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这次为什么要学习华严?是因为华严它能契合这个时代人类在一个地球村的因缘下如何去修行的问题。这次讲经只是种种子,回去以后才是大家真正修行的开始。这次刚好有录像还有录音,我想大家肯定还是有兴趣再去学,回去对照经典,对照各大祖师的注解,你学习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前行,每次遵照前行的轨则,你的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
《华严经》的科判,我们昨天概要地讲了一下,因为《华严经》太大,不便于摄持,五十二个阶位五十三参内容很多,前后也不好对照,这个科判就是给大家一种方便。四法界讲了,十玄门这次从理论上没怎么讲,但是从理解的角度讲了很多。因为十玄门如果从经典上讲,讲着讲着就走向了学术,会觉得苦涩,会成为一种障碍,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未来自己用功的地方。十玄门实际上就是事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有三十观,最后一观就是普融无碍观。在《华严经》当中,它是用两个方法去探究事事无碍法界的真相以及它的变化法则,一个是十法数,一个就是十玄门。
背诵阵列,《普贤行愿品》大家一定要背下来。现在讲一下《摄义》和《回向文》。
《摄义》
一念信心即相应,
开启无量普贤行,
圆融解行证圆满,
恢恢法界无尽心!
从因向果种子力,
悲智总持方便成,
理事浩眇宇宙界,
重重无尽毗卢性!
如来藏性唯明觉,
秘咒不密本真心,
万行由誓一摄尽,
福智回向遍时空!
《摄义》偈颂部分:“一念信心即相应,开启无量普贤行,圆融解行证圆满,恢恢法界无尽心。”这实际上说的是普贤行,普贤行贯穿了《华严经》的始终。“大方广佛华严”在我们的理解当中就是普贤。“大方广”就是广大圆满的意思,“佛华严”就是贤善的意思;一个是真理,一个是人格,它们合二为一显现出佛陀的体、相、用。它是按照信、解、行、证,就是信佛、解佛、行佛、证佛的次第排列的,它就是《华严经》的一个纲领。这句话就是一个浓缩,以便于我们了解《华严经》的宗旨,了解《华严经》的构建,就是一个结构图。
“从因向果种子力,悲智总持方便成,理事浩渺宇宙界,重重无尽毗卢性。”这个“因”大家一定要知道,就是因门六义。我们现在有因门六义,我们未来一定能成就。这里说的是如何成就,首先你要有种子的力量,你了解了因,了解了因门六义,你就有了种子的力量。“悲智总持方便成”,悲智总持是什么?是普贤菩萨的秘号,他秘密的名字,也就是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的悲智双运。你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心,这两个是同时具足的。这两个你如何兑现?要有方便才成。我们现在为什么做很多的事情呢?就是方便,包括我们的背诵、功课,这些都是方便。“理事浩渺宇宙界”,因为你明白了理论,也明白了方法,你用普贤菩萨的精神去实践了,就可以达到理事无碍的法界,理事浩渺就是第三观。前面“从因向果种子力,悲智总持方便成”这两个加起来是真空观,“重重无尽毗卢性”是事事无碍观。我们在实践的时候,首先从事法界起步,用因果用种子,从事法界当中扎根,成长在真空界,真空界也离不开悲智总持。“悲智总持”就是普贤,就是实践的精神。所以第一句“从因向果种子力”这就说的事法界,第二句就说的理法界,第三句就是理事无碍法界,第四个是事事无碍法界。这里把四法界和三观再强调一下,这也是我们讲过的。
“如来藏性唯明觉,秘咒不密本真心,万行由誓一摄尽,福智回向遍时空。”这就是我们的志向,我们要立志,我们立志的根本是因为我们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有明觉,能知道善恶,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志向,我们不能忘了这个一念心。如果没有这个一念心,我们所有的誓言都不能够成立。“秘咒不密本真心”,这是说华严的秘意就像一个咒语,但是道契密码,它又不是密不可知,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现前的这一念明觉叫“始觉”,你发现了它就能觉。我们依靠的就是摄持了无量意的佛陀,佛陀并不秘。说佛陀犹如秘咒,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始觉;我们了解始觉的话,就是我们本真的心。“万行由誓一摄尽”,因为心不可见,要起万行,但是万行又太庞大,用我们的志向就能够把我们一切的万行统摄起来而不失宗旨。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有内在深刻的发心的,不是光做事。光做事,事是分散的,事越做越看不到宗旨,最后会失去理,事能够遮理。但是因为我们有誓言,要发志向,要立志,要做的这些事情才能成立,两者才能互相联系起来。“万行由誓一摄尽”,你就成就了。“福智回向遍时空”,你成就以后你的福智遍满时空,不仅是自己享受生命,教化众生,而且要尽可能把自己的福报和智慧与众生分享的。
那么我们就是用这三个偈子把这次的教学或者说我们觉得《华严经》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总结出来了,以便于大家回去再学习。因为那个课还是很复杂庞大,过一段时间你就忘了,有这三个偈子你看一看,再回想一下讲课的内容,这样子重点就不会散掉。
接下来是回向偈:“真实秘密境,甘露谛实语,悲智总持义,皈命秘密乘。”
《回向文》
真实秘密境,
甘露谛实语,
悲智总持义,
皈命秘密乘。
圆悟诸心要,
圆融诸所行,
圆满诸所愿,
圆教难思议。
多生多劫缘,
六界圆具身,
若不修善法,
余事俱无益。
逼迫不自由,
不安苦人生,
若知佛正法,
无人不希求。
志乐实践道,
深信佛密语。
咒乘摄甘露,
一生成大利。
善知识大恩,
善因缘难遇,
善依诸教诫,
善巧识自心。
虚空难思议,
佛密难思议!
发心难思议,
自性难思议。
顶礼如母诸有情!
回向皆入总持义。
我们说《华严经》是一个秘密,是一个很真实的境界,叫作佛陀的境界。这种境界,佛陀用他的慈悲,用他的甘露语言,用他的现证实相的真谛把它讲出来,就是《华严经》。第一句“真实秘密境”是指的华严境界,第二个“甘露谛实语”指《华严经》,第三个“悲智总持义”指普贤菩萨,悲智总持。华严再浓缩,就是用普贤菩萨可以浓缩《华严经》的力量。第四句“皈命秘密乘”,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要和华严境界、《华严经》乃至于普贤菩萨合二为一,把自己的一切要交出来。
“依师教堪能”,如果没有师父教是不行的。你看《华严经》最后的宗旨,善财童子都是有师父的人,不是善财童子厉害,而是他的师父厉害,最终所有的师父都归到释迦牟尼佛。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师父,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华严经》,我们也就不知道了。
“圆悟诸心要,圆融诸所行,圆满诸所愿,圆教难思议”。我们对《华严经》这种教言,认为它是最圆满和最圆融的,我们要以最高的见地去领悟它的心要,所以学习了《华严经》,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圆悟。不管是在哪个层面,教与教的关系,还有与我们志向的关系,都要圆。那么“圆融诸所行”,你在《华严经》的框架中,看到五教的存在,可以选择你的一个行法。你要有一个主要的行法,可是对其他的行法要圆融。如果是以出离为目标,它也不是小,但它是一个根本,在佛教当中也是一个基础,也是很殊胜的。但是你要是从华严的境界,从第三观开始起行,也是可能的,但是关键就看自己欢喜从哪个地方发行。不管你从哪个地方发行,你对其他与这个的关系都要很圆融,特别是在生活中。这是华严本身的精神,所以佛陀才不怕提出五教,并将五教融为一炉,因为五教是不同的阶段。问题是,如果你不提五教,就只能在一个阶段里面永远出不来。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晚年特别地一再地给弟子交待,“你们要注意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说了三时教?因为从契机的部分,有些因缘还不到”。所以佛陀说:“我说了的法是我手上拿的树叶,我没说的法就是大地上面所有树的树叶。”他的另外一个秘意就是告诉你们:要多留心。佛陀出世,他当然是想让更多的人解脱生死,或者说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一个解脱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出家,但是佛陀更大的希望是想让大家成佛。只有很多的人去学佛,很多的人成就解脱的果,才会有一个人、两个人成佛。但是佛陀最希望的应该是让人成佛,成佛才能满他的愿。我们要了解到这中间的辩证关系,并不是说佛陀就想让人成佛,而否定了出家人或者说出家的意义以及断生死的意义,解脱和成佛这两个都同样重要。当然也不是说人人没有成佛的份。如果反过来说,你只能出生死,那我们要问,“如果人只能出生死,佛陀怎么成的佛?”就是要把这个弄清楚,圆融很重要。
“多生多劫缘,六界圆具身,若不修善法,余事俱无益。”这就是观察缘起,一切法皆是因缘起。我们要珍惜人身,我们这一生能够得到一个人身,不知道过去世修了多少善业,经历了多少挫折,所以我们要珍惜。“六界圆具身”,这个“六界”就是佛教一再强调的人的殊胜。我们人能打坐,由地水火风空和合而成,可以用智慧让我们的身体平衡,所以人类是可以放下自己的烦恼的,而其他的众生没有办法。我们这个身体非常精妙,它也许不如苍蝇的眼睛功能那么强,可是心是任何其他物种都不能比的。
要把人身用好,不仅仅是心,人体的结构也是最合适的黄金比例。在所有的结构当中,它甚至比宇宙的结构还要美妙。宇宙之间,来去往复,互相相撞,还有互相的对立,但是人的身体不是这样,它收放自如。所以,如果这个身体不能够发挥作用就太可惜。最直接的一个例子,你如果会打坐,如果会盘腿,一切皆变成可能。你可能有病,可能心情不好,可能外在还有很多因缘,可能也有命运的限制,可是你一打坐,心清净下来以后,至诚忏悔;至诚的发心,还没有来的福报就会聚集。更重要的是,人能和佛沟通。可是你如果不会打坐,就没有办法和佛保持一个沟通。
理论说得再好,不修行就不懂佛法,也用不上。如果学了一辈子佛,最后觉得佛教就是一套一套的,那他永远进不了门。因为他不知道佛教打坐的妙用。他们一看打坐,就认为“你连字都不识,还打坐,这个佛教真不知道是搞什么名堂?”就会陷入到自我,永远不知道佛教的风景。这是因为他身体的功能没开发,不是他这个人有问题,是因为他有一个资源没用上,浪费了。“若不修善法,余事俱无益”,是说如果不修善法,其他的事情会没有意义。
“逼迫不自由,不安苦人生,若知佛正法,无人不希求。”我们要志向让更多的人分享佛法。佛法太简单了,可是很多人就是没有因缘,在这个苦的人生当中,以苦入苦,没有一点点的机会来改善提升自己,获得安乐。
“志乐实践道,深信佛密语。咒乘摄甘露,一生成大利。”这是在说方便。在佛陀的方便中,有一生能够成就的法门,但是它一定需要我们有很大的智慧和发心,也不是凭空来的,就是要有方便。在这里列出来,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在佛门有这种法,它不是迷信,是一种实践的方法,这是佛陀很密意地对某些资源的利用。法界有无尽的法性可以开发,就看我们能不能了解原理?能不能开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到没到这个地步?如果没有,先要从发心上修。佛法有这个方便,但是它也有它的规矩,我们应该在规矩下去修行。这就是华严的核心密意,这就是甘露的总集。甘露再去把它汇集一下,就变成了醍酮。
再说外在的因缘:“善知识大恩,善因缘难遇,善依诸教诫,善巧识自心。”这四个善非常重要,是我们修行能不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是要有善知识的恩德,二是要有善因和善缘,要自己去开拓,不是等来的,就是要有信心。你得到善知识和善因缘,你还要有规矩,你要善巧地了解这个规矩,同时你还要善巧地了解自己的心。当你外在的这些资源都得到了,一定要对自己的心善巧地用。这个心有两面性,就好像你想要抓蛇就要抓七寸,也就是直接和心对话;你抓蛇如果不会抓七寸,一定会出很大的麻烦,所以善巧很重要。
“虚空难思议,佛密难思议!发心难思议,自性难思议。”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秘密不可思议的解脱。魔术师的很多变化不可思议,有的并不是障眼法,他们有时真的可以把法性利用出来。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种实践,甚至到现在都保留着,但它都是秘密的传承。但这些只是法性,不代表你会用法性,就了解自性,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虚空本来也不可思议,我们就是面对面地看虚空,你看着看着就不一样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不可思议,我们都是被现象所迷惑。
“佛密难思议”,就是佛的密意很难思议。佛对诸法善巧的密意,还有佛发心成佛,以及成就后度化众生,这一切的功德都真的是不可思议。可是,难道我们就没有这种功德或者这种功能吗?实际上我们一直有,但是因为没有发心它就不显,是我执把我们这些神通妙用给障住了。要想开发它,就是要有发心。我们的发心也不可思议,可能我们只发了一个心,可是在影响着其他人。所以我们大家要从发心上去修行。
发心是始觉,自性是本觉,这两个不可思议加起来,再加上虚空的不可思议,就是佛的不可思议。同时自性就是自证觉世界,虚空就是器世界,发心会和一切事情发生联系,就是眷属世界。这当中,“虚空难思议”就是诸法缘起的力量;“自性难思议”就是佛的加持的力量;“发心难思议”自己的功德力量,以这三种力量来了解成佛,乃至于成就成佛。
最后是一个总说:“顶礼如母诸有情!回向皆入总持义。”我们了解《华严经》,最后无非是发起菩萨道。菩萨道如何发起?我们要经常如此的思维,要思维母亲的恩德。从无始劫的时空以来,所有的众生都和我们有甚深的恩德的关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成就,也是这个情感的力量,或者说就是大家互相成就的力量。所以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菩提者属于众生,应向众生去求,要为众生服务。因为众生是我们真正的灾难的消除者,福报的给予者,智慧的成就者,伴随我们的人。要用赤子对母亲的情怀,去顶礼。我们这一切皆回向总持。在我们凡夫位回向两个总持,一个回向众生,一个回向佛道。在佛位,每一个台阶都不一样。佛位是纯粹的,他一切皆是回向。在菩萨位跃上一个台阶,上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回向就在下化众生。他下面的所有的都是众生,这个都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后就是法界总持——毗卢遮那。
给大家讲这些也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够有所帮助就好。如果不理解也不要执着,诵持《普贤行愿品》就够了,我们就会一切圆满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