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六章 持咒与忏悔|《生活的艺术④:学佛正修》

作者:释如孝
介绍:我们的心——追求生命觉悟誓愿,就像一个钢针一样可以跟诸佛菩萨相应。但是角度要调好,这当中就需要信,相信的信,相信生命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六章 持咒与忏悔


咒是诸佛菩萨的智慧

        咒就是佛菩萨的誓愿。佛菩萨住于广大、平等的法性当中,遍一切处,穷尽虚空,无处不在,这是诸佛菩萨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因为我们是一个点,当我们想要体会诸佛菩萨的生命的时候,因为诸佛菩萨在虚空当中,所以难以发生相对的关系,而咒就是诸佛菩萨从定当中眷顾我们的通道。

        我们的心——追求生命觉悟誓愿,就像一个钢针一样可以跟诸佛菩萨相应。但是角度要调好,这当中就需要信,相信的信,相信生命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宇宙如何能够安立、能够存在?我们也相信诸佛菩萨拥有最殊胜的情感和智慧,他们能悉知悉见我们对于生命的期待和探索的每一念。这样,我们自然能够感受到诸佛菩萨眷顾我们的眼神,所以信非常重要。

        当你信了以后,怎么样去沟通呢?诸佛菩萨曾经发誓:如果有人追求生命的进步,追求人生的意义,我一定会来做他的老师;如果我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誓愿不成佛。反之来讲,诸佛菩萨成佛,就是专门在等候众生,这是他们的誓愿。

        咒语来源于法界,事物的存在形式都只是声音而已。换句话来说,声音是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物质沟通的最原始的频道。我们的心虽然在轮回当中,但是我们可以上到高速公路,配上高速的运载工具同样可以飞,可以高速地去做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想和佛菩萨沟通,就要遵守规则,好好地静下心持咒,这样佛菩萨给予我们的护念、给予我们的祝福、给予我们的保护,我们才能收到,这就是禅定。

        持咒必须要有安静的心,要有截断一切妄想,放下一切概念的心,不能在概念里面纠缠,更不能在情绪里面流转。你可以做到这点,如果不做就等于放弃了追求生命进步的机会,任何人都救不了你,就算佛菩萨有无穷无尽的神通、福报、心力,他也没有办法进入你的生命。只有我们遵循一定规则的时候,我们和佛菩萨才可以相通。

        所以,要念咒语,一定要具备信心,相信诸佛菩萨,相信这个交流是通畅的,相信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佛,你才有可能把自然存在的法则、资源运用上。这样一念之间,才能够体会到诸佛菩萨对一切生命的平等、慈悲、无我、佛性。

        因此,这就变成了一种修行的法门,叫作持咒的法门。它的一切都不是秘密,对于培养过这种善根、能够静下心体会它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再去说什么就能够坚信的。这种根基也是过去世培养过,这一世又重新捡起来,它叫作与诸佛菩萨的瑜伽相应。这是诸佛菩萨帮我们修行,不是靠我们自己,这就是咒语的力量。

        所以信心非常重要,当然禅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利器,不断地坚持我们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坚固。所以不可以今天有信心了,今天去修一下,明天情绪来了、妄想来了又放不下,那样子就算知道也没用,必然错过。


如何忏悔

        实际上,忏悔是一种智慧的觉察。平常在世间生活当中,我们会后悔,后悔是一种情绪的显现。所以在情绪和智慧之间,一定是不同的。忏悔能够把过去所做的一些错事的种子给消掉,像消磁一样。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愿的,带着一种承担,希望从今之后不再犯这种错误,所以忏悔是针对过去的错误而对未来的设定。而后悔是什么呢?一定是情绪化的。

        忏悔是从善的,而后悔不一定是从善的,它什么状况都有可能,一般都叫作懊悔。懊悔在当时就是一种烦恼,而烦恼在当下一定就是恶法、一种负面的能量,绝非正面的,一定是带着自我的、带着无明的、带着情绪的、带着愚痴的,带着这些东西会给心带来又一次的冲击,在心里面就会又种下一个种子。所以面对过去的创伤,如果是后悔、懊悔的话,它会再一次地去触碰创这个伤,这个伤就不会愈合而会扩大,越来越大,这就是智慧和情绪的差别。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要常行忏悔,忏悔是完成自我更新,是对过去自我的一个了断,是对生命在生存层面的一种模拟,这是一种智慧的力量——改变命运的力量,这对我们的生命有极大的提升和受用。在忏悔的时候,要知道每个人在轮回当中,由于有愚痴的原因,一定做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所有的无明都带着一个信号——伤害别人,我们很可能伤害到父母或者佛陀。佛陀是佛弟子的导师,谁伤害了他就等于伤害了佛弟子。他是佛弟子的功德田,是佛弟子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们可能有意无意当中都不知道佛陀的价值,这本身已经种下一个伤害佛陀的因。

        在轮回的路上,特别在智慧的对境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智慧一下就把我们的种子曝光,此时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自己过去可能有某一方面的恶因。对哪一种恶因有感觉,就说明我们过去可能或多或少地和这些恶因结过缘。所以我们要发愿,就算我们做过也罢,没做过也罢,但是心里可能都有这种念头,我们从今生学佛到尽未来际要发一个无漏的种子,这就叫作菩萨的戒,菩萨的一种戒行、一种警惕、一种觉醒。我们发愿未来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干扰自己菩提道的迅速圆满。而在这个时候发的一个愿,就叫作“戒体”。以后再碰到这种对境的时候可能还有无明,也许还会有冲动,但是戒体会马上保护你,就好像设定了一个电脑程序一样,不行,这个没有密码进不去,你不可以做这个事情”。

        所以皈依的时候非常重要,在那个当下你的心动了什么念,在你的生命里面就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它在未来会一直保护你。如果没有皈依的话,你就得不到这种保护力。所以皈依是一种戒体,五戒是一种戒体,菩萨戒是一种戒体,比丘戒也是一种戒体,它们保护的对象都不一样。比丘戒的保护是让你解脱的,如果和解脱相关的问题出现一定会很敏感,这就是戒体,一种色法。

        人的生命很奇妙,大脑会设定很多种东西,就好像你喜欢吃什么,实际上一个东西如果没吃过的话你一定不知道,第一次吃了以后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信号,“哇,这个东西特别好吃,我离了它活不了了”。这个念头动得越厉害,以后你见到这个东西就越敏感,甚至不见这个东西,听到这个名词你都敏感,生命就是这样子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