会往生,涅槃。佛刚从天上下来,魔王就找来了,一方面向佛行礼,一方面又催促佛陀赶快入涅槃。佛没办法了,只好说:“我却后十月入涅槃。”那一年冬天,佛陀果然在北印度恒河边的拘尸那城双树间示现涅槃了。

        阿弥陀如来在因地当中,在发愿之前就发现了这种情形,发现佛陀在教化弘法中有这么复杂的局面和阻力,因此他就发愿,在他将来成佛以后,希望没有这样的现象。,没有一个人对佛不恭敬,没有一个人对佛不顺从或者是违逆佛陀的教法。

        他希望在他成佛的时候,“无能生心,敢与我等。”众生没有一个人敢生起——我跟佛陀一样,佛陀有什么样的功德,我也有什么样的功德。佛陀有多少身高,我也有多少身高;佛陀有多少相好,我也有多少相好——这样的心。

        同时阿弥陀佛当年也曾经这样发过愿说: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有漏世界的差别,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了,全部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天上的人,还是人间的人,包括莲池海会的一切贤圣,他们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由无量无边的光明智慧为体,所有众生对佛及诸大菩萨都恭敬无倦,非常敬顺,如孝子对父母,像忠臣对君王一样,没有人敢造次。

        8、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往生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四句话叫作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呢?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见到了有些声闻为僧,发愿断烦恼了生死,可是没有发“求菩提,成佛道”这种心,他们修行还是要依靠自己本身的业力,由于自身业力不够,往往会堕落三恶道去。比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瞿伽离等,都是比丘了,依然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

        善星比丘是佛的堂弟,在阿难还没跟随佛陀之前由他给佛做侍者。善星比丘经常吓唬佛,有一天晚上佛在经行,他想去休息,就对佛说“世尊,夜深了你休息吧”,佛没有表态。他就跑出去躲在黑暗处假扮鬼的样子,呲牙咧嘴地吓唬佛,结果佛没有理他继续经行。过了一会他又在脸上抹了一些恐怖的颜色,反穿着衣服跳出来,呲牙咧嘴地对着佛大叫“瞿昙沙门,我是鬼!”嘴里还发出古怪的声音,佛陀对他不理不睬,持续经行至后夜。

        第二天,善星比丘还搞了不少坏名堂,有一次还装扮成老虎来吓唬佛,但是佛一直不为他的恶作剧所影响。佛呵斥善星比丘说:“你晚上的这个恶行是要堕落无间地狱的,而且还是活生生的堕落。”不久,善星比丘居住的地方,大地就裂开一条缝,善星比丘就活活地从那个地缝里面掉了下去。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和世间人民对佛说的话是坚信不疑的。

        包括那个提婆达多也是一样地生生陷入阿鼻地狱。提婆达多堕地狱的时候,大地先是裂开一条缝,然后陷成一个大坑,大家眼睁睁地看着提婆达多掉了下去,越掉越深,谁也挡不住。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的时候那个坑还在,一到下雨的时候周围的雨水都淌到那个坑里去了,怎么也灌不满。

        在这个世间,佛的弟子,像善星、提婆达多、瞿伽离等,佛在世的时候眼看着他们活生生地堕入地狱。因为他们在佛面前坏事做得太多,业障太重了。

        还有一些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这是说有些弟子听闻到了佛说法的声音,也心生欢喜,发了无上道心,结果没几天又退了道心,不学佛了,有的还跑去跟外道学去了。还有些弟子对师父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甚至有的公开地威胁佛:“瞿昙沙门,你不如是如是,我就要退还余道,做婆罗门了,如何如何”。

        这种情况在释迦牟尼佛应世的时候还有不少,遇到恶缘马上退出声闻,退转成辟支佛的,有的退转成什么都不是的,这个值佛空过的行为等于没遇到佛一样。

        阿弥陀如来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发愿,说:“自我成佛时,所有能够遇到我阿弥陀佛的人,都能够速即满足无上大法,都能够成就无上大乘的种种成就,或证到菩萨果位,或位登十地,或得不退转,或得灌顶授记乃至获得种种菩萨果位。”

        所以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他的愿力全部满足、全部成就了,没有一样愿空过。佛就这么说了“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阿弥陀佛的出世,一切所做都不空过,一切所做都会成就,一切所发的大愿都能满足。

        上面把观佛庄严八种功德成就基本上介绍完毕,我们紧接着学习观察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二、菩萨的庄严功德成就

        有人说观如来庄严功德为什么这么少,只有八种呢?应该多观一点嘛!还有人说,你观了佛就不用观菩萨了,为什么还要观菩萨呢?

        下面,昙鸾大师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昙鸾大师说:所有贤明的国王,必定有非常有智慧的大臣来辅佐,没有聪慧的大臣敬重贤能的君主,就是常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国王不好的话大臣也好不到哪里去,大臣如果不好的话呢,国王想好也好不了。

        现实中的确也是这种关系,包括寺庙里也是如此:寺庙的住持如果是道行好,人品好,各方面都非常正气的话,底下的执事、清众都不敢调皮,都会规规矩矩;如果上面的住持不好的话,底下的清众大多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所以,这个关系还是蛮大的。

        1.不动遍至德

        【往生论】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为什么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要发这样的愿?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萨时,看到很多佛土世界只有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像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虚空藏、金刚藏等等这样的大菩萨很少,大多都是一般的小菩萨。小菩萨按照品位来讲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类菩萨是贤位菩萨,达到十地、等觉以后就属于地上菩萨,才算是大菩萨。我们平时说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是大菩萨,属于十地以上的等觉菩萨,才是大菩萨。他们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

        或者有罗汉,像舍利弗、目犍连还有大迦叶、须菩提这些弟子,这样的尊者,没有大菩萨的功德,“所利狭小”。因此阿弥陀佛就发愿将来成佛以后,

        阿弥陀如来在因地当中发了广大的宏愿,他成佛以后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不动本处”就是他的法身,不需要在极乐世界有任何的运动,他的报身和化身可以遍至十方,在十方世界一切有漏国土、无漏国土随处示现。十方世界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世界,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国土,佛就在这些世界里种种的应化,常作佛事,利于众生,如实修行。所做的功德、度化的众生非常多,教化的世界非常的广,利益的人天有情也非常多,如同太阳出现在天空当中,可以影现百川。

        阿弥陀佛及大菩萨在极乐世界的法身不动于本土,报化身应现于十方,也像太阳在水里边影现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请问水里有太阳显现,是太阳到水里面去了吗?或者是水到太阳那里去了吗?都不是。水没有去太阳那里,太阳也没有到水里边来。但是太阳可以影现到水中,水中可以有太阳出现。《大集经》上这么说:

        意思是说太阳不来水中,水也不去太阳处,但是太阳的光可以影现到所有水中,诸佛菩萨也是如此,度化众生的时候,法身虽然不动于极乐,但是可以应化于十方。

        想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求我们修行人,不但要多多的积累自己的福祉资粮,还要积累发愿念佛、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的资粮,培养这种堤塘。天天发愿,天天回向,天天求生,对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教法深信不疑,然后天天念佛、天天发愿、天天回向,拼命积累自己所有的功德,储备自己往生的资粮。

        一旦往生净土,由于我们积攒的资粮非常丰厚,就可以不加心力,就像那个储满水的水坝一样,只需要把闸往上一提,水立刻就一泄千尺。我们的功德积累得足了,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很快证到无生法忍,或者成就一生补处,乃至位登佛地。到那个时候就可以于十方界大显神通,广度众生了;就可以“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了。

        2.同时利生德

        【往生论】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通过对二十一那由他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有漏无漏诸佛国土进行观察之后,发现有些世界的佛弟子、菩萨弟子、声闻弟子、人天弟子,想要到十方诸佛世界去供养诸佛,或承事供养一切贤圣,请其说法,度化有情,但都因为功德有限,无法做到。只能够先到南边去,后到北边去;或者先到西边去,再到东边去。不能够同时普应,只能此没彼出,像罗汉现神通一样,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或现大身充满虚空,或现小身分身无数,总要有个前后,想同时普应周遍十方,还有难度。

        所以阿弥陀佛就发愿,希望我成佛以后我的世界里所有的菩萨眷属,如果愿意利益众生,愿意广作佛事,愿意饶益有情,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无垢庄严光,遍满十方界,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众生,无有不满时”这样的一个目标。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所有的菩萨、所有的贤圣,不管是想示现在十方世界的任何一个处所,都可以随心所欲,一时满足。

        3.无余供养德

        【往生论】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四句话的大意是说阿弥陀佛发愿,要在极乐世界常雨种种天乐、天花乃至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还有种种的天衣;非常微妙的香,末香、涂香、烧香、散香、自然香、薄荷香等,供养一切诸佛菩萨,赞叹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同时如天所予,普天之下平等周遍,没有分别心,一切悉皆平等。如此殊胜功德源于阿弥陀佛因地当中所发过的一个非常广大的誓愿。当时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看到有些佛土的菩萨、人天众生的志趣都不太广泛,发心比较狭小,故发此大愿。

        譬如我们这个香积寺住了很多很多的法师,这里的条件吃、穿、用、住都非常好,供养也大,十分庄严,也很自在。各地的信众都十分羡慕这里,认为香积寺修行环境、生活水准比普通的寺庙好很多,和周边相比如同一块净土。譬如说住在这里的出家众,由于耽着香积寺的种种受用和待遇,其它地方需要出家人去弘扬佛法,大家谁也不愿意去,虽然说周边小区县的居士见了出家人,听到有出家人说法的时候,如同六月遇到了雪一样渴望,可我们出家法师或者是嫌弃那个地方艰苦;或者是担心去那些艰苦的地方虽然辛苦努力,还不一定能打开弘法局面;或者担心那里的众生难度,去了不好调服度化;或者觉得自己放着自在不自在,没事找事,没苦找苦,放着大寺庙里的福不享,去偏远小地方找罪受啊。因为有了以上种种的想法,心里发不起大心,不愿意去偏僻的地方建立三宝,弘扬圣教。

        虽然我们有这个能力,却总是不愿意为法献身,那就说明我们志趣不广,道心不坚,畏难怕苦。还有一些人偏好苦行,却不愿意去那些条件优越些的地方去弘传佛法。诸如此类,说明大家分别心很重。还有一些信众供养的时候,也是分彼分此:这是我的皈依师父、授戒师父,对我有过帮助的师父,就多供养一点儿,不是皈依师父,不是受戒师父,从来对我一点儿帮助没有的,干脆不供养或者少少地表示,应付一下,总之分别心很重。

        这样看来,大家的这个心啊,智慧啊,总是有差异的!于是法藏比丘就发大愿:

        赞叹在环境艰苦下的法师们的发心,赞叹他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遇到任何的苦难,都能够坚决地顽强地坚持,树立三宝形象,弘扬如来正法,对这些人呢,大加赞叹。不见在艰苦的环境下,佛的国土有杂乱污秽相,就像是我们到了小庙,不能轻慢小庙里的法师,不能认为小庙里的法师没本事,小庙的条件差是因为出家人没有能力,没有福报等等,不能够这么看待。

        如果我们走到清净的国土,我们也赞叹这个净土的环境好。这个净土是如来在往昔生中发过广大弘誓深愿,利行一切菩萨,做过无量无边的正定功德,所以他庄严的净土就十分的美妙,我们也要赞叹净土如来的种种功德。但是我们不能着净土的清净相——这个净土这么好,我干脆就不到别处去了,住这不走了,去别的地方找罪受干什么呢。

        我们要做到:见到清净国土,不生清净之相;见到杂秽国土,不生杂秽之相;于一切法,悉皆平等,不生分别。如果能等视一切净土和秽土,等视净土如来和秽土如来,两土如来能平等看待,那你这位菩萨、这尊佛就可以称为等觉了,因为平等觉悟了;如果你还厚此薄彼,心生分别,就不是等觉。你这个供养也不是法供养,你心有分别,,赞叹一切诸佛不能生于二心,所谓二心,就是分别心、优劣心、胜负心、彼此心等等,这都叫作二心。

        4.遍示三宝德

        【往生论】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为什么法藏比丘,阿弥陀如来在往昔生中要发这样的愿呢?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还在这个世界存在,或者阿弥陀如来还在极乐世界存在,这种菩萨喜欢在有佛出现的地方修行。譬如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国土,南方宝生如来国土,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国土,乃至上方难胜如来国土等等。

        他喜欢在有佛住世的国土来修行,因为缺乏慈悲坚牢心,他不敢到艰苦的、没有佛的地方去。或者过去有佛在世,现在佛已灭度了,那些地方他更不敢去了。因为那里佛已经走了,没有佛住世了,这是因为他缺乏大悲心,不愿意救度众生苦;第二是没有勇猛的志向,心性胆怯。总是怕狼怕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心里面意志脆弱,无坚韧心。像这样一类菩萨,我想如果佛看见可能也会忧愁,哎呀!我的这些弟子太差劲了,一点刚性都没有,怎么能够担当大业?心力胆怯,志向太脆弱了。

        法藏比丘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发愿:我的国土的菩萨不但都具有大慈悲心,而且都还有大勇猛心,一一都志愿坚固,能够放下清净佛国土,到他方世界没有佛法僧的地方去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现有佛,让学佛的种子处处不断,代代相续,兴隆昌盛。故言:

        这一段四句话叫作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就佛而言,希望他的弟子个个都是顶呱呱,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誓愿、大勇猛的心量。其实我们现在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就是要学习这些大菩萨的悲智行愿,学习他们这些功德,学习他们这些非常殊胜的志愿,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有了弘法志愿就可以担起法王家业,没有这样悲智行愿,就承担不起法王的家业。

        按照天台教来讲,圆教的初住菩萨,就可以在百佛世界,一百个无佛世界示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示现作佛;从别教来讲,初地菩萨就可以在百佛世界示现作佛,二地菩萨在千佛世界示现作佛,三地、四地辗转增广,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无佛世界示现作佛,树立佛法僧宝,建立弘法道场,说法饶益一切众生。

        在佛法中是这样,现实世界同样如此。不说佛世界,就说我们的渭北高原,大荔县、蒲城县、澄城县等一些偏远小县都没有寺庙,找不到一个出家人!出家人都跑到西安这些经济条件好的地方了。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偏僻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去弘扬佛法,却少有出家人愿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