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离一切相,行一切善法,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心里要有一种更高的视野。不仅如此,还要有一种方法。什么方法?比如,你想帮助一个正在造恶业的人,并不带有自己的角度,因为你确实看到他正在造恶业。你是想改善他,想真诚地帮助他,这里不存在执着自己对不对,因为你知道佛法对。你不是用自我去帮助他,而是用法去帮助他,这个前提是对的。
如果有错,错在哪里?方法不够。方法不等于单单的劝说,方法是落实的手段。为什么说的时候会投鼠忌器呢?如果考虑到人家的自尊,那么你一定会很善巧地去说。如果你觉得他很执着,或者说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他才在造恶业,那么你就试着和他探讨这个问题到底对不对。你并没有想改变他的这个行为,而是从因上和他商量。不要直接武断地改变人家的所作所为,如果那样就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干涉。另外,毕竟我们智慧的圆融程度以及体验程度都是有限的,我们现在要想去帮助他,唯一的积极因素,就是我们的发心没有错,所以要肯定自己的发心。
同时,我们也不能够追求结果——我就能够把他改变。真正能够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有很多种因缘,而对于佛法,我们现在都还是一个学习者,佛陀也说过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别人觉悟。我们只是在分享法,当分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解决他的问题。我们不能够把别人当作小孩,觉得自己可以把他的任何问题都搞定。我们只是安住于法,并不求结果。当你安住于法的时候,很多事情自然成熟,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这个世界存在问题,但如果我们觉得“我要去改变世界”,那我们一定是错了。我觉得乔布斯就很可惜,乔布斯说的那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从这句话当中已经看到了他的命运。不能因为一个苹果手机就放大我们的自我,我们的福报是承受不住的。换一种角度,我们服务世界是可能的。因为改变世界是从改变人的精神开始的。
很多修行人都想利益众生,虽有发心,很多时候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因缘所限,因此随顺缘起也很重要。当然佛菩萨有他们的方便、智慧和福报,利益众生能够随心所欲,炽燃利他。虽然我们没有达到,但是我们现在要培养这种发心,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这种能力。我们对别人的帮助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发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并不是以结果来判断发心的价值,随顺利他后才能渐渐到达炽燃利他。
在世间,为什么那么难以帮助别人呢?因为每一个事都有它的因,因存在,果必然出现;因无明,果自然不可改变,所以不可勉强。人类的问题不是说不能解决,关键是人类在不断地制造问题,这是迷惑造成的,迷惑不去除,问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所以佛菩萨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让我们从迷惑当中解脱!这才是究竟的利他。给人一个思想,远远比给予饮食要有用得多。思想是生命之根。思想如果无明,人生没有结果,虽有饮食却没有价值,互相伤害,即使亲人亦难免!我们可以参照这些做抉择。
供养有四种:饮食、衣服、医药、卧具。
修道人是世间的福田。佛陀讲我们世间是有分工的,一部分人为了人类的解脱去修行,所以他脱离了生产;一部分人一生在生产当中不断地付出,没有办法有空、有机缘去修行,所以通过供养饮食、医药、卧具等,就会分享到精神财富拥有者的生命境界或者说他内在的功德。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链接,让生命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够促进个人的生命提升。在世间,也是不断地流通着这种生命的对流。我们在家庭当中、在社会当中,都会和很多人发生这种链接。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个礼当中就有一个送礼,是每个人出生以来都会学习的。礼是一种祝福,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本分的事情。但是在所有礼当中,我们对上叫作供养,对下叫作布施,上供下施。供养三宝,是因为三宝拥有的是真理,它所对境的一切都和真理有关,这样我们就能分享到真理的因缘。
佛说一切法都因缘而起,毕竟空,显现苦、空、无我、无常之相。有这些理论,就会有人去奉行,奉行的时候就有了对生命的了解,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修行,如果不修行,生命就永远处于无明、苦恼,处于没有保护的黑暗当中。但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如果因缘不成熟,他可以通过供养,为他未来修行、接近生命的真实,创造一些条件或者做一些准备。
在世间,因为真理的可贵,所以在所有的布施当中我们供养三宝很殊胜。以供僧为代表,他们能够现量地接受到我们饮食的供养,我们就种下了最上等的、最殊胜的福田。我们如果想供养的话,首先要了解到三宝的功德。我们应该以清净的、对于真理渴求的心,先发愿,然后用心地做好饮食,再供养给尊者,他们收到我们的供养,会为我们祈祷,会为我们回向、祝福。我们自己也要把这种善根浓缩到生命里面,要发愿回向给所有的人,让他们也能分享。这样一个善业,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就是永恒的,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我们种的这个因也会变成一个永恒的解脱的因,同时我们把祝福传递出去,也会扩大我们的善业。
行持善业应该具备初善、中善和后善。首先你了解了三宝的功德,发心供养、做好一切准备,去落实这个事情;接下来如法地供养,能够让受供养者产生如法的功德;然后通过大家互动、相互圆满,最后你接收到祝福,也分享给所有的人,希望他们能得到这种善业。以这样的心,一念的善,让我们觉悟是有可能的。
什么是不如法的供养呢?就像我们所学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一样。一个廉洁的人,他不会随随便便地收供养,因为人是有尊严的。作为法,它是有真理的生命,它拥有生命的力量,所以不可以随随便便地、潦潦草草地、不如法地供养。我们可能对佛、法、僧不了解,但是我们在佛法中首先要重视我们的动机。在现在的大城市里面,有一些乞讨的人,很多人出于爱心给他一些钱或者做些其他的善举,这都很好。虽然他比我们福报少,但他同样是一个生命,他没有比我们低贱,所以我们不能以一个布施者的高傲姿态,随便甩给他,那是不如法的。另外,我们也不能带着怀疑的心,要带着感恩的心。如果你今天碰不到这个行乞的人,你想布施都没有对境。这个人放下他的一切自尊在这里乞讨,给我们带来了积福的机会,也许他就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我们不了解他,所以我们不必怀疑他。如果觉得做不到,可以少供养一点,但是内心也不必产生种种怀疑的负面心态。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这样的,非常直截了当的,带着一种真切的、符合人类的关爱的心去做。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动机或者因果,那是他的,但是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动机,这样才会达到圆满。
我们道场一直让大家诵《普贤行愿品》,就是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圆融地做事来践行你的智慧。
如果你觉得身心很疲惫,通过这一年时间的调整,首先把心安宁下来。同时运用禅修的方法,心里得到一个安立的地方,处理好内心的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的问题了。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精神要圆融地去对待,就算家人有所担心,你也要想尽办法让他们不要担心,这也是菩提心的一种表现。如果你想解决,而不是拒绝这个问题,那么一定会有突破。
同样的,对待工作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在娑婆世界,通过修行就想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出现危机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这一生就是想直接往出世走,那么你就只能出家了。既然你没有出家,还是在家的身份,就应该有在家的行为和思想。
我跟很多人说过,如果你们不会运用佛法,那就把它当成一种规矩。在世间,还是要按照世间的规则去做事。你每天可以拿出一个小时,即使一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零敲碎打的时间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排毒的时间,因为每个人毕竟还是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生活的,不要浪费时间,时间一定会有。
我现在也有这个矛盾,不只是说你,也是在说我自己。我也很忙,很多事情都和修行没关系,只能想办法去适应。
在佛教中,孝道是以地藏王菩萨为代表的。地藏王菩萨为了报母亲的恩,在和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探讨孝道问题的时候说了很多现象,最后总结性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起心动念无非是业。”这句话说了以后,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心情非常沉重,她就退到后面去思考这些问题了。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真的不是为自己而活,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如大海,如果我们管不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不孝。就好像我们自己不行善业,走在了父母的前面,这就是不孝。所以孝是什么?是对因果的遵循。
《孝经》就说得很清楚,孝分大孝、小孝。圆悟克勤禅师和宋理宗有一段对话可以用来阐述何为孝。他们两个都是有生命经验的人,圆悟克勤禅师是很有影响的法师。宋理宗前来请问佛法,作为皇帝,看到的人间万象非常多,所以他们谈了很长时间,最后禅师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佛法以一心统万殊,陛下以孝心理天下,本无二致。”
为什么世间有菩萨?因为菩萨视众生为父母,他就是个大孝子。而平常人就认为他只应该孝养自己的父母,没有想到天下人都应该孝养。作为皇帝来说为什么以孝道治天下?这是视天下人为父母。过去真正的内圣外王就是把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当作自己的父母,要为他们规划物质基础,还要为他们计划精神贫乏走错路了怎么办。
当你认识到心的时候,心就有大有小,有来有去,有烦恼有智慧,有执着有放下,一切都是孝与不孝的抉择,你放下就是孝。《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要随顺众生,这是一种策略,不是不帮众生,而是说你需要等待,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慢慢地伴随他,不舍弃众生。所以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利益有情啊!
孝的理论好说,实践却非常复杂。佛教的事业也是孝的事业,同时也是文明的事业。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宗教,无非是为了让人达到这种生命的质感,而对于生命的质感,最直接的体会就是孝。所谓孝是什么?在动物界是以羊来诠释的。羊的孝是如何表示的呢?它是跪着吃奶的,这是天性。所以羊是仁慈的,它的面相都是仁慈,动物也有动物的相,也是它们心的展现。在自然界,孝是什么呢?风,风是孝。风是顺着来的,它催熟万物,让万物成长。孝在动物界以羊表示,在自然界以风表示,所以孝是风化的根本。古代帝王首先是以孝治理天下,天下就得到风化,其他的治理办法都不好用。所谓“仁”还是一个概念,仁是相对天下来讲的,孝是相对个人讲的,只有个人圆满了,仁才能出现,仁是一个扩展。这犹如在中国汉代,我们民族进行文化统一,独尊儒术。儒术的核心就是孝,所以那时考核官员就是先取孝廉。一个人如果有孝道,你让他做什么事,他都有承担。
孝,像什么呢?就像木头、柱子一样,立木支千斤!所以孝道是要立的,整个房子都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世间也是要靠孝道支撑起来的。没有孝的世间不可能有文明,只能是退步;一个家庭没有孝道,不可能有传承;一个人没有孝道,就没办法格物致知,达到人生的进步,没办法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性化掉,化不掉自己的习性和秉性。孝是一把利剑,是根顶梁柱,因为它威力特别大,所以天下才能风化。
孝,就是念恩。知恩报恩,就是从生活的当下,从父母身上去找。孝,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对父母的爱叫作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爱,你敢信任他吗?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做到孝道,修行从哪里进步呢?他没有对生活的感受。所以知恩是报恩的前提,你要知恩首先要有知恩的环境。知恩报恩,一切都是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孝,不足以为人啊!
关于杀业,在戒律里面规定得非常具体,它的成立首先要具备杀心、杀缘。杀心就是你动了杀死对方的心,杀缘指的是拿起东西去杀人,把行动落实在方法上,不仅是指拿起刀杀,还有咒杀、随喜杀。这些都和杀业有关系,只不过根据最终的结果,就像量刑一样——如果被杀的人死了就犯了杀戒;如果你动了杀心,也用了方法,但是这个人没有死,那就是另外一种状况。
游戏中杀人虽不足以让你失去人身,却会在你的意识层面留下种子。这些种子像毛毛细雨,你天天打游戏,最后闭上眼睛去禅坐,脑子里全都是杀杀杀。当你临终的时候,看到的幻境都是恐惧,因为在这种因缘下,你的心是在感受着杀的果报。由于心累积的这种业力,马上就会使你进入恶道。平常人造杀业,可能一生造一次,法律会惩罚他,所以没有太多的机会不断地造杀业。除非那些职业杀生的人,一般来讲他们命运都不太好。如果心里不断地串习这种杀念的话,确实很麻烦,对我们生命的影响,最起码不是正向的。
杀生,是这个时代的劫难。在中国唐朝,乃至几个朝代,朝廷会在正月、五月、九月这几个月中全民禁止屠杀。大批量的养殖,大批量的屠杀,也是近百年的事情。所以,人首先是观念上的破坏,之后才会出现这种大量的行为。动物其实和人一样,它能投生为动物,也有着很大的业障。可是作为人类没有权利主宰它们的生死。因为它们也有生命的自由,这就是杀生为什么违背自然法则的原因。人认为动物可以吃,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也很多,这都叫作劫,都是因为无明黑暗造成的。它不断地出现,波浪式地前进。无明和智慧,仁慈和暴虐,正义和邪恶总是交织在一起。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这个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不去发愿,一旦境界现前,人真的是无能为力,所以才会有很多惨不忍睹的事情发生。
放生能够做到养老送终才算最大的慈悲。放生的条件和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天天放生就好,如果天天放生要多大的场地?多少的人力?所以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放生在近代还要考虑生态平衡这个严重的问题。
有一些很热心放生的人,积攒了好几万块钱,都想放蛇却没有经验,同时他们自己不敢上山,觉得出了钱就有功德,于是雇人来放。其实雇的人也害怕,他们带着几万元买来的一车蛇,来到没有人的山沟旁的柏油马路上,边开车边从袋子里往下倒蛇,结果他们开的车压死了好些蛇。放生后几个月,那条路每天都是蛇的世界。另外,现在放生的蛇很多也是养殖的,它们到山林里,根本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说不是我们不愿意放蛇,会扰人,我们放生也要“放人”,不能只顾放蛇,却扰到人。所以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愿意做,而是因为放生有很多具体的情况需要考虑,特别是有关生态平衡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佛弟子就一定要关心。
做事情容易,做圆满难。我们宁可做少一点,也要把它做圆满。善始善终,不能善始恶终。很多人没有经验,只有热情。放生是很有号召力,但是结果如何值得关注。这不代表我不支持放生,我们前几天也在组织放生。你也可以放一些大型的哺乳动物,能够照顾它们,能养老送终。
佛法当中有一个公案,在印度有只鸽子一直在听无著菩萨讲经。后来它得到人身,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第一句话就问:“菩萨在哪里?菩萨在哪里?”一直在反复说这句话。他感恩戴德之心太切,使得心力特别强。当他转生后,一直在寻找菩萨,后来他找到无著菩萨,一直跟着菩萨学法,成为一个很伟大的祖师。众生的灵性确实不可思议,我们人类能力有限,而放生的意义在于为它说法。你要给放生的动物做皈依,给它说法,他们都是能够感知到的。只要你有这个真心,它们就能感知到。救就要救到底,给它一条命没用,它的命运一定会因为它的业力而不圆满,这个因果关系是防不胜防的,但是你却可以救它的心,所以希望我们能够把放生做圆满。
放生的人们不会说法也不要紧,佛教中针对这些方面有很多方便法,比如“尊胜咒”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每天给动物播放,在它有生之年,每天听这个咒,依靠它的加持力,依靠听闻的力量,它们虽然不会说不会看,但它们的心和经文相应,产生的力量会很大。也许下一生就能够得人身,所以说法非常重要。如果要成立了一个放生组织,一定要在细节用心,要有组织、有理念和方法,把它做到位,这点非常重要!
关于助念这个问题有一个根本的着力点,就是佛法所说的用心。佛法的外围都是一些善行,助念还有放生等都是一些善行所说的法。善行基本是和佛教的事业挂钩的,佛教由深到浅有很多层面,一个事情它不仅是佛法的问题,也是人性的问题,又是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地对接。
有关助念的问题,我们佛弟子自己的发心可以说是圆满的,但是在这个世界做所有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认可自己不圆满,这种认可叫作谦虚,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古人讲“预则立”,凡事要做很多的准备,事情才能够做圆满,才能得以延续持久。当客观地去面对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做事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事情出乎预料,所以需要我们做出应变,具体到提前如何预立,中间如何对应,最后如何完整地总结,都要多用心。这和修行是一样的,要做到初善、中善和后善。
特别是中善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和发心没有关系。发心来源于佛法,给我们一个决心和方向。当你做完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在落实的时候先把发心放一边,如果不把方向或者崇高的理念放在一边,会给相关的人带来困惑。因为一个事情的成就需要大众的因缘,而不是靠一个人,我们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以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一件事情。
人和人是独立的,如何配合?需要双方认同。古人云:“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如果我们没有和这个人建立情感的联系,和他说话都是多余的,更不要说做事。我们要懂得尊重人,尊重人是有前提的,这并不是人生哲理,而是佛弟子内在的一种发心,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或者是为了成全一件事情,要遵循忍辱负重的德性。话不能多,也不能少,达到效果就好,所以跟与你合作的人不能没有感情,但也不能太多情,否则做事就做偏了,这些都是“戒”。无论你是开公司,还是在家里处世为人,这都是做事情最根本的、不可违背的原则,在社会上都要遵循这个最起码的原则。
助念团本来是一个好事,因为当一个家里有老人或者亲人离世,对这个家来说是遭遇不幸。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还好,但是不信佛的人,在他六神无主的情况下,请你做超度,我们佛教徒不要以这个因缘而劝人家信佛。君子不趁人之危,虽然你对他是好意,但是对一个家庭,要以佛弟子的智慧去给予帮助,你只需要做你该做的事情,人家请你来只是做超度,没请你弘法。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寸,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世俗的话比喻就是不要“落井下石”,不要打着佛教的旗号,做着种种自我的事情。
做事要圆融,不能固执己见。助念这个事情,当年佛也没有以金口玉言讲,什么样的助念是如法的,助念应该是多大的声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成就者,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有的只是金子般的发心,但不要放大自己那颗金子般的发心,不然那金子也会砸人的。
我也看过印光大师等祖师关于助念的开示。记得有大德祖师说过助念时敲引磬要很轻,我个人认为,念佛的声音也要轻,但是我看到很多助念团强调声音要大,我觉得这个还值得商讨。因为念佛号不能说哪个人有权威,只要有信心的人都是净土宗的弟子,不能说谁说的方法就代表了权威,佛教当中没有权威,只有你的发心和圆融才是权威,这个是一直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我们还要懂得人情,在实际的助念当中,很多时候是我们佛弟子自己不够圆融、不体谅人,或者过于固执己见。不同的家庭,条件不一样,亲人们的根基不一样,他们对助念的看法也会不一样。我们要体谅他们,尽心就好。能够小声就不要大声,免得扰民。我们不仅仅因为这个人走了,就要照顾他,我们还要照顾所有的人,这才是佛弟子一个最起码的着力点。一定要小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佛弟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给佛教争光。要知道众生的习性,众生有很多事情不懂,我们要体谅他们,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他们说什么,我们要懂得去配合或者妥协。
另外据我观察,在助念中还有一点值得商量,就是助念者一定要在离亡者很近的位置助念,这点在有些家庭不能被接受。关中的风俗是,人过世以后,都是亡者的亲人守在旁边。虽然我们助念者是为了亡者,但是经典里面讲到,亡者的神识是没有距离的。“疏不间亲”,不要因为去助念了,就摆出“这个人就交给我了,他能不能到极乐世界我说了算”的态度,这种心态有违佛弟子的身份。佛弟子与人为善,亡者的亲人想站在他(她)身边,这是很正常的要求,我们不要因为法的缘故,连这点人情面子都不顾了。也许很多亲人当时不会说什么,但是事情过去以后会有很多看法,甚至有矛盾。并不是他们不信佛、不愿意让人助念,而是在细节上我们的要求不圆融而造成的,这些是处理人间常事的角度。
转念来想,如果我们在家里这样,我们的家人也不愿意;在单位如此,单位也没有人会认同我们。如果我们佛弟子走哪里,都是这样子坚持己见的话,那是不符合佛弟子身份的。佛弟子要如水,走到哪里就填哪里的空缺。
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有他的思想和所作所为,我们大家能够相遇都是基于佛法的因缘。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所度过的人生,都是在追求真实的快乐。佛陀曾经在开悟的时候说“每个众生都是佛”,所以“佛”也就代表着人生的圆满和快乐。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缘,我们大家才能够在不可思议的因缘时空下聚会。
大家能够和佛法相应,对我来讲,我只是完成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我也很诚惶诚恐不知道如何去完成。但是有佛法在,好像一切都不需要人去安排,就像我们今天的相遇。生命本身就不可思议,我们每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能够在这个历史时空下,拥有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这都不是偶然的事情。我们看看人类的历史,那么多的战火纷飞、社会崩溃、经济萧条,有这么多的转折,可是人类,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传承能够薪火不断,虽然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其身后的事业能够延续,可是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们中国人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在这个时代能够有如此多的善心人士用心地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开辟努力,这真的不可思议。现有的一切,虽然是宇宙的恩赐,还有不可思议的因缘在主宰,可是完成它的还是人,所以让我们对这些传承文化、追求佛法的崇高的人们,致以深深的问候、供养与祈祷。你们在座的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
在这个时代,在我们中国,文明的传承若断若续,大家从自己的人生体会当中,能够真切地呼唤文明,呼唤传统文化,关注佛法,这真的是我们的福报。在此我真的非常随喜大家的发心和勇气。
在法界中,我们都曾经是一家人,或者说当下也是一种回家,回到自性的家,回到佛性的家,回到我们人心向善、追求内涵的这个温暖的家。每个人都有他的因缘,就如我,我也是在履行师父的心愿。我在做,但是所做的很有限,我不敢说自己的发心圆满,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方向的时候,发心就自然会圆满。就好像我们在传统文化这条路上,不管是什么因缘,只要我们能够随着这个大因缘,随着这个大平台往前走,现在有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觉得不是问题,都不值得去放大它。当我们内在对于真理或者本性非常认同,内心有方向的时候,这条路怎么走都是对的。走错了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走错了,我们回过头来还可以总结经验。我们福报不够,但是当我们如此用心的时候,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个社会的资源就可以合理利用。这样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会给后人留下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在创造福报的同时,已经受用福报了,而且我们有限的福报也变成无限的福报了。
所以佛法是什么?佛法能开发我们心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团体中,感觉到很温暖,我们走向社会,会看到很多人不遵循法则,我们也要有信心,要更加提升自己。如果我们的福报不够,就要努力地培养福报;如果我们的智慧不够,就要发心精进。路漫漫,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极,可是这不重要,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一切的显现只是一个过程,它怎么会扰乱你呢?不会的。所以如果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方向,那么我们的生存、生活就不会失去方向。但是,生存的方向如果独立存在的时候,它和生命的方向一定是南辕北辙的,这是历史的实践经验证明的。我们一个人要想追求最高的生命智慧,就要经得住忍耐,转化一切违缘,将其真实地为道所用。从道溯流而上只是一场历练,最终定会一探究竟而达到佛性的开发和圆满。佛的出现是给我们一个证明——人只要用心就可以成就!佛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就不可以停下来。所以我们今生要精进,来生更要精进。
精进的方向是什么?不懂得行愿的人要关注行愿;已经有了行愿的人要增长行愿;已经增长了行愿,它已经成为你的思想的人,就要在生活当中圆融地把它兑现出来。这是纲领,这是总结,这不仅仅是佛法的道,而且是每个佛弟子生活的道。祝福大家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命,用佛法无漏的功德来圆满自己的人生!
佛法的本质是“清净为本,慈悲为用”,我们佛弟子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应该如何去扭转自己的现前一念呢?实际上根本着力的地方就是“清净为本,慈悲为用”。
清净是什么?清净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你不能说清净就是空性。什么叫作空性?在你的生活当中能够兑现出来吗?那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用《普贤行愿品》来炮制自己。就好像一味中药,天地生它养它,它要变成药一定需要炮制,需要把它再加工一下:有毒性的,要减弱它的毒性;药性猛烈的,要让它变得醇和……要用种种的方法。这就体现了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做,也就是我们平常一直在说的“羯磨”。天地所生的麦子,你要吃是不是要磨成面粉?磨成面粉就是“羯磨”。磨成面粉还不能吃,你还要发酵、蒸、煮、炸,它才能够成为食物;做成食物还不行,还要有人给你送来,还要互相交流你的做法、他的做法。这个羯磨就叫作“成所作智”——能够成就所做,把天地给我们人类的这一份慈悲转化为“最极清净”。所以这里的清净叫什么?发心清净。你如何在世间的烦恼、生活的是非当中,种下成佛的因?这就需要三个缘:心清净、加行清净和回向清净。从本质上我们可以叫作初善清净、中善清净和后善清净,也可以简称初善、中善和后善,三个善加起来才叫作至善。
在平常的是非当中,你怎么能够说你种的是成佛的因呢?我们可以用这三缘去检验。第一个就是认识,初善就是认识,中善就是所做,后善就是你的认识和所行能够感召的果。具备这三个因缘,才能起到一以贯之的作用。这还没有谈到重点,重点是什么?你的发心为什么能够转化成现在所做的业行?因为我们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要成佛,我们知道人世间诸事,都是缘生缘灭,只有你自己达到觉悟,你的生命安全才会有保证;当你有保证的时候,你才能够利他。不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很多道理就能够帮助别人了,那是个笑话。如果一个人掉水里面了,你也不会游泳,但是热情很高想去救他,这叫白白送命,这就是不懂得因果。得一个人身是不容易的,暇满难得,这完全不是自私自利。
佛菩萨教诫我们修法是有次第的,第一步你要做到自身的完善,然后才能够完善别人。如果自己没有成长、成熟就去盲目利他,就好像要求一个女童生孩子一样,这是对她的摧残,所以这不叫自私。修法是有阶段性的,我们有些人不懂得修行的次第,老是一腔热血,那都是无明。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充满无明,好像有时候觉得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可能吗?你没吃饱、没睡好,你能修行吗?到底是吃饱睡好重要,还是修行重要?我说修行并不重要,要吃饱睡好才重要,那这样与世间有什么差别呢?大家可以参一参。
一个人想要迅速有效地成就众生需要一个殊胜的所依身,也就是具备八个重要的条件:寿命、相貌、出身、财富、威信、名声、根性、力量。但并不是说你具备了这八个条件,你得到了男身,有大财富也很庄严,你也不断地按照这八个因去种就能觉悟。如果你少了这三个缘,就跟世间人一样,世间不缺有钱的人,也有很长寿的,而且说话也很有威信,虽然什么都不缺,但是他不是觉悟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心对于成佛是一个缘,也是一个因——根本的因。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年不断地修普贤愿?普贤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
我们讲,愿当中有一切,一切当中没有愿。你虽然得到暇满人身,得到富贵荣华,得到男身也有威信,甚至这八种条件你都具足了,以这样殊胜的生命在因上不断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你就无法觉悟。成佛的愿和普贤十大愿这两种愿,一个是般若的愿,一个是般若在生活当中怎么应用的愿。所以我们要经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同时还要修随喜的心。随喜的心就是对他人,看到上中下的同修乃至一切众生的善根善品,你都能够随喜不嫉妒。你在随喜的时候就把嫉妒给破了,烦恼在发心和善巧当中自然就破了。
有的人会不断地想“我不要嫉妒别人,我怎么会有这么恶的品质,为什么不培养善的品质”,你对待自己像在沙子里榨油一样苛刻,但是这些美德还是难以产生,因为它没有因,你只是要,却没有如法如理地培养它,所以它就不会产生。大家要明白这当中的善巧,一切法都是从心里面出来的,这个心不是一个死物,是活物。这颗心就好像我们人的身体一样,这个身体我们可以善待它,也可以恶待它。
我们看到有些人会自杀,这个身体是你的,决定自杀的是谁呢?是心不想要身体了,虐待它,人在做这种事。至于这个身体能干什么、有什么用,很多人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个身体可以满足他的感受,所以不惜以杀盗淫妄酒不断地满足感受,可还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贪欲会越来越多,就像饮盐水止渴一样,越来越无法控制。在不断地刺激之后,生命会更加麻木,要加大刺激,更加虐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活着。这就是身体本身的一种无明,它的局限性是生理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的。它就像石头、木头一样,按照物性在变化;又像火,又像水,又像风,就是这样无常,不断地组合,无穷无尽地组合,但是它组合出来的果,心就会知道。如果心追逐身体的化学和物理组合变化的感受,这样的人生真的是地狱!所以我们追求佛法的佛弟子要如实地看待世间,不要在局部迷失,不要在事相上迷失。
我们佛弟子在生活中,最根本的两点是:如何发愿,如何随喜别人、赞叹别人的功德,就这么简单。这就叫作“心清净”。因为你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了,你就会在生活当中如理、如量、如法地对待别人。这种慧观——智慧的观察是佛法的核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所行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愿,认知是无量的。什么是正确的认知?依止诸佛菩萨而行,因为只有诸佛菩萨才知道真相,诸佛菩萨的可贵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依止他们,就等于获得了了知真相的捷径。在这个捷径当中,我们才能够知道修行是什么。它不是自我勉强,也不是自我制造,这是很可怕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些道理,无的放矢,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不知道该在什么上面使劲。而普贤愿中有一切,我们就好好地用普贤的愿力,才有可能正信、正解、正行、正证,信解行证都是正愿的,这样才能谈到追求出世,追求解脱,乃至成佛度众生。有前面的这些基础,后面的这些果报都是很容易实现的。这就是初善。
中善——加行清净,这里指的就是落实了,长时间无间断地落实。时间时间,时叫作一时,间叫作一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一秒,是一月,是一年,是一生,是三生……还有一个阶段叫作“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就是一念。时间再长,是心感受它,心如果不感受它,时间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真实的存在?空间也是如此。幻觉的产生就和我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心要在每一个阶段都要保持正念,不忘无上正等正觉的发心。
我们生命的轨则是什么样的?一会儿迷,一会儿觉;一会儿天亮了,一会儿天黑了。黑了你就一无所知,就如同死去了,这个阶段过去了。当我们醒过来的时候,又把这个愿提起来,长时间无间断地熏习修行,这叫作长远心,这就是在落实你的正念。提起正念,不断地提醒,只有我们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正念才有方向,才有目标。一切境界,纷然失心;一切境界,不足为虑;一切境界,提起正念。什么是正念?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追求,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去运作,这就叫作加行清净。如何做到加行清净?观待自者,要长时间无间断地保持正念;观待他人,就是要让没有善法观念的人生起这种观念,并且在生活当中落实这种观念;已经生起这种观念的人,要让他欢喜地去兑现自己生命的庄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人该如何对待同行善知识的方式,要互相以正念提携;对忘失正念的人,要示以正途,善意地提醒。
不管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在普贤道上往前走,那就是普贤行,能够行是因为有愿。所以总的来讲也可以叫愿、行、果,如果把愿分开,也可以叫作境。什么境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境界;什么叫所行?即普贤愿当中的每一个行。在每一个生活境界当中都要这样把握。不但自己这样把握,也和一切人同行,这就是大乘、普贤。那么因为这两个的辗转增上,在初期的阶段是一加一等于二,到后面就会有无量的缘起,你的生命为每一个正念带来的感动所充满,很多感性的、不成熟的生命杂质和业障会不断地脱落,不断地脱落……这就是一个修行人的人生,是非常欢喜自在而又有真实内容的。这愿、行、果是成佛的根本因,也是菩萨行的根本,也叫初善、中善和后善,也叫发心清净、加行清净和回向清净,也叫作事事无碍的境界。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更是善语者、爱语者。
什么叫作“如来是真语者”?如来说的都是真话。如来为什么是实语者?所谓“实”就是“理”,理是一切法如此的缘,如此的因,如此的果,佛陀把那个境界实实在在地总结了。不异语者,佛陀自己没有所说,他阐述的都是万事万物客观规律的法则,所以他前面说的什么样,后面说的还是什么样,没有什么不一样。
佛陀还是善语者,什么叫作善语者?佛陀说的话不仅仅启发人的善性、觉性、慈悲心,而且佛陀善于讲话,佛陀以一音声而说,所有的众生因类而解——鸟听到的是鸟的语言;人听到的是人的语言;天人听的是天人的语言;讲俄语的人听的就是俄语的表达;讲汉语的人听的就是汉语……佛陀只是用他的一种音声说法,众生听到的就不一样。所以佛陀身语意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还是谛语者,谛语就是总结性的话,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非常复杂,实际上语言是很苍白的,想表达的经常表达不出来,表达出来的听者听到的又是另外一个意思,这是我们凡夫说话的过患。如来说的话,不仅真实,而且含金量是最纯净的、百分之百的。比如佛陀说“因果”两个字,就把不可知不可见的过去、现在、未来给总结了。这个因果可以浅理解,也可以深理解,如果我们理解不到位,是不是就无法实现佛陀的教法呢?不是的。佛陀的语言非常不可思议,比如他说因果,你可能还是没办法了解,可是你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因果。所以佛陀所说的就是人所要的。
人所要的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真实生活当中最后证实的,这就是法则和规律。当你经历过不可思议的生命洪流的冲刷以后,你会发现“哦,是这样的”;当你长大了回过头来看佛陀的话,会发现“这就是明摆着的,我那时候为什么不明白呢”。佛陀说的话,不是让你明白的,他是让你行动的。我们接受佛陀一个“因”的教化,就打开了自己真正的成长之门,根据“因”你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你已经相信了因果。虽然是很感性的接触,但是你知道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生命的经验,虽然经过轮回已经变得模糊了,或者因为年幼心智还没有成熟,但是在你幼年的教育当中就懂得了方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启发、启蒙,并不给结果。现代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给人结果,抹杀了人无量的开发潜能。所以要给小孩子们很多的空间,要让他们自己感知事物,我们要以放松的心态面对一切。我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当你对照佛陀所说的名言,你会了解到宇宙一切的奥妙。佛陀说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你会看到如是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依此类推,生活的一切无非是自作自受。当你的生命与法则相应,人道秉持天道,合二为一道,这个门就打开了,你内在的生命潜能就会被激发。所以佛陀的谛语是让你行动的,不是让你明白的,是为了启发你的认知的。当你的认知有了初分的雏形,行动一定会朝着某一个方向去走。
佛陀还是爱语者,什么是爱?慈悲。佛陀说任何法都是出于慈悲的本怀,佛陀一生中没有一句话不是从慈悲的本怀流露出来的。所谓谛语是智慧,爱语是慈悲。佛陀具足这种伟大的人格,他的情感非常丰富,更有洞见实相的智慧。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有随时观察的智慧,还有究竟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就是涅槃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什么是随时观察的智慧?佛陀能够对一切生灭现象,在每一个当下都能如如不动地看到它,如实知见。同时,佛陀在一个事相上能看到无量的智慧,这就叫作“法智住”。这些智慧是我们每个佛弟子在不同的时空下,所需要的不同的智慧。佛陀的知见是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发心和动机是非常纯正的,我们为什么能信佛?不仅仅是因为佛陀的智慧,更是因为佛陀的人格。因为他的慈悲,以及出于帮助我们的很纯正的动机,所以值得我们信赖。他是负责任地跟我们讲话,不像有些人夸夸其谈只是为了说清楚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说他个人的境界。
佛陀指导我们佛弟子的人生,他设身处地为我们提供了种种方案,以他人生的累积以及对宇宙真相的洞察,通过对我们身心、社会的观察,会一个方案接着一个方案来引领我们,这就是佛陀——一个不可思议的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善语者、爱语者、谛语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试想一下这样的人,难道需要我们强迫自己去接受吗?我们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以及外界给我们的不断的提醒、不断的考验,经历过生命洪流不断地冲刷,我们才想要探索自己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不仅仅是佛陀来成就我们,更需要我们自己愿意成就自己。我们发现了佛陀的可贵,相信佛陀的真实,同时也就拥有了追求生命进步的一种善品,能够善于受教的善品。所以一定是我们自己做了很多的准备,佛陀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佛陀本来就存在,他是面对众生的,但是众生当中的某个人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才能够接得住佛光的慈护。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善与善相应,善当中要有智慧,也要有生命的呐喊,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走上至善的人生之路。这样当我们在这条菩提大道上前行时,面对种种岔路、种种诱惑、种种矛盾的选择才能挺身而进,让它成为你生命的选择。所以我们对照因果,对照佛陀的教言,对照我们成佛的三个缘(初善、中善和后善),就会知道:自从我们学佛以来,哪些路走对了,哪些路走错了,对与错都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而产生的。并且对于善知识,对于佛教的信念和情感,对于团队生活的珍惜与尊重,对于自己的所思所行,你都有一个完整的参照。
佛法是环环相扣的,一处观照不到,一定会在非道上走。所以我们佛弟子要警觉,不要在非道上走得过久,要懂得依从传承认真去思维,在思维和认知当中才有可能找到方向和方法。所以普贤愿是最宏观的,并不是说你先修普贤愿,普贤愿就只是一个加行;同样的道理,也不是说你现在修皈依,皈依就是发菩提心的一个加行,不是这样的。每一个法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当下都是独立的,只有一个当下独立完善了,那么一切才有可能成立、成熟。一存在了,十才可能存在。如果这个一没有建立,二怎么会建立,三怎么会建立,乃至于十怎么会建立?所以每一个角度都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这才有可能相续。在知见上不断地完善,在人生的道路上最慢才是最快的,一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