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知苦才能了苦|《生活的艺术③:学佛正见》

作者:释如孝
介绍:学佛不在于明白道理,而在于实践。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四章 知苦才能了苦


没有出离心,修行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佛法大概可以分为闻思和修行两方面。佛法的修行可以分作四个阶段——结缘、趋入正见、实践、护法,所以先要对自己做一个大概了知,根据自己的状况分析一下自己在哪个阶段。因为生活和修行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我建议你们暂时可以用两套方法进行管理。修行要想在生活中用,刚开始只是一些初步的理念,当你没有运用好的时候,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要强求,学佛还是要按照次第去学。我们要不断地问自己的宗旨,要有出世的志向。

        我们的闻思不能太乱。有两本书,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和于凌波先生的《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大家应该经常去学习一下,让我们的身心有所安住。学佛不在于明白道理,而在于实践。在生活中实践,最重要的还是忍辱,要学会少说话,生活中话越多问题越多,不解决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要学会独处。和大众在一起管好口,和自己在一起管好心。如何管心呢?要么念经,要么禅修,最主要是放松,先要学会放松。佛法的禅修,对方位没有特殊要求,你觉得合适、安静的地方就好,所以对这些细节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一定要有出世的志向,就是要有愿,要明白生命的宏观规律,这样子就不会在生活与修行之间患得患失,不断地自我迷失,没有一个重心是不行的。

        功课怎么做,一定要看你的因缘、你的条件,但是要时时刻刻懂得摄心,不要打妄想打得太多。我们平常人的生活,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妄想太多,而且他不知道是妄想,想东想西无非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可以把那些时间省下来,要觉察到自己在打妄想,这都是非常好的。当然对于想修行的人来说,时间、条件一定能找到;但是对于很多把修行挂在嘴边、不想从心里修的那些人,你怎么提醒他都没用,他的生活还是照旧,就是因为没有出离心,不知道轮回的怖畏。那么就要多修一修观死无常,它就像一味药,能够唤醒你的痛。当痛出现的时候,修行的决心才能出现。所以不要怕生活中有苦难,有不吉祥,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生命是无常的,我们就把它转为道用。


出离心,我一辈子的修行

        究竟什么是出离心

        现在,我们需要有愿力来为未来做规划。发心也好,参学也好,都要时时培养自己的出离心。当年,我们在师父身边,印象最深的就是师父讲法的过程非常特别。每日下午,师父讲法时,外面就会聚集好几圈年老的女性行者,悄无声息,恭敬围绕。讲法结束后,这些外围老人悠长高亢地诵唱六字大明咒祈祷,过程平淡而又感动,回味悠悠,无以言表!记得传出离心时,师父就这样在百忙之中细讲了三个月。当时,我们资粮尽断,已有人不辞而别,也有断食七日者!有一天,我内心很煎熬,在当日讲法结束后,我就向师父祈请:“您能不能把其他的法先讲给我们?等回去以后,我们一定在出离心上好好地修。”

        师父听完我的陈述后,闭目静坐了一会儿,缓缓地把头掉向我,合上法本经书,语气非常温和但很坚定、认真地对我说了一段话,四目相对,我茫然失措……直到师父开示完毕,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失,感受到师父的肺腑之言给了我一生的教诫与定位!师父讲:“我这里没有比出离心更大的法了。我一辈子一直在认真地修这个法,但是到现在还没修好。”此情此景,终生难忘!那么出离心究竟是什么?出离心就是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坚定的觉性、道心和愿力,我们开悟见性了才算是究竟圆满兑现了出离心的波罗蜜!

        出离心——知苦了苦的法宝

        人生中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自我的成熟与完善!这即是修行的实质内容!然而,有多少人不去修行,为什么?因为没有观察世间无常、苦、空的真相!因而没有动力与方向!观察现象后面的深刻真相,出离苦的意志与方法都会在内心真实生起!

        我们知道苦,而生出离心;我们知道很多人更苦,进而生起菩提心。修行就是在每个当下提起出离心正念,这样才能如实地去探索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禅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生死的思考,看看自己是否真正生起了对流转生死的厌倦意志!生起出离心,即厘清了不可思议的人生意义;这是获得了人生觉醒!


出离心,就是站在世间的对面,完全看到了世间的过患

        生命,时时刻刻都符合缘起法。它有可能往好的方向不断地走,也有可能一直向坏的方向滑落,没有任何阻挡。

        所以,正见很重要,它把控着我们生命的方向,但是出离心更重要。为什么要说出离心?因为出离心就是站在世间的对面,完全地看到了世间的过患。生起了出离心,你再回到世间去生活,就会知道自己的妄念是什么,旁观者清啊!有时候,我们要自己旁观自己生活在世间的过患,这种旁观就叫作出离心。当你看清世间的时候,就知道它是有漏的,你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此时,内心就像安装了一个保险丝,不会在世间太过于放纵。

        菩提心就更关键了。菩提心是人的情感因素,出离心是人纯粹的智慧因素。佛陀在理智和情感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圆满,也就是福报和智慧都是最圆满的,所以我们说“皈依佛,两足尊”。从这一点,我们应该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去追寻佛陀的足迹了。佛陀的足迹不仅仅指的是佛像、经典这些外在的三宝,更重要的,它就在我们内心里。所以,如何培养自己内在的觉性,让它不偏离佛陀所指示的出世之道,这才是我们禅修的意义!如果大家能够获得生命的方向,这比你在禅修中获得任何的觉受都有意义。因为正见不仅仅是伴随你今生,它对于你未来的生命,乃至生生世世都会有影响,是尽未来际的。


修行步步是陷阱,应该如何往前冲

        加行、前行与正行

        知道人身难得,知道轮回是苦,知道一切都是因果,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苦,这就是共同的前行。我们之所以能够去修行,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或者说一个共同的加行。

        加行也叫作前行,前行对于前行来说,就不是前行,是正行。我们现在是在轮回中,现在就要修这个法,这就是正行。当我们对于轮回、人生已经确定无疑了,“我今生就是要求出离!我知道人生是苦的,知道它是苦的我就不会往里面钻!”那就说明你的作意圆满了,行为也圆满了。如果你身在这里修,心还想钻入轮回,那就说明这个法还没有修圆满,还应该在这个法上努力。所以前行对于前行来说是正行。

        培养心的稳定性,如理思维烦恼的过患

        如果这个境界你达到了,心已经完全地出离了,世间的一切享受、一切财色名食睡,对你来说都是苦,都如嚼蜡一样没有味道。你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且这是从内心出现的,我们把它叫作证量、现量,就说明你这个法修满了。

        如果你把这些法修满了,可是还没看到贪嗔痴的种子,那我们就要去学会思维——发一言、出一行都要观察,要头悬梁锥刺骨,要这样子严格要求自己,有失言、失行的地方,每日要反省,要慧行刻意。当你已经断了出离的外境,对于内心的贪嗔痴,就需要借助如理思维,思维这些烦恼的过患,要去培养止观。

        止观是有次第的。首先你要培养心的稳定性,心的稳定性会让你超越这种感性的消耗,心会获得一点点的堪能,获得一点点的调柔,获得一点点的力量。当你思维所有的苦并不是带着情绪的时候,那就说明你现在的心态比较稳定,你就可以去思维这些了。当你的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你去思维轮回就会产生情绪,这是修法的窍诀。有的时候思维轮回的过患是有功德的,有的时候思维却会产生障碍的。

        每天上座下座,修心一境性

        如何修呢?不过多地思维,只修心的一境性,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每天上座、下座。内心也要给自己一个信号——《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很好很殊胜,这样才会有欢喜。你不能说:“我每天就是麻木的、被动的,师父说了要这样修,那我就必须这样修。”这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发心,你的心就会退,就会没有力量。所以要如理地去思维,你要观察对境。如果思维的力量,也就是观的力量,止扶不住它的时候,你就修心一境性,因为《普贤行愿品》的禅修本身对色法就有一种增上。

        色法是止的力量。在禅堂里面跑香的时候,有修证的大德看到懒人的修行:“我思维就好了,一切都是空的。”他就会呵斥了:“跑香!”身体跑不好,这一座就坐不好,这一座坐不好,烦恼会生起,身心会退化,不要说思维空性了,你已经是在造业了。一念之间,一呼之际,身就是止。身界不稳,心界一定不稳。我们现在处于凡夫境,圣人是心主宰,我们是身主宰,不要忽略了这个缘起,这是我们修行上的障碍。

        修行步步是陷阱,要懂得宏观把控

        修行步步是陷阱,你可以往前冲,可是你冲到一定时候,也要去宏观地把控,培养资粮。培养资粮是没有错的,忏悔业障是没有错的,顶礼诸佛是没有错的,所以普贤菩萨先说了这些保本的法,不管哪个法,都要以这些为加行。


一处错过,处处错过

        对于佛法要有一个多维角度的审察,以便于我们建立三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法则的信心、对佛陀的信心,以这三种信心作为我们无论是禅修或是修皈依的一个深刻的参照。

        一般修皈依法,首先要从事相中发起出离心,在事相中思维轮回的过患。轮回过患很大啊,我们或者为天,或者为人,或者在地狱,或者在畜生道中,实际上这样的有情都是完全存在的,只是我们现在忘了而已。但是当我们再一次地用正念去思维,就是在开启觉性。你的觉性开启了,就一定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这个习气来源于哪一个道,就会对自己起如理地观察,也叫量己量法。认知自己比认知佛法更重要,知道自己有轮回的习气,我们才能够生起希求心,尽此一生好好地去修行,才能够发起道心。你才有可能剪断人生很多的旁枝和没有必要的一些葛藤。所以我们要思维轮回的过失,而不是怀疑到底有没有轮回的存在。这些东西它已经涉及到秘密境界了,对于我们的心识来讲是秘密境界,而对于外界来说,它是昭然若揭啊!所以我们如何去通达呢?只要信得过就好了。这个部分的修行是生生世世都要去修的,而且很难圆满的。那我们就是快刀斩乱麻,就相信轮回,因为唯信能入,不是唯解能入,你如何的理解都不能够证明你轮回过,明白吗?所以我们对于复杂事情就要简单办,这是佛陀的教言。

        当这个加行修过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人身难得。人身,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多是有意义的,很多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对自己有利,同时也对你的家庭有利。所以一个人不作恶,就对社会有贡献。可能虽然不作恶了,也没作善,那也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他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他这个人身来说,他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功能,那也不要紧,他好好地发愿就可以了。所以一直是伴随着华严愿,你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普贤愿就是生生世世的生命!

        你们看我们现在的修法,真的感觉到人生太短暂了!还没怎么修呢,这一年又过去了,所以就是想尽量地再抓紧一点时间去修行。不仅仅是禅修,还是有为的修,都重要,没有一个不重要。定中修、动中修、梦中修,你都要修,最好24个小时心不离正念。如果心不能够安宁,那你就去思维,思维总是可以达到的。如果你还是不能够如理地去思维,你就去做,就去培福。

        总之,我们的身语意三业,要时时安住于善业是可以的,因为善业的道比较容易做到,如何是善,如何是恶,这些佛陀都说得很清楚。我们不用再去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住在道场中就是善,就是无漏的种子,这些都是根本的前提。所以因为这样的缘起,要多亲近三宝,多亲近常住,这都是修行的法,都是方便。你不亲近怎么可以呢?自己在外面游荡荡,有很多借口,实际上都是在制造无明,浪费时光,没有意义!你现在还不能把这个心收回来好好修行,就错过了;一处错过,处处错过,心永远得不到安立,苦到撞了南墙也不知道回头,这样又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意义?所以思维出离心,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人要从最微细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安住。不是说我一坐七天,一定能成佛,不能有那种自大和傲慢,不可以的,真的!“真如界内不立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成就佛,佛是一个理,而这个理是通过事相上的点点滴滴才可以兑现的,我们不要好高骛远!


一切法都要从心上用功

        明白内心的苦,就会看到自我的习气

        我们说苦,是一个理论,是一个感受,实际上苦中涵盖了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皆是苦相,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现象,一切现象都是苦相。我们对这个现象不能如理思维的时候,还以为它很好,同时也不会如理接触每一个苦相。

        你看菩萨度众生,每一个众生的境界他都去入,包括每一个生活环境、国土,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苦不同。所以苦的内涵是从种种的事相中认识到的。想要认识到苦谛,除非你知道苦相,由苦相你才能够了解苦谛。苦是真理,但事相是证据,事相对于苦是有分割的,可是这个事相不会说“我是苦”,它不会说话的,你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是苦。所以世间一切相皆是苦相,不知道世间的苦相,就不知道世间的苦谛。佛陀说法,一直都是在缘相而说,不可以废相,也不可以废理。

        我们明白内心的苦,就会看到我们内心贪嗔痴的自我习气,它们就是我们地狱的根,未来一定会兑现。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修行要从哪里契入了。这个法不修圆满,后面的法真的很难圆满,所以前行对于前行来说,永远是正行。

        把心放在最冷静、最卑微、最谦虚的位置去修禅

        可是我们现在要往下修了,这些如果没修圆满怎么办?每天相续。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个《八大人觉经》,你每天坐禅的时候把《八大人觉经》诵一下,就说明你把前行修了一遍。那么你在坐禅的时候一定会如理思维,心也会调柔,也不会自大,一定会把心放在最冷静、最卑微、最谦虚的位置去修禅,也容易得成就。

        所以大家要再一次地反观,前行不修行不行?这是自然的法则,不可以违背,法的次第不是佛定的,也不是哪一个祖师定的,是自然的法则,是因果的关系。前前的善生后后的善,前前善不成就,后后善必然不成就。前前善不能够去除前面的障碍,后面的障碍必然会产生。所以次第道和圆融道是一样的,你的心可以一念入空性,可是真正入空性的心它也是圆满这些的,对这些并不是屏蔽的。

        没有一个法不从心中出来

        思维六道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境界和居住的国土,这对我们佛弟子来说都是一种认识,这都是我们过去住过的地方,熟悉一下!也是未来我们要住的地方,畏惧一下!这都是要在心上用功的,没有一个法是在心之外的。所以不要挑挑拣拣,什么是方便的法,什么是圆融的法,什么是世间的法,不要妄生分别,没有一个法不从心中出来。


佛法再好,不修又有什么用

        专注诵经,定力会与日俱增

        现在,大家每天都在念《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我让大家先无须理解其意呢?念得多了,到最后就能记住,这是定力的体现,也是增长定力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定力的相续增长,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脑细胞和记忆力会渐渐衰退。过去,我们可能连一个单词都记不住。可随着每天的修习,我们的记忆力会增强。实际上这就是定力增强了,而定力是色法的基础。

        历史上有很多大德并没有专门修禅,可是他们一诵经就会生起禅定。有一个公案,据说唐朝的时候,一位法师对《华严经》很有信心,每天诵一遍《华严经》。突然有一天,两个童子出现在他面前,请他到天上去应供,然后天子就跟他讲:“法师啊,阿修罗嫉妒心特别强,总来找我们的麻烦,来打仗,请您念经给我们加被啊。”法师说:“我是凡夫,能帮到你们天人吗?”他说:“我们依靠的不是你的力量,而是《华严经》的力量,你就放心念经吧,没有问题。”他就坐上天车,手持诸天的胜利幢,就像军旗一样。因为这个法师有诵经的力量,所以他能摄持得住。没读过《华严经》,就没这个种子,不一定能够摄持得住。你可能说,我现在定力强,我也念一遍《华严经》。你念了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个法师可以不拿经书诵经,哗哗哗哗自然就出来了。在境界中,他不仅仅是靠定力,他能达到忘我,也就是止观双运的境界,他和法界融为一体了。

        因为佛陀这种法性的力量的加持,诸天很勇猛,就好像吃了人参一样,精力特别旺盛,阿修罗一看很害怕,结果就逃跑了。

        只要修行,就有觉悟的可能

        那么,诸天是不是依靠这个经的力量才胜利的?从现象上来讲,还是他们双方交战的结果,经也没变成无量的天兵天将给天人加分,可是经就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到底是一个凡夫厉害,还是一个天人厉害?

        法是什么?法是我们的放大器。我想这个法师他可能也没断烦恼,因为他每天还在诵经,还在人间,他也有可能会生分别念,也有可能托空钵的时候,因缘嘛!在人间就会有这些因缘。可是,他也有不为人所知的另外一面。所以和佛相应了,你就是佛。你可能会觉得:“我也有烦恼,我怎么可能是佛?”可是只要修行,就有觉悟的可能。生命是矛盾的,就算有矛盾,还要在矛盾中去修,在烦恼中去修,只要在修就对了。

        修行能够弥补生命的缺憾

        最后,诸天打了胜仗很高兴,说:“法师你要什么?我们要报谢你。”法师说: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无上正等正觉’。”诸天又无奈了:“法师你的这个要求我们帮不上啊,如果我们能够帮你成正等正觉的话,我们早帮自己了。都知道成佛好,可是我们每天沉浸在快乐的生活中,不想修行啊。”天人就会犯这个毛病,他要不是因为这个,早都成佛了。

        所以说人间殊胜还是天上殊胜?但是在人间不修行的话也很可怕,你看这个世间污染成什么样了,到处破坏,到处都是精神垃圾,不明了因果……

所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所有的生命都有缺憾,只有修行才能够弥补。我们能够这样去观修法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的行持,要行持就要知道取舍。要给自己时间,佛法再好,不修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