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一篇《华严经》之教证成佛|《生命的艺术②:用“因门六义”成就花开见佛》

作者:释如孝
介绍:第一篇“《华严经》之教证成佛”,是对整部《华严经》的总括,也是对华严境界的描述。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一篇《华严经》之教证成佛


        第一篇“《华严经》之教证成佛”,是对整部《华严经》的总括,也是对华严境界的描述。从佛陀的语功德方便当中,我们最后落实出“一念三观”。佛陀有一念,我们也有一念。我们这一念相应于佛陀的教导,深入法界,从而了解到佛陀所开示的三观。这也是平等的不可思议的法界因果,也是佛陀以他的庄严成就而证明的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极大爱心,因而所展现出来的对一切众生的认可、引导与祝福。


第一章 日照高山  开显华严

《华严经》是圆满境界,具足高度、广度、深度,诠释的是佛的境界。

        在《华严经》当中,佛陀以四法界、五教诠释了世界与人生的真相。《华严经》是法身佛——毗卢遮那所体证的法门。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在学佛的大业上有所成就,不了解《华严经》以及因门六义,是不可能成就的。因门六义是整个《华严经》的核心。

        本师释迦牟尼佛,降生在迦毗罗卫国,此国乃古印度十六国之一。净饭王为父,摩耶夫人为母,乘白象投胎,诞生于无忧树下。释迦牟尼佛,在佛法的教义当中,他的八相成道有着不同的密意所在,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是因为众生根性成熟。

        佛来到这个世间是双方面的缘起:众生的福德、智慧、资粮、善根已经堪闻佛的教化。这当中有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佛是最后一生来人间成佛。另外一种状况,佛久远劫已经成佛,这次示现在南阎浮提迦毗罗卫国。他这一生是为了我们众生的利益而来,他自己的利益在无量劫前已经成就。按照《华严经》以及《梵网经》当中的记载,此谓一花一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报身佛“卢舍那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相当于世间究竟的真理,所以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大乘中这么说,原始佛教不这么说,它说佛陀是最后一生在人间成佛。这两个说法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就好像我们与一个人的相遇一样,你首先看到这个人的形象,但是你很难了解这个人的境界,更不知道这个人的作用。所以智慧、德相和业用,这也是佛陀真实生命的存在。

        我们按照世间的角度也会发现它的合理性。你需要和一个人来往很多年,才能了解他的智慧、德相,他的思想、见地,做人做事的方法手段。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只对自己最了解,但是这份了解,对于我们本体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非常少的。我们只能了解现象,很难了解本质。对于佛陀,因为我们没有相同的境界,所以我们很难了解他。正是出于此因,佛陀示现为人身,投胎来到人间。在历史上,就有一个真实的王子出家,寻求真理,最后洞察终极的真理,建立僧团,弘传他的这种发现。所以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够与佛陀的真理相遇。虽然我们没有福报能够见到佛陀的色身,但是佛陀以种种方便所成就的真理或者理格或者终极的真相,并不因为佛陀色身的缘起缘灭而无法链接。

        所以,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说,当你见到佛陀对生命的种种体验的描述的时候,会明白这是以语言文字为方便,就如同你在佛陀跟前亲自听闻,这是作为法身佛的存在。法身佛就是普遍平等的真理性,也是我们生命的真实性,也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无有变迁性。所以说毗卢遮那佛,依托于法界的原理,以他的誓愿成就了释迦牟尼佛。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一个刹那,见证了真理。法身佛的真理性,乃至于宇宙的真理性,法界无尽的缘起,在佛陀成佛的刹那,完全合而为一。在这个当下,佛陀以他真理的智慧,在印度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谓的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夜睹明星”,于菩提树下得道,见一切众生在无常的生命苦海当中起起伏伏。佛陀如实地了解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所以佛陀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道,他庄严地宣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佛陀的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为什么众生有这种智慧德相而不能够成佛,享受无上的法味呢?佛陀后面又说了一句话,解释了这个原因,“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第一句话说明了佛陀成道,第二句话说明了佛陀成佛以后的事业。所以佛陀的事业是为了断除众生的颠倒、妄想、执着、分别。他在因地发心的时候,就看到众生的苦。不忍众生苦,所以他才无量劫行菩萨道,在无穷无尽的多生多劫当中行菩萨道积累福德、智慧、资粮。每一生他的灵魂,或者说他的生命体都一直往上攀登,攀登的过程就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发起菩提心就是菩萨,菩提心就是觉有情,就是想要帮助众生灭苦的决心。“我做什么事情能够给众生带来帮助呢?”在这么一种伟大的目标下,佛陀生生世世舍了无量的受用而去探究生命的真相,追求真理的生命境界。

        在不断的实践以及求教当中,佛陀终于洞察了生命的缘起。佛陀在菩提树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悟到了“缘起之法”,众生迷惑也是从缘上迷惑的。所谓的缘就是现象,不同的缘有不同的现象,我们对不同的现象又起了不同的判断和自我,在纷杂繁复的现象当中,我们莫衷一是,所以产生了迷惑。这个“缘起”之法看起来就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里面却包含了世界与人生的真相,非常不可思议,是高度的概括,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缘起是佛陀的发现。自从有了人类,每一个人、每一个族群、所有的历史进程,实际上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的。佛陀所成的道就是对缘起法的了解。

        我们在2500年之后追随佛陀的足迹,佛陀有着什么样的生命境界,而我们应当以怎么样的一种目标才能够踏得上,或者追随得到佛陀的足迹呢?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悟“缘起”的道理,我们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缘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切结果都是达到了某一种前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成就,所以条件非常重要。我们一般对条件不重视,对结果很重视,这里面就产生了与结果不相应的一个作为,因为所遵循的原理和结果实际上是相违背的,或者说是矛盾的。这让我们的人生走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会变得泥牛入海,没有了消息,所以有的人的百年人生都在重复着前人的错误。这在世俗来说,人类的探究是有漏的。有的人的起点本身有问题,认知有问题,行为就没有方向,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在走,这就是佛陀出世的原因。

        佛陀是佛弟子的眼睛,只有这双眼睛能够帮我们每一个人找到人生的方向,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结果。如果没有佛陀这双眼睛,我们也难以管理情绪,对生命的了解永远在相对和局部当中,可以说是在无边无际的苦海当中。这个无边无际的苦海就是因为既不懂得缘起的道理,也不懂得自己是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我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生命体,缺乏客观的经验和客观的评价,所以一生都在经历而没有经验、没有总结,这是我们百年人生非常可怕的地方。

        百年人生中的每一年,我们都是去经历,有的人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把握人生。所以就变得非常无序,非常随性,就好像在大海当中没有坐标可言。所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智慧来源于认识,在佛教来讲,以闻、思、修入三摩地。要听闻,听闻什么呢?听闻别人的生命经验。我们也要知道,凡是真理,它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实践可以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方法。2500年来,遵循佛陀的教诲,以闻思修、以戒定慧去学习生命境界的人,大部分都是生生增上,或者说是现生成就的。所以,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够看清人生的真相。

        佛陀的成道以及发现,有非常真实的价值,并不因人间历史、人文的变化而有所更改。阿那律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佛陀圆寂的时候,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日可令冷,月可令热,诸佛说法,无有异也”。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太阳是热的,但是也有可能变冷。只要它的条件达到了,它的缘起就有可能。从现在的科学来讲也有可能,但是,佛陀所说的法,它的正确性不因为任何实验而被推翻,因为佛陀发现的真相——所谓的缘起的道理,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地球来源于宇宙,人类来源于地球,生命是一个共同体。所以,佛陀发现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佛陀说的法,就是一个方向,或者说它带有某一种启发性。而我们每一个人,最终自己要成为生命的主人,要实践自己的人生,佛法是佛弟子们每一个人实践人生的一个公式、一个资源、一个参照,所以佛法是他们的生命源泉。当他们希望明白自己到底是谁,需要佛法这把尺子。缘起的道理非常深,非常不可思议,而佛陀发现的这个资源是唯一性的。同时,佛陀因为发现了缘起而成就了佛道。遵循缘起的定律,佛陀实现了自己的本怀——对众生生命的提升。因为这条路是佛陀亲自实践过来的,所以他有方法。

        在成道的当下,佛陀受用真理的欢喜,在菩提树下金刚座旁,经过四十九日受用法乐。佛陀悟道的这么一个刹那,真理的光明遍满宇宙。在物质世界,按照中国的古书记载,“大地动摇,犹如风摆柳”,犹如一种共振,人心思善,充满欢喜,天地充满光明,井水自溢。当时是西周,周王让太史占卜。太史占卜以后,告诉周王:“西方有大圣人出世来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根据因缘来看,千年之后他的教法会流传到我们的东土。”在菩提树下,佛陀和真理的这么一种链接,住于法乐,一切众生都受其鼓舞,受其加持。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还不明白,这是佛陀的一种功德,因为这是要靠兑现对于生命的付出才能收获的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

        在法界当中有一种比喻,日照高山。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高山之巅首先就会有太阳的光明遍照,那个里面含藏着无量的生机,人会感受到生命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内在的感动,生命内在的波澜壮阔与美好。这些高山是谁?这些高山比喻的就是大菩萨。他们的生命境界非常不可思议,充满了觉悟,充满了慈爱,充满了光明。这些大菩萨,他们的生命是非常浩瀚无边的,他们首先收到了佛陀闻道的信息,都从十方世界前来集会。这个时候佛陀住于法乐,与诸大菩萨分享他所发现的真理。在三七二十一天当中,佛陀与诸大菩萨聚会,受用真理之光明,受用真理之欢喜。这二十一天对生命境界的分享,就是《华严经》。

        《华严经》当时的当机众以诸大菩萨,大善根的龙众、天众为主,所以《华严经》一开始,有无量的生命形式,各种神。所谓神,只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他们有着不一般的生命形式,他们的福报很大,智慧过人,生命非常高贵。他们同时来参加集会。在这个集会当中,他们得到了佛陀的真理分享,生命得到了提升,他们感恩戴德,同时对于生命更加珍惜。于是,他们就以他们的形式,记录下这个伟大的事情,这就是《华严经》。

        《华严经》被这些天神、龙神、诸大菩萨记录下来以后,保留在龙宫。在佛陀涅槃后大概三四百年,龙树菩萨出世。他学习世间的一切学问,智慧过人,后来因为种种的因缘和佛法结上了缘,开始学习佛法。最初觉得佛法很深奥,过了一段时间他自认为通达了全部佛法,觉得佛法不过如此。法界当中的龙神,以神通和他结缘,邀请他去龙宫看一看。在龙宫,龙树菩萨才真正见到了佛陀的经典,慢心顿失。龙众给他讲《华严经》,并告诉他,能背多少就带走多少。他背下很多,将《华严经》带到人间。这是所有佛弟子的福报。有言说,龙树菩萨能够带多少经典回来,人间的福报就有多大。这是《华严经》流传的一个历史。

        《华严经》于晋朝、唐朝传到中国,当时的人们对智慧、对生命怀着很大的希求和敬畏。那时物质很不充裕,但精神世界充满了向上的探索。所以在那个时代,世界文化的交流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真理交流而奉献生命的人很多,这是那个时代的人心所向、价值观所在。我们后人是沐浴在前人的精神福报的累积之下,沾了前人的光,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最终来说还是佛陀以他的本愿,以他的福德和努力成就了佛道,带给了人类这么一种不可思议的福慧。

        佛陀出世,如太阳升起,日照高山。太阳是平等的,它对一切并没有分别。而太阳升起的时候,只有高山能够被沐浴。所以人生的高度很重要,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那是因为你有着什么样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人对此也说得很直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佛陀出世,发现生命的真相,以平等的誓愿普遍利益众生,但是众生因为自己的生命境界、缘分的差别,在平等和差别当中有了先后的缘分。

        佛陀在菩提树下坐四十九日之后,有意涅槃,因为他觉得“我悟到的、我发现的真理,我已经把它阐述了,这个太深奥了,没有众生能够明白”。所以他只能说:“我就住于法乐,涅槃吧。”这个时候,四大天王就很着急,他们是保护人间福祉的,他们要为民请命,为众生请命。四大天王一人拿了一个钵,盛满种种无尽的宝藏来供养佛陀,请佛说法,这就是佛说法的缘起。有人求法,佛陀才会说法。因为中间的差距太大了,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追求生命的觉悟,佛陀真的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佛弟子要知道佛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有关生命的福祉、生命的安全方面,就像一个人首先要自己有这么一种需求,并且勇敢地付诸行动的时候,这个资源对他来说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人之所需、人之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佛法当中就叫作契机。我们说灵机一动,这个机是指心有需求,才能够启发“动”,才能够相应。所以四大天王作为民意代表,作为生命的保护神,他们请佛陀来说法。佛陀以慈悲心接受了他们供养的钵,把四个钵重叠在一起,所以佛陀在人间教化的因缘就是一个钵。所谓钵的意思是净命而活,清净的生命才能够在污浊的世间延续,这是因为人心还没有失去对自己的希望,这也就是钵的意义。

        佛陀端着钵,来到人间交流,接受众生的供养,与众生结缘。在接受和交流之间,生命发生了链接,真理就得以有一个渠道流通,这就叫作福报。对于佛陀来说,没有违背度化众生的本怀;对于众生来说,把自己的希望、把自己对生命的诉求也传达于佛,这样就形成了佛陀在人间四十九年教化的缘起。两个四十九:第一个四十九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受用法乐四十九日,与诸大菩萨分享生命的境界;第二个四十九是佛陀因四大天王的劝请而教化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后来佛法流传于世间,这就是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它是以真理为核心,以生命为背景的。佛教是一种存在。佛教并不是无因之存在,佛教的因是真理,它关系到每一个佛弟子的未来。它是因为这样的缘起,因为佛陀的愿力而存在的,并不是一个世间的自然存在。自然存在,它只能说是自然,不能够成为生命的链接,它只能叫作生命的现象,没有生命的主观性。

        佛陀三时说法,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在二转法轮当中又用了三个时期,这就形成了《华严经》当中所说的五教。初转、中转、还转,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佛陀为了利益众生,以慈悲心说法。佛教说有一种醍醐甘露,它需要金盘子才能装,因为它的分子非常细微,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够承载它,一承载它就漏了,就渗进去了,所以只有金盘子可以装。

        佛陀的佛法犹如醍醐甘露,世间没有器具可以承载。在这种情况下,佛陀还要给众生说法,那怎么办呢?要稀释一下。不同的人,他的智慧、他的理解力、他的看法都会不同。所以佛陀以慈悲的圆音说法,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慈悲对境。针对不同的人说相对应的法,这就是为什么又会说了般若、唯识,乃至于涅槃、楞严这些经。这都是因为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契机,遵循了契机的原则。

        但是法有次第性,佛陀就像太阳从东方冉冉地升起,走到正中,再向西滑落,这个当中就有了三时的缘起。佛陀在最后涅槃的时候又说了《法华经》。《法华经》和《华严经》一样,当太阳落下山以后,人间看不到太阳,可是在高山顶上还有亮光,还可以看到。这个也是一个比喻,是说什么呢?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就算太阳转到了地球的后面,它还会再升起。问题是我们相对的思想里面有自我,所以有了取舍,有取舍这个相对就看不见。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休息,这个休息就是一生一死。我们的生命不完善,毗卢遮那佛是360度光明遍照,而我们人类只能够收到地平线以上的180度。但是我们人类的未来是可以摆脱这个局限和相对的,那时,生命超越了相对。在相对当中超越了以后,没有相对的生死,我们的生命就会超越缘起而达到绝对。

        《法华经》《华严经》都是圆教。小、始、终、顿、圆,这是对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一个基本的分类,我们叫作判教。在佛教当中叫作权说。针对局部的在路上的一个指导与针对究竟目的地的一个指导,是不一样的。我们佛弟子,因为对生命的珍惜,与佛陀结缘;因为感恩,而遵循佛陀的教诫;因为信心,而不断地在路上向着目标攀登。可是在路上的时候你会在局部和本体之间难以取舍。这个判教的分类就会让我们明白现在到哪一站了,下一站是什么。到了下一站,方言不一样了,饮食也不一样的,穿着也不一样了,但是你不能说:“这个好可怕,这怎么跟过去不一样了呢?这还是佛说的吗?”要宏观地把握佛陀一代时教的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道,

他庄严地宣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佛陀的发现。


日照高山。

当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时,

高山之巅首先就会有太阳的光明遍照,

那个里面含藏着无量的生机,

人会感受到生命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内在的感动,

生命内在的波澜壮阔与美好。


人生的高度很重要,

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你就有着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因为对于生命的珍惜,

与佛陀结缘;

因为感恩,

而遵循佛陀的教诫;

因为信心,

而不断地在路上向着目标攀登。


第二章 无尽缘起  隐隐难穷

华严的思想是以法界无尽缘起为其所展开的一乘圆教不共法。

        《华严经》是佛陀成就佛果以后,分享佛果的生命境界,也就是佛的生命境界。以日照高山来比喻,大根性的菩萨,心蒙佛光的摄照,分享佛光的欢喜,记录形成了《华严经》。

        佛陀在因地发无量的菩提心,行无量的菩萨道,因满果圆,成就佛道,在这么一个刹那,而有了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一体。同时,在法界的这种因缘下,照耀法界的大菩萨,与他们聚会分享《华严经》。因为龙树菩萨的功德以及众生的福德,人间才有了《华严经》的传承。乃至于今天,还是在佛陀的功德以及悲愿、事业的相续当中,又有《华严经》讲法的盛会,想一想其中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因缘。所以我们也非常庆幸,非常感恩。以《华严经》为背景,我们探究自己的生命,必将理解自己的生命,兑现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学习《华严经》的因缘、价值所在。

        《华严经》是法身毗卢遮那佛讲述他所体证的、甚深的佛陀的境界、宇宙的实相,而展示出来,提示众生生信、生解、发行、体证,所以《华严经》就是信、解、行、证。佛陀把他所体证的宇宙实相、无尽的安乐、究竟的生命的宗旨展现出来。这个境界非常辽阔、不可思议,这就是宇宙的实相、宇宙的真相,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换句话来讲,它不通权小,不可商量,因为它就是佛陀的生命境界。一个人要想了解自己的生命境界和自己的生命密码,是非常不容易的。当他对自己不了解,那么所有的行为、思想、判断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这就是轮回的来源、痛苦的来源,也是生命不安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寻求资源,是为了拯救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华严经》中佛的境界和我们人的境界要如何融通呢?这个真的不容易吗?佛陀却不这么看。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现,从现象上来说,每一个众生确实都处在相对的缘起当中,要想看到相对的缘起都很不容易。可是这个缘起只是一种现象,而每一个众生,他生命的本质也是源于缘起。这是非常深奥的,但是佛陀发现了它。佛陀对我们有信心,所以他说《华严经》的目的还是为了鼓励我们。他的鼓励不是泛泛的鼓励,而是科学的鼓励。他以他成佛的原理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可贵在哪里,我们的生命应该如何去发展,我们的生命发展有没有可能。这也是成佛以后的佛陀如实照见的一个真相。佛陀说完全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生命的本因以及生命的原理,可以说与佛平等。佛陀以他的成佛,这么一桩不可思议的事情,告诉、提示众生生命的目标、方向到底在哪里。

        成佛是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是一个概念,而它当中的境界非常真实,也非常深奥。在《华严经》中,佛陀所开讲的宗旨不同于后来在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当中所开示的法、缘起。整个佛教,佛所说的法是以缘起为核心,但是缘起的层次又不同。缘起也涵盖着一个概念叫性空。一切现象都是某一个条件下的存在,这个事物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它只有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是一切事物共有的一个现象,变化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一个规律。佛陀在小乘原始佛教里面开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讲简单的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弟子永远记住佛陀这一句话,就是入道的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佛弟子们念念不离宗旨,不离佛陀,概括性地对于我们“迷”的一个解释,是正念所在。万变不离其宗,抱住一个核心,这就叫修行。

        所以,缘起基本上是可以涵盖佛法的。当你的这一念心能够洞察,能够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对治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慢慢地得到了梳理,纷杂的万事万物与我们人心的交涉就变得相对简单,这是一种修行的办法。这就是以正念、慧觉,以智慧去觉悟,以智慧去梳理,以智慧去寻找。

        这非常简洁,但是事物却有着很复杂的现象。一个事物的诞生,它本身有它的缘起,而一个事物和一个事物之间,又有着对应的缘起。缘起本身不通于一切解释。在刹那的生灭当中,缘起和缘起之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我们就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来解释。如果我们不能够用正念解释一切现象,我们的心就会纷然失序。手电筒照不到月球上,而光明是可以遍照一切的,但是我们的心光有限。换句话来讲,我们的理念不够了,事相过于复杂了,境界过于深广了,那么一个简单的理论,不足以解释。

        这个世界,在佛法当中叫作娑婆世界。在这个地球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种种的肤色、种种的语言、种种的宗教、也有种种的传统……这当中,有相对的、有异体的、有同体的,矛盾此起彼伏,是非常复杂的,为整个人类大同世界的构建带来了困惑。

        如果以经济为中心,这个经济好像也是人类的一个常态,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养命资源。可是如果以经济为核心,人类就会互相争夺,这就是这个法起来了。如果以宗教为中心,那么个人的看法不同,也难以达成共识。因为所有的法,这个世界的法,它们的缘起,在源头可以说各有各的缘起。黑人有黑人的血统,白人有白人的,黄色人种有黄色人种的。在这个现象当中,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华严思想去思考,如何才能使人类相亲相爱、互相帮扶,展现人性的一个原点呢?生命应该围绕哪一个现象运作呢?

        人性有很多种美德,人生有很多种需求,历史也有很多种侧重点,但是不论怎样,只有一个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那就是不假言说的慈悲。为什么呢?人是感情动物,但是人的感情也是有着相对性的。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舍身去保护他,而对别人的孩子就会冷漠,所以感情本身也有远近亲疏的差别。但是作为感情的起因或者说“能”,作为一种本能,这种慈悲之心不仅通于人,而且通于一切有情。所以我们会看到“虎毒不食子”“鸦有反哺之义”,这些让人非常感动的生命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讲,这就是世间原则,或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一种感情的概念、名言,相当于其他宗教谈到的博爱,也相当于所有家庭当中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情感,它也是有情世界生命的一个原点。所以你会发现,如果对照这个背景或者价值的原点去观察生命的时候,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是人类应该发扬的一种美德。这是一种认知,我们在寻求一种人类普遍适用的道理。如果是一个人他可能不需要这么复杂,但是一个族群、几十亿人口的环境时,我们要互相沟通、交流,我们要用语言情感去链接,必然要有一个圆心,这样才能够转动。

        所以说在宇宙当中隐隐难穷,话不说不明,这就是需要佛说法。需要佛这位圣者为大家把已经具备的一切事物,再明显重申一下。重要的事情要让重要的人说。因为这个人有着生命体验,他有着道义担当,有着伟大的人格,有着无上的智慧,有着对生命的历练,所以由他的金口说出的是玉言,这个玉言就叫作经典。

        人的认识有时候是需要等待的,当一个人经历了生命的起伏、人生的困顿以后,如果对人生还有希望,那么一定会去寻找更高的原则、原理,或者说能够寄托身心,能够安抚身心,让生命再一次绽放的一个原理。所以作为圣哲,作为经典,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未来的生命得以绽放。或者说在我们经历了无量的事以后,智慧达到一种境界而有所觉悟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印证,一种参考,一种总结,对未来的一种规划。这非常重要。

        佛教的信仰是以生命为核心的,以生命为原点的。但是在复杂的万事万物当中,确实隐隐难穷。我们需要一个很完善的资源去对接、启发,或者慷慨激昂,以树立我们生命的这种动力;或者独立思考,来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或者找到我们情感的升华,来寄托我们丰富的理想。所以说圣哲并没有完全理想化,他们也没有站在一个局部来观察某个事物。在某一个族群里,在某一个历史时段,说“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对人类的生命思考,是一种方法。

        《华严经》是以人生的这一种缘起、现象而探究它的未来以及安顿点。这个非常不同于其他经典。在其他经典当中,缘起所显的空性,已经超越了世俗相对的模式。但不一定能够成佛,因为成佛是福报和智慧的圆满。为什么不能够成佛?是因为人执,就是我执和法执的原因。我执和法执,这是颠倒的执着、分别、妄想。换句话来讲,也是轮回的起源。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常态。通过诸法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执、分别、妄想就可以得到净化,得到提升。

        提升以后,生命是不是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可得呢?这个有两说。在圆教里面,《法华经》里面,佛陀有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叫作化城。《法华经》里面有一个譬喻,化城就是佛陀以他的悲愿所化现出来的境界,它不一定是真实的境界。换句话来讲,生命永远是动态的,并非仅破除我执显现出空性所达到的境界,就是生命的真实境界。佛陀是有情有义的,并不是说只见到了法性。而作为佛性的温暖,作为情感的一种还原,在世界当中的模式,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生命本体,又指向着什么样的生命境界呢?佛陀用《华严经》阐述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华严经》是毗卢遮那佛站在原点,洞察一切生命以及一切现象。无论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还是无上的精神世界,还是诸大圣贤的生命境界,在《华严经》,在毗卢遮那佛看来,它都是以无尽缘起来概括的。

        了解缘起,缘起有差别之相,般若也有差别。关于缘起,缘起之义,这也是非常深奥的,所以《华严经》把缘起只列为一项,只列为一种存在。《华严经》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以无尽缘起作为它的核心。换句话来讲,无尽缘起是在《华严经》当中讲的,在其他的经典里面都看不到。在宇宙当中是无尽缘起,所有的事物,用华严的观点来看,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永无止境。而且在这两个世界当中,永远是互相交涉,微观和宏观之间互相交涉,时时刻刻都是无尽。每一个事物,它的存在是无尽的,它对别的事物存在的影响也是无尽的,它的因也是无尽的。放在宇宙当中,毗卢遮那佛所体证的甚深的缘起,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它又是解脱的。光是解脱,那是阿罗汉;只是不可思议,那是魔术。魔术不可思不可议,这些都和华严没有关系。所以《华严经》的宗旨,《华严经》的传承、出现,是以法界为背景,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来说法,以信、解、行、证指示众生。信佛、解佛、行佛、证佛,这是《华严经》当中非常重要的。

        我们所信的佛是什么境界?所理解的佛的境界又是什么样?发起什么样的行为?以什么样的行为又证到佛什么样的境界?所以它的境界非常辽阔,非常浩瀚。在《华严经》当中,为了说明无尽缘起,以一个专有的三昧——“海印三昧”来说明华严的境界。海印三昧,大海印现出来。所谓的三昧就是正受、正定、正定聚。而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可以体验,我们的心、念头,时时刻刻不断地生灭,想抓也抓不住。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生命就是念念迁流,我们做不了主。念念迁流是个什么概念呢?念念迁流是时间概念,从前念到后念是时间的相续,每一个念头当中的境界,它是刹那生灭的,没有实质。但是如果你用定力来观照念头,当中的虚妄境界就会断流,而不相应,清净的心通过海印三昧而趋入实相。

        所以在海印三昧当中,我们显出来的一切现象就是“唯识所现”,并不是真实所现,这是我们生命的种子。我们无始劫来分段的生死,每一生、每一世,只要你是有情,你都有和外在发生缘起的见分,也一定对这个客观世界、对它的相分有相应。所以在见分和相分当中,以眼、耳、鼻、舌、身、意,对照色、声、香、味、触、法,而有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十八界的产生。而五蕴十八界,念念迁流,念念影响,不断的毛毛细雨形成了江海湖泊。每一滴水都滋养你的生命,无量的生命的种子产生了无尽的势能,这个无尽的势能,它具有了破坏力。因为这个以无明为缘起的五蕴十八界的聚合,会是狂风不断,无明如风啊!

        所以兑现出来的生命境界,就是以六道为它的相。六道起伏,在人道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的念头,一会儿高兴了在天堂,一会儿痛苦了在地狱,一会睡着了在昏暗,都是如此。一直就是这样子不断地在生命的无明聚集的势能当中,与物质发生缘起,形成六道的时空。这个时空以一种磁场,把我们的心吸去以后,给我们安立了一个身,这个身就在这个时空当中相应,又在不断地种种子,又不断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就是这样无始无终,纷扰不休。所以真的苦不堪言,这就是惑业感召的缘起,它非常有力量,而我们的佛性一直没有力量,跟随周转。我们现在探究生命的真相,就是要找到一条脱离负能量场吸引的方法,找到自己生命能够独立做主、得大自在的原因。

        那么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资源呢?我们最殊胜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心可以正思维——你可以正确地思考。当然,要想正确地思考,大概只有在人间才可以。所以作为人的殊胜是难以想象的。其他五道都很难思考,地狱太苦,而天堂太乐,陷于享受,无暇思考生命。在人间,富贵修行难。想象一下,每天都气焰高涨地炫富,以富贵作为生命的支撑,无法接受身闲心苦。思考生命是很苦的一件事情,但是,过程苦不代表结果苦。所以世间的事情非常奇妙,不可思议。你可能思考起来很沉重,但是如果你的思考有结果,你会很轻松,而且不是偶尔的轻松,那是长久的轻松。这就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和追求物质境界、活在感受当中的人不同的地方。

        我们人类非常殊胜,作为人能够具备正思维,而我们的正思维自己能够发明。如果你的正思维和佛陀发生链接,你真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佛陀说了小、始、终、顿、圆五教,如果你能够和圆教发生链接,那是更不可思议的。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不是那个根机”。你不是那个根机?你是人,在佛陀来看你就是佛。佛陀就是来度人的。

        所以说人间的福报不可思议,它是一个生命的缘起。但如果佛弟子放弃了成就的权利,那么当下就失去了生命的根。因过去有漏的善业而积累的一些福报,很快就会消耗,所以真的是富贵犹如瓦上霜,一会儿就没了。富贵不可持,富贵不可靠。放眼望去,富贵能让你生命寄托多久呢?所有关于生命的抉择,实际上是以精神为判断的标准,不以感受为判断标准。现在所有的人都以感受为标准,想一想就会知道,低等级的动物才是以感受为标准,衡量自我的价值。所以羊吃草,它觉得很满足,远胜过获得金子的感受。因为它不知道金子的存在。人类也是这样,很多人你给他金子他不要,他就只要草,因为他不会思维,他放弃了作为生命的这种权利,放弃了自己的安乐。

        如果不放弃,《华严经》就永远有用。《华严经》是一个指导,指导人生的实践。你读不懂不要紧,要照着《华严经》去行,它是让你做的,不是让你懂的,做了就懂了。所以我们是以这样一种对精神生命的无上的探索,作为我们信仰的核心,作为我们生生世世对自我生命的担当,这样就会生起客观、冷静的判断。

        《华严经》的本怀,是从毗卢遮那佛的悲愿当中流露的,它当中有理论、有方法。所以说《华严经》是以无尽缘起为宗旨的。无尽缘起,基本上就是对每一个事物的独立存在都认可,而且以法界缘起为核心,不通权小。《华严经》对于缘起的定位是无尽缘起。

        我们有时候站在地球看宇宙,根据自己的“客观”观察,我们会说,太阳绕着地球走。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也正确。最起码它是你生命的一个如实了知、如实证知的来源。所以每一个理论在相对的境界,它支撑着一种客观评价,简化了我们的自我茫然。人如果闭上眼睛的话,很纷乱,很散乱,什么话都觉得是对的,就没有标准了。

        “法界缘起理实因果”,无尽缘起是站在一个绝对的立场,站在佛的生命高度来谈的,是佛分享给我们非常重要的资源。无尽缘起就是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它本身就是缘起,每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之间,是一对一的缘起,或者一对多的缘起。那么宏观和微观之间也在发生关系,精神和物质之间也在发生关系,有情、无情也在发生链接,互相影响。这就是生命的奥妙,生命的不可思议,它不仅仅用缘起来说,还要用因果去说,用法界去说。这个在《华严经》来说非常不可思议。

        佛陀说法以缘起为核心,大概谈到了几种缘起。一个是业感缘起,也叫作无明缘起。他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就是十二有支。这个缘起大家也可以去看一看,是特别针对众生为什么会轮回,一个直线的对生命轮回的原因的一种探讨。从无明缘起延伸到阿赖耶识缘起。缘起是现象,轮回是结果。那么谁在轮回?惑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说因惑造业而受苦,这个过程又叫作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缘起它是以无明为概括,而无明的本体是什么呢?

        解释无明的本体在另外一个层次,那就是唯识,唯识当中所说的是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是它的作用、现象,成就了我们的缘起,因为无明而造业,而形成六道轮回的苦果。那作为阿赖耶识的缘起,阿赖耶识就是说五蕴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产生的对于这个事物的看法,以色法到达精神,通过眼识最后收于这个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能藏、所藏、含藏,把一切信息都集中起来,阿赖耶识本身是一切法的支撑点。但是阿赖耶识只是在世俗中存在,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又上了一个层次。阿赖耶识的本身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放在宇宙当中只是法界缘起的一个层面。所以我们会看到缘起甚深不可思议。

        如果能够断无明的缘起,那么在生死当中得自在,出轮回,为第一种学佛的利益;如果你能够净化阿赖耶识,就能够转识成智,显现如来藏,这是学佛的第二种成就;而要想成就,需要以清净的如来藏如所有智的誓愿,缘法界一切众生,上求下化,从而在无尽的时空缘起中成就一切福祉。因此,尽所有智现前,成就三圣圆融的毗卢遮那光明遍照,这是华严不共一乘之十身佛果。可以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八个角度去展现终极真实之果位,是圆教之不共教授。这是第三种殊胜的成就。而《华严经》当中又有着一个新的生命的起点,为了说明这个生命的起点,佛陀把整体的教法梳理了一遍,就是小、始、终、顿、圆。它们之间如果从对比性来看是有联系的,但是圆教本身有它的起点。

妄想、分别、执着

是我们现在的生命常态。

通过诸法缘起,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执、分别、妄想

就可以得到净化,

得到提升。


佛境界如何?

此境界辽阔、浩瀚。

在《华严经》当中,

以“海印三昧”来说明华严的境界。


华严

以无尽缘起为宗旨。

不通权小,

《华严经》对于缘起的定位是无尽缘起。


第三章 海印三昧  朗显万有

这是佛陀在不共的海印三昧当中,以华严三昧之方便对诸法性空而妙有的完整现显。佛陀从法界的真理以及自己的行愿所证当中,用语自在三昧之方便而展现的法界庄严境界,所以海印三昧『朗显万有』。

        所谓的法,包含着一切现象、一切本质,也就是一切事、一切理,还有理与事的和合。作为法的本身而言,它有着轨持两个意思、两种境界。所谓的轨就是轨道,法有着轨道,它有一个确定性的方向,是宏观的概括、普遍的规律。所谓的持,它能够持有自己的自性、法性,法有这么一个定义在。所谓的界,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有它的性;第二个,它有它的因;第三个,它有它的分。所谓的界,一切诸法,都有它的界限,一切诸法并行世间而不违背,它们之间互相保持着某一种界限。每一个法的生起,都有它的因,它的原因;每一个法都有它的性,所谓的性就是它的自性,苹果是苹果的自性,梨子是梨子的自性,不混乱,所以法界的意思就是一切差别相都在一个大的因缘内存在,互相保持着和谐而不损坏自己的自体。而缘,概括地来讲,就是一切存在都是互为缘起,或者说一切存在都是在法界的大范围内而存在。

        《华严经》的要义是法界无尽的缘起,换句话来讲,这个无尽的缘起是毗卢遮那佛所阐述的法则。这种存在远离生灭,无穷无尽,适性存在,相碍缘起,而中间无住从不间断。中间有住的就是毗卢遮那佛的誓愿所显现出来的意志,这个意志我们就叫作海印三昧,所以无尽缘起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而海印三昧是他的一种悲愿。

        毗卢遮那佛证到这个无尽缘起(所谓的无尽缘起也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在《华严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这个比喻就是说帝释天福报智慧无量,在他的天宫有一个因陀罗网,是天宫的一个庄严、装饰。这个网每一个网眼里面都有一颗明珠,这个明珠晶莹剔透,表面光滑。因陀罗网非常广大,犹如天衣无缝,没有障碍。网上的明珠互相映彻,这颗珠子照到那颗珠子,照出那颗珠子的相,两颗珠子之间重重无尽,无量的珠子,是更加重重无尽,交相辉映,互相映彻,晶莹剔透,流光溢彩,非常庄严、美妙、不可思议。

        帝释天王的这个因陀罗网,如果我们用空间来看,它是有限的。每一颗珠子都是一个空间,可是它的境界却无限,每一颗珠子都映照出其他无量珠子在自己身上的投影,重重无尽。这个重重无尽的境界打破了我们的言思所及、我们的常情所想。

        我们平常是这么认识事物的:这颗珠子就是这颗珠子,它不能够代替那颗珠子,这是一个距离感,它是有距离感的。而在天界,它的一切存在,是以光明为论。这颗珠子大小非我们人间的那种状况,它是一种存在;它也有空间,可是它的境界绝非我们的言思所能到达。所以这个因陀罗网无尽的缘起、现象,就比喻为无尽法界的一种存在,非常难以思议。我们的心犹如这一颗珠子,我们认为它有一个距离的时候,我们只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去定位,我们就很难理解或者体会,脱离我们的主观看法的这么一种因陀罗网般的重重无尽缘起的境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安立。所以说,我们的心,譬如毗卢遮那佛成佛以后所显现出来的无尽法界缘起的这种因陀罗网,同时具足超越时空的境界。

        因陀罗网是一种比喻,比喻毗卢遮那佛所体会到的心的一种境界。如果以水的平静来比喻我们的心,大概我们的心,就是心镜。心镜,心若一面镜子,心有着唯明、唯知、唯觉的作用。如果你的心是一面镜子,你的妄想就像镜子里面显现出来的图像。那么我们的心是什么呢?这个时候现前一念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但是如果你去觉察它,哦,它在心的照耀下,镜子的照耀下,两个缘起来了,所以这个相起来了,当你觉察到它的时候,知道它是缘起,那么这个相就灭了。我们再观察的时候,心里面又不断地起相,镜子一时只能照一物,一时只能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之所以是一个念头,就有了时间的存在,所以时间是这么来的。因为你心的功能,那种明,能够照这种存在。但是你只能照平面,不能照立体,或者说你不能照广大。

        我们和毗卢遮那佛平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这一杯水也能够有个水平面,如果我们有觉照,那么我们的这种觉性显现出来的就是真实境界。毗卢遮那佛证到无尽缘起,换句话来讲,各种矛盾,各种对立,各种形象,在这个广大的镜子里面,如大海一样广大。那么从我们的种子来说,也如大海一样,埋藏了无量的种子。可是我们这个种子暗流涌动,我们这个业识的平面内因、外因以五蕴十八界为缘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的时候很少,所以我们照出来的基本上都不是客观真实的。

        毗卢遮那佛证悟到甚深的法界无尽缘起,他以法界为心,整个法界犹如大海,没有暗流涌动,没有外缘可以动摇,这个大海比宝镜还要清澈透明,它能照立体,而它没有体性。镜子是硬的,水是软的,它没有实体,这就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在《华严经》当中毗卢遮那佛所入的海印定。三昧的意思就是定,但是它和一般的定意思不同。在《华严经》当中有两种三昧,一个是海印三昧,一个是华严三昧。当然,佛每一次说法还有着他说法时候所入的定,狮子频申三昧,无量的三昧,慈悲喜舍各成三昧,但是这些三昧统统都是以海印三昧为本体。

        毗卢遮那佛所证悟到的法界无尽缘起,是在海印三昧的映彻下显现。海印三昧根源于法性,也根源于佛性,更根源于自性,能够含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是我们的世间,也是毗卢遮那佛的所净、能净。毗卢遮那佛之所以是毗卢遮那佛,他是把他的大海已经整治清净了,去掉了外分与内因,所以海印三昧成为他生命的常态。

        在这个以法性无尽缘起的宇宙存在之相中,毗卢遮那佛一心与宇宙本体合二为一,合于法性,合于佛性,合于自性,而常寂常照。所谓的常寂就是永不动摇,就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当中显现出华严境界无尽缘起,所以在华严境界当中所突出的最高的标准是“华严第三观”——重重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因为宇宙从现象来说完全是事的存在。可是一切事,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它有了时间的分别,有了空间的分别,在此方就不能到彼方;在此时,就不能穿越到历史,这是我们的我执。结合量子力学,就是我们的这一种自我的认同而让海印三昧成为具象的、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就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而显现,所以这种无尽可能性、无量的缘起性、含摄的真实性,我们就不能够显现,我们只是一段,我们是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越去越多,真性虽存,却跟着缘起跑了,这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活在缘当中,因为我执我们不能够向十方发展,只能向一方发展。因为我们有了这个线段的A,认同这个线段的A,就没有办法向360度,向我们的后脑勺后面去观照生命的境界。我们的见闻觉知,它是相对的存在,不是绝对的存在;我们只能是逻辑的存在,而不能够是具象的存在;我们只能够在相对的是非里面有对错,而不能够打破相对到达绝对。

        海印三昧,毗卢遮那佛所证得的无尽的法界缘起,就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和方向。在无尽的缘起当中,一切都是圆融的,事事无碍。那么我们的起点是什么呢?事事有碍,时间空间,各种名言,各种概念,使我们的海印三昧刮起了台风,不能够映照真实,只能够在变迁中寄存我们的生命,不能够住于生命的故乡。我们犹如一个旅行者,永远住在客店里,没有自己的家,我们流浪三界,也不知道这个三界本来是我们的家。当我们自我认同的时候,这个三界为我们显现出来的就只能是我们自心所显现的境界。

        我们在无尽缘起当中取了一分,顺从自己的一分。那么普贤菩萨修也是修这个境界,毗卢遮那佛证也是证这个境界。海印三昧,它是一种比喻,广大无限的大海,风平浪静,具足着生命的广大和深度,清净无染。

        在海印三昧当中有无量的生命形式,因为缘起而显现。所谓的显现,生命形式,在《华严经·贤首品》里面描述道:“或现童男童女身”,这是一种世俗化的青春美好的存在;“或现天龙、阿修罗、天龙八部生命的种种形式,以及摩睺罗伽、音乐神,还有香神”,就是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所显现出每一个美妙的生命形式。

        从海印三昧的功德当中,诸佛发起了大悲心,和众生对接,将普贤菩萨的光明当中流露出一分来起用,摄照众生,点化众生,度化众生。就是说,你对什么样的一种生命存在有感觉,不管是具象的,还是具理的,在海印三昧当中都能投射出来,来与你相应,这个相应本身是因为我们自己对生命的希冀、希望以及自己对生命的敬畏,而从这个大海当中形成缘起显现。

        在海印三昧的存在当中,阿修罗是具足了力量,童男童女具足了美妙,音乐神、花神、香神、草神……这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他们组成了一个多维的世界,在海印三昧的投射当中显现出无尽生机、无尽缘起的庄严生命。所以,海印三昧同时也是整个《华严经》的一个载体。

        佛在海印三昧中大悲心流露,宣说了自证的境界,演化出佛教事业的存在,也演化出我们众生遵循着佛陀的呼唤,一直追寻着种种美妙的真理境界,一路往前走。所以海印三昧有两个功德,一个是诸佛自受用身,毗卢遮那佛他自己受用的境界;另外一个是从海印三昧当中流露出诸佛的悲愿,而显现出他受用身。这里所谓的“他”就是我们众生。我们众生通过海印三昧的折射、联系,能够从事事有碍的境界当中,看到每一个事当中所含藏的理。从这个理当中,我们得到了普贤菩萨的光明灌顶,得到了普贤菩萨的摄受,得到了普贤菩萨光明的指引。

        《普贤行愿品》是我们真实生命境界的称性发挥。它来源于生命的法性,来源于海印三昧的投射,来源于无尽缘起,相应于普贤菩萨。因此,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就找到了方向,生起了信心,依教奉行,落实方法,实现我们终极的生命夙愿。单独地去看,《普贤行愿品》一个偈子实际上代表一种境界。比如说礼敬,它怎么能够让你成佛呢?因为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愿是无穷的,无穷就是无尽,是这个无穷无尽的愿改变了这个事情的本身,所以这个愿所支配的事——礼敬这一桩事,它的密意通过海印三昧而链接于诸佛所证悟到的事事无碍这样一种圆融、光明、清净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学习《华严经》的意义所在。

        海印三昧非常重要。从海印三昧当中,诸佛发起大悲心而形成了华严三昧,华严三昧的本质是要以因地的万行之华,庄严果地无尽缘起的神圣。华严三昧是海印三昧的流露,是海印三昧的慈悲展现。华严三昧重要的是菩萨上求下化的精神。菩萨以万行之华庄严广大之佛果,就是大、方、广;所谓的佛、华、严,华是因,佛是果,所以叫作华严。华严的本质在于菩萨道的精神,发起菩萨的六度万行,上求下化,这是华严三昧的本体。而海印三昧是毗卢遮那佛所证悟到的甚深的法界缘起之所受用的广大、清净、无碍的本性、法性与佛性。佛性当中起用,起誓愿,流露出华严三昧无穷的因;因华庄严,果地圆满,所以佛对应的是大,华对应的是方,严对应的是广。大方广,佛华严,它是华严三昧。大方广也可以称为海印,海印三昧。大方广是说佛自受用的境界,佛华严是呼唤诸菩萨,向着这个目标去,庄严万行。所以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无尽的缘起、无尽的境界,它超越了我们相对的思维,犹如帝释天的因陀罗网。虽然在我们有分别的心里面,有空间的区别,可是它的境界无穷无尽。所以《华严经》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主要是谈境界无穷无尽,非时间、空间所能限制。

        法身本身就是这么一种境界,就好像我们生命的这种能,它是无穷无尽的。虽然在当下我们有漏的身心只能够以时间前后来安立,但是我们这个念头却可以入一切境界,入一切概念,这也是它的一种能。在一念之中,它可以和果地的无尽缘起相应。只是我们是颠倒的相应,与法性违背的相应,所以我们只能够流于妄想,而不能够兑现理想。诸佛的理想是称性发挥,是真实存在,是无尽缘起,是海印三昧,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有大自在、有大密意、有大清净、有大安乐,可我们呢?没有。所以我们要以华严三昧、海印三昧,以及《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所体证的这个无尽甚深缘起,作为生命的蓝图设计我们的未来,建设我们的未来。

        这真是我们称性发挥,把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而变现出来一个华藏世界。

        常言道:人固有一死。佛法上也讲生命是无常的,死是必然的。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就是你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这一期的生命有生灭,可是你在灭的时候,比你生的时候升华高贵了。我们高贵的目标是要到无尽的缘起,要到海印三昧的广大,要到华严三昧的庄严。

        在这个宇宙法界当中,一切皆是动相,生命不可能停止下来,所以没有涅槃可得,只有海印三昧的存在。海印三昧的存在,它含摄了一切动相的合理性,而一切动相,它因为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相对,更展现出华严三昧无穷无尽的生命庄严,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个天地之间,以我们人的境界去观察,它都有着同时俱作、超越前后、超越相对、超越能所、超越你我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力,以及所展现出来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给我们生命以滋养,给我们生命以升华的
境界。

        人类有一个基本的误区,追寻智慧我们应该向内在去寻找,而不是向外去发展,追逐现象。外在的现象是动相,追随它是没有意义的,你的内心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无穷无尽的创造性,能够与外在的一切美好合而为一,你就是这个宇宙山川,你就能够创造宇宙山川,因为你的心犹如海印三昧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华严三昧一样。那么你想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境界,你就会展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境界,而这个生命的存在,这种形式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境界的启示而已。在这个无穷无尽的变化当中,我们的境界随着每一个变化,而有着它圆融自在、光明慈悲、清净的功德,这就是佛的境界,也是无尽缘起。

        每一个事物的缘起都不障碍你的存在,而你成为这一切缘起的第一个因。毗卢遮那佛他自己是自受用的根源。所以我们感恩阳光、空气、水,乃至于一切花草树木,还有我们人间的真情、情义,这都是法。一切法都是在海印三昧的观照下为我们显现,庄严我们的生命,成熟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真是万华庄严,杂华庄严,是一个丰盛的宴会。它里面没有彼此,各有其用,没有一法是多余的。

        在我们的境界当中,宇宙山川等我们能够现量觉知的一切,它都是有用的,都不是没用的。光这个现象都是有用的,更何况现象背后对我们的无言说法呢?更何况现象背后对我们生命的启示和开发呢?不管你悟不悟,都是在海印三昧当中存在的,只是你不知道,你不认可,你否定它。海印三昧是佛弟子的故乡。

        我们放下生命的庄严尊贵,而去苟且萎靡,这真的是方向性的错误,完全不了解生命的原因。这么一桩神圣崇高的事情,如果诸佛没有受用得到,他们就没有办法介绍给我们。他们不但介绍给了我们,还陪伴着我们。所以海印三昧看似像镜子一样无情,实际上它充满了生命的温暖和感动,它给你一种无言说法,默默伴随。在《华严经》海印三昧当中,毗卢遮那佛将他自己所体证的甚深境界与我们分享。我们以语言文字为方便,静下心来受用,一瞻一礼总归真,功不唐捐,读得懂,读不懂,都是结下了深厚的缘。

        所以动态的生命存在,都只是一场缘而起来的,这个缘起背后的真实,那是不可思议。海印三昧以我们意志的力量而显现出对治的导引,以法性的力量而显现出万有存在。而万有的存在感恩戴德、称性发挥,以无声说法来赞叹佛所受用的境界是如此的庄严,都在启示开发着、引导着我们每一个存在的升级所需。

        大家想一想,在这么一个因缘和合的一期一会当中,我们能够与佛陀相遇,能够知道这么一桩石破天惊的大秘密,真的是不可思议。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这一切都是佛陀智慧的境界,是佛陀于海印三昧中定慧等持的生命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一场因缘。

        我们以感恩的心、以探究的心、以追求真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心,追求我们精神生命的本体,以诸佛以及他们成佛所证悟到的甚深广大的境界为背景、为参照,抉择我们的人生,发现生命的美好,创造无限的生机,为自己打开一扇宇宙的窗户。我们未来的生命一切可能性都将存在,我们将脱离过去狭隘的自我、痛苦的折磨,我们将实现自己与所有存在的一个伟大的解放。

无尽缘起也是事事无碍的法界。

如因陀罗网,

重重无尽。


我们的境界就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而显现,

所以这种无尽可能性,

无量的缘起性,

含摄的真实性,

我们就不能够显现。


华严的本质在于菩萨道的精神,

 发起菩萨的六度万行,

上求下化,

这是华严三昧的本体。


人类有一个基本的误区,

追寻智慧我们应该向内在去寻找,

而不是向外去发展,追逐现象。


不管你悟不悟,

我们都是在海印三昧当中存在的,

只是你不知道,

你不认可,

你否定它。

海印三昧是佛弟子的故乡。


第四章 智鉴法界  一念三观

佛陀以如所有智的智慧朗鉴所证到的法界,用一念尽所有智的语言自在而说明法界的行布三观次第。

        《华严经》毗卢遮那如来,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为一身,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示现成佛,与诸大菩萨分享了人生的真相。在这个真相、真理当中,具足了一切安乐。

        佛在成佛后入海印三昧,于一切缘起作如是观,垂现教法,示现佛之教诲,以及法之真理。所以海印三昧是佛以宇宙为大的背景而入的一个大定。在真实的佛境当中,佛找到了生命的本体。而这个本体就像一个投射,在海印三昧这么一种真实平等的感召当中,一切理、一切理事、一切变化,都得到了合理的安置,都找到了与生命链接的通道。在海印三昧当中,佛陀分享生命境界。佛弟子蒙佛的伟大发现,以佛的悲愿流露,以佛的分享而对照真实的生命境界,就能够如理思维,就能够升级自己的生命、优化自己的生命。

        同时佛在海印三昧当中,也探究到众生生命与佛无二无别。在这个海印三昧当中,众生能够如理地思维。而佛本身住于海印三昧当中,住于事事无碍的法界当中,他所流露出来的就是一切法、一切生命的形式。这些都是法性的流露。所以佛在无尽缘起当中看到一切存在都是法性的存在。在这么一种因缘之下,佛将他所体证到的这个甚深的生命境界,与佛弟子所经历的一切现象做对应、启示、启发。

        蒙佛无上的智慧以及悲愿所流露出来的加持,法界悉皆震动。每一个佛弟子也都感受到佛与他们分享的智慧,给生命带来某一种启发。但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我们对于佛所流露出来的境界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一切事情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另外一面非我们所知。这个是我们以佛陀为参照开始向内寻找的一种如理思维,而这种如理思维就可以叫作“观”。所谓“观”,是去掉了自我的主观臆测、主观判断、情感困扰,而如实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所显现出来的理。理也被称为我们所拥有的法界。这就是“华严三观”的来源。

        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生命表现、生命特征。然而,我们平常对于感受的思维是颠倒的。我们不知道感受是缘生的,我们认为这个感受是我的。那么当这么认为的时候,我们会有两种判断或者应对:对抗,抑或逃避。对于好的感受,我们特别渴望一直拥有;当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不断地祈祷它回来。这也是一种对抗的模式。对于不好的感受,我们一直不断地回避,但是,最终不好的感受并不因为我们的回避而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回避,实际上是对它的一种加强和给力。所以这个坏的感受会不断地因为我们自身的熏习而加重。

        一个人,一个生命体,会因为熏习而渐渐变化成一种模式的存在。而这个变化加强本身来源于分别、妄想和执着。这就是我们对于感受的妄想。希望好的感受出来,这是妄想。当好的感受或者不好的感受现前的时候,我们就执着。我们分别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不能够建立如实知见的原因。

        我们执着感受,因为我们有一个我。当我们感受这个感受的时候,虽然这个感受没有感觉,但是我们的心就变得愚痴而迟钝,没有反应。或者乐受,或者苦受,或者不乐不苦的受,都是我们的内心很深层的自我所攀缘的一个境。它在境界上面随境起风起舞,境风浩浩,内心波荡,生命不安。

        除此之外,我们还执着这个身体,执着这个身体的美妙。当失去身体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沮丧、非常痛苦,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希望。我们执着这个身体要非常清净、非常美妙,所以每天不断地为了身体的事情在忙,吃呀、喝呀、化妆呀、胖呀、瘦呀。甚至有的人,对身体的执着成了他一生的内容。还有人因为胖自杀的。人的心是不可思议的。

        观身不净,这就是“观”。你再怎么样去打扮,这个身体就是一个皮囊,里面都不净。你想给别人展示它很清净,可是身体的本质很不争气,九个孔都流着不干净的东西。所以你不敢见人,不敢以真面目见人。切开这个皮囊,里面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很吓人。你很爱这个身体,但这个身体,当它把它的真相给你看的时候,你逃都逃不及。但离开这个身体,你还有什么别的境界吗?所以要如实知见。这个身体,如果我们以中道去观,它就是各种元素、物质的聚合。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坏,如实地去看它,而不讨厌它。这个身体有用,因为我们一切生命的境界都要依靠这个缘起而做升华。人是精神在做主,我们的精神应该清净,不以现有的美俊、好丑、胖瘦而生烦恼。接受自己,正视自己,如实地看见自己。这个如实的心就是一种“观”,就是一种智慧,它与宇宙真相相符合。

        如果说,我们这个身体好像很丑陋,难道我们要抱怨父母吗?就算身体很丑陋,人性的温暖并不因为这个丑陋而减少。所以生命的着力点很重要。我们于一切现象起颠倒。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所感受的都是现象,色声香味触这都是现象。对于现象我们不能做深刻的洞察,却因现象而起颠倒,这就是人生的悲哀,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当我们如实地去分析观察的时候,这些现象都回归到生命的本体。也正是基于这种如实的知见,我们了解到如实的生命。平常所障碍我们的叫身见,身见是指以这个身体为生命的全部,于它的上面而起颠倒的分别、妄想、执着,于我们的感受而起执着,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现象而起执着。所以佛陀开示世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心是无常的。心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主观能动性,它以变化为宗旨。所以当你能够如实地安心,当你的心能够定下来,这一切就会像落入生命大海的片片雪花,就不会结冰;它就被我们生命的本体所消融,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如果它不能够融入我们的生命,就会变成一个尘埃,就会变成一个利器,裹藏在我们的生命大海当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作用,伤害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在佛陀的教诲下,近取我身,远取宇宙,做如实客观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修戒和定。戒是要划出一个范围,不要越雷池一步。如果在范围之外,我们将会在这个当中没有底线,就不具备产生智慧的因缘。我们要观照生命,就要遵循生命,顺着生命的因缘去做。因为它的目标是比较高的,所以要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因所作所为而耿耿于怀,从而变为障碍我们智慧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和前提。佛说两种清净:一种是受戒不犯;一种是犯了可以忏悔,再一次地发愿,重新开始。人生在修行的道上,不能够一蹴而就。

        只要我们不放弃对生命的目标和希望,我们独立、自由的这个心的功能就会慢慢地显现。这个就是定。心要定下来。当心定下来的时候,它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随着自我净化的这么一种或深或浅、或彻底或不彻底的状况,我们看到的生命境界,它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一样。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生命的模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我们对于身体的执着,我们对于感受的执着,我们对于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由不了解到了解,在戒和定这两种方法的保护之下,心慢慢地自我净化。能够鉴别,能够觉知,能够知道如何是对自我生命认知提升和升华的保护,如何是对我们生命境界的破坏,是对安乐的伤害,这个能力就叫作慧。

        戒、定、慧是方法,这个方法也是佛陀源于生命的教导。我们按照戒、定、慧,大概地能够真实了解自己的生命状况,了解自己的人生方向。当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的生命就会向着离苦得乐、向着健康完美、向着涅槃境界前进。

        实际在潜意识当中,所有人的目标是一样的。我们无论是锻炼身体,还是化妆,还是和人交流,还是上班做事,都是在围绕着生命的安乐和幸福在运作。你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钱呀?你觉得有了钱,就能够得到幸福、安乐。但是,有时候又会很有意思,这个生命会陷入自我的困惑和矛盾之中。

        古人比喻这个矛盾有一个故事,叫作“老鼠算卦”。这个故事很值得回味。老鼠很聪明,现在很多科学实验都以老鼠为标本,如果老鼠能够有反应,人也就能够有反应。老鼠在十二属相排第一,也不是简单的,所以它也算是老大,所以叫“大老鼠”。老鼠的心大,也是它的智慧大,并不是它的身体大。它也在想自己的未来:“哎呀,这个猫老是天天地围追堵截,我得有个对策。但是猫也不在我的心里,它在老鼠洞的外面。它不就是一只猫吗?那么我知道它在哪里,我从另外一个洞口出去不就行了吗?”所以老鼠就算卦。怎么算?蹲起来,前爪一合,和天地相应。算卦就是挂起来,挂起来才能看见,就是立体的思维模式。它挂起来,用十个指头算:这个地方没有猫,那个地方没有猫。最后,知道了猫在哪里。好,明白了。明白了,朝那个方向走。一走就完了。两个爪子一放地,和天不相应,和智慧不相应,分别产生了。分别产生的时候,它第一个念头是——咦,它忘了那边有猫,它说那边有一堆粮食。那是它内心的妄念。我们人也是这样。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应该回避什么了。它算好的,在它意识的相续流里面,就只知道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对它来说很深刻。算卦的时候,是那个地方有猫,但是分别心生起来的时候,光记得那个地方了。所以它算好地方,它就去了。然后,刚好碰上了猫。碰上了,缘就起来了,就对上了,就跑不了了。老鼠会算卦,所以才会被猫逮。

        我们人也是算卦。算了,要幸福、要安乐,必须要有金钱。好,知道了,要有金钱。可是金钱本来是要去升华生命的,他又忘了。好像还不安全,钱要多多的……多多的。不知道挣钱是需要时间的。一生都在追求钱,所以没有时间去受用这个幸福。所以老鼠会算卦,被猫逮;人要追求幸福,却在违背着幸福,逃避着幸福。这一切都是非理作意,也就是分别、妄想产生的。你能够算卦,但是,你算卦的结果却相反,是因为你有妄想、执着、分别。所以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矛盾体。

        在我们的概念当中,自我隐藏得很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生命的感受与理解,都背离了生命的原则。当被生命原则所抛弃的时候,人就没有了生命的根,就好像被放弃了,被流浪了。我们在三界之中不断地流浪,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找到生命的方向,我们不能做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们从一个境界入一个境界,两个境界是矛盾的。从黑天到白天,念念迁流。今天只能做今天的事情,不能够沉淀历史的经验和圣者的教诲。在这个分段的时间变迁当中,我们和自己的过去不能够连贯,生命就进入了局部。而这一切的局部是因为不能如实地观察生命,而只用妄想、执着、分别来兑现我们的生命,活在当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当中。

        那么自我要如何去除呢?按照戒、定、慧的路子就进入到华严的第一观——空掉了“我”,所以叫真空观。我们对于一切现象做客观的评价,再把这一切妄念清净,还原到生命的大背景和前提之下,与宇宙真理相链接,这就叫作真空观。我们不要以眼、耳、鼻、舌、身、意,入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我们生命的本体——阿赖耶识就不会受外境信息的不断干扰,就不会形成新的生命的急流。当这个外在的动力被斩断之后,内在的净化就在完成,这是意识或者叫作业识和智慧的一种运作。

        我们的心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功德,犹如水一样。水中可能有泥沙,浑浊不堪,可以比喻我们当下的生命境界。但是,为什么它浑浊不堪呢?因为它是动相,我们的生命在妄念的加持之下,没有办法把生命当中的杂质抽离。所以我们现在让它不动:身不动,眼不动,意不动,口不动,如实地切断外缘。生命静下来的时候就会生慧,自我的净化功能就会产生。水静下来以后,它就会慢慢地沉淀;人静下来之后,生命当中意识的波动就会慢慢地衰减,不和外缘发生作用。它独立地安住,不再执着于世间的感受、自我、胖瘦,这些虚妄的分别,生命会变得充满了质感。

        生命只是生命,生命和生存无关。精神的高贵和你拥有金钱的多少不成比例。这样,你就慢慢地得到生命本体阳光的照射。你的精神被升华、能够自我清净的时候,代表了你可以捂着自己的手取暖。因为你已经得到幸福了,不需要再去借助金钱的折射来得到幸福。当然,因为你有智慧,知道金钱所代表的只是宇宙间信息的一种存在,你并没有认为这个物体是你的。你也可以看看这朵花,这朵花不属于任何人,这个房间不属于任何人,这个生命只是自然所创造,不属于任何人。所以,你能够欣赏天地的大美,能够休养生息,能够匹配一切所拥有,能够善用一切所拥有。你自己受用的生命,这个时光才是最宝贵的。在相同的时光里,你合理安排,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金钱不是生命的主体,金钱够用就好。以智慧驾驭金钱,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闲,能够打打坐,能够安住于生命,让它最起码不生病。虽然你没有钱,可是有的有钱的人,却病了,都拿钱去看病了,所以你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命就看你怎么认识,看你怎么统筹。你真正地有智慧,你挣钱的时候,就能真正地向着未来看,不看则已,一看解千年。如果能够成佛,更不用去做这些无用功。成佛也是一种生命目标,如果你想成佛,你说你没时间,那就很简单,你来出家。每个月还给你发钱,支持你修行,你看多划得来。可是天堂有路没人走,地狱无门要强入。所以生命很奇妙,很难以
理解。

        在如实的智慧观照之下,我们的生命将从散乱、黑暗、自我、妄想、执着、分别这些暗物质的负能量场当中,进入到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的阳光境界。你只是把自己挪了一个地方,你并没有去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资源在海印三昧的折射下,普熏大地,滋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只是缺乏一个资源。之所以缺乏一个资源,不是没有资源,是因为你缺乏发现资源的一双眼睛和见地。当有了这个见地的时候,你真的是一个闲人。闲人就是仙人,是神仙;忙人就是亡人,我们活着都死了。如何解放自己?并不是让你无所事事。你是应该有所思考,而不是碌碌无为。觉得很有成就,最后所有的成就都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悔之晚矣。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少年的时候不学道,老年的时候学道有什么用?老年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一生熏习的瓶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垃圾,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把这个瓶子整治干净?生命是需要匹配的,老年和少年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方向。我们什么时候有大的决心、有生命抉择的力量,寻找生命的方向,勇敢地朝着真实的生命方向走,以整个历史为背景观察人生的起起落落?不自我盲目地傲慢,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人;也不以轮回自暴自弃,认为一切均与己无缘。轮回就是和自己有缘,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就是与轮回相应。

        所以我们要为未来做一些生命的宏观设计,而不是随顺着时空的流转,不知道日暮乡关何处是,不知道往哪里走,身心要往何处去寄托,那真的是流浪三界,永无了期,苦不堪言。我们有几年青春啊?有几年活在鲜花掌声当中啊?真的,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如果你还执着于现在的感受,不断地用妄想分别来构架自己自我的存在,而不能如实观察。你只能够成为一个被动的生命,永远不可能主动地去创造生命。所以一个没有未来的人,真是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这个观,是如理的观察,不是随性的追逐。如理的观察和随性的追逐,都是心的功能。

        如何把握这个心?立定脚跟,咬紧牙关,需要一个资源。佛弟子只要以佛所说的法,以所有的生命共同体,以及所有的生命的经历为经验,就会知道功不唐捐,行善没错。行善积德,不要认为是没用的。你要信得过自己的人生,要多做,而不是想象。人沉溺在想象当中是非常可怜的。想象不是观想,想象是妄想。而观想是基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基于佛陀的教诲,平等地观察生命的因果和缘起,借鉴生命宏观的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所以华严的这三观,第一观就是真空观。把自己心里面清空,空间越大,我们将来装的生命的真相和幸福安乐才越大。如果真的能够不断地以脱离自我感受为前提前进的话,就会进入到第二观——理事无碍观。这个观就会越来越广大,你不仅观察到自己的生命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的执着对自己生命的伤害,你还会看到别人,也是同样的模式,你还会看到宇宙也是这样的模式。因为这一切都是事,每一个存在,都有它的生起、发展、结束,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也叫作事,或者人事。人事当中有纠纷,有对立,有错对。但是你用这个观察去看,一切都来源于颠倒、分别。所以愈增深信,对于佛法的道理你就会更加确信无疑。同时,你也知道一切颠倒的事,来源于一切颠倒的心,所以你就不会在事上求对错,只会在心上求智慧。心经历一个事情,长一个智慧,经历了所有的智慧,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缘起,都是没有自性的,也都是没有本质的。没有本质,还评价它干什么?

        当你的心里拥有智慧的时候,你能够观察到一切事情的破解之门,而这个破解之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对治,而是分解,是对于万事万物,一切现象,一切人事生起、运行,它的轨则的了解。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皆是智慧可以解决掉的。

        以智慧为核心,一切人、事、物都围绕着智慧的时候,那么人、事、物之间在缘起缘灭当中,会自我运行、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这样,人、事、物就变成你生命的一个外在,而不是你生命的主体。当你生命的主体是以真理为判断标准,并不是以人我、是非、得失去看的时候,它就是平衡的。所以万物万事悠然自得,你的心可以驾驭一切事情,而无所得的心能够成就一切事情的无量妙用。无量妙用之所以成就,是因为没有障碍。你所掌握的智慧和你所经历的人事是匹配的。甚至,你的智慧是超越它的。热汤浇雪,对你的生命来说,你是热水。我们要培养自己生命的热度,就是智慧。智慧如火,烦恼如柴,我们要转烦恼为智慧。我们经历一个事情,因为我们的见地不同,对生命的看法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生命答案和启示。如果你以佛法为背景,你可以先知先觉,以出世的决心而做入世的事业。在理和事之间,你都念念无动迁,念念常相应,念念生命有主人。这个念念就都是光明。在光明的前面,黑暗无处可藏,所以一切了然于心。

        理事无碍是基于真空观的发展,是以心为本体,在客观的理事当中去,自在地畅游。所有的人生问题对于你来说都不是问题。你不仅关注到这一生,你还会关注到未来的一生。那么你也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你有可能创造一个世界,叫作极乐世界,供大家居住。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是理事无碍积累了无量功德,生生世世的增上与毗卢遮那佛无二无别。那么这个境界我们就叫作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是《华严经》的核心,它是华严三观的集大成者。

        我们现在的下手处是在真空观,我们现在活的状态在事法界,只有事,所有的都是对立的、纷扰的。四法界、三观概括了我们与毗卢遮那佛真实、圆满、清净的生命无量安乐的境界之间,必然要经历的生命历程和生命境界。

        所以我们要想了解因门六义,就要知道因门六义是事事无碍法界这种甚深智慧观察的本体和来源。这个就是说,每一种智慧,都有它不同的起点。以整个宇宙为背景,就叫作海印三昧的毗卢遮那佛所入的定,所以叫作光明遍照。在这个光明遍照的心里面,才有事事无碍的法界。而事事无碍的法界是佛智当中流露出来的。但是,这不代表众生不能够理解,我们理解加我们的行动,就叫作知行合一。当毗卢遮那佛将他所体证到的甚深的智慧生命描述给我们的时候,那里就是我们生命的智慧,就是我们生命未来的努力方向。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是每一个学佛者的最高理想。

        我们现在认清楚四法界,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向着真空观去净化自己的生命,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下手处。所以从华严三观来讲,事事无碍是独立存在的原则与标准。而理事无碍和真空观,是我们的未来以及当下下手的地方。三者有联系,但是也独立地存在。

人的感受是

最重要的生命表现、生命特征。

然而,

我们平常对于感受的思维,

是颠倒的。


当你的心能够定下来,

这一切就会像落入生命大海的片片雪花,

就不会结冰;

它就被我们生命的本体所消融,

融入我们的生命。


老鼠会算卦,

被猫逮;

人要追求幸福,

却在违背着幸福,

逃避着幸福。

这一切都是非理作意,

也就是分别、妄想产生的。


我们的心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功德,

犹如水一样。

生命静下来的时候就会生慧,

自我的净化功能就会产生。

生命会变得充满了质感。


万物万事悠然自得,

你的心可以驾驭一切事情,

无所得的心能够成就一切事情的无量妙用。

无量妙用之所以成就,

是因为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