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五章 学会发愿|《生活的艺术④:学佛正修》

作者:释如孝
介绍:何为清净的身?端庄的身、干净的身、恭敬的身! 何为清净的语?赞叹的语、欢喜的语、祝福的语! 何为清净的心?没有烦恼的心、没有染浊的心、没有自我的心!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五章 学会发愿


如何做到正确地发愿

        《普贤行愿品》偈颂中的第一个偈子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每一个时空当中都有一个佛,同时每一位佛都具足勇猛和智慧的德性,所以我们称他们为“人师子”。我们应该怎样礼敬呢?用清净的身、语、意来礼敬!

        何为清净的身?端庄的身、干净的身、恭敬的身!

        何为清净的语?赞叹的语、欢喜的语、祝福的语!

        何为清净的心?没有烦恼的心、没有染浊的心、没有自我的心!

        所以要做到“口念、心言、身行”,心里面有一个欢喜心,口中念着佛陀的圣号,忆念着他的功德以及对我们的恩情,然后用身来顶礼。你会发现在这个思想当中,有目标、有方法、有起点,一切都是基于真实来发愿,而不是脱离了现实在幻觉当中去发愿。

        《普贤行愿品》是由很多这样的四句话组成的,每四句话都有一个重点,先是礼敬、赞叹,然后供养、忏悔……就好像我们从婴儿经历各个阶段逐渐长大一样。我们的禅修同样如此,每一天所发现、所拓展的领域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成长也都不一样。虽然在不同的时空发不同的愿,但是所有的愿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理想——获得快乐,所以普贤菩萨发的是获得快乐的愿。觉悟了就会快乐,觉悟不但是让自己快乐,而且可以让所有佛弟子都快乐。所以,普贤菩萨是为了让众生快乐而成佛。

        《普贤行愿品》中的每一个愿都是环环相扣的,非常科学。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不就是礼拜一下吗?我们的身体是可以拜下去的。当你拜不下去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愿是矛盾的,你就会审查自己、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磕不下这个头呢?你可能觉得佛陀不值得你顶礼。这代表了什么呢?你不了解佛陀,同时也代表了你很傲慢,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很粗硬的东西,所以你做不到。礼敬这个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反向的验证,能检验出我们对真理、生命是否有一种真实的感受。我们不是为了发愿而发愿,而是为了认知、验证我们的行为是否正确而发愿。只要是正确的愿,抛到法界当中,抛到我们命运当中的任何角落都不会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真金不怕火炼”。

        当内心如同金子般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去拜佛,因为你不是为标榜自己而拜佛,也不是为增长自己的邪见而拜佛。有的人以为拜了佛自己就怎么样了,或者为了诅咒别人去拜佛,求佛陀帮个忙,这些愿当然就不会实现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发的愿,如果出于“我执”而发,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困惑和障碍。首先它和智慧不相应,另外也会给自己制造很多麻烦。很多人都有怀疑与嗔恨,希望别人不好自己好,自己做了错事又不承认。比如有人偷了东西,人家找到他的时候,他却不承认。明明有人看见了他却不承认,什么人看见了?是他自己的良知看见了,他却不承认,还发誓:“如果我偷了这个东西,就叫我……”这就叫作自我欺骗!这是因为他不相信发愿的力量,对发愿本身抱着怀疑,对自己的心力也抱着怀疑。过了几年他曾经诅咒自己的誓愿成熟,到那时才会发现世事的奇妙,但为时晚矣!因果并不因为你肯定它就存在,否定它就消失。人在错误的行为上还要坚持,还要不断地去认可,那是非常可怕的!认可就会产生发愿的力量,错误的坚持是自我的执着,这样的人生会越来越糟糕。一个小小的行为本来是可以挽回的,结果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每一个生命的相续和存在,换一个角度看都是愿望的相续。没有一个人愿意死而不愿意活,没有一个人愿意遭受痛苦折磨而不愿意幸福快乐。这些愿望都是美好的,但可惜的是有的人不了解生命的愿力,所以总是被自己的错误诅咒,用错误的方法发错误的愿。

        既然我们有了无明,有了自我,就不可避免会走一些弯路,所以我们要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愿力。要看看自己内心当中最深切的愿望是什么。一定不能为了贪、嗔、痴而发愿,这样你的未来才有保证。这是智者所行的道,已经被无数人无数次证明、实践过。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规律一直都是这样演绎的。

        每一个人的心都是鲜活的。心所希望的目标就是愿,每个人都会发愿,关键要看我们选择的目标是否正确,所以佛菩萨让我们发正确的愿。同样的心力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理念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真实的生命的原理。


心力与愿力

        在学佛的过程中就算有一些觉受、体验,它都不是坚固的。佛法最终是以断烦恼为目的的。不要担心,几年或数十年之后你会完全明白的。要怎样去修呢?心要专一。我们持咒就会不断地敦促心,最后才在身体上表现出觉受,这个过程就是从身体的转化到心的清净,心的清净又会转化身体。这是一个互相转化的过程,到最后会有一种特殊的觉受。这当中经历身心两个层面的东西会很多。比如一种犹豫、模糊的心态,它就是一种烦恼。心的专注和清明在这个阶段能够开启智慧,这个调伏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你用什么维持当下的心?用愿——对一切众生起的大悲心,对一切轮回的苦起畏惧心。要时时把这两个念着,这两个是道,是属于心地法门上的问题,而其他的一切境界、觉受都不要紧。你有担心的时候就是忧,是烦恼,所以在忧上不要再去思维,而是当下要安心。你安住在道场,安住在法上,把每天的日子往前过,每天好好发愿,它就会促使你在道业上一直前进。你会在这个感觉当中活得充实,有心力去承受,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

        修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心会遇到障碍,这种障碍属于修法上面莫名的一些东西,它不属于平常的心。只要培养对戒的功德,对佛的信心,就会破除这种烦恼。慢慢来,要有耐心、

        有愿力、有出离心,把这三个作为你获得什么、退失什么的标准,你时刻去检查就不会走错路了。因为修行不光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心力强的话未来世都受用。出离心是一种善根,始终在发生作用,这是菩提心的觉分显露出来的坚固法。


如何发愿,才能与佛菩萨相应

        佛是美好的存在

        《普贤行愿品》的念诵,我们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频率来进行呢?因为首先要达到一种识的匀速运动。生命不管识也罢,智也罢,它都是活的。当你达到活性的一种匀速运动的时候,识就会转为智。可是生命本身是包罗万象的,我们看到各种缘起交织才组成生命,而生命的复杂性需要得到展现,所以《普贤行愿品》中的“遍一切处”代表了生命的力量没有被压制。

        很多用功的方法针对性有所不同,或者压制或者转换,而我们的修法讲究随顺。随顺者借力给力,让你生命的力量不可思议。哪怕是刚生下来的小孩,实际上他的心力和我们成年人一样,没有大小区别。他在母胎里的时候正是凭借这种生命力,他的心才得以不断地拼搏,不断地挣扎,他的色法才会更快增长,从一个很小很小的胚芽,成了一团肉。因为他的心要不断地抓,所以他的心力是非常强的。

        人生因为心的光明本身就是美好的,而且是一切事物当中最美好的。我们赞叹佛,佛是美好的存在。所以,当这种心力形成惯性、统一性的时候,不必割裂它,因为生命的庄严是本来具足的,它能够了知一切,能够正确地知道。无论是变为畜生还是其他的生命形式,它始终是存在的。所以,《普贤行愿品》中“遍一切处”是正确的。

        回归当下,融入佛菩萨的境界当中

        只有你回归到每一个当下,具足了稳定的时候,心的多元化才会得以展现。要从真、善、美各个方面展现出那种力量,你就能完全地融入诸佛菩萨境界当中。

        实际上,从物质世界的角度也能说清楚这个规律。人之所以有种种的差别,实际上是基因的差别。基因为什么会有差别呢?因为基因是按照各自生命密码生成的,所以有所差别。而这密码是各自心的搏动的频率,就像五线谱谱成的乐曲,不同的旋律给人不同的感受。

        基因的核心是什么?是由若干脱氧核糖核酸这些很微细的物质组合形成的。基因当中有男有女,存在各种心情、福报因缘的差别,就好像宇宙中的坐标系统一样,每一个坐标的当下都是不重复的。如果你能够回归到它的源头,你就可以明白这些。

        想与佛菩萨相应,就要发同样的愿

        诸佛成佛以后,在平常的时候,他们住入法身的境界。法身是平等的,但是不代表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佛与佛的缘分和功德不一样,所以他们所发的愿也不一样。阿弥陀佛发48大愿,你要想与他相应就要发同样的愿。就好像磁场一样,当你与它相应的时候才发生作用。诸佛住在法身的时候,叫做“金刚喻定”。这种定就像金刚一样,牢不可破,一切烦恼、妄想、执着甚至慈悲都不能够敲开它。这里的慈悲是“情识”,它和识是完全隔离的,可是它与愿是相应的。

        如果你有这种生命的愿,发菩提心,并想象自己的父母受着生死的苦恼;如果你希望他们得到阿弥陀佛的加被,你让父母念“阿弥陀佛”就与他相应了,但是不见得和其他佛相应。就好像预设的一个警报系统,一旦触发它就会自动地响起,诸佛就会按照他们的程序进入你的因缘中来接引你。

        因为相信,所以安乐

        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子的,我们说母子心通、母子心连是因为有深深的业的缘起,而不仅是血缘关系的原因,因为血缘也取决于基因。基因中有一个共同的业感召,形成了相应的磁场。所以,当你了解到基因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心的密码时,就知道起心动念都是心力的分流和重组,你就可以重组自己的生命。

        现在很多人学瑜伽,瑜伽在唐代之前的翻译不叫“融入”,而叫作“相应”。“相应”是从两者的关系来说的,而“融入”是从两者的作用来说。就是说,这个可以融入那个,我们可以融入佛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也是光明的。佛也可以融入我的心,因为佛与我相应。为什么相应呢?因为信心。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生命和安乐的来源呢?因为你相信了。为什么相信?因为你从成熟的人生经验当中,知道世界确实很多事情不由人,充满纷扰,充满杂染。佛曰:“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我们的生命充满这种种生老病死的干扰,你已经确信未来一定会遭受这种痛苦。而有些人就不会相信,“我有钱,我有好身体,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修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真实

        只有敢于面对事实,人才会成熟。有的人一辈子拒绝成熟,老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当中。懦弱让有的人变得不敢面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勇气而无法修行。没有修行不代表他就能够躲过世间的纷扰,只是把很多问题放到明天,这种“回报”到时候就扛不动。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都是客观、实事求是的。人为什么不敢面对事实呢?因为觉得这些问题改变不了。如果我们佛弟子有佛法,这些问题就能够改善。那么,懦弱的人会看到自己的希望,愚痴的人也会了解自己的不圆满。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真实,会像“融冰”一样慢慢地融入真理、自然的生活和人生模式当中。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当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对接,但是佛法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它是有意义的。

        学佛是一件无比吉祥的事

        人生很多时候的努力是南辕北辙、缺乏方向的。因为心的不可思议性会让我们朝着错误、业的累积方向走,而不是朝着智慧的累积,所以佛法是对我们佛弟子人生方向性的调整。可以用人的心力、用人的这一段生命兑现出来的。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事业,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呢?首先是相信,进而不断地拼搏,把时间、精力乃至于更多的资源都投入这件事情上,所以最终能够成功。

        学佛也是一样的。因为在法界中有这种因缘,犹如春天种下种子,秋天一定会收获。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播种,认清方向。修行对于真理的探寻本身就是一种很完整的生活状态,不影响我们当下每个人的生活角色或者自己所做的事情,反而它会让你把这些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如果你的心态能调整好,光用省下来的时间来学佛,成佛有余。所以学佛是一个非常吉祥的事情。


善护心念,具足愿力

        用正念与正知降伏贪嗔痴

        何为正念?比如说你现在没事,突然想去修法,那么你就要忆念法。拿修皈依法为例,你就要忆念皈依法的窍诀。以前我们讲了那么多皈依的窍诀,你还能记得多少?那么在修的时候,就要忆念,作意于法,就叫作正念。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也是具满了念头——贪嗔痴的念头。所有的境界一显现,纷然失心。

        纷然失心了,这时候要从哪里对治?正知。因为如果你没有忆念法的话,心里一定会被烦恼、我执这些莫名的念头占据。你打坐时就会看到很多念头来了,正念切换不进来。这个时候就要用正知来对治了——洞察当下。洞察当下是刹车,刹了车以后再去忆念,忆念法义,忆念解脱,忆念贪嗔痴念头的过患。这个时候就叫作正念。所以正念和正知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断切换的,这就是心理学上对治心理问题的很重要的方法。

        有烦恼是因为作意了恶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谈到阿底峡尊者在护持戒行方面的功德,其中有句话“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从这句话中,你就能看到尊者的一些功德。他的功夫成熟了,不会作意非戒。我们烦恼的生起,大概都是因为作意了非戒,也就是恶。贪嗔痴一定有它的对境,所谓的贪有贪的对境,嗔也是如此。比如在你嗔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的并不是嗔,你想的是你不喜欢的人。这就叫作作意,作意是要有对境的。对境的后面,是你无明的心。

        与“非戒”相反的就是“戒”。佛所遮止的叫作戒,佛对于恶是遮——愿断一切恶;对于善是开。这些在作意当中才能领纳得到。慎念、具念、作意,它们三个是一组。慎念就是很谨慎,这需要什么?定力。心要不离开止的功夫,起什么心念才能够自在?在这方面的成就,尊者是从他的密行当中获得的。他修密行“于心得堪能”,这是说他由于修止观的功德,他的心想怎么样调整就能怎么样调整。我们的心没有获得堪能,我们想要作意法,但是我们总是作意到是非人我,我们的心不自在。

        用心培养止观,具足愿力

        三乘教教法是互相影响的。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没有大乘的发菩提心,没有小乘的出离——遵守戒行的愿,你就培养不出来心的堪能。虽然你开始修行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容易,就好像鱼被拿出水面一样,很渴望回到过去的环境中,可是你要了解到你这样做的价值。虽然很难受,但是你要像拔河一样,具足愿力。

        所以大家应该明了,止观的培养很难,可是我们一直是很用心地培养止观。很难,但你已经有所受用,虽然不坚固。而且修止观的同时,我们是与愿同修的,你的愿就会护持你。

        你们要明白三乘教法圆融修行的功德,以及现前一念心和长远的修行规划,这非常重要。阿底峡尊者的成就,基本是他在所修的法中产生的功德。当然他肯定是自心羡慕于法,自心勤求于法,自心修证于法,不断地累积而成就的。

        善护心念,永存利他之心

        修行是需要时间的,具足正念正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一切的功德都离不开这一念心。如果你没有正念正知,确实很难获得功德。特别是我们受了菩萨戒,起心动念的动机都要知道,你要有利他的心。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近了,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从内心就要善护心念,哪怕你对某个事情不满意也要对事不对人,否则首先违背了菩萨戒,其次违背了誓言戒。这些是能否获得成就的根本。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法器,是不是漏器。

        你们修行了很多,现在也具足了一些善缘、一些定力,也具足了一些信心。大家经过长期的共处都互相很了解了——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你都知道。要做到对缺点能够包容、对优点能够随喜。要如理如法地评判一个人,做到非常客观中道,脱离自我的主观情绪。

        具足法侣财地这些顺缘也很重要

        修行的难处,是前面这几年你在不知不觉当中修行,在这之中要培养很多的资粮,闻思才能变得有意义,法也会变得有意义。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佛弟子。如果你跑来跑去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好好修。跑遍天下都是这一下、那一下,却不知道法义。

        所以一定要发愿,在修行的过程中,具足法侣财地这些顺缘。法——有教授的善知识;侣——要有伴侣,你们修行要共修;财——修行不至于饿死,就叫作法财;地——首先要有道场。地虽然排在最后一位,但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