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缺乏智慧,我们的生命必然充满黑暗。佛陀用他多生多劫的福报为生命开拓出一道光明的相续。我们的内心要想获得这盏明灯与光明的照耀,必须拿出勇气,拿出承担。
大乘的妙意,就是在与一切父母有情的分享当中获得自己的菩提果位。试想我们哪一个人,自他出生以来,是没有责任和使命的呢?所以不要认错方向。佛法之所以是佛法,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承担,才能够分享到其中的法味,这是因果的自然法则。
菩提心这盏明灯,要通过我们自觉自愿地承担,才能够灯灯相照,借鉴到佛陀的菩提之道。
人生无常,佛法难闻。但是佛法不在哪一片国土,不在哪一个众生的心里,它遍一切处。每一个人,只有信得过,才能够去承担,才能够去奉献,而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修行!借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祈祷佛陀,祈愿我们能够在承担中了解到他的密意!
我们要感恩,感恩每一个人的付出,感恩有机缘来到禅修道场,在成就道场的同时,我们也成就着自己的菩提。每个佛弟子都应该为利益自己的生命而投身到佛法当中来,有佛法在,有佛陀在,才有我们佛弟子每一个人的未来。
佛弟子的成长,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不是说我们今天皈依了,就已经非常坚定或者坚强了。你还会有你的生活、朋友圈,还会受这些影响,但是我们内心大概要知道一个原则。
我们现在所学的禅修,可以说是单刀直入。但是我们要明白,佛法中真正的修行实际上是在生活中兑现的。现在整个中国佛教,还没有成长起来,比如生活化的佛教,佛法系统的人文关怀,还没有到达那一步,我们最起码需要一二十年的建设。
我们对学佛的历程有过一个划分,大概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结缘;第二个阶段就是正见,真正地进入佛门;然后就是实践,真正地踏入修行就是第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与大众分享。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佛弟子在正信的路上不断拼搏的过程,它就像升级考试一样,佛弟子和社会的互动也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但是,当你的心里已经建立了正信的时候,就会明白我们学佛不仅仅是禅修。
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来到道场,不管你们个人怎么样,每天在道场中这样强度适中地共修,也许会觉得有些压力,心力不足,但只要大家提起精力,稍微发心也能够跟上。可是回去之后,再精进的人和在道场比起来,都变成了最懈怠的人,那是环境的问题。可是我们也不能够天天住在道场,每个人都有他的责任,毕竟在世间不自由。那要怎么办?这就是佛弟子在度过了结缘、正信、正行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佛法实际上讲因缘,因缘最重要。比如说大家觉得和我很有缘,可是如果我不在这里坐下来,你怎么知道我和你有缘?或者我不发心去做这个道场也不行。为了这个事情,我要做很多辅助性的工作。
常住他们已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现在在第二个阶段。他们也不能够只考虑到个人的修行,必须在统一的框架下面,要有依教奉行的精神。我们每年十几次的禅七,就这几个人全力以赴地在护持,这是外在的。从内在来讲,是不是这么做就会妨碍我们个人的道业呢?恰恰相反。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触。前十年,我的出家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参访的生活,充满了考验,但是因为心里有法,知道要求法,心里只念着这个事情,再苦再累都不觉得。但是相比较而言,这十年我和大家结缘,开始也有困惑,觉得对自己的修行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回过头来看此事,完全非我想象,我真正的安心还是在和大众结缘当中。
人的生命真的非常复杂,很多事情觉察不到。你认为它不是个大事,实际上在某一天就会成为你很大的障碍。所以大乘佛教,特别是《普贤行愿品》,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圆融地修行。末法时期,一个人要圆融地生活谈何容易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真的是独木不成林,只有在大众共修当中,在大众互相给力当中,才有可能获得自己修行的机缘。所以,反过来看,成全大众比成全自己更重要,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学佛的共同目标——培养智慧
在佛法当中,从表面现象看,也有平常生活的运转,但是它的内涵、核心都是围绕佛法的。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有各自的因缘,但是目标基本一致,都想修学佛法。可是佛法的量很大,穷人生阅历,尽自己所能去思维,有时候也很难理解。
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大家来到这里,是因为有信心,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智慧。所以,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自己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我们没有智慧。什么叫作“没有智慧”呢?佛法当中所说的智慧指的是对生命的体验,而非聪明!和世间的概念是不同的。
佛弟子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是长期的,一段一段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也不是一世两世的,这才叫生命。生命出了什么问题呢?生老病死、自我的执着。“自我”又是什么?“执着”又是什么?实际上世人都在这种境界中生活,却不知道这些概念,所以,佛弟子的明灯——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界讲说了“佛的知见”。无论学不学佛,我们人的本性实际上都有对生命的渴望,希望提升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天然的本性。
大概的范围定下来了,我们可以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把我们来这里的目标再重新梳理一下。生活当中的内容太多,如果我们不能梳理,就好像在茫茫人海当中,看不到人类需要进步的旗帜,看不到佛陀所说的“智慧的标杆”是什么,我们就会被生活淹没,被岁月冲刷。
修行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断地沉淀
我们佛弟子要时时刻刻返回到主题上来。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非常复杂,因为这是生活或者叫实际状况。在我们道场的运作以及平常修行的状态当中,我们修着修着就回到了过去的思维模式上。修行需要不断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沉淀、思考,还要积极地修善、修福,这是在佛法当中能获得安乐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善,是充满了阳光与生命质感的心理活动。内心有善念,外在才能变得柔和,才能融入佛菩萨的生命境界和生命体验当中。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个过程就叫无我,即《金刚经》上说的:我们发了伟大的誓愿——想要提升自己,乃至一切与自己有缘的父母众生的生命境界和品味。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帮助他们,这是内心决定的信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别人不了解、不理解,或者因为因缘、现实的问题,很多事情很难落实,怎么办呢?要忍辱!忍辱是无我的基础境界。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奇妙,就在于它的多元多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单一的角度、一个思想,从根本的角度来讲,法界当中万事万物都是和谐圆融的。而我们一定会有所取舍,有所相对。已经拥有的,这是我们的优点;需要去学习、开发的,这是我们的缺点。我们的缺点都是依靠自我的角度和看法而存在的,我们的优点都是依靠善念和忘我而存在的。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两种生命内在的动力,我们佛弟子虽然有了目标,在前进的路上,也会时时刻刻受到这两种力量左右。从外在看,我们每天都按部就班地修行、生活,住在自我的世界里,可是内在却是这两种力量的较量。我们在佛法的生活中能坚持多久,在未来能得到多大的安乐,这一切都要看我们的手段,要看我们的手眼,要看我们的知见和我们的忍辱!
不能无我地修一切善法,就总和魔业相应
我很了解大家修行的不容易,尤其大家都是居士。居士意味着什么?我们对佛法的核心还很难去体验,因为佛法的核心是以出世为根本目标的。作为居士,从行为上首先就界定了内心还是贪恋红尘的,这等于是佛的“外子”,还不是“内子”。说这个话,实际上是很客观的。你们的内心没有体验过什么叫“出世”,有一事不知,必为一事所惑!
当年,有一个国王梦见一头大象,头和身子都在窗户外面,而尾巴却在房子里面。这就代表,末法时期,佛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心总在世间。身体可以出世,比如大家来到道场就是出世,而心一直按照世间的轨则运行,还不知道出世的轨则是什么!因为有些法,身份不相应还不能学,比如戒律,以现在的因缘还不能听闻,只有发了增上的心才能听闻。
在当下充满矛盾的现实当中,想修行很难!虽然在佛法当中有所认知,有所努力都已功德无量,但是要切记:做一个无漏的功德是非常难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觉照。在佛法中,如果不能无我地修一切善法,就总和魔业相应!这在因果当中,就是不清净!大家看世人多么厉害,发明了原子弹,可是如果没有相对性,为什么会发明原子弹呢?如果没有敌人,需要原子弹吗?你说你是为恶人准备的,可是你能够分清楚哪一个是恶人,哪一个是善人吗?事实永远会超乎我们的预想,这就是人生的不容易!
具足出离心,行于中道
有时我们觉得心情很好,想出去转一下,当我们出去了,心情又变了;有时我们想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当一桌美味做好了,我们的胃又接受不了。此时,我们又将何以面对?人生啊,换个角度来看,它的无常性虽是佛陀总结出来的,却是真实存在,真实不虚的。活在这个瞬息万变、身心不可控、外境不可控、人事皆不可控的当下,我们要如何、在何处安身立命呢?很难,非常难啊!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我们会觉得很难,“天气这么热,身心这么弱,我要怎么办啊?”内心的煎熬就来了。
佛法不是让你担心的,要尽量地放松身心去修行。如果修行超越了你的承受范围,也不要硬撑,这就叫中道。修行人是谁招呼谁呢?永远是自己招呼自己,大家要明白啊!成年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如果觉得很有压力,那我现在问你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个小孩,如果你还有很多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老人,甚至为了维护你的面子,你也不能轻易说出你的脆弱和障碍,这就叫人生啊!如果觉得现在已经到了绝境,那我告诉你,人生会一个绝境接着一个绝境,一个比一个波浪大,你将何以面对未来的人生和生活呢?!
我们不要轻视当下这个简简单单的环境,我走的地方太多了,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虽然热一点,但这比起地狱来说好多了!所以,我们内心有没有坚定的信念,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没有清净地思维过,这一切妄念的产生都是因为执着于自我。这样,你的心就会换一个角度,富有弹性地去审视自己当下的遭遇以及未来的人生目标了,就会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获得清凉,获得安住,然后才会带着觉照做每一件事情。你会从每一个当下,会从自己的觉受当中,慢慢地学会如何训练自己的这颗心。
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碰到障碍,如果没有碰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如果没有真正地拿生死来考验自己的话,你永远不知道佛陀为什么那么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很伟大,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是如果在父母身上去看呢,真的是不足以报答。佛陀犹如我们的父母,犹如所有佛弟子的父母,所以我们佛弟子要放松身心,不要让自己把心搞得很疲劳。心放松了,身体就和谐了,要走中道,不要特立独行。佛陀如是教诫,我们就如是行持,这就是依教奉行的最起码的佛弟子。我们不能够做佛的逆子,佛陀说这边,你硬要往那边;佛陀让你中道住,你偏偏要苦行住,跟提婆达多学,不要那样子,要平平常常的。如果有那份精进,就把心放松,不断地用一生去证明、坚持,不在一朝一夕。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不要用意识打妄想就不要动念头。不是自己给自己开药方,想怎么样解脱,想怎么样解放。
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安住,懂得珍惜,懂得当下的放松,那么佛陀所希望的佛弟子的整体节奏,才有可能产生。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节奏,自我就会在这个整体的步伐当中慢慢地被溶解。这说明我们的修行获得了进步,而且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心会变得柔软。而不是学了一些概念,自己的我执却越来越强了,对错的分别更重了,那一定是被魔摄持,要有这种警惕性啊!
念念不忘,才有觉照
现在道场的温度是35度,我们到印度,45度!我们到佛陀当年讲经说法的灵鹫山,如果赤脚站在地面,就跟站在火炉上一样。印度人还得必须每天劳作,不会因为这种状况哪一天就休息。所以,心清凉,境是可以转的,你敢不敢挑战?你知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有没有决定的信念?会不会放松身心?
大家还是要懂得珍惜啊,人生一个因缘出现不珍惜,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们不要为了修行而修行,要有一个解脱的愿再去修行。修行不是为别人修的,佛法的道场是没有任何执着的,有缘分就共住;条件不允许,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忆念道场,好好地修行就可以了。你的心,首先要知道佛法是人生的方向,这是核心;念念不忘,才会有觉照。不是今天有个决心,就好好修;明天有个放逸的机会,就去放逸,那不行。
人生就是自己去选择,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有的时候修行不能够前进,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放松,可是你的愿没有退转,你的心没有沉溺在世间的五欲六尘当中,这是核心的不同点。当自身完成了净化,我们对于外在的事情,无论是道场的或者自己的生活,才会慢慢地懂得与人配合,懂得去羯磨。这说明你的修行已经能够满足自己所用,已经可以为他人付出了。付出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别人接受我们的付出,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消除障碍。这样慢慢地,从境上就会真实地看到自己的自私与我执,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颗心多么难以对付,才会真正地增长历练和智慧。
我们首先是从心上修,然后在事中修,最后在事中和大家共同去承担,这就比较好。这样,一个人在佛法中就会比较充实。做事是让我们快速提升的方法,但是它是需要基础的。我们看到世间有些人特别有能力,乾纲独断,好像皇帝一样,是指挥型的,这与佛法不符合,因为那是我执嘛!
佛法实现的是什么样的智慧呢?大家互相商量,产生一种中道的对接。如果我们举办一个禅七,来的人一定有上等根基和下等根基的。我们要让上等根基的人有所认知,同时也让下等根基的人有所前进,要站在这个角度去服务众生,而不是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多么完善,那和缘起法不相符。我们首先要接受这种不圆满,然后在不圆满当中随分随心去做,不论改善多少都是对佛陀的供养。反过来,我们并不求外在的圆满,而是真正地让每一个人从不圆满当中也学到很多的智慧,就像我们说的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方面的学问。
所以,佛弟子大部分时候应该保持寂静,心要静下来,不要吵吵嚷嚷的,“一定是这样的、这样一定不好……”没有这些概念,这也是另外一种我执。有的时候不需要语言,佛法是一种很含蓄、灵活与自然的生活模式。
在奉献中获得成长,在接受中学会慈悲
有些时候,场面可能很难控制,因为人的习性、习惯好像各自不同,我们要学会接受。人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才获得自我的改善。这个时候学会接受,就叫慈悲。别人是在给我们说法,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要觉得对方需要佛法,他是在成就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时时刻刻都要带着无我和感恩。在生活当中实践,才叫真学习。佛弟子不要学成一个孤僻的人,佛首先是为整个人类在做牺牲,佛不是一个孤独的人。那么,佛弟子就不应该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每一个众生的不完美,因为他们都在教我们改善啊!独木桥难行,不要走险僻之路,不要封闭自我。要在奉献中获得成长,在接受中学会慈悲,慈悲自己,慈悲他人。每一个地方的因缘都会不同,你首先要解读这个地方的性格和因缘,才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地方的法。
上座的时候容易用功,下座的时候就很难;顺缘的时候容易用功,逆缘的时候就很难;年轻的时候容易用功,老的时候就很难。大家要把自己的道业挂在眉梢上,自己用功是给自己用的,不要和人起争执,不要看别人的过失,没用啊。
所以,以法的角度,从心、境与事当中不断地坚持、成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要学会裁剪世俗的生活,才有机会和时间修行佛法。修行如果没有出离心,就如同是那个大象,心在世间,修什么都还会落在世间。这些都要经常思维,我们的烦恼、习气、情执才会消散,时时刻刻才会接近法,内心才会有光明、智慧,才不至于被黑暗蒙蔽现前的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