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注意
一、受皈依者。须先将本仪规阅读一遍。俾知仪式大概。及和尚开导语句,免临时茫然。
二、唱和或答语之字句。如能预先读熟最好。否则须要审阅慎答。最好能先演习一次。
三、和尚顶礼三宝时。须一心作观。祈求加被。代佛宣化。绍隆佛种。发殷重心。
四、受皈依者。亦应清净身口意三业。诚心受持。须知以此皈依十方一切三宝。永为佛子。不仅是拜一位师父。以此功德。不失人身。应生欢喜心。对师所说须听受清楚。方得皈戒之体。切须注意。
五、诵念忏悔文时。座上师当运大悲拔苦之心。受皈依者应生深重惭愧之念。如法忏悔。庶使罪花凋谢。业果弃捐。
(一)请师
一、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二、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三、转身再对面立。
四、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法师。
五、法师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二)礼佛举香赞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
昔迷今悟露堂堂。
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初举赞时为首者至中位。问讯。再至香几前。上香后复位顶礼三拜(唱至【香】字拜下【摩】字起身),两旁受三皈者唱至【南】字转向上随同为首者顶礼毕长跪。法师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三)求受皈依维那师云
夫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今居士等身处世俗。念欲皈真。理须求请明师。乞受净法。我今为汝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等作三皈本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即各称自己法名○○)
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各称法名)今请大德为三皈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三皈。慈愍故。
三请。每请一叩首。第三遍慈愍故上加一(大)字。
(四)和尚鸣尺云
各节开示文句。义理精深。须请法师读后详为讲解。务令大众均能明白了解为要。
善男子等。汝今既已殷勤申请。可为汝作三皈本师。所有言词。听我开导。
原夫佛未御宇。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愚。欲升反堕。佛出世间。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皓月当空。诸有清凉。诚反邪归正之导师。是与乐拔苦之慈父。良以一切智穷彻因果。若性若相。靡不实知。两足尊圆满福慧。若折若摄。无非利物。自佛始证无上菩提。初游波罗奈国。耶输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于西天。法水漫流于东土。直至于今。在家二众。咸沾恩泽。汝等欲受三皈者。准律所明。有五种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然今所受是第一种三皈也。复于所皈三宝而有住持一体之别。若不知之。恐执相昧理。偏理废相。是故我今先为示明。
所言住持三宝者。如来出世。夜睹明星。树王得道。是为佛宝。依一实相。说四谛法。是为法宝。初度陈如五人。召善来比丘。是为僧宝。佛灭度后。以刻铸图绘如来遗像。是为佛宝。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弘佛化。是为僧宝。所言一体三宝者。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而住持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
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一体三宝。离一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觉。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双明。方为真正受三皈者。(上文请再详讲一遍)
汝已谛闻我语。一一能解否。
受皈依者应即答云能解。
汝既能解。一一能如法受持否。
受皈依者应即答云能如法受持。
(五)请圣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等既能如法受持三皈者。应当先请十方三宝。以为依怙之尊。次屈一切万灵。而作镇严之主。汝起立合掌。至心作观。随我启请。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各称自己法名○○)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海众合掌。齐音同和。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某某堂上某某老和尚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三请。每请一叩首。)
如是一一三请已竟。和尚就座而坐。受皈依者。仍复长跪合掌。诚谛而听。
(六)忏悔和尚鸣尺云
上来迎请三宝证明。今则三宝慈光摄照汝等。窃恐旷劫至今。造诸恶业。障闭心源。不堪纳受。是故汝等。应对三宝前。生大惭愧。生大怖畏。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求哀忏悔。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各称自己法名)○○随我语言。一一自说。
和尚合掌作梵举二句。受皈依者照复二句。受皈依者。唱每第二句末字毕。叩首。俟和尚唱每第一句末。起身。惟并不起立。如是三番。求其忏悔。
我弟子○○(各称法名)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弑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以上合唱三遍)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七)受皈和尚鸣尺云
汝等对三宝前忏悔已竟。罪业必定消除。身心自然清净。汝当外托事仪。内明理观。而起广大慈护之心。遍缘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誓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皈依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应随我语。端身合掌。至心皈依。
我○○(各称法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和尚鸣尺云
上来三皈。正是纳体于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至心。随我语道。
我○○(各称法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如是依师自说毕。一叩首。三说三叩首。下皆同此。
我○○(各称法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各称法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以上各三遍)
(八)发愿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等既皈依三宝。已获本体。则心有所皈。身有所依。当起妙用。发大誓愿。所言妙用大愿者。应观苦集灭道四谛。而发四弘誓愿。一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汝今发愿。度尽众生。二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解集谛。十使见思五住等惑。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汝今发愿。断尽烦恼。三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安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是故汝今发愿。勤学法门。四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得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证未圆。是故汝今发愿。必成佛道。汝今既知观境发愿。当以慧照现前。随我语言。至心合掌。恭对三宝前,发四弘誓愿。(和尚说一句。受皈者复一句。四句毕。一叩首共三遍。)
我○○(各称法名)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各称法名)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各称法名)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各称法名)佛道无上誓愿成。
(九)显益勤嘱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今已发弘誓愿。则智为先导。但坚信行。有愿必从。汝虽身同世俗。心是菩萨。所获功德。不可思议。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人以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种种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汝今当生大欢喜。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以为出世正因。慎勿退失。谨守修行。汝能依教奉行否。
受皈依者应答云
能依教奉行
(十)回向和尚鸣尺一下。敛衣起座。合掌云。
授皈依功德圆满。大众合掌同音。念佛回向。维那师举
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大众念佛。毕。引领呼受皈依者。礼谢和尚三拜。起立于旁。维那师举回向偈大众同接和
受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和尚下座。礼佛三拜毕。回向赞竟。二引礼双鸣手磬先行。受皈者次之。和尚居末。如常仪送归方丈。复回座前礼谢大众三拜。
律中有云。受皈戒者。对师所说。如不了知则不生皈戒之体。不得皈戒。故请授皈戒师于各节开示中。务请详作讲解。受皈戒者。除至心听受外。最好能预作演习。以期如法授受。得大利益。
授居家二众三皈仪规毕
(一)请师
求戒者。齐集大殿。对面立。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再对面立。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和尚。和尚受请出堂。
(二)礼佛 举香赞
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浣涤遮障法凭师心净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祷祈。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三)求受净戒 引礼师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长跪。
受戒者向上跪下。引礼师续云。
合掌 受戒者各合掌。至心静听。
维那师云
夫改往从新。须皈三宝而求护。除愆植福。必禀五戒以严持。不遇明师。难闻净法。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作三皈五戒本师。而况此师诲人无倦。接物有方。汝端秉一心。随我申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
维那师续云
其余言词。皆随我道。大众随维那师唱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各称法名)今请大德为三皈五戒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五戒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戒。慈愍故。
三请。每请一叩首。第三请。慈字上。加“大”字。
(四)开导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申请。可为汝授三皈五戒。所有言词。听我开导。
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种子。才登戒品。便绝轮回。受持不昧于初心。始终无犯。慈护谨防于微念。止作双持。三乘道果以跻登。五分法身而克证。吾佛世尊开方便门。戒例多品。初唱三皈。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十具。因托十具。三聚重宣。良由修道阶次。心行非一。皆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善男子。汝今欲求禀受优婆塞。优婆夷。三皈五戒者。应先了知名德行相。体用之义。庶几心境相应。授受如律。若不知者。虽已侥幸。但获少益。是故我今先为汝语。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梵语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亲近三宝。广修众善。承事供养。植种福田故。三皈者。以佛法僧三宝。具足无量真净功德。能息众生无边生死苦轮。远离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受三皈。五戒者。谓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此五名曰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又名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行相也。体用者。体谓戒之当体。依本具理体而发。用谓行持力用。依所发戒体而行。然五戒以三皈为体。其正秉受三皈之时。当起殷重慈护大悲心。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境从心现。心外无境。此境非有表色。即一切尘境之体。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缘想领受已前。与己无系。发心缘想之后。恒依自心。而戒法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异。名曰戒体。得是体已。任运止恶。任运修善。
名曰力用。汝今既详闻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求戒者同答
能依教奉行。
(五)请 圣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适间既闻三皈五戒。名德行相体用之义。理合从闻生解。由解受持。汝等起立。端秉虔诚。至心奉请三宝万灵。而为证护。称自己名。随我迎请。
和尚起座。拈香作观举请。大众起立。同音一齐唱和。其受戒者。每一请毕。
作礼一拜。下准此。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三请下同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两都宏戒三昧光公大和尚。中兴止作见月体公大和尚。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祇。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
如是一一三请毕。和尚复座而坐。引礼呼受戒者。仍再长跪合掌而听。
(六)忏 悔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上来迎请三宝。证明受戒。此时三宝慈光。照其座筵。靡不澈见。又恐汝等从无始来。罪业深重。障闭本心。污染身器。不堪容纳清净妙戒。今者应对三宝前。恳祷忏悔。洗涤愆尤。然后乃可授受。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
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各称法名)
随我言词。至心忏悔。
待和尚举二句。(惟起首系三句)引礼教各求戒者说二句。每二句毕。闻磬声。就跪一叩首。俟和尚唱第一句毕时。闻磬声。就跪起身。惟并不起立。务须至诚恳切。其罪可以忏除。若不至诚。言拜无益。应须三申忏悔。
我弟子○○(各称法名)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弑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以上唱和三遍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七)问遮难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忏悔往业既竟。我依善生经。先问七种遮障已。方可为汝受戒。其中有无。不可覆藏。一一实答。称自己名。
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各称法名)
和尚问云
第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若无当答无。若有当答有。下皆准此。
第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六,汝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七,汝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八)受三皈 和尚鸣尺云
适间为汝忏悔无始往愆问明现生遮障。则身心无染。道器纯洁。我今为汝秉宣三皈。正是纳体之时。汝当对三宝前。发广大慈悲无损害心。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而于境上誓愿断恶修善。利济众生。汝果能发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来上品三皈五戒。称自己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各称法名)
和尚续云
随我语言。至心领受。
和尚教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
我○○(各称法名)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如是三番皈依。一一三叩首。
和尚鸣尺云
上来三皈。正是纳体于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至心。随我语道。
和尚教说一遍。求戒各自说一遍。
我○○(各称法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
如是三番语毕。一一三叩首。下皆准此。
我○○(各称法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各称法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九)宣戒相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受三皈竟。汝已得戒体。再为宣五戒相。以便护持。一切经教。莫不深赞戒者。良由三界众生。往来五道。所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全五戒则人相具足。满十善则天报恒随。反斯二种。则三途出没。万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谓之满分优婆塞。若持四戒。谓之多分优婆塞。若持三戒。谓之半分优婆塞。若持二戒。谓之少分优婆塞。若持一戒。谓之一分优婆塞。是故先问决定。次与受之。汝今果能受持几分优婆塞戒。
求戒者如各受满分。应各答云。
能受持满分。
求戒者如谨受多分。半分。少分。一分者。应各照改。答“能受持O分”。四戒为多分。三戒为半分。二戒为少分。一戒为一分。
和尚云
既能受满分戒者。称自己名。
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各称法名)
和尚续云
汝随我语。一一受持。
若彼或答多分。半分。少分。一分。应随彼能持者而与受之。勿得强为多受。能持一戒。功德有归。若犯一戒。苦报难遣。世尊律制如斯。授受师当称量。
和尚问云
第一 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持。
和尚问云
第二 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开寿能持否。求戒者应答云能持。
和尚问云
第三 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持。
和尚问云
第四 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持。
和尚问云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持。
和尚问云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五不饮酒。是满分优婆塞夷戒。汝于中一一戒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持。
汝今既受持满分优婆塞优婆夷戒者。佛制令汝畜礼忏衣。然衣而名礼忏者。唯听作诸佛事。忏悔之时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时中。若往来城邑。出入市里。皆不得著。若诣庵寺。当以囊盛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净处。须知出家五众之衣。若离身名犯。是故应当恒著。在家二众之衣若恒著名犯。是故应当离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求戒者应答云
能依教奉行。
和尚云
既依教奉行。引礼大德。可将缦衣。令彼著身。口中诵偈。
引礼接和尚手中礼忏衣。教彼展开披著。口中教育偈云。
善哉解脱服钵吒礼忏衣
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展具之仪如常。不必诵偈。待彼披衣讫。引礼呼云撩衣。顶礼三拜。仍复长跪合掌。若无衣受居家五戒皆得。非同出家五众。若借衣或无衣。不允禀受。必要先当备具。
(十)发 愿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谛听。阿含经云。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发愿而持戒者。得少许福田。此谓行愿相资。方成妙用。若修福业而无愿者。譬若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和。终不堪久。 亦如陶家瓦器。坯质已就。不经火煆。终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三皈五戒毕。当教发愿。汝应至心合掌。随我言词。对十方三宝。发其誓愿。
待和尚道一句。彼依言说一句。至终方叩一首。
我○○(各称法名)至心发愿。愿此五戒功德。不堕三途八难。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众生。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得闻佛乘。悟无生忍。证不退位。还入娑婆。化诸有情。亲觐弥陀。永断生死。
如是三次发愿。三叩首。此准南山受五戒发愿义。所宗阿含经。但今所愿。唯在净土。
(十一)劝 嘱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发愿既毕。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当谛听。
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五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应当珍敬守护。所言护者。如人护一目。如王护独子。如渡护浮囊。如敌护城郭。若于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进余戒。更不能生长善法。佛法戒海虽然广 大。普摄一切众生。唯不摄破戒之人。犹若死尸。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负优婆塞优婆夷之名 行。宜当遵调御师之制言。汝能如是守护奉行否。
受戒者应答云
依教奉持
(十二)回 向 和尚鸣尺一下。合掌云。
授戒圆满。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维那举腔。大众同和。
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
念佛将终时。和尚起身下座。至中位。唱回向偈。和尚唱一句。顶礼一拜。受戒者。接唱次句。顶礼一拜。末句共问讯毕
和尚唱 授戒功德 殊胜行 和尚拜
大众唱 无边胜福 和尚起 皆回向 大众拜
和尚唱 普愿沉溺 大众起 诸有请 和尚拜
大众唱 速往无量 和尚起 光佛刹 大众拜
和尚唱 十方三世 大众起 一切佛 和尚拜
大众唱 诸尊菩萨 和尚起 摩诃萨 大众拜后即起
和尚及大众合唱 摩诃般若 问讯 波罗蜜 引礼师呼
礼谢和尚顶礼三拜受戒者各向上顶礼三拜。引礼师续云。
礼谢各执事师顶礼一拜受戒者。各向上顶礼一拜。礼毕。送和尚回方丈。
授居家二众五戒仪规毕
1. 思维六道中唯暇满人身能修佛法极其稀有难得
这里虽然没有说在皈依之前要观修暇满人身难得等,但是一定要修其法要。由于在地狱中有猛烈的寒热痛苦,饿鬼界有无法忍受的饥渴之苦,在这些痛苦的折磨中,这些众生根本无暇修习善法,就连一刹那修法的机会也没有。众多傍生不会听到知道善法的一词一句,部分种类的饿鬼和部分傍生虽然能听到知道少数善法义理,但因受苦太多而无暇修法。诸阿修罗因受前世业力的障碍,身心无法被善法调化,道根之出离心和学道等悉无生发之时。欲界诸天放逸太多,难生善法之心,心恋天界欢乐之后,极难再生厌世出离心。色界诸天常贪住禅悦,其心很难入修解脱道法。无色界一般诸天在寿终命绝之前,连善法之名也无从听闻。生于人道者,如果是邪见者,就不会对善法生出信心;如果投生于没有善法的地方,便无可修之法。所以,除了暇满具足的此人身外,其余任何生身都没有修持佛法的善缘。如果不修善法,就会永远辗转于轮回六道中受尽痛苦,不会有刹那的快乐。
暇满胜身从守护戒德妙因中得来,没有其他的业因能获受如此胜身。在轮回六道中,持守能得暇满人身的善戒者很稀少,所以,如此暇满人身得来极为不易。投生地狱等三恶道之众生犹如大地微尘等,思维六道轮回有情时,可以知道人天二者很稀少。守护戒德、广行布施、去除嗔心以及发清净愿等善行之果,将是快乐人天。善行必能生来乐果,善行中生来苦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等要去除贪心和嗔心等身口意的所有恶行,礼敬、供养、诵咒、利他爱语、修慈悲心等修持身口意的所有善业,如此发愿并思维因果业报。
修习善法时,要修能得人天暂时修道身位的善因,即便是轮回世间的有漏善业亦不应为,应修解脱与获得遍知佛果位的善法。
2.思维轮回中六道诸苦生起怖畏心
生于这个轮回世界,无论高低贵贱都是具有痛苦的生身。
(1)地狱道诸苦
①八热地狱
八热地狱位于瞻部洲南方的地下,自上而下共有八层,那里的山地平原都是由烧铁筑成,常年有一肘高的火焰在不停燃烧。那里的有情无一刻不在忍受焚烧之苦,地狱鬼卒倒灌熔化的铁水和铜汁于诸有情口中,其内脏顿时燃起火焰。在烧熔沸烫的铜水中,用大铁锤捣碎于臼中,用大小斧头不断劈剖,同时染生四百一十四种疾苦等,还要同时忍受无数苦痛,难以忍受的痛苦无有穷尽。地狱众生,因受业力牵引,受苦越大,其受苦意识越会清醒敏锐。由于忍受力极为有限的缘故,面对巨大痛苦而无法忍受。尽管如此,他们将于地狱中周而复始受尽痛苦。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四天王天的五百年是复活地狱的一天。堕受此地狱之众生当受五百年的痛苦。黑绳、合众、哭喊、大哭喊等地狱的苦期分别以八倍八倍地递增。极热地狱和无间地狱二者的受苦年数无法估量,极热地狱为半个中劫的时间,无间地狱为整个中劫的时间。
②近边地狱
无间地狱的周边有煻煨坑地狱,巨大的热灰坑中炭火炽热,里面的众生骨肉身躯,悉皆焚烧化尽无余。尸粪泥地狱是充满腐尸烂粪的大坑,掉入其中的众生、头和心沾满了腐臭污垢,其中出现的铁嘴猛虫,穿入身和脑内,吸食内脏和脑髓。刀刃原地狱是大地满是如草状锋利的燃烧着火焰的铁刺,其间的众生,举右足割断左足;举左足,左足虽能复合如初,但又割断了落地的右足,有时跌倒其上而被割肢截体。剑叶林地狱其间枝叶皆为锋利的刀刃,与此广大树林中,风吹叶动时,刀叶飘落变成天降刀雨,此处众生顿时被切割成千块万片。铁刺树林地狱,其间树枝长满尖利的铁刺,此大片铁刺树林中,地狱众生因恐怖凶犬追咬而上攀铁刺树时,诸铁刺锋芒朝下,攀者遭受穿刺截割之苦。待至树顶时,飞来乌鸦等猛禽啄其眼食其脑,惊恐下树时诸铁刺又向上,全身再受戳刺之痛,复向顶处逃窜,如此周而复始苦不堪言。热灰河是充满热灰的大河,身陷其中的众生,皮肉烧裂,烧到只剩下白骨的时候,浮出河面,又再恢复原状,复沉入河底,痛苦无有边际。
③八寒地狱
八寒地狱位于瞻部洲北方的地下,自上而下共有八层,那里的山地平原都由厚重的寒冰筑成,常有刺骨的寒风吹来,暴风雪连续不断。那里的日月暗淡无光,长期处于黑暗之中,在那没有火光与寒衣陋被的地狱中,众生赤身露体,严寒令其周身长满冻疮,咬紧嘴唇,全身冻裂,内脏僵结。身体冻裂之后,从裂口中爬出众多的铁嘴虫,咬噬其身,同时染患多种疾病等,受尽无法忍受的苦痛。具疱地狱的时间,为一个装满八十斗芝麻的库房,以每百年取一粒芝麻计算,取完一个仓库芝麻的时间就是其地狱众生的寿期。以后疱裂地狱、咬牙地狱、冻喊阿啾地狱、冻喊呜呼地狱、冻裂如青莲花地狱、冻裂如红莲花地狱、冻裂如大莲花地狱等的寿量分别以二十倍二十倍地递增。
④孤独地狱
孤独地狱在热地狱和寒地狱的周边,还有海边、山岩、房舍、地上等也有其有情,是处所无定的地狱。其间众生有的夜间受乐如天人,白天受饮吞沸铁水之苦;有的则与其相反,白天受乐,夜间受苦;如此有的受身为柱子,要受支撑全部房屋压力之苦,如此有的受身为扫帚、绳索、垫子、臼子、火灶等各种物件之形状而受尽诸苦。
(2)饿鬼道诸苦
①隐住饿鬼
饿鬼中的隐住饿鬼就在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处,名叫淡黄城的饿鬼城中。此间,连手掌般大小的草地也没有,大地一片干枯,到处是碎石瓦砾。没有可饮用的一滴水(数百年中甚至连水的名字也未曾听闻),也没有可以吃的一个野果。投生到那个地方的饿鬼们,身如大山,腹如平原,颈细如毛,口如针眼,手足如细草。瘦苦的身体,可以见到细肉薄皮深深陷进骨缝之中。一千年也难得有少量的饮食,因极度饥渴的折磨,使双足不能支撑巨大的躯体,就在这样的痛苦中还要去四处觅食(结果一无所获,痛苦不堪)。骨架破散而互相碰撞之后,周身燃起大火。远见为佳肴美味,待至近处时却见一片沙漠;并有阎王鬼卒把守不得近前,心中顿时生出无限悲痛。有些饿鬼虽然在百年千年之中能觅得一点饮食,但无法入口,就是放入口中稍有沾触也因口毒使之即刻干涸而无法享用。即便没在口内毒干,也是无法通过细喉;如果通过一点饮食于细喉,也远远不能满足大腹的需求,连饮食的滋味也不能尝受,一点饮食却成了引起饥渴心的诱因。有些饿鬼所吞吃的食物,在肚里燃烧起来,从口鼻等身窍处喷出火焰和浓烟。除此之外,还有互相憎恨的痛苦、阎王恐吓的痛苦、染上麻风和脓疖等众多重病的痛苦等。在受尽无数无法忍受的痛苦之余,以人间一月为其一夜计算,要受饿鬼道五百年的苦难。
②散居饿鬼
散居饿鬼是住于天空和大地等处的所有鬼王、妖精、厉鬼和独脚鬼等。饿鬼类不仅普遍受连续不断的恐怖痛苦,还要受内部互相打斗、被咒师咒伏、寒热饥渴之苦及沾染各种疾病之苦等无数苦痛。
(3)傍生道诸苦
①海居傍生
海居傍生是海中的龙蛇和巨鳌等庞然大物。它们不知道修习乐果的方便法,也不知道除灭苦恶的方便法。愚痴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愚痴是傍生主要和共同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巨鳌等大动物刹那吞食众多弱小的傍生、螺虫等,许多小生物群食大的傍生,遇海潮而随波漂泊中遭受各种怖畏,还有生老病死等,受苦无有穷尽。
②散居傍生
诸散居傍生有相互食杀、猎人捕杀、热寒饥渴等各种痛苦。诸家畜有负重、耕地、挤奶、割毛、穿鼻、阉割、割颈窒息等种种痛苦,而且这些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
(4)人道痛苦
人道胎生受入胎憋气之烦闷和恶臭之苦。出生时要受骨盆夹击的痛苦,出生后就像堕入荆棘丛中周身都极为疼痛。尚有事与愿违、心不如意、痛失胜利、受人主宰、遭遇强盗、饮食受用穷尽、事业无成、劳耕作业力不从心、难顾情面等等的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还有寒热饥渴和沾染疾病的痛苦。人到老年的时候,全身暗淡无光、容光退失、身出皱纹、满头白发、肤色苍白灰暗。失去力量的身躯行动坐卧都很困难。饮食不易消化吸收;五根不能明辨外相等事物,心无勇气等,衰老的痛苦无法忍受,而又无穷无尽。死亡的时候,在极不甘心的情况下舍离己身、受用和亲友等而痛苦万分。还有死病折磨的痛苦和心恐投生堕入恶趣的苦痛等。仔细分析人身,我们将会发现善趣的人身也有不少于恶趣的无数痛苦。
(5)阿修罗道诸苦
阿修罗(非天)有与天争斗、战败和嫉妒天神等诸苦。
(6)天道诸苦
欲界天众的堕落之苦是天神即将死亡的时候,不乐安坐、花鬘凋谢枯萎、身上流出汗水、身光退失、天友远离,自诸多苦因中生起无法忍受的痛苦。以天眼预知死后将会备受巨苦;并于极度的痛苦中度过天界的七昼夜(三十三天的七天就是人间七百年)。诸如此类苦难,经仔细思维分析之后,要尽力生起对轮回的怖畏心和厌离心。
3.思维轮回中人天暂时的相对快乐无常,最终还是痛苦之因,生起厌离心
另外,转轮王的权势受用等之乐,与人道之乐,以及非非想天以下天神快乐等所有轮回之乐,都无法脱离轮回苦性的范围。悦意美色等触受乐境,与乐感之心识等乐受者,以及受乐增上缘的眼根等乐受所依,以及有漏乐受的本身等,悉如患危疾之人,当病疾有所减轻之时,略显快乐一样,如长期忍受地狱等巨大痛苦的有情,投生于人天道后痛苦有所减轻时感获少分快乐而已,这并不是本性上的快乐。如果诸轮回本性上是快乐的,那么就如同疾苦的加重增大会加剧痛苦一样。饥饿时,食物吃得越多应该越快乐,寒冷时烤火或晒太阳越久应该越舒适。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如果食物吃的过多,烤火或晒太阳过久必将引生痛苦,这是不可反驳的事实。这里,如果食物从本性上就是快乐的话,那么贪用越多应该越感快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故其余事物也可如此判定。
一切身心的受用和名利等轮回快乐能给人一种恒常实在的感觉,从而使我等凡人贪恋以上诸乐,由于积造众多悭吝、贪欲、骄慢等烦恼罪业而长久迷惑下去,最终于无常变化的本性中难能恒久乃至灭尽终受难忍之苦痛。轮回之乐不论怎样享受,都不仅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会令贪欲大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要经常观思轮回唯具苦性,领知轮回暂时受乐终为痛苦之因,并生起厌世出离心。
4.思维万物及自身五蕴轮回为诸苦根本,生起厌离心
这里要首先观轮回苦谛的万物苦性,尤其要观修自己的轮回身蕴为行苦,这个观修很重要。如此所有轮回万物都是从烦恼业因中生起的,业力及烦恼所造之果都必然成为生造烦恼的助缘,这是万物的本性。所以,轮回万物中没有不成为生造烦恼助缘的。我等身心中虽无明显的烦恼,但若遇见悦美的色相,便不自禁地引生贪欲;如遇见丑恶不悦意之物,便生嗔恚;若为财物,不由生起悭吝和贪心等等。如此诸等世间万物,悉是令我等不由自主地引生烦恼的助缘。由此烦恼反复生造轮回难忍之苦,无有了期。且令断绝解脱命脉,永无安乐之时。故而,当于自心思维由业染引生苦谛的实质,因随顺烦恼而唯是苦性。
另外,若是无常有为法,因其无常之性故将于后受苦。虽无行苦,由业染所生的有漏境物被其无常本性毁于刹那间而又会生出一物。其自身灭亡后又有可能出现能产生新的痛苦之因。所以,所有这些有漏苦谛的万物,就譬如人身若能常存,即不应有地狱等后受之苦,但因其无常之性,地狱等后苦仍将依次引生。其非为常性故,由无始轮回直至解脱,尽受此间苦痛。同样,从受用和妙欲因中生造贪欲业,后投生于地狱或饿鬼界等引生诸苦。希求妙欲和受用之苦,舍离妙欲和受用之苦,其中延伸出强盗敌人之苦,为此染病之苦等今生无数的苦痛以及受往生诸苦等。又如无色蕴体由其无常因中而生起地狱苦等无数后来苦,自身无常因中,没有不生后来诸苦的有为法。所以,要思及惑业烦恼所造的苦谛万物自性无常故,都是痛苦的本性。
另外,我们这个身体会生患业染病疾、衰老、死亡、饥渴等痛苦,故不能将其改换成无病、不老等随心所欲的身体,是不能自主的而被业缘和烦恼所转。我们的这个心也随业缘和烦恼而造贪嗔等烦恼业,并生起寒热等痛苦的感受经验,是所有痛苦的根本,诸等心不随烦恼和心不受寒热痛苦等的随心所欲者是没有的,所以,心也是不能自主地随业缘烦恼所转。外境诸物也随业缘烦恼而动,美色成为促生贪欲的助缘;丑恶成为促生嗔恚的助缘;中间相成为促生执着的助缘;受用成为促生悭吝和狡诈等的助缘;热寒的感觉成为促生热寒之苦的助缘等,没有一个不是促生烦恼的助缘。一切美色无不是贪欲之因,灼热感受无不是热苦之因,无法随心所欲故,外境诸物也是不能自主地随业缘烦恼所转。如此思维惑业烦恼所引生的诸苦都是痛苦的。
这里尤其要在自己的身心二者上多作思维。若无此有漏身蕴,依其而起的今生来世之苦,也就不会生起。从这个身体生出了各种疾病的痛苦、热寒饥渴之苦、老苦与死苦等等今生无边无际的苦痛。为身体的存活而造积杀生、偷盗等众多恶业。贪恋此身后生起贪欲;倚仗此身后生起骄慢;此身受侵害后生起嗔恚等,皆因依此身蕴生起种种烦恼,因烦恼而造积诸业,业烦二者引生了无数来世之苦。我们的这个心,当生起疾痛和饥渴等不如意之事时,摄取彼而感受今生无数的痛苦,并紧紧持住这个心的烦恼和所有堕入轮回的业习而造就出无数来生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个有漏五蕴的自身,就无来世流转轮回的近取因,从而永远无需再生轮回。正是今生的近取蕴,摄受了来世一切轮回的续流,并由其成为近取因而相续生起后世轮回以及无边的轮回苦痛。所以,相续的轮回与此身心其苦性尤甚于无间地狱。无间地狱的痛苦是有限和有次数的,不是永无间断的受苦。自身的这个相续轮回,从无始轮回到最终解脱,无时无刻不在让我们受苦。反复思维以上诸法义之后,要认识一切轮回和特殊自身轮回为痛苦之根本,从而生起猛烈怖畏心和厌离心。这是观修轮回痛苦的法要,对轮回生起真正的怖畏心之后,大小二乘共同皈依法的第一因素——怖畏心就生起了。
5.思维阿罗汉寂灭之苦,生起厌离心
其次,要观修寂灭之苦。轮回众生和断灭了轮回的声闻、缘觉诸阿罗汉等,虽然没有轮回之苦,但因有智障的缘故,而不能以一身同时化现众多清净身;不能以一语同时宣说多种言语来宣讲多种法门;不能真实了知一切诸法实相;不能同时真正悟知二谛;不仅如此,而且也不能承担行利众业的重任;不能得到圆满大乐等,要反复观思受尽无数寂灭怖畏之苦,从而真实生起对寂灭的怖畏心和真正的厌离心。生起怖畏心和厌离心之后,大乘不共皈依法的第一因素真正圆满的怖畏心也生起了。
再次,要如是观思:认证众生为自己的恩重母亲之后,投生到地狱的有情等受苦众生,正在忍受苦苦之苦;人天等受乐有情,正在遇受无常变化的坏苦;一切轮回众生,都在忍受普遍具有的行苦。还要受寂灭怖畏之苦,这样众生要忍受众多不同种类的有寂怖畏之痛苦故,应当生起无法忍受的怖畏心。
6.思维诸外道之过失及三宝之功德,生起无二皈依心
遭受以上有寂痛苦的众生,都曾是作过我等慈母的众生,因此要思维我应当救度所有受苦众生,并生起渴望救度的真实大悲心,生起大悲心也就生起了大乘皈依法的重要因素——慈悲心。现今我等还没有救度众生于轮回苦海的能力,依靠什么才能救度众生呢?外道邪师们既没有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也不知道救度众生的方便法门。所以,其所宣说的教法里,不仅有轮回之根我执和我执法的真正矛盾,而且承认我的真实存在,从而加固了轮回之根的我执心,故其不能断灭我执等诸多烦恼。修持其教法的人们已经误入邪道,如果随其修持就没有得遇解脱善道的可能。
那么谁能度生呢?
依靠佛、法、僧等就可以救度众生。佛具有救度众生于有寂怖畏的不间断慈悲心。佛本身已经脱离了所有痛苦,断灭智障之后,通达一切诸法的障碍全无。所以,佛可以体知一切二障的对治道法、何时调治所有有情、何时不宜调治众生、用什么样的方便法来调治众生等所有调化救度众生的方便胜法。当适宜调治众生的时机到来时,于轮回各界,佛分别化现出各种身相,以各种不同的语音宣说各类法门,佛有这种能力。如果需要同时调化各种有情,佛也有能力于轮回各界从一身化现出适合众生各自所喜欢的不同身相;以一语化生出不同种类的语言;于同时宣说众生各自所需要的多种法门。佛所说妙法所得来的结果就是圆满佛位。
觉悟空性的智慧是与二障之根的实执与缘受直接相违的智慧,能真正的断灭二障。布施等其他道法,是觉证空性智慧中的能断障碍之力;是成就佛之三身的清净胜因。总的说来,佛法中没有非直接或间接断灭有寂怖畏的一个法门。圣僧是真实了知以上正道修习方法的,所以,我等应随其修习道法的方式,如是修法。这样一定能脱离一切有寂怖畏,故当生起三宝有能力救度众生于有寂怖畏的真实信心。生出这个信心,也就生起了皈依之因胜解信心。之后,依从以上正理,皈依三宝为断灭上述怖畏的皈依所,如此我等可以脱离一切有寂怖畏。我等脱离所有怖畏之后,便有能力救度众生于所有怖苦,所以,要如是思维:我为救度众生于有寂怖畏而皈依三宝,并把三宝当作唯一皈依所。
初学佛者以受三皈依为根本,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言: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炎炎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若欲求证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三宝。
何谓皈依,梵语南无。
(一)迎请义,来我道场现作佛事。
此 (二)恭敬义,至诚恳切称赞圣号。
番 (三)顶礼义,五体投地以表至敬。
六 (四)皈依义,身皈诸恶不作,心依众善奉行。
义 (五)皈命义,以我身命上奉十方诸佛,下济万类众生。
(六)求救义,求三宝救出二死苦海至达三德乐岸。
佛法僧为何称三宝呢?喻如轮王八宝普安天下,去贫至富,去贱至贵,去弱至胜,极为珍贵,故喻为宝,宝具尊贵义。三宝能令众生去无福慧之贫,取二严福慧之富。去二死之贱,取三德之贵,去凡夫小乘之弱,取菩提涅槃之胜。三宝的种类分别有八,列表如下:
(一)
佛悉备、佛为法王能说妙法;佛为僧果,佛现比丘相故。
总相 言法亦备、法是佛母,三世诸佛,从法化生;僧是佛因也。
三宝 言僧亦备、持法名僧;僧是未来佛故。
(二)
是十方诸佛。
别相 法是三藏万卷经典。
三宝 僧是出家僧尼,声闻、缘觉、诸菩萨僧。
(三)
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故。
自性 自心本具无量妙法,法界唯心造故。
三宝 自心本来清净,一念不觉故起无明,反观自心离染还净,名自性僧宝。
(四)
如来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是最初佛宝。
最初 初转四谛法轮是最初法宝。
三宝 初度五比丘是最初僧宝。
(五)
生人间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法五十年
小乘 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名为法宝。
三宝 声闻缘觉有学无学诸大弟子名为僧宝。
(六)
满抱身无量相好庄严有成无灭是为佛宝。
大乘 华严般若,法华涅槃诸大乘经是为法宝。
三宝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大菩萨是为僧宝。
(七)
灭度后,金、银、铜、铁、泥塑、木雕种种造像是住持佛宝。
住持 三藏圣教,万卷经典,大小显密权实妙理是住持法宝。
三宝 剃发染衣,持戒修行,弘法利生是住持僧宝。
(八)
十
无 方 一切诸佛。
尽 尽 一切尊法。
三 虚 一切贤圣僧。
宝 空
界
皈依佛……梵语……佛陀。此云觉悟;具有三觉;
自觉,超六凡不觉。觉他,超二乘小觉。满觉,超五十二位菩萨之分觉。
皈依法……梵语……达摩。此云轨持正法藏,如来正法规化众生出生死海登涅槃岸。
皈依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具有六和义:一、身和同居。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僧有五种,列表如下:
五 二 (一)持戒修道,自他二利,上求下化。
凡 (二)转法轮僧,建立道场,弘法利生。
种
三 (一)声闻罗汉,有三明六通,十八神变等。
僧 圣 (二)缘觉。神通,智慧,超过罗汉。
(三)五十二位菩萨,神通智慧,超过缘觉,菩萨为因,佛为果。
皈依佛两足尊:(一)福德。
(二)智慧。
福有三:一、供养三宝。
二、孝顺父母。
三、万善齐修。
德有三:一、持戒修行。
二、难忍能忍。
三、难行能行。
智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慧有三:闻慧、思慧、修慧。三慧为因,三智为果。
为佛弟子要修福德智慧,为成佛之因也。
皈依法、离欲尊、离开财、色、名、食、睡五欲。
皈依僧、众中尊、僧人三业清净,故众中尊。
皈依佛竟:就是八种三宝的第八。
皈依法竟:无尽三宝,我皆皈依。
皈依僧竟:一佛度无量众生,一个众生要皈依无量诸佛。
三三宝弟子要遵守三皈戒。列表如下:
皈依佛 称佛为师,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如来
三 正等正觉,是我师尊。
皈
依 皈依法 称法为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
所说三藏十二部经是我师尊。
皈依僧 称僧为师,永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师尊。
三宝弟子若遇天仙神庙。(一)恭敬三问讯,默曰:尊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三说。(二)观想天仙诸神,皆是诸佛菩萨化身。不搭衣顶礼,无过,三宝弟子身披法衣除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外。决定不向天仙神像礼拜。三宝弟子见持戒修行僧应亲近供养,向师学习。若遇破戒僧吃肉、喝酒、无恶不作者、不近、不慢、不谤、不赞、但依三宝发菩提心,福慧双修,自他二利,求生净土,誓愿成佛。五戒持犯各有因果。戒能防非止恶,佛言:众圣佛为最,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三宝弟子应当尽形寿,遵守三皈五戒,更进八关斋戒,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慢慢学修,以至三业清净福慧日增。
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恶道苦满,余有二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止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恶道苦满,余有二报,一者贫穷,二者下贱。
邪淫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恶道苦满,余有二报,一者妻女好邪,二者横事盈门。
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恶道苦满,余有二报,一者盲聋,二者喑哑。
饮酒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恶道苦满,余有二报,一者身常臭秽,二者心神狂乱。
戒杀生命,得长寿报,不吃肉得无病报。
戒偷盗,得荣华富贵报。
邪淫,得妻子良善,家庭平安报。
戒妄语,得四无碍辩才报。
戒饮酒,得大智慧报。
四无碍辩才是:一、法无碍,二、义理无碍,三、乐说无碍,四、辩才无碍,止持不犯属于自利小乘。报感人天有漏小果。
行放生因,果感成佛,得无量寿尽未来际,以神通力觉化万类众生同成佛道。
行供施因,果感成佛,依报庄严,以妙世界觉化众生,凡生我国无不成佛。
行梵行因,果感成佛,十种身云普荫法界,觉化众生,同成正觉。
行实语因,果感成佛,一音说法,万类得解。
修般若因,果感成佛,五智圆明觉化众生。
简称: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十法界中地狱
最下。佛最上。故名无上。
阿耨菩提是佛所证功德,众生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是修因。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不作佛即作六凡三恶道。我们一定不作三恶道,要作佛。
梵语:涅槃,此翻多义。不生、不灭、圆寂、灭度等等。
圆满无上菩提觉法乐是智慧乐。
圆满无上涅槃寂静乐,是妙定乐。
常在大觉无有不觉时,常住金刚定,无有不定时。
灭界内见思惑,灭界外尘沙,无明惑因。
度界内分段生死。度界外变易生死,证菩提果。
常……依正二报有成无灭,乐我净三亦无灭。
乐……妙定大觉,常住不灭,我净妙乐亦无灭。
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常乐妙净亦自在。
净……三惑永断二死消亡,我净常乐依正清净。
三界内见思惑,为因感三界内六道轮回,分段生死果。
三界外尘沙惑,无明惑为因,感三界外神通隐显分限不同,变易生死为果。
四十二品无明惑,破一品无明即能分身百佛世界,现十界身普度万类。
破二品千佛世界,破三品万佛世界,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就成佛了,五智十身周遍尽虚空,遍法界,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了完了。三惑是因,二死是果,见思惑:身、边、戒、见、邪、贪、嗔、痴、慢、疑。
尘沙惑有二十品;无明惑有四十二品。
(一)断德——三惑永断。
(二)悲德——拔众生苦,与众生乐。
(三)智德——五智圆明。
眼耳鼻舌身……转成所作
第六意识转妙观察
第七末那识转平等性
第八阿赖耶识转大圆镜
第九庵末罗识转法界体性
性身,周遍法界,随感即通。
法相身,十界依正,全是法身。
性身,周遍法界,随感即通。
法相身,十界依正,全是法身。
解脱三惑苦因,二死苦果。化身有二:
(一)示生佛界身,如释迦弥勒弥陀。
(二)应现随类身。就是千百亿化身,也是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以大智慧为体、以大悲为用。智如眼能见,慈如手能救众生出生死海。
般若:梵语,此方不能翻,强以三慧为因,可得三般若果。
闻慧为因,能感文字般若
思慧为因,能感观照般若 果
修慧为因,能感实相般若
(一)人寿八万至七万岁时,
金轮王出辖四天下。
(二)人寿六万至五万岁时,
银轮王出辖三天下。
(三)人寿四万至三万岁时,
铜轮王出辖二天下。
(四)人寿二万至一万岁时,
铁轮王出辖一天下。
万岁以下轮王不出。
三转四谛法轮: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鹿野苑中说四谛法,度五比丘,令观世出世间。因果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自他二利同证菩提。
所谓三转四谛法轮:(一)示转,就是开示。(二)劝转,劝令学佛。(三)证转,就是佛以身作证。
三苦:天道死时,名坏苦。人道造业,名行苦。地狱,饿鬼,畜生,名苦苦。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五阴就是自己的身体是色、受、想、行、识五阴合成的身。
李聃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不但人爱自身,飞禽走兽无不爱身。可惜此身不能永存,片段期间与苦为伴。觉者速求解脱,迷者从苦入苦,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向何方去。
以上苦谛解完了,以下解释集、灭、道谛。
集谛贪、嗔、痴,名三毒,发生无量烦恼,使身口造无量罪,召感生死无量苦果。灭谛,就是消灭烦恼因,消灭生死苦果,证得寂静涅槃。道谛就是修行戒定慧三学及三十七道品法,三学修成三毒自灭。
千万法门,无量法门,神通智慧,妙三昧门,我已修成。
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合为三十七道品。须后详解。小乘,但为自己求解脱,大乘普愿累世怨亲债主法界万类众生,离生死苦,证涅槃乐发四弘愿。
苦——众生无边誓愿度……无生不度。
集——烦恼无尽誓愿断……无恶不断。
灭——佛道无上誓愿成……普愿众生同成佛道。
道——法门无量誓愿学……无法不学。
一念迷倒,指哪一念呢?这一念无始无终。若追其始,人死后其业未定落中阴位即无明位,心境全迷,由业感故,见境入胎乃至生死。再追一念迷倒,切切勿远求,只在今日今时,切切勿迷,念念觉悟,从今念起乃至命终保持常觉不迷,由一念觉乃至佛果圆满大觉,故名一念十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无明与行属过去世,识至生死,属现在世。不谈后世故名二世十二因缘。)还有三世十二因缘,图示如后:
终而复始,生生死死,无有尽期,这十二因缘连环不断,随断一支,全体作废,无明灭了,全体皆灭,爱取灭了,全体悉灭,六入灭了全体亦灭。
行识乃至爱取为因,生死为果。如果六根不染六尘,生死即了,爱而不取,生死亦了,皈依三宝就为了脱生死大事,自己生死了脱,再以神通愿力度脱累世怨亲债主,法界众生,同出生死苦海,齐登菩提乐岸,若以自力求了生死,如人负重登山。若仗佛力求生净土,如登飞机,一日万里。故赞净土法门,下手易得较速,用力少,成功高。
一句佛号人人会念,现在念佛,今生往生下至五逆罪人,上至十地菩萨,一得往生,一生成佛,故赞净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要舍离众生的愚痴父、贪爱母,从今以后不
起无明贪爱心。我们要皈投依从智慧父,慈悲母,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三轮体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佛因定感佛果。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吉祥圆满,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众生与我等,皆共成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释净天校证吉祥圆满
摘自妙因法师 (部分)《随机羯磨浅析》
三皈
“受三皈法”,现皈依者本从魔外,今始皈心向正觉。三皈有五种:一、翻邪三皈即仅受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戒三皈。
“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投依托之境,“欲令”得三宝之“救护”,“不”遭“得”其他的“侵陵”。三宝之名义,即:“皈依佛者,皈于法身,为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佛以戒定熏修,因成果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即名一切智无学功德。
“皈依法者,皈于自、他尽处”,即皈于“断欲无欲灭谛涅槃”。三果的见惑、思惑,通名为欲;断欲即学人,无欲即无学。由断故无,无即灭谛出世之果。灭即涅槃寂灭之理,此即所皈之法体,此灭谛,即尽处;自尽处,是自己最后之所证;他尽处,为他所成就之灭谛体。自他尽处,都可皈依;正是尊重他人成就而又不自卑下,自他平等可得至于尽处。
“皈依僧者,皈于第一义僧”。以俗谛僧杂有烦恼,故皈初果以去的第一义僧。以其已证第一义谛无生灭理,故为“良佑福田”。四果四向,通是皈依之对象,故说“声闻学、无学功德”。
受三皈时,善见论云:并须师授”,必须授者与受者的“言音相顺”,倘不一致地“若言不出”,或出而“不具足,不称”受者“名”及“不解”所授之语,都“不成就”受法的。按三皈不限人趣,诸趣皆得受,惟除不解语者。
受三皈依,本宗约“尽形寿”;多宗:亦得一年、半年,五、三日间受之。“应”“三说”便“得法属己”。以三说已,即发善法,生“无作体”。从此以后受者可以尽形寿,任运自然地随时随地会生善功德,得到皈依三宝的利益。
五戒
善生“经云”:假使“有善男女,布施”给“满四天下(所有)众生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样“供养,尽于百年”的长期,还“不如一日一夜”短时间中的“持戒功德”,是因为“戒法”通”于有“情”境及“无情境”,特别普遍(前四性戒,有情境发;后一遮戒,非情境发),在这普遍境上能生戒善,所以功德高胜。
什么原因?因初受戒时,已经对众生界行了三种布施,就是:发愿尽此身形寿命不盗,已施法界有情之财了,不侵损法界有情的利益,就是对他们进行布施——财施救济有情的贫困。尽形不杀,已施与法界有情以无畏——施无畏使有情安乐。用此戒法,自行与化他,就是以法布施与遍众生界了。这样,持戒功德是无尽的,所以财施与终有限量,是狭窄的,既不具足三施,又不遍于众生界;而且,财施是物资集散的事,集聚的时候,不免发生贪求欲望,散去的时候,又有取舍爱憎的心理,这得则喜失则嗔,最易生起烦惑恼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净。
大智度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先能持戒,既然断绝了不合理、不合法的恶劣要求,进而财法兼施,成就清净业行,直到圆满佛果。
所以我们要知道戒德的高胜,培养起受五戒与持五戒的坚固信愿。
五戒功德这样高胜,什么人才有受五戒的资格?“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若无者,应语言,此戒功德高胜,然亦“甚难”得受,因“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是以不应看做轻易了。
“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能“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优婆塞,译近事男,亲近奉事三宝。能受二戒至四戒,善生经所列二分、少分、多分;“具受五戒,名为满分”。“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然而重要的,受后必须要认真护持。
这样审问量其能受几戒后——“尔时”,出家的和尚师僧——“智者应随”其所自愿的几戒,为受几戒。
八戒
“八戒”,又名八关斋戒;关斋,是禁闭着非法与放逸,使身心静定。
两经记载“佛告优婆塞,当于”黑白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多“论中令五众授之”,指出受者的资格;多论又主张一定得从他人受,成论、智论都开自誓而受,但需在无师及缘碍的情形下。成论的“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成受”,更见灵活与方便了。
“俱舍论”又指在清旦受八戒的定时内,如果缘碍,“若先作意,延至食竟亦得成受”。
“受戒者”,应低“下”其“心”、诚意地“合掌”、恭敬,随施戒人语”,不得抢“前”,不得同声“俱”语,必须随语,“若违不成”。
“多论”指出“受八戒”,“莫使与终身戒相乱”,“应言一日一夜”。自今日明相出时开始,至明日明相出时为止。而“成实”论则“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多)受减(少)受并得”,接俗之教以灵活为原则。
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言:我今以此八关斋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经云: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发此愿而持八斋者,得少许福;因引证云。
“八难”也翻为八不暇,有其一种,即不能闻法,故为难即: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长寿天,五、北洲,六、佛前后,七、世智辩聪,八、诸根不具。
“持此功德,(乃至)正真之道”,是愿“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把自己的“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佛)道”,是发大道心所行之菩萨行的具体表现。不仅八戒,南山一宗的立教,都是用这种义理,我们应很好的体会而发伟大的愿行!
“不发愿而持八斋,得少许福”,是说明愿为行的先导,有大愿导致大行,得大的善业福果。
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就普通说,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由此看来,哪有一种戒法专名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论,如三皈、五戒、沙弥沙弥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则须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则是作羯磨与学戒法,不是另外得戒与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说。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弥、比丘等。实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诸位听着这话,或当怀疑,今我以例证之。如明代灵峰蕅益大师,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又若单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前,只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例如明代蕅益大师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皆自称为出家优婆塞。成时大师为编辑《净土十要》及《灵峰宗论》者,性旦大师为记录《弥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为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这样看起来,八戒亦能通于僧俗。
三皈:
不属于戒,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须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从瞎说。如这样子皆不得三皈。
所谓三宝,有四种之别:
(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尽讲起来很深奥复杂,现在且专就住持三宝来说。三宝意义是什么?佛、法。僧。
所谓佛——即形象,如释迦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
法——即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
僧——即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
以上所说佛、法、僧道理,可谓最浅近。诸位谅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转的意义。因前背舍三宝,而今转向三宝。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依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依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
五戒:
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待,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据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所以我盼望诸位,对于盗戒一条,缓缓再说。至要!至要!但以现在传戒情形看起来,在这许多人众集合场中,实际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别受。我想现在受五戒时,不妨合众总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行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
另外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倘有人怀疑于此大众混杂扰乱之时,心中不能专一注想,或恐犹未得戒者,不妨请性愿老法师或其他善知识,再为重授一次。他们当即慈悲允许。诸位:你们万不可轻视三皈五戒!
当受五戒应知:于前说三皈正得戒体最宜注意;后说五戒戒相为附属之文,不是在此时得戒。又须请师先为说明五戒之广狭:例如饮酒一戒,不唯不饮泉州酒店之酒,凡尽法界虚空界之戒缘境酒,皆不可饮。杀、盗、淫、妄,亦复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实非人力所能思议。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此外我更附带言之。近有为人授五戒者,于不饮酒后,不吸烟一句。但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应另外劝告,不应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说五戒毕,以下讲八戒。
八戒:
具称“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切非善事。“斋”——是清的意思,绝诸一切杂想事。八关斋戒本有九条,因其中第六条包含两条,故合计为八条。前五与五戒同,后三条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这是印度美丽装饰之风俗,我国只有花香并无璎珞等。但所谓香,如我国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第七,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这就是两条合为一条的。观略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脚,最高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胜”——是指金银牙角等之装饰,此皆不可。但在他处不得已的时候,暂坐可开。佛制是专为自制的,须结正罪;如别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轻。作倡伎乐故往观听——音乐、影戏等皆属此条。所谓故往观听之“故”字,要注意,于无意中偶然听到或看见的不犯。以上“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共合为一条,受“八关斋戒”的人皆不可为。第八,非时食。佛制受八关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非时食即平常所说的“过午不食”。正午后,不单是饭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开食粥,需作净法等。
受“八关斋戒”,普通于六斋日受。六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二及月底最后二日。倘能发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受时要在每天晨起时,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时至夜,夜至明早。受“八关斋戒”后,过午不食一条,应从正午后至黎明时,皆不可食。
又八戒与菩萨戒比较别的戒有区别,因为八戒与菩萨戒是顿立之戒(但上说的菩萨戒,是仅就《梵网》璎珞》等而说的;若依瑜伽戒本,则属于渐次之戒)。这是什么缘故呢?未受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萨戒或八戒,故曰顿立。若渐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弥戒,次比丘戒,层层上去的。
以上所说“八关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闽南一带将来亦应当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
菩萨戒:
为着时间关系亦不能详说。现在略举三事:
(一)要有菩萨种姓,又能发菩提心,然后可受菩萨戒。
什么是种姓呢?就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以来所成就的资格。所以当受戒时戒师问:“汝是菩萨否?”应答曰:“我是菩萨。”这就是菩萨种姓,戒师又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否?”应答曰:“已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如这样子才能受菩萨戒。
(二)平常人受菩萨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业经》,可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与前说的受五戒法相同。
(三)犯相重轻,依旧疏新疏有种种差别,应随个人力量而行。现以例说。如妄语戒:旧疏说大妄语乃犯波罗夷罪;新疏说小妄语即犯波罗夷罪。至于起杀、盗、淫、妄之心即犯波罗夷,乃是为地上菩萨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谓菩萨戒虽不易得,但如有真诚之心亦非难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弥比丘戒,必须要请他人授。因为菩萨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
学习入寺规矩礼仪,目的是为了让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的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
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累功德,增长福慧,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一、拜佛、诵经
拜佛:
1.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2.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
3.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4.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普礼真言“唵缚日啰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5.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6.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7.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8.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9.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10.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像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11.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诵经:
1.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2.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3.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4.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
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5.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他零食。
6.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签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7.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8.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唾沫污染经典。
9.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化,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10.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二、谒师、称呼、请益
1.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2.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3.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4.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5.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6.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7.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8.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9.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10.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11.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12.请开示,应预约时间。
13.师问话,当实答。一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14.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15.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
16.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三、大殿、法堂、斋堂
大殿:
1.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2.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共修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3.进了大殿应该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4.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5.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只要双手结毗卢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6.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7.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法堂:
1.听经要准时,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
2.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
3.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
4.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
斋堂:
1.在斋堂就座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2.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拇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两只碗,左右各一只,两只摆齐,左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菜。
3.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4.用斋前须念供,先供养三宝后,方可用餐。用餐后念准提咒,为斋主祈福,才算结束。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5.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舔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要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四、挂单、着装、起居
1.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2.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3.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4.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5.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熄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和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7.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溅到旁人。
8.入厕勿穿净鞋,需换穿拖鞋,出厕所洗手。(或专用一双净鞋入佛堂拜佛)
五、注意事项
1.佛弟子应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寺院法规戒律。
2.不得在寺内随意谈论国家时事、政事,说四众过及其他俗事是非。
3.不得在道场范围内(包括山门处)进行一切迷信活动(如算卦、看相、烧纸钱、烧替身等)及不得宣扬邪教活动。
4.受戒弟子不得学习道术,问神人卦,相命或风水符法等。
5.寺中一切物品,皆为十方信施供养,未经许可,乃至一针一线,不可随意动用或带走。不得摘取寺庙内之水果,乃至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正如百年参天大树,因由一粒细小种子而来,因小果大。)
6.禁止在寺内随意饮食,在寺院用斋需经客堂或居士接待处许可(不得将食物带回寮房),以免造成因果。除法会期间,斋堂不对外开放。寺庙内用食,当得捐献(钱放入功德箱)。
7.使用常住物,应节约爱惜,不可任意浪费或侵损。借用常住物,用毕应立即归还原处,并放置整齐。
8.本寺不接待一切观光旅游活动。未经常住允许不得擅入禁入区域,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自弹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注意标语及告示,并确实遵守。
如对以上事项有疑问,请至客堂咨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