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如何落实普贤行愿|《生活的艺术⑤:学佛正行》

作者:释如孝
介绍:禅修就像一道门,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万世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四章 如何落实普贤行愿


像普贤菩萨一样热情地去生活

        禅定是基础

        禅修就像一道门,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万世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虽然它存在,但它不是障碍。就如每个星系都是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不会妨碍其他星系一样。所以当我们用清净心看到诸法的实相,自然就会获得解脱,这是法则,也是缘起。根本的问题是我执,我执这个东西很厉害。没有禅修,我们就无法打破我执。如果想用禅修打破我执,就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在佛法中,佛陀给我们开示了有很多种方便,总结一下,一个是行门,一个是解门。通过佛陀的教言,我们会客观地明白生命的缘起。佛陀有无言之教,也有有言之教,佛陀的无言之教比较难,但是想要理解有言之教,我们也需要有一点点禅定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每次禅七教导大家禅修的原因,实际上是把禅修作为初步的基础。

        修行要解门与行门并重

        我们在当下修禅的同时,就已经拉开了解门,禅修让我们能够解与行并重。这个时代人的理解力比较强,因为我们一直在培养这种善根。能够拥有一种殊胜的理解力,也是开悟的一种方法。另外,启发人的慈悲心也是一种殊胜的功德。每个人的慈悲心在一定的因缘下一直在开启着。每个人都有慈悲,这是人性。刚才说的这几点都是法门,运用起来就可以齐头并进。

        我们大家通过禅七聚集到一起,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通过这种善的互动,产生的功德就会特别大,这就是共修的殊胜之处。我们以共修的殊胜、以发愿的殊胜、以讲解的殊胜来修行。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累积资粮,不断地理清知见,不断地以禅定为我们铺平前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道场提供给大家的方法。

        在生活点滴当中落实普贤愿

        当然了,本来禅定是根本,但是禅定非常不容易,至少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时间对现在人来讲是很大的问题,可是难道没有十年、二十年我们就不能分享佛法吗?佛法按照大乘来讲,一切都在当下。所以大乘的佛法就是在生活当中修行,也是在事相当中认知。一边走一边认识佛法,什么都不耽误,上班不耽误,做事也不耽误,修行也不耽误。但是我们要具备禅定的基础——要起码明白“止”怎么修,“观”怎么修。

        那么我们的前提是在哪里?——普贤愿。我们要有这种愿,不仅要对生命有所关注,还要有所思考。我们问一问佛菩萨,他们到底是怎样运作生命的,普贤菩萨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所以大家要学习普贤菩萨的行动力,了解他所有看到的事相,以及他拥有什么样的身语意。大家看普贤菩萨,他首先是“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这每个事相都是一个法,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修的。成佛是一个生命最高的事相,普贤菩萨以这种圆融的因来修他成佛的资粮,所以他发了“十大愿王”。

        这十个愿,也为我们指出了方向,而且每一个方向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会普贤菩萨的法门,就会做人,也会做事,福报当下就会增长。我们过去在单位,在家庭,就是不知道礼敬、赞叹。普贤菩萨的心和十方融为一体,看人都看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有这种广大的信仰,要有这种精神。当你了解到这种精神的时候,你的唯明、唯知、唯觉的心,就在一念当中。虽然心不可见,但是它会在与人与事的碰撞当中显现,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贤菩萨会和很多人互动,因为他愿意服务别人。所以你要培养一个理解别人、服务别人的心,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吃亏,你越想为别人服务,你的事情就会越顺。所以大家看看,普贤菩萨的精神是不是和我们的生活如出一辙呢?如果佛弟子对佛法没有这种认知,我们就会变成一种宗教徒,没有办法去落实、实践佛法的终极目标,永远成不了佛。你就会永远怕烦恼,永远把烦恼当敌人,你不会想到其实烦恼在成就我们。我们也有情绪,但是用这种情绪来礼敬别人,赞叹别人,热情地生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禅定是一个基础,它很简单,只要把心放松、专注,然后思考落实这些行动的方法,你就是一个行者——一个真正具有自觉觉他能力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让我们落实行者的精神,这样你的心念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也有了智者的感觉。人总是要做事的,做了事就会觉得很踏实。我们不要把佛想象成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今天揣摩这个,明天看到一件事情又惊慌失措,佛陀好像对我有什么启示,哪里好像又不对了……我们不能朝着迷信的方向走,要堂堂正正地做事,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

        学佛者要有一个大的视野

        我们要把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与生活、生命融为一体,依照他们的教导,要有热情地去生活,要有愿力,要有心力,要去承担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把时间多往这些方面投入,不要往电脑、手机里面投得太多,那里面真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自我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坚持一些起码的生活原则,要把时间规划好,这都是一个学佛者早晚躲不过去的事情。一个学佛者,首先是想让自己的未来更好,我们到底要不要未来?你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总体来讲,慈悲心要培养,对于大的世界生命也要去思考,于善不管你理解与否,要有随喜,甚至要尝试着主动去行一些善,哪怕是执善而善,那也是值得的。所以就是要培养善根,这些事都是要落实的。这几方面要是熔为一炉,生活就会很踏实。

        有些居士在内观禅法上也用过功,通过对比,慢慢就会知道这种大乘的止观、大乘的禅修和根本乘的修法的差别在哪里,我们要有一个更大的视野。


能说不能练,不算真把式

        我们通常称普贤菩萨为“大行普贤菩萨”,“行”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落实。各位都是在世间有落实的人,你的公司能不能管好,不取决于你的思想或者人品圆满不圆满,而是要看你的宏观战略能不能够落实下去。宏观战略能够落实下去,计划才能够实现。普贤菩萨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兑现的精神。

        《华严经》当中谈到了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者之间的关系。毗卢遮那是究竟、成就圆满的佛;文殊表“理”,“理”指空性的智慧;普贤表“行”,“行”就是实践的能力。

        人生,实践非常重要。当你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进而无我地去实现普贤菩萨精神,就把文殊与普贤合二为一了,这也就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在这种关系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普贤菩萨精神的至关重要。能说不能练不是真把式,有的人给别人讲课讲得非常好,但是在自己的行为上一点都落实不了,这就是没有普贤菩萨精神的表现。

        佛法是要去落实的,不可以空谈理论。谈空性,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可又有几个人能证到呢?阿罗汉理解到了空性,但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他会去兑现,每天坐禅、修行……虽然他最后证得罗汉果位,却还是不知道何为普贤菩萨的精神,所以佛陀在《华严经》当中把他的“秘密藏”即普贤菩萨,特意请出来与大家结缘,就是想告诉大家要去行愿、落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

        在世间,我们不可以用善、恶来描述,只是用光明或者黑暗来表示。在我们人类语言当中,光明就是善的,痛苦就是黑暗的,虽然和世间有着同样的本质,但是它的效果、名言却是不一样的。

        善是什么?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当下不是善就是恶,不要因为善很小就不珍惜或者不去创造。

        所以要有警觉心,要在分分秒秒当中去纠正自己的生命方向,就好像身体一样,它是由无穷无尽的细胞组成的。如果每个细胞都排列有序,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生病。但是很可惜的是什么呢?我们分分秒秒都在累积每个细胞的污染,直到疾病出现,才发现已经无法摆脱,这时候后悔已经没有用了。“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事情在很微细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很好地经营下去。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调整心,并不是说谁对了、谁错了,而是应该让心光明起来,让它符合善的痕迹。这样,你给别人以欢喜,自己同样也会欢喜,你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未来,在做无穷无尽的累积。

        只修不行,道业难成。直言不讳地讲,皈依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面对的考验还很大。如果你觉得自己坐打了不少,咒持了很多,边工作边修行着,好像很精进,但实质上你的修行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真的是这样。你可能把信仰作为支撑整个修行的重心,而远离实践。你意识不到它们两者的区别,从专业的修行者退到了业余的,而且觉察不到。

        昨天晚上和一位居士谈到大陆佛教和台湾佛教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发展、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大众的事业。没有事业就没有功德。没有功德,我们就没有办法和末法时期的业力对抗。想一想,我们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法会需要多少物资?每个人来需要搭乘多少交通工具?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法会。如果我们统筹安排,建立道场弘法管理流程,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义工非常重要。义工是不是只是付出,没有收获呢?不是。他已经在修法了,在为他的修行、解脱培养顺缘了。实际上,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了效率。如果每个人只想到自己得解脱,最后就算我想弘法,可能连做饭的人都没有。我相信饮食对禅修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对饮食也很讲究,这就需要菩萨发心。菩萨难道是在成就别人吗?实际是在成就自己,一切都要心甘情愿,这就看你有什么样的智慧。

        过去的佛教,一个内在真实修行的人实际是不做事的,他们一生都是在默默修行。可是他们修行的时候也不是天天打坐,那些真正有成就的,都是行苦行的人。那些经讲得好,像我这样天天在大家面前混的,是最不可能成就的。反而是在厨房、厕所做事的那些人最后成就了。佛教是靠那些人撑起来的,不是靠我这样的人。大家明白吗?可是佛教中,这两种人都需要,总得有个人站出来,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知道,不要自我迷惑。

        佛弟子是一家人,大家今天能够入佛法,都有着崇高的生命追求。我们所说的都是真的东西,这才是法。不是说每天坐在那儿,你好我好的,你很快乐,我很感恩,就能够解脱,那是骗人的!没有一番痛苦的磨砺和万劫心不悔的发心,是不可能知道佛法是什么的。你看看佛陀是怎么成就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啊!佛陀在生生世世乃至他最后这一生要想成就,都是抛妻离子别家,经历雪山苦行。佛陀在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该如何成就。佛陀成就以后,说的经典在指引我们,陪伴我们。佛陀经典说得再好,我们也要去做才能知道。

        你要坐下来,就要有人护持。为什么有些人该去护持,有些人该坐下来,因为每个人的善根因缘不一样。在家众获得资粮比较容易,要参禅打坐开悟不容易。出家众就是要去参禅打坐,就是要坐定道场,给老佛爷看着他的家门,这就是他的职责。这体现了一个集体,就是大家有分工,才是一个完整的佛教。佛教当中没有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大家都是主人。佛教现在不景气,大家都有责任。这不只是僧人的事情,也不只是信众的事情,也不只是国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所以需要大家挑起担子。


如何落实六度万行

        如果想要落实六度万行,那么我们就要学习普贤菩萨的精神。普贤菩萨有什么精神呢?一种叫作愿,一种叫作智,所以叫作普贤。

        普贤的愿就是力量,只要你有力量,六度万行就可以不断地换方法。所有的方法就好像汽车一样,你可以开很多种汽车,但是所有的汽车都要加油,你要有心力愿意去做,这就要靠普贤菩萨的精神。普贤菩萨的精神就是落实,无论是管理还是各个方面,它们的重点都是在落实。

        普贤菩萨的智,让落实达到无我。六度都是建立在智慧度上,从智慧度当中开出五度。万行,以身为根本,有观照,有心力,心捧着身。心有了心力,有了智慧,那么一切六度万行不出这两方面。所以,普贤的意思就是普遍,遍于一切处,也是我们内心的光明,它叫作力量。并且你的内心要保持正念,并不是像世间人那样劲很大,实际上那个劲是缘生缘灭的,靠不住。

        般若里边就说“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带着觉照。万事万法虽然复杂,但它都是缘起法,都是相对的。我们只需带着觉照,就好像你知道它是“空”的,就算它是妖魔鬼怪,以种种的因缘不断地变化,我都认识你,你不要再想骗我。普贤菩萨的精神提纲挈领,处处不败叫普贤,生来不败,死去也不败,你的佛性就常住了。

        所以,以正念为最大的精进,正念就是现前的一念觉照,我们要勤护念。想要护念护得好,首先是放松放得好,放松了就不会把光明遮盖起来。是什么在遮盖普贤的光明?我执。所以你要放松地用心力去洞察,勤护一念,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这一念护住了,光明、慈悲、智慧、力量、六度万行,都不出你的这张网了。


佛法不是唱高调,用心做事才能成就

        一切生命都是共同体

        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普贤菩萨讲到,发菩提心是以善为标准,最圆满的善就是成佛的资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何获得这些资粮呢?主要在事相中落实。

        事是零碎的,可是它的目标是确定的,果只和因相应,它不与你中间所做的事相应。按世俗的话来讲,发什么心就结什么果。在世间万象当中,事情的过程基本一样,都是“你要坚持,你要去拼搏,你要和世间对接……”可是很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好与坏有什么区别呢?发心。我们学佛的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长久的生命,并且是从“一切生命都是共同体”这个观点出发的。

        我们在事相的落实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不舍一法。世间人为了经营,谋求发展,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遵循法律,我们佛弟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对生命有种深刻的洞察,有种对心灵深处的探索,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觉得人生不是吃喝拉撒这么简单,这种发心就和佛法相应,这就叫作善根,它是可以伴随我们生生世世的。这种善根就是普贤菩萨所说的光明,这种光明会一直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所以,要好好地参,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它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每天有很多事,见无量的人,做无量的事,说无量的话,可是它还在你的目标下。目标是什么?它不像普贤菩萨说的《普贤行愿品》那么简单,《普贤行愿品》是一个纲领,当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演绎的时候,就是一种心力——对生命的疑情、对生命的探索。就像古人讲的“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种锲而不舍、历尽无数的成败而不言退的气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然,从方便上或者方法上来讲,做事要有团队精神,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像佛法中做事是有原则、有规矩的——非佛不做。对于佛教做的很多产业,很多人都不了解。佛教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包括一个简单的白马寺,看着破破烂烂,但这一块地皮也是古人经营下来的。就算现在要凭空买这一块地皮,你拿多少钱也买不来,它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就算你能买来,你也买不来它两千年的传承。在这两千年的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离不开因缘,甚至每个因缘和每个因缘都是相反、互为障碍的,所以你怎么来统摄这些互为影响、互为障碍的事情?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愿。有祖师们的愿在,有众生们的需求在,这个地方就会存在。有了这颗心,再有这个事,就像长了两条腿一样,事情才能进行下去。所以离不开用心地经营,这是基础,佛弟子要明白这一点。世界的改变是通过事相而非理念在传递,理念是自己心里知道的,事相是要做出来的。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实践佛法,首先需要四个条件:法、侣、财、地。法是什么?理念,你对生命的疑情。侣是什么?与你有着共同思想的人,共同去探索,志同道合,大的生命理念要一致,才能够叫作伴侣。还要有财,无财不养道,财怎么来?我们做事不是为了财,但是天下的善财要为善人所用,天下才能更好地循环。所以财不是罪恶,不要排斥任何事相,佛弟子要以这种中道的观点去生活。不要以道德为由、以教条为由来否定世间的法则,这就是随顺世间,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要随顺众生。“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绝交不出恶声”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法、侣、财都有了,更重要还要有地,一个立足点。

        所以我们看看,古人为我们传了法,我们以法组建自己的道业,这个团队不是以人情而是以法组建的,这样的团队再广大也不会乱。而世间的团队,我们看看,有的真的很可怕,不忍心看。人类组织了各种团体机构,但也是各种不圆满,有睿智的人在团体中未必会被别人理解,他在世间甚至要通过暴力强迫来实现他的理想。佛法真正做到了不言之教,在这个五浊恶世,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真的是不可思议!佛法不干扰世间,只是给世间带来了吉祥。佛法不和世间争利,但是佛法要自己经营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我们既要坚持原则,也要随缘,一个和佛相应的千年事业都可以以此理念作为参考。

        在这一切现象背后,佛法为什么会有千年的事业?都是靠人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把法留下来了,法是第一位的,剩下的空间是需要我们去发心弥补的,这样在当下的时空的因缘中,这么美好的东西才能存在。我们不要太清高,不要太圣洁,都不懂人间的事情,这样的佛弟子对不起佛陀的事业,只能自毁皈依处,我们还是在维护着自己,没有舍身入法,永远也进不了道。

        成就众生是靠每一点、每一滴地去做

        修行不容易。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做事,做事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呢?比如你发了菩提心,什么叫作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在什么事情上能够体现出来呢?一个是向内探索生命,另一个是向外与众生分享,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佛陀总结的佛教的要义。特别是佛法的行动,到底要依照什么样的原则来进行?你发起菩提心以后,需要经过事情的磨炼,你的菩提心才不会变为心灵鸡汤,或者说自我欺骗。佛教是非常实在的,它的生命力可以为整个佛教徒带来曙光,但是不做不行,没有善也不行。每个人都有家庭,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国家,有经济、情感在支撑,有很多零碎的事情。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情感很神圣,要用家庭去寄托,可是在琐碎的事情中他没有耐心,不知道情感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让它成熟、成长。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佛教不是你和我的事情,是关乎我们后世传承的事情。不学佛的人会观望,学佛的人会困惑,这一切都要在做事当中去化解。祖师有一个开示:“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大家不一定都去修行,可是大家都要吃饭,也许你会说修行我不会修,吃饭却是每个人日常的事情,吃饭当中有没有佛法呢?其实,禅修的核心不是在坐上,而是在坐下。我总是强调吃饭的问题,我们安心地去吃一口饭,那中间其实滋味无穷,牙齿要数着这个米粒,从一数到五十,每一次咀嚼都在心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这就是禅修。坐上修很难修,可是吃饭的修最容易,最容易修的事情是在事相当中。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吃了一辈子饭增长了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却增长了很多业障?就是用心不用心的问题。

        用心的前提是对这个事情要有热忱,不要认为这个事情很简单,很傲慢地去对待它,那不行。修行的态度,就是要安住于本心,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如果错过了细节,就没有过程和结果。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似乎不是佛法,实际上这恰恰才是核心的佛法。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概念、感觉的东西,从来没有安心地度过人生,从而与佛法失之交臂。成就众生是靠每一点、每一滴去做。面对别人的赞叹,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坚持自己、立定脚跟做人?有没有自信,有没有信心?所以说,做人要有一种态度,做事要能关注细节。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法不是唱高调,用心做事才能成就

        一个人做事和很多人做事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做事,在佛门中是有传承的,它的传承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一种经验。就好像我们谈到的“为什么修苦行的人能够成就”这个问题,你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只要你修苦行,以苦为乐,最后就能成就,很不可思议。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佛法就是帮助心成长的,不是唱高调的。要想让心成长,就要通过做事,这就是窍诀。就拿《普贤行愿品》来说,我们讲得再好也没有大学里的教授讲得好,但他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佛法是什么。

        在末法时代,我们一定要知道末法的特点,就是要借助连环船才能渡过。在这个团队当中,最大的凝聚力就是互相尊重,互相赞叹,多看别人的优点,不看别人的缺点,不固执己见,那么我们很多的自我才能被洗刷。这是人和人的碰撞,人和事的碰撞。我们不要清高,不要孤傲,这就是在破除烦恼。大乘的法都是在烦恼当中修的。当嗔恨在心里生起的时候,我们要观察恨的因缘是什么,而不要把眼睛闭起来修。这样修法是非常慢的,或者说是非常自我的,是非常小的发心。我们要和一切众生同进退、共荣辱。

        儒家也说法,但儒家不说空性,只是说有。当年儒家大德——北宋的程氏兄弟,他们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实践着儒家的理论,但是他们只能做到个人的完善,没办法要求整个社会与他们共进退。他们来到佛门发现,几千个出家人走过来却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感受到那种和蔼的心力;几千个人在吃饭却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甚至蚂蚁爬过去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他们惊叹:“三代礼仪尽在于斯!”所以中国人真正接受佛教,不是因为佛教的理论,而是佛教的人做到了,所以儒教才接受了。

        历事练心,做事就是实践法

        佛教虽是追求出世的,但它不否定入世的重要。菩萨都是入世的。在中国这个背景下,人间的作为特别重要,这个时代缺的就是这个。我们佛弟子要反省这个问题,这关乎我们能否从因果当中为自己积累资粮,而不是从空性当中积累。你做到了因果,空性也就成就了。空性本来就在那儿,不需要你去创造,但是因果是需要你去创造的。祖师们为什么因苦行而成就?奥妙就在这儿。

        目前连最起码的饮食安全有时都没办法保证。我很难理解,人类所谓发展到底发展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参一参,学佛不是闭起门来只说自己的事情。如果天下的食物都有毒,你打坐打得再好,但是天天吃毒药,有一天你的身体也会垮掉。这就是最简单、最实在的道理。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一言可以救国,一心可以利事。中国的佛教本来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所以很多寺院要做农业。如果我们要往前迈进,就要去做事。你说的理论再好,和佛教没关系,和人民的生活没关系,你拿什么弘法?你什么都没做过,难道这就是修行吗?

        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在一块有事情做才有了秩序。如果我们天天坐而论道,你说我说的对,我说你说的错,你鼻子长,我眉毛短,那就成了堕落。我们没有办法避免生活的不公,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事情可做,将是很可怕的。所以历事练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做事就是要实践法,要明白这个道理。


真正的慈悲需要智慧和力量

        在佛陀光明遍照的功德海藏当中,最重要的无非是三种——慈悲、智慧和力量。佛陀具足了在自然法则当中完整的生命。我们现在是在因地,知道情感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会觉得这是人能够找到生命感动的根本,实际上佛陀也是如此。虽然每一个人都有慈悲、智慧、力量,但是不一定能够持续,因为我们的心力有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们的慈悲、力量、智慧当中,我们的心不能够堪能,不能够自在。

        什么叫作不能够堪能、不能够自在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好心情很重要,可是我们的坏心情挥之不去,而好心情却又不来。当我们自己想要去制造出来的时候,就有点自我欺骗的味道。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堪能与自在,我们的心没有弹性,不能够随念所至地与诸法内在的生命力链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这部分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心获得自在。在自在的当下,我们如果想要慈悲,慈悲就可以在我们的内心显现;如果想要智慧,我们就会圆融地洞悉一切缘起的存在原理;如果想要力量,就可以从力量当中转化一切,无论是财富或者是对于别人的各个方面的改变,这都叫作力量。

        只要是生命,不管是有情、无情,用世俗的话来讲,它都能够显现出真善美的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叫作庄严的一面、真实的一面。只不过我们现在要去开发它,要去净化它,要让它得到一种增长,充满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和内心世界。当你的内心世界被自在、慈悲、智慧、力量充满的时候,你就成就了。所以,成佛是德行的圆满、真实的圆满、内在生命品质的圆满。换句话来讲,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目标无非是为了这个。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是要拿来用的,并不是把钱赚来放在那儿不用。钱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生活的便利,可是它也有够不着的地方。佛法认为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钱本身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那么这个重要不重要呢?非常重要。佛陀讲物质是组成生命的根本,每一个人首先是由物质组成的——地、水、火、风、空,在这些物质的组合当中,它实际上也有着功德和非功德,当它们达到一种和谐的时候,就是一种功德。金钱能够让我们在外境上增长力量,增长很多体验,但是它们要和谐,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的物质需要精神来统领,这样它就通向了生命的意义。

        物质当中缘起非常深,这个在佛法当中有详细的解释。那么物质的平衡点是什么?实际上是心在平衡它。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物质生来都不平衡,虽然我们有慈悲、有智慧、有力量,可是我们的贪嗔痴比它们大,所以我们组成了一个矛盾的生命体,这是我们的当下。我们的当下不仅仅需要净化贪嗔痴,更重要的是增长慈悲、智慧、力量这些品质。为什么我们的慈悲不能够增长呢?因为有了我执,所以慈悲就变成了小慈小悲,而不是大慈大悲。什么叫作小慈小悲甚至是不慈不悲呢?很明显,小慈小悲——对自己慈悲,对自己家人慈悲,对别人冷漠。甚至他的慈悲已经被污染了,变质了,他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这一点他也没有觉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慈悲需要提升,需要净化,需要扩展。当这种慈悲的力量得到净化以后,就会慢慢达到无我。无我的慈悲是佛陀的一种德性;力量的慈悲就是不断地去增长慈悲,智慧的慈悲让我们的慈悲能够随方就圆。这些就是我们要去修行的法门。


在给予当中,才能真正放下

        佛菩萨所说的,都是养心的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大家都尝一口这个法,不是靠说,说给他听是对他自由的剥夺,法只有在分享当中才能真正获得。

        天的自然之道就是法,佛菩萨都在虚空当中。当你就是佛菩萨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会有多强,无论多大的事情,你都能够接得住。所以归根到底,很多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境界再大,还是要心来管的。要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能得到的养料,心有没有欢喜,心有没有善念。善念能够养,可是有时候善念不是生活话题,是要主动去做的。

        真正的生命有三层:真、善、美。当人富贵了以后,他要的是美,而当所有美都体验过了,就不再觉得美了。另外一层就是真,真实的花和塑料花是不一样的,你会看到每一朵真实的花都不一样,每一片雪花都没有重复的,这就是生命的奇妙。当你已经看遍了宏观的外相,你就会想要蜕变——从富到贵、从贵到圣贤转变。圣贤为什么是圣贤?不是因为他板起脸来做老师,而在于他能发现自然是如此美好。圣贤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别人能接受多少都无所谓,他自说自乐。所以人要想变成圣贤,就要学会享受生命。

        可是如何享受呢?要有一个密码,要打开内心的很多东西,密码是什么?《普贤行愿品》。从外在的形式——“礼敬诸佛”,到最后的“普皆回向”,你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一切都是我的,我也是一切的。这种发现会让你对生命不再麻痹大意。猴子掰玉米没有错,为什么?因为它每时每刻手里都想要抓住一些东西;而我们有的人是有错的,因为前面已经没有目标了。所以,人要在给予当中才能放下。而过去的观念是什么?只让你放下,没有说过还要给予。

        很多思想不管高层、中层、低层,都是心的问题,心就是问题的原点。有的人从心看真,有的人从心看美,有的人看事业,有的人看个人地位,什么都可以,你看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真心地看,我们大家都能够做到君子和而不同。所以,不用关注什么问题或者缺点,让它自然保留着就好,你给他一个更好的,他自己就会把差一点的那个放下。不要硬逼他放,他会很痛苦的,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么选择过多,不知道怎么选,要么就是没有选择,都很痛苦。很多人不知道佛法背后的快乐,因为这个东西从来没有任何人跟他说过,也说不出口。有很多年我都不跟人讲佛法,为什么?因为他如果不伸出那只手,你硬想给他,就好像我们在贩卖佛法一样,我不会干这种事情。能够度自己的人,也一定能把自己搞清楚,这不是问题。可是,你想要开一艘大船把大家都带到彼岸,这一定是新知识、新学问,需要很多的资源,不是个人能办到的事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佛法就是天下为公,是为大家准备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准备的,有普遍的适应性。只是大家在没有用之前,一定不知道。佛法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所以当你心清净的时候,你没有做什么,但是一切都那么好。

        世间的烦恼越来越多,源源不断,人生好像真的没有希望了。钱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不是苦恼挣钱不容易,而是苦恼花钱难,怎么花?花钱很累人,最难的事情就是花钱,为了花钱去花钱也很可怕,所以劝大家布施。人的思想,可不可以布施呢?思想才是一本万利的,你能够救他人一时之贫,能救他一辈子之贫吗?最重要的还是给人以安慰。而佛陀给了究竟的答案,让人可以从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