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问:念珠这类佛教用品,在上洗手间或者洗澡的时候,戴着是不是不恭敬?怎样佩戴更合适呢?
如孝法师:念珠,也可以看作是佛教中的一种祝福。在民间,大家相信它有护身的作用。实际上它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看到这些念珠的时候,内心的希望或者最清净的一面,都会寄托其中。我们所理解的佛菩萨对我们的祝福,也可以通过念珠去展现。
念珠的作用是什么?它就是把我们的念头一个一个不断地拨过去,都变得一模一样,这样我们就清净了。我们的念头都是起起伏伏、人我、是非……那就不是念珠。所以,念珠对我们是一种正念的提醒,这是它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装饰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佛菩萨伴随我们的一种作用身。我们内心看到它,应该生清净心、恭敬心,每天用它来提醒自己,让它有助于我们自身功德的增长。
如果你的念珠是水晶或者玉石一类材质的,它们不怕水,我们洗脸时也不必太拘谨——要想着先把这个东西摘下来,可是还没地方放,还要再上楼去放到佛堂……这就不必了。我们要以中道的生活态度去对待它。如果它是木头一类材质的,就要小心尽量不要碰到水。如果把它弄湿了,戴上时最起码会不舒服,所以需要稍微细心一点去对待。这也是一种培养正念的方法,安安心心地处理好,不会占用你很多时间。
在佛教中,想要结缘念珠这类物品,我们不叫“买”,而叫“请”——请一串念珠。“请”就是一种善意,因为它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颗心。
问:如何对待开光物品?
如孝法师:“开光”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只是一个佛教仪轨而已。我们的愿和开光的物品相融合,就叫“开光”。“开光”也叫“迎请”,就是祈请诸佛菩萨从入定的状态,把他生命的力量或者慈悲的光芒融入这个物品里面。这个物品就注入了灵性,注入了光明,注入了诸佛菩萨的悲愿。这是一种链接,并不是进入,所以它叫缘起。
佛珠、手串或者佛像等物品经过开光者此三个方面的链接,会有一些加持的力量,就好像佛菩萨的形象或者一个美好的植物、动物,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精神的力量一样。生命是互相影响的,这种力量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必要执着。我们每天都在为很多事情忙乱,当我们看到随身携带的开光物品的时候,就会唤醒我们的善根,增加对佛陀的信心,内心就有一种温暖,就有一个依靠。
也有人会很困惑,佩戴开光的佛像吊坠的时候,应该把它当作真佛看还是不当作真佛看呢?比如我拿了一杯水给你,这杯水我可以给你喝,但我的手没办法给你,你不可以把它留下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里,佩戴加持品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困惑。按照教理来讲,开光的佛像叫作佛的“三昧耶身”,或者叫作佛的“羯磨身”,是我们可以受用的部分。佛陀那种大悲的力量就像那杯水,可以给你受用,但它并不是佛的手,即使不小心摔坏了也不会对佛产生伤害和不敬。所以你不必把它当作真佛看待,但是你要把它当作佛的心念的存在,让它来唤醒你的善念,这样做就比较如法了。
我们都难免有执着心,如果说这个东西本身很贵重,你没有把它看作佛的“三昧耶身”,而是把它看作财物,这就是不如法的。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戴一个翡翠的佛像吊坠,却把它当作财物来对待。反之来说,不管它是什么材质的,只要能够唤醒我们内在的善念,它就有用。即使我们很迷信,也会产生作用。比如我们孤身一人去往陌生的地方,我们会觉得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如果我们否定了自己所造的业,一切都依赖这个也不行。如果这个物品不慎丢失了,那么谁得到了它,我们就祝福他平安和顺。
1.问:我家里供奉的有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其他的佛像也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如孝法师:这个是可以的。虽然我们没有明白供养的原理,但是我们的心——诚敬的心,也是一种正能量。所以当我们有这种信念的时候,一定对我们会有所帮助。当然,佛菩萨并不是因为我们供养他他才来,佛菩萨对任何人的供养都会接受,都会和他沟通、帮助他。如果我们心里面有佛菩萨的话,佛菩萨就在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相应了。就好像一个磁场一样,佛菩萨的大悲和智慧会有意无意地流淌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的生命会和他重叠。
所以供养是一件好事情,不存在任何的过失。不管理解或者不理解,那只是我们层次的高低,但是供养是正确的,所以不用再作调整。当然,如果真想要讲究,佛像要装藏、要开光,同时我们要知道供养佛菩萨的仪轨,就是如何和他沟通、如何如法地表达我们的善愿。慢慢来,有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2.问:请了一尊佛头,该如何供养?
如孝法师:佛像是表法、表佛理的。佛有什么样的一个相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好都代表了一种品德的圆满,也代表了对生命的开发是圆满的。如果你的佛像只有一个佛头,它一定是不圆满的。我们如果想要供养一个佛像,还是要按照对佛的定义的理解去做,这样我们每一次看到佛像就会相应。看到佛像不一定是为了求什么,但是我们要看到完整的生命。如果只是一个艺术品的话,只是摆放在那里,就不要把它做真佛想,你就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这样不供养也可以。但是也要恭敬,这就够了。如果你要供养的话,佛像最好还是要完整的。
3.问:我想在家里布置一个佛堂或禅堂,请问应该怎么去布置?
如孝法师:布置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地方就可以。佛在上,菩萨在下,佛像也不要多,能让自己看到佛生信心、生欢喜、生精进就好。也可以放一两本经书,大的佛像在后面,小的佛像在前面,总之佛堂的布置没有一定的规则,你觉得和谐就好,大小错落有致,大概是这样。要知道,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佛堂。
问:请问师父,人为什么会做梦,梦的原理是什么?
如孝法师:在佛法当中,梦是现行和种子的显现。什么是种子呢?过去所有的事情、所学过的任何知识,以及环境对你成长的影响,都像从水面上漂来的一粒种子,会沉淀在生命的深层。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个概念、一个想法,这些概念和想法就像含有无量信息的种子一样,纷纷落在水面上,然后又沉到湖底。我们每天接触到无量的信息,就沉淀下了无量的种子;换句话来讲,我们的生命从无量劫以来,沉淀下了无量的种子,对我们的生命、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
这些种子就好像是房间里面关着的很多人一样,会时不时地从门口冒出来。白天人的眼睛睁开,种子冒出来的门就被关上了,它就冒不出来;而晚上眼睛闭上了,这个门就开了。所以晚上的时候,我们处于“独头意识”状态,它是睡眠的一种心理状况,此时的高速路好像是专门开通的,没有别的信息再进入我们的思想了,所以叫作“独头意识”,它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门里面,有最近沉淀下去的东西,它刚进门,可能也没想出来,下面那些业种子被积压得久了,一直想往外拱,结果自己没有挤出去,把别的挤出去了。这些被挤出来的种子就在我们思想的荧幕上放映出来了,这是最新事物的影响,也是这些种子在我们梦里出现的原理。正如白天发生的一些事,会影响到我们的梦境一样。还有一部分是过去的,我们在梦中有时候会体验到很奇怪的人、事、地方,你从来没有这种记忆,它也会出来,那是无始劫以来尘封很久的种子,这些种子都有可能在梦当中现行、显现。
而大家经常说的有些预兆的梦是什么呢?实际上它也很简单,就是过去已经种下的那个因,现在碰到了一个成熟的因缘,与它和合显现了。它虽然在里面隐藏得很深,也没想出来,但是为什么会有预兆性呢?比如,你可能伤害过一个人,那个人一直对你有所记恨,但是苦于找不到你,今天他终于找到你了,一下子就对境了——外境先发。因为你有那个因,那个因和这个外境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不受现行、种子、互相拥挤这些条件的限制,但成熟的时候就很厉害,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些因果是我们过去世所积累的一些命运的信息。心无所不能,它首先感受到了这些信息。在梦中,心比较独立,它能够客观地对这些种子和因果显现,提前有一个洞察;因为心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关系,心是独立的,所以它首先感受到了。
而事相的显现有一个时间差,心会先知道,事相才显现出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一个征兆,在演绎生命的方程式当中,要有时间、空间的条件。但对心来说,它能提前知道,不被时间、空间限制,这是心独立的地方。
用佛法解释这些原理,就是让我们能够明白,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这样我们能够客观地去种好种子,另外我们也能够客观地接受一些种子。但是如果对这种神奇的现象,你不知道它的原因,不能够分析它的时候,你马上会非理作意——“噢,这是不是哪一个鬼神……”你就会有很多想法,马上就很迷信——“我要去测梦”。测梦背后的内涵是什么?你不想接受这个不好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烦恼,也叫作贪心或者嗔心。你没有办法坦然地接受过去,就没有办法从当下开始你的未来。你总在这里卡壳,没有办法突破,因为你的心是无明的,你没有办法把这些攒下来的东西清盘,所以你的生命不能够重新开始,这就导致我们的性格和思想与这些东西一直纠缠不清。
我们的情绪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对很多信息、很多生命现象都做出错误的判断。本来在这一个当下你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因为你不明白它的原理,我们的轮回、错误的生命就不断地得到延续,这就是迷信给人带来的过患。对鬼神、对人事、对各种现象,都是在纠缠,烦恼、贪、嗔、痴不断地显现。我们不断地培养着这个贪、嗔、痴,就不断地种下了贪、嗔、痴的种子,因为愚痴又不断地去扩大它,这就形成了一个轮回——苦还会更苦,苦可以无边无际,苦到让你无法想象。
同样地,当你了解到这个原理的时候,你就可以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解放自己。生命就是这样简单,就是一层纸,你可以突破它,你有这种能力。所以当你主动地想要去突破它的时候,所有碰到的神奇现象,都会成为你进步的台阶;你不会变得情绪化或者非理作意,不会这样,你能运用方法作出调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佛法解释清楚做梦的意义——让我们不再对它产生迷惑。
问:回向的意义是什么?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善行怎样来回向?
如孝法师:回向的第一个功能是净化你所做的善行,第二个功能是让你所做的功德增长,第三个功能就是让我们恢复下一次修行的善根力。
也不需要每念一句咒就回向,那也没必要。回向是阶段性的,有的时候半年才做一次大回向。我们在道场比较方便,每天做一次总回向。我们晚上念的《大回向文疏》主要是回向下一次修行更加用心的地方,在事相上比较多。如果忘了回向也不要担心,当你想起来的时候回向一下就可以。
回向是一种祈愿、一种祈祷。《普贤行愿品》这个法非常殊胜,它既是菩提道的一个次第,又是祈愿、回向众生和佛道的方法,所以《普贤行愿品》也可以当作回向。回向也是一种法门,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普贤菩萨经常回向,你们看经文就会了解。不要挂碍,没有说一定要怎样回向,你为了世间任何事情回向都是可以的。
但是世间的事情都是阶段性的,当那个事情的因缘结束的时候,你想不起来回向,这也是正常的。可是有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我们的生死大事,它无常迅速,所以修行很重要,要追求菩提道,也就是解脱之道,把这个挂在心上,这是总回向。总之,不要拘泥就好。
问:为什么佛门中打招呼都是合掌称“阿弥陀佛”呢?
如孝法师:合掌说“阿弥陀佛”,这个合掌表示恭敬。人有很多种肢体语言,但是没有人认为合掌这个手势是带有攻击性的,或带有其他目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手势很美好,所以从外在来讲叫恭敬,从内在来讲叫和谐,即合二为一。
有的人总是不平衡,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看到、听到的好像都是不同的、不平衡的语言。而合掌这个肢体语言不仅仅是合掌,同时我们还要稍微低头,这是一种对别人的赞叹,也是一种接受和诚心的交流。这个手势包含的信息太多了,所以把它综合起来叫作“阿弥陀佛”,表示祝福。
“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就是依靠阿弥陀佛智慧的光明和无量的福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善。
问:佛塔以及舍利子对道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如孝法师:佛教以佛陀为根本,佛陀就是佛法的体现。佛陀入了涅槃以后,佛塔就是他的愿力所在,他的心愿融解成塔。佛有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塔就是佛的意功德。
佛的身功德不可思议,众生见则烦恼灭,看到佛陀内心就会安宁。这是佛陀在行不言之教,即身教;佛陀的语功德主要是讲经说法,但是这两个功德只能佛陀在世的时候才能分享到。如果佛像敬造如法,它也会成为佛的一个身功德的来源,我们拜佛的时候就会和佛链接。所以佛是超越时空的存在,是佛法的体现,我们看佛经就是在听佛说法。
佛的意是佛最根本的功德,我们叫它金刚。《金刚经》实际上就是说佛心,佛的心观一切都犹如梦幻泡影。不仅如此,佛的心还有无穷的慈悲和智慧,它要灭度无量无数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种种都入佛陀的悲愿。
佛陀的愿力和功德会凝结成舍利子。佛头上有一个肉髻,你若想看到肉髻,头抬得越高越看不到。佛有三米六高,你走到佛陀面前一定是仰望的。所以,佛塔一般都很高,我们看塔的时候都是仰望着,这就叫作佛的“无见顶相”。塔里面会供奉佛的舍利子、佛经与佛像,这些都代表了佛陀的功德和心力,佛陀始终是存在的。对我们众生来讲,我们只能够通过六根来感知佛陀,眼能看到,手能摸到。看到佛塔犹如与佛亲密地接触和链接,念念之间就种下无量的功德。
据传佛陀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以他的舍利建塔会让一切众生善业增长。后来八国分舍利建八塔,当中有一份属龙王所有。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后,了解到佛陀的功德。那时候,佛教的信仰重心就是佛塔,为惠及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阿育王发愿打开这八座塔。先打开了七座,取出舍利子,用阿罗汉神通的愿力派遣鬼神在全世界很多秘密的地方(六殊胜八吉祥的地方,也就是大地的枢纽地带)建塔,为一切众生带来吉祥。
当阿育王想要打开第八座塔时,这座塔属于龙王,龙王显现,将阿育王请到龙宫:“我因为罪孽深重投生为龙,每天皮肤里面会生小虫子,也会生逆鳞(龙甲下面会生一种逆鳞,朝肉里面长,非常疼,这都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没有办法),这一世的因缘也不能说了就了,罪业还没消完。所以,我每天守护着塔,绕塔的功德能够让我的内心安宁清明、罪业消除。我请求你,阿育王,你已经把那么多佛舍利与众生分享了,请把这座塔留给我,作为我每天增长善根和功德的依靠。”可见,塔就是这样有力量,它是一个生命体。
我们能不能够感受到这些,取决于信心。但是不管我们是否感受得到,塔都是有力量的,它是金刚坚固像。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近代的时候,佛教受到很大冲击,众生福报不够,承受不住,很多道场都倒塌了;但是我们会看到很多道场什么都没有了,塔却一直在。这也说明了如来的加持和金刚常住相。
问:现在的邪教越来越多,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它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向善的一面,我们如何去分辨这些教派是正还是邪?
如孝法师:很简单,人对善有天然的感受力,也许很多人在标榜一些东西,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看他的行为有没有自我。佛家认为,一切真理无我才是正道。宇宙在运行,但宇宙从来没有说“这个地球是我的”,太阳也没有说“这个阳光是我的,谁用谁收费”,从不这么说。
问:佛法说芸芸众生一直在轮回,那么灵魂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
如孝法师:大海里面的水每天都在蒸发,蒸发量约在20%,如果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大海是不是会枯竭呢?不会,因为同时还有降雨,是此消彼长的。
同样的道理,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地球本身也只是宇宙中的微尘,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系、星辰,它就像一个大海,芸芸众生的轮回就好比大海的此消彼长,所以找不到最开始的地方。
问:在世俗生活中,我们会突然间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和佛法中的开悟以及禅宗所讲的顿悟,有什么区别?
如孝法师:这两个“悟”有大小之别,也有局部和宏观之别。佛法中的开悟是指明白整个人生宇宙的来源。顿悟虽然是突然的,但这个突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经过长久的准备、学习和培养,最终才达到顿悟的。
佛法中把开悟作为一个分水岭,如果你在佛法当中得到了真实的受用,这个受用可以代替世间的受用,这就叫作开悟。世间的悟只是针对具体的事,是突然明白这件事怎么做了,和生命没有联系,它与佛法中开悟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漏的,一个是无漏的。
问: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而宗教为人心带来很多安抚,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如孝法师: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科学,但是古人明白这一点——科学没有生命。就好像这个手机,它能说、能唱、能储存,有很多功能,可是它不是一个真人,这就是给科学的定义。所以对科学,不恭敬地来讲,我们可以吃它,可以用它,可以穿它,可以住它,但是不可以把它供起来。
我们的生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叫作物质,一部分叫作精神。现代生命科学这门学科不是研究精神生命的,它是研究物质生命的。这个物质生命的身体坏了,我们可以吃药、可以打针,用各种治疗的方法,可是你就是不能够用精神去美化它。
换句话来讲,宗教是什么?宗教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一些美好和感动,这个没办法量化。但是你可以把它拿出来共赏,这样你内心深处的那种感动,就得到了外面的一种表征,它会反过来促进你精神的升华,这就是宗教。而佛教还不仅是这样,佛教其实更深,我们此处不必多谈。总结来讲,科学与宗教,它们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可以用的,一个是可以供的。
问:如何理解“末法时代”?
如孝法师: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末法时代”,是一个客观而相对的存在,但是这当中还有主观的存在。在佛陀的经典当中,“末法时代”说的是整体社会的状态,或者说人们的价值观、看法比较偏于物质层面,这样的一个时代就称作“末法时代”——人的精神和物质的比例不同,是精神的需求和探索相对匮乏的时代,或者多元化、莫衷一是的年代。
但是对学佛的人来说,不存在末法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佛是奉行佛法的原则。我们信佛不仅仅是信仰佛,更重要的是开发自己的生命,把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虽然有的人是按照人类的最低标准在运行,但并不妨碍个人按照最高的人类精神需求去发展。之所以有末法时代,说到底还是正见的问题,就看你正见具不具足;如果你正见具足,那就不是末法时代,所以说它是相对的。
1.问:我是学哲学的。我觉得西方哲学很注重批判,所以有时候会陷入一个无限循环中出不来。西方哲学又有点悲观主义,所以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就越想越深,越想越悲观,请师父指导。
如孝法师:悲观来自哪里?没有破除自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它缺失了实用性。所以,哲学是不能证明的法。
佛法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它对不对,不在于批判不批判,而在于能否被实践。所以,中国人很聪明的地方就在于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哲学不能实践的话,那它只是某些人的狂慧的波动。因为它是一种慧,所以有一种穿透力;可是因为它没有定力,所以不能落实。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差别。
2.问:您怎样看待西方哲学的批判?
如孝法师: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禅宗,一直带着批判的精神来探索生命。为什么?人的感受非常多,如果一个感受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审视它,那一定会被它所转。这是人的一种免疫力,是人的自我防卫意识所产生的。这种审视、批判本身没有错,可是批判的前提是针对实践来讲的。佛陀是最具有批判精神的,他批判现实世界当中所有一切存在的思想,但他不是感性的,他不仅仅提出了批判,而且说出了事物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彻底的批判,也是慈悲的批判;不是自我的批判,而是公正的批判。
佛陀的伟大就在于此,禅宗的伟大以及其生命力也在于此。禅宗是否定一切的,禅宗的祖师甚至可以做到否定我们住持三宝,而让我们独立地、大胆地探索何为生命的本体。
问:佛法中有很多宗派和法门,很多人会说自己的法门最好,甚至会谤法,请问师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如孝法师:对佛法,我们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因为今天的个人角度就觉得别人所受持的法门不对。比如有人说,小乘没办法圆融大乘,这来源于不了解,或者说我们的信心不足。
诸佛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无论有多大的智慧都难以理解,除非他的生命品质发生了改变。所以,对佛陀出于悲心留下来的经教或者传承,我们不明白不要紧,但是不能够起分别念。“如果一个大根基的人,他修小乘的方便法,但是由于发的是大乘的菩提心,他得到的也是大乘的果位;一个修小乘法、发着小乘心的人,他如果对大乘起诽谤的话,他要想证到‘暖位’,恐怕七生都要不断地忏悔才有可能。”这个是经典圣言,佛陀亲口所说的,我也不能够完全理解。但是这告诉我们在法中要慎重,不明白可以,不学可以,但是不要轻易地从内心起诽谤。因为你不是在障别人的道,而是障自己的道。特别是涉及甚深的方便,佛法没有方便是没有办法安立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
实际上,佛法的安立都是事相,大家觉得可能它的真理都在经书里面,但是有些学者永远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佛陀。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认知或者地位而失去一些基本的原则,要具备一颗谦虚的心。我们作为一个人太局限了,虽然我们是修道的人,也要多留点心,这样在佛法当中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随着因缘所现,心也是无常的,随着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行会不断地改变认知。我们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会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自然法则,所以很多话为什么要说得那么死呢?没有必要啊,那只能说明我们在我执,不能说明我们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