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个世间所存在的法到了最极究竟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念头——不可思议的心。我们也有一颗不可思议的心,但是我们的心不可思议到疯狂,不可思议到不能做主,不可思议到一个念头出现就必须跟着它走。而佛陀恰恰相反,他能够聚集心的一切力量,甚至聚集到一粒微尘,令其穷尽虚空、周遍宇宙、普熏法界。
我们现在试试自己的心力有多强,也许我们自认为很坚强,实际却并非如此。比如,你能够观想清楚整个中国是什么样子吗?你只能对着地图发呆。我们的心只有意识,看着这个地图,显现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境界,不能和它相应。所以,要去培养心力,戒定慧是培养心力的过程也是方法。没有方法,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我们的生命应该去追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枯燥地履行责任。要让它充满真正的快乐,这是人生的方向。但是,因为我们过去世的因缘不圆满,今生必须还要拿出很多的时间去满足这颗虚妄的心,或者要承担一些责任。这是我们的悲哀,我们被限制了,本来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就只能被卡在这个平台。
但是,对于生命要永不满足。佛陀告诉我们:佛法能够化解困惑,因为心的本质是清净的。
在《华严经》的甚深指授中,心是永远不能与物质剥离的,物质当中有意识,意识当中有物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生命最原始的设置。
我们所谓的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但是它所显现出来的并不是这么简单。宇宙中的十大行星,磁场作用力来自于它们的方位,或者说它们有一种对等的平衡。这种经过频繁波动最终形成的平衡,恰恰是生命产生的原因。这就像地球虽已具备生物产生的条件,但是如果生物自身不能进化,最终还是无法形成高级生命的。人和宇宙的和谐,实际上也是基于一种假设。和谐的时候,一定是你的心了知了空性,你身体里面内在的地水火风空,已经证悟到空性的存在。犹如佛的境界一样,完全是以精神的存在而存在,但并不是没有物质。
人起心动念,他的色身需经历非常不可思议的刹那变化,可以形成很细微的物质,贪嗔痴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而我们生命可怜与可悲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当这种波动产生以后,我们无法反弹回去,所以内心会生起很多贪嗔痴的对境和念头,而且欲罢不能。这就是我们无始劫来造业的原因。就好像这一生,你在母胎里是男是女,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早已注定了,都是因为这种缘起。这个东西不能被改变,所以叫作“业”。
“业”的特点,一个是有漏,一个是苦。平常人最大的苦是什么呢?无法改变它。实际上,我们与生俱来拥有改变它的最尖端的方法、武器和战场,它就是心。如果没有心,物质就成了无明的根。就好像大地,大地里面是黑暗的,但在这个虚空当中它完全是透明的,透明的部分叫作“思想”,黑暗的部分叫作“愚痴”。
“愚痴”就是对一切东西都没办法表达,都不能够分辨,那就是地狱!当你堕入地狱,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在几千度的高温下或者在很深的水下,或者在地核里接受煎熬。是你的心带着你到了那里,出不来了。
我们生在人间,真的很富贵,心既有像大地一样的色法,很稳定,但同时又有天那种自由的思想和光明。心再加上物质方面的四大——地、水、火、风,就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生命。你会发现,每一个物质都有心,代表着每一个触觉都可以表达。相比之下,虽然机有记忆,但是它永远是冷冰冰的,没办法像人一样。所以,人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是有可能去修行的。
实际上修行非常简单,你的心代表了最原始的自然的存在。当你认清它时,很多事情不需要再费力对接,它自然就按照程序自动生成,这就是所谓的正、定、聚。你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然后要定住,把心不断地投入目标,这样很多负面的部分就会不断脱落。心定住了,“聚”自然完成,犹如一个磁场,很多的营养自行聚拢过来。那么改变业力、改变命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刹”就好像一座城市、一个时空当中的一个点,佛教用它来表示诸佛菩萨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当中用“刹”字最多的词是“尘刹”,指的是过了一站又一站,一站比一站庄严,表示佛菩萨内在对生命一个接一个的开发,我们称作“三摩地”或者叫作“众庙门”。
就好像古代的皇宫,从下往上一个台阶,千门万户,推开一扇门看到一块刹土,不一样;再推开一扇门又是一块刹土,又不一样……如同我们去旅游,看到欧洲的建筑是这么一种刹土,这么一种人情。到了佛菩萨的刹土,它没有距离,完全是心的显现,也是佛菩萨的一个功德,那里有无量的刹、清净的刹。但是清净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当中有一种生命的质感。
当你在一个刹那中,感觉到一切都是有生命质感的,实际上这是内心美好的一种展现。心情好的时候,牛粪都是黄金。这就告诉我们,内在决定外在,内在的美好是没有距离和时间的。佛法就是直心,很直接,开门见山,但是它是有因缘、因果的,要符合逻辑,你要什么才能发现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他就在这里迂回、犹豫、怀疑。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心的能量不能够得到舒展,只能绕圈子。
所以,目标非常重要,学佛人一定要知道目标是什么,你才能够从此处到彼处直接走,了无疑惑,珠走银盘就是这样,很干脆的。
人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强大意识,不能够统筹自己的内心,往往认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实际上想法在佛教里叫作“想蕴”。“蕴”是什么呢?就像一张网一样,你的想法是一张网,把自己变成一条鱼,不断地打捞出来,鱼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五蕴”就是人生的五张网,能不能够逃脱?除非你看到目标,同时又能够遵循人们逃脱出来的经验,那就是法,你只需要直接去做。实际上人生所有的内容都在里面,很多事情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对于佛法,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当你拿到禅这个望远镜的时候,你将会看到整个世界。所以,禅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工具之一。这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大家首先要心知肚明,要时时刻刻不断地回到目标上来。
目标的达成是基于方法的完整,也就是如何培养专注的方法,这是最实质的问题,大家要清醒、清楚地记在心间。专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常生活当中的一切痛苦、得失,乃至于生命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是基于散乱而产生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切记,散乱是人类的噩梦,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克服这一点。我们今天修禅的目的就是想要克服散乱的心。什么叫作散乱?就是乱七八糟的心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做过观察,但是这种经验一定是有的。比如,你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内心就会有一连串的语言。内心的语言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因为那是你的世界。佛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你得到了,你的世界就和佛一样了。这个念头就像每个人的衣服一样,我们可以基于整个人类来观察,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穿成这样,有的人喜欢穿成那样呢?实际上就是有人的念头是这样的,有人的念头是那样的。念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今天觉得这个对,明天又觉得不对了,念头会自我否定的。所以,人生就在不断地安立与否定中度过,到头来一场空,一生都在追逐,而追逐都是念头。
所以,当任何念头在你的内心生起来的时候,都要有觉照。要知道这就叫妄念,我们的正念正是被妄念不断地割断了,因此我们的生命不能够完整。我们的心总是不断地追逐外境,不断地追逐好坏,不断地把自己束缚。
我们现在禅修,还不足以达到对于妄念的化解,当前的目标是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当专注的心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慢慢地就会知道,妄念是如何生起的。妄念虽然生起了,它却无法干扰到你的觉照力。你会明显地感觉到觉照这种稳定的状态,犹如一面镜子能够照破你生命当中的黑暗,能够给你带来内心的满足和欢喜。这种寻找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要明白禅修就是对正念的培养,它的前提条件就是没有任何干扰和困扰。困扰是内心的,干扰是外在的,只有在前提具备的情况下,心才能不断地投入自己的目标,专注力才能达成。当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以后,我们就会重新地思维:一切境界的出现都是因缘产生的,是各种条件的聚合。我们就会明白佛法所说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专注力,接下来要培养洞察力,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专注力和洞察力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所以,放下手机、放下内心种种的攀缘,面对当下念头的起伏,做一个彻底的了断,这样你才能够修行。
佛教中的八识是什么
禅修,首先就是对意识的梳理。在佛法当中,是把“识”和“智”作为名言安立的。所谓的智,就是心的一种清净的状态。圣人所拥有的是智,我们凡夫拥有的是识。所谓的识,就是业识。识就是了别,也就是我们的心能够知道,我们把“心能够知道”这个功能叫作识。因为人是拥有情感以及精神的,所以业识也叫作情识。我们的情识一般都是茫然的,不知道它的来处也不知道它的去处,无法面对它,却一直受它的指挥。
潜意识、无意识这些都不是佛教名词,佛教讲的是阿赖耶识。在唯识当中,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意”是第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八种状态,就叫作八识。
从“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就可知道,我们的眼睛可以了别,耳朵也可以了别,它们都具足了这种了别的功能。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日常所能体会到的大概就是这六个识,第七“末那识”是一个桥梁,第八“阿赖耶识”如果想去触摸、感受它的话,我们可以用潜意识这个名词去代替。
潜意识是我们行为的主宰
潜意识,它同时具足了第七识的桥梁作用和第八识能藏、所藏的作用。在佛教的八识当中,隐蔽的阿赖耶识实际上在主宰一切。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念头来源于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一个人都有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于平常的一面。比如,有的人与生俱来会拥有某种习性,或者对什么东西刚见到一次,情感就一触即发。人有各种各样的爱好,你想分析这种现象,只有阿赖耶识能够解释。
阿赖耶识,按照佛法来讲,它是不断地接受熏习的。打个比方,你前世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但这一世生在北方,从小开始就一直吃面食,这当中就存在着前世和现世的两种累积。有一天,你突然吃了一顿米饭,觉得非常香,然后就一直想吃米饭,吃着吃着就以米饭为日常主食了。可是到了晚年,你变得很怀旧,行为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喜欢吃面条。这种状况就是前世与今生的识在起作用。
识有什么特点呢?连贯性、累积性以及不断改变性。就如两水相投:一杯热水与一杯冷水混合,如果冷水多了,热水少了,温度就会变冷;如果热水多了,冷水少了,就会变得热起来。所以,我们在生命不断的相续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改变。拿今生来说,你前面累积的知识以及生长的环境都在影响着你的未来,今天受的教育支配着未来,未来受的教育又支配着未来的未来。
无意识符合缘起的规律
生命有它的规则,而我们平常很少关注到。这些都是意识,意识的变化虽不可见却是完全存在的。如果你要总结的话,可以找到确凿的证据解释它的状况;如果你不去总结,每天都稀里糊涂地活在自己的意识当中,今天想吃啥就吃啥,并不知道这背后还会形成一种连续性,它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未来,这就很可怜。
所以,我们产生痛苦的时候就会很莫名其妙,会问为什么,怎么会突然痛苦得不得了?实际上,我们所执着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值得。但是这个事情本身不简单,因为有“业”在支撑,在我们大脑深层有一种记忆,当业力现前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是一种心理的状态。
那么,无意识指的是什么呢?比如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他们都煞费苦心地定下各种规章制度,无非想保证国家的运转,或者保证他们的皇权能够继承下去。但是,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变化,当初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很有力的保证,而到了后来反而成为问题的根源,这就是无意识的显现。
从佛法上来讲,这就是缘起。诸法因缘生,主观的努力不能够改变客观的缘起,因为客观的缘起是生、住、异、灭的,这是它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无情的、无意识的,是没有生命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每个人、每一个事物都在受它影响,这就是无意识,它符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规律。
透过心灵之窗,追寻解脱之道
生命是多维的,它受很多因缘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但是一切的交流都要通过有情、有心,有心就是有识的意思。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当然名言、概念本身也不究竟。心的第一层意思指的是肉团心,同样你也可以把八个识当作八种心。眼睛当中有心的存在,耳朵当中也有心的存在……但是说“识”的时候就比较客观,说“心”的时候主要在说它的作用,名词虽不同,实际上都在描述着同一个事物。
所以,这就给我们的修行指明了一个方向。我们如果通过心灵这扇窗户,了解到物质生命的因缘以及我们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把这些熔为一炉的时候,我们就对万事万物达到了彻底没有迷惑的境界。你就会慢慢了解到:自己的很多烦恼是怎样产生的,自己的解脱之道又是依照什么样的原理去建立的,自己的身世界、心世界以及和他人互动的世界,它们各自的法则是什么样的。慢慢的,我们就会在自身的体验当中得到法的快乐,得到人生的方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充满和谐。
所以,了解这些对人生是有帮助的,虽然复杂但不是没有用。这一切我们都要通过禅修来梳理。人有万念,纷纷的念头、不断地杂染导致了识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剥离,让识不断地回归,当回归到“万念化为一念”的时候就转识成智了,智慧是充满生命质感的。
禅修,让我们的人生再无恐惧
所以,为什么要让大家去禅修?我们有时候觉得禅修的方法很简单,可是一旦你去用就知道不简单了。因为这个方法是可以把心千丝万缕的变化照单全收的。就好像《西游记》里金角大王的宝葫芦,什么都能收到里面,我们的生命因此就转变了。
这就是法,法有一种摄集的力量,但是你不用就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它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说辞或方法,而运用的时候就如同给你一个武器,拥有它就可以和自己无穷无尽的敌人交战了。敌人虽然厉害,可是它们是一个一个出现的,你的心力永远比它们强,你和它们每时每刻都是正面、一对一的交锋,所以你终究会成功。
修行并不复杂,是业识和情识把很多事情给复杂化了,把人生变得乱七八糟。实际上,人生简单得不得了,但是由于自己的念头接受了很多概念、潜意识的影响,很多判断因而变得非常复杂。同时,我们内心过去的业识种子显现的时候,会让我们变得非常的无明、非常感性——有时候充满执着,有时候充满贪嗔痴,这些都是业识变现的对境。贪嗔痴不可怕,都是业识这个心在捣鬼,当我们把心梳理好的时候,繁杂痛苦的人生就会得到一个方向,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佛法是很微妙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要在禅修当中去体验才能明了,一得永得!
我是谁?谁是我?这个疑问大概有两个方面的解答。第一种,当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它叫作一种烦恼或者怀疑,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第二种,当你思考“我是谁,谁是我”的时候,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探究,对生命来源的追寻。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们来讨论一下。我是谁呢?父母所生的这个“我”,“我”还在不断地成长,成长的每个过程当中哪一个是“我”?这个“我”,首先不应该是物质性的,但却跟物质有关系,所以佛法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的“我”也是因缘所生,这是第一个客观的存在。
当在一个事情中,“我”又变化出很多的面。比如,没有人逼你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绝对是善良的;没有人引导你,你就不知道生命的方向。这个“我”是在缘的基础上又产生的一个“崭新的自我”。那么,这个“我”,有“与生俱来的我”,有“物质上的我”,有“在事情当中的我”,这些都叫作“我”。我们会问:“怎么这么多个‘我’呀?”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境界。
佛法上是怎么说“我”的?“我”就是心,心是什么样的?心不可见。心不可见我们怎么办?心在境上,所以先不管“心”是不是虚的,我们要像猎人追寻狡猾的狐狸一样,你要看到它的痕迹在哪里,这个痕迹在佛法上说就是境界。什么叫境界?我们所有人碰到事情都有贪嗔痴,古人同样也会有贪嗔痴,所以贪嗔痴不是我自己的。贪嗔痴是一种境界,把这个部分剥离了,“我”就有两面,就像手心、手背,你说手心是手,还是手背是手?心不可能有境界,心是虚拟的,境界是真实的。我们错在哪里,以为境界是我的,贪嗔痴是我的,所以我们的“我”就变得多起来,是假相多起来,真相没找到。真相找到了,“我”就找到了。
这是一个参禅的过程,逐渐剥离、剥离、剥离……参禅需要什么境界呢?首先要把心静下来,生命中的杂质慢慢地就退出了你的生命舞台。你的生命的本体就叫作智慧,这个智慧只是一个概念,真正的智慧是流动的,是动态的生命。犹如佛,他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本质。
我们的佛性恰恰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今生获得一个人身,你的心的能力叫作“唯明、唯知、唯觉”,就是他能够知道好坏,而且大家所见略同,可以明白,能够知道,唯觉——非常灵动灵活。老年人痴呆了,认不出自己的子女了,但是他只是大脑萎缩,并没有失去生命的本来。那种“本来”,也叫作“唯明、唯知、唯觉”。老年人的记忆由于物质的缘起退化了,可是一个真正开悟见性的人他是不会退化的。
佛陀的色身像金子一样,金子的特性就是缝隙特别小,有光明,同时在它的周围有一层粒子的保护层。佛陀他的这个“我”也会变化,物质的“我”也会生老病死,但是他的死和我们的死不一样,佛陀达到了精神和物质同步的圆满,即我们所说的“涅槃”,那时的“我”可以叫作“我”,这个“我”有四个内容:常、乐、我、净。我们追求的“我”只是其中的四分之一,剩余的三个,一个是“真常”,没有变化,叫作“常”一个充满快乐和善念,叫作“乐”;另一个非常清净,一切思想、物质的尘埃都不能侵入他的生命之中。他是最纯粹的物质,所以他圆寂以后,经过火焚烧会形成舍利子。
我是谁?谁是我?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如果非要答案,“常、乐、我、净”就是答案。如果你再要追寻,我们只能静下心来去寻找,寻找到了你就知道了。就像我们现在说水很烫,水超过40度就有点烫了,50度你就要小心了,60度一定能烫着你的嘴巴,我跟你说一百种烫,你还是不知道烫什么是感觉。所以你最好自己喝一口,自己亲自去体验,烫也知道,热也知道,凉也知道了,所有的概念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