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五章 知法正见|《生活的艺术②:学佛问答》

作者:释如孝
介绍:当一个人成熟到能分辨善恶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五章 知法正见


我来这个世界到底为了什么?

        问:我想问四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到底怎样做人才是正确的?

        如孝法师:第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我想这只是一个符号,意义在于敢问这个问题的人,有着探索真理的可贵品质。人到底是什么?人就像是一部手机,汇聚了无量的信息,不断地接收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主宰生命,就像手机只能被人拨打一样,人只能被烦恼打。人只是一个现象的存在,一般意义上,我们的状况确实如此。从现象上来讲是这样,但是人有潜质、有潜能,这里在人的前面要加一些限定:圣人、贤人、善人,还有恶人、愚痴的人、智慧的人。

        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佛法,实际上就是想恢复我们本有的生命自在。我们不仅仅要做手机,而且是想要成为一朵花就成为一朵花,想要上天就上天,想要入地就入地,想要欣赏或者被欣赏都可以。这才叫做自在的人,也叫作圣人;或者作为一个能够被别人接受的人,这叫作善人;而作为一个被别人排斥的人,就叫做作恶人。佛法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把各种选择告诉大家。如果北方人只知道吃小麦,不知道吃大米,南方人也犯同样的错误,生命就会很狭窄,就没有自在了。

        人到底是什么?我们听闻《华严经》的开示以后,就能够如实地思维,如实地知道,如实地看见。这个最终的答案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样规划、怎样落实。可是,你敢不敢想,有没有成熟的老师告诉你?佛陀是佛弟子的老师,是圣人,他的出现证明了佛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对每个佛弟子的教导——他指导从现象中去探讨本质,以大悲心与一切众生共进退,这是当下非常殊胜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也可以说是“我到底是谁”——你是佛,你是众生,所以人和我是一个答案。人是族群,我是个体;人是针对所有的我,我是所有人当中的一个。

        第三个问题,“我来这个世界到底为了什么”。很多人出生的时候是不为什么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生命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换一句话来讲,我们是没有办法而来,所以叫“不为什么”。我们都来了才想为什么,那不是太晚了吗?你不能够回去啊!

        第四个问题,“到底怎么做人才是正确的”。实际上,正确和错误都是概念。在人生当中,每个阶段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佛法上讲“法无定法”,所以不存在正确和错误;如果说有一个正确的,那就是你如何看待生命,想要什么。这可以当作生命的疑情,或者探求生命真相的勇气。

        在这个房间,如果你问我:去终南山怎么走?”我说:朝这边走。”这是正确的?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值不值得怀疑?太值得怀疑了!我不假加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对我来说非常正确,不值得丝毫怀疑;对你来说,却很值得怀疑。让我们怀疑的东西有可能就是不正确的。换句话来讲,有什么样的来往,你才能够信得过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分析出我给你的答案对不对?如果你没有人生经验的话,怀疑是很正常的。怀疑是从内心显现的,正确不在外面而在心里。

        当一个人成熟到能分辨善恶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人自身是第一因素,外在的正确和错误反而变得微不足道。如果你能够发现别人的错误和不正确,就代表你在他的基础上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别人的错误对你来说是一种借鉴,甚至是一种帮助。


人为什么活着?

        问:师父,人为什么活着?

        如孝法师:人为什么活着?首先,我觉得这句话当中有一个信息:人虽活着,却没有自由。所以,人应该为追求自由而活。自由是身体和心灵的一种状态。身体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做到随心所欲。比如,你想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一定需要乘坐交通工具,这说明身体的自由要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实现。

        我们的心也不自由,这是因为受到了环境的限制。但是,心本身是可以突破这些环境限制的。心灵的自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它可以做到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换句话来讲,用自由去诠释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真实而有内涵的。我们的生命,如果见不到真理的光明,就不会自由,只能被动而活。

        心灵的宁静或者自由,才是人生该追求的。佛法教了我找到自由的方法,所以我皈依了佛法。我皈依佛法很多年了,在这条路上,直至今天,它所给予我的一切都超乎我的想象,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虽然我活着,可能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是迄今为止已经很值得了,这是一条很实在的路。当然,最初我虽认定了佛法这个目标,但是还没有依据可以证明它的正确,因为我们的方法还不足够完善,所以在追寻佛法的路上,要寻找无量的教诫以及无量的善知识。这些身体力行的前辈、大德、老和尚,他们用一生的实践使我们生起了信心。我们用他们传承下来的理念,不断地印证着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心灵的突破口。虽然这好似一条拼搏的路,但是在拼搏的过程中,都是欢喜的,都是很实在的。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去看,这种生活真的是超越了一切,给我一个帝王我都不换,这绝对不是感性的话,而是内心最真实的表露。当然,我们的内心在未来还会有变化,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我相信依靠三宝,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什么,我只能用自己的经历去说。至于20年后,你们能否如此自信地面对自己,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是否有好的导师;是否有好的善友;你们的理想是否超越了现实。20年后,你们可以再反思、再对比。你们还年轻,未来有选择权,但是对于这些选择,如果没有找到与它相匹配的资源,你们一定会失败。

        我们在那个年代,看似所知甚少,选择也少,但是选了一个,选对了。你们的问题是可选的虽然很多,但是你们会一直彷徨。时代和时代的机缘不同,我出生的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所以你们要看自己的因缘,不要看着我们的路去刻舟求剑就好。总之,人要真真实实地活,有方向地活,有感觉地活,有感动地活,不要局部地活,能做到这些,就值了。


人生有限,怎样有意义地度过?

        问:人生有限,怎样有意义地度过?

        如孝法师:安心地度过,有意义地度过。收拾好心情,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慢慢来,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三言两语解决不了,但是你既然愿意想,这就是一个开始。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想通。

        我们就好像在破案,有佛陀帮我们把这些痕迹、参照物理清,一切就简单多了。有了这些蛛丝马迹,再难的事情我们都能完成。我们难就难在没有坐标,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佛陀出现了,就好像黑夜当中的一道闪电,让我们看清楚了万事万相。即使这一道闪电没有了,可是你内心已经知道大概的方位了,这样你摸索下去才会有意义。


带着世俗目的接触佛法,可以吗?

        问:看到很多人接触佛法带着很多目的,这样合不合适?会不会影响我们获得正见?

        如孝法师:在佛法当中,这是不矛盾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会成长,对经历都会有一个总结或者认同。这代表人的一种自然成熟,所以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诉求。这只是一个契机,在佛法中叫作实践。进入佛法的这种氛围以后,我们会进行一种高度的回观,会产生对比,慢慢地就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了。

        无论是出于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的目的,我们自己首先要有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够迈出第一步,进入佛法当中;进入佛法后,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佛法本身的存在或者生命力。这两步一走,我们的位置、坐标就变了,这时候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因缘。每一个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会活在计划当中。实际上大家都有计划,但是又都活在变化当中,这是自然的规律。我觉得这不是问题。

        人随着成长自然会矫正自己,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真实的佛法和人生,自然会促使我们思想的成熟或者矫正我们的路,我们会看到更远的目标。如果我们前面有迷雾,就看不到很远;如果前面没有迷雾,不想看很远也会看到很远。当我们看得很远,计划一定会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这是自然的。


为什么说学佛让人在做减法?

        1.问:为什么说学佛后,我们是在做减法呢?

        如孝法师:我们学佛后,不仅拥有了取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从容应对的时候,就是一种减法,心里面没有症结,得失随缘,心里面没有增加任何东西,你说是不是减法?

        我们的心,你不想驾驭它,让它处于一种常态,那么它就会随顺因缘,是因缘在管因缘,不是我们在管因缘,这就把你的精力、你的时间节省出来了,当然很好。但是修行的时候,从开始的播种到最后的收获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我们明白了一个概念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用得上,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要有耐心,用得上用不上只是一种态度。

        2.问:为什么要懂得做减法呢?

        如孝法师:我们用“分解”这个名词来解释它。佛法是分解,分解很多概念。能够让我们动心的都是概念。好、坏的存在实际上都是很单纯的概念,美丑、财富也都是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个概念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定义和答案。

        比如说财富,人人为财富动心,但你有没有了解到财富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古人讲财富是来养你的身的,是身体所需物质的基础保障。如果我们根据这个定义去分析的话,就会很清楚地知道,人的寿命不超过百年,我们所需要的水、所吃的食物,甚至很多东西都是有一个大概范围的定数的。但是有些人就觉得不是这样,活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很感性地面对这个概念,“多一些当然好呀”,所以他就不断地要。我们现在把它分解开,比如说你计划一下今年能够要多少,这样在你的生存不存在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别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是低着头走路,一辈子就是要、要、要,最后只知道要,这个就是加法;我们理性地把很多事情做一个规划,人就会轻松地过日子,这个就叫作减法,也叫作分解。

        分解让我们人生的规划、目标和真实的状况基本符合,这当中肯定有一些误差,但是八九不离十,这样子就很好。所以当你与生俱来的这种感性能够针对外境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冷静地去规划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懂得为自己解套。

        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驴子过河》的寓言故事,明白了那个寓言的道理,人生就少了很多无谓的纷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少一些躁动不安的追求,整个社会会安定很多,养育我们的天地也会少很多负担,这个地球就会变得更加郁郁葱葱,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了很多的误会。所以要减,不能加,夏天已经很热了,心头再加火,这个人真的会热死。

        如果不懂得做减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完全是不可控制的。你能把一些事情想出来,但是想出来的东西你可控制不了。就像原子弹,你能发明出来,但你控制不了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这个只要一出现,就注定了它的不可控。所以佛法就是要我们学会做减法,不要造原子弹,减、减、减,减到最后只剩下一颗纯粹的心,那就是修行的道。

        3.问:可以理解为学佛就是减少各种欲望吗?

        如孝法师:这个理解还是在概念里面,我们讲要减少的不是外境。在佛法最原始的设定当中,减少的是对自我的执着。人为什么会迷惑?就是因为执着自我而在外境中迷惑、拓展。所以原始的罪——这个根不减除的话,你外面减了贪,一定会增加愚痴。为什么呢?你光想着减贪,你也不知道贪是什么,又被概念所误。实际上贪、嗔、痴有很多种状况,还有人生的很多种概念,比如“人要好啊”“人需要信仰啊”,这实际上都是很教条的东西,都是外境的东西。佛法是破“境”,要把境界给破了。


一个女孩的三个“天问”

        问:我女儿有三个问题拜托我请教师父。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人从哪里来?第三个问题,她看到一本书,讲到孔子的弟子颜回道德高尚,但是他很穷,最后饿死了。教我女儿的一位老先生就说颜回只知道怎样使自己道德高尚,却不知道怎样生活得更好,请问师父怎么看?

        如孝法师:这三个问题叫作“天问”,问天的问题来问我,说明我在她的心中很高大,那我也得勉强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佛教所说的世界叫作有情的宇宙和世界,和物质世界不同。这个宇宙从哪里来,或者说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本原就是心,无所谓什么,它是不断地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但是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这在佛法中叫作“缘起”——因缘所生。谁来决定因缘的“第一因”呢?心!

        第二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我们人类创造了汽车,坐上汽车就可以从此处到彼处;同样的道理,人类心的力量和无明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宇宙飞船”,坐在上面从此处到彼处。这个宇宙飞船就是自己的业力,所以人类来源于自己“业的缘起”,一切都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既然是人制造的,人就可以打开它,所以有轮回也会有解脱。总之,我们佛弟子不用管它怎么来的,坐火车来也好,坐轮船来也好,来了就好。我们所获得的这个宝贵人身,为我们再次返回或者说解脱提供了最大的前提和可能。所以最重要的是到哪里去,而不是问从哪里来。

        那么我们现在谈谈第三个问题。如果说让颜回学会经营,我相信他能做到。一个人只要努力,总会改善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是我们要算算账,如果你要去经营,追求物质上的快乐,你一生的精力都会投入其中而无暇关注生命。颜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可是现在很多人为什么要谈颜回?这就是颜回的高明之处。他一定有能力追求物质,可是他追求了物质就丢失了精神;如果他只能二选一,他一定会选长久的——追求精神、安贫乐道。虽需暂时的忍耐,但他的后世就会不一样。所以颜回为历代人所崇拜,他的精神价值真的不可限量。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不懂得“形而上与形而下”。往下追求就是向下流,你可以选择往上追求,但是也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的第一个宝贵资源就是获得人身,第二个宝贵资源就是有自由的人身,可以自己把握时间,而这才叫智慧。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它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会统筹,你本来就只有这几匹劣马,抱怨也没用,都是业力所感,但是就没有机会了吗?至少你可以做一些适当的统筹,结果一定会改变。但是很多人放弃了可以改变的机会,只是在那里想假设、假如怎么样。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假如的事情能变成“真如”,“真如”是佛性,你本有的佛性不用,却要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又啰嗦又没用,浪费!


以何种心态面对无常?

        问:人生是无常的,却没有无常到什么计划都不能有。我们该以何种心态面对无常呢?

        如孝法师:首先,我给你界定一下这个概念。佛所说的无常和你说的无常是异曲同工的。佛告诉我们无常,他首先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真理。无常是说未来总有一天这个结果会出现,但是无常不等于死亡,这是两个概念。佛陀告诉我们无常,正是让我们超越无常,换句话说是让我们为无常做计划。佛陀是用计划告诉我们,而我们却是用情绪去解读;我们把无常解读成死亡了,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佛陀告诉我们的无常是现象,无常后面的正常是我们的佛性。我们要超越现象,探寻本质。我们所做的计划,是对本质所做的计划、所做的挽救和拯救。

        智慧地面对无常,促使我们为了未来,在当下去计划、去努力。通过无常,我们活得更积极、更阳光,因为无常并不可怕。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是想让我们知道,无常是可以超越的。但问题是什么呢?世人都否定无常。你跟世间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忌讳的话题就是死。这里的“死”被解读成无常,就是说不愿意面对无常。所以我们看到医院里面,无常已经到了,拒绝它的人大有人在。可是从万事万物的规律来看,你拒绝它,它就不存在了吗?与其拒绝,不如超越。佛陀的伟大就在这里,基于真实,无常是真实的现象,他让我们超越,超越现象,回归到本质,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计划吗?这也是可以控制的,当你知道未来的时候,你就有了目标。

        佛陀没有多说一句话,事物是怎么样,佛陀就说出来;而我们面对事物的真相,还不断地回避,因为我们觉得真相很可怕。佛陀告诉我们不可怕,你为什么怕它?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你做好准备就能够超越它。无常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事情,无常美好不美好?如果没有春天,我们一直活在冬天里,可怕不可怕?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有无常的。如果我们一直不长大,可怕不可怕?如果全部人都不离开这个地球,可怕不可怕?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就看你怎么看,无常只是一个概念,它有时候说现象,有时候说本质,有时候说丑陋,有时候说美好,看你怎么给它注解。而我们平常都把无常注解为“死亡”了,好像我们一切的努力、生命的美好都没有意义,这可是精神上面的自杀,这完全不是佛陀所说的无常。


当痛苦真正来临时,该如何去做?

        问:当痛苦真正来临时,该如何去做?

        如孝法师:通过学佛,我们明白了生命无常,然而当真正的痛苦来临的时候,很多人依然会感到无法面对。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其实,长期、有序的修行非常重要,比如禅修;还有就是灵机一动的正念,当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最快的一种修行方法。比如说生病了,出乎你的意料,你会变得很担心、很无助。此时,我们要去觉察谁在担心、谁在无助,这个担心和无助又是什么。

        当我们对此做剖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内在的自我放大了当下的情况。大多情况下能病就能好,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担心?其实很多东西经不住推敲。佛陀把这个叫作“觉”。要觉而不要迷,现象能够让我们迷惑,也能够让我们觉,当你有了觉的时候,就能坦然面对一切。

        你要去思考当下的彷徨、无助、害怕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它能够在你的心里显现,那么你的心要做什么?要如理去思维。在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刚才的担心、痛苦不见了,不要回避,不要逃避,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前行,智慧地剖析。在灵机的一刹那,你要用正念的觉度化自我的迷,这只在一念之间。


学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1.问:生活中我们都追求上进,讲究人生要有目标。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坚持目标,什么时候应该随缘?

        如孝法师:在佛法来讲,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存在的真实就是有关善恶的领悟。如果我们不给这个目标贴上善恶标签的话,那就去思考目标本身对不对、值不值得,这是第一个问题。

        佛家说“随缘放下”,也说“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不变”是指有原则,“随缘”是指有方法,这两个词的意思是说有很多方法去处理事情,并不是要你放弃。“有原则”指生命的意义层面,这当中的内容就多了。比如说“不杀人”是原则,看起来很容易做到,实际上一旦哪个人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忍不住想:“真想杀了他。”这时你就已经破了原则。这种事情太多了,人都在似是而非当中活着,因为从未训练过的心是没办法坚强的。

        所以我们要有目标。但是,有的人有目标,只是增加了他的疲劳;他还说什么他的目标伟大,其实他从来不关注目标;还说自己有多少金钱,他连自己都不要了,金钱还有用吗?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对生命的了解。了解生命以后,哪怕目标未达成,我们也已经成功了,因为我们会优雅地生活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如说世间财富就这么多,我的目标是把天下的财富都吃尽,这样我才满足,这可能吗?所以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一些最起码的原则。

        2.问:“随缘有方法”是指什么呢?

        如孝法师:我们要去理解财富的真实内涵,真正的财富成就是精神的成就。当你精神上成就了以后,你才会正确地理解到,财富只是挪了一个位置,并不是你的或者他的,天下的财富是天下人的。当你做一个企业家赚了很多钱的时候,你要真实地知道财是流动的水,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水一直抓在手里。所以,你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把财用对,而不要做一个守财奴,那只是负担。

        3.问:关于认真和执着、随缘和放弃,它们之间的度该怎么把握?

        如孝法师:对认真,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解释。什么叫认真?对我们来讲,认真就是专注,专注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过于紧,一个是过于松,这都不叫有效的专注,过紧、过松都叫执着。所以中道才叫作专注,超越了中道,就叫作执着。我们只是说意守人中好,而有人是奔着“好”去的,所以会把意守人中抓得很紧。他没有体会到放松是什么,只是说:“我的心一直在这儿呢,我非常用功。”在这里,他要表达什么呢——自我感觉很好,我这个人比别人更用功——他要这个美好,但并没有用功。

        人很容易犯这些方面的错误,我们要观察,要慢慢地放松,去除掉这种心理状态。我们人想要好,不是今生的问题,是生生世世的。有时候,还会拿这个自我的状况去要挟别人,或者去炫耀,它是很细微很细微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平常的生活是非常粗的,相对禅修来说,它非常粗。禅修,叫做什么?寻找真理。真理是什么?在佛法当中叫作“真如”。如是什么?如就是量,一个标准的量——真实存在的标准量。比如说我们拿一个尺子去量一段距离,实际上每次都有误差,除非你换工具。但在这个世界,尽其所有,游标卡尺、电子显微镜……最后都用上,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真如,这个真如差了一丝一毫都不行。我们怎么办呢?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们就求一个平均值,大约的;为什么求这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是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往前走;为什么往前走?我们的心要去承载生命,而不是由外界去承载。所以,当你的心完全地入了真理的时候,一切都可以承载,那这时候就叫作“真如”。

        我们现在立这个假如的量,不说假如我们没办法交谈,假如不是错误,假如是过程;同样的,认真是立的相似的量,是假如。而执着连假如都没有,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问题会促使我们更加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琢如磨,以这样一种态度,不要自我肯定,也不要自我否定,在每一个当下去做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修行者在道上往前走,不左顾右盼、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的态度。

        随缘与放弃,随缘当中有主动的智慧;放弃当中有逼迫的情执。放弃一定是逼迫的,而随缘一定是主动的——这个事情我可以放一条生路,我可以做到,所以我是有选择、有智慧的。

        4.问:出家人经常说,要学会放下,但是面对梦想,又要去执着。就像玄奘法师,他也很执着地去追求佛法。请问师父,面对正确的事情,什么时候该执着?

        如孝法师:很多事情看似正确,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会改变。如果你说成佛这件事,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它是正确的!可是,你能到达这种生命高度吗?理解这桩事情是什么吗?所以,当它的前提不具足的时候,等于你所立下来的目标也是不正确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一种心态和看法,你只可以说这个是正确的。

        不是说你要成为一个明星或亿万富翁是正确的,那只是一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算得到,同时已经失去了。所以,目标正确与否,要有客观的证据证明它。如果我们人生的知识不全,那些自认为很崇高的理想,也不可以称为正确的人生目标。一生的目标很多都经不住推敲。如果连目标都没有,那谈什么正确呢?我们的思维都在假如当中,假如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而且,这个“假如”本身都是假如。佛陀说“真如”怎么样,你知不知道“真如”呢?真如的就是应该提起来的,假如的就是应该放下的。


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的路在哪里?

        问:我学历史的时候,觉得落后就要被欺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骂那个欺负你的人,而是自己要变强,不被欺负。我没什么修行,请问师父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呢?

如孝法师:这些问题都是生存之道,从这个范围来看的话,生存要为未来负责,而不是为过去而仇恨。所以要让自己自强不息,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应该知道路在哪里。我觉得我们很多人现在连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懂,聚焦的那个点老是不对,老是在历史里面纠缠,我们要展现我们的实力,所以我很同意你的说法。

        从佛法的角度如何看待弱肉强食呢?如果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强大,而是再把他揍一顿,这就是冤冤相报,世间的因缘就一直延续下去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要脱离物质对我们的束缚,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是从生命的角度去讲,不是从生存的角度去讲。可是生命离不开生存,但是生存也不要太过分,这是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厚道,但厚道不是愚昧,我们现在犯的就是愚昧的毛病,自己缺乏勇气,老是对历史进行咒骂,那真的是很可笑的事情。


什么时候算是真正成熟了?

        问:通过您教我们的这些智慧,我们的心智是不是能更成熟呢?

        如孝法师:有可能。但是现在的社会对成熟的衡量标准不同。你可能很成熟了,但是社会反而不认可。如果你真正成熟了,你的心永远充满了内在的安详、欢喜、自信,而别人是不知道的。不论你做事情成功或者失败,别人也没办法知道你内在的境界。

        所以,当你做好了被别人误解的准备,你就真正地成熟了。


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增强自信?

        问:我很爱学习,但这么多年来不见长进,特别痛苦,还想过了断生命。请师父开示,我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增强自信、认可自己?

        如孝法师:我们禅修期间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增长智慧,增强自信,认可自己。佛法是一个系统的自我体验生命的过程,当我们体验到生命不仅仅有无常的现象,还有很多感动的时候,我们就会去珍惜它;珍惜它就会想去开发它,生命就找到了开花结果的地方。当你有正事干的时候,你的身也安,心也安,你会觉得生活乃至于生命还是很美好的,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痛苦。这就是提升自我,此时你已经从很多自我设置的障碍中走出来了。这些都要通过禅修、共修来实现。

        人要有朋友,情感才能得到宣泄,才不会太郁郁寡欢,这样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有活力,很多消极的想法也会无影无踪了,自然而然就提升了自己。不要用概念束缚自己,只要能融入当下,一切就都简单了。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因为心会给我们设置障碍,所以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我们要去照亮我们的内心,这需要方法,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行,需要共修、禅修。要多与对生命有着追求的善心人士来往,学会多交流、服务、付出,大家就会接纳你。我们要成为自己生命的勇敢创造者,不要成为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要成为一个能够照顾别人的人,这样很多问题都会变得简单了。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无非真实用心而已

        问:孟子学孔子就没有见到孔子本人,照样学到和做到了。我们是不是也不用见到师父,只是听师父的经就可以依止师父呢?

        如孝法师:你太患得患失了。孟子之所以能够学孔子,是因为他是天才,天才就是自己会学习,因为世界的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他只是善于发现。他以所发现的宇宙规律求证于孔子的教言并得到认可、印证,因此感恩戴德以孔子为师!他真正地发扬了孔子的精神而不是孔子的教言,所以让人感动难以忘怀。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无非是真实用心而已!

        而后来的患得患失的儒生,已经不是孔子的学生。因为他们名义上虽是孔门弟子,却忽略了向内心去融会孔子的悲愿,只是教条地去推行孔子的教言,授人口实,被彻底否定而且被视作封建主义!佛陀讲“法无定法”,当前的我们应该在圆融和原则之间走出一条适合当今时代因缘的庄严之路,而不是在历史的公案中患得患失,刻舟求剑。


目标正确,人生怎么走都是对的

        问:日常生活中,多加油去外面奋斗好呢,或是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平静?

        如孝法师:《华严经》说“真正的修行在人间”,也就是在世间,怎么理解呢?我们在人世间不仅仅和别人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自己打交道。从长期来讲,我们都是在人间;从短期来讲,我们的心在每一个刹那都可能有收有放。《华严经》也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指的是你的世界观,“行布”指的是你的人生实践,也包括修行的实践。修行首先是一种认识,然后才是一种方法,这两个是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的,很难说谁走在前面,谁走在后面,但是走过去的路就好像竹子的节疤一样,它长一段一定有一个节疤。这样一来,竹子虽然直径只有几公分,但它非常结实。

        确认了正确目标,我们怎么往前走都是对的,但是人生重要的是回过头的总结。佛法告诉我们要先知先觉,这能让我们避免走一些没有意义的弯路。先知先觉、过后的总结,再加上对未来的规划,这三点一线瞄准了,一定能够心有所得,不致迷失。


现在做些好事,能弥补做过的坏事吗?

        问:如果我今天做了很多坏事,明天再做一些好事,这个坏事的果有可能不发生了吗?

        如孝法师:因缘是很难讲的,在佛法当中,除非你洞察了空性之法,对过去所做的一切恶因,不去再造它的缘。这样,虽然种子可能一直在,但是缘不成熟,果就一直不显现。这是无我之法、无漏之法,也是我们追求的法。但是它是很难体会到的,除非通过甚深的禅修,思维佛陀所说的缘起的原理,才有可能做到。

        当然,修行人没有办法把一切都做得那么完善。可是我们不仅仅是用无漏之法去对治这些问题,还要用知见之法。我们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正确,这点很重要,这也是一种智慧。承认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忏悔,忏悔也是一种智慧,它可以让这个恶缘靠后或者不显现。为什么要让它靠后呢?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修无漏之法。


如果世人皆明了因果,不就都去极乐世界了吗?

        问:世人难度,皆是因为对因果不够清楚明了,如果能将三世因果转为一世因果,那么世人就会很清楚明了因果是真实存在的,不敢再作恶,这样不都去极乐世界了吗?

        如孝法师:众生不能达到极乐的境界当然是因为“因果”,可是产生因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执。因果不是三世、一世那么简单,它是同时具足、同时并受的。有单一的因果,还有多维的因果,要想明白这些,除非明了自我是怎么建立的,才有可能明了因果是怎样延续的。按照佛陀的教诲,因果叫作现象,它是一切事物阶段性的总结。组成因果的细节是我执,能够明了我执是如何通过十二种因缘辗转增上、编织出生命轮回的时空之网,才有可能到达极乐。

        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想那么多,先不要关注众生的问题,首先从自己的烦恼下手,从真真实实的当下去看看我执是什么。


不要用概念理解佛法

        1.问:四无量心最后有一句话“远离怨亲爱憎,永住大平等舍”,为什么说连“爱”也要舍弃呢?

        如孝法师:为什么要“舍”?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它。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所拥有的“爱”是什么?它只是一种感受。感受和爱一样吗?不一样。“憎”是什么呢?我们拥有了“憎”,让自己很烦恼,每个人都想舍弃它。没有爱,就没有憎,不代表说你没有慈悲,没有智慧。只拥有慈悲不代表你拥有完整的生命,你还应该有智慧。

        天地爱万物,但不以万物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我们对所爱的人、所憎的人,都要给予他人权,这就是舍。我们要尊重他,不以占有他为目的,这是一种智慧,也叫作平等心,也叫作舍,并不是舍弃。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我们可以舍弃,任何事物的显现都是一个因缘的显现。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一个东西,怎么能舍弃呢?所以舍是一种平等的、内在的、智慧的觉照,而不是外在行为上的舍弃,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2.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孝法师:“天地不仁”,那天地有什么?天地有道;天地是本着什么样的原则运行呢?它以道运行。所以我们也会感受到,天地到了冬天,它一定是冬天,它不会按照我们的心意那样迷迷糊糊地运作。为什么北方一年四季不是春天呢?这个天地做不到。因为天地秉着道,它要哺育万物,如果没有冬天,万物不能收藏就不能延续,所以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过去祭祀的时候桌子上放的那个代替品,所以天地秉着这个道,视万物为道的化现。“刍狗”那个祭祀品被用完后会被焚化。天地不断地生养万物,又不断地去创造。它的道是要去创造、是奔向未来,对过去的事情一定会一笔勾销不留痕迹。退得越彻底,它的创造力才越广大。

        3.问:《普贤行愿品》有一句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如孝法师:“莲花不着水”,这个“着”叫作执着,莲花有执着这个水吗?莲花的漂亮难道是水给它的吗?是它内在的圣洁,是它内在的德行和清净。同样的,日月是依靠空的力量才能安住吗?不是的,它是依靠自己的功德而安住的。这个表示什么呢?表示般若、智慧。智慧不依赖于任何对境而自然地存在,它具足了美,具足了温暖。我们现在念这些经文,特别是《普贤行愿品》,它描述的都是生命的境界。我们要随顺这些境界,就是在事相当中明白真心,佛性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在每一个时空、每个因缘、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上面,它都会展现出它的完美。它的完美是浑然天成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去彰显。如果我们能够效仿普贤菩萨的精神,人间就是净土,我们要信得过自己的觉性。虽然我们在轮回当中、在痛苦当中,但是我们般若的光明从来没有失去过。

        4.问:六祖大师有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和《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么关联吗?

        如孝法师:关联很多,但是说有也有,说无也对。但是这种联想不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一定要向内在去体验,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这是直接的路。如果老是在概念上转来转去的话,我们永远解不开。这就是说,我们要放下外在的一切经典、自己去打坐的原因。如果通过打坐,你真正地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确信无疑了,不是用概念去理解它了,你再看它时,内心一定是明白的,那时候你就会知道关联并不重要。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孔子讲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两句话意义是一样的吗?

        如孝法师:我们能不能做到全身而退?能否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呢?是什么让我们甘于全身而退?如果你没有得到内心的安慰,那么你所有的逝去都会变成伤感,因为你的生命没有根,就像水上的一个葫芦,这种哀伤是发自内心的孤独。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是“而生其心”?得到这个清净心,你能运用万物而不为万物所蒙蔽,这就是觉性。你要觉察,知道财色名食睡只是生命当中的客人,而非主人。它们来了,你的心不要被它们带走,魂不要被勾走了,不能没有主见。很多人都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这是他们的悲哀!他们从来没有想勇敢地面对自己,都是自我欺骗;和外境融为一体了,所以就没有办法“应”,“应”就是相应,相应是有对境的。你在山谷里喊一声,很久了对面才应一声,如果你不喊那边能应吗?主人就是主人,客人就是客人,你不要说我不喊让他喊,这就不是“应”了。主人要站主人的岗,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主人被客人卖了,还帮他数钞票,人生很多的困惑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你看,孔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带着伤感说的,而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是带着自信在说。佛陀说的时候没有加任何情感的成分,他是如实地去承受,并且最后有几句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通过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获得生命的自由和解放,自己要主动地努力,要这样去观察、去觉悟。你不可以伤感,不可以说“这个水去了什么时候才回来”。那不行,你有任何的执着都会被它拉走。所以要咬紧牙关,要敢于接受某些东西,敢于尝试,要勇敢地解放自己,因为这关乎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


淡泊当中有繁华,宁静当中有宇宙

        问: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孝法师:人生很精彩,每天都出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想抓住。特别是这个时代选择很多,这颗心很热烈,可能抓的东西很多。可是有时候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抓一个掉一个,没有抓到主线上,没有抓到你的聚宝盆里,所以要放下执着,这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你要提起志向,生命到底要什么?这是一个关乎善恶和方向的问题。如果你想要非常真实的生命质感,能够让人一辈子真正快乐的目标,那么没有宁静的心是不行的。这个宁静在佛法里就是对自己的心不断地净化和剥离的过程,宁静就是方法。“明志”就是看到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致远”就是因为心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的心智模式。我们首先要知道活着是美好的,真实的东西是已经存在的,可是我们不能得到很多东西,所以要淡泊一点。要保持客观的审察心,在方法上要保持心的自我清明的状态。这样从理论到方法,生命的答案是一样的。

        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对生命的质感、定义是异曲同工的。你看很多的说教、很多的方法无非是让我们的心恢复到原始的光明。小孩子没有任何知识概念,但他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非常鲜活。生命会不断地消融,我们不断地丢弃了老天给我们的生命本能。所以没把心弄明白,只是重复别人的过程、别人的定义和答案,甚至有的时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很简单,像诸葛亮的这几句话不仅适合政治家,老百姓也要这样,才能谈真实的生活。

        同样追求生命的人,如果脱离了这个方法,就会走上自我膨胀的道路,走向错误的方向。《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该怎么修?要淡泊。淡泊不是麻木,我们要有方向,人身是很宝贵的,我们要把它用足了。但是我们要抓住根,得到一个根本快乐的因,才会是快乐的,给生命一种自由,而不是束缚,修行也是这样。

        人的佛性,就好像铜钟须经敲打才能发声一样。如果你只是把铜钟挂起来,不敲打,它就没有声音。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潜质。大家要思考一下,淡泊当中有繁华,有真实的繁华;宁静当中有宇宙,你看到宇宙的模式是怎样成立的,就知道路在哪里了,所以我们是有事情可以做的。遵循自然的法则是获得自由的前提,这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真实的知识就是智慧。如果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实际上与生命没有关系,那只是概念。概念学得越多,我们的大脑就越混乱。

        淡泊不是封闭思想。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利;人总是内心不安,很恐惧,同时为生存而忙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可不必走这样的极端。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已经到了不至于饿死的阶段,只是因为人的贪欲过多,已经被烦恼占据,所以我们做不到淡泊。不淡泊的结果是什么呢?回过头来看就知道有多么的残酷。我们往往认为正确的事情是不正确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最终还是要在淡泊当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否则社会会走向崩溃。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所以,作为佛弟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尝试一下艺术化的生活,看看饿不饿得死?尝试着去利他,看看最后有没有自利?总想着利他的人最后往往获得了自利,而那些总想着自利的人最后非但没做到自利,更别说利他了。所以自然法则是无声的语言,淡泊可以做到,宁静更是一种享受。


何为自性?

        1.问:佛说法是自性所显现的吗?

        如孝法师:它可以说是自性所显现,也可以说是法性所显现。当谈到以法性所显现的时候,意思就比较明确。佛说“我无所说”,为什么佛这么说?因为一切法都显现出这样的规律,不在于佛说或者不说,它一直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法性”,也就是诸法的自性。就像夏天来了,夏天一定是热的,如果夏天冷,那么这个夏天的理念就是错误的。所以,法有它的自性,世间一切诸法,通过不同的名言所诠释的不同的境,叫作自然之法;而我们佛法所说的法是觉察之法——觉察到每一个事相、每一个法的自性都了不可得。自性的光明能够觉照到法性的不可思议,与法性融为一体,那么这个法性就会显现诸法之相,显现出诸法的“本来”。“本来”就是诸法成为一味之相、和合之相,成为普光明藏。这样诸法就去掉了它的界限,融为一炉,包括你的自性也和诸法融为一炉,在这个时候自性和法性就是如此真实,只是在当下呈现。所以佛陀说法就是当下的流露,他的自性和法性融二为一。

        2.问:因果法则有无自性?

        如孝法师:因果,有因有果,它是分阶段的,这是诸法之相。诸法之相是缘生缘灭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种子是碳水化合物,从它的相上去分析,是什么样的比例决定了种子的特性?有人会说是基因决定了它的种子,实际上基因可以分解,基因也是一个物质元素的组合,当它再往下分解到最小元素的时候,就找不出小麦种子与水稻种子之间的差别,可是它们长出来的时候是有差别的。在佛法当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我们把它概括为“光明”,或者说“自性”——那么这就是种子蕴藏的自然法则。这个小麦,无论遗传了多少年,还是会保持着它是小麦的自性,但这个自性的本体没有载体,所以你看不见,但它长出来一定是小麦。这就是因和果,它有着决定性,可是它属于生灭相。种子内在的是什么?是诸法的光明。

        我们中国人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实际上,金、木、水、火、土还是诸法之相,金、木、水、火、土每个可以再分成两种状况——阴阳,这就变成了十种,在这十种状态当中都有普遍的光明。就像一滴水可能在几万年前,甚至在多少亿年劫以前就在这个世间流淌,它从来没有改变一样。今天这一滴水融入你的生命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的生命是这一滴水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在哪里?


何为忍,何为定?

        问:何为忍,何为定?

        如孝法师:佛法上把“定”叫作“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到达彼岸。心就好像一个火箭一样,火箭会带着宇宙飞船到彼岸。“波罗蜜”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定,它能够带我们出世,出世的定是什么呢?我们叫它“无生法忍”。

        万事万物在佛教中都叫作“法”,即剖析一切现象,了知到它都是因缘和合的。把它化解到最微细的时候,它是什么呢?实际上一无所得。这个宇宙,每天有这么大能量的消耗,最后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就像物理学上说的,有一个杠杆,有一个支架,就能把地球撬动一样,它需要的力就是一点点。所以,当你能够参到“无生法忍”的时候,忍耐就变成了定,定的本身就叫作解脱。

        当然,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不叫“波罗蜜”,它不能够带你到彼岸。为什么?因为它是有“我”的,它叫忍耐——“我要忍啊,我要忍啊……”首先要有“我”才能忍,他不知道要无我。无我,才是“波罗蜜”;有我,就叫作忍耐。而我们佛教所说的六度,都叫作“波罗蜜”,后面都要加“波罗蜜”三个字,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的知见、方向首先要对。无我,是对一切万事万物都了解,因此才能够达到没什么可忍的状态,因为它本来就没有过。我们在幻觉当中,看到的都是幻象。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很多情况都是自我制造的,对自我制造的东西还要去忍耐。你、我,再加上对境,事情会很复杂。实际上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还需要忍耐吗?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波罗蜜”,就是“无生法忍”,也就是定。平常很多的忍都叫忍耐,都是有“我”的,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有嗔恨、愚痴等很多种被染污的东西在其中。


为什么念经的时候会哭?

        问:我念佛或者念经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哭,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孝法师:这种感受可以说很莫名其妙,但佛法是怎么解释的呢?这种感受可能是前世一个潜伏了很久的记忆,就好像你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不记得家乡了,但是你的大脑里还有它的记忆,你忘了,但它没忘;所以当你再次回家的时候,你觉得熟悉而模糊,再加上如果你很感性的话,就一定会有所表现,比如会哭。

        这种现象也很正常,但是我们要如何去提升它或者认知它呢?这就需要很大的储备。在佛教中,说一个人有觉性、觉察的智慧,首先就代表他的业障不是很重,或者说他比较清净,才能够有类似的现象显现。

        当它显现的时候,我们分为四种状态:慈、悲、喜、舍。慈,犹如慈母一样,看到众生的快乐很高兴;悲,看到众生的痛苦,觉得很悲伤;喜,看到众生的生命有方向、有目标,就会喜;舍,知道一切现象都是平等的,都是纷纷扰扰的,换句话来讲,都是不可得的。按照这些解释,去对照你自己,你可能是“悲”的善根或者说觉性比较强,但是慈爱的心还不够,因为你过去只学了观世音菩萨往外看的一面,没有学会他向内看的一面。观世音菩萨是有双面的,他内在的生命境界你也要去培养。

        喜是一种方向,你虽对佛法有感受,但是佛法让你看到了整个生命的蓝图,你有没有大的感动?如果有的话,就不会被小的情绪所羁绊。

        舍,一切现象纷纷扰扰的后面都是不可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穿越。什么叫作不可得?“自我”不可得;什么时候有“自我”了呢?当你有了“我”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别人。“你”和“我”一定是相对的,没有“我”的话一定没有别人。“我”本身就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而有的。在“我”之上的“你”,更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你”,那更是执着,头上安头,和事实的真相不符合。所以舍的智慧你没有,喜的智慧你没有,慈的智慧你也没有,那怎么办?现在修。

        所以当你念经的时候,好像找到了一种感受,想要落泪,这时就要给自己一个提醒。实际上,这种现象还是由于我们没有慈、喜、舍的善根,觉照它——这是一种情绪,虽然它是一种善根,但它首先是一种情绪——“我现在要修行,这个情绪我可以看着它,它不要再进入我的当下”。格物,要把它格一格,不能任由心的暗流涌动,这会让我们一个小小的事情都没法完成,很多事还得要去做啊。


流泪不解决问题

        问:我五年前打了一个禅七,从那以后变得很感性,一遇到事情就控制不住流泪,怎么办?

        如孝法师: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按照总的原则看,这种现象就是无明缘行。你所说的五年前不是你发病的时间,你现在的这种状况很多人都有,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一种负能量聚集的忧郁病,和你打禅七没关系。很久以前,你因为不懂得真理,我也不懂得真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埋下了种种很深的痛苦因,只是你这一方面的痛苦比较集中体现了,你就感觉好像是这五年来的原因。这种思维我们叫“非理作意”,你想通过这种记忆免除痛苦,所以你作如此的思维,这只会加重你的病。

        你为什么流泪?因为你无明,无明是一种情绪,是没有智慧和福报的一种展现,所以你现在不该为流不流泪而努力,而应该为了解生命而努力。当你了解了生命,不仅流泪的问题能够解决,比这个更大的问题也能够解决。生命的意义就是拥有时间,你拥有时间不是为了追悔过去,而是为未来做某一种准备。修行是可以解决这些生活问题的。


如何消除我们的恐惧心理?

        问:如何消除我们的恐惧心理?

        如孝法师:我们面对负面的东西,不仅仅有恐惧。当恐惧的心态解除了以后,一定还会有第二个恐惧的对象出现,所以我们只是假设它解除了,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对抗或者逃避,这都是我们执着的结果。恐惧来源于自我,当有一个“我”存在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受到空间影响,所以恐惧就会产生。就像把你放在一个旷野之中,你很容易产生恐惧,这都是因为有自我的存在。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恐惧对我们的生命来说其实是一种开启智慧的方法,它不是没用,所以不要拒绝它。通过恐惧这一扇窗,我们去思考生命,就会忘了恐惧。我们可能没有想解决恐惧,而且心念也不是念念都在恐惧当中,我们通过观察与思维会看到这种心念的无常性,它有潜伏状态和显现状态;不是说它显现了我们才知道有恐惧存在,实际上潜伏的恐惧才是我们恐惧的真正原因。所以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显现的恐惧,而是去除潜在的恐惧。佛法上说潜伏的恐惧不叫恐惧,它叫无明或者自我。

        恐惧和无明就像我们人类从婴儿变大一样,是同一个问题。这个无明或者说自我是阿赖耶识,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包含了因缘和时间。现在的果是过去种子的延续,并且我们现在还在种着种子,就等于我们又给恐惧增加了内容,它还会在未来展现。所以未来的恐惧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恐惧,它们不一样了,可是我们的感受依然认为还是它。

        这些,最终都可以通过佛法的止观让它消融。当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时候,不仅仅恐惧、无明、贪嗔痴,还有我们想得到的、不想得到的,这一切都会消融。其实恐惧也不可得,《金刚经》就告诉我们,一切本来都是虚幻的,不可得。它现在的存在是有因缘在支撑,就像有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捣乱一样,当那个人离开的时候,恐惧也随之消散。所以恐惧是虚拟的,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也可以拿生病来很好地解读这个道理。当人肝气弱的时候,有时就会觉得有人拿刀要杀自己,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肝气弱、肺气过剩,所以看到了刀的相。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以为这刀的相是真实的,从而没办法去掉恐惧。但是人可以补养肝的正气,人和刀也就不存在了。

        一切也都在缘起当中,当生理的现象汇报到大脑的时候,大脑会进入另外一种解读模式,人会产生担心、恐惧。当我们正确解读或者剖析的时候,促成恐惧和对生命产生错误理解的两方面的因缘都可以被分解掉。就好像冰在我们冷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伤害;可是我们也有热量的时候,这时我们没有想去融化冰,冰自然就化成了水,我们会觉得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不是说要把恐惧推开。

        恐惧只是一种假相,情绪可以把我们这种恐惧的念头放大,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情绪。想要了解情绪,就需要一种深深的慧观或者一种理解力。


超越情绪

        问:当我听到“无始劫”这个词的时候,心里会很难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孝法师:生命是很奥妙的。它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它有自然的记忆。那么你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会难过呢?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一期一期的生命留下了很多残留的信息,虽然今生你不知道到底碰过什么样的障碍、经受过什么样的苦难,但是过去世的记忆还是有一些影像在的,所以你会难过。

        这种难过也是情绪,但是它也是修道的因,能让我们明了未来的方向。古人讲“看古知今”,从这种情绪之中你就能够知道当下该朝哪里努力,并且对未来也会有方向,这就非常好。而不是停留在对过去的执着当中,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这就是要超越情绪,理智地看待它,把它转化为修道的动力!


当人生陷入假如

        问:我是初闻佛法者,很多东西不是很懂,有四个问题想请教师父:

        一、我不知道念经是对天念、对地念,还是对自己念?

        二、我读一篇课文,读完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读完经书以后一头雾水,不明白讲的是什么。

        三、我们修行者的目标是什么?是多样的还是统一的?

        四、修行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还是唯一的?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我们?

        如孝法师:你问题很多,我就简单给你回答,因为你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问题。你问念经是要对天念、对地念,还是对你念,你修行不是到这里来跟我学吗?我没有让你对天念、对地念,也没有说对自己念,那你该念就念;同样的,你该吃饭就吃饭,你说为天吃、为地吃、为我吃?你该吃就吃;你说要不要目标,有没有目标?那就该干啥就干啥;有没有方法,是很多还是不多?也很简单,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你问这些,就说明你没有按我的要求做,你按你的要求做,所以问题才会多。你把修行复杂化了,实际上你所有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有了假设,假设就是假如怎么样,假如我对天念了没有对地念,该怎么办呢?但是我告诉你:你不需要假如,你要用“真如”。“真如”是有目标也是没目标,有方法也没方法,是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看你会不会享受这种修行的快乐。

        仔细去想,你的这四个假设,可以针对你人生的所有问题。父母生我,为天生、为地生、为我生?你这样假设的时候,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所以你可以把它套入一切境界,这就叫作执着。有了执着没办法修行,我们就说简单一点——你就不要有“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因为你首先假设了一个“我”。你不要假设“我”,真实地去生活,不要左顾右盼,那样很累。

        人生不能有这种态度,你没有这种经验,因为你还没有吃过这种亏。你这样想会把人逼疯的,不但不能修行,可能还不能生活。走路的时候想:“我要为天走还是为地走?”你就不会走路了。这看似是个笑话,但你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呢?所有没有得到过正确心理暗示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样的问题叫作“没有问题”,看你敢不敢放下。我让你该吃的时候,你就好好地吃,斩钉截铁,没有疑惑,一切都在当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想那么多。我也没做生意,也没投本钱,无非占了你几天禅七的时间,你怕什么?想通了,一切就这么简单;想不通,你想一辈子都想不通,就会围绕着这个转圈。就好像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迷宫,转一辈子也出不来。一直陷入假设当中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世间最不安全的事情,要学一学放手。


修行人要自信

        问:很多经书我会念但是背不下来,这是不是说我的业障比较重?

        如孝法师:现在印刷的经书那么多,就照着念吧,背下来就说明你有功德吗?不一定。最重要的是在诵经的时候,心要在当下,不能在诵经的时候还有很多担心。如果你觉得自己业障很重,这种惭愧一定叫作后悔,不叫作智慧。

        有这种负面的心理,修任何东西都修不好。学佛的人要信什么?要自信啊!不要总担心业障,业障怎么了?难道我有业障别人没有吗?有很多人陪伴你。不能总为过去纠结,学佛的人是要很洒脱的,为未来努力,谁也不要笑话谁。为什么要自己笑话自己、担心自己?


出家与修行

        问:出家是我最终的目标。如何创建或等待机缘的成熟呢?

        如孝法师:一件事情的背后有无量的缘。在出家人的生活当中,可以看到有些人有发心的力量,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在修行的路上就是很难,就算出家了也会很难。有些人可能有发心的力量,但不是很坚定,但他出家的因缘也会成熟。这和过去世的愿力有关,而今生我们能不能够静下心来去抉择,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明白出家的意义,就算过去世的栽培不够,就算今生的违缘很重,一样是可以去修行的;如果你不明白出家的意义,就算你过去世的栽培很足,但是今生的洞察或者愿力跟不上的话,也一样会面临困境。

        总之,修行是一件多生多劫的事情,跟一切现象无关。如果我们佛弟子想要让人生不浪费,想要全身心去投入、去出家,这个是很好的,真的是很好,但是考验也是毫不留情的。一切都是心在主宰,要把这个愿立起来,就像我们古人说的立志。

        机缘、出家与修行这些事可以当作贯穿我们一生的功课去参悟。同时,更需要了知佛陀关于生命完整而宏观的解释,它能让我们找到自己,了悟生命的原理和动力,从而在修行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自在与滋养!


做你愿意做的事,再苦都不觉得苦

        问:世间是苦的,修行路上也有苦,这两个苦有什么异同?

        如孝法师:你说修行苦吗?反正我出家已经二十年了,在家时有多快乐,我已不记得了,但修行有多苦我也忘了。为什么呢?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再苦都不觉得苦。

        所以,真正的苦是麻木,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快乐的事情是从痛苦开始的,痛苦的事情是从快乐开始的。因为我们很怕苦,所以我们希望得到快乐。社会上虽然有很多快速得到快乐的方法,却是不究竟的。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人执着快乐的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吸毒,他觉得很快乐,他的感受确实很快乐,可是到了最后痛苦就产生了。

        修行的生活呢,你觉得它苦,但它最终是走向快乐的;相反在家的生活,你觉得很快乐,而实际上却有更大的危机。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