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五章 修行的见地与方向|《生活的艺术③:学佛正见》

作者:释如孝
介绍:佛法不是一个方法论,也不是一个认识论,它有次第、有方法、有整体的战略,它是有关人生不断提升的一条精神之路。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五章 修行的见地与方向


修行,光有方法,没有见地是很危险的

        修行佛法,首先要有一个见地,下来才有一个方法,还要有一个目标。佛教首先教导你如何认识人生,也就是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你认识了多少,反思了多少,这就是“闻所生慧”“思所生慧”,最后才产生“修所生慧”。我们平时的“修所生慧”可以通过打坐,还有很多种方法得到,它是要产生智慧的。万事万物,为什么能够演变或者存在,这是非常深的话题,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这句话剥离了外在的现象,也揭示了一切诸法之间都有一个互相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禅修是要很善巧的,它想达到的目标是对人生彻底的了悟,并不是追求一种感受。

        所以佛法不是一个方法论,也不是一个认识论,它有次第、有方法、有整体的战略,它是有关人生不断提升的一条精神之路。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很多人教过各种禅修方法,在佛法上讲,它只是一种方法,但是光有方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换句话来讲,见地不正确,它一定是歪的。有的人,在这几十年走了很大的弯路。可是到现在很多人对这些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就像气功和佛法的关系,中医和佛法的关系,就好像我们之前谈论的宗教和科学的问题一样。

        心,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它的,这是心灵最深层的一种很深很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向这个地方靠拢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路上的一个过程,它都不足以停留。有很多人对打坐已经生起信心了,只要他按照正确的发心,慢慢去打坐,他会慢慢地看清真相,所以打坐也可以说是佛法。但是只有打坐一定不是佛法,没有见地的修行是非常可怕的,没有长远心的修行,会把修行搞得很感性。

        实质上这都是相反的作用力,有些人可能今天会很好,明天会很好,可当他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我们看到过很多修行佛法的人,不是佛法不对,是他太急功近利了,或者太自我了,或者太执着方法了,最后都会吃很大的亏。当你按照闻思修的次第去修,很多问题慢慢都会解决。所以简单的问题,不要把它复杂化,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成为方法论。万一出现问题,谁都救不了你。反正人生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所以在佛法中,如果还是按照世间的思维去走,真的很危险。


圆融教法,事事无碍

        我们道场所传的“共同的道”,不仅仅包含“次第的道”,还有“圆融的道”。

        对于佛法,任何人都可以去学习它的要义。但是,除了我们个人对佛陀教言的理解程度有差别以外,法本身也有它自身的偏重点。南传佛教始终以解脱为目标,汉传佛教以成佛为目标,这是佛教这几个分支的总体规律。并不是说想成佛就不需要解脱,先解脱后成佛这是次第;先直接发愿成佛,不求自己解脱,这是菩萨;站在佛陀圆融的教法上,能摄受一切有情,与佛发同等的愿,承担起解脱的事业,与一切众生分享,这是誓愿行者的特点,这类修行人宿世累积的行愿以及根基不一样。

        不管何种缘起显现,作为法,在《华严经》以及《普贤行愿品》中指出两个方向:一个是上求佛道,一个是下化众生。这是大乘的道,这是共同的规律。佛教事业是要靠做的,行愿之人是在做事中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在做事中圆满无量的福慧,在这个过程中以何为依靠呢?誓愿。所以,他的戒叫作“誓”——誓言。菩萨戒就是济世,与一切有情去分享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作为根本乘,它的目标是解脱,解脱之因即清净,达到清净的前提就是“五戒”,或者说叫“比丘戒”,所以只能出家。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或者愿力去抉择。依照《华严经》,大乘主张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愿者依靠的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誓愿,它是以下化众生为主。对于自身,自修和外修就会不一样。自修就是“念念做如是观”,就对般若的体证或者把握要求得更加严格,甚至不能够脱离“别解脱戒”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非是脱离了般若,单单去谈誓愿。

        这些指的是法的圆融部分,或者叫作它的次第。《普贤行愿品》禅修法的核心是与圆融并行的。如果能够体会到此法的不共之处,以及它的宗趣所在,这时的我们已经契入了最殊胜的依止,或者法的因缘。

        自己有几分眼光,就有多大的规划。能看到多少,就得到多少。不管是从情感方面的依止,还是真实地从法的方面依止,在未来,人生虽无常,一旦你发起真心,我们生生世世都会共同前进。这就符合师、法、友和合的缘起。我们是尽未来际而做依止的。


以高的见地,从低处着手

        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种见地。当你对宇宙人生有了彻底的认知,就会知道佛陀说的都是真理。人生确实有生死的问题,所以现在就要解决自己的隐患。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缘所致,本质皆是空的。要放下一切的人见、我见,用最大的心量去接受。要用这句话不断地去锤炼自己,展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就叫作“圆融道”。要想达到明心见性,一定要用很高的见地俯视整个生命;同时,还要从低处着手,不可以忽略戒、定、慧三学,这样才能够达到明心见性。

        所有的圣贤,无论是哪一个宗教的,都是经过历练后,人生才得以成熟。我们做事业也是如此,想要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有所历练。靠运气,不能靠一辈子。所以“高的见地”以及“从低处着手”,这两种都需要。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做,就像做企业,如果不认真地管理,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另外,一定要有很高远的理想——对生命达到如如不动的领悟。这两个就是“圆融道”和“次第道”,完全结合起来才可以使我们的人生迈向成熟。

        有些人看到古人的成就,却忽略了他们成长的过程。有人看到苏东坡对于禅的体悟,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看到他达到了禅的境界,认为自己也能。但是,我们是否体会过苏东坡经历的艰辛呢?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只不过是死后风光。如果换做我们处于那种困难之下,能否像他一样,一生如此风流?

        人生都是逆向成就的,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只靠明白一些道理,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在困难中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优点决定高度,缺点决定去处

        我们能够入佛法,都是因为每个人生命中有一些特殊因缘。在这些因缘中,都是有所偏向的,而佛陀圆满具足了智慧,又具足了慈悲,还具足了力量。

        佛法的根本是清净,清净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不清净,不清净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我们的心念充满了散乱,充满了无始劫来的我执、烦恼执两种障碍。所以,我们没有法现量地看到自己生命河流中有什么障碍。这使我们总是具有一分,而不是具足圆满的三分,所以这种不清净是很难觉察的。清净和什么相应呢?和无我相应,而散乱和我执相应。我们现在修行,是为了对治散乱,以便于对治我执。我们把佛法概括为禅定,把生命当作是佛陀的代名词,代表了一切的圆满。通过禅定的力量,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不清净的现实。

        禅定真是一个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修行的人多,成道的人凤毛麟角。历史上,成就的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缘起,不过无非依靠三种力量:智慧过人、慈悲过人或者愿力过人。一个人一生中,如果这三方面的资粮达到一定量,他和佛法的缘分会不断地成熟。清净是非常难以觉察的,所以凡夫用功的时候,首先要锻炼细心,去认知这颗心,保任这颗心。我们不断强调心,但用心也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比禅定更难。哪里来的力量,能使你细心下来呢?把自己的念头落下来呢?不再天马行空地打妄想呢?答案是:对于生死的畏惧。

        生死客观存在,但生活中,我们对生死感受不到,因为生死的时候人是昏迷的。对于我们,生死好像没什么。所以,一般人甘愿沉迷一生一世。而修行人呢,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知道不等于感受,知道是“分别作意”(和散乱相应)。我们禅定的时候,可以思维一下生死,到底何为生?何为死?看看自己通过思维生死,是不是真正发起出离心了。发起出离心的标志是什么呢?是一切知见都会放下,一切人我都会放下,是非更要放下。

        为什么呢?就好像绑赴刑场的人,你和他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比如米饭盐重了,菜盐淡了,你说他会挂碍吗?他根本就不会理你。所以,生死心发起的话,它就能够顿断一切现前的境界。我们细心去思维,就和清净接近了。能够清净下来时,我们才能够回观自己。回观自己什么呢?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的性格、语言中,慈悲、智慧、愿力三种力量,哪一个会比较明显一些。没有禅定的力量,自己是很难发现自己的。

        我们老说“优点决定高度,缺点决定去处”,高度是什么呢?高度是我们这一生在佛法中所理解到,所发现的:在我的生命中,佛法是这样子的;或者你发现它的智慧,觉得很好;发现佛法能帮助很多人;去处是哪里呢?解决生死。

        在我们的境界中,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对于佛法的感觉仅限于某一方面,认为佛法仅仅如此。而佛法有什么美、有什么好只有佛陀知道。比如,有些人认为,佛法就是四大名山的香火;佛家富贵、堂皇,可以做帝王之师……世间人觉得不可思议,出家人怎么把什么人都能统到一块儿?这不是出家人的力量,是法本身有的力量。我们发现,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其中都有因缘,一环套一环。通过清净的力量,我们会不断发现生命的一些品质,真正保任自己的一些善根,让它更纯粹。怎么保任呢?让自己的智慧,或者慈悲,或者力量,更圆融、更无我。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思想、语言、对佛法的看法,都带有相对性。慢慢地,你不会固执地认为:“哦,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很圆融,一般人总会有一些偏颇之处的。哪怕阿罗汉得了果位,佛陀说大乘的涅槃之道,他们听了不相应还会退心呢!不但学佛的人,像世间能做一些事业的人,或者有所承担的人,他们或智慧过人,或慈悲过人,这或源自天性,或后天的学习。但是,现在社会急速变化,即便有的人成功了,虽天性使然,他没有去总结,最后都变成了有漏的法。由于自己的烦恼和我执,一个人成功后,到了一个位置,退也不能退,进也不能进,若选择堕落,这就是现世间的过患——没有更深一层的法了,人没有依靠,没有皈依处。

        由此,佛陀说:“世间的一切(世俗谛)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虽然这是真的,但对于陷于我执、烦恼的人,他会接受不了。他会觉得,难道我努力了这么多年,甚至一生,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你一句“空”,岂不是把我的一生都抹杀了吗?而人生的结局必然会显现,总有一天这些都要归零,都要无常,都非他所有,这是“道”很无情的一面。道不安立于任何东西。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都是相对的,需要从相对中不断地归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属于生命的外围,缘生则灭。

        佛陀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以叫缘起。但佛陀说的这个缘起之法,是很难了解的,是凡夫有漏的意识很难捕捉到的对境。你说佛法难不难?非常非常难,要想达到清净,要想入佛法的门,各种状况都不一样。那么,每个人的法在哪里呢?在每个人的内心中。你能不能看见自己的问题?然后,发现自己还有一点点智慧,那能不能替众生承担呢?愿力能不能让自己坚持生命的选择呢?

        慈悲、智慧、愿力,这三个资粮非常重要,它们互相依存、互相限制、互相作用时,我们才能够不断升华自己对佛法的知见,不断去除我执掩盖下的偏颇。我们学佛有多大愿力,大家自己看一看。但世间人的愿力是很强的,再大的困难也不退缩,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真有这种境界出现,会不会退缩呢?我们面对自己成长的煎熬时,对自己信念的追求有没有放弃过?在世间来讲,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啊!

        世间的事情如此,我们现在学佛同样的也是在世间,而佛法的出世间在哪里呢?出世间的,也要在世间才能成就,成就了最后的刹那,它能够产生一个反向的作用力,把我们带到出世间。所以,并不是说我们开始就修出世间法,和世间人不打交道,这是错的,不过是自己落入自己主观的想象。

        因此,学佛是一条很真实、很现实的路。我们不要在温室里待得连免疫力都没有了,每天无所事事,你吃一碗饭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下了座还要如理的思维,这是混日子了。混日子本身也不怕,但是你今天不能如理的作意,那你就在非理的作意。非理的作意到了一定量的时候,你会被自己的概念打败,都不知道从哪里败的。所以说,修行很难很难!

        那有些人说,修行不是靠加持吗?没错,修行是靠加持的,但加持的是你的外缘,不能加持你的内心,这是佛陀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佛陀当年在王舍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对佛陀有感觉,而真正依止佛陀不退转证得果位的,就又少之又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佛陀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是两方面的事情。还有,我们的智慧对缘起的把握,就是法界缘起力,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我们最后证到的是什么呢?还是法界的缘起。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理,理性的生命规律。这无上的法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最终的时候都要顺应道,我们才能够解脱,而所有的烦恼、执着、惑业苦,都是逆着这个道的,所以说逆道者亡!我们不断地亡,亡了以后又生了,所以逆天者亡、顺天者昌。我们不要夸大自己的想法,那是逆天而行;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我执左右。这是法界缘起力,不是说谁和谁的关系好,就可以给你通融通融开个后门。

        想入佛法之门,你首先要静下来安住神,安住神了你会看到:“噢,这一切都是幻相。”光知道这个没用,你要坚持做才可以。我们要闭起门来放下一切,面对过去做适当的反省。通过定力发现幻相,心会慢慢地脱离境界、习气、惑业苦种种磁场的作用。这个作用,这个过程就是养道。

        我们办白马招觉院这个道场,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也非常有限,虽然有限,但是非常的重要,它就好像淤泥里的一块木板一样,能给大家一块落脚的地方,这个我们要知道感恩。感恩的时候,我们才会珍惜,珍惜才会真正的清净,清净才能产生智慧,从智慧中才能产生承担的心力。所以,回过头来说,你火烧眉毛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要有一些修行人的品质,不要追求那么高深的道。我们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要把这颗心沉下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偷偷地修行。修什么呢?要多培福啊,多去成就别人,别人这会儿烦恼了,我们能够帮助他。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作为修行人同样如此。我们不要内心壁垒封严,害怕别人打扰自己的修行。我们在禅座上找到的一点点的感受,就把它当作宝贝捧心里,就害怕别人把自己的这个宝贝拿走。“哎呀!他怎么不护持我,他又来干扰我。”这些状况都是不知道珍惜,没有惭愧心,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偷偷地去成全别人。你有一份珍惜,因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在业力链条的推动下,生命、肉体是受这种力量左右的,你能够有这种心力,业力的磁场就能够抵消,你今天就不会负债。

        日子一天天地过,禅定得一天天地修。有的人禅定还没有入进去,就更要赶紧加油修。人生没有多少日子,别人也没办法不停地等待我们。我们自己要好好地去成熟,培养一些好的生命品质。不要连佛法从哪里修都不知道,只是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情绪、感觉,“哦,佛法是这样,佛法是那样……”不知道全面地放下自己感性的觉受,按照理性的要求培养自己的一些善品。人就变得混乱、散乱,最后被业力左右,而不自知。

        我们要确立什么呢?这颗修道的心有多少是虚的,有多少是不顺道的,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病,要自己才能治得了。佛门就是这样子,善门难开,善门也难闭,来的人有他来的因缘,走的人也有走的因果。世间都是缘生缘灭的,这是规律没有办法。过去的那些圣贤都已经走了,我们也没有办法恒常地和他们在一块儿,但是你知道圣贤心里想什么,那你有可能要有一个穿越时空的皈依吧。这种皈依可能也不是那么感性的,里面也带有我们对正法的觉知,以及自己成熟的一面。

        来日方长,我们学佛呢,也只是一个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只是一个原地踏步的过程。哪怕我们后退了,都不要紧,为什么呢?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修行要有平常心,要有长远心,要耐得住寂寞。总之,常坐常修,不要一曝十寒的,那很麻烦。我们找一个依止的善知识,不是说软弱的时候找一堵墙要靠一靠,不是这样的。我们找善知识的意思,是说我们昏迷的时候,他能够大吼一声让我们清醒;在我们非理作意的时候,他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点盐,给我们消消毒,不让脓疮继续痛下去。


白马宗风:圆见是佛陀给世人的特别恩示

        什么是圆见

        在我们这个时代,佛法变成了一种知识,所以就有了圆满与不圆满的分别。白马宗风中提到“以圆见为宗摄一切法”,其中这个“圆见”是以辽代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为法本提出的。

        “圆见”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佛法的一种高度。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针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了很多方便的法,也就是契机的法,同时也说了很多契理的法。圆见的法主要是依契理而说的。佛陀成道后最初三七日,不请自说《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是佛陀的畅所欲言。佛陀根据生命的规律,非常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人生的终极真理,以及所体验到的法的法味与原理。所以,“圆见”是佛法的一种高度。它不是因为任何因缘而讲,而是佛陀彻底的洞见,毫无保留地宣说,所以叫作“圆见”。我们就是根据这个高度把世间的一切法视为人乘和天乘。

        佛陀是出世间的圣人

        学佛的人也有可能并不是为了解脱或者成佛,即彻底地摆脱和解决轮回之苦或与一切众生分享,而是为了自己这一生吉祥圆满,下一生福慧增长,或者权势、寿命等。对于这类圆满的追求,我们叫作世间道。世间道也很重要,基本上就是世间人在运用、传承和发明。

        佛陀是出世间的圣人,是最极究竟的显现。“诸圣佛为最,诸星月为最,诸流海为最”这是几个生命层次的差别。出世间的法只有佛陀能够讲。无论我们能够洞察到的,还是

        洞察不到的,它都叫作世间。世间的规律就是有着生生灭灭,凡是生灭皆属世间。

        所以,佛陀是佛弟子的导师。佛陀知道出世间的法是什么样。佛是觉者,是真正的觉悟者,绝非一个福报或者任何因缘所显现出的一种生命体。这是非常客观理性的表述。

        佛陀能说圆满的法

        佛陀有十种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都是描述佛陀所体验的自法,出世的一种生命状况。而其他的宗教或者世间人,都不可以这样称呼,不可以用这十种名号作为尊称。佛陀说了出世间的法,作为佛弟子的依靠,只有佛陀才能说圆满的法。圆满的法,我们也叫作圆满的见地。

        佛陀之所以用这种名言的方便来讲这种法,就是因为佛弟子是可以跟随着名言的痕迹入到佛陀生命的大海中的。所以,佛陀描述的,人类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以圆见摄一切法”。它把人乘、天乘、菩萨乘、罗汉乘,世间的、出世间的,都从一个圆融的角度,设计为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能够理解的一种人生高度,或者一种法的理念。这就是以圆见来摄持。

        以禅定为行,就是行一切法

        佛法可以总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两种。以禅定为行,就是行一切法。

        圣人、圣贤或者一切生命形式,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智愚男女?这都是心的显现。这个心我们可以分识和智两个方面的差别。佛陀或者一切圣贤,他们的生命体验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心是定的,碰到合适的因缘和教导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就会不断地提升。所以,修“定”成为佛法在方法、实践上的途径。

        但是,对于禅定,不仅仅佛陀拥有,世间人也有,但是他们都没有形成文字和方法。孔夫子也曾讲“视而不见”“知止而后能定”,这些都是在描述定的一种作用或者体验,但却没有把它总结为一种方法。就世间来讲,有的人天生定力很强,有些动物也有着很神奇的定力,比如说蛇、青蛙,它们会练气,而且一定就是半年。这些都叫作定。

        那么,定到底是什么呢?定就叫作“心一境性”。但是因为生理和因缘果报所显现出来的定,不是人类可以模仿的,它虽具因缘,但不能够从中提炼出一种方法。只有佛陀把禅定单独列为六度之一。由此可见,禅定是佛法根本的行法。

        如何正确地修行禅定

        在佛陀所教导的禅定的修行中,也分很多的层次。后来的祖师大概总结为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种。这三种修定的方法、方便都不同。就好像中药铺,治疗感冒有很多种药方,但是到了这个时代,起初最平常的禅定反而失去了,禅定变成了一个人类无法了解到的佛法的秘密。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中国人是以思想为主的。禅宗倡导由定生慧,对于方法并不重视。可是现代人都是慧多定少,如果没有方法,就没有办法分享佛法。如果仅给你一个“一切都是空”的理论,然后让你去修,你可能会越修越迷惑。这是这个时代的问题,人的定力不足,人心急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回归佛陀最原始、最朴实之道,就是通过对呼吸的观察,系统地调整整个生命的状态。这是佛陀当年在世的时候,给予的普遍适合于佛弟子的一种修习禅定、培养定力的方法。

        戒和慧已融入每次禅修之中

        当然,佛法中不仅仅有定,还包括戒、慧。佛陀所教导的戒、定、慧是有系统、有联系的。佛陀当年说戒的原因,是指向解脱和涅槃的,所以它的戒律很复杂,哪怕起心动念都要有戒,叫作“毗尼善治”(“毗尼”为梵语,意为律,也译作调伏、制伏,这里指能治众生一切恶)。对于我们当前来讲,要想达到这样的清净并不容易。但是如果能持初步的戒,如三皈五戒,有一些修定的初步的因缘是可以达成的。

        我们说“以禅定为根本行一切法”,并不是舍弃了戒和慧,而是把戒和慧融入到我们每次禅修中。大家来白马招觉院这个道场修定时,慧一般是经过教导来实现的,戒是体现在我们日常行为中的。正如我一直在强调的“止语”“心正直而住”“不要打妄想”……这些都是属于戒的方法,为修定提供了最起码的前提。这就是我们道场所运作的一种方式。

        戒、定非常重要,一个是认识,一个是方法。有了这两个,我们的禅七就可以保证是照着佛陀所教诲的法往前走,是根据历史的经验,适应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体验。

        以禅七为方便弘法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忙,如果是专业的修行人,一生有很多时间;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身的因缘明显不足,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所以在佛法中舀一瓢甘露,与大家分享,无非是抛砖引玉。而真正佛法的修行,不仅仅是一生的事情,更是生生世世的事情,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为佛法中,所有的法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佛陀的法不可取舍。在我们每次的禅七教授中,从知见到方法,都会涉及南传、北传,每个宗派都会有。所以我们的道场,无论是羯磨,还是对禅修的体验,都是对生命科学的一种厘清,都是通过禅七来作为方便而实现的。

        我们通过禅七聚到一块儿,更重要的是分享。每个人在修行中都会碰到问题,无形中我们就在禅七中提高了效率。因为一个人当下的问题,可能就是其他修行者未来会碰到的问题。所以,通过羯磨、分享,所有的人在未来都可能会找到相关的一种体验。体验加上经验,慢慢地就会提升。在这有限的三五天禅七中,人相对比较集中,我们为每位有心人准备了一份很完整的教程。

        当然,大部分的人只不过是来结个缘,种一些善根,这个也是正常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望佛法之项背。在佛法的大海前,要想一下子明白佛法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已经给大家做了储备,种子总会有一天会结出果来。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圆满的因,对于佛法的正见和体验,对于禅七的方便,都是非常实用的,都是为了让大家没有压力,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乃至修行、佛教都达到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以禅七为方便弘法”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宗旨就是我们的特点。

        修行莫存强求之心

        你走遍全中国去看,每一家道场都有它的宗旨,都不一样。有的道场是劝人念佛的,那是从另外一种机缘与众生分享。你来到白马招觉院,会发现特点是不一样的,是另一种适合我们的引领。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必关注那么多,当下能够分享到多少就是多少。

        学佛对人的福报和智慧,有着很无情的考验。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强求是可以的,可是是要付出代价的。而现在的人都不想付出,所以那就不要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