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二章 不忘初心|《生活的艺术⑤:学佛正行》

作者:释如孝
介绍:痛苦来源于哪里?痛苦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痛苦是心造成的,所以心很复杂。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二章 不忘初心


出世心与入世心

        出世的心就是出离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来到世界的心。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觉得是从娘胎里来的。实际上,我们首先是和世界相应才能来。世界有什么问题,我们生来就会知道,所以我们会哭、会笑。世间有痛苦,痛苦来源于哪里?痛苦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痛苦是心造成的,所以心很复杂。

        心有记录的功能,它把很多事情都记录下来,为什么要记录?它要选择——它要选它喜欢的东西,所以对不喜欢的东西就排斥。但是在排斥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记忆,对于不好的、不喜欢的,就会哭;对于好的,就不断地要。它也不明白到底何为好,何为不好,给它十套房子也觉得不够住,人会在这种情绪当中失控,这是心的过患,心不可一世。

        正是因为心有这种不确定性,所以它有两个方向:一个叫作出世的心,一个叫作入世的心。这个世界不圆满,我们把入世的心叫作污染的心,出世的心就是清净的心,这是心的一体两面。

        既然知道世间不圆满,如果有能力出世间的时候,你一定是不愿待在这里的,这就是出世的决心。我们前两年谈论2012世界末日的话题,传言那些富人能够花钱买到离开地球的船票,而菩萨能够制造远离地球的船。这个船属于他,但是他不想独自离开,他希望最好所有人都跟着他走,这就是慈悲的境界。那些富人也很有菩提心,走的时候把宠物带着。这就是有出世的缘分,但还是世间的心,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我们的心有了贪嗔痴,就永远和这里相应,没有办法自动地离开这个世界,你必须要借助外力。虽然有业力,但是业力当中也有办法。从根本上来讲,你其实逃脱不了,就算你乘着宇宙飞船出去了,但是早晚会有死亡来临。在死亡的直觉当中,你还是会去寻找喜欢的东西,下意识地又回到了这个世界。就算造无量的宇宙飞船都不够用,你有多少财富,都不足以解决生命智慧层面的问题,它们不是一回事。智慧的重要就体现在这里,这也说明了出世的清净心非常具有价值。只要有出世的决心,或者正在培养这种清净心,你在世间也能够随时随地轻松地生活。

        世间好不好,都是人的感受。观察到感受是虚妄的时候,能够如如不动,在此世间就不会有大的起伏,同时你也可以利益别人,这样就过得很有意义。虽然是世间相,但可不是世间的事。所以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清净心或者污染的心随时随地都在起作用,不论在哪里或不在哪里。心变了一切都变。

        有的人花钱去美国,觉得美国好,在他的概念当中,觉得我们这边具足了世间一切最污秽的东西,结果到了美国又发现不对。这种挑挑拣拣,本身就是无明,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叫我执。只要有执着好坏的心,就永远没有办法知道何为出世或者入世。存在我执,出世、入世就会分辨不清楚。但是真正拥有了智慧,就不用去分辨什么是出世和入世,时时刻刻都能在大清净、大光明当中,如此一来,极乐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大乘佛弟子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我们佛法当中所说的正知正见。由于不同的因缘,个人价值观和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个人的价值观是自己未来的着力点,是主动的;而社会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是被动的,应该有一个普世的价值标准。符合正知正见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都是应该遵循的。

        在佛法当中,一个人最起码的大原则是不伤害别人。“不伤害”,以什么来判断呢?看他有心还是无心,也就是目的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还是从行为上来看,如果从思想上看就很广泛了,不容易判断。基本来讲,符合人类的应该还是儒家普世的价值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个基础上,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该如何建立呢?这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个人化的价值观,实际上都是非常朦胧、不成熟的,没有经过历史的淬火,也没有经过人一生不断成长的累积。当然,个人价值观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但是只有对照人类而且是能够实践的价值观,才能在短时间内开花结果。如果早早确定的价值观不符合实践或者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么它只不过是阶段性的,因为你对人生、对宇宙还不了解。宇宙有很多奥妙,人生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应该保持一颗不伤害别人的心,那么就算做错事情对生命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人间本来就是很粗的。如果你有一颗基本的向善之心,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么你和任何人对接的过程基本上都会符合人间的法则,不会走太多弯路。

        是非善恶的标准有时很模糊,特别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共存的时代,很少有人说这些话题,能听闻正知正见的人又很少。很多人把那些错误的言行也当作价值观,实际上这和价值观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根本不能入“价值观”这个神圣的字眼,还达不到这个层次。

        在佛法当中,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我们大乘佛弟子的价值观,一生的快乐来源于此,一切的行为、思想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实际上佛弟子在同样正常地生活,只不过背后支撑的生活理念不一样。佛法所说的“信”是什么?不是信自己,而是信这种经过每一代人用心血体验、实践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方向,而且想要兑现也有方法。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又历经人类的实践,有很大的价值。


不忘初心,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

        初心这个话题很浅,也很深。我们的心,本身就有佛性。我们知道了修行的意义之后,想要去追寻它,这就是我们发起了初心。在这个当下,我们要发誓,不要忘了初心,不要忘了初衷,每天都要去提醒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吴王夫差让宫女每天堵在门口骂他,早上起来第一眼看到他就说:“夫差,你忘了发的誓愿了吗?”每天都这样骂,他每天听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他每天都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一直很努力。但是他把越国灭了以后,宫女再说这个话,他就觉得刺耳了。他说:“越国已经灭了,以后再也不要说这样的话了。”这难道是忘了初心吗?这不叫忘。什么叫作忘?不是忘记,而是没有了这个心。能够唤起初心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宫女或者别的什么人,所以我们要依靠自己。

        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光明遍照的心。吴王夫差发的是什么心呢?自我执着的心。因为自我执着,他只有一段生命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了以后,再向哪里走他就不知道了。我们佛弟子不成佛誓不罢休,发菩提心是要做什么?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提心最完整的解释。所以我们要和众生来往,同时也要和自己的心来往。没有人可以避免与众生打交道,社会规律也是如此。人是群居动物,如果没有了群体,一个人将没办法生存,更不要说觉悟成佛。佛是什么?就是认知自己的过程,当你认知了自己,你就可以驾驭外界。

        事实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它们的内涵互为注脚与证明。它们正如鸟的双翼,可用来检验你是不是在发菩提心、行菩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