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佛要不要找师父呢?这取决于我们学佛的愿心有多大。
第一个目标,我们下一辈子还能转人身。它的前提是什么?我们之所以学佛,一定相信我们未来有着无量的生命,首先这一条是要肯定的。如果这一条还在疑惑,就还没有到学佛的标准,只是一个信仰,或者说还没有决心要去弄明白佛法和人生。所以,你有这个理念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最起码为未来做准备——下一辈子还能转人身。第二个,这一生或者接下来几生当中想要了生死。第三个,我要成佛。这是三个目标。
如果你要保证来生能得人身,不一定要师父,但是要有法。这个法当中最重要的是戒法。如果杀、盗、淫、妄、酒这五条戒都持得很清净,你未来下一生不但能得人身,而且人身一定很圆满。不会有眼睛、身体、智力等六根方面的问题,财富、疾病方面一般也不会有大问题。所以,五戒哪怕持一戒都有可能得人身,只是有时候不是很圆满。如果仅为了这个目标,不需要师父,有法也可以,这个法指的是戒法。对于你今生来说,需要付出的不是很大。有的人说“持五戒你还说付出不大”,他自己觉得很辛苦,但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对于你所得到的果报来说,五戒是很轻松的;如果你努力做,它不是很难的事情。这是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想要了生死。如果一个人智慧超群,过去世是一个学佛的人,有无量的波罗蜜善根,他今生能够发一个庄严的誓愿——想要了生死,而且很迫切,这说明他过去世修了很多,已经带了很多的波罗蜜,有着很强大的后盾在支撑他。这种人因为过去世有这个资粮,他这一生有可能是智慧超群的。如果能得到一个很正宗的传承,他有可能不需要师父。我们这里所说的师父是“依止的师父”。要想了脱生死,一定是要出家的。这个出家,他可以是依止一个僧团出家,不依止个人。依止一个僧团,大家都是和平共处、平等相处的,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法,这个法指的是“别解脱戒”,就是出家人的戒。出家人的“别解脱戒”是为自己负责,为了生死准备的;而五戒是一切佛弟子都应该遵循的;还有一种戒叫“菩萨戒”,是为要成佛的人准备的,他要为众生负责。所以想要成佛,一定要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同时还要有师父。
当然,如果在第二种情况,今生想要了生死一定要出家,或者说出家的概率更高,不是绝对的。在历史上也有在家人了脱生死的,在这个状况当中,有的也有师父,但他依止的师父都是秉法而行的,这个师父一般会按照传承教他戒、定、慧之法。
但是成佛,不但要教戒、定、慧之法,可能还要打破很多东西,想真修行就要这样子。在戒、定、慧之法当中,可能师父和他的徒弟之间有一个师徒的分寸,他只说法不说非法,都是按照“别解脱戒”所制定的范围去说。如果他说的有所超越或者有所不肯定的话,他们就违背了师徒的关系了。这当中实际上是非常细微的。
但是最后一种状况,如果想要成佛,这个人已经发起菩提心了,他行六度万行,任何情况都不会退转。作为他的师父就会不一样,既然想成佛,意志要很坚定,有时候为了锻炼你的意志,所用的法就会“法无定法”。想要磨炼一个人,那就不好说了,不知道是什么法,都是夺人情的;在前面这个法当中不夺人情,所以师父也有很多不同。世间人学一个技术也要拜一个师傅,那个“傅”和这个“父”不一样。我们说的这个师父,是依止师——为人师,为人父,具有双重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讲,这都是理论上的分别。
我们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想学一个简单的做饭,还得要老师教,比你拿书看都快,何况学佛呢?没有师父是不可能的。所以,从符合事物的根本情况来讲,有师父当然快,没师父只要你自己波罗蜜够也是可以成立的。但问题是我们谁能有那么优秀?
认识三宝
皈依是皈依三宝——佛、法、僧,换句话来讲是加入佛门,为什么要加入佛门,因为佛门是三位一体的——佛是教理的证明,法是教理的本体,僧是照着教理正往前走的团队,这就是一心的三个展现。佛就是我们佛弟子的未来,法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去未来的轨道和方法,僧就是伴随着我们不断提升的道友、引领和依靠。由此可见,皈依三宝非常重要。
修行需要老师指导
我们进入佛法需要皈依,但是皈依了以后还有一个深入修行的问题。《皈依之道》中谈到修行有八个次第,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详见本书《三皈依之实修导引》)到了法随法行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导老师。对于不同的佛法,要知道善恶,内心要明白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共同的,这些功课不需要老师都可以获得,只是你需要把它加深,彻底吃透,就好像读书一样,要弄明白。当你还想往前走的时候,就是法随法行。如果你们不来,通过网络、电话,可不可以禅修?不行。因为很多都是现场问题,可能在场外听的感受完全不到位,甚至会产生很多质疑,但是在现场就很自然。所以,讲法是没有办法这样去传播的,而且最究竟的佛法也是在生活当中,它都是应机而说的,当下出现的问题,必须当下去处理的。
什么叫“依止”
所谓“依止”,依,就是依靠;止,就是在停留在这里。依止就是找一个老师来教导你,以他所说的为你前进的方向。佛教有八宗,每一个宗里面的修行方法也都传承了几千年,有的完善,有的不完善,有的高深,有的浮浅。你依止了一个师父,要跟他学习这个传承的法,他要一点点教,如果他全部教给你,一定会出问题。就好像一年级学生只能给他一年级的课本,你给他太多,成了负担不说,还会成为毒药,依止的重要就在于此。这个时代,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有善知识的摄受,我接受了整套的修法传承,当时没觉得那么重要,但是如今看到佛法现在的现状,觉得自己确实很幸运。
要理清依止的关系
修学佛法要依照次第,因为它可以平衡因果和障碍。每个人觉性的开启,与世界是同步的。世界当中的信息非常复杂,不是说佛法复杂,而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复杂,需要很多的对治。这部分的功课,如果你做得扎实,那么你的修行基础就很稳当。找一个老师,并不是说他有什么高深的法,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因缘去修行,你要对他有信心。对他有信心是要有条件的——要看他有没有传承,最起码他愿意不愿意摄受你,是不是为了世间的目的摄受你?
作为弟子,我们要有追求佛法、追求正法的意乐。作为老师,要有传承,要有一个完善的修学体系,这样师徒之间才能够互动。不然依止就会变成世间的事情,依止之前不观察,依止之后开始都是情感的累积,到最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完全不是法上的事情,在佛法当中造业的人太多了。我们一定要去强调这点,因为人身难得,每一个想追求生命解脱的人都是非常宝贵的,尤其在这个佛法青黄不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清依止的关系。
修学佛法的重点在于行
依止也分很多阶段,不管你有没有依止的心,我们是以修行开始的。大家来到这里禅修,它的重点在行上,不是在了解上面。针对你的行,我们每天会羯磨,给大家一个梳理,以便大家先开一个点,由点带动一个线,再带动一个面,慢慢展开对于佛法的了解,这样同步地前进。这样的修行一方面体现了效率,另外体现了方向,而且还是一种保险。我们之前在佛法当中吃的亏太多了,真是不堪回首。在初期我们要树立佛法的正见,一起禅修,长期和大家互动,在这个方面我自信还是可以做到的。一方面现在国家给的政策很好,学佛的人也有意愿去修学。在僧团还没有建立之前,居士发心修行很难得,这也是佛教很重要的事情。有好居士、正信的居士,才有正信的出家人;有正信的出家人,才有正修的出家人;有正修的出家人,才会有解脱的圣者。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和方向,我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道业,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佛教。
有的时候,我说话也很刻薄,也许会伤到别人,但是遵循规则修行的人,应该有这个心量。大家应该开诚布公,为了佛法整体的利益和修行者长期的修行,不应该再坚持我知我见,那是佛陀所不欢喜的。佛弟子应该勇敢地朝着正知正见前进,佛法生活当中,没有办法避免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客观公正地对待。
我们的羯磨就是在依止范围里进行的,因为它是修行当中必须要了解的,所以叫羯磨,也是依止法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别人的观点我们心里有数就好了,也不要觉得我们就是正法,别人就是错的;我们对别人要有最起码的尊重和包容,可以为他祝福,可以想尽办法和他沟通,但是不能起人我是非的争执,那样会伤害到佛教。佛教的存在是每个佛弟子一切功德产生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够为众生服务,能够分享正知正见,这对于佛法的未来,对每一个众生的福祉来说,都会带来力量。不管这个力量起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最起码这个福报会回归到每个佛弟子。
修行的人一定不要犯短视的毛病,只觉得自己的修行重要,自己的正见重要,而不和别人沟通。一定要打开心胸,关注佛法的生活原则,当你看到佛法当中的生活是这样的状况,这对于你个人的人生,对于你处理很多事情也是一种借鉴。
皈依和依止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系统且有效率地修学佛法,在修学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商量的地方。
修学佛法的条件:时间与团队
从世间的规律看,实践佛法对一个居士来说挑战很大,因为会受时间的限制。修学佛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时间,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去实践。另一方面,还要有投缘的师、法、友团队。师、法、友三个要素,是从信仰佛法走向实践佛法的必要前提。
选择依止前,需相互观察
选择依止前,师父需要观察弟子,弟子也需要观察师父。需要相互观察三年。
弟子主要从两个方面观察师父:一是看师父的法有没有传承;另外要看师父有没有实践他自己的法。当然,还要看师父和你是否投缘。
师父观察弟子,首先要看这个弟子是否具备了追求解脱或者成就的正愿;其次,他的因缘允不允许;另外,他能不能够依教奉行。这些方面都是要去考察和了解的。
相互观察、了解的重要性
为什么需要考察、了解?因为想要系统地修学佛法,并非简简单单的一招一式就能学好,在实践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因缘和条件。“大家一见面,我给你传,你去修,修得好也罢、坏也罢,那是你的事情”——这种情况,就不存在着依止关系,因为它不属于系统地修行。佛法之所以让人能够成就,首先是要系统地修行,这甚至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为什么师父要观察弟子呢?免得互相耽误或者互相造业。如果弟子的加行——宿世的资粮不够,还强迫让他去修行,总有一天他会走不下去,这样就会失去“道”,友”变为“仇”。人间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人情关难过。对于大部分情况,大家只是结个善缘,好也罢、坏也罢,我发我的心,你掂量自己要什么,大家互不勉强。
如果想要真实地去修行,想要正式学佛,这些情况就要说清楚。大家来到佛门,并非因为情感而聚集到一起,而是为了解脱的大事,或者说见性明心的大事,都是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来。所以,它的要求会与世间的规则不一样。
师徒之间,因“义”而“合”
另外,从结合的因缘讲,这叫作“义合”。平常,人和人的结合,包括父子、亲朋好友……这些种种的因缘,这都是“天合”。“天合”是前世注定的,而“义合”是基于法的原则,大家都是团结在法的周围,所以它的因缘不一样。这个原则分得越清楚,以后的路走得就越远。
一个人想见性开悟,要经历在无量的师父座下学习的过程,也要聚集无量的福慧。一个弟子在依止师父的时候,修福、修慧是属于自己的范围,这些自己要努力去完成,并非每件事都需要师父手把手地去教,这就失去依止的真正意义了。
尊重因果,规划未来
现在虽然是末法时期,但是法的轨则一直没有变,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无论是老弟子,还是新学佛的人,大家都可以以此为参照,看看自己的心态、福慧资粮、正愿和因缘,这些方面都处于哪一个阶段。心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未来要有一个规划,缺什么就补什么。
时间过得太快,我们不能够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佛法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切都是很规范的。有些人总是太忙,没时间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在生活的层面虚度时光,这真的让人感到痛心。但是,人间本身就有差别相,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这个因果,不能有丝毫拔苗助长等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做有关人生学问的人。我们有很多的无明、不足,如果想要获得一些安慰,当然要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就是亲近善知识。
人毕竟是要在生活中成长,生活中能够陪伴我们成长的不是道理,不是书本,而是善知识。这是人的一生,特别是出家人的一生中,非常难得、宝贵的一笔财富,能够伴随我们终生。善知识不仅给我们说法,还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依靠。
这个恩德,在佛法中有种比喻,父母生的是我们的色身,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命来换我们的命;但这种恩德也没有你的法身父母——给你带来佛法、人生指导的善知识的恩德大。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并不是说我们父母恩德不重要。
对于衡量善知识的标准,这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很多人学佛的两个目的:一是解脱,也就是消除烦恼;还有一个是成佛。这两个目的是有差别的。佛陀出家不是为了自己,如果你能深刻地去思维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确实如此。佛陀是忘我的,他忘我地关注一切众生的安乐,是这个愿让他成佛的,他并不是想解决自己生老病死的问题才去出家的。他对众生的安乐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怀,这种情怀成为了他修道的力量。
想要找到指导自己的善知识,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正知正见,这样才能够判别善知识最起码的行为思想。对于善知识来说,他首先要有传承,另外要有慈悲心,一定要具足戒律,当然善知识也许不圆满,但这些是最基本的条件。大家应该能了解到满足这些条件不难,难的是什么?在真实的修法当中,佛法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琐碎而追求所谓的圆满或者完善,对待生活不能够用放大镜看,包括对于善知识也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看。
善知识不圆满,可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传承一定能够为你的修行带来第一个因缘。可是修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善知识能够给我们的,就算你信心再大也不能够放弃自己的努力,所以这是两方面的问题。但这些还不是究竟的,所谓的秘密甚深自心法界,就是华严所说的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事事无碍的境界中,想要成佛,首先对于行者的要求是殊胜的大乘种姓,就像佛陀出家是大乘种姓的显发,忍无可忍,为什么?不是自己不能够忍受轮回,而是不忍看一切众生痛苦,所以寻求答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殊胜的大乘种姓,不是一般的大乘种姓。一般的大乘种姓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解上,没有这种生命的承担力。而殊胜的大乘种姓“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他一定要碰到他所信服的善知识,他与善知识的理想和目标是相同的。然后,“于之共道,以善修习”。什么叫作共道?人间共道善法、佛法当中的戒律生活、别解脱戒乃至菩萨的六度万行,这都是公开传的,“于之共道,以善修习”就是很圆满地修习,很善巧地修习。
最后,“由菩提心最具猛力地发生”,这个菩提心的发生是一种生命现象,像电光火石一样。这种菩提心显现出来的时候,他才会要求最殊胜的口诀。这种摄受他的师父叫作“无上之师”,并不叫作善知识,善知识是共同的,如果你要寻求那种真实地能够给你的生命带来依靠的善知识,实际上就是寻找佛。而佛陀不在了,佛陀的精神在;佛陀的精神虽然在,但不能说话,所以还需要一个会说话的人来传递。
打个比喻,在这个电脑时代,我们可以把经典载入电脑,把佛陀的形象做出来,这个“佛陀”是可以跟你说话的,但是就像一个机器人,它永远没法代替善知识对你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善知识恰恰是我们最难获得的一个资源。可是,如果你有信心,这个难得的资源在凡夫身上也能够达成,所以信心很重要。建立信心的前提就要看自己对佛法理解到什么程度,要解行并重。行法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了还有出发点的不同、起点不同、法门上的差别。可能我们这个话题说得过多了,但是你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拓展这个话题,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珍惜佛法当中的每一个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