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三篇《华严经》之事证成佛|《生命的艺术②:用“因门六义”成就花开见佛》

作者:释如孝
介绍:《华严经》告诉我们:菩提者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所以成佛在人间。如何成佛呢?要去行菩萨道。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三篇《华严经》之事证成佛


        我们该如何成就因门六义呢?答案尽在此篇。

        华严境界不仅能信能解,而且能行能证。能行证之人具备普贤人格的伟大力量,于所证入之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有所觉悟,有所欢喜,有所敬畏,有所发现。有所觉悟,即信佛;有所欢喜,即解佛;有所敬畏,即行佛;有所发现,即证佛。此篇的核心是因门六义,兑现出圆满的代表即普贤菩萨,亦是普贤菩萨所具备的所有行愿美德,皆是因门六义之展现。

        而普贤菩萨之美德基因即因门六义境界,六义境界互相转化为不同角度而无有自性,即普贤境界与文殊菩萨的空性合而为一,显现出果位重重无尽的毗卢遍照之光明,从而相应于无尽缘起的普贤法界。此即三圣圆融的重重无尽、光明遍照、事事无碍的海印三昧境界,从海印三昧境界中自证觉、眷属世界及器世界圆融自在,非一非三,超越时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关于动态法界,三圣圆融、事事无碍、无尽缘起的法义人格化,即普贤行愿精神的人间化。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引领而成就的甚深佛性,反哺人间,温暖人间,提升人间福祉,增长智慧善根,经过佛陀的开显,即是佛教的来源。所以普贤行愿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兑现——成佛境界的唯一原始基因。因此,奉行普贤行愿精神,成就最理想的华严生命境界,亦是必然因果。

        三界唯心,指出一切轮回、我执之虚妄,行愿无尽建立起真实华严生命之妙有基因。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对追求真理的佛弟子指出了终极之教诲与示范。其核心即以普贤菩萨为榜样的行愿精神,是追求生命觉悟之人所应奉行的唯一之心所应行处。

        基本上,这三篇分别对应“能诠”——知道自己是佛,“所诠”——知道为什么是佛,“行证”——实践自己成佛。能证的是人,所证的是理,证得的是佛,一个人无我而穿梭时空(文殊),依靠普贤性德行愿万花,达到事事无碍而升华我们的人格之花、理事之花,证得法界之花与诸佛温暖之花,而成就生命的大花园,安住于庄严灿烂而光明神圣的法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第九章 普贤性德  因地遍照

普贤菩萨在因地发端之初即圆满遍照,而非果地。为本因所具之『性德』,而自觉无尽,因有方向。佛陀受此本觉之呼唤,始觉之时,为了探究人生之真谛,以大无畏之气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以皮为纸,折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而去兑现普贤性德,最终现证悲智双运,而破除一切虚妄,展开真实。

        《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为三圣,无非为了与我们广大的有缘分享生命的真相与实相。我们与佛有缘,我们与佛平等,我们有望成佛。那么如何成佛呢?在《华严经》第七会,普慧菩萨提出了两百个问题,普贤菩萨回答了两千个答案。这是《华严经》以普贤菩萨为上首开示我们成佛的道路,带领我们成佛。文殊菩萨表智,普贤菩萨表行,就是要去落实。

        如何落实成佛的方案?普贤菩萨光明遍照在因地。什么是“因地”呢?就是我们现在,在成佛为因之地。就是要开始觉悟,实践觉悟,这里都是普贤菩萨的恩德、普贤菩萨的代表。我们也知道成佛不在别处,成佛就在人间。《华严经》告诉我们:菩提者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所以成佛在人间。如何成佛呢?要去行菩萨道。我们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在行菩萨道,这和《华严经》的宗旨有什么不一样吗?是不一样,所缘的境大,所发的心大,所用的方便大,这叫普贤。我们虽然也在学菩萨行,也知道菩萨行就是我们的慈悲之心,但是慈悲也有相对,有相对就有大小。我们每一个父母,我们的慈悲心遍照自己的孩子,远了就照不到了。虽然是慈悲,但手电筒照不到月球上去,是因为光明有限。

        在万事、万法当中,都有普贤菩萨的身影,普贤菩萨遍一切处,所以才叫普贤。普贤菩萨很忙碌,我们大家也很忙碌,但是我们缘的境界却有天渊之别。我们心光所照之处,就是普贤菩萨心所行处。那我们的心光能照多大?我们想照多大,能照多大?我们用什么样的资源和见地来帮助众生?这三种状况就是所发的心多大,所缘的境界多大,所用的方便、方法多大。我们可能很想知道,普贤菩萨用的什么方便。普贤菩萨有一个秘密:他知道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他遍一切处,也不觉得忙碌,他乐于在一切处去行。如果没有这个见地,我们无从效仿。

        从本体上来讲,我们心的能力和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无二无别,我们的能源在哪里消耗呢?我们走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心就放在一个地方;见一个人就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地方;经历一个事就在回忆,所以我们把普贤菩萨以及毗卢遮那佛的光明遍照,变成了相对的遍照,因为我们不知道一切法没有自性。我们的心,虽然有心,但却不会善用其心,不了解心。我们不知道心是如此的敏锐,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心都不见普贤,只见自己,所以每一个我都有了坐标,不能够无影无踪。每一个我有了坐标,就被雷达锁定,就被相对法铜墙铁壁地束缚起来,就被分割,所以不普不贤。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菩萨清凉月”就是菩萨的心,它如月亮一样清净圆满,如月光一样遍满宇宙,所以处处遍洒,而无尘劳之相。普贤菩萨因为自性本自具足,他信得过,这就是他的方法,是他的方便。心不可见,见在作用,于处处的事当中摄境归心,心住于智慧,平静而遍照,遍应一切万缘,而不为万缘所夺。他安住本体,虽然因缘而起,性却不动,所以普贤菩萨的生命住于本体。生命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以我们的如理思维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无非都是缘起,于境上遍觅不得,境上没有,外境没有。内心有没有呢?如果内心妄想、执着、分别的时候,也没有。

        所以菩萨是与自性合而应于缘,他并没有否定缘,而我们见一切缘,都是以缘为体,不能够以性为体。在这个缘当中,缘夺了因,境夺了心,所以不能够遍照,我们所缘的境就非常局限。我们所发的心既然没有看到这个境界,已经失去了心的本所,只留下境,心可怜巴巴地跟着境在转,哪里有什么安住,无非流浪流浪再流浪,迷惑迷惑更迷惑,处处相对。

        所以法是境,智是心。心为缘所夺,心归于缘,因缘起。心安住于愿,合于本性的美德,安住于本性的不可思议——妙德,常显现出妙德的光明。心不可见,心却有光明的功能。这个光明的功能没有前后,没有大小。它缘一切境都无我,所以不消耗。星光照耀,无穷无尽,永不消失,无尽缘起,遍应于诸缘而性光常照,这是性决定与缘相应而不被缘所夺,就是普贤菩萨的“性决定”,所以普贤菩萨常住世间。普贤行愿是他的作用,他的作用就是他的心、他的本体,而于种种的事相当中不断地发起波罗蜜的万行,积累无量的资粮,兑现无量的庄严。所以有、有力、待缘,它必然兑现成佛的果位,引自果,因满果圆,因为实践而兑现。

        在普贤行愿的每一个境界当中,它有初发心,有中间的行动,有后来的回向。犹如我们每一次上座前,你有没有成佛的心愿呢?既然有成佛的心愿,在每一座当中有没有认真地按照口诀去修行?你修行了以后,这一座下座,有没有把功德回向众生与佛道呢?有、有力。所以有、有力、不待缘是你的发心,这是性决定。有、有力、待缘,你按照普贤菩萨的境界,自己在座上如此思维,在座下如此兑现于你的人生,那么将来一定能够引自果。

        你发心把你的身心回向众生与佛道,这个目标有了以后,你要忘我地在每一个境界当中认真去做。礼敬就礼敬,赞叹就赞叹。每一个缘起来以后,你要在每一个缘当中,随顺着每一个缘做好当下,这就是有、无力、待缘——恒随转。

        而你对智慧的了解要丝毫不黏着,从每一个事相当中你都看到了刹那灭。你发起一个心,做了一个事,这个事早晚会结束,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是无量的事相连接,环环相扣。这个事相现前,好像它和结果没关系,但是它缘生缘灭,缘生是你的发心,缘灭就是自然的法则。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而这个刹那灭当中你受用真相、实相、智慧的发心,你所做的每一个善行都不要让别人知道,也不要执着它,三轮体空。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随顺智慧,接受,投入到下一个当下。

        空是自然的法则,它很有力量。而每一个当下,空掉,新的缘分起来,种种因缘的聚合,事物在朝前推进。空、有力、待缘,是果俱有。当我们把一个铁球扔向天空的时候,它必然掉下来,是空和有两种力量在中间。你给它动力,它降下来,降下来不是别人给它的动力,这是空的自然力量。你给它的力量和它成就了以后,当中所含的必然的趋势,它是同时具足,生死同时,这是果俱有。在因当中,含藏着果的一切法;在果当中,含藏着空的一切功能,这样,才能引起刹那灭。

        所以空的三相: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空、有力、待缘——果俱有,空、无力、待缘——待众缘,众缘和合,每一个刹那空才显现。那这个空也可以说是智慧,也可以说是下一个事情发生的前提。

        我们穿越普贤行愿的每一个境界,而每一个境界都在人间,换句话来讲,都是人能够做到,都是人在做,所以我们叫作因地的普贤。人能够做,而人能够成佛是果,人正在做是普贤。普贤在人间,我们也在人间,为什么我们在人间没有成佛呢?因为我们不知道空性。我们做了一个事情要留名,做了一个事情不甘心,处处是我。做了一个事情不能够三轮体空,还希求世间,因为我们不想离开世间。我们只知道世间的现象,而不知道世间真相的本质。所以普贤菩萨在世间,而不执着世间,在行动却没有以行动为自我标榜,而是回向众生与佛道来作为菩萨道和菩提道的所在。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境界是人的愿力在兑现,而人的发心却是无穷无尽的。初善的发心和后善的回向以及中善的努力践行,这三个都是成佛之因。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个维次,每一个境界当中,不忘自己的目标,不忘做事是为了生命在做事。做完事之后也要放下自我,去检查能够给众生回向什么?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增长什么?而不是说给自己银行的存款加了几个零,那个零加了几个还是没有,永远不能成为一。生存的状况不能够穿越到生命,而在生命的境界当中,有些现象是生命的答案与收获。

        普贤菩萨遍照三时,初善、中善和后善是他修行的法门,他的心也安住于这种真实的境界,而不以一个境界为荣。他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隐藏事相,分享真理,所以普遍圆满,吉祥遍于一切处。这都是他的功德,而不是他的名字。

        普贤境界是什么?普贤境界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我们的一念心能够知道生命,能够了解生命,能够规划生命,这不就是三时的普贤吗?生命本来圆满,当我们不断积累与一切生命为一个共同体的这种境界的时候,当它能够兑现出来的时候,那就是毗卢遮那。我们以无我的心、见地去做,就是文殊、普贤境界合而为一,不断累积功德,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圣境界圆融合而为一,这就是成佛。

        所以以文殊的智慧剑,断一切对世间的分别执着,从一切事相当中,回归于心的本体智慧,以这种本体智慧而深入世间万事,发起万行,实践上求下化的兑现。在利益众生当中,积累无穷无尽的福报和智慧,断除一切的分别和轮回。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也是三时普贤,断德、证德皆圆满,见地、行为都实践。这三圣合而为一,我们就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回归生命的故乡。

        杂华庄严,万华为因。我们以普贤菩萨的精神,以文殊菩萨的见地不断兑现的时候,我们在生命的花园里面,每经历一个事情,都是开了一个生命之花。每一朵花都含藏着生命的一个侧面,当每一个侧面无穷无尽的佛性展现的时候,这就是毗卢遮那的庄严与海印三昧的真实,以及华藏世界包容万有的宇宙。我们自己以本性的功德,以我们开始觉悟,万华为因,庄严为果,庄严法界,这个法界就在人间。人间也在华藏世界当中,华藏世界藏着无量的庄严。我们心里有这么一种生命蓝图的时候,所有的行为以及见地都变成了可能。我们在人生当中的每一个事情都不是无用功,都不是消耗,只是不断地累积。

        万行庄严,万华为因,庄严法界,大、方、广、佛、华、严。以真理成就佛,以万华成就庄严。以万行为因,庄严法界。每一华,每一因,无量华,就是毗卢遮那。既符合于因果,又符合于缘起,又在法界当中以诸法的因门六义的境界,而建立了多维的宇宙,成就了宇宙当中无穷无尽的世界,无穷无尽的光明,遍照法界。

        普贤菩萨他的见地、他的行愿,他在世间的热情,他在世间的付出,他在每一个《普贤行愿品》的境界当中,他在每一个发愿当中,他转化了世间的缘起而发挥了佛性的妙德。称性而起,以空性而摄持,流露出佛性平等显现于万有,即法性。不舍弃自己的誓愿,常住在每一个众生的心头,这就是普贤菩萨。这一念明光,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此方,无他方,十方世界悉皆萌动,一切诸佛遍于尘刹。我之智身,显无量身,一一诸佛之前我礼敬、赞叹、供养、忏悔,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表无尽,这每一个心都是光明心,每一个心都是美好心,每一个心都充满了生机,每一个心都遍应于每一个众生。心遍于一切境界而起万行开万华。华开万念,作为目标,让我们的菩提道在自己成就佛道的同时,利益着无量的众生。

        《华严经》重重缘起,于普贤菩萨的一心一念、一个微尘当中有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当中有无量微尘,一个微尘当中又有无量的普贤菩萨,都住于毕竟空,都有着生命的清凉月,都在创造着无限的宇宙,抚慰着所有的伤痛。普贤菩萨不简单啊!普贤菩萨常住在峨眉山,而遍应于全世界,在我们礼敬、赞叹、忏悔、供养的追求生命的决心当中。不能够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因为有普贤菩萨在保护我们,我们的觉悟有依靠,有陪伴。所以普贤菩萨这个誓愿海,我们静心去聆听生命的这种美妙的梵音,这就是禅,也是生命的境界。生命的境界就来源于振动,而这种振动更有着悲愿与无我的加持,这就是方便。

        禅无有出入,定无有生灭,心恒常一味。所以所发的心大,所缘的境大。发的心大,与一切众生同进退;所缘的境大,以宇宙万事万物为教化的对象;所用的方便大,智慧摄一切境,皆无自性,而展现出妙用。以因门六义辗转增上,游于普贤菩萨的法界,遍照着普贤菩萨的法界。在所有十方世界中,我们能够看到自性的光明,遍于三世,“三世一切人师子”。我这个光明如狮吼,一切烦恼如百兽,狮子一吼,百兽震服。由心地的悲愿,无我的见地,清净的身语意而发于遍礼的赞叹、顶礼,尽于未来。身语意业皆是狮子吼,身应于身,口应于口,心应于心,微妙清净不可思议。我们每一个人能够诵念《普贤行愿品》,就是与普贤菩萨常相应,常在普贤三昧当中作狮子吼,常在心光当中摆脱诸缘起的自我,常在无穷的境界当中摆好自己的位置,而永不放弃生命的目标。“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尽于未来劫,最后成就无量光、无量寿,显现于阿弥陀佛的功德海中。

        普贤禅修,《普贤行愿品》的境界就是所发的心大,所缘的境大,所用的方便大。我们发起大心,要一个大果,要行一个大行,所以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大菩萨!

        我们皈依普贤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菩萨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我们穿越普贤行愿的每一个境界,

而每一个境界都在人间,

都是人在做,

所以我们叫作因地的普贤。


我们以无我的心、见地去做,

就是文殊、普贤境界合而为一,

不断累积功德,

文殊、普贤、毗卢遮那

三圣境界圆融合而为一,

这就是成佛。


所发的心大,

所缘的境大。

发的心大,

与一切众生同进退;

所缘的境大,

以宇宙万事万物为教化的对象;

所用的方便大,

智慧摄一切境,

皆无自性,

而展现出妙用。


第十章 理事圆融  教证庄严

『理证成佛』之际,佛陀洞察因门六义成竹在胸;『事证成佛』,佛陀内明自心,外行六度万行教化众生。他从庄严的菩提心中自觉觉他,入一切事、一切理,从而觉行圆满,成就建立教正法、证正法之庄严。

        《华严经》以普贤菩萨的行愿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本体以及生命最究竟的境界,而它是要成就此殊胜庄严的生命故乡的杂华庄严,因为六度四摄的因地成就了果地的无尽缘起。普贤菩萨的心也有他的理格和人格,这种理格就是所有的美德,在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也都是平等具足的,它都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只是因为我们自我、妄想、执着、分别的原因,不断串习而遮盖了这种光明,导致我们的心在生命的黑暗的角落,不能够融入法界,被法界所排斥、所对立。这就是我们的心,它被一个个惑业缘起所感召。所以整个佛法中《华严经》为最究竟、最圆满之一境界。

        《华严经》集释迦牟尼佛法身、报身、化身一体,所谓的一体就是站在佛的境界,以佛智最高的认识而揭示万事万物的实相、真相,指示众生面对这个目标去成就无上的安乐。从佛成佛,证明来自普贤的光明是遍照的,乃至于从真理当中发起悲愿,以普贤菩萨的人格身化现为华严三圣;以真实的空性,或者说以因门六义当中的诸法无自性,以此为其自心所住的本体、智慧,于海印三昧当中折射出无尽的教化事业,那就是发起普贤菩萨的利他华严三昧。所谓的华严三昧就是指示众生,在因地缘一切事,缘一切理,庄严菩提,修因地之因华,成就果地万华之庄严和毗卢遮那光明遍照。所以以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圣合一,来指示海印三昧以及华严三昧的本体与作用。

        所以大方广也可以说是海印三昧,佛华严也可以说是华严三昧。大方广是说普贤的理格,佛华严是说这种理格同体的人格。《华严经》的宗旨是以因门六义来解释万法之所从生,以十玄缘起来说明复杂、甚深的法法之间的作用,从而辗转增上,解释了宇宙万有。

        我们现在就在宇宙万有之中,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学习了因门六义就知道其所以然。宇宙从哪里来?在整个人类的研究、探讨当中,有的说是神造的,有的说是无因有果的,有的说是无果有因的。但是他们大概都说有一个因,这个因也许是神的不可思议,也许是实体的一个存在。这些都来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犹如盲人摸象,只是对某一种现象、某一些规律的总结。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他多生多劫发菩提心的力量,向一切众生、向一切圣贤、向自己的勇猛的觉悟之心去求证。最终,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把这一桩事情叫作成佛。他不仅仅是明白了,而且证得了,所以他获得了生命的本体、真相,也就是获得了真理。他获得了真理,安住于真理,所以他解除了生命的困惑。这一切事情,如果我们不明白,它好像很神秘。我们通过对佛陀的教诲的学习,对于《华严经》的学习,而知道佛陀成佛,是因为他发菩提心的力量,他必然成佛;因为他观察、求证,他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真相的探索,所以他必然成佛。只是我们看到的是成佛的一个现象,不了解成佛的原理,所以我们把佛当成了神。这是在我们内心猜测式的佛,而不是佛之所以成为佛的根本原因。

        佛教是智慧,而非迷信。佛教是以遵循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真理为目标,并不是崇拜佛陀。佛弟子把佛陀当作老师,当作生命的老师、智慧的老师,以这样的一种资源去成就自己生命的升华。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二十一天当中,或者在十四天当中说《华严经》,日照高山,与这些诸大菩萨——有大福报、有大智慧的,或者叫作具有大福德因缘、对生命有探究的这些诸大菩萨集会而说了《华严经》。后来,又根据不同的因缘,为了利益众生,说了《阿含经》《般若经》《楞严经》《楞伽经》……这无量多的经典,但是它都是一个时期内,佛陀围绕着一个因缘指示众生如何修行,如何破迷开悟,如何去惑求真,如何寻找生命的真相。这主要是每一个人所知有限,或者说因缘不同,那么佛陀围绕着他的因缘而逐步教授。而人的认知,大概也是有个阶段或者有一个群体,所以佛陀针对不同根机的群体,教授了几类经典。佛陀在最后又说了法华、涅槃,这是最后的教诫,也算是佛陀的自我评价。

        在佛陀成佛以及佛陀涅槃的时候,这都是日照高山。只不过第一个日照高山,他所教化的众生都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这些人;佛陀后来的日照高山,是针对他这一生行化所开悟的众生,你们还要往前走,我给你们说一个最后的标准,就是在路上什么是终点。那么这个有所不同。但是《华严经》和《法华经》,本身都是出于佛陀的本怀,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华严经》是以佛的境界为主,《法华经》是以成佛的果为核心,一个是果中果,一个是果中境,这是差别。《华严经》有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篇幅非常大,而《法华经》只有二十八卷,体量是不同的。一个是包罗万象,宇宙万有都是佛的境界,众生与佛的对应关系;一个是说重点,说宗旨,说核心。如果我们要修行,如何才能成佛?《华严经》就说信、解、行、证四个阶段,这当中有境界,有理论,有方法,也有总结性的教导。众生所处的每一个位置,他的起点在哪里?他成功的理由在哪里?如何去修行?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围绕这些核心去开示众生的。

        在普贤菩萨身上代表了《华严经》的精神。什么精神呢?实践的精神,不行不得,这是一个根本。所以我们大家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落地,要实践,这是我们大家要知道的。普贤菩萨也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住于海印三昧,因为大悲心发动而指示众生,修华严来庄严自己的生命。这也可以概括为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心,你可以说它是海印三昧,因为海印三昧遍一切处、清净、无染,折射出诸法的实相,心的本体是定的。在本体的心当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实的、真实的,这就叫作智慧。而我们的心是散的,有波浪,折射出来的是扭曲的,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心不叫作菩提心,叫作我执心。我执时时刻刻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所以我们有起伏。一有我就有起伏,一有我就有人,一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有惑业苦。所以我们心一动,外界就在动。心散乱,外界也散乱。最后我们作茧自缚,习气熏染,生生世世菩提心不显。

        我们现在通过《华严经》,看清楚了生命的本体、现象和作用,也大概了解到自己真实的状况。同时,我们也看到佛陀的境界,也就是佛陀的生命体,他的智慧、德相和妙用是无穷无尽的庄严自在,无穷无尽的自利利他。我们的生命通过与佛陀的对比,也得到了佛陀的鼓励。同时,我们也蒙受佛光的导引、摄化,也看清楚了生命黑暗的成因。我们在一切现象上,以因门六义总结归纳,知道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当知道这个的时候,我们的心得到释然,得到切入点。我们处处执实地去看待万事万物,在这种状况下,就撬开了生命的“井盖”,终于透出本有的智慧
光明。

        从这里我们觉得成佛不难,轮回难。轮回要造作,成佛是本有的事情。我只是返回我的故乡,我的故园当中一切本自具足。就像原来是王子,原来父亲是国王,原来不用去流浪,我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的生命的庄严,他的精神遗产,他无穷的智慧、福报都给我留着呢!我本来也有。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幸运呢,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时候,他都没有教主帮助他,而现在我一切都是现成的,我只是需要勇敢地回来就好了,所以这叫不求而获。而我们求来求去,在外面流浪,抱着金碗要饭吃。

        摄境归心,用本具的心德,让我们的这一颗心有所安住,这安住的心就是海印三昧。

        我们同时还知道,一切现象虽然还在诱惑我们,但是我们却知道它是缘生的,它没有本体,只有现象,我们安住、知足,以法为乐,寂静欢喜,恒常坚持,渐渐地就得一个落脚处。概括起来有三句话可以总结,叫作“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本,以方便能够到达究竟”,这是菩提心的三相。普贤菩萨安住于海印三昧,这就是菩提心为因;而发起行愿,这就是大悲为根本;行愿无量却不执着,这就是方便而到达究竟。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皈命普贤菩萨,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普贤精神,而兑现出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有菩提心,要发大悲心,内心要有如实知见的智慧,这也称为三圣圆融。毗卢遮那、普贤行愿、文殊空性——海印三昧、行愿精神、安住于实相,一个是理格,一个是人格,当这三个都圆满的时候,我们就是毗卢遮那境界,就是普贤境界,就是文殊境界。当现象纷呈的时候,你的生命以文殊的智慧剑斩断一切葛藤,断除一切诱惑;当生命消沉的时候,你以普贤万行上求下化,改变这个世界;当你的心没有目标的时候,就以毗卢遮那海印三昧,缘一切万事万物,那都是你的境界。

        我们学习了因门六义,发起普贤行愿。因门六义当中,空、有、空有相即一体,以这个成为我们生命的本体,也叫作本因。以这个本因,以它的光明和功德为智慧,以这个智慧缘法界为身,上求下化,以为德相,成就菩提,圆满佛果,作用无穷。智慧、德相和作用,这就使我们未来的生命不动摇。三位一体为因,而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宇宙和人事,这就是海印三昧,华严三昧。华严境界,成佛的妙用,那也就是万德纷呈,杂华庄严,也就是当下的这个现实的世界。你的心如果有三圣圆融,以这个为因,一切缘都与你这个因为原点而运作的时候,你就成佛有余。我们的生命就是没有一个原点,老是颠倒,对一个事,一个物,起颠倒见,所以我们的生命纷然失序,自我伤害,落入了轮回。

        因门六义,所谓的因,因地是庄严的,是光明的,因地有空就是有智慧,见一切之法,诸法无自性。于无自性的心中而发起上求下化的决心,缘法界为对境。因、缘,是因有力,它直接兑现出果与因等流。我们的因是菩提心,果就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在缘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它怎么能够有文殊、普贤、毗卢遮那的三圣圆融呢?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文殊之慧,文殊之见,照了诸法皆是缘生,无有自性。佛弟子念念觉悟,念念安住,念念发起普贤行愿。我此礼敬,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时时刻刻安住于菩萨的情怀,安住于菩萨的事业,生命在激情当中绽放光芒,遍照宇宙。一切众生皆蒙佛光灌顶,而得圣缘开悟。以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遍照法界。

        因地如此行愿,还需福德庄严。菩提者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你服务了一个人,就有一份福德;你服务了无量人,就有无量福德。以这个福德为生命的结构、生命的载体,我们生来就具有大人相,色身有力,智慧敏捷,身如琉璃,相好庄严,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因为在因地你都服务过他,这叫因果。我们没有这个因,每一生都非常有限,而心却无限。在一个没有福报的躯壳里,就犹如乞丐想要做帝王,无有其德,却要谋其位。那么自然的因果反弹回来,我们会受不了。不怕你有野心,就怕你没福德,就怕你不能够如实按照因果的原则,在因地上求,而不能在果地上求。要谋其德,而不能谋其位,如实知道这一点就叫作智慧。

        所以生命只说耕耘,不问收获。佛之所以成佛,我们只看到2500年来人类对佛的赞叹,而没有看到2500年之前无量的阿僧祇劫,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只取一半看,就是只求果,不培因。所以生命要完整地看,一切皆有因果;生命要智慧地看,一切皆是缘起;生命都要在法界的背景下,不要只看一时一世;生命要以真理为依托,我们所有的现实才能够有根有据。法界、缘起、理实、因果,生命是多维的,所以理显情自亡。华严是生命的境界,是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求证,是智慧的抉择。我们的心要如金刚一样的坚定,要坚持行愿,不忘目标,不离方便。毗卢遮那所拥有的智慧、德相和妙用,就是修行未来的目标。有些人妄想、分别、执着,永远不满足。通过对比,我们就知道未来的方向,所以要埋头苦干,奋起直追。

        佛陀是大丈夫、天人师,我不敢说是天人师,但是我也是大丈夫。大丈夫就要有大丈夫的志向。不是你长得高大就叫大丈夫,不是说你是男人就是大丈夫,所以,生命要立志,立志需要目标。光有目标,没有科学的原理不行。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为我们现身说法,亮了亮我们自己的家底,看一看这个本钱还是够的。所以好好做,因上本来就有,没有什么值得委屈的。有佛来做证明,这就是《华严经》,念念不离菩提行愿。不要雷声大雨点小,要安住于普贤行愿,要知道菩提心为因,要发起大悲心,要上求下化。

        所以在《华严经》来说,六因、因门六义、六种境界解释了万事万物之由来,成佛作祖之原因。这个原理有了,我们可以了然无惑。从这个地方认识,一切缘起皆是不可思议,那就是十玄,十玄门。一切现象皆是六相圆融,这就是华严。因门六义、十玄缘起、六相圆融,概括了万事、万物,一切现象皆是按这个原理在运作。成佛作祖也是同样的原理。总结性地去说,佛法的核心之一是缘起性空。这表现在因门六义当中的空有双门,空有相即,空有同体。因上如此,而心为主宰,发起行愿。发起行愿也就是六度四摄,这两个,一个可以叫作佛教的理论,一个可以叫作佛法的实践。

        缘起性空概括了复杂的、一切佛法理论的宗旨,当然,也不能够囫囵吞枣。缘起理论,具体说就是十玄、六相,光是缘起性空,有时候我们真的还是不甚明白,就是纯粹的概念。我们要依托于人生实践,才能知道它的内在的核心。

        我们要想明白这个宇宙的万有,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万有,实际上只有六个简单的元素构成,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地、水、火、风、空、识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只是因为缘起的现象而变成不同的组合。

        性空是总结性的,缘起却很复杂。缘起大概分五种,第一种缘起是惑业缘起,以无明为因,十二有支,辗转循环,这是一个单方面的契入。那么无明从何而来呢?无明的自体的因来源于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在动态当中不断累积无明的势能。所以第二层立体的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在世俗中有,阿赖耶识本身也是缘起成就,那它从哪里来呢?它来源于真如缘起。真如缘起以真如和生灭二门,开示概括了万有的存在。从生灭门当中就能解释阿赖耶识随缘熏习,从真如门当中就可以明白智慧本体无有生灭,这是真如缘起。而真如缘起还是比较简单的言教,从语言的方面安立。从万事万物的本体来说是无尽缘起,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华严的缘起。它以六因为由,以十玄为相,以六相为总,组成了无尽缘起的架构。我们现在来看,无尽缘起是对境界无尽的概括,它已经从理论层面说到了最究竟、最圆满。我们从实践的层面,再把华严的无尽缘起具象地说一下,那就是六大缘起——地、水、火、风、空、识。

        我们说缘起性空,那么一切万有的存在,它到了最极细微的时候,只是一个波动。换句话来讲,我们去掉了一切现象看本质,最微细的,根据现在的研究,或者说意识,或者说粒子,都只是一个波动,在佛法上概括为一个声音。缘起性空在这里可以概括为“阿字本无生”。本无生就是性空,缘起就只是一个“阿”,密教谓一切语言、文字之根本,非常简洁。所以“阿字本无生,如实知自心。诸法及诸有,一切悉清净。”用这四句话就概括了我们诸法的真相。

        再以三句来总结,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本,方便到达究竟”。你实践的时候,比如我们说缘起性空,说六度四摄,有时候我们觉得理是这个理,但是不好落地。那么我们现在就说“阿字本无生”,你理解生命,它有一个本质,只是一个缘起,理解一切现象,理解一个行愿。

        我们可以把六度四摄概括为上求下化,就是普贤精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也就是《普贤行愿品》的两种功德和妙德。你在求着佛道的时候,众生也得到利益;你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你的菩提、因缘也在日日增长,这就是生命的不可思议。我们可以叫作上求下化,也可以叫作自他受用。你虽然以般若、无自性作为你的安住,忘我地去做利众的事业,可是你自己将来会受用佛果,众生也能够在这个当下分享你的福德因缘,所以叫作自他受用。如果你成佛了,你这种自他受用就更加具足力量,更加明显,这就叫作普贤精神的宗旨,上求下化的兑现就是自他受用。这两种(功德和妙德),实际上一个是从实践层面方便着手,一个是从认知方面看很系统。

        《华严经》就是无尽缘起。我们在实践层面知道,无尽缘起皆是宇宙的地、水、火、风、空不同的组合而显现出来的相,让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更加清晰,对于我们的实践就有了落地的现实意义。这个建立可以叫作实践。实践在具体的形象上叫什么呢?实际上就叫作上供下施,它非常具象。你看普贤的精神,我们会和诸佛的生命链接,我们会和菩萨海会当中的每一个菩萨,他的每一个生命境界相应、相似。以信为根,所以叫相信、相似、相应。这个相应不是你入我,我入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通过供养而达到了生命的链接、功德的分享。以佛的庄严为我们自己的庄严,这就是瑜伽相应。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缘整个法界在运作。

        什么叫作密?本来宇宙的一切现象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你说了他也理解不了,它就变成了密。那么什么叫作显?就是由这个宇宙的真相而显现出来的现象,从这个现象当中而得到的与宇宙真相同步的理解,而不是自我的理解,这就是显现。“密”没有什么神秘的,“密”只是我们本有的生命深层的一些深刻的道理。你如果能够用海印三昧的觉照去体验的时候,它是全方位、全息的生命的共同体的一种存在,不是断章取义的存在,如此而已。这是真正落地,所以它叫作实践。而从华严的教理的学习,导入到行、证的境界,我们要成佛,这才是宗旨和
归趣。

        从这个方面,华严的信、解、行、证,信和解叫作教相,行和证叫作事相。在行和证当中我们看一切事物,高度的概括而能落地,无尽的缘起只是地、水、火、风、空的不同组合和辗转增上。如果你能够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即事而真,一即一切。这个一即一切,它不但是一个理论,而且就是当下。我们每一个念头当中都含藏着毗卢遮那佛的德性,都是以普贤菩萨的精神在做兑现。你对现实人生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事,因为有了人生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你都知道你的来处和去处。所以佛法是深入浅出的,说要说得广大,行要行得定位,要落地。在深广之间,在宇宙之间,在发心之间,我们就得到了佛法真实的妙用,我们的修行就变得非常科学,变成一个可亲可敬的事情。

        所以修行既不是学问,也不是宗教。它摒除了一切黑暗和想象,我们生命的光芒终于在修行的聚焦下变得有条不紊,变得清晰稳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境界、生存境界合而为一,也算是三圣圆融。通过对生活现象纷扰过患的觉察,我们会寻求觉悟,从而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所缘境,体察生命的实相,了知自己念头的缘生缘灭,从而知道念头的不可信。那么一切妄想在这种境界下,如热汤浇雪,无影无踪。学佛大业有理论、有实践,我们不需要把它老供在那儿,而是要把它变成实践的开端和下手处。

《华严经》的精神,

就是实践的精神,

不行不得,

这是一个根本。


我们觉得成佛不难,

轮回难。

轮回要造作,

成佛是本有的事情。

我只是返回我的故乡,

我的故园当中一切本自具足。


菩提心为因,

大悲心为根本,

以方便能够到达究竟。


过去的已经过去,

未来的一切,

我心即宇宙,

宇宙即我心。


阿字本无生,

如实知自心。

诸法及诸有,

一切悉清净。


通过对生活现象纷扰过患的觉察,

我们会寻求觉悟,

从而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所缘境,

体察生命的实相,

了知自己念头的缘生缘灭,

从而知道念头的不可信。


第十一章 知行合一  四缘成就

菩萨发心首先在于认知『普贤性德』,认知当中有方向,所以他知行合一,穿透世缘,透过缘起的现象而洞察本质之真理;以此洞察,遇缘皆应,转一切境界为成佛的资粮与庄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皆得妙用。无论简单的单一缘起,还是复杂的法界缘起,他都能够转为道用,知行合一。

        海印三昧是我们本自具足、毫不动摇的心。从这个心当中,我们有着三圣圆融的妙用,有着如来的智慧、德相以及作用。《华严经》是真实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将彻底明了人生与宇宙的真相。从此以后,我们的人生就非常清晰而简单,不惑于心,不困于情。

        一个人不是生而知之,我们要学而知之。为学之道首先在于立志。普贤菩萨他的志向,就是上求下化。我们要想实现浓缩的上求下化,就要上供下施。如何上供下施呢?佛弟子生命的力量最大的能源是信仰。通过这一扇窗户,就与诸佛菩萨的生命链接,将得到人生最大的力量。这个能源源源不断,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光明大道易走,独木小桥难行。我们要形成生命的共同体,才有可能在这个看不见的人生的黑洞当中,走出一条有前途、有希望、有未来的人生。所以,我们要用好这个能源,我们要以智慧,以文殊菩萨无我的见地勇敢地去经营我们的人生,而不执着结果。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安住于人生的每一个过程当中。

        生老病死,纷纷扰扰,犹如雪花飘入大海,刹那即逝。普贤菩萨的精神,也就是上求下化的目标,要与一切众生去分享。我们要走入众生的世界。不要仅面对着手机,那里看不到生命的境界,只看到生命的信息,这个链接是没有实质的。修行的人生实际上也是一个求学的人生,佛弟子要以闻思修入三摩地。所以要听闻正法,法随法行,亲近善士,善于为自己营造一个求学的氛围。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学习,古人为求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为了一个世间的生命境界就能够有如此的态度。所以,人生中态度至关重要,目标决定一切,能源决定所有的愿望能否达成。所以兑现信仰,以智慧在纷纷扰扰的社会当中不断地不忘初心。

        普贤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要修好这个菩提道,同时还要安立于菩萨道,放远眼光,放近脚步。因为佛法的信仰是以智慧为核心的,而在智慧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匮乏者。修行就是一场对生命的学习,生命方向的抉择很重要,佛弟子求学一定是以佛陀所开示的生命方向为所缘。李斯看到一个老鼠,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困顿,没有发展。所以人要把自己放对地方。一个佛弟子把自己放在佛法当中,才叫作佛弟子。

        佛法当中有一扇通向宇宙真理的窗户,我们要经常仰望星空,这样,生命才历久常新,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庄严的人生,不忘初心。我们服务众生是普贤菩萨的基本精神,因为生命是一个共同体。我们一个人修行,能不能够成就呢?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

        人生真的是矛盾的,但是人生的起点一定要高,要以生命为起点,视野一定要开阔。当我们以生命为起点的时候,生活当中的纷纷扰扰都是我们获得开悟的必经之途,是逆的增上缘,为我们的生命更加增添了一份动力。所以如来不仅是慈眉善目,也有金刚怒目,佛陀他若遮若摄,无非利物。我们在佛教当中,不要脸皮薄,要学会厚脸皮。对于佛菩萨,要有着不退悔的大心,而不要老是非常敏感,非常小气,不大方,也不要老把佛法拿去解决自己小小的生存问题。在生存面前要懂得抉择,要有因果观念,要有点勇气,这些都是一个学佛人最重要的精神。

        要践行,而践行的时候首先是求学,然后是立志,要有无怨无悔的心。不能是风花雪月般,这将一事无成。懂得的很多,做到的很少,把佛法当作了一个摆设。如果你能够做到普贤菩萨的一个很小的地方,你也要锲而不舍地相续。所以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如何让众生欢喜呢?要走入人间,要做不请之友,要与一切众生为朋友。要有这种眼光,培养福德。福报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佛弟子求智慧,还要求福报,而福报就来源于服务众生。所以,我们每次禅七,一定有一个习劳的课程,让大家在这个清净的地上种下清净的福报之因,在付出当中接受大家的贡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一个菩萨道。在佛法当中,每一个现象都是以修行为结果的,都是在修行。所以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因缘。打坐不能成佛,磨砖也不能做镜,佛法是全方位的生命调整。不是一事一理就是佛法,而是要具足生命的发心,要具足全方位的奉行。

        我们要肯定生命的价值,要立志于实现生命的价值,要践行生命的价值,通过佛菩萨这扇窗户仰望星空、仰望未来,以这个而时时刻刻安住于当下。菩萨道的核心精神是要去兑现。服务众生当中就有着成就佛道的因,在这个行为当中,就有着菩提的发心,就是觉悟的心、心甘情愿的心。我们要把生命放在大众当中去成熟、成就,不要一个人,不要做一个孤独的自我封闭者,要打开心扉。培养一个淡泊的心境、明晰的心境,就要勤修止观,非常精进去觉悟;我们要养护自己的心境,任何美好的事情都是从心里面绽放出来的,就好像我们每天要饮食、睡眠一样,要去给我们的心灵以保养。一定要有独处的时间,要有自省的时间,要有发心的时间,要有做功课的时间。这样子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心智才能够历久常新。不要在意识的网里面陷入种种的念头,那是徒劳无益的,而要沿着众生的需求去随顺地投入到生命里。所以要与人结缘,要有欢喜心。

        佛菩萨为佛弟子每个人的生命带来这一份丰厚的礼物,无非想鼓励他们勇敢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在这个问题上,佛菩萨都只是陪伴他们,佛菩萨都是在供养他们。所以,礼敬诸佛,实际上是诸佛在成就我们自己;我们供养诸佛,实际上是诸佛回向给我们自己。生命在这种感恩的互动里面,我们与诸佛菩萨交换着生命,交流着生命,感动着生命,成熟着生命。所以心中要有佛,而不能够有概念。佛非概念,佛是我们佛弟子生命的感动和真实。

        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佛弟子心中有佛,才能找到你还活着的证据;在现实的人生中与人交流,才叫作现实。现实的人生中,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才有着我们所学来的一切的智慧的运用。当这个智慧被运用出来以后,它才能够变成我们自己的受用。所以一个道场,它是诸佛菩萨和我们有生命追求的人交换、交流的地方,它是神圣而意义非凡的。在这个生命的道场当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灾难,积累了福慧,成熟着自己的未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大家放下一切事务,放下一切家人来修学佛法,它是意义非凡的。

        “道情重于人情”,这里是以道为感情的,它是最真实的情感,它是最丰富的情感,它是最鲜活的情感。一个人,一个生命,能够如此孜孜不倦,如此惟精惟一,这难道不是生命的奇迹吗?诸佛菩萨难道不会为我们感动吗?整个法界难道不会接受我们心的振动吗?我们这种发心要穿越时空,与诸佛菩萨乃至于一切有缘众生,最终将归于大清净——海印三昧当中。

        现实的人生就是我们的道场。道场并不在有佛菩萨圣像的地方,而是在我们心所到达的每个地方。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人,要善于用这个心。当心有方向的时候,它做什么,拿捏得就非常到位,这是心的妙用。当心没有方向,这个心就变得非常沮丧,非常难受。生命是一个全息共振的生命共同体。只有心,能知能觉的心,能够为万事万物立法则,为万世开太平。

        心是无价的。佛菩萨也是这一颗鲜活的心,我们也是这一颗鲜活的心,无二无别。所以心用得好就是佛,心用不好就是众生。我们要善于了解这颗心,要善于运用这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在书本里,还是在善知识的心里,还是在众生的心里,它都可以相应,没有距离。所以,阿弥陀佛的心,不是远,也不是近,你有信心他就在;毗卢遮那的心,就在照耀着你的心,但是你要首先把频率对准它,你才会发现它存在。频率要放在服务众生的这个心上,如此思维和落实的时候,你的生命就有方向,心就会得其用。

        心不可思议,心没有本体,心不可见。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与我们的心相应。所以你需要等待,而且你不能执着结果。心要离开两端,要离开概念,要离开想象,要离开自我。所以修道的关键就在于首先如何摆脱自我。行菩萨道也要三轮体空,上求菩提,也要安住于当下的过程。

        我们的信仰是智慧,智慧是生命的来源,我们要以求学的态度,要以治学的严谨来理解整个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中,人类走入了太多的误区,在今天缺乏智慧的一个时代,这种情况无以复加,也许我们的子孙比我们的路会更艰难,所以发菩提心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作用。它并不在于做了多少,也不在于轰轰烈烈,这个心在法界当中,它是会改变一切的。

        我们要有开阔之心。一个佛弟子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但是要有开阔之心,要有着心怀天下的情怀,而不是在一些意识、妄想的纷飞当中。比如我今天打坐入什么样的境界。这些都是崎岖小路,野兽出没。不要在这些虚幻的境界里面自我陶醉,那是精神的“冰毒”。要安住于自己的誓愿和志向,要耐得住寂寞。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都不影响我们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圆教给我们的认可与鼓励。人只有思想的差别,没有身份的差别。

        缘着整个菩萨道,我们就有勇气在人间,因为你对这个人间,不是以索取为目标的,而是以给予为目标的。当你想给这个世界更多东西的时候,诸佛菩萨会给你更大的支持和能源的。所以不要忘了,我们背后有佛陀,我们背后有真理。信仰是能量之一。我们不断地唤醒自己,生命是共同体。那么在给予的实践当中,我们的生命又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拓展。

        每个人的心在自我认知的范围内会越来越小,就像麻绳一样,会越捆越紧。认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小心。在这个人间,有大福报的人都有着对大生命的认知。要小心我们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思想;要小心我们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行为。生命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变,也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成就。光阴宝贵,我们要珍惜人生。人性的温暖在于人和人的互动当中,人与人的互动在共同的生命追求当中就会互相增上。

        佛陀讲,法、侣、财、地是一个修行人成就的根本因缘。一个人首先要有法,他的人生才会有志向,才会有目标,才会勇于面对现实,才会自己去培养自己的心境,养护自己的慧命,所以第一个条件要有法。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求法、修法的伴侣,他会是我们成就的根本因缘。一个人既不能离开引导的善知识,也不能离开同行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珍惜学佛路上的每一个人,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的正常态度,也是人生的基本态度。第三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有正常的生命延续,我们以财富为修道的助缘。所以善用财富,要惜福,知足感恩,而且要培福。佛陀是一个福报的圆满者,也是一个智慧的圆满者。我们在因地服务众生,但是却不是为了求小福小慧,我们要求与佛陀无二的福慧,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培养“以无为有”的人格财富。最后,我们还要有一片立足的地方。佛陀在因地,每一块地方都是他曾经舍命求菩萨道的地方,每一块地方都是他服务众生的地方。所以在佛陀成佛以后,这每一块地方都有着佛陀教法的流传,佛陀曾经把他的生命火种带到了每一个地方,而每一个地方能不能够守护,在于这个地方人们的薪火相传与发心。所以法、侣、财、地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成就的根本,我们都要面对,都要积极地担当。

        普贤菩萨的光明要照到每一个微尘,每一个微尘被照亮的时候,它里面就有一尊佛。每一个有佛的地方,我们的生命都会在那里被佛光所唤醒,每一粒微尘最后都会变成我们的心,都会变成极乐世界的每一粒金沙。我们在每一粒金沙里面都在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忏悔业障,广修供养,梵音嘹亮,生命充满了安乐与激情,永恒而光明。所以人生是如此的宝贵,生命是如此的灿烂,有了诸佛的陪伴,我们的心是如此的微妙。而这一切心都在现实世界里面。我们如何温暖这一颗心,如何升华这一颗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每天寸阴必争,不断去精进。

        佛陀是生命的勇士,所以我们要培养英雄的情怀。普贤菩萨就是一肩挑起了所有众生的解脱,他发如此的心,所以他的光明遍照在每一个众生的心头。无论我们是生还是死,是老还是病,每一个过程当中,当你想到他的时候,他都在那里陪伴你。所以我们要培养这个认知,我们要经常去安住其心,要降伏其心,要融入普贤行愿的境界大海当中,每天为自己的生命充电,每天和生命的能源对接,每天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去放光放明,放出慈悲,放出温暖。

        在这种人生的历练当中,我们会感受到智慧给予我们生命的快乐。所以佛弟子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法喜,是来源于佛法的真理之喜,它能够陪伴我们,这是一场善用其心的旅程。我们不要认错方向,不要狐疑摇摆,要咬紧牙根,立定脚跟。人生就是自己的眼光和实践。有眼光,一定有目标,有目标一定能兑现。在这个当中不离方便,而一切方便都是事相。所谓的事相,就是对地、水、火、风、空的重组。如何重组呢?我们心如此去探究一切物质对自然的排序,生命在每一个历程当中,它就会走向不同的台阶和起点。

        在人类的历史上,乾隆皇帝就有福报相,出生在帝王家。那都是他过去世的福慧培养来的。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别人,每个人他都自以为最了解自己,但是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是佛陀。人生会有成有败,不如意事常占七八九,但那只是现象,都会缘起缘灭。当这一切缘起缘灭之后,我们又将从哪里重组,又产生出来一个什么样新的生命呢?在这个分段生死当中,你如何设计你未来的生命蓝图呢?

        我们懂得了《华严经》,如何兑现,那才是英雄。要矢志不移啊。换句话来讲,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你相信佛法对自己好,并不是对佛好。人难得一个愿意,你愿意提升自己的生命,谁又能够挡得住呢?你愿意堕落,谁又能够让你升华呢?所以生命是自由的,我们提供给大家的只是一种视野和角度,不要评判对和错。

        有的时候我们做不到,不代表着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没有信心的时候,不要忘记诵《普贤行愿品》,也是很好的一种态度。换句话来讲,无论你理解不理解生命,有没有生命的目标,你诵诵《普贤行愿品》总是好的,对于你当下的身心世界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改变。所以知行合一,知道很容易,行道不容易。但是《普贤行愿品》是知道也容易,行动起来也容易。我们每天坐在那里,花五分钟的时间就诵一遍。每天要给自己的生命充电。不要忘了这桩事情,非常重要,而且是快乐的来源。

修行就是一场对生命的学习,

生命方向的抉择很重要,

所以佛弟子求学一定是以

佛陀所开示的生命方向为所缘。


所以令众生欢喜,

诸佛就欢喜。

如何让众生欢喜呢?

要走入人间,

要做不请之友,

要与一切众生为朋友。


人生就是我们的道场。

道场并不在有佛菩萨圣像的地方,

而是在我们心所到达的每个地方。


心不可思议,

心没有本体,

心不可见。

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

世界也与我们的心相应。


人生是如此的宝贵,

生命是如此的灿烂,

有了诸佛的陪伴,

我们的心是如此的微妙。


第十二章 因满果圆  花开见佛

『因满果圆』指普贤菩萨展开人格化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愿。此处以普贤菩萨行愿、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为教证,穿越一切缘而能成就。以行愿为圆因入一切缘起从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知与行、理与事、始觉与本觉都达成圆满,花开见佛。

『花开见佛』的花,不仅仅是法性平等之花,而且是人性至诚之花、佛性最妙之花。尽摄八万四千法门之花,重重刹刹皆圆融,皆真心、真情,是杂花庄严、不垢不净的法界无尽之花。花开成佛之时,恰恰是众生见佛欢喜踊跃,闻花之香身心欢畅,法界蒙熏万物沐浴后而生机焕发,欣欣向荣,在无声无息中,一个崭新的时代降临了。

        《华严经》,毗卢遮那光明遍照,无尽法界,无尽缘起。这一念心与毗卢遮那佛无二无别。这一念心有三世界——自证觉世界、器世界、眷属世界。因门以六义成就,缘起以十玄门辗转增上,成就的一切事法,无非六相圆融。所以三圣——毗卢、文殊、普贤,人格、理格遍满法界。

        我们知行合一,积功累德,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上求下化,身心自然安住,法界即在其中。所以于无障碍的一心当中可以摄持无量无边的法界。海印三昧衍化出华严三昧的无尽妙用,海印常住而华严变现于法界。我们因地与佛平等,而体现佛国之决心,发起普贤行愿就顿入法界。我们每日持诵《普贤行愿品》,那是为了让一切染净因缘皆消融于大行大愿的法界梵音当中。法界清净的梵音就是我们的一心。此心没有自性,是它的体;此心常起光明,是它的用。此心当中含藏着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一切境界,所以普贤境界就是缘着一切人、一切事,缘着法界而安立一心。每一个心的现前,都带着行愿的誓愿和力量,以自己的誓愿礼敬诸佛、供养诸佛、忏悔业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我们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苦乐参半。天道虽然快乐,却不能够有缘修行,有空修行;阿修罗虽然有天之福报,财用无尽,可是内心常起斗争,没有空闲,也不圆满;人道苦乐参半,所以人道算是最为殊胜,诸佛因此才来人间。诸佛来人间示现成佛,说佛的境界,结集而成《华严经》。《华严经》让我们彻底、究竟地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毗卢遮那佛光明遍照,殊胜庄严,无尽缘起,每一尘、每一刹都有毗卢遮那的光明加持;文殊菩萨为我们开示智慧本体,普贤菩萨带领我们不断地实践、落实菩萨道,服务众生。三圣合一,行愿无穷。

        我们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在现实的人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光明温暖的心。以这一颗心而了知一切诸法缘生缘灭,没有实质。我们安心一处,无事不办,得失随缘,智破世间,心无增减。常常亲近诸佛,常常以悲愿护身,常常服务众生,常常安住其心。

        生命的每一个对境,缘起不同,但是以慧照现前,皆是缘生缘灭。所以不假功用,此心寂然不动,但是却能恒常起用,能够明了一切境界,能够以因门六义解析一切因缘的本体无失,而能够繁兴大用。

        发起行愿,内心因不同的境界而有不同的显现:有春华,也有果实。一切人,一切相,一切事,念念觉悟。事物无论如何的复杂,都是一念光明心的显现。所以四法界皆入于一心,一切境界皆以心摄持,心境合一,圆融无碍,是心本空,于一切境界,自然能够剥离,无须对治。慧照现前,知道无非地、水、火、风、空不同的组合,而起普贤行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来无量誓愿事,福智无边誓愿集。如来无边,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如慈母念我,不相远离。佛以法界缘起的力量,分身无数,利益众生。亲近诸佛,礼敬诸佛,供养诸佛,忏悔业障,发起行愿。

        地、水、火、风已然是一大心外相,其本体只是一个声音。所以毗卢遮那本无生,一切现象皆消融于平等的“阿”字当中,诸法及诸有,一切悉清净。有一处不圆融,有一处有自我,有一处有对待,即入阿字观,皆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的清净心。所以普贤行愿圆满,毗卢遮那的光明就不离我们的心。一切虚妄的分别,无法与我们相应,而自然消融、归于“阿”字的本因,所以“阿”字本无生。 

        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它是因地的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无尽行愿,聚于一念。这个念无始无终,无生无灭,不来不去,即是如来。所以菩提之道,即菩萨之道。我们上求下化,也是上供下施。如果你愿意担当,你无所不能;如果你不愿意担当,你能也不能。所以此一念心不可思议。信,也是相信这一念心;解,也是解这一念心;行,还是行这一念心;证,还是证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以何安立呢?既不归于空,也不归于有,只是一个恒常的三昧,以“阿”字为载体。这是一切万有的本体,一切法身的本体,一切行愿的本体,一切安乐的本体,一切生命的本体。我们无尽的念头是分散的,而正定聚的一个念头即是行愿缘起,生命就是如此简单。无论人我,无论是情世界还是器世界,还是自证觉世界,都以一个本无生灭的“阿”字为本体。这个境界是诸佛的境界,不通言诠。我们念念忆念生命的本体,一切生命的生灭都被兼容而清净。智慧生,则一切分别、生灭与我们无关。

        在教相和事相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它是不可思议、圆满的教法本体。佛陀的智慧并不是那么的深奥难懂,只是要念念不忘。普贤十大愿王,我们可以作观想,但是我们皆要安住于本体。无量的累积,无量的福德因缘;无量的缘起,就是无量的花;无量的花开,那么因地就圆满,果地就展现。一切花并非从外在开,而是以心而开。生命是多元的,但是多元的心无非普贤行愿十种境界的所行之处。所以《华严经》虽然广大,但还是一念心的变现。我们虽然是凡夫之心,但是我们同样的也是地、水、火、风、空,同样的也是四曼不离,六大为体,所有的差别只在我们身语意业恒常相应。所以我们礼敬诸佛,相应于诸佛;赞叹诸佛,口业清净;供养诸佛,福德增长;忏悔业障,改变过去的缘起;住于毗卢性海,持诵诸佛的生命种子字,忆念种子字即生命的本体。

        法界如此缘起,我的功德也如此缘起,诸佛加持也如此缘起,所以能够成就一切身语意,也能够成就功德的缘起,也能够成就事业的缘起。归于诸佛身、语、意业三金刚,安住于法性的功德而奉持佛陀的事业,上求下化,上供下施。普贤行愿是毗卢遮那佛在实践、指示我们众生的时候,他的作用身。我们心地持着文殊菩萨的宝剑,斩断一切葛藤,于一切缘起中皆知道无有自性,而于理趣般若中安立种种不同的地、水、火、风、空缘起,安立五方五佛,器世界的缘起。

        我们发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法界的本体,诸佛的智慧、德相和业用,智慧身与三昧耶身,没有距离,常常相应。犹如我们贪着的境界一样,虽然境界没有现前,但是看自己所希求的境界的图片,我们都会有喜怒哀乐的变化,何况法界清净,不假时空呢?我们心的妙用自然能够相应于诸佛。所以在这个动态、多维的每一个时空刹那的当下,它都有着它无尽的缘起。而每一个无尽的缘起在“阿”字的加持,以及我们誓求生命正觉的这种始觉行愿的力量之下,光光相映,心心相容。所以不仅仅佛法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不可思议。这个心不仅仅成就了天堂地狱,也成就了高楼大厦,也成就了电脑、核武器。在未来它还会无尽缘起,所以是心在制造一切。我们执着妄想的心尚能够造出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人文、建筑、医药,更何况是诸佛菩萨的心?

        每一法皆是不可思议,无一法不是从这法界出,无有一法不归于此法界。聚六大为缘,称人身之用,而且体相不可思议。以人身为体,称无量之用,所以各个互不相知。只有在海印三昧清净圆融的境界,我们才能够与一切万事万物相应,成为一个共同的生命体,而不受缘的限制,只受用精神的光芒与生机。所以成佛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成佛只要我们了解因门六义,了解了宇宙原来是如此简单,我们就不会被现象所迷。一切现象皆是一个“阿”字,念念不忘就是毗卢遮那光明遍照,这是生命的不可思议。从生命的不可思议当中,成就了诸佛的真理法身。

        在这个动态、多维的时间、空间、生命的相续当中,这一切变化只是缘起。一个“阿”字波,无始无终,一切现象都是以它为缘起,而成了染净两种趋势。因无力,缘夺了因,但是缘当中含藏着“阿”字的信息,这个角度是诸佛菩萨他们的角度,它只存在于事实里面,不存在于理论以及想象里面,理论上没有办法解释,但它确实就是这样的自然存在,却不离心的誓愿。它当中有生命的质感和生命的警觉,以及生命的功用。它能够造出极乐世界的庄严,也能够造出华藏世界的重重无尽。我们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作用,它就成就了我们人间的种种的历史人文,不可思议。一个个体的生命虽然细微,但是这一个个体的生命里面却含藏着宇宙的光明藏,含藏着宇宙真理的信息。

        我们向内去寻找,向外去拓展。以我们向外拓展的福报,因我们对于生命的渴求,向内解析,我们慢慢地就会了解到,自家本体到底是什么。感受并不重要,感受只是刹那灭的一个当下,但是感受里面却含藏着我们人性生命的光辉。当你不执着感受的苦和乐,只是看着感受的缘起,溯流而上的时候,在那里就看到了一切存在的背后,它是光明遍照的、无穷无尽的美德。它遍满宇宙,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这桩事情确实存在,确实伟大,是我们人生的大事。

        佛教,佛陀的教诲,佛陀的生命的境界,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生命的希望所在。这个世界一定有真理的存在,不容置疑,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所以我们要勤修福慧,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去兑现我们的理想和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报答父母对于我们深切的期望。我们如果能够了解一点生命,他们也会提升安乐,消除痛苦。乃至于这个国土,也会厄运顿除。

        人生如果缘着真理,就算这一生不能开悟,那么未来必然开悟。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一生,一定要成为一个对这个地球有用的人,有回报的人,而不是一个索取的人。我们能够认清生命的方向,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我们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有所交代,我们以我们的人生为代价,对他们会有所贡献。

        《华严经》是一切有情花开见佛的资源,佛陀在《华严经》中为我们的生命开悟做了充分的储备,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花开见佛。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如父母一般关注我们的生命安乐,以及我们未来的生命趋势呢?佛陀的誓言穿越了时空。因为这个誓言的加持力,在无常法当中,佛陀的色身虽然示现了生灭之相,可是他大慈之愿加持无量的舍利,遍满人间。我们能够想象到,佛陀的呼唤有多么不可思议吗?

        陕西关中是一个福地。大概在关中有八十八座佛的舍利塔,穿越时空,在等待着每一个探究生命真相的人,为他们做证明,做加持。唐朝结束的时候,黄巢造反,把乾陵之外的所有的皇陵都挖开,非常悲惨。但是法门寺,佛陀的舍利在唐代封入了地宫以后,没有任何人的保护。在它该出现的时候,在经历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等待之后,于1987年,佛陀舍利再现人间。不是佛陀来到我们人间,佛陀一直就在人间,只是我们的福德看不到,就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所以,这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福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有大福报的,我们不要不相信自己有多大的福报。我们是一个追求觉醒的族群,所以诸佛和我们相应,在这么一个关中就有佛陀遍满虚空的愿力,以及佛陀八十八座舍利宝塔的镇护。我们真的是太有福报了,诸佛对于我们寄予厚望,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要想着众生。

        虽然我们福报无穷,但是生老病死是我们生命的自然的规律和现象。所以不要太贪心,不要太奢求自己无病无灾,而是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如何契合当下的因缘。我们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成佛。是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这并不重要,怎样都是好的。但是,一定要牢记生命是一个共同体,那么我们一切灾难的来源,自我的膨胀,在这个见地当中已经是消灾免难了。不要说自己坐打得好不好,不要自我制造境界,而要多行菩萨道,这才是正道。

        佛陀以他成佛之后的誓愿和庄严,堪受一切三界无量众生的供养。礼佛一拜,罪灭恒沙。你能够信佛已经有了无量的福德,我们要把更多的福德留给我们的精神生命,而不是我们的物质生命。所以我们的眼光要有点品位,有再多的钱,也就是睡一张床,不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太陶醉、太迷惑!要用有限的时光,为普贤行愿,为探究生命的真相,为能够念念入诸佛的智海——“阿”字当中,要念念警觉。不要小看一个“阿”字,你念念“阿”字,与佛平等,念念清净。

        修行是不难的事情,我们的理论虽然多,但是最后都要落于实践。而实践就是不假功用,实践最重要的就是照顾念头,念念回观返照,住于“阿”字,心念住于“阿”字,这个“阿”字当中有三世间:器世间、情世间、眷属世间。当这个“阿”字一声念出去,这个频率,这一种波动,就会为无量的众生带来和谐安乐,驱除掉每一个角落的黑暗,能够照亮每一个众生的过去和未来。要带着这种行愿去念,不是无聊地去念,不是去强念。把念念的妄想都消融于“阿”字的海印三昧,这需要坚持。所以教相事相,最后都是极其简单。聚来在一个微尘,散去普熏法界。

        生命,我们不要给它下概念:这个“阿”字有什么好念的?如果你不知道“阿”字的味道,你可以想一想普贤行愿、因门六义,这些都是“阿”字的妙用。十玄缘起、六相圆融、地水火风,恒常一味,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宇宙、山河、大地。一切精神现象,一切物质现象,无非都是“阿”字的不同组合,不同的缘起。以“阿”字为因,地、水、火、风、空、识为缘,一切事物就相继诞生。所以一切法从此“阿”字法界出,一切法又回归于此“阿”字法界。住于“阿”字,我们封闭的心就会打开,这需要实践,我们有隔板的人生就会被串联。每一个境界当中的黑暗都是自我的投射,当你如此安住于无我的清净法界,而与“阿”字相合的时候,每一个境界都被光明遍照。我们就会具足了一种能力,叫作改变一个世界的能力,创造一个世界的能力。这只是它的一个作用,这一个作用已经不可思议。

        所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论是诚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阿”字的妙用。现实的世界离我们理想的世界并不遥远。当知道宇宙是如此简单,妙味无穷的时候,可以在成佛之前安慰我们枯燥、乏味的自我实践。所以我们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于每一个当下都发平等的誓愿,而行持普贤大愿。每一个大愿重重无尽,遍满法界,每一个大愿都带着誓愿的力量,都带着诸佛菩萨的呼唤。生命是多元的,佛法是需要我们把它兑现出来的,它不是枯燥的。

        我们在教相、事相方面,在学习、兑现方面,在面对现实、自我肯定、肯定生命价值、培养淡泊心境方面,都得下定决心,立定脚跟,不断去投入。不要有任何的妄想,追求无因之果,也不要做种种的自我消耗,妄想无穷。但是生命又不能够停止下来,所以就让我们在普贤行愿无尽缘起的这么一个法海当中,让我们的心酣畅淋漓地自在游弋,而不忘目标。

我们高处着眼,

低处着手。

常常亲近诸佛,

常常以悲愿护身,

常常服务众生,

常常安住其心。


无量的累积,

无量的福德因缘;

无量的缘起,

就是无量的花;

无量的花开,

那么因地就圆满,

果地就展现。

一切花并非从外在开,

而是以心而开。


在这个动态、多维的

时间、空间、生命的相续当中,

这一切变化只是缘起。

一个“阿”字波,

无始无终,

一切现象都是以它为缘起,

而成了染净两种趋势。


《华严经》是一切有情花开见佛的资源,

佛陀在《华严经》中为我们的

生命开悟做了充分的储备,

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花开见佛。


修行是不难的事情,

我们理论虽然多,

最后都要落于实践。

而实践就是不假功用,

只是念念回光返照,

住于“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