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一章 开释经题|释净天_《心经》大意

作者:释净天
介绍:一切万法是从真如实相里发出来的。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50千字
ISBN:978-7-5188-1200-4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开释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没有“心经”两个字,不要搞错了。这个题目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没有“金刚”两个字,简称《心经》,咱们讲的是《心经》,不要搞错了。

第一节 般若

        一、修三慧为因,感般若三果

        般若,是印度的梵文,翻译到中国怎么讲呢?翻译到中国没办法讲的,说聪明也不是的,说智慧也不是的,中国的文字不能代替“般若”,怎么办呢?诸佛菩萨、祖师都有大智慧,方便善巧以三慧为般若的因。什么三慧呢?闻、思、修三慧。大家都知道《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耳根圆通就是依耳朵所听闻到的。闻、思、修三慧为因,修三慧,将来感三般若为果。

        三慧,第一个“闻慧”,我讲你们听,耳朵听闻了,这就是闻慧。闻慧为因,将来感得文字般若为果报。什么叫文字般若呢?文字般若将来感得果报是一闻千悟、过目不忘的这种智慧。书本、经典看一遍就背会了,还永远不忘,耳朵只听一遍就可以,是一闻千悟。这就是闻慧为因,文字般若为果。这是一重因果,讲完了。

        听闻了以后,回去要静坐思维,我今天讲的道理,你好好地从头到尾地思量一遍,也可以说自己回忆一遍,也可以说自己给自己讲一遍,这叫“思慧”。为什么要思慧呢?要记住不忘。记住不忘有什么好处呢?自己修行,记住就好修了,如果你自己都忘了,那怎么修呢?就没办法修了。

        回忆一遍记住了,十年、二十年都不忘,就容易给别人开导,给别人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具有“利于人”的这种功德。思慧为因,感得观照般若为果,咱们现在就讲观照般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有什么好处呢?“度一切苦厄”。

        思慧为因,观照般若为果。“行深般若”,文字般若是浅般若,这“深般若”就是观照般若。拿文字般若来说呢,文字般若是浅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深般若。还有没有比观照般若深的呢?以实相般若来看,观照般若是浅般若,实相般若才是真的深般若。

        思慧为因,观照般若为果。现在讲的就是深般若,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就是观照般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观照,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起个什么作用呢?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般若的功能。

        什么是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什么是“色、受、想、行、识”呢?我们的身体就是五蕴合成的。外五蕴,也就是外色,指的是山河大地;内色,就是父母生的肉体,外色、内色都是色。肉体是色法,里面的“受、想、行、识”是心法。观照般若的功能是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空什么呢?无我,色无我,受、想、行、识的心法也无我,这叫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有什么好处呢?“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包括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人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逼迫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是把这一切诸苦厄都断完后,还有三界以外的事情呢!三界以外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那个多得不能讲,有机会慢慢地讲。“度一切苦厄”,包含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三界以内无量无边的苦恼解脱了,还有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也包括在内。照见五蕴皆空有这些好处。

        法是无量的法,无量的法怎么学呢?无量,缩小一点,八万四千法门;再缩小一点,万法门;再缩小一点,千法门;再缩小一点,百法门。咱们佛法里有个《百法明门论》,一百种法都有什么呢?“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不多不少,合起来一百个法。这一百法,咱们现在也学不会,一百个法学不会的话,咱尽管再缩小些。

        佛说法,给什么人说呢?给众生说法。为什么给众生说法?众生迷着呢,迷着不开悟,迷在里面造罪,造了罪就受苦。佛是大慈悲度众生,教众生开悟,开悟了解迷,解迷了就不造罪,不造罪了就不受苦了,是这样的。

        二、三迷破尽,五蕴皆空

        众生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众生各有烦恼,各个迷的有所不同。简单来说,有三种迷。哪三种迷?

        第一种:迷色轻,迷心重。对迷色轻、迷心重的人,佛就给说五蕴,这种人对于色法了解一些,他不太迷;对于心法,他就比较迷,佛就把心法开了四个:受、想、行、识,一个个分别地讲。开心合色,色法多得很,合成一个,说一个“色”。对于色法,他迷得不厉害,比较好一点,他迷“心”,就开心合色。无量的色法合成一个,说一个“色”,山河大地是外色,是色法,父母生的这个肉体也是色法,说一个色,就都包括了。正报的身体、依报的国土,都不出色法,一个“色”就包括完了,这一说,他就懂了。他对于“心”迷得很,佛就把一个“心”开成受、想、行、识,开成四个心法,慢慢给解释,他觉悟了,觉悟就好了。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迷心轻,迷色重。他对于色法迷得厉害,对于内心迷得轻。比如参禅的人,参禅的人明心见性,虽然没开悟,他就知道一心,一切色法他不执著了,把心守住叫“一心不乱”。守住心的时候,心就有点明白,有点觉悟,迷心轻;他迷色重,对于外面的事相迷得厉害、不觉悟。佛给这第二种人开色合心,开色合心说什么呢?说十二处。十二处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把色法展开了。

        眼、耳、鼻、舌、身是色法,第六意识是心法;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第六个法尘,半个是色法、半个是心法。把色法开了十个半,把心法合为一个半,意根纯粹是个心,法尘一半是心、一半是色。这就是开色合心,把色法开了十个半,把心法合成一个半。意根就为一个心法,法尘本来不是心法,因为心缘向法尘,法尘成了半个心法,另外半个还是色法。这就是开色合心的。这是对第二种迷的人讲十二处。

        第三种人更迷,他怎么迷呢?心色俱迷,对心法也糊涂得很,迷得不知道了;对于一切色尘的法,还是迷得不得了。佛有大智慧,众生迷,佛给说法让开悟,给怎么说?就说十八界,说十八界就是心色俱开。十八界是什么呢?经文中都有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在里头含着呢。心色俱开,把一个色法开成十个半。六根、六尘这十二处,十个半是色法,一个半是心法。

        把心法也开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把一个识开成六个识了,识就是心法。识有什么作用呢?能看到外面的是眼睛见的吗?眼睛不能见的,为什么呢?人死了以后眼睛还在,怎么死人不能看见外面呢?就在于心的分别,眼睛见的青黄,要由心来分别,这是眼识的作用。耳识能分辨声音的好坏,那句话是骂我,还是赞叹我的呢?要是没有耳识,就分不出骂人、赞叹人了。鼻、舌、身、意都有识,识属于心法,把心法开了。

        把色法也开了,把心法也开了,开成十八界了。什么叫界呢?咱们的眼、耳、鼻、舌,都在头上长着呢。眼睛离耳朵很近,离鼻子、离舌头都很近,虽然很近,但中间没有连着,中间隔着呢,就是隔着界限。说十八界、十八界,就是隔着界限呢。怎么叫隔着界限?眼睛只会看颜色,不会听音声的;耳朵只会听音声,不会看颜色的;鼻子只会闻香臭,不会看颜色、不会听音声的;舌头能知道酸甜苦辣的滋味,舌头会讲话,却不会看颜色,也不会听音声,舌头一点也闻不到香臭;身体对的是触尘,挨着了、接触了才有感觉,离开了身体就没有感觉了。身体有触尘,身体不能看颜色,不能听音声,也闻不到香臭,更不知道酸甜苦辣的滋味,也不会讲话。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都隔有界限,所以叫十八界。

        六根六个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个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有界限,识随着根,比如眼识,随着眼根而作用,眼识不知道音声的作用,这叫十八界。

        “照见五蕴皆空”是对第一种人,迷色轻、迷心重,所以合色开心。第二种人,迷心轻、迷色重,合心开色,开十二处(如图表)六根六尘,大多数是色法,只有意根是心法,法尘半个是心法,这是对第二种迷的人。第三种人,色也迷,心也迷,给开十八界,六根、六尘,多数是色法,意根是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是心法。色法也广开,心法也广开,这是对第三种人。

        “照见五蕴皆空”,把第一种人的执著就空下来了。第二种人,执著心轻、色重的,开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对十二处也不要执著,跟五蕴一样是空的,空的不执著了,就开悟了。第三种人是心也迷,色也迷,开成十八界,把十八界也空了,怎么空呢?“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空,把第二种人的执著也空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界空,就是总含十八界,说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中间就包括在里头了。十八界空了,空了就觉悟了,就不迷了,就是这意思,这是总纲。

        三、远离见闻觉知,证诸实相无相

        《心经》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是《金刚经》的心要;《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六百卷《大般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精华纲要。《心经》不容易讲,会讲《心经》了,就会讲《金刚经》;会讲《金刚经》了,六百卷《大般若经》一看就懂。

        这般若说的是什么法?《大般若经》是专门宣扬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因果、功德。法身佛是空的,说一个空就完了嘛,怎么说了二十二年呢?要知道空中不空,有无量的妙有存在。不要以为妙有是有,妙有不有的,妙有是从真空里发出来的。真空妙有,妙有还归真空。“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从应无所住的真空法界里发生出来的。生的什么心?生的大菩提心,生的大觉悟心,生了这个心。那生心了,就不空了吗?翻来覆去地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这样子。

        一切万法是从真如实相里发出来的,所发出来的不是众生眼见的山河大地的这个实有,这个从真如实相中发生出来的妙有是“无有”的。一说“无有”,又落了空,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不是没有。这个道理不好懂,给你说个譬喻,镜中像、水中月,这是个譬喻,执著的话,以为镜中像就是妙有,水中月就是妙有,错了。水中月、镜中像,不是妙有,因为众生不懂得妙有,给说个镜中像、水中月,让你悟妙有的道理呢。其实镜中像、水中月,还是幻有的,不是妙有。

        真正的妙有,远离咱们凡夫的见闻觉知,就叫不可思议。咱们的眼睛能见,耳朵能听,这是见闻;身体有觉知,心里是知道。眼睛见、耳朵闻、身体觉、心中还有知。真空妙有远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凡夫。远离见闻觉知,对于胜义谛的那一面,众生完全不知道,就叫不可思议。不可思量,我们凡夫的思量,怎么思量都不是的,不可思不可议的,不能辩论,不能议论的。凡夫嘴巴再会说,说的都不是的,所以“真如胜义谛”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跟咱们凡夫隔着界限呢!

        咱们眼睛、耳朵都在头上长着呢,离得很近,眼睛却不知道耳朵怎么会听音声,耳朵也不知道眼睛怎么会看颜色。它们两个互相问,眼睛问耳朵:“你把你听音声的巧妙法给我说说,让我也听听么。”耳朵跟它说了,眼睛还是听不见的。耳朵跟眼睛说:“你把你的功能给我说说,让我也能见么。”眼睛给耳朵再说,耳朵也见不到青黄赤白的颜色。鼻子、舌头、身体和心都是这样,是隔着界限的。

        我们凡夫连鬼神的境界都不知道。佛一生下来就说:“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佛就有这么大的口气。佛成佛的时候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意思就是“你随便问吧,你问什么,我都知道”。

        所以《心经》是不好讲的,咱们现在都会念《心经》,我想,不要讲得太深了,讲得大家都能懂就行了。《心经》就是深得很,讲的这空五蕴,还是深得很。但要是讲浅,没有办法讲的。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经文上都是有的。

        般若,咱们已经说完了,以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三慧为般若的因。闻慧为因,将来感得文字般若的果;思慧为因,将来感得观照般若的果;修慧为因,将来感得实相般若的果。

        听了这个法以后,要回忆、思量,思量就不忘了,不忘有什么好处呢?自利,依法修行不得忘,要是自己都忘了,还怎么修呢?利他,给人讲经说法,讲得清清楚楚,要是自己都忘了,给别人怎么说呢?那就说不成了。思慧,感得观照般若,自他二利。

        第三个修慧,修慧为因,感得实相般若的果。仅听闻一下也有功德,开悟之般若,过目不忘,一闻千悟。闻慧感得文字般若,当人间的大法师就好得很,无障碍了。思慧为因,观照般若为果,观照般若就有了功德了,能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的生死,完全解脱了,解脱一切苦恼了。这是观照般若的功德。

        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由闻、思、修入三摩地,怎么修呢?比如说六度,布施度是菩萨度悭贪众生,先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着急,先“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的众生是些什么东西呢?自性中的悭贪不舍是“众生”,不要说度别人,先把自己度一度,怎么度呢?赶快地布施供养,如果能布施供养,把那个悭贪不舍的思想、烦恼度过来了,转过来成了布施供养的菩萨。嘴上说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悭贪不舍的时候,绝对没有布施供养,绝对不愿意布施供养的,那就是烦恼,怎么“烦恼即菩提”呢?

        就说我自己的例子,我18岁以前,悭贪得简直不得了。19岁勉强地改造自己,要布施供养,这样三年以后就顺利了,一直到现在更顺利了。把那个悭贪不舍的烦恼转变成了布施供养的菩萨,烦恼即是菩提。

        “生死即涅槃”呢?烦恼为因,生死为果,这是一种因果。另一种因果是发菩提心为因,成佛、证大菩提涅槃为果。烦恼就是菩提,悭贪不舍那一阵就是烦恼心,三年以后转变成布施供养的菩萨心,烦恼就是菩提了。再一个,三年以前是众生,三年以前的烦恼心也是自己的心;三年以后转变成布施供养的菩萨心,没有悭贪的烦恼,能布施供养,成了菩萨心。三年以后布施供养成了大菩提心,还是自己的一个心,没有两个心。

        假如悭贪不舍为因,将来的生死果报是苦果,那就是烦恼为因,感生死的苦果。三年以后,转成布施供养的菩萨心了,就是觉悟了,就是菩提,由菩提将来成佛。成了佛了,生死就是涅槃,菩提为因,涅槃为果。这个菩提是菩提心。咱们现在发了菩提心,“我要成佛”,就是发了个觉悟心。三年前悭贪不舍,就不觉悟;发了菩提心,开始觉悟了,所以叫觉悟心。要克服烦恼,克服烦恼不悭贪了,成了布施供养的菩萨,这个就是菩提。菩提心为因,将来成佛证大涅槃为果。所以说,生死就是涅槃。这个道理,要说是很好懂,初学佛的人觉得难懂,实际上不难懂的,好懂着呢。

        烦恼就是菩提,三年以前悭贪就是烦恼,三年后觉悟了,有了布施供养的菩萨心,不悭贪了,悭贪变成布施供养的菩萨了。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这里有无量的道理呢!时间太短,不够详细地讲了,详细讲的话,经就讲不完了,只能大概地说一下。

        怎么叫修慧呢?修慧就是脚踏实地地实践。六度是六菩萨度的六弊众生。布施是菩萨,持戒是菩萨,忍辱是菩萨,精进是菩萨,禅定是菩萨,大智慧是菩萨,这是六菩萨。六菩萨度的六弊众生,谁是六弊众生?布施度悭贪众生,持戒度犯戒作恶的众生,忍辱度瞋恨心的众生,精进度懒惰懈怠的众生,禅定、正定、念佛三昧度散乱心的众生,大智慧度愚痴的众生。

        这道理很好懂,也很好讲。但不能只是会讲,闻、思、修,是要修的,我们修了没有?“布施供养是菩萨”,讲倒是会讲,一点都舍不得。别人布施、供养我们,我们就欢喜,那是不是菩萨?那还是个悭贪不舍的众生,当不了菩萨的。给别人讲,让别人当布施供养的菩萨,而自己做不到,就把菩萨位置让给别人了,自己还是悭贪不舍的众生,没有修慧!

        修慧,就是要认真地改造自己,我从19岁的时候就开始改造我自己,改造到现在,真的扭转过来了,这叫修慧。我从19岁到现在,认真地修慧,真布施供养,真正持戒,真正地忍辱,真正精进勇猛地断恶修善。我是念大悲咒的,真正把大悲咒念到了一心不乱。这念到一心不乱了,不开悟,也开点儿小智慧嘛,我就算开了点儿小智慧。比如说“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我确实深信不疑的。赞叹佛:“我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把这道理明白了,就会相信了。勉强相信不行,能够相信就是智慧。闻、思、修三慧,闻慧容易,思慧也容易,修慧就难了,真正能不能修呢?

        五、实相无相,能生万相

        以修慧为因,将来感得实相般若为果。这实相般若就不好讲了。实相无相,实相没有相,还给它起个名叫实相,“实”是真实不虚。实相无相,无相应该就不要说真实相了。实相无相,又起名叫“实相”,不是与事实相违了吗?

        解释一下,实相无相不是没有相,是能生万相,因为能生万相,给它起个名字叫“实相”。实相无相,能生万相,生什么万相呢?六凡法界的万相,有正报的身体,有依报的国土,六凡法界也有实相,这个实相直至佛法界。什么是实相呢?佛所证的菩提涅槃,就是真正的实相了。我们六凡众生,有没有实相呢?有的,什么是实相呢?大乘经典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是众生一定有心,什么心呢?真如实相的心,有心的众生,遇到三宝发菩提心了,将来都能成佛。这个实相与佛是平等的,实相是平等的,那么我们的实相怎么不起作用呢?

        实相,十法界平等,众生的妙明真心就是如来的菩提涅槃的大圆满智慧,“是心是佛”,是心就是佛,这个道理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遇到三宝了,发心学佛,修行都能成佛。是心就是佛为什么有些众生不能成佛呢?底下要加一句,“是心作佛”,心要作佛了才是佛,不作佛就不是佛。

        《大般若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有大智慧,舍利弗向文殊菩萨请法:“您老人家给我说说般若是什么?”文殊菩萨一点不客气地说“汝非器”,就是说“你这个人是个愚钝众生,你没有智慧,不是听大乘法的法器,你不够资格”。

舍利弗也会说,舍利弗说:“法性平等。”十法界众生的妙明真心是平等的,无有高下的,为什么还分是器、非器,大乘善根的众生就能接受,“非器”的小乘人怎么就不能接受?舍利弗批评的话,文殊菩萨听了觉得也蛮有道理的,法性平等嘛,怎么还有个是器、非器呢?

        文殊菩萨有大智慧,拿了一堆泥巴,做了些盆盆罐罐,变化多得很,烧尊观音菩萨,烧个花瓶。泥巴是平等的,怎么会起那么多的变化呢?就是说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实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成佛了,是心不作佛了,不作佛做什么呢?做九法界了,做九法界了将来就变成九法界了,九法界最下面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堆泥巴造成佛像了,就成佛像了;造成夜壶了,就装大粪,就不平等了。

        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不作佛,就不得成佛。不作不得成,这是讲平等的道理。“实相”,实相无相,我们的妙明真心无相,佛的菩提涅槃也是无相的。实相无相,能生万相,它能变九法界,能变十法界。佛法界的依正二报,也是唯心所成;地狱、饿鬼、畜生的依正二报也是唯心所现。依报是国土世界;正报就是身体,地狱众生也有身体,饿鬼也有身体,万类畜生都有身体。唯心所现的时候呢,实相无相,能生万相。生出来的万相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实相,是假相。

        六、三轮体空修六度,万法皆空证涅槃

        依照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规式,修行的一种仪式。闻、思、修都起大作用。闻慧为因,文字般若为果,自利利他都有。思慧为因,观照般若为果,自利利他也都有。修慧为因,实相般若为果,修慧就是要修六波罗蜜,当六波罗蜜的菩萨,度六弊的众生。修慧要认真地修,六度都要修,一度不修都不行。

        智慧是菩萨度的愚痴众生。智慧是什么?愚痴众生是什么?智慧要配合前面五度用,没有智慧,布施都布施不好;没有智慧,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会搞错了;一定要有智慧,五度才能修好。五度是事相,智慧是理论,一定要有智慧才能把事情做好,要表现出有智慧。如果只是讲的蛮有道理,一做事就颠倒,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起了好心没有办好事,不能利人,恼害众生,那你说有智慧吗?

        修慧是认真地实践,不是嘴巴讲就是智慧了,认真地以智慧来建立道场,以智慧来转大法轮,以智慧来普度众生,能做好了算是真有智慧。修慧最重要了,修慧为因,感得实相般若的果。这个实相不好讲,怎么叫证到实相呢?断了见思惑,没有证到实相,还有二十品尘沙惑呢。二十品尘沙惑断了十九品,还没有证到实相。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无明就证到实相了。

        实相是什么呢?实相简单说就是菩提涅槃,破一品无明就证到一分的菩提涅槃,佛五智十身的圆满就证到了一分,证到一分就起到作用了。作用有多大的面积呢?破一品无明能现身百佛世界,能现十法界身,十法界上至佛界,下至地狱,能同时现身。既能现十法界正报的身体,还能现十法界依报的国土,这里头的事情多得很了。破一品无明能分身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逐类随形,广度万类众生。在我们凡夫看来,就成了佛了,化身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人间凡圣同居土只证得一个化身佛,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寿命八十年入涅槃了,这是藏教的佛。

        破一品无明的菩萨,不只是现人间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还能现四禅天的一千丈高,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千丈高不是咱们人间现在用的尺寸,两拃一尺、十尺一丈,而是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的那个尺子,一千丈高。四禅天的佛土不坏,佛寿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破一品无明能现那样的佛身,那样的佛身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就在四禅天。那个佛变化人间丈六金身、三十二相的化身佛,三千大千世界有千百亿个日月、千百亿个小世界,同时变千百亿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破一品无明不只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最小最小的一个佛国。再大的佛国土,比如说极乐世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合为一个佛的国土世界,大得不得了。破一品无明,分身百佛世界,一百个世界有多大,还有恒河沙的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清净佛国呢!百佛世界的面积大得很,破一品无明就有这么大的神通,这才是证得了实相的一分。这是赞佛的功德,要是知道这个道理了,就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大了。

        破一品无明的菩萨,证到了佛的一分五智十身,这是自利的功德,也可以说得了实相妙体了,起的作用呢?普应百佛世界,能现十法界身,逐类随形广度万类众生,能同时现万类身,那个神通是多大的!

        这是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灭完了,三界以外的二十品尘沙惑断完了,四十二品无明才破了一品无明,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才了脱了一分,了脱了哪一分呢?在百佛世界以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有不无、不断不常的。法身、报身、化身,无量的化身充满百佛世界,得大自在了。在百佛世界以内,众生见他就是佛,他敢承认他就是佛,他能现四禅天千丈高的佛身、八万四千相好的报身佛,能住世无量劫,能现人间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的化身佛,能现这两类的佛身。自己承认是佛,十方诸佛放光加持摩顶授记,授记他成佛了,成了分证佛,分证佛才证到了一分佛的五智十身。四十二品无明,破了四十一品了,还是分证佛,不是究竟即佛,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了,圆证无上菩提,圆满佛果了,是究竟即佛。六即佛中有“究竟即佛”,“究竟即佛”是把变易生死也了脱了。变易生死是没有苦的,在我们看来纯粹是大神通,快乐了。

        为什么说变易生死?生死不是有苦吗?破了一品无明的菩萨,我们说是大菩萨,佛眼看是小菩萨,什么样的小菩萨呢?譬如人,刚降生的婴儿就叫作人,怎么是人呢?父母是人,生的小儿还是人,父母有外五官,这个小儿的外五官完全都有;父母身体里面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小儿一点都不少,不要看他小,五脏俱全。现在是个小儿,二十年以后就成了大人。现在破无明一品,拿佛眼来看就像刚出胎的小儿。

        这里头有无量的道理。譬如说尘沙惑,破了十几品尘沙惑了,分身无量,逐类随形,广度万类众生,在胎里不迷,一出胎就迷。为什么迷呢?没破无明惑就会迷,出胎之后,或者见佛开悟了,或者见了大乘经典、见了大善知识,一点就开悟了,开悟就神通发现了,不用再修,这是没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无明,分身百佛世界,逐类随形,广度万类众生,降生下来就不迷。破无明、破无明,迷一下就是无明了,不迷就破了无明。咱们看破了一品无明的菩萨,神通广大,而以佛眼来看,可怜着呢。怎么可怜呢?破两品无明的可以分身千佛世界,他还没见到这一点,他只能在百佛世界以内,人家那是千佛世界,一下多了十倍。破三品无明,分身万佛世界。他往上看就惭愧,上面的看到他就可怜,佛眼一看他神通小得很。

        怎么叫变易生死呢?东、南、西、北,十方世界,他想到哪一方去,一刹那间随意到百世界、千世界、万世界、恒河沙世界,一秒钟就去了。去了那里,神通发现百佛世界,这里就没有他了,就是变易生死。在那边现身,就叫生,这边没有了,就叫死了。十方世界,不管到哪里,都是神通自在的。不管到哪儿去,神通发现,在那边有了就是生,离开就是灭,那叫变易生死。

        把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了,圆证五智十身了,尽虚空、遍法界,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就成了佛了,这是讲实相般若。要认真地发菩提心,认真地修六度万行,认真地修,实相般若是果报,在因中怎么修呢?因中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万法皆空修六度。因中三轮体空,因空,空无障碍;如果有我相,处处都有障碍。“我”小一点,障碍就小一点,苦恼就少一点;无我,无障碍,就无苦恼了。

        因中能这样三轮体空地修,才能够断见惑、断思惑、破二十品尘沙惑,然后破无明惑,就证到实相了。实相难讲得很。证得实相了,就得到实相体了。实相体的妙用呢?破一品无明普诣百佛世界;一直到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圆证实相。圆证实相了,就是证了菩提涅槃。

        “般若”两个字就是这么难讲的了,“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破一品无明,就证得一分实相般若,起大作用;四十二品无明破尽了,成了佛了,圆证菩提涅槃,实相般若圆满成就了。

第二节 波罗蜜多心经

        一、波罗蜜多,多在究竟

        “波罗蜜”怎么讲呢?印度的梵文叫波罗蜜,很多经中都有“无量波罗蜜”。波罗蜜不是只有一个波罗蜜,佛法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是波罗蜜,怎么讲呢?无量的法门,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能出生死苦海,都能到达无上菩提佛果的菩提涅槃彼岸。

        波罗蜜是印度的梵文,翻译为中文,意思就是到彼岸。我们在生死苦海里头呢,往生极乐世界,出了生死苦海,是方便彼岸,到了极乐世界再修行,最后成了佛了,就达到菩提涅槃的究竟彼岸了。佛的无量妙法,法法都能了生死,法法都能成佛,无量的佛的善妙法都有波罗蜜,所以叫“无量波罗蜜”,都能成佛到彼岸。

        波罗蜜多,“多”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究竟到彼岸。单说到彼岸,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到彼岸了,证四果罗汉也是到彼岸了,缘觉也到彼岸了,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也叫到彼岸了。说“波罗蜜”到彼岸,那是笼统的,加个“多”字,是究竟到彼岸。怎么究竟到彼岸呢?就是成佛了,达到究竟彼岸了。这个“多”字,是究竟到彼岸。

        二、般若心要,菩提涅槃

        《心经》,这个“心”字也不好讲,怎么不好讲?世界的中心点叫心;草木的心也叫心;还有经书的要点也叫心;一切物质的中心点都叫心。还有什么心呢?我们肚子里的“肉团心”,除了肉团心,还有什么心呢?我们的妄想也是心,这叫“缘虑心”。再进一步还有什么心呢?“真如心”,真如心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也就是实相的本体了。

        想要出生死苦海,由心的修行才能出生死苦海。我们现在都在生死苦海里头,为什么在生死苦海里?由心造的业而受报,才在生死苦海里。那我们现在要出生死苦海,就要用心来修,用心来修才能出离。我们离开妄想心,想证什么心呢?证真如实相的心,真如实相也有个心,破一品无明的菩萨就证得一分的真如实相心,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就成佛了,圆证菩提涅槃,才证到真正的实相真心,菩提涅槃的真心。

        “心”是法,什么法呢?是般若智慧法,释迦牟尼佛说了二十二年般若,以大般若为中心、为心要。《般若经》译到中国来是十八部般若:《光赞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等等,一共是十八部,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般若部的中心点。六百卷般若,没有办法去受持的,《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的心要。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在般若会上观察到人天的众生,一卷般若都受持不了,就是把它念到会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念一遍有一遍的功德,可是里面的妙义是不懂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说了一卷《心经》,《心经》又是《金刚经》的心要。如果知道《心经》的妙义了,《金刚经》的妙义也就知道了。《金刚经》讲空,《心经》也讲空。

        空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是一切凡夫众生的六道空,说五蕴空就是凡夫空;十二因缘空呢,把缘觉界空了;苦集灭道四谛空,声闻、缘觉都空了。前面五蕴皆空,是说六道众生的空。然后“无智亦无得”,把菩萨法界也空了,甚至于三世诸佛都空了。一空一切空,这就是“空如来藏”。

        空里头含万有,含什么万有呢?《楞严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生灭的国土,有多少呢?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家,皆依空所住,都在虚空内,没有跑到虚空外去,当然世界国土小了,虚空大了,虚空就是世界万有的库藏。“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你听听,虚空和佛大圆满觉的大般若相比,大般若有多大呢?犹如百千大海,虚空譬如大海里头冒出的水泡。

        《楞严经》经文是这么说的:“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虚空在佛的大圆满觉里头,佛的大圆满觉犹如百千大海,虚空譬如海里头冒出的小水泡。这就是讲心呢,成了佛,大圆满觉的菩提涅槃,那就是佛的空如来藏的妙明真心,就叫涅槃妙心。成了佛,也是个心,这个心的体用就广大无量了。我们总以为虚空最大了,佛的大圆满觉的真如涅槃妙心譬如大海,虚空只像大海里的小水泡,这样子突显了佛大圆满智慧的功能。

        这个心,拿法来说,是“般若”的心要,《大般若经》的心要。依法修行,依般若来修行,将来证了大圆满觉菩提涅槃的真如妙心,这个心的作用犹如大海,虚空再大,也只如大海里的小水泡,由这显佛的大圆满觉的涅槃妙心的大体用。这是“心”字,简单讲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