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二章 禅修应有的心态|《生活的艺术④:学佛正修》

作者:释如孝
介绍:我们要有一颗客观的心,就像河流一样,流过就流过,你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700千字
ISBN:978-7-5188-0554-9

内容简介

第二章 禅修应有的心态


懂得安忍,才会有希望

        我们要有一颗客观的心,就像河流一样,流过就流过,你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当下。慢慢的,你的心就好像从一个瀑布转变成了河流,因为对于外境你不再参与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洞察让你懂得这种参与是错误的,心一直伴随着它,但不参与进去,这样你的心才会慢慢地从外境中剥离出来。这就是用功,而不是执着于概念。

        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目标。当然,如果它变化得很快的话,还是很难保持觉知的。我们现在要培养的觉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安详的心,一个是很清楚地知道。你只需要把心安住下来,不要有任何的担心,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在进行一项生命的演习,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努力,定力就会慢慢地增强。定力强了以后,你对外境就会做到客观的觉知。

        当我们听到别的同修好像已经有了进步,相比之下自己经历的都是挫折,就会感到沮丧,这又是在评判。要清楚这个过程必然会经历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精进,以及正确的忍耐。就好像呵护婴儿一样,要耐心地顺从他的规律,给予饮食等各种各样的必需品,而不能随顺自己情绪,“我现在饿了,我要出去玩去,管他呢”,这是不行的。

        我们很多女众会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有爱心,对小孩抱有希望,你的耐心自然就会出现,你会很认真地去照顾他。如果你对这个小孩没有希望,即使是最亲的人,你烦恼起来对他也会很嗔恨,甚至会随便给他一耳光。同样是烦恼,如果你有真性情,有慈悲,有希望,这些事情就能够逐步改善。

        如果你这样去思维:“哇,这个小孩子,我要花几十年把他养大,他还不一定听我的话,说不定还得拖累我一生。”这样想就一定不会有希望。所以,很多生活的问题都是思维制造出来的。而佛法的思维是什么呢?出世的思维。它指导我们看见自己生命的局限,针对这种状况保持长期的忍耐,充分利用这期生命。

        你也许觉得忍耐很不舒服,但是要知道,这种忍耐相对未来堕在火坑里面、在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受苦来讲,还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疾病与不幸,知道这是过去世感召的果报,你就会真正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勇敢地开创自己的未来。

        这就是信心的来源,并不是说佛陀很伟大就能够代替你修行,那是不可能的。对于觉知,和世间流传的是绝对不一样的。你要分清楚这种究竟的道和不究竟的道,即世间的道和出世间的道的差别,不能够因为世间的菩萨道而妨碍了究竟的善法;不能因为一个当下的契机而忘了未来,忘了究竟的目标,那是绝对有过失的。


不要在念头里迷失了自己

        一个小小的事情,实际上它背后也有无量无边的因缘在支撑。就好像我们受用一顿饮食一样,没有天地多少亿年前积累下来的这一滴水,没有在自然界当中经过一年得以成熟的粮食,没有人在每个环节的辛苦付出,这个果报都是不可能成熟的。就算这一顿饭是自己做的,可是它要等待多久,需要多少因缘?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关怀,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无量的因缘支撑。

        如果有的时候,你觉得心情很烦躁,压制不住,你可以真实地生起感恩的心,这个心就会变得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知自己的心,它的可塑性很强,不要在自己的念头里迷失了。

        无论心里生起任何强烈的念头,你都要注意去分解它,而不是随顺它,因为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这些的前提就是我们对于专注力的培养。如果你不断地关注呼吸,慢慢地,你就能够洞察到这些心理的运作与优化的过程:它是如何通过念头与思维达到重组,从而达到吉祥与欢喜的?这些都是对于佛法、对于人生的细微的洞察,正确的思维也是心获得快乐、获得安详的前提。


学会放松

        我们观察到,生活中的修行以及修行当中的生活都是由心念主导的。同样,佛法的学习、实践也是心念运作的。如果说有一个法可以长期的在各个不断转换的时空因缘生活当中运用,那么一个就是护念,另一个就是放松。护念和放松伴随着我们每一个当下。

        护念最重要的是秉持正见,对佛法或者人生有非常确定的看法与知见。佛法说“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这三句话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但是通过禅修,就会有直接的体验。

    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它有可能变坏,也有可能变好,总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在生活当中碰到很多意外时,你要清楚地知道,去接受它、面对它,而不是惊慌失措、耿耿于怀,甚至痛苦执着,这就叫作正念。对生活持平等的心,每当生活当中出现纷纷扰扰的事,你知道这是正常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决定的,所以很多事情只需一个自然的等待。你不着急,就会明了它;你不着急,很多事情就会自然地转过弯。

        另一个方面就是放松。我们发现,不仅仅禅修当中我们需要放松,在每一个心念的当下,我们都没有放松,处在不安全的心态当中。这种心态或莫名,或深藏于潜意识中。你高兴的时候,内心会有这么一种潜在的暗流涌动。所以,你会感觉到,放松的功夫并不是说你到位了就可以了。你这次放松了,并不代表下一秒你一定是放松的。人可能会突然的紧张,甚至有些紧张你都感觉不到。我们要把放松当作很重要的功课,时时刻刻去学,可以说它是永不满足的修行。

        放松时,你清楚地知道要放松,觉照就是伴随着放松出现的。觉照出现,正见就会出现,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不停修行、不停积累,到最后伴随你的就是正念或者护念。

        你要不断地用正见把念头、所思所想归拢总结。放松针对身,护念针对心。基本上,佛陀教的正道都是通过护念、放松这两个渠道,在我们的生命中展现的。比如所谓的“放下”并不简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护念和放松组成的。


千锤百炼后,心才会越来越不一样

        通过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思想方面很多固有的、错误的自我模式,会慢慢地转化,转化到生命本有的自然模式。

        每个人都在自然与造作的模式之间不断地游离,生命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我们的心经常会感觉到妄念很莫名其妙,来没有来处,去没有去处,这都是正常的。当你碰到这种状况,不要着急——“我要马上改变它”,不要这样。

        你只需要慢慢地逐步认知它,这就是禅修的过程。这个过程走得时间越长,就会越稳当,厚积而薄发,你在未来得到的利益更有保证。不可情绪化、抽象地想象用功是怎么回事,这是用功的忌讳!

        用功就是简单而直接、面对面地去体验,并且不断地在方法当中锤炼,一遍一遍地锤炼。你会发现,念的经虽是一样的,可是心却会越来越不一样。


心去做,一定会做好

        面对禅修,正确的方法以及前期的准备,就是在每一个当下,对饮食、语言都有所觉照。以放松而自然的心回顾生命的珍贵,我们才会有追求善法的、内在的热情与动力。

        在具足因缘的基础上,认清楚饮食、睡眠、财、色、名利,虽没有办法断除,但是应该能有效地管理,不能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这也是我们禅修的一个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心放松,从概念当中抽身、解脱出来。就算钱是我们的,也不要存放在心里,而应该放在银行。我们的家人,他们在那里好好的安住呢,不要总去干扰他们,给他们一个空间。内心不要总是有挂碍,这就好像一种诅咒一样,因为我们的心都是一个磁场,我们担心他们,磁场就会传递给他们,这是一种不好的信息,难道不是诅咒吗?

        我们要解放自己,给别人一个空间,很多事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担心、不安全的感受,统统都是虚幻泡影式的存在。我们要认可这一点,要具足勇气。

        在具足热情的基础上,还要具足一种见地。见地要犀利,不能够迷迷糊糊,似是而非,那不行!要有足够的、斩钉截铁般坚决的认知,你才有可能进入禅修的状态,让生命不断地聚焦。不然,就像一个没有脊椎骨的生命一样不能成型。那样的话,心是很混乱的,是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的。我们要打起精神,勇敢面对问题,不可以逃避,也不可以文过饰非。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面对自己的方法,面对自己的心,不断去调整。禅修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回到方法,要不断忆念方法到底是什么。

        禅修,要有耐心,不要画蛇添足或者刻舟求剑,要慢慢地聚焦。不会,我们就再来一次,还不会,就再来一次……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我们好好地用心去做,一定会做好。


力可以足够强大,强大到明心见性

        修行止观有时能够解决人生问题。人的伟大正是因为拥有情感,这无可厚非。佛并非无情,佛祝福一切的众生。他的心量比我们更广大,智慧比我们更深广,他能让我们超越情感的困惑,获得更大的心力,去祝福所有的人。

        所以在用功的时候,分别心就是我们要体验的经验。一切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都和身体没有关系。你本来开车开得好好的,突然有一个感受来了,有时不是身体引起的,而是心引起的。还有的人经常感觉到很闷,这是身体的感受,是心导致身体很痛苦。我们禅修就要积累经验,从经验当中总结。有时候心是独立的,有时候身是独立的,有时候心影响身,有时候身影响心,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结论——有关生命组成的原理。这样我们就容易解决问题,因为它已经露出蛛丝马迹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什么样的用功状态呢?首先我们的心不能贪着,感觉坐得很舒服,“引磬为什么响呢,我还想再坐”,这就是烦恼,不是清净的,我们叫它贪着。有的时候身体很痛苦,心也随之沮丧,“哇,真的很痛,腿都要断了,引磬还不响”。身体不会说“腿要断了”这样的话,它一直是默默伴随我们的,一生不会说一句话,说话的都是我们的心。所以要明白,这都是心又在作怪,心在那里自作多情,替人家身操心呢。身怎么会坏呢?坏就坏了,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你就能处理身心的关系了。

        心力是可以足够强大的,强大到可以明心见性,只是我们没用上。往往都是心吓唬身体,它们两个总是一个吓一个,人就变得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脆弱,什么都做不到,最后失去了自信。


平常心去修行很重要

        禅修是正行,我们拥有禅修的环境来源于发心。所以在禅修前我们要念发愿文:“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偈子能够让我们的心力得到与诸佛菩萨相应的加被。

        我们在打坐结束后,不管这一座效果好不好,方法对不对,都不要管它,不要困惑,有不明白的就再学一学,以这样的平常心去修行很重要。世间的人总是患得患失,这是思想的惯性行为,总是觉得“我的生命这么宝贵,上座一定要有所得”。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才是大的得,是智慧。因为不执着于它才有接受它的空间,执着于它时连个空间都没有。

        在世俗的生活当中屡屡能够证明这一点,越想拥有有时候越不能获得。就好像我们想让一个狗来,手里拿个棍,它会来吗?它只会很害怕。不来就跑到它面前去,那它会跑得更远。你跑它也跑,因为你拿着棍子就像要打它一样。

        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极端的行为,这种错误来源于意识层面的自我执着,这样的心态会一直束缚禅修。避免此障碍,不可得反而得,所以不要有所得的心。上座之前不要有挂碍——家里的事、公司的事……人在心跑了,心跑了就叫不回来了。所以身心要俱在,有天大的事都不要管它。实在放不下拿个笔记本写下来,可以在后面写上一句话“等我下座再处理吧”。笔记本一扔,挂碍也就扔了。这都是过去修行人的一些经验。


行不要着急,功到自然成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记忆功能,平常你眼睛睁开就处理现前的事情,所以当你眼睛一闭,我们生命的记忆就被打开了。那如何用功呢?很简单,放松。如何放松?出三口气,注意力不断寻找你的目标。如果你的心稍微松懈,过去的记忆就会占据注意力。如果第一个刹那,你没有洞察到应该如何用功,你就会跟着妄念不断往前滑、往前滑,最后回手乏力。所以说过犹不及,力道要恰到好处。

        打坐的时候,要清晰地知道“我现在要做什么事”,这就好像工作,我现在要全神投入工作,首先要对我的工作很熟悉:找呼吸,如果呼吸不明显再努力,但是方法是先要出气,先出气人才会放松,很多东西才会理顺,气也会理顺,记忆也会理顺。

        我们禅修为什么要打坐?因为我们要去寻求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由烦恼组成的。烦恼也叫“惑业识”,因为迷惑而造业,因为造业而留下某一个种子、某一个记忆。在我们生命的深处,业识能够觉知或者保存那份记忆。

        要有一定的愿力,有一定心的力量,但是要放松,投入你禅修的目标与呼吸中。在妄念出现的第一个刹那,就调整它的轨道和走向。你说我调整了它还出现,不要管它,它们会形成两条平行线,虽然你关注呼吸但妄念还会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你很多次关注妄念,它的力量已经占据了你的整个大脑,现在大脑里面的每一个脑细胞都记录了它的信息。它虽然总是出来,但这是好事,你要相信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现在心力很弱,会自动地滑落到妄念那边,但是你要有耐心,再次回到你的目标——呼吸。慢慢地此消彼长,心的力量就会不断增强,这就叫作自在。

        我们人生的苦都是不自在,就像现在你不想去想这些事情,可是不由自主。为什么呢?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背后的种子对你影响很深,经过多少年的沉淀,每天信息的相续像河流一样,这粒沙子已经冲到了你生命的最深层。所以现在你要去用功,闭上眼睛心静了,才看到生命的河流里面有一粒沙子。看到没有关系,解决方案就是做你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像水不断流动,就会有自净的能力。你的生命自净、净化到一定程度,这些事情虽然存在,但不足以影响你了。

        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这些人生八苦是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现象。可是你要相信,这只是一种现象,如果你不在意它,它对你就没有影响。所以,当有一天你的生命要转型的时候,你唯念法,因为法的境界,你将会和这些业识彻底断开,就离开了惑业苦,那就是解脱。

        修行不要着急,我能不能修成功呢?不怕,功到自然成,有些东西你放在那,到了某一天我们算总账,完全地抛下。现在我们只要保证免疫力和病毒同时存在,免疫力大于病毒,你的生命就是健康的,没有绝对的健康只有相对的健康。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身心保持平衡。所以不要用错了方向,在自己各种软弱的地方,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修行、禅修都要放松,要具足热忱,具足热情,按照正确的方法不断投入、投入、投入。就像毛毛细雨一样,你看着它没有力量,可是当有一天毛毛细雨汇集成一块的时候,力量就非常大,它会带着你的生命走向自我净化的道路。所以在积累阶段,不要认错方向,不知道什么该做,在禅修当中培养情绪是方向的错误。


禅修唤醒我们心的力量

        禅修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所用的禅修方法是念诵。念诵是在置换身心,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安静下来。人之所以难以静下来,最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在佛教中叫作识,它来源于我们过去无量世的记忆。记忆如此深刻,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懂,所以我们也不了解自己。禅修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我们一路向前走,如何走呢?念诵。

        佛陀发现了人生的真相,是真正懂得生命原理的人。我们念诵的《普贤行愿品》比我们的记忆更深刻和本真,这种本真被佛陀发现,记录下来就成了经典。对照经典我们寻找真实的自己,走古人走过的路。通过不断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置换内在的思想,唤醒最原始的生命之光,照亮生生世世的记忆。这是自我净化,也是自我提升。

        不断念诵《普贤行愿品》,赞叹别人、恭敬有德者、礼拜佛陀、坐禅思维佛陀,我们的生命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转化。所谓的禅是和生命高层次能量的深刻对接,不是坐在这里去忍受疼痛。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你下了座一看腿还是你的,不要担心它会断,疼痛没有什么了不起。疼是对免疫力、身心、气脉的整理,就好像到了某一个阶段,我们必须要释放身体里的某些杂质。这些杂质和毒素离开身体的时候,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它的离去也意味着你未来的重大身心疾病得到了释放。所以欢喜地接受疼痛,一切都值得学习。

        我们要有人生的愿景和行动,行动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腿疼。腿疼没什么了不起,正视这种感受,只要你不放大它,你会发现这种感受无处可逃。它本来就不存在,是由于我们的心过于紧张,所以需要转移注意力,这就是禅修。禅修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被境界纷扰,那么要再一次地回来,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人中,放在念诵上,以欢喜心接受腿疼,感谢腿疼激发了你的心力。

        禅修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来源于你的目标。当我们自己做好准备时,佛菩萨的能量和心的力量就能够给我们带来鼓励。这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信得过自己,相信释迦牟尼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佛陀是大丈夫,他能够成佛,为什么?因为他有一念清净光明的心。我们同样也有一念心,但是我们用这个心不断地自我折磨,自我恐吓。我们也要学佛菩萨,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禅修中放下一切腿疼,放下一切担心,放下一切挂碍。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未来的还没到来,如何照顾当下?我们不需要别出心裁,只需要根据方法不断融入、不断忆念。当外在的一切停止后,我们内在的一切负面能量会不断抵消。我们深层的记忆会不断被唤醒,但是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不可得的,只是一个记忆。

        学会放松,没有任何人对你不利,没有任何事值得留念。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空性的观照——“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我们的心苦苦挣扎、自我折磨,所以我们要自己解放自己,从苦难的恶道中把自己置换出来。“等与一切群生乐”,我们要扩大心量,你所看到的一切众生都和你有缘。虽然有腿疼等小问题的折磨,可是你要知道在这个当下,灾难之后多少人背井离乡,忍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痛苦依然坚强地活着。

        我们对自己的生命要有承担,对人生要有追求,这就是心的力量。唤醒心的力量,知道这一切必将过去。我们要活在希望当中,我们的希望就是佛菩萨能给予的精神力量,就是心的力量。你对心的开发,就是不断地给自己鼓励。佛陀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一个信号:再大的苦难也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