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七章 共修的殊胜|《生活的艺术④:学佛正修》

作者:释如孝
介绍:止观在佛教当中是很重要的。止的作用就是遮止分别念,心一境性,让心达到稳定。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七章 共修的殊胜


加持与共修:我们前进的坚船利炮

        修习止观的三种禅法

        止观在佛教当中是很重要的。止的作用就是遮止分别念,心一境性,让心达到稳定。世间人都是散乱的,烦恼就像病毒一样会侵入他的身体以及心灵当中,让他轮回。

        在法界当中,因为自然或者种子、无明等种种的缘起,贪嗔痴遍满三界,所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这个三界是外在的,可是最重要的三界就在我们内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我们一直在转圈圈却不知道。为什么转圈圈呢?因为散乱,所以我们才修止。

        止有很多种修法。止或者止观,在我们道场给大家引进过很多种方法。止,实际上也就是定。观,可以归到慧里面。但是止观双运的时候,就是另外产生的殊胜的智慧了。我们道场可能有些通达教理的人,也不知道我们的法是如何安布的。

        止观可以大概分三种: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如来禅,就是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教大家所修的禅。最重要的有两种观法:一种是不净观,一种是数息观,这两种甘露门。这三种禅都来源于佛陀,可是在历史上主要是因为因缘的关系,佛陀对不同的弟子说出了不同的禅法。止观,当然根植于戒学,由戒生慧。如来禅,它以“别解脱戒”为基础;祖师禅,以菩萨戒为基础;秘密禅,以誓言戒为基础。

        在这三种止观当中,都有与它相应的戒定慧,定是戒的延伸,慧是定的延伸。所以戒定慧,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治现前一念心的方法。因为完整的戒定慧相互间有着因缘,我们把它叫作“次第”,有一才有了二和三,它们互为延伸。

        白马昭觉院三乘教法的安布

        在我们道场,这三种禅法实际上都在传。念诵禅,大家修得最多。以前给大家讲过《普贤行愿品》的讲义,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不要求大家去明白其中经文的含义的。为什么?我们在修止。心的一念稳定性需要不断地串习,也就是止需要不断地串习。在这种方法当中,我们会配合呼吸,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念诵的频率,这是秘密禅当中一种修定的方法。

        在大乘的禅法当中,我们说一切了不可得,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我们对于准提法本来就提过一个框架:《金刚经》能入,准提咒能持,《普贤行愿品》能增长。实际上,这三种也可以说是三种禅法。大家要了解,《金刚经》不仅仅是大乘的禅法,也是小乘的禅法。一切了不可得——《金刚经》这种修法在根本乘也是有修的。大家可能在这上面会糊涂了,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呢?它们两个的差别在“发心”上,并不在方法上,因为它们都属于显宗。修定,特别是止观当中,二甘露门也可以成为大乘的一种禅法。

        发大乘心,缘一切众生

        修行人因为个人的因缘不同,有的人特别着急想出离生死,只管自己。“我赶紧修,一切都不管,我涅槃了就好了。”这是一种发心的问题,小乘心。

        在我们道场当中,为什么说是大乘禅法?大乘有两种特点——共修与利他。我们每年举办很多次禅七都是利他。我相信我们很多同修也感受过这个矛盾,自己修得很好,又要做事,修得境界比较好的时候就很纠结。我们的道场立足于大乘,包括我们的功课,早晚功课虽然不是按照传统的去做,但是我们的过斋,它是大乘五堂功课之一,也是祖师传下来的。可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是按照大乘佛教的共住规约、共住利他,以六和合、六度万行来修。这是大乘的法的特色,发大乘的心,缘一切众生。

        特别是我们受了大乘的菩萨戒。你们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实际上你们也算是出家了,你们受了菩萨戒,就叫作大乘的“菩萨僧”。你看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是留了头发的。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出家,你们是殊胜地出家了,出了烦恼的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又是小乘,因为我们的教法里有小乘对治烦恼的方便。这点体现在共修当中,一个是规矩,另外是我们共住的规约。

        我们入道场就是要舍己求法,放下自己的我执我见,融入道场的修法中。我们一再地强调法随法行,要看什么书必须经过我们的首肯和检验。因为我们的修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说别的书不好,当你不知道它在我们整个修法系统的哪个环节,你看了以后就属于打闲岔,节外生枝,不能够保证我们有效地前进。所以,我们修福修慧,大家每天打扫道场、供佛……你看我们对这些很重视。这是在修福报,没有福报托不住。同时,我们也要遵循佛教的戒规,在戒律上要清净。当然了,不完善的地方肯定还很多,大家发现的时候就去羯磨,把规矩定下来,让道场随着修法的系统更加完善起来。

        加持与共修——殊胜不可思议

        菩萨共同成就这条路更好些,为什么?这个时代人心的业障很重很重。好像共业的吸引力很强,有人想飞出去却飞不出去。在这个时空环境下,由于共业的原因,我们就要共修。因为业的加持力大,你看洪水来了一个人挡不住,大家筑成人墙就能挡住。这就是共修,也就是大乘修法在这个时代的殊胜。

        我们的修法更是借了佛菩萨的力量,更厉害。现在大乘的修行中,僧众们非常难,他们都是摸索式地修行。虽然他们的道心很坚固,但是他们的禅法很多已经失传了,方便太少。所以很多人修得身体不好、业障犯了等等,有很多状况,当中有很多为难的地方。

        而我们的禅法有很多的方便去调整这些,所以我们是带着保健医生,带着高档的车,需要的一些资粮都配置好了,有了坚船利炮,它的特点就是方便。你们不一定能懂得其中禅修的方法,你去念就行了,这就是禅!心的稳定性,你可能不知道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可是你慢慢就有了。你知道了反而培养不出来。


共修的殊胜

        我们学佛,长远的愿景要照着佛菩萨的大愿去发,这是一种串习,可能有时候没有感觉,甚至都不能当作重点去修。需要重点去修的是你当下的热情从哪里激发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是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学习,但问题是每个人的人生不一样,每个人的遭遇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发现的人生感悟与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真实境界,只有自己能理解,其他人只见现象而不知为何如此。所以,真切的心是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历练出来的,这是你的动力,也是对自己的矫正,更是你进入佛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启动因缘,没有这个因缘就会很难。我发现很多人到了老年,已经面对一个很大的悲剧了,但他还不愿意接受某种真理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呢?他已经没有这种思考力了。他活在自己的惯性当中,所以是麻木的。他的麻木不是因为他的心没有活力,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真理上,只是在一些境界上,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到达这个年龄已经发现了人生需要矫正,但是过去的习气、思想都在,这就需要推陈出新。

    如何做呢?依靠大乘之道。《普贤行愿品》开示给我们的法门,也叫作圆融的道,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你如何相续每天的串习,另外一个是你如何在生活当中发现自己的品质。这两个非常重要,如果缺一个,我们在学佛当中永远不可能建立长久的安乐,也不可能掌握一种方法。而共修会帮助我们兼顾这两方面,会解决你在佛法当中实践修行的时候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一个团队、一个团体,每个人都是你的善知识,都在陪伴着你。有的人智慧过人,善根过人,善缘也过人,但是修行的效果却不大。但是有共修这么一种支持,他们就可能具足一种很大的潜力。

        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比如道场里每次做法会,一开始的时候都非常难。一年一次的法会可能把你一年的精力和发心都给耗没了,所以说盛会难得,佛法稀有。通过我们的经验发现,真正付出的人得到的利益反而是最大的,他的利益大不大有一个证据和迹象——就是他能不能在佛法上相续。我早期的弟子当中,有一些很年轻、智慧也过人,但他们很着急怎么样完成自己的觉悟之路。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过大乘的发心或者去照顾别人,所以他的路几年之后就像种子一样萎缩了,走不下去了。走不下去的时候,他也发现不了这个因,依然从自己的身心当中汲取,就像榨油一样想把善根榨出来,最后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他可能多年远离生活,在菩提道上用心过多,这个时候反过头来转弯很急,需要在世间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实际上他的因缘没有了,不是说他对佛法价值的认可没有了,不是不认可,好像业力已经不由他做主了。

        我们说共修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共修的时候一定要发现自己没有的资粮,已有的资粮肯定都在开发,但是你欠缺的部分是很可怕的障碍。所以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难关。我们往往都住在自己的境界,都会有一些善缘或者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种爱好,对自己的见地坚持不舍。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不仅仅是依止师父,你们同行的善知识更重要,他看问题的角度会不同。

        如何珍惜因缘?如何从反向的生活当中观察自己的弱点?你对大家首先要有一种接受和包容的态度。如果你的品行和性格当中有一种弱点,例如老看别人的短处,这个时候自己的心马上就会暴露出这个问题。所以进入团体的当下,就会最大量地矫正你的问题。这就是实践佛法,动态的修行。看不见的真实自我在清醒的觉悟思维中容易理清而升华,所以在以觉悟为目标的团队中一切规矩都是在帮助我们学会用心,重建慧命,息灭苦轮。你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带来的东西就是这颗心,其他的一切都非你所有。所以你怎么用你的心,这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也帮不了你。但是,佛法告诉我们的原理只是一个参照物,它和我们修行的路是两条平行线,它绝对不是你的,不是说你看了几本书,佛法就是你的了,绝对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如何还原佛法呢?从头还原,要从你的生活当中去提炼。但是世俗的生活根本就是非常虚幻寂寥的,世间只认可一个最粗的线条,那就是法律。法律对思想没用,只能约束行为,是最低的标准。生命深层的品质,必须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可是在世俗的范围当中,你发现不了这个问题,甚至它在影响着你的发现。所以你必须要在一个增上的、殊胜的、清净的、有着共同理想的团体里去帮助自己发现内在的生命。

        这个团体也是由人组成的,反过来看和世俗的团体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个就是秘密。它在告诉你,你要转换一个心态。要想想是什么因缘让我们聚在一起的?是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在一起!所以大家在一起虽然也像一个世俗团体,但是大家都会知道我们相聚的因缘是什么,我们和因世俗的利益掺杂在一起而形成的团体就是不一样。它是若隐若现的,只要你用心发现,就会知道它的功能远远超越一个世俗团体。虽然世俗,但是它在告诉你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是你经营出来的。所以,你要发心,要珍惜,你不经营就没有。这就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果你要去做事业,这种经营对你本身也有很大的启发。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就会有一个家的感觉。这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大乘的修法就是这样的。因为遍宇宙的发心,所以这叫作“普贤”——遍一切处。

        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小时共修当中,不仅仅是在修禅定,实际上是六度齐修。禅定只是一个基础,我们不是为了禅定而修行,而是为了智慧而修行。禅定是一种方法,没有这个方法也不行。没有禅定,你所有的思想都会变成意识,成为局限你的一个障碍;有了禅定,就会圆融。所以禅定很重要,这就是佛陀留给我们的一份遗产,你要去享受它,以正确的方法开发它,以适当的心力去相续它。

        一个月至少有一次共修,我觉得不紧不松刚刚好,最低限度保证一年去一次寺院,这样你的生活和修行就能慢慢地相续。能够相续是最大的福报,不在于你急,不在于你发心切。能够相续——这是种平常心,是最难培养的。这是我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出家人也是这样,半途而废的人很多。是什么造成了他不能相续呢?他没有正确的方法,总是自恃智慧过人,不亲近善知识,不遵从法的轨则,只拿自己所理解的法去硬拼。资粮拼完了,业力显现了,心生起烦恼了,这时候发现没意思了,当初你发现有意思的时候怎么能忘了呢?这代表自己不认可自己,而且在方法上不懂得善巧,所以就无法相续到未来。

        在人生中,很多人都在走这个怪圈,从生到死都是这样。没想清楚,没看清楚,没想去改善,直到现在依旧如此反复。我们一直在犯同一个错误,所以一个正确的发心以及一个正确的方法太关键了。我们说佛法是生活,这句话听起来太简单了,但是你要坚持一辈子太难了。佛法本身能让佛弟子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效率,但是如果你不会用,一切还是白搭。正确的发心一定是平常心。当你实践佛法的时候,它肯定不是信仰。信仰在某个层面上就是一个安慰,那个是不行的。你要像给自己做开刀手术一样,要重塑、重组自己的生命,这叫修行。这是佛法不共思想的根本所在。

        说得很多,当然不是给大家压力,是为了要大家建立宏观的、整体的、尽未来际的一个生命规划。你有这个规划,到时候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不用再考虑很多,你就能够长期地相续,这跟世间做事是一模一样的。乌龟虽然慢,但是它总能到达终点。我们越慢看得越清,因为在每一个当下你都没有着急,你在欣赏生活。这是最正常的一种发心。平平常常的心,平平常常的人,很朴实,这就是佛法内在的一种本质。所以长远的规划,要慢慢地落实在一个增上的团体中。我们这几年发现共修能够解决这个进步的问题。我们有传承,它能够带给我们某种加被,可能在你最脆弱的时候,你正拥有一个别人没有的资源。所以在修行的时候,一方面是祈祷,一方面是正确地开发自己。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有这种珍惜的心,那么在生活工作的时候什么困难都不是问题。别人都会理解你,这代表你自己对法的理解是正确的,所以这叫作“正”——八正道。

        我们进入共修的团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服务!如果没有服务,没有一个人去承担这当中的是是非非、起起伏伏,我们就没有共修的机会了。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如果以为共修是很容易的,那你是在造业。我们进入这个团体,不收门票,不收费,但是你拿什么供养它呢?供养本身是一种行法,不一定要你的钱,不一定需要你的任何东西,但是需要你的一份心。你不把这颗心交出来,虽然身进入坛场了,但你的心还是没有改善,你就得不到利益。我们进入一个团体修行,就是想要促进我们的新陈代谢,但是旧的不去新的就无法产生,代表你没有发心。为什么你没有发心?你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把自己交出来,那我们能改善你什么呢?这里就像一个加油站,你的油箱是满的,怎么能加进去油呢?你的油箱里面都是水,所以一定要把水去掉。

        所以在没有开始共修之前,你要有一种希求心,有这种希求心才能产生功德。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这么做?因为他觉得共修很平常,他不会去珍惜。心就像水泥地,不接纳任何东西,所以无法种下善的种子。我们大家要想真正地增长智慧,就要做法工,为法服务,轮流做。摆坐垫、打扫坛场、问寒问暖……这都是法。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众的布施,如果你没有布施,你就不知道这中间的法。你只知道有白天不知道有黑夜,你的生命不完整。

        四个人就已经是一个团体了,何况超过十个人,那已经是一个很殊胜的团体了。过了十,法界当中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因果都产生了。《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切到十就圆满了,所以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他把一切法都归纳了。我们现在可能是站在一或者八的位置,其他的法你不懂,可是未来你就会懂。它会显现,只要你珍惜这个团体它就会显现。别人身上都有优点,你第一次来没发现,但是经过十次以后,你就会发现了。你发现的同时,优点就成了你的榜样,你可以效仿。最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善业、恶业、思想、命运在这里与大家共享。我们来的时候有很多问题,通过《普贤行愿品》的念诵把它沉淀、挥发、净化了,最后回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彼此的依靠,他的功德和你对接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如果从感情的角度来讲,我们就是一家人,甚至比一家人还要亲。所以我们就要学会小心翼翼地如理思维,如理地落实。哪怕仅仅一个小时的共修,也将会终生难忘,更何况坚持一年、坚持一生呢?怎么会没有收获?没有收获是不可能的。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自己明白就行了。因为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没有人替你负责,你自己珍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