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三章 如何正确地用功|《生活的艺术②:学佛问答》

作者:释如孝
介绍:概念只能帮助你,有时候,学佛的人要自己逼自己,才能突破一些东西。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三章 如何正确地用功


如何正确地持咒?

        1.问:有些佛经里面有咒,自己平时可不可以念,有什么作用呢?那么多咒,我怎么知道哪个适合我呢?

        如孝法师:念咒要按规矩来,修行先从皈依开始,所以要先念《三皈依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咒先念113000遍,再念发菩提心咒。

        其实所有的语言都是咒,咒就是前人走过去的路浓缩而成的精华,就像你念着美好、美好、美好,你就会发现人生的美好、美好、美好;你不断地抱怨、抱怨、抱怨,你发现的也全是抱怨、抱怨、抱怨。念咒也是这样的效果。

        2.问:我们在持咒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如孝法师:持咒分散修和专修,专修的时候我们当然有一些讲究。持咒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这些你都要在持的过程中去总结。很轻松、很放松、很专注地持,这是最好的状态,我们要不断地把心往这个状态去调节。方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自己要去拿捏,它都是有弹性的。

        3.问:如何更好地散持三皈依咒?

        如孝法师:持《三皈依咒》特别方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修,比如在上班的路上、各种纷乱的场合,我们都可以念。它注重的是我们要忆念三宝,至于念的数量、质量,这些都是另一个话题。忆念三宝、长随三宝、随念三宝,就是念三宝的体性、念它的实质。《皈依之道》里面有《随念三宝经》,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篇经文以及注解看一下。明白以后,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会有真实的相应,相应去念诵是最重要的,快慢都不重要。

        4.问:持咒到一定程度,心中念念不忘,能让自己感觉到宁静;而止观中,随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行动,这两种修法有什么区别?在修持上需要注意什么?

        如孝法师:我们修行的所有法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自相续获得清净。所以,可以总结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如何让心获得专注;一种是如何在专注中洞察到万事万物的来源——这就是观的部分。

        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的稳定,从分别的当下获得不分别;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和诸佛菩萨之间获得某种连接,它对我们生命的调整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叫作“总持”。咒基本上是通过外力——与诸佛菩萨相应的力量,让我们获得功德;观,是属于我们自然的佛性——内在的佛,它是让我们的佛性觉醒的力量。内在的觉醒、信心这些善品以及外在法界的真理,它们可以多维、多角度地让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不断获得清净相续的一种力量。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有时候在忙乱的时候,不好观,那么就可以尝试用咒去修;有时候,有个非常好的环境,心非常稳定,这时就可以思维、洞察万事万物的根源。

        所以,止和观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咒和观这两种方便,这两种方便都可以让我们当下的心念获得清净,让清净得以相续。但总的来讲,我们当前还在对治修,还没有到开悟的刹那,也就是在所谓的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当我们有一天突然明白咒中蕴含的力量以及万事万物的原理的时候,这才叫作“近分的相应”,我们现在还在“远分的相应”中。

        当我们还没有脱离有为法时,这些数量的积累相当重要。在这个阶段还不存在任何的功德,它只是自我相续,还不足以停留下来、陶醉下来、认可下来,这种认可非常可怕。但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这种认可,你当下就会难以安住;你有了这种认可,还要再次去思维无我的教理。


如何正确地意守人中或关注呼吸?

        1.问:呼吸必须守在人中吗?不能再低点吗?

        如孝法师:呼吸守在人中,这当中有窍门。鼻孔下到嘴唇上面,这是个三角区,这个区域与脑神经和中枢神经相通。所以注意力在这里的时候,人会马上变得非常安稳,会从狂躁的情绪当中获得一个转变的机会,这个转变的机会也等于你修无量劫了。

        2.问:意守人中,守得比较高,不会上火吗?

        如孝法师:上火一定是方法没用对。你要了解意守人中,心放在这里,心不动。你怎么知道心在这里呢?呼吸通过它的时候,你会知道;如何做到心只放在这个区域呢?呼吸过了嘴唇,你就不要管它了。你看着呼吸,就像一个旁观者,不需用心去看,就像我们用眼角的余光去看一样,心不要太紧。

        你的心是漂浮不定的,心在感受、感觉,感觉就是通过这里的摩擦,你才知道。它非常轻微,根本不会上火。这时候你会体验到什么呢?心会打妄想。怎么办呢?那你就回来,回到人中,心浮气躁的东西马上就脱离了。这里是全身的港湾,所以佛陀数次地教导过我们要数息。

        3.问:我观察自己呼吸的时候,会不知道怎么呼吸了,不知道是该吸得深一点还是浅一点。

        如孝法师:禅修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你的状况当中,一个是出现了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还要学习一下正确的方法。

        我们观察呼吸的时候,并不干扰它,你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无论我们观察不观察,这个生理的呼吸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你的心过于干扰它,或者主动地调控它,它也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干扰它,放松地保持客观的一种态度,去了解你的身心,给身心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不要控制它,这就叫用功,很简单。这是正确用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大家对这个还有所忽略,就要在这方面多用一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这一点。

        用功的时候,每一次都没有昏沉、没有掉举那不可能,除非你是圣人。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功课,是正确的方法。我们这一生所有的念头、所做过的事情都是生死疲劳的,它在我们的心底都有一个烙印,会像海底沼气一样,时不时地冒出一个泡;虽然它在冒泡,但是你的心还是要保持警觉、客观、独立,不要管它,这一切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好像秋天到了,树叶自然会落的道理一样,我们不知道妄念是从哪里来的,也不必管它到哪里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的呼吸保持觉知,这是我们的目标,犹如一个弓箭手,要知道我们的靶心在哪里。这七天大家实际上只是一个学习,如果七天内能够把这个正确的用功方法学会,说明你已经是非常有根基的人。我们内心首先要放下很多的期望,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修行态度,不骄不躁。在该用心的地方,要很清楚地知道如何用功,只做该做的事情。

        4.问:禅修时,一直关注呼吸好还是意守人中好,或是一直念咒比较好?

        如孝法师:让大家念三皈依是让大家下座以后修的,上座以后还是要专注地禅修。我们禅修所用的方法就是意守人中,意守人中和关注呼吸是同一件事情。差别是什么呢?意守人中的侧重点是你的心应该用在专注上,当你的心专注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心到、眼到的时候,旁边是什么你一定能看到;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专注,眼睛有时候看到了也是没看到,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和经验,所以说要意守人中。

        注意力是什么?大家可以仔细地思维一下,注意力就是把你的心主动地投向目标,是主动的。就是说,当你的心专注在人中的时候,就好像你的旁边走过去一个人,你的眼睛虽然不动,但用余光一定可以看到他。同样的,你的注意力在人中,呼气、吸气经过它的时候,你一定是知道的。为什么要知道?我们用这个“知道”来检验我们的心是不是在意守人中。有时候我们觉得在意守人中,事实上我们的心并没有在这里。所以它们两个相辅相成,一个是检验另一个的方法;但是一件事涵盖了两件事,所以说两个也是一个,一个也是两个。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要放松,放松身体。

        放松身体的前提是你的坐姿一定要正确,不断地把心收回来。如果我告诉了你方法,你一坐下来,这个念头就在人中,一个小时都知道呼气、吸气,没有昏沉,也没有掉举,那是不可能的,再殊胜的人也做不到,那要怎么办?我们的生命就像河水,它永远是动的,不可能定下来;如果定下来,生命就死亡了,河水定下来,一定会发臭的。我们内在的新陈代谢存在的时候,一定是不断地运动的。所以,当我们的心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运动的,那我们的心才是不动的,我们才能知道外境是动的。

        我们的心怎样才能定下来?放松了以后就容易定下来。另外,什么叫作定呢?不断地回到我们的目标。如果这个心一直是定的反而不正常,我们只是在调整让它定。所以定是目标,过程是动的,我们不要压制它,要让它定下来。我们也不能期望它快一些,这就像“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样,有所期望,已经是在扰乱它。这都是正确方法的辅助,所以我们要非常自然而从容地去学习,期望千万不要高,要有着最平常的心。如果我们七天就学会了,就如同学骑自行车,学会了就永远都会骑;不会说今天学会了,回去又不会用了,那不会,除非我们根本没有学会。

        所以禅七的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个里程碑,越是好的事物,它的开始一定要很扎实。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呼吸,也不要小看这个简简单单的“心不断地回来”。有人可能会担心没有成果怎么办,我们大家不要忽略,实际上这个心不断回来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改变。有同修也谈到,他“五一”禅七来了七天,回去后几个月都有受用。可能在这七天当中他还没有明显感到自己的受用,但是当他碰到事情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心理素质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佛法是很微妙的,我们不要以功利心或者自我的心去界定它。这不像吃饭那种实实在在的事情,我吃了一碗就吃了一碗;或者像长身高,我又长高了。它不是这样,它会长高,但它也会缩回去。有可能今天长得多,有可能明天长得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因为它是活的,不是按照我们想象的来的,它是按照自然的法则来的。自然的法则是什么样的?每年365天都不相等,这就是自然生命的庄严,每一朵花都有差别,每一个人的面相都不一样,每一个时空都不会重复。当我们放下这些自我的想法,按照心的规则不断地去接受它的时候,我们会以最快的方法到达。所以我们放下“最快”的期望时,我们就最快。

        5.问:意守人中时脑海里是一片空白,还是要有观想?止的时候显现出阿弥陀佛的佛号,跟禅修有没有冲突?

        如孝法师:当意守人中的时候,按照我们的要求,你的身心都要放松。如果是自然地进入一种正确用功的状态,心会很放松、很清晰,它不一定会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种别的什么情况。但是有时候头脑一片空白这种现象也会出现,我们叫作“失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的觉察。我们把这种“一片空白”叫作感受,感受是无常的,你也不要紧张,也不用说它对或不对,也不必制造这个空白,你觉得一片空白是境界,就想“我要制造这个”,这也不必。要以最自然、最放松、最专注的心做你该做的事情,这就叫作禅修。有的人过去念过佛,或者有很强大的信心,或者由于过去世,每个人显现出来的都不一样,这个我们叫“种子”。生命像一个海洋,里面有很多东西,当风不吹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船、鱼,等等。但是这些和我们没有关系,无论显现出来的是佛号还是别的什么,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要锻炼这个心的专注力和洞察力,这个叫作禅的境界。

        佛号如果在这个时候显现,它也不是我们主攻的目标。当你的心已经完全净化、完全专注、提起正念、念佛求往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佛号当作我们的目标。念佛就好像是我们以后选择的果一样,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反对念佛,希望你正确地理解。

        6.问:我在静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意守人中,有的时候会利用内观法去观身体。不知道这样的做是不是很随性?

        如孝法师:禅修有很多种方法,指向不同的结果。比如《普贤行愿品》的禅修是一种人文的、生命储备的禅修。像内观四念处的禅修,是指向当下的正念的禅修。一种是遇烦恼要转化,一种是就烦恼而规划,有差别。就好比你想从西安骑自行车去成都,你觉得骑自行车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车胎会爆,所以你上路的时候,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骑了两辆自行车;而你最后到了成都突然发现,有一辆自行车根本没有用。这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的妄念、我们的不安全感,甚至我们还有一种功利心——哪一种更好。

        好不好是相对什么来讲的呢?是具体的时空因缘。无论是正念的禅修还是生命的禅修,我们的人生都需要。在我看来是没有矛盾的,这一切的禅修是有关资粮的培养、有关信念的确立,不是说哪个是针对新弟子的或者哪个是针对老弟子的。老弟子在这些方面反而要更加完善自己的资粮,它比断烦恼还要重要;我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应该要确定下来。如果在一座禅修当中用了几个方法,一定不见其利先受其害。在止的部分,一个是意守人中,或者意守腹部。如果你懂得专注,无论是人中还是腹部都是没有影响的,核心是你如何专注。专注又从哪里来呢?不能说我今天守这个明天守那个,那样专注就不能增长,因为修行也会退。为什么会退?就像上发条一样,你上了座就开始上发条,你一休息,修行的惯性就会停下来。明天你要重新启动这台机器,必然要浪费一点点润滑油的。所以规矩还是非常重要的。

        7.问:意守人中和观想有什么区别?

        如孝法师:观想,我们也叫作主动地出击,意守是自然地回归。有一些差别,但在有些时候也没有差别。比如说观想,你可以想象出一个景象,这个景象可能和你的身体没有关系。但是意守人中是让你的注意力和身体相协调,你的身体代表了一种自然的存在,它和你的注意力要合二为一。所以是“意”往身上汇,让我们散乱的心得到降伏。散乱的心被降伏了以后,你本有的生命力如何去展现出来呢?这个时候就要靠观想。观想我们叫“毗钵舍那(梵语vipasyana)”,意守人中我们叫“奢摩他(梵语samatha)”。一个止的成分多,一个观的成分多。

        8.问:关注呼吸的时候会数息,这样可以吗?

        如孝法师:呼吸带数字是特别散乱的时候用的方法,如果你觉得不是很散乱、比较平稳的话就不要用,要不然你会跑到数字上去,就不能守在人中上。


要不断地回到方法

        1.问:我在打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掉举,出现很多妄念,应该如何克服呢?

        如孝法师:昏沉、掉举、妄想这类问题,有时候要去化解它,有时候不要管它,该怎么用功还怎么用功。伴随着掉举,你慢慢地用功,它会逐渐减弱,最后会消失。所以用功是一个长期的回归方法的过程,用最简单的方法用功。对任何东西都顺其自然,不加对抗,不接受,不分辨,不帮倒忙,这就叫作用功。你只需要不断地回到人中,不断地集中注意力,不断地放松,不断地坚持就好了。

        2.问:我个人认为修禅就像爬山,有很多的台阶。我们打坐、修禅到一定阶段或程度,是否能感知到自己在哪个位置?

        如孝法师:当你想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时,自己就成为自己的障碍;你不想知道的时候,它自己就送上门来。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永远只要照着方法去落实就够了,至于未来,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只有当下的延续,我们的未来是假设的。能够把当下抓住,就有未来;如果抓不住,我们用功也用不上,很多事物就更繁复,非常复杂,超乎我们的想象。不要说忙一辈子,就是十辈子,连一根麻绳都解不开。

        3.问: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在禅修静坐的时候往往能理顺自己的思路,处理日常琐事的方法也会出现。请问禅修的时候,该如何检讨、反省自己呢?

        如孝法师:看来你是没有好好禅修了。曾子说的我不管,到了这儿就不能用曾子的方法了,我只让你好好禅修。我们讲过,只做该做的,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段里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会有正确的结果。你不要认为曾子说的就是真理,你在禅修的时候去思维这些,这就叫作妄念;平常不禅修的时候,你用它就是好的。人参很好,你要天天吃,肯定要上火的。你的禅修为什么妄念纷飞?因为你没有按照方法去修行。什么叫作方法?按照要求去做就叫方法。关注人中、关注呼吸,不断地做这一件事;你把这一件事做好了,那么所有的事情就会好。就好像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才能担得起重担。如果刚生下来就让他去劈柴、烧火、做饭,会不会有问题出现?结果是肯定的。

        所以还没有养出道,就想达到圣人的境界,然后用圣人的概念与自己画等号,这都是在错误地运用方法。这就像那个比喻一样,一个人起跑了以后,看到这边有块金子,那边有个珠子,啥都想捡,结果一个都拿不到。所以要认真地、用心地遵循方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定不会有妄念。

        如果这样做还有妄念的话,你就不要管它,妄念是人家妄念的事情,你要做的就是如何关注人中、关注呼吸,你把你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4.问:如何才能让身体彻底放松?什么叫作入定?

        如孝法师:我们现在还在学放松的方法,既然在学,就说明我们还没学会。七天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学会带回家。可能每个人都还是比较着急的:“为什么要七天?一下到位多好啊。”这是可能的,不过,你知道吗?如果我们40岁了,就代表我们已经紧张了40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瓢热水浇下去不是没有用,也不是热水有问题,而是相对于多年的疲劳来说,这点热水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我们会怀疑:是不是热水出了问题?看着它冒气,却还是没有温度。这样的心一出来,就叫作烦恼——怀疑的烦恼。这样的烦恼一出来,我们就不是拿热水去浇冰了,而是在拿冷水去浇冰,这个冰又开始结了,所以要有信心。

        什么叫作“定”?“定”的定义就是“心一境性”。什么样的状态是“心一境性”呢?比如说我们现在看着自己的手掌心,看到了什么?谁能回答?(有弟子回答:“手。”)什么叫做“手”?看到了手心还是手背?(有弟子回答:“手心。”)你看,手怎么会有个心呢?手哪里有心呢?我们再看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皮还说得过去(众笑)。它本来就是一层皮,你说看到了手,什么叫作手呢?你说看到了皮,又出现了问题,什么是皮呢?大家在看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好奇心:“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们刚才就不在定的状态,我们很不自信。我一问你就动摇:“哦,不是手,不是心。”定的状态是什么?我没看到什么,只有我们的心在运作。心很专注,这就叫作定。心只有一个境界,你已经跑到名言概念里面去了,看到了手、手心、手背、皮,最后皮也不成立,又看到了指纹,到最后你都把自己的心搅乱了。只看到了你自己的心,这就是标准答案。要看你的心,这都是心的作用,心一直是这样,什么都没看到,心只是独立地存在着,这就叫作定——心只显出自己的影子。什么叫入定?我现在给你说了方法,给你说了标准答案,你能进去吗?你进不去,你进去的都是概念,你能进入概念,但是你没办法进入心的状态。那怎么办?很简单,我们一直在教大家看心的方法,大家怎么还骑驴找驴呢?这说明我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与它擦肩而过了。

        5.问:今天上座总感觉身子往一边倒,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什么叫“所知障”?如何去破除?

        如孝法师: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深浅都不平衡,这个不平衡的事物可能处在一个萌芽状态。你禅修时觉得这半边身体不舒服,说明这半边身体的气血不通,也许是幻觉,也许是事实。而我们一再讲,禅修要不断地回归到方法,不要为这种感受而紧张。如果是事实,你只需要好好用功,它就会改善;如果它是一个幻觉,你为它着急的时候反而耽误了用功。老实用功,只做该做的事情,不断地回归到方法上,这些都是在调整。你要去体会它,不能着急。

        我们一着急的时候,一定会执着于某一个概念。执着什么呢?什么叫作对,什么叫作错。“我是不是错了?”这就是“所知障”,实际上没有什么对和错。我说的都不对,你能做对吗?这都是一个引导,一个不断地在路上走的过程,没有什么对不对,坦然地往前走就对了。你不坦然,就会执着这个所知障。比如我们讲放松,你就很专注地做你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紧张。

        6.问:今天早上打坐的时候觉得很痛苦,特别漫长,所以现在打坐就觉得紧张、恐惧。我是应该忍着超越痛苦呢,还是应该一点点来?

        如孝法师:超越痛苦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受苦、吃苦,方能了苦,所以要增长了经验以后才能超越痛苦。你是因为以前没有体验过禅修所以紧张。打坐的时候,本来就没有什么事,为什么要紧张呢?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觉得现在的想法很好笑。但是首先要经历过这种紧张,你才有资格回头。

        另外,我们说的超越痛苦,是用方法超越,不是用概念超越。用什么方法呢?不断地把注意力带回来。注意力在外面流浪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伤害。就好像乌龟,当它缩起来的时候,就没有危险了。我们现在是把心往里边收,目标是降伏散乱。很多痛苦都来源于散乱,当散乱被降伏以后,所有的痛苦自然就消失了。散乱解除了,痛苦的警报就解除了。而你没有经过中间的环节,就想要解除警报。你不断地给这个警报吃草、喂料,它就不断地扩大,没办法解除。

        人的很多认知非常复杂,都需要按照一、二、三的次第不断地解除,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那种方法适用的话,所有人都不会痛苦。但是事实是什么呢?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很紧张、很痛苦,他们不愿意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大家都在玩概念,每个人都是不断地陷入概念里。大家看微信里面,这个心灵鸡汤、那个开悟的语言……我们乍一看感觉都很好,一切都搞定了,可第二天还是照旧烦恼,有什么意义?都是因为没有体验。为什么不去体验?因为我们害怕痛苦。实际上,人生必然经历一些痛苦,有的人经历过痛苦而变得成熟,有的人经历过痛苦而变得脆弱。佛法的知见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变得强大,自己强大了,痛苦就弱了,就化整为零了。而不要把这些痛苦全攒起来,到临终的时候一起放大,那真的是太痛苦了。

        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着一个减缓惯性、认知生命原理、通过自身的体验化解人生矛盾的伟大实验。你的科学数据要自己去实验才能知道,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有机会去实验,能把年轻时的时间和经历放在这里。而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相比之下,这就是你的进步、你的成就,别人抢不去。我们得到对生命的了解,比得到任何东西都有价值。人生忙忙碌碌,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没用的,有用的事却没办;我们觉得现在办的事好像没用,但到时候就有用了;很多事情当下觉得有用,但未来却是没有用的。


在自我制造与洞察之间,一定要慎重

        1.问:我在观呼吸的时候,感觉到脚趾间有股热气,然后我就有一种控制它的意念。接着这股热气慢慢地从脚趾沿着腿再到脊椎,一直升到头顶,好像在全身走了一个循环。一整座下来,腿没有什么酸痛麻木的感觉。请问师父,这种意念是不是一种妄念?

        如孝法师: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回归到真实的缘起上。“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包括我们的身体,它只是一大堆物质通过生化反应不断地延续而已。那么,首先你要很明确地知道我们的方法是在教我们如何客观地认知生命。修行如果沉浸于种种觉受,这就是主观的;如果它是一种感觉的延伸的话,那也是幻觉。我们在如实的洞察当中,对幻觉是要剥离的,对主观的引导更要去剥离,明白吗?

        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可控制性,我们的念头也是如此。它很莫名其妙,有的念头比较强烈,你还能看到它——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实际上,很多念头虽然出现了,你连看都没看到,它就已经在你的生命中潜伏、沉淀了,继而形成了暗藏的危机。我们所谓整体地净化生命,就是净化这些内在的现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洞察它。要想洞察它,心就要客观地看它。心不会累,它的力量慢慢地会越来越敏锐,敏锐当中又不失稳定,这两个目标是我们一直在培养的。

        根据你所描述的反应,它类似于佛法当中讲到的“心所生的色法”。心,就是我们的意愿。当我们心里很想让身体某处热,那么这个地方的热就会生起。心所生的色法本身就是无明,如果你在这种感受当中,不懂得剥离,不知道如何摆脱它的话,就会慢慢地给修行造成一个很大的障碍,也就和佛法出世的目标相违背了。

我们如果看过《楞严经》就会知道,很多生命体都有着很深的内在的邪见。佛法所说的邪见不是情绪上的正与邪,而叫作“不正确的知道”,即有选择性地对某些现象着迷。这并不是人品的问题,大家要明白这一点。这个很重要,它就像一个分水岭一样,你的选择决定着你将来在佛法当中能否获得正确的利益。

        人的意识是一个很庞大的宇宙,如果在这个茫茫的宇宙当中,你不知道坐标在哪里,真的就像泥牛入海一样,走错了也不知道怎么错的,最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是很可怕的。这种可怕,是潜在性的,没有任何痛觉的,就像温水煮青蛙,我们的生命不知不觉地就被解体了,然后就会流落到六道里去,意识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散,贪嗔痴会填充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能够明白佛法的奥妙,需要很大的智慧以及非常正确的方向。我们一定要知道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符合自然法则的生命,所以在自我制造与洞察之间,一定要慎重!

        2.问:我在禅定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看到了诸佛菩萨,但是又看不清,只能看清他们一半的脸,这是怎么回事?

        如孝法师:那要恭喜你没看清楚,你如果看清楚的话会被吓到!这是你在禅修时的幻相。佛存在的先决条件是他的法身,法身无心,所以你看到法身的时候,就像是看到了真理。看到真理,永远比见到幻相更靠谱。

        我们禅修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自己要知道这个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是变化的。为什么老是变化呢?因为心老是向内求,它在向内求的时候,老是忘了关注自己,境一变,心就变了。所以很明显,你看到的不是佛,是你自己内心的相,显现此相,说明你在想它,你在执着它。

        但是这种执着不叫作烦恼,它是一种善法或者叫作信,这其中还有杂念,所以你需要继续剔除它。我们心里想着什么,它就投影出什么;你内心见到真佛的时候,也许就是你内心智慧的觉受。

        心是一个天然的化工厂,也是一个天然的制片厂,一切都是天然的。那么你要往哪里去?还是要回到方法上来,回到人中。我们要做的非常简单。类似的幻相会出现很多,出现就出现吧。

        3.问:禅修出现一些“禅相”时,心该如何处理?打坐是不是可以每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如孝法师:禅修中出现的这些感受,从究竟来讲该如何处理呢?它没有什么好不好。那要怎么办?只做该做的。

        你设定的目标,如果是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坚持。比如说,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目标,身体要坐好,身体要精进,心也要精进;如果没有达到,那我们就要提醒自己照着这个目标去做。我们应该放下对果报的一切期盼——“我昨天做得很好,今天这种状态怎么还没有出现?”对状态有了一个期盼心,这就是没有做该做的事情,在那里计划、分别、执着、妄想。如果你忽略了该做的事情,或者觉得它很容易做到,这就是傲慢。这种种的烦恼都会让我们的心不能够做该做的事情。所以上座的时候,你要非常认真地去投入你该做的事情,把你的禅修做好。禅修之外的一切事情,不要管它。

        禅相也罢,感受也罢,都不用管它,它都是无常变化的,我们只需在根上不断地做加水、施肥的事情。一个好的园丁,他一定不会去关注这个花有多漂亮,一定是只做他该做的事情,给花浇水、施肥。也不要在意任何觉受,这些偶尔生起来的觉受都是无常的,都是我们自我的一个展现。它可能是好的,但对我们来说好也没有用,我们内心要对它没有任何的期盼;只是直接地、面对面地做该做的事情,不增不减,保持一种知觉,不要被昏沉、掉举、期盼、感受这种种无常的现象、假象或者更为隐蔽的自我把自己带走。这样你就是一个开门见山的人,最懂得用功的人。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只有这一个,不要拖泥带水、左顾右盼,越纯粹、越简单越好,这样你会得到法的祝福。

        4.问:有一次禅修,感觉自己进入了很空的一个状态,之后就没有再进入过,现在很放不下,一直执着,我该怎么办?

        如孝法师:你手里拿根棍子喊狗过来,狗会不会来呢?永远不会。另外,我们打坐不是为了追求感受,一切感受一定是无常的;如果不无常,就好像我跟你讲太阳永远不会落下去一样荒谬。学佛是让我们恢复理智,遵循大自然的规则,并且超越大自然的规则,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感觉。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我们只是沉浸在感受当中,这是成魔,不是成佛。所以正知正见很重要,目标、方向更重要,对生命如实地觉知、对真相的了解更重要。如果符合这样的觉知,就是一条健康的路,我们首先要走健康的路,不能够丧失性命,不可以和生命开玩笑。

        人生最大的过患就是思想会制造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不了解的,就好像在悬崖边上跳舞一样。几十年前中国有过一阵“气功”热,人们如痴如醉。学佛永远要朴朴实实的,永远要如实地了解感受;感受只是内心生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而已,我们生命的本质不在于此。我们经历感受,正是要通过了解感受的虚幻,从幻觉当中觉醒过来,以便达到生命的回归、解放和自由。如果沉迷在感受当中,成为一个很感性的人,是很难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的。如果这样去修行,还不如不修。

        在这个方面,一定要痛下决心,我们宁可不走道,也不能走在非道上;宁可像世间人一样去追求五欲,也不能追求虚幻的感受。五欲相对来讲还是实在的,虽然它有过失。相比起来,追求这种虚幻的东西更可怕。电影《盗梦空间》就是在说人真正地执着起来有多可怕,都活在一层一层的梦中,有的人还要梦中追梦。佛法是让我们从梦中赶紧醒过来,人生无常,此生是一次机会,如果这一次醒不来,我们投个畜生道,想醒也醒不来,就这么可怕。


如何做到正知正觉?

        问:所谓“正知正觉”是不是让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清醒地看问题?

        如孝法师:最近我们总说“面对面”,所以没有第三者,修行就是面对面的事情。每一个生命的延续都是由无量的刹那组成的,每一个时间、空间也是由无量的分段组成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都不重复。佛教说的“一刹那”是弹指间的六十分之一,每一个刹那都是崭新的。如果在它发生时,你没有看到它,那就永远看不到它了。

        正知、正觉永远是面对面的,当你做好了内心的准备,想要去看它的时候,你已经滞后了。我们之所以会活在记忆里面,就是无量的滞后造成的。因为你没有看到想看的,所以就会产生执着,总想看就会制造出来一个东西看,这就叫“我执”。有了“我”,才有执着;没有“我”,看到的永远是当下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就看到了,没看到就过,守株待兔等待下一个机会再去看,这就叫用功。


座上和座下用功,如何配合?

        1.问:禅修是座上修,我们还必须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才能够成为一体吗?

        如孝法师:生活不管复杂不复杂,毕竟都是在人的团体当中,你不能够应用的话,那你肯定会执着方法,执着清净,而失去了锤炼的机会。座上修来的都是毛糙的,念头从哪个里面出来你都忘了,那你说怎么办?最起码在生活当中不能让它漏掉,要护念它,一张一弛。

        2.问:座上和座下的用功如何配合?

        如孝法师:你下座了有下座的正念护持它,有时候你座上用功用得好,下座以后或者特别敏感,或者特别烦恼。可能你座上越用功,座下脾气越大,这都是修行的一个正常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座下的正念来护持它,要觉察,就是要用生活中粗的理念去打理,不要用座上的理念去打理,那个打理不了。


打坐时必须用禅垫吗?

        问:我打坐的时候坐在垫子上会觉得很难受,把垫子拿开反而会比较舒服,我可不可以不要禅垫呢?

        如孝法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每个人修行的根基不一样,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按照禅修的要求,脊柱要挺直,脊柱能否挺直和肾的力量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的肾功能比较好,就容易挺直。你看年轻人的腰都比较直,而老年人的腰都比较弯,这是肾气的原因。一般来讲,肾气弱的人撑不起来。大多数人的身体都是不平衡的状态,没有垫子不好用功,所以这个垫子等于是一个媒介。如果你觉得不需要,那就更好。

        标准的坐法是身体坐下来,把重心放在腿和臀部所形成的三角区,这叫作金刚坐。这样坐在平地上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臀部后面和大地是分开的,不管是一张纸还是两张纸的距离,它是分开的,这是标准的坐姿。在佛教标准的造像中,佛陀的腰和臀部都是有标准的,鼻孔对着丹田,双手下垂,而且一定要结定印,这样气才能够聚起来,气聚则心不散。

        一个人在没有经过训练、还没有达到一种内气很充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佛像这样标准的坐姿,所以需要借助垫子的帮助来完成。如果你觉得不用垫子会更舒服更放松,那就更好,说明你的身体条件比较好。


诵经要理解经文的意思吗?如何达到金刚诵?

        1.问:您说《普贤行愿品》里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境界,那么我们在念的时候该不该想其中的意境呢?

        如孝法师:不该想,因为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在培养专注力。当我们心猿意马的时候,念诵禅修就像一个拴马索,通过它可以把心拴住。我们的心以前一直是动的,现在要让它静下来。如果你去想经文的意境,它反而快马加鞭,动得更快了。

        2.问:怎么知道自己的念诵是不是金刚诵呢?

        如孝法师:这个不着急,原则就是专注呼吸、放松、保持正确的坐姿、气沉丹田,自然地把它读出来,这就叫“金刚诵”。可能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为什么我念的和你念的不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放松,但同时也说明我们还有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不要着急,就是放松,多诵几遍,经验多了自然就出来了。

        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你的心没有放松,那你就没有办法金刚诵。你通过对自己声音的观察,就会知道自己现在的心是不是紧的。平时我们的心是紧的还是松的,自己不知道,人会自然地紧张起来而不觉知。


疼痛酸麻是打坐的必经过程

        问:打坐的时候,腿会麻或者疼,我实在挺不过去就把脚放松了,觉得这样舒服一些。我在生活中也发现自己的毅力不强,这是不是说明我的目标感不强呢?

        如孝法师:舒服的是身还是心?

        问:身。

        如孝法师:对啊,我们的目标是心。

        问:是不是一定要经历这个过程?

        如孝法师:对,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这个是真话,你不会反对吧?我们死的时候更难受,那时候你的腿往哪里放呢?


气功与禅修的差别在哪里

        问:气功与禅修的差别在哪里?

        如孝法师:气功和禅修最重要的差别在观念上。气功所说的经络,按照佛法的观点,它的存在是相对的。我们并不否认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的存在。但是,按照密宗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三根脉——中脉、左脉、右脉,当人人定或者心放松的时候,它们才显现。平常人有没有这三根脉呢?平常人也有,但有也等于没有,因为他的心总是在物质界流转,转不到精神层面来。但是精神病人能转到这里来,实际上得了精神病就是因为主宰精神意识的脉出现问题了。所以,精神病中医治不了,西医也治不了,因为它是以心为主的,什么物质能够对治心啊?

        大家千万要注意气功方面的问题,当落入某一个观念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禅修是什么。禅修就是于一切法皆不对待。练气功,“我要把身体练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假设。有的人病怏怏一辈子,却活了一百岁;有的人很健康,早上活蹦乱跳的,一会儿就死了。什么叫好?连好都不能够鉴定,又如何说练好?之所以说练好,是一种观念在支撑你,那是你主观认为的“好”。


烦恼那么多,从何处着手呢?

        问:烦恼那么多,该从何处着手呢?

        如孝法师:习性有八万四千种,“八万四千”指的是无量无边。但是我们经过归纳总结后就简单分为三种:贪、嗔、痴。贪、嗔、痴最后被归纳为“对自我的执着”,禅修就是破除自我对自我的执着。

        我们执着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概念,这些概念像一个放大器,把我们的自我放大了,换句话说,是把我们的烦恼放大了,使它变得很有力量。所以我们现在通过禅修回归,一念对准心,心如果没有散乱,贪嗔痴就不容易产生了。平时由于我们自己看不清楚,所以外在的贪嗔痴缘起才进入我们的生命中。

        想要定住性,就要禅修,然后在定性当中依照佛陀的教诲建立生命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其本质皆是苦、空、无我。当你意识到诸法无我的时候,那些贪嗔痴或者说对自我的执着,想要进入你的身体里面就不容易了,因为你的身心有了免疫力。

        所以想要对治八万四千种习性、烦恼,越对治会越多,顾此失彼,但是通过禅修,把一个心搞定,一切就都搞定了,擒贼先擒王。


如何坚持用功?

        问:如何坚持用功?《普贤行愿品》如何坚持念?

        如孝法师:学佛,禅修非常重要。禅修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原理。身是身,心是心,身体感受传递给心的时候,心往往把这种感受放大,会认为这种感受是“我”,造成人心的很多问题被复杂化,不能归位,这让我们在瞬息多变的人间不知道如何取舍,生命多了一分危险。所以,佛法不是概念,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我们了解生命的原理后,才有可能解开生命这堆乱麻,让生命得到梳理,让一切变得非常简单。大家不断奔波,不断挑战,很不容易,但是坚持必然会有所收获。现在去看,去总结,被忽略的收获、成果也要拣出来;不总结就等于种了粮食没有收,是很可惜的。

        如何坚持用功?对已经皈依的居士来讲,就是念三皈依。首先,要知道皈依的意义。然后,亲近善寺。所谓善,指善法;善寺,就是寺院。以法的原则,多去亲近同修。并且,要听闻正法,知道正法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正法是什么,我们就难以选择,就会走上被动的路,不能够扮演主动的角色。

        按照《皈依之道》所教授的一步步地学、修。修,多念三皈依,最少要念够113000遍。这是个圆满的数字,代表了心智成熟的一个阶段。在念的同时也要去参:我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另外,要培养正念的情感,知道生命无常的现象。不是用情绪、悲观去面对,而是用如何超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冷静的思考加上不断的功课——学和修,慢慢地两者会得到结合。

        我们道场禅修用的方法是念诵《普贤行愿品》,这种念诵是对身心的调和,有着很深刻的原理;但现在不用去了解原理,拿来用就好。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如果学得过多,在修上就会形成矛盾。安安心心用简单的方法,每天拿出一座的时间,或者念一遍也可以,念诵加上坐禅,15分钟就够了。晚上临睡或早上起来,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就像生死一样,是两个枢纽的时间。晚上心安而入眠,色身和善法得到了培养,梦境吉祥;早上出去做事,安全有保证,有很多的利益。所以自己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念,抽出时间做该做的事情。

        修行没有捷径,一定要绵绵密密、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人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学佛一定要具备的态度和方法。

        有些散乱的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可以念三皈依。专修和辅修一起修,辅助的修就是念三皈依,或忆念三宝功德、忆念生命脆弱、忆念人身宝贵。要有非常感恩、珍惜的态度,人生很无常,经不住等待。

        大家已经和佛法结缘,要把自己的事情放在心里,自己招呼自己。除了《普贤行愿品》和三皈依,还要加上思维人间的无常性;有空也可以了解下《心经》,培养善品——《心经》的智慧也是佛法所说的“般若的智慧”。如果心处于散乱、不正直、忙乱当中,将是一切苦的开启。所以,和三宝结缘,首先要把心静下来。当然,不要懊恼,不要着急,一次次跌倒,要一次次爬起来。修行是为了积累经验,但是要坚持,不是靠经验可以代替的,自己要不断地放在心里才可以。


愿力不足,该怎么办?

        问:一个人要是愿力不足,该怎么办?

        如孝法师:如果愿力不足,要去观生死无常。我们应该知道,佛法所追求的目标是超越生死,生死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生死也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人生所有的问题。而人生的所有问题实际上都没有答案,我们都是被动地接受,活得不自由,这是人的悲哀。但是人完全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一碰到问题,不是抱怨,就是思考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定数,不可改变。

        定数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我们观察到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心服口服,才能够认这一笔账。知道人生无解,就不会再用一些消极的方法、自我的方法、不解决问题的方法耽误自己的一生。这样你才会有所选择,才会清晰地看到应该怎么办,才能够树立起正愿。所以,当你觉察到无常对我们的逼迫。以及我们一直用错误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时候,你一定会清醒,清醒地看到要做什么。这个时候你想要的就叫“愿”,它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你没有看透无常的本质,也没有看清楚自己一直在制造问题,没有解决问题,那你一定会不断地迷惑。有些人学佛活在感觉当中,追求一种好的感觉;有的人因为逃避才选择学佛,逃避真实的人生以及自己的不足。而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要真实地觉醒,要发现世间的依靠、世间的觉悟、世间的眼睛在哪里——佛真正地睁开了眼睛,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才礼敬诸佛、赞叹如来,而且广修忏悔、广修供养。我们要心服口服地去忏悔,从忏悔中,真正找到落实生命的方向。忏悔代表我们已经总结出过去的错误在哪里了,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才叫忏悔。


想突破?你要逼自己一把!

        问:我每天心都很清净,但是每天在这个状态里面也没有太多的思维,没有太多的想法、念头,请师父指点。

        如孝法师:有一个路可以指导你——普贤行愿。如果修行的愿力不够,它就是一潭死水,就停滞到这儿了。

        问: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找不到感觉,虽然知道目标在那里,但是找不找路。

        如孝法师:修行人该如何契入这个“道”呢?或者说怎么调整自己的心,让它再活起来?要借助愿力门!修行人,对佛法要有一个目标,知道最后要达到什么,需要把思路理清,明白当下我们可以依靠一个什么方便之法,依靠这个方便之法可以达到什么效果。要有整体的思路和规划,如果没有,我们就会很迷惑。

        概念只能帮助你,有时候,学佛的人要自己逼自己,才能突破一些东西。

        问: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当下选择了一个法门,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方便法把我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就算我安住在这个方便法上,但心有时候还会定不下来。要是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作引导,和当下的方便法结合起来,会比较清晰,而且知道这个方便法会带来什么作用。

        如孝法师:这是怎样前进的问题。你说得对,确实是这么回事。要有一种思维,有一种宏观的认知才好往前走,这叫作契入。从这个契入,你会选择一个法门。实修后,这个思维已不能再支撑你,这个时候就要逼,要靠愿!

        还有一个怎样突破的问题,这个比较关键。但思维是偏的,不是圆的,我们用思维可以契入这个门,对法门生起信心;但要真正地超越这个问题,只有靠祈祷师父三宝,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愿力。祈祷不属于方便,不属于拿来就用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决定,思维也救不了你。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1.问:我念了这么多咒,诵了这么多经,命运怎么还没改变?我怎么觉得和过去还一样?

        如孝法师:我们这样想是不对的,一定要认同自己的成就,因为现在还没有到算总账的时候,要相信功不唐捐。

        生命里的很多境界,在你没有体验过死亡的时候,它们是不显现的,一显现就代表死亡会马上来临。现在不把心静下来,好好地念诵《普贤行愿品》,用心地体会其中的境界,等到临终的时候我们是很难保持正念的。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稍有风吹草动,心就感到惶恐不安、痛苦、烦恼,有时候甚至还会怀疑,这都是没有深入佛法的本质、对佛法没有信心的表现。

        对于信心,在没有真正地获得菩萨果位之前,要依靠不断地串习来获得。人之所以比畜生殊胜就是因为人能够生起信心,这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家要相信这一点,要绝对相信,不需要理由。我们只有相信三宝,才能获得三宝的加被,内心才会慢慢地达到安住,从安住当中发现诸法的轨则并获得清净,获得无我。

        2.问:一个老人持六字大明咒,她持成了“嗡嘛呢呗咪牛”,但是她持得非常好,满屋放光。后来有人指出她念错了,她改念“嗡嘛呢呗咪吽”后,光就慢慢下去了。从这个故事来看,信心和我们修行的关系是什么?

        如孝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曾解释过,这属于一种心所。我们当下的无明烦恼,也是通过心所展现的。心只能同时入一个心所,入了这个心所就不能入那个心所了。但是所有的善法和菩提心是相应的,和空性是相应的。我们入这个善法的心所不一定是解脱道,但是我们入这个信根,它会达到一种五蕴的平衡——戒、定、慧、信、愿五蕴平衡了以后,身心会契入法界,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思维属于慧,一个人的信不强,有慧而没有信,就达不到平衡,无法契入法界之中。从理论上讲,我们这都是强词夺理,都是强立名言。刚才这个故事中的老人解脱了吗?她到了一个什么境界?谁知道?她是没有明眼人指导的,所以一群人都在境界上瞎起执着。她要是心真的达到了专,就会有这种满屋放光的物理现象产生,但这种物理现象不究竟;如果究竟的话,她就会见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给她说是“牛”还是“吽”,她会到十方诸佛刹土去参学,十方诸佛会教她解脱的法门。她这时还没有解脱,只是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也没有人给她说这些,所以说她的福报也是有限的。她只不过是有信根有专注,还是在一个依处上,还没有解脱。解脱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齐头并进,三力平衡修行。修行不是靠一种资粮能够成就的,也不是靠一种资粮就能够契入的。

        所谓“断烦恼”,烦恼本来不可断,但是你达不到。烦恼在哪里?根本没有烦恼这么一回事,你断什么烦恼?什么叫烦恼?真实的法界是诸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说的。十地以上的菩萨也看不到,那我们上哪里去找解脱?你说信愿重要不重要?

        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我们能信得过自己。信愿是前导,一切诸佛、普贤愿在前面引导他。信愿是佛法功德的综合表现,不是戒也不是定,也不是慧。慧都是狂慧,戒都有概念,定都是一种觉受,那么你到哪里去找依靠?只有信愿。“信”非常的猛烈,佛法无信不立,所以《华严经》只说了一句法——信为道源功德母。

        3.问:感到难以安住在法上,迷惑比较多,怎么办?

        如孝法师:就是信得不坚固。为什么有些老太太能行?她那种信不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她是不问理由的,这种信根是生生世世都有的。我们要培养它,因为我们通过思维已经得到决定信了。

        佛法的一个展现就是准提菩萨,他代表了佛法的基、道、果,我们可以祈祷:请您赐予我加持,驱除我内心的黑暗;请您予以矫正我不净的污秽。由此,我们在定中、梦中,都会得到法界的礼物。因为我们的心是通向法界的,我们的方向就是朝向它的。愿就是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有一个目标,虽然很苦,但是我也会去做,我也能安住在修行中,因为我有强大的动力、信念。”这实际上是有一个对比的。同样的要求,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从这当中,我们就会了解到什么是实践的殊胜;从这当中,我们会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