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十五章 普贤行愿品——积累你成佛的资粮|《生命的艺术①: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作者:释如孝
介绍:我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需要不断地模拟,我们内心的善根才能够碰到缘,我们的佛性才能够不断地得到雨露的滋润,这将会变成一种生活模式。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十五章 普贤行愿品


        佛陀宣讲《华严经》,一共经过了七处九会才全部宣讲完毕,其中在普光明殿曾经有过三次集会——第二会、第七会和第八会。第二会,佛陀足底放光。第七会,毗卢遮那佛为会主,眉间和口中同时放光,光照文殊菩萨的顶和普贤菩萨的口。第七会说到了等觉妙觉、《普贤行愿品》和《如来出现品》等。《如来出现品》也叫作《如来性起品》,如来性起者唯是大悲。这个光在第八会还在发生作用,第八会是普贤菩萨来说法。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普光明殿非常重要。

        普光明殿就是一种普光明藏,就在人间。人间的开始是从行开始的,所以佛陀足底放光到他的圆满,这时候三圣合一。三圣就是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放光,文殊菩萨来光明遍照,法界清净就是指他的理性,这时候光照普贤菩萨的口,由普贤菩萨来宣说他们三圣合一的境界。在普光明殿中,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的两百问,实际上就是一切问。“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可谓是举一答十。

        华严第八会是普贤的始终行;第九会在祇陀园林,是普贤的利物行,纯粹的利物。所以第七会、第八会非常重要,它和前面的第二会遥相呼应。第二会是真正的开始,第一会只是佛陀在成佛的当下,显现出过去无量的因缘,显现出无量的普贤行。佛陀过去的无量行,都是由无量的天龙鬼神表示的。佛陀现在所说的法就是我们众生要修的法,那就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这些就更是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行愿有普贤光明,在人间来说,集结而成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善男子,若欲成就如来无尽的功德庄严,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真正地做到了这些,所以毗卢遮那佛就请普贤菩萨来自己说自己所走的路,他放的这个光和他所产生的果。用这个果来证明他的行是正确的,用三圣合一来做证明。

        一切法都在万行当中,可是一切法没有结果,所以毗卢遮那佛没有办法放光入我们的口,我们口中所说出来的就不能成为普贤十大行。文殊菩萨的空性,对我们是方便,但我们也没有办法运用,所以我们都是执实地行。执实地行,实际上就是每一段每一段的生起结束,它们没有关系;每一段只是对自己这一段目标的产生和结果负责任,和前面后面都没有关系。这就产生了矛盾,所以走着走着就没有了结果,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身在何处。三圣合一非常重要,但是一切行又都是普贤的光明藏,只有普贤菩萨是成立的。我们每一个当下的佛性是真实的,可是我们不知道。就是天天守着佛也不知道,非常冤枉,也非常的可怜。而人生中我们经历过很多春夏秋冬,但是成为我们的一种障碍,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一种庄严。

        为什么会成为障碍呢?每一个春夏秋冬过去,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不是增加了。所以《普贤行愿品》在世俗的果报当中,它有长寿的功德。当年佛教界几个长寿的大德都是诵《普贤行愿品》。本焕老和尚一生就是诵《普贤行愿品》,一百多岁还是常诵不断,每天早上起来六遍。梦参老和尚今年也是百岁了,也是诵《普贤行愿品》,所以诵这个经的人都有长寿的功德和果报。这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不需要自己再去创造功德,把佛的拿来用就可以了。这就叫作不可思议的法门,这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按照世俗来说长寿是一种福报,可是对于修行人来说,他的长寿是要更加地积累资粮。长寿这种功德对于修行人来讲,是要让他的一生完成无量生的资粮累积,或者利益他人的事业的圆满,这就是改变缘起了。

        生死可怕,但我们并不怕死,而是怕太浪费时间。你这一死,再一生没有二十年,身心不能够成熟,不能够成为一个法器;再没有二十年,自我的知见——这一生脑细胞建立的一个程序,不能够完善。一个人大概在四十岁的时候,随着他的阅历,世俗谛和出世间的智慧才慢慢地接近于成熟,才堪能在佛法当中有自己的体验,才有这样的基础,所以是太浪费时间。因为隔阴之迷,我们又不知道打闲岔打到哪里去了。生生世世岔路太多,所以我们要求长寿,这样子就非常有意义。

        世间的生活,就像月亮,从初一开始,到十五的时候圆满,到三十的时候又成了黑暗。生命周期在最黑暗的时候落下了帷幕。我们小时候就是初一,就像一个宝贝一样,无量的人捧着,我们不用担心任何的事情。父母为我们准备好好的,整个社会也为我们准备好学校,我们就只需要不断地成长,活在生命的一个增上上面,走在一个上台阶的路上。等到长大了,走出学校,随着社会资源的对接,父母亲朋好友的帮助,我们到了四十岁左右,在世间就达到了一个人生的巅峰。

        如果三十五岁、四十岁你还在世间没有达到一个你所想要的,或者在外相上你还没有什么能够安身立命的,那么越往后就越难,因为福报不足。如果你四五十岁还没有取得一定自己所需求的,那后面发展就很难,因为自然的规律,五十岁以后是要走形而上的路,要问天命的,要问一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我们六十岁了再去上大学,上出来也没前途了,这是自然的法则。时间就是人间的不可违背的法则。一般来讲,我们在四十多岁如果成功了,后面一定是成功的。如果到四十多岁还没成功,那就很难了。总之四十多岁就是人生的“十五”,就是最圆满的时候,在这之后只能是减的,不可能加,这就是世间人的生活。

        当然了,因为这时候发展起来的一些东西,基本上都不是生命的答案,都是世间的答案,对于生的一个答案。这时候我们会忘记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我们的身体会一直好下去,觉得我们的父母也会一直健康下去,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在这之后,外在的因缘会不断地变化,这时候娑婆世界就显出来了。外境显出来,内心也会显出来,屋漏就会逢到连阴雨,双重夹击。

        所以就不断地消耗我们的圆满。到最不堪忍受的时候,最病苦不堪的时候,意外接连不断,最大的意外就是死亡也跟着来了,趁火打劫,这是最黑暗的时候。

        人生从现象上是苦的,但是从本质上不是这样,除非你拥有光明藏,拥有觉性。我们一切的努力,就是想要超越这些自然而有,实际上本质没有外在的起起落落。我们如果能够洞察就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在精神领域有所探索的人,他晚年的生活不是这样。这个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要在精神方面有所开发的人,他一定开始就是有觉照的,他早早地就为他的生命做打算。他可以拥有世间的名利,但他在做着更大的一种储备。有关生活,有关文明,有关身心的保养,他都是早早就留心。

        中国古代物质条件很差,自然考验很大,医学也不发达,那些能够长寿的人,不一定是生来很健康的人,有些是生来很病弱的人。这种病让他一次次地吃苦头,他就对人生的态度很小心,他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勤奋地学习、锻炼,他走向了一条修行的路。所以,能够长命百岁的人,你会发现他都有着不同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心路历程。最长寿的人是孙思邈,孙思邈实际上就是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他就很努力地去向自己探讨。他曾经一个人在太白山住了四十年,他就有这么大的勇气去探索生命。这就是一个修行人内心不断地激发,转逆缘为道缘。

        一个修行人不能够落在外相上、道理上,而是要跟自己真实地对话。你要有一个目标,哪怕是你要追求长寿,它也会成为一种修行的助缘,它会让你遵循法则,会低下头,会认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世间的法则当中有很多的逆缘,是很多人不堪面对,不敢面对,不想面对的,每天祈祷着“我什么都要好,什么都不要不好,我的子女要好,我也要好,什么什么都要好”,最不愿意面对不好。实际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自己,你不要拒绝这些现象的产生,因为这些现象就是你所想要的,它来帮你完成。

        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教育说服自己。生老病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洞察,提前的洞察。你要看到生命的这种现象,你要多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去处理,那么虽然是同样的人生的路,就会变得不一样。因为你不是对抗或者逃避,你是面对。和疾病为伴,很感恩它;和不幸为伴,去学习;和内心为伴,不再害怕孤独。有话给自己讲,不给别人讲,自己的苦和乐也不足以对别人讲。你乐了别人听到了嫉妒;你诉苦是给别人倒垃圾,都不合适。

        所以说面对不同的状况,每个人的处理手法是不一样的。乐的事情也不一定永远是乐,开始感觉很乐的事情,后来可能会变成很苦。当我们把一个东西扔向高空的时候,它一定会掉下来。很多事情不是朝着我们相反的方向在运作的。所以我们保持平常心,你可以拥有很多,但是你不能认为这就是你所想要的,那个只能够伴随你的生命一段时间,没有办法给你带来永恒的保证。就像这位行人一样,他的同伴也不能够伴随他一生;他的事业,在某种因缘下虽然还是他的,虽然他的生命也存在,但也不能和他长伴。因缘决定每一个人去哪里,做什么。可是你的心是自由的,可以不被境界所转,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上面能够明白一分,那你在生命当中就能自由十分。

        当你把自己的心看舒服的时候,外在再混乱,你都觉得还是很美好,甚至你还可以再去为已有的美好做某一种更好的升级。所以当自己没有看清楚的时候,尽量少说,如果想说先给自己说,有话给自己讲,修行人更是这样。如果你有见地,就用你的见地去对你的语言做剖析,但是你要安下心、安下身。如果你身心不安,又如何修行啊?如果你不能够说服自己,你在生命当中碰到什么样的境界,也都不能够让你安心。我们会看到那些成功的人,到最后也觉得百无聊赖,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状况真的是很平常,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天天在发生。我们也不要因为这些现象产生情绪变化,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再用面对它的经验去创造它。

        这就是《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的:如果要创造,我们平常必须要按照这种种的方法去应事待人,要有对如来、对这种功德的如实了解。我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需要不断地模拟,我们内心的善根才能够碰到缘,我们的佛性才能够不断地得到雨露的滋润,这将会变成一种生活模式。

        所以我们的心里面要有光明,我们的身要学会礼敬。不仅仅是礼敬,而且要知道为什么礼敬,这个更重要。我们看到很多人,平常的时候不拜佛;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想拜佛;一看到很多人来了,就在大家面前不断地拜佛,不断地拜,很有意思。不是有行为就是好的,而是行为需要理由。当我们的发心到了某种程度,没有行为不足以表达。表达了以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会更加的深。所以我们很感谢诸佛菩萨能够接受我们的礼敬供养,因为他们让我们的生命周流不息。不是诸佛需要礼拜,诸佛无论我们拜与不拜,他都是快乐的。不是有人拜了,佛就很高兴;不是有人成为佛陀的弟子了,佛陀就很高兴,佛陀更关注本质。如果这个人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那么佛陀就很高兴,就满了佛陀的愿,佛陀的慈悲智慧也得到了帮助别人的一个因缘,佛陀会很欢喜、很欣慰。所以佛陀对众生也很感恩,就是这样的一种互相感恩。

        在那个曼陀罗里面,四大菩萨供养佛陀,佛陀受用以后很欢喜,从心间放出无量的光明,化现出无限的菩萨所希望的东西,供养四大菩萨。法界都是互相的,没有永久的受者。我们大可以去了解,布施波罗蜜只是沟通的一种渠道,经过这种置换,不净的变成净的了,净的就变得更加柔软了。所以普贤十大愿王所展示的每一个境界,就是我们在不同的境界、因缘下和人、事、法性所做所行的处理办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普贤菩萨的《普贤行愿品》,每一个境界都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甚至我们诵了那么多,每一次自己的感受也不一样。如果每次的感受一样,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虽然我们每天还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们每天对生活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人不是石头,有没有人感觉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它不可能拒绝光明的。虽然我们天天在面对光明,可是我们永远是不会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命不会老,更不会死,它有着它新陈代谢的能力。它换一换是可以的,从这个缘到那个缘上,它怎么会消失呢?但它不消失,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是不变的、永恒的。

        真如是随缘变的,因为它也无自性。可是它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它的光明不会丢失,这就是它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睡了一觉起来以后,会不会傻掉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傻掉,有可能这只是一种病,它还会恢复的。婴儿不会说话,你说他有没有觉知的力量?他就知道他要吃什么,到哪里找。婴儿吃奶,闭着眼睛都知道在哪里,非常不可思议。

        我们内在的光明、自性从来没有变过。我们在梦中知道不知道?你说不知道,可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你还是知道。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境界,你知道吗?你还是不能知道。佛性是你想舍也舍不掉的。很多人觉得我有办法,再苦也经不住我一个办法,大家都知道那个办法是什么,可是你没有办法让自己不知道痛,你把自己放在那里,只会痛得更深,更没有解。本来苦的时候,你还能有个休息的时候,而现在你让自己处于永远不休息的苦。

        实际上这样的错误,我们每天都在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财色名食非常好,却不知道在那个同时发生了不好,等想回头的时候就回不了了。如果能够回头,那就说明有后悔药了,多少钱都有人买。但是很可惜,那一定是骗人的。他要有那个还用发财吗?不用了,他想要什么都有。但是因为人类是一个社会,有人卖什么就一定有人买什么,它是非常奇妙的,一切都从“空”中来的。

        普贤菩萨的一切都从发心来,在每一个事情当中都不忘自己的初心,都知道该做什么。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境界,他都能够让光明连成一片。所以普贤菩萨所经历的境界,有外在的,还有碰到外在境界如何应对的。普贤菩萨在《净行品》当中,大概有一百四十一条的愿,喝水他也有决心,这个决心从哪里发?他是缘于众生而发——我喝的这个水很甘甜,身心饥渴顿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这种安乐的境界;这条路修得这么好,非常感恩修路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走在这条大道上,不要走在崎岖的小道上。念念不忘众生,早上醒来,希望众生智觉能够从定中出来,普照十方世界;乃至于上厕所都是这样,希望众生在当下能够去除掉贪嗔痴的恶法……他碰到每一个事情都有他的决心,都是希望与众生分享。

        他的生活当中,我们先不用想他对众生到底有没有帮助,但他这一颗善心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光明的载体,他就这么样的会生活。他从来没有看到一朵花就想“这是我的,你们大家不要来拿,不要拿走”。他看到一朵花,“谁需要我赶紧给他,只要他们能够欢喜,那该多好”,他就是这样。他把花给人了,他手上还有余香,他心里有一朵更好的花,这个花就复制了,大家都能用。乃至于礼敬也是这样的,他与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佛,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磕头,他是带着心磕头的。我们不能把心丢掉,要有发现自己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要把它用出来,要用心。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最微细的事情当中才看出我们的体贴。我们这句话说出去了,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要观察,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觉性。他是这样子如此地用心,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用心不是“小心”,是“大心”。

        他用一念能够普入三世,所以在前行,他有七支,都是成熟自己的法门。礼敬、赞叹、说佛的好话。佛不需要他说好话,因为佛确实有那些美好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佛陀的美好品质和愿望的话,真的是很想与人分享,就犹如父母对我们的无私感念一样,一定会念念不忘。心里念念不忘,嘴里不小心就说出来了。如果你要直接说,那就更好。心里有,嘴上说,那就是身口意合一。我们会真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足的 时候,就获得了成长的力量,就会用智慧面对我们的过去做总结。从那个事情当中把自己抽离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忘了过去。忏悔是智慧的想法,而不是情绪的泛滥,不是懊悔、懊恼,它也成了普贤菩萨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能够完整地重新开始自己。

        我们会发现,法界所拥有的一切的财富,乃至于这个世界的成就,都有着佛陀的参与,甚至就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来的。在我们关中地区,柿子树很多。大家看到这院子里有很多的柿子树,每一年柿子树成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懂得自古相传的规矩,要给树上的喜鹊、乌鸦、麻雀留几个柿子,不能全部摘掉。就是很感恩,感恩这么多的因缘。一个物种的产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都应该让它延续下去。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爱惜这棵树,为它松松土,施施肥,要感恩它。

        大地是有信用的,你给它施了肥它就给你回报。供养是上供下施,我们要和一切的美好存在发生互动。如果我们不能够互动,我们的生命自己就会抑制,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而不仅仅是送个礼那么简单。特别是人和人的供养,一定要发清净心,不要有什么目的,更不要有什么我执,特别是对于三宝的恩德,那是生生世世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想,那它就成为一种无漏的因,成为我们成佛的一种福报、资粮。

        要以欢喜心、无我心去做,发菩提心,为了成佛利益众生的心而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殊胜的、无漏的资粮。我们要请佛住世,要请佛转法轮。法以因缘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最起码还要有父母的缘,我们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它是自然的法性。所以我们对于父母也应该主动一些,要请他们转法轮。转什么法轮?世间的法轮。问一问父母的历史,问一问家族的历史,要多亲近要多关心,在这个当中要互相的成长,这就是转法轮。法轮一转我们的无明就会破除。佛陀住世就犹如我们的父母住世一样,我们从各个层面都会有一个依靠,大树底下好歇凉。

        佛陀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哪里都是安乐的,佛陀不是说一定要住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我们的需要佛陀才出世的。在因地,佛陀是为了满足菩提愿而入世,佛陀乘愿而来也要有缘。释迦牟尼佛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着无量无边的因缘。他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曾经舍身利益众生的战场。常随佛学,佛在,我们才能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菩提者属于众生。一个人要成就也要承侍无量的诸佛,无量的诸佛就在人间,要看每一个人如佛一样,要恭敬,要赞叹,要尊重。这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佛,我们才能看到每一个人都如佛一样的美好。

        普皆回向,与一切众生分享,分享本身就是一个法门。要回小向大,如果我们现在发心很小,就要让它改变方向,要发大菩提心。因为大菩提心威德广大,它是现前兑现,拿来就用的。这个菩提心不仅仅是利益别人,我们也是别人的一分子,我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益者,要回因向果,回善向无漏,我们做了善事,要把它作为成佛的因,而不是希求世间的一个善因善缘,那样的话,我们蓄积的能量没有产生多少扩容就用掉了,那会很浪费。

        这就是普贤十大愿王,从中又可以分出前行七支。前行七支通于一切境界,通于一切人、一切事,要以这种原则去处事、做事、修行。在与佛的相处,请转法轮、恒顺众生、常随佛学、普皆回向,这个当中就包括了我们所有菩提道上的每一人、每一事,也包括了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那么这一切都圆满了,我们就叫作资粮也圆满了,就成佛了。成佛以后才是究竟的利他,就好像佛陀2500年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之后的众生就很有福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有这样殊胜的法,在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我们按照普贤行愿的这种境界修法,发心去修,在我们现生都会产生很大的果报,这个就是功德九分。九分不可思议、附加的一种惊喜,当然成佛以后这种力量就更强了,他能够转缘。我们现在还是随顺地利益众生,不是自然的利益众生。所以《普贤行愿品》我们每天要如此的去念,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就好像我们每天做一个事情就得到一点成就一样,你念一遍就增加了很多命运的筹码。所以有空要多念,不要打妄想,很多事情不是很重要,要把工夫下在禅修上面,要下很多年很多年的工夫。在这个《普贤行愿品》当下发心,当下就收果,我们有大发心,收的果就成倍的增长,收得更快。我们不需要再发很大的心,经历很多的磨难,只收一个小小的果,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这就是法门的殊胜。

        我们老是自以为是,不知道运用诸佛走过的路,所以走过很多很多的弯路、冤枉路,还是不相信诸佛。说不相信,又什么事还是听佛的,可是自己还是有一套,所以我们在佛法当中不要耍小聪明。你如果不能够直心去修行,一定自己吃亏,不能把你的身心交出来,就会一直在那里发酵,在发一种霉菌的酵。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资源,就好像阳光、空气、雨露一样,它不需要付费,你拿来就好,佛陀不跟你上税,你要多少佛陀只是觉得你拿去的太少,他想多给你一点,就像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他确实是拥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和心量,他没做到一定不会这样子。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我们一定也会发现,佛陀确实可以这么做,一定能够做到。但是如果你不敢做,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有另外一面,你就不敢解放自己。《普贤行愿品》都是当下的,都是碰到了就要接到的,不能过去了才说的,不能刻舟求剑,那就不是普贤了。那叫分别,你这个光明没照对地方,时过境迁来不及了。《普贤行愿品》,它是行法。行当中有一种殊胜的行,就是念诵。念诵的窍决,我们也一再地讲,讲了很多,实际上就是不分别,在当下一切都是面对面的,要用心,不是像石头、木头一样的不用心,而是带着觉照的心、放松的心,好像我们真正听一个美妙的音乐一样,你不需要再给它注解。你注解的时候一定是用语言,用自己的感受,实际上这个就把你和它合二为一给障碍住了,但是你也要保证心的放松和专注,不能听一听,说不能想这个境界,那我想一想家里今天做什么菜好不好,那就更错了。它要不即不离,就在当下你去感受自己那颗微妙的心,跃跃欲试的心,想要走的那个心,它要走你不让它走:咱再好好听一听。听着听着,刹那刹那当中你会发现这个定不是修出来的,定本来就是生命中有的。只是因为我们不放松,我们还有一个定可得,所以没有办法入法界大定,而《普贤行愿品》是定慧等持的,它不是说让你的心在一个目标上,可是你每一个目标都是稳定的,那就是定慧等持。

        在清净的稳定心的当下,显现出一切诸法的和谐与圆满。但是我们在这种圆满当中,一切都是当下的,又随着境界往前走,因为万物本来就是动态的。这就是法界大定,念念明觉,念念圆融,念念无作而寂照,这就是法界大定。

        如果我们通过我们的身心能够修出一个定,那一定是造作。它可以成为一种心的力量的支撑,但要想再生起观察慧,那又要去除它。一定会成功,但是会很复杂,特别的复杂,没有宏观的方法。所以《普贤行愿品》作为诸佛的心印,一切都是当下的,是秘密不可思议的,是不假对治的。我们本来就没有病,我们的心没有病,可是我们的身总是不平衡,所以有病。你把心放轻松了,这个心会知道哪里有病,它会自己去平衡地水火风,这就是法界大定。心的本体就是清净,只是因为没有放对地方,它放在执着恶业上,所以这颗心变得需要去稳定。这就是绕弯子,对治你还要吃药,你本来没病,你现在自己把自己折腾病了,还要吃药,虽然这个药把病治了,却留下了它的业,另外一个缘起。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修行很精进,实际上你忙的很多事情都是没必要的。因为你不得要领,你没有对生命宏观的了解,你只是很畏惧,畏惧很多很多的东西,不敢直接面对佛,只能够面对佛陀伸出来的手指指着月亮的这么一个状况。因为我们的内心还是蛮紧张的,佛陀用这个手指指着月亮让我们看,我们就紧紧地抓住佛陀的那个指头,佛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感恩佛陀说得非常对,但是我不敢扔开佛陀的这个手指,我觉得有种悬空的感觉,这就是法执。

        这样子佛陀都没办法,也不敢说破,小孩总哭,给他讲道理也不行,就给他一块糖算了。诸法因缘生,如果这个小孩长大了,知道生命是什么,就算他哭也不会伤心,他内心很清楚这个哭是要干什么,他不是真哭,是哭给别人看的,所以佛陀不会担心。人心太复杂,佛法显得很复杂,实际上佛法是最简單的。真如随缘,佛陀也得随着我们的缘,要不佛陀没办法在人间传法,但是佛陀也不是什么都听人间的,他也有他自己想说的法,那就是《华严经》。当然佛经都有价值,就好像一年级的课本有价值,对大学生却没价值。一年级的课程我们读一遍,就不用再读了,大学的课程我们要读很多遍,意犹未尽,这就是法和法的差别。

        你会在实践当中找到它对应的境,在这个对应的境当中你的实践和理论就结合起来了。所以要在生活当中,去寻找真实的法。生活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这就是诸法当下的显现。因缘果报,法界不可思议的不同的生命体,一心不可见,但它展现出这样的时间、空间。而这样的时间、空间它都是在生活当中的,都是当下的,因为只有在生活当中才是面对面的。虽然宇宙在发生成住坏空,这和我们的生活没关系,知道不知道无所谓,反而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正的修行道场,洒扫应对进退,是真正的菩萨的阶梯。有一法不知,则被一事所惑;不经历一事,永远不知道一法。我们经历无量的事,就是无量的因,无量的缘,无量的境界。

        佛陀为什么要走五十二个菩萨阶梯,他以一念圆融的心来聚集成为报身的理由,因为报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还要结无量的未来缘。他未来成佛以后,还要出现化身,勇敢地去做帮助别人的事业,因为这是他的本怀,他成佛就是要成就化身。化身、报身和法身,他的因都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在当下的结缘当中。我们不能成了佛却和众生无缘,想去度化众生都没有因缘,那我们成了佛好像也没什么作用,空欢喜一场。最真实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修行,一切都从当下的生活当中去行持,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