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八章 教育、传统文化与利他|《生活的艺术②:学佛问答》

作者:释如孝
介绍:因果就是让我们得到快乐的方法。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八章 教育传统文化与利他


如何推广因果教育?

        问: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因果教育,该如何推广呢?

        如孝法师:这就要我们多做工作,每个人都要有这个使命,多用种种子的方便把因果说清楚。因果的复杂本身就是超越现象的,而我们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我们能够说,但别人能不能听明白,这就需要方法。如果能够听明白,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没有一个人不想得到快乐,因果就是让我们得到快乐的方法。

        但是,这当中的细节非常重要,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语言,这个语言不是为了创造什么,也不是为说服别人,而是要用科学的证据证明它,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


青少年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什么?

        1.问:青少年在体制学校中,时间都比较紧张,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定力呢?

        如孝法师:对有因缘的孩子来讲,无须急于培养其定力,现在的重点是防止一些病毒对他们的干扰。要让他们的生活养成规律,而对孩子的心,要给予自由;但也不能够让他们接触得太杂乱,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负面的东西沉淀在他们的生命中,就会成为一种病毒,干扰到他们后半生独立自主的修行。所以,现在定力不是最重要的,定力在他们成熟以后也可以培养,他们现在处于需要发展智慧的阶段。

        在发展智慧的阶段,最重要的是纪律和规律的生活。最好给他一个和自然接触的环境,让他自然地成长,不要给他很多负面的东西。多读经典,不求甚解即可。老师的任务主要是伴随、监督他们生活上的纪律。

        2.问:如果家长是佛弟子,该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呢?

        如孝法师:我们大家要有这个认识:每一个佛弟子,对家庭里面的孩子,要护持他们的道业,这点很重要。我们曾经说过,这个末法时期是很多人最后拼搏的机会。在轮回的路上,很多与佛法结缘的人在此生得到了宝贵的人身,这是他们修行的最后机会,所以大家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帮助。我们道场每年之所以会举办禅修营,也是希望能够给这些未来人一些帮助,提供一些资源。


身教胜于言教

        问:作为父母,我们教育子女最应该注意哪方面?

        如孝法师:对佛弟子来说,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身教胜于言教”。同时,在佛法的外相上不能执着,因为在小孩子这个年龄段,对恭敬不恭敬还分辨不出来。家长过严的要求相当于刻舟求剑,我觉得不好。中国古代最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太限制孩子的行为,让他们的童年过得很自在、很完整,这就完成了我们大部分的责任。影响每个人生命的因素很多,父母给孩子童年种过的一些善根,在孩子有了人生历练以后,对他们的正知正见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小时候,最忌讳的是给他形式上的要求,这种教育不科学。

        南怀瑾先生办的太湖大学堂,就是教孩子多读些儒家经典。关于佛家经典,推荐背背《心经》这些比较简单的,太深的并不适合用。儒家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比较贴近,很多都是教我们做人的规范,这种教育是由粗到细的。细节部分,那是孩子大了之后自己的事,我们谁都帮不上忙。所以,首先还是先帮孩子打好根基。我们学佛的人要多注意观察,让小孩的心保持自由而不失去慈悲。

        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经验。我长这么大,母亲从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我很反对父母对小孩大声责骂或者体罚,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不合适的。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信奉“棍棒出孝子”,我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这个时代。父母一定要养护孩子的慈悲心,自己有什么烦恼,家里有什么纠纷,都要避开孩子。

        当然,关于教育,我们的经验还是不够。但是,了解了古人的教育方式,再对比现在教育领域发生的事情,看到小孩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真的让人很痛心。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把心定下来,不要人云亦云地盲目跟风。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教育班比较灵活,能多学习一些传统的经典,这就比较好。

        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应该求结果,对那么小的孩子去求结果,都是父母让小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并非是小孩子想要的,大人们不要太过执着。


高考制度公平吗?

        问:有人说高考制度是中国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但是同样考500分,北京的考生可以上一所很好的大学,山东的考生就不行。另外,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差距也非常大。师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如孝法师:高考制度对你们学生来说,可能确实是一个影响终身的制度。如果你认为这里面有偶然性,那我今天就告诉你,它只是你人生里面一个很小的事情。你比较完北京、比较完中国,实际上最后还是自己的事情。很多人高考完了、上完大学,因为他不懂得社会学,一辈子依然没有出息,这与高考制度有关系吗?所以佛法说面对现实,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绝对公平的事是没有的,要务实一点,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困惑的来源。

        社会的不公平一直存在,你们要学会做最坏的打算。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这种现象会一直伴随你们存在。现在是学生还很自由,还可以说一说,到了单位试一试?你会看到更多不公平的现象,但你已懂得把嘴巴闭上,说都不能说的。

        实际上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就是一个游戏,不要当真。


我该出国留学吗?

        问: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我们该不该去留学?又说:“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点。”师父您能给我指点指点吗?

        如孝法师:想留学,你首先要读书。《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什么呢?告诉我们大概15岁这样的年龄要先看书。看书要干什么?为你出门做准备。孔老夫子又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是说到了中年你要多交朋友,这就是你所说的阅人无数,也是在走万里路。你走了万里路才能阅人无数,否则你坐在这里,怎么可能阅人无数?阅人无数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不是佛家的。

        佛家看人都一样,人都是有烦恼的,它已经宏观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在微观上逗留了。佛法把你前面提到的这几个阶段浓缩了,它告诉我们:要落实在行为上。

        孔老夫子又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在说人的老年状况。人到了老年,要追求内在德行的圆满。一路风光无限,你看了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结了很多缘,不就是为了自身的提升吗?所以,很多人老来皆学佛,为什么学佛?他要追求自身的圆满。不是世界不可救,而是他把自己救了,就等于为世界作出贡献了。

        我不是说出国对或者不对,而是告诉你,如果你打算要出去,先要读好书再出去,才能看明白。所以,很多中国人是很明白的,他是有了目标和想法才出去的,否则花花世界你越看越迷惑,还不如不出去。备好课再出去,碰到境界要知道咬紧牙关,这才会让你的求学之路变得有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让你们成熟。如果你们带着一个百岁的历练出去看世界,你们回来的时候就是万岁。这指的不是心理年龄,而是世界观,没有任何数字能够标明它的含金量。


为什么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呢?

        问: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您怎么看?

        如孝法师:不管怎么样,我们从最根本的去看,为什么单位需要人却招不到人呢?为什么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呢?很简单,无才可用。

        为什么人不是人才呢?因为现在人都是以利为利,没有承担。大家找工作时不说我能力怎么样,我自己怎么样成长,就只是说给我多少钱,而社会恰恰少了一个环节——如何让从学校里面出来的人变成人才。不是说学校里面的人不是人才,而是他们少了一些生活的历练,是温室的花朵,不能做大梁木头用,从大的规律看就是有这个矛盾。

        因此,我觉得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沉淀的问题,我们要多沉淀。这个问题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当前的文化教育让年轻人很脆弱,就是因为缺乏承担的力量。总之,还是教育的缺失。


年轻人学佛,要有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1.问:年轻人学佛,如何做到率性与中道?

        如孝法师:我们经常说“率性之谓道”,谁不希望过率性、阳光的生活,但是这些东西你要也要不来。佛法的教育提倡先不要管率性,先要管规矩,这是佛法一直传承的理念。这个理念如果是一种教育方案的话,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当然,你们现在年轻,有很旺的求知欲,可是问题是,在现在的资源中,能够真正给你们生命引领的并不多。我之前也说过,现在年轻的一代面临的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选择过多的问题。我们那时候没有选择,却能在无意识中走入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你们选择过多,容易患得患失,所以这点要自己好好去把握。

        佛法的教育,实际上把普遍性和特别性都同时兼顾到了。它首先教会我们了知人生整体的理念,这样你一定会有方向,接下来走快、走慢、走直、走曲,都不是问题,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绎,但它的前提是你不能认错方向。如果说在世间的生命教育中,还能提供这样一种充满了弹性、充满了艺术的课程,我觉得佛教可以做到。

        我的建议是大家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是佛弟子,所以要怎么怎么样……都没必要。希望年轻人都能放开手脚,但是对真理我们不能够否认它的存在。年轻和成熟并不矛盾,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率性与中道的统一,那一定是最优雅、最精致的生活。你们年轻人可能有这个福报,但这个福报能不能够兑现出来,要看自己的方法了。

        2.问:师父好,我已经皈依了几个月了,现在在慈济做义工。请问师父,我们在这里学佛和在慈济学佛各自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不同之处?

        如孝法师:在这里修行,净化自己心灵的部分是按照我们的方法在走;在培养慈悲心、菩提心或者济世的方面,你是跟着慈济走,也符合佛法的教言。一个人要成就,要经历无量的善知识,这点我们不会有限制。但是你自己要认清楚一点,修行佛法要有一个根本的般若体证,这是我们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所在。在慈济做义工这种善行也可以叫作随喜,它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有当然比没有好。这些问题要像摆在一个货架上一样,你要认清它,在佛法当中、生活当中弄清楚。

        我们之前也讲到,实践佛法的第一个部分是自我心灵的净化,能够体证到诸法的真理。第二个部分是分享。当然,第二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开始的时候也可以做。“慈济”作为一个慈善社团,它的本质是事业,这不仅可以作为你修行上的一个助缘,也可以作为你学习人生以及在社会生活当中与人交往的一个窗口。所以你不要把它划分在佛教或者佛法的范围内,它是佛法在生活当中的一个窗口,你要把它放得更宽,因为你依止它毕竟不是学法,是做事。做事自有它的范围,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个更专业的、内心要小心翼翼去面对的事情。

        当然它们不矛盾,但要想这两个事情都圆满,对我们个人来讲,对投入的时间、精力都要做适当的安排。正行就要投70%左右,助行30%左右,要懂得这种善巧,要知道每个部分的作用。

        我们提倡大家去实修。但是实修也有不同,比如说我们这里根据南传和汉传的一些特点,根据一个人从迷到悟的整个过程,来带领大家修行。我们的特点就是宏观战略非常强。你跟着我们学,一定要明白我们的长处和短处,有长处一定有短处,比如我们不做佛事,因为想把大的方面全都照顾到的话,小的方面就不可能那么圆满。虽然为大家做点佛事可能对一般人来说安慰也很大,但是我们觉得人生要有选择,如果做这些做一辈子,可能不满我的愿。我觉得核心的问题应该是追求觉悟与解脱,所以你们也要能够认识到我的发心。这样在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制订修学计划的时候,就会很清楚,在选择的时候就能选择好,在选择好以后就能去实践、落实。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很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今天到这里看看,明天到那里看看,佛教的每个道场都不一样,大家最后都逛成佛油子了。看起来都很通,做起来都做不到。如果年轻人不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一定会成为那样的人。所以还是要谨慎,虽然不会有矛盾,但是要把局布好,知道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该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刚毕业,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

        问:大学刚毕业不久,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位置,很迷茫,害怕变成一无是处的人,请师父指导。

        如孝法师: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对人生有前瞻性的指导和实践。一切烦恼都是因为心。你这个年龄是必然要经历一些成长的阶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正是以一个新高度来看人生的时候,而佛法能够给我们这个信息和必要的保证。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人不了知的规则。古人说,男怕入错行,在佛教来说,那就是业力。所谓业是什么?就是正负能量的转换,人心是主导它转换的方法。我们自己心里面想什么,自己不一定知道,但是所有生命的存在就只是一个念头的流转;念头入什么轨道,我们不知道,但是佛法就是让我们提前进入正确的轨道,契入正确的轨道以后,人生会走上坡路。

        如果认为自己只能在社会规则下被动而活的话,那很可怕。社会告诉我们要生存,要挣钱,不存在什么行业是对是错,也不说有没有业力,而这种潜在的东西是存在的。人生有四种道路,就看你怎么选择:从光明走向光明;从黑暗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黑暗。人生在青年的时候是很光明的,轨道没选对不是他的错,因为没有善的机缘,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你可以不相信佛法,但是人生就是二选一,不选佛法,就选非佛法。佛法、文明当中的信号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让人恢复生命的一些自然状态。所以我们看到杀生,看到血淋淋的场面,每个人都不忍心。这就是道,要觉醒。经历了无所事事的痛苦,我们就知道还需要低下头来成长,成长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跟什么人学什么事,跟成功的人学成功,跟快乐的人学快乐,跟自信的人学自信,而佛陀都具备这些善品。佛陀的存在不因已过去了两千五百年而被遗忘,所以金子就是金子,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金子的眼光。

        人要适当接受历史对我们的期冀。看历史看得太清楚了,什么因结什么果,这个法则让人敬畏,所以我们只能在因地求,不是在果地求。如今,人的颠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都在果上求,不种善因而想要善果。当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思维的时候,命运、成就、身心健康各个层面能不能走得远,就看我们能不能咬紧牙关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我想就算赌博,二选一的正确率也比不去思考大得多,冲着这一点,也要去选佛法。


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几本经典

        问:很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似乎都会回归到佛法上来。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法的内在联系呢?

        如孝法师:实际上,佛陀一生的说法,有的时候是根据听法者的需求去讲的,有的时候是佛陀不请自说的,所以佛陀所说的法可以分为三个取向或者范围:针对解脱的法、针对利益世间的法,还有究竟成佛的法。

        但是佛陀出世不仅是为了印度人,而是为了普世的人类,所以佛陀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法、他所发现的佛教教理能够给什么样的人带来帮助。在《金刚经》里面,佛陀讲到后五百岁,这个指的就是他离开人间五百年之后,有持戒修佛者能由金刚般若而生信心。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佛陀所说的金刚般若的缘分是在中国,是在他圆寂五百年后的事情——我们纵观历史就很清楚,佛陀圆寂五百年之后,佛教传入中国。佛陀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力,一切都在他的愿力当中而感应。

        我们的传统文化放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来看,就是佛家、儒家、道家等;而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东汉之前虽然没有佛教,可是中国人一直在寻求怎样才能够提升大众的安乐和管理。所以,内圣外王”之道首先提出了一个宏观的理念,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随着生命的复杂程度和社会机缘的演变,人们觉得这些方法还不够,所以中国人接受佛教是因为真实地了解到了佛法的功用,从而对佛教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从东汉一直到隋朝,中国经过了长期纷扰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融合的一个过程。到了隋唐时期,文明之所以那么鼎盛,和佛教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文化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基于心的普遍规律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去改善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乃至于思想各方面的真实的、大家能够一块走的路。相比而言,佛法是以普世的精神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接受的。隋唐时期,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于各种传统文化应该具备的一些要素、方法都已经具备了。隋唐之后,我们在继承当中而有所遗失。到了今天,我们说的“传统文化”这个词本身就存在问题,什么叫传统文化?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觉得这样去说,已经是把它与我们的生活脱离开来看待,所以我们现在人把传统文化当作学问去研究,这就违背了生活,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不明白古人是怎么做心灵管理的。

        不是说你课堂上学习了以后再拿到生活中去实践,这是两张皮。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高等学府,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人类从心里面发出来的一个真实的渴求。社会或者政府会给人们一个很坚定的文化导向或者目标,以此制定法律或者一切的生活规范。这些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去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去选择应机的运用,心是无向且无量的,哪一个适合当下这个历史时期就选择哪个。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时时刻刻渴求解脱,时时刻刻又离不开我执,始终处于这种矛盾当中。所以每当碰到苦难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自己有了反省的能力,因为事实已经教育了自己。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吃一堑长一智,此时就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的造作,没有任何知识的痕迹,一切都是很急切地从真性情和实用角度出发去做。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活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直在变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后人难以给它下定义的原因,传统文化的代表绝不仅仅是几本经典。

        佛陀也是这样子,他用他的一生去教化世人,这也是我们后代人能够去修行的动力。像你们这个年龄的生命,从知识的角度,你会发现哲学家说的更远,更能说服你。如果把哲学家和佛陀放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很难选择;可是如今哲学变成了一种只在学堂里面教的知识,没有办法在社会上实践,这难道是人类集体的出路吗?所以,文化、文明、传统,很多东西都是当时社会催生出来的一个结果,也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你翻开史书一看,处处都是矫枉过正,我们认为这个人不明智,却还必须尊他为圣人;这个皇帝实际上就做了那么一件事,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他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坐在这里觉得我们已经超越了他,可以指指点点。可是,同样的历史机遇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因为结果总是惊人的重复,过程却是完全不同。所以你看了历史也没有下手处,你学了知识也不会用,知识多了反而给人造成困惑、选择性的恐惧。

        所以,我们现在要走直接的路,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心;当你了解心的时候,你就知道历史是怎么演变的,你就可以理解它,可以借鉴它,而不是成为它的信徒。同样的,我们今天学佛,佛陀给我们说了方法和目标,佛陀给了他走过的一个路程。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他成功了,他是遵循着“三法印”的原则去做的。那么在你的生活当中,你如何去观无常、无我?这是你要自己去兑现出来的,不是刻舟求剑就可以得到的。

        我再次希望大家对传统文化要宏观地接受,然后立志把它当作生命去坚持。那么,你的方法一定会出现,而不要成为一个知识型的人,一辈子待在书本里面,完全不懂人间的事情,在家庭里面碰壁,老是在各种各样的小处翻船。没有办法,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差别。


弘扬传统文化,最终要圆融地落实到生活

        问:现在很多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有很多是佛教同修发心做的,所提供的餐食全部是素食。而此类活动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有很多人不是学佛的,会认为这是在传播宗教而产生反感。我们如何做到让他们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受益,同时又不产生误解或反感呢?

        如孝法师:这是有关传统文化传播的问题。实际上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素食,在细节处理上都要做得更细致、更圆融。比如,食荤食不一定就是非佛教徒,素食也不一定是每个佛教徒的权利或欢喜的事情。全世界的素食者有很多,或为了健康,或由于爱心,但这些都不是佛法中的素食理念。

        传统文化的落实,最终就是要关注生活。现在的很多疾病都跟动物的激素与饲料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大家选择在公益活动中提供素食的原因。那么我们在做传统文化活动的时候,就要提前做一些工作,比如宣传的时候多关注一些细节,要用一些令人欢喜的方法,跟对方讲清楚,让人家明白这个活动中有什么准则。这样就不至于他来后不满意,认为这个活动是以素食来宣传宗教,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果发生误解,说明举办方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当然我们要自信,不要怕问题,不要碰到问题就退缩。有问题出现,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如果对方有错误的观念需要纠正,我们就耐心地抓住契机和他交流。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做圆满,要做好解决问题的预案,让问题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做每件事情都有相应的原则和方法。现在散沙式的传统文化传播,不是佛教的福报,也不是这个社会的福报。当前传统文化缺乏领军人物,也缺乏变通,缺乏向生活的融入。佛教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缺乏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的精神,很多事情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依循的原则。这些是我们每一位善心人士、每一位有智慧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大家要形成一种向心力,不管放生、素食、度亡等善行,都是一个很好的认知自我的机会,也是检验我们修行是否得力的方法和境界。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要真心去做,去修正自己,这样就不会失去自信,遇到考验的时候就会站稳脚跟,可以把很多事情承担起来。

        另外,带头的人很重要,不在于有名或无名,只要有实质,这就符合佛法所说的因果。要有理念和决心,比如把家庭当作道场,你为家里人的福祉去努力,这就需要方法,而不能单单说教却不去做,硬性的说教会令人不欢喜,使得亲人的情感都难以持续。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去应对,不要给人带来压力,这样就比较符合佛法的实践观,也能更进一步认清佛法的理念到底是什么。


儒教是言教,佛教是心教

        问:请师父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一些引导。

        如孝法师:佛教的教育是非常自然的。它无非就是两种角度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智慧,一种是慈悲。慈悲契机,智慧契理。契理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契机是我们不断更新的过程。慈悲就是包容,能够长期伴随别人,这很重要,我们要愿意接纳。更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明白我们整体教育的计划,大的方向应该是生命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当然,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要在生活当中落实,让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一个理解者、创造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个要慢慢来,我们也是在尝试,只要我们现在有这个发心。

        教育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变通。如果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新视角或视野的话,应该是最殊胜的。对整体社会来讲,辗转增上的善业是有着很大功德的,就像让我们在“把一个人教好”和“给更多人建议”两者之间做抉择,我们肯定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成就大多数人,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得有个先后,有个统筹。

        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以后,他能够自我教育,这是最快、最完善的。这个话题太深了,教育本身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儒教是言教,我们佛教是心教,用心来教育,把握好这个不同就可以了。


略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异同

        问:请师父为我们讲一下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异同。

        如孝法师:儒教追求秩序,它的着力点是整个人类或者是中国人,它的无为法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去执着结果。“中庸”思想就是其无为法的体现,“中庸”就是不去执着,但是应该做的还是要做。所以,孔子参无为法,最后还是落在了华严境界。

        道教的无为法特别好,道德经》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实际上已经说到了无我的状态。这种无我的状态相当于《华严经》当中所说的“器世界”。儒教中体现的是“眷属世界”。能够真实地去参“器世界”和“眷属世界”,都是因为发现了空性。道教讲“常无欲”“常有欲”,它的核心实际上是一种唯物的思想,但是还有少分的无我。比如“庄周梦蝶”,到底蝴蝶是庄子,还是庄子是蝴蝶呢?实际上,在这里说来说去还是在说无为法。

        但是无为法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分。比如在佛教中,阿罗汉证到的无为法与菩萨证到的无为法是不同的。菩萨的五十二个台阶——五十个阶位再加上等觉、妙觉,每一个阶段的无为法都是不同的。佛教中将无为法解释得非常清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过去有一个说法,儒教讲“八方”。“八方”是什么呢?平面的事情。什么是平面的事情呢?人间的事情,因为人住在地球的表面。在这个平面上,用《易经》来看“八方”,就是四象生八卦。火大、水大生成了四象,四象就是四个方位,四个方位产生了八种事物;八种事物就是天、地、风、水、山、雷、水、泽,它们的载体就只是四个方位。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这当中都没有自性,正是因为它是空的,所以四象可以生八卦,八卦产生了人、事、物。

        道教比较重视唯物的部分,就是“九宫”的那个部分。古代有一个笑话说:“道士吃九方,僧人吃十方。”这就是说佛教与道教空性所覆盖的面不同。佛陀的弟子不仅仅有人,还有天人,包括整个六道;儒教的定位只是在人间;道教不仅仅包括人间,它还参透物性。所谓“道”就是自然规律,无情的世界参透了,就找到了真实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

        “道”的责任是什么呢?生万物、灭万物。佛教的核心是空性。空性可以覆盖仁爱,可以覆盖一切物质,因为一切人、事、物都符合空性的缘起,也正因为有空性,才能够变化。佛教以空性为人心的清净相,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自证觉世界”。圣贤都看到了无为法,可是透过窗户看到的虚空、在旷野看到的虚空,和脱离了地球看到的虚空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陀是教化三界的,我们尊他为人天导师、佛、世尊;而儒教是人间的终极理念;道教是人物互参,它参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空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从道的原则来讲,它只是完成它的作用,不会去执着结果,这也是空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虽然角度不同,可是都在围绕着空性。

        孔子很仁爱,也就是慈悲;老子很潇洒,“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他走得都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了,不知所踪,空得彻头彻尾;而佛陀在他们的基础之上,还有愿力。儒教主张不管有没有条件,都要去努力,人就应该坚持人的本怀,所以儒教很方,方就是八方、方正;道教认为道都是昭然若揭的,你还敢玩吗?赶紧遁世与“道”相应,所以就修道。

        上等修道的人知道《道德经》的真实意义,可是很多人修《道德经》只关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他在这里落到了“有”见。所以道教中有很多人,把方便当作究竟了。可老子很清楚,在《道德经》里都有分类,他把“道”定为最高的标准,把“德”定为人间能够奉行的标准,实际上,“德”就可以概括为儒教。所以孔子参老子,孔子说:“鱼我可以知道它怎么游,但是龙我不知道它怎么变化。”因为老子悟到的空性比孔子深。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从理论体系上,把“德”说得非常完备,可是道教主张“无为”;而儒教的可贵就在于“做”,所以孔子是一个“德”的实践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和老子是并驾齐驱的。老子要维护“道”的神圣性,所以他不“做”,虽然他不做,但他始终在完善自己的道——“谷神不死”。但“谷神不死”这个话说得不究竟,他说的是方法,“谷神”怎么会不死呢?他说的是天地之间的缘起永远不灭,但是后来的很多人就认为“谷神”是一种神性,所以才会“用之不勤”,实际上,这是一种“神我见”。

        道教最究竟的见地是空性,但是缺乏追求究竟的人去挖掘,所以道教后来就走向了追求窍诀的境况,就是执实地去修。等他修得有觉受了,有神通了,看到哪个人和他有缘,他才去找弟子,道教是师父找徒弟的。当它走向了窍诀的时候,就没有人能接得住招了,所以想要追求道教的人都是寄希望于突然、偶然,这就让道教的人才越来越封闭。这已经和老子的道不一样了,老子是“无为之道”。

        儒教是在现实当中追求一个信念,我们中国人把它作为面子,作为我们中国人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中庸”的理念被国人广泛接受。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儒生必须依托于世间的功能,才能确立他的地位,他自己是很没有力量的。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变了,虽然真正的老百姓还是有儒家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可是这种文化就没有了载体,所以儒教也是奄奄一息,很难向前发展,没有外力推动它。

        最近国家在弘扬儒家文化,我觉得这很有用,也很有必要。因为它和空性相应,而且是圣人发现的,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信愿、信念上。儒教的核心是信念,而这个信念是一个很高的生命品位,很世俗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别让放生沦为一种形式

        问:身边有些人每个月定期会买一些泥鳅或者鱼虾去放生,您对如此放生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如孝法师:现在很多的放生,往往沦为了形式主义,如果是这样的放生,我是不支持的。为什么?如果不懂如何正确地放生,放生就可能变成了杀生。你这边要买,市场那边就会派人去捞,然后为你准备好;第二天你放了以后,市场那边派人再等着捞,循环往复,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佛弟子做事不能只求数量,不能只求形式,应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如果你要放生,哪怕只有一个,你也要一直照顾它,为它养老送终,更重要的是要给它法的加持。

        佛教当中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公案。古印度有一只鸽子经常听无著菩萨讲经,和寺院的因缘一直斩不断,特别深。他下一世出生的当天就会讲话,因为他的心很迫切——他前世在恶道当中,心非常渴求佛法。所以,出生后第一句话就问:“菩萨在哪里?”人们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根据他的一些回忆才知道,他是在找无著菩萨。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伟大的祖师。

        人的灵性容易迷,也容易悟,就看心的渴求程度。放生真的是功德无量,但是放生一定要为动物说法,设身处地,要长期地照顾它。也许你会说:“我不会说法怎么办?”“尊胜咒”对它们的加持很厉害,每天给它们念些“尊胜咒”——动物也是有耳根的,耳根是众生最原始的心,这样做能够改变它们未来种子的缘起。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力,放生不在于多,但是一定要到位,这也会变成一个修行的法门。

        我们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背一个背篓到大街小巷去转,看到地上丢弃的纸就捡起来,回来以后很恭敬地把它展平,然后烧掉,把灰放到河水里面,给予很多的祝愿和祝福。也有很多人是通过这种方法开悟的。


善的东西很难传播吗?

        问:善的东西真的很难传播吗?

        如孝法师:那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够。当善和智慧、善和真实相应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得到。就像你们,为什么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善,更重要的是智慧、慈悲,还有因缘。

        一个人要想度化别人不能靠权威,而是要为众生服务。最起码你的心里要有这个概念,就好像一个人在家庭里有没有威望,取决于他对家庭的付出一样。


如何度化那些无信仰之人?

        问:如何度化身边那些没有信仰的人?

        如孝法师:佛陀没有什么办法,一切都是很自在的;但是我们有办法——你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可以去观想是他在念,慢慢地他的善和因缘就会成熟。

        但是有个前提,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他,只要和他分享正法就好,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去分享,不要为他担心,他总会有佛性显现的时候,我们只是帮忙者。


何者可以教化育人,为什么要建道场?

        问:我身边很多人都有一个愿望,想建一个道场或开一家书院,教孩子们《三字经》。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有一定资质才能教化育人。想请法师开示,什么样的人有资质教学?没有资质的人应该怎么修炼自己?为什么要建道场?

        如孝法师: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的,一个是实践的。就像你刚才所说的,我们应该自身完善以后,才能够完善他人、帮助他人,这是理论。从现实来讲,我们现在的社会急需这种资源,我们建道场,不一定要自己搞,可以依靠社会的力量。既然建道场,一定是发了很大的心想利益众生。你会发现,建道场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利益众生才是。为了建道场,你可能要磕九十九个头,还要请人来弘法;同样的,寺院也需要不同的因缘和不同的人添砖加瓦。

        但是,不要以为你是给自己建了一个皇宫,以为自己有道场,你说出来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样就走偏了。所以,当道场建设好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有时要在中途停下来思考一下。开始的时候我们认识不到位没关系,但是你有这个善心,就已功德无量了。不一定要等一切都圆满了才开始,否则很多事情都落实不了。

        有些事逐步落实的时候,你要有知见,因为世间是很诱人的,很多事情就好像你收粮食一样,一斗谷子七升糠三升米,我们人生也是这样。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情当时都觉得很重要,回过头来看全是障碍,都不重要。这就取决于你怎么看,自己要有眼光,如果没有就要认真思考,然后再发愿。发完愿以后,过程当中很多事情你可能难以控制,可是你的愿很神奇,它会一直提醒你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六度万行那么多条目,如何落实?

        问:六度万行那么多条目,如何落实?

        如孝法师:如果想要落实,那么我们就要学习普贤菩萨的精神。普贤菩萨有什么精神呢?一种叫作愿,一种叫作智,所以叫作普贤。

        普贤的愿就是力量,只要你有力量,六度万行就可以不断地换方法。方法就好像汽车一样,你可以开很多种汽车,但是所有的汽车都要加油,你要有心力愿意去做,这就要靠普贤菩萨的精神。普贤菩萨的精神就是落实,无论是管理还是其他方面,它们的重点都是落实。

        普贤菩萨的智,即无我地落实。六度都是建立在智慧度上,从智慧度当中开出五度;万行以身为根本,有观照,有心力,心捧着身。这个心有了心力,有了智慧,那么一切六度万行都不出这两方面。所以,普贤的意思就是普遍,遍于一切处,也是我们内心的光明,它叫作力量。我们的内心要保持正念,并不是要像世间人那样劲很大,那个劲是缘生缘灭的,靠不住。

        所以《心经》里面就说“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带着觉照。万事万法虽然复杂,但它都是缘起法,都是相对的。我们只需带着觉照,就好像我们知道它是“空”的,就算它是妖魔鬼怪,以种种的因缘不断地变化,我们都认识它,它不要再想骗我。普贤菩萨的精神提纲挈领。生来不败,死去也不败,你的佛性就常住了。

        所以,正念为最大的精进,正念就是现前的一念觉照,我们要勤护念。想要护念护得好,首先是放松放得好,放松了就不会把光明遮盖起来。是什么在遮盖普贤的光明?我执。你要放松地用这个心力去洞察,勤护一念,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这一念护住了,光明、慈悲、智慧、力量、六度万行,都不出你的这张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