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十四章 不忘初心——人人皆可修普贤行|《生命的艺术①: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作者:释如孝
介绍:我们的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十四章 不忘初心——人人皆可修普贤行


        我们已经了解,一切诸法是如何周流于法界,一切佛性又是如何随缘不变、辗转增上的,知道了一因二相三观四法界五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门六义,它是解释一切法最深层的东西。

        通过因门六义,一因当中有空——不可思议的本体,再到它的空有两面,再到三观,获得了精密的、对法界相应的、我们能够了解的、对等的方便。通过三观,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知道四法界。再通过对佛陀五教的了解,我们大概知道了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些原理,我们就知道,我们想要的最终成就,不是说有一个方便就可以,最终的成就来源于发心。

        佛陀出现于世有十种甚深的因缘,这些基本上都是情感的力量。而法界是依报,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一个客观的依报,真正的能够为生命创造美好的,是情感的力量。宇宙虽然也存在情感,比如太阳很温暖,它普照大地,照耀着每一个人,但它是无言的,它没有办法让自己回看,更没有办法把这个拿出来给人看,一切都是当下的。而人的精神生命是不一样的,精神生命可以自己观察自己的境界,并且可以与他人分享。这就是自证觉世界为什么那么殊胜,为什么是器世界和眷属世界之主。

        我们看到因无尽、缘无尽、因果无尽,可是从根本上说,这些都叫作缘。如果说有一个最究竟的因的话,它既不是如来藏,也不是罗汉果,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本性。

        我们的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陀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客观规律。就好像钟里面有美妙的声音,可是你不敲,它永远不响。同样,我们每一个境界的凡夫,也有着很美好的品质或者志向,但是不立志,它就永远不出来。

        这造成了两种途径,自然的美好需要我们去发现,为己所用;我们把它表达出来,人格自然升华。所以一切法都是为人类的进步而准备的,如果人类自迷的话,在这个法里面就会步步迷踪,烦恼丛生。

        不知道来处,当然就不知道去处。且不说我们在宇宙当中的生命轨迹,就说我们这一生的生命轨迹,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从哪里来,而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我们死要往哪里去呢?如果死后就彻底不存在了,岂不是也很伤感?如果死后还有的话,那岂不是也很可怕?就好像我们坐上一部电梯,一路看了无限的风光,最后电梯门打开,外面却是悬崖。然后电梯里面伸出一只手,“叭”的一下就把你推了出去,你也不知道怎么办。你会忽然发现,原来很坚定地说没有,可现在怎么还有啊。罗汉就不一样,他就说:“我不受后有,你推不动我,我心无挂碍,你也没有办法。”阎王爷也管不了他了。

        《华严经》是如何宣说的呢?当年如来在菩提场,也就是印度的菩提伽耶金刚座始成正觉,十方一切菩萨皆来聚会,听闻佛陀宣说甚深广大不可思议的妙法,人生的终极真理,以及成就这种庄严的原因。在这个集会当中,普贤菩萨是佛陀的代言人,只有普贤菩萨明白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来参加十方集会的不仅仅有这些菩萨,还有无量无边的天龙、鬼神、山神、海神、风神、雨神,我们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生命形式,皆受如来证悟的光明而没有了时空的概念,一起顿现在第一场的集会当中。然后普贤菩萨就给大家讲述佛陀这种无量无边的境界,无量无边的因,无量无边的果以及庄严。这场集会,只是《华严经》的一个序幕,这个时候佛陀成佛了。

        《华严经》的宣说,一共有七处九会。菩提场是九会的第一会,也是七处的第一个地方。第二会是在普光明殿。普光明殿在什么地方?离现在印度金刚座有三里路,恒河转弯的一个地方。在普光明殿中,无量无边的菩萨集会,佛陀宣讲了十信法门。

        第三会在仞利天。仞利天是我们欲界六天当中地居天的天顶,就在须弥山顶。天上的天人和人间差不多,不过寿命很长,有一千岁。当然,天上的一千年比人间的要长得多,计算单位不一样。就是说,不同的宇宙时空,它的单位值不一样,按照天界的单位来算,寿命有一千岁。佛陀在这里宣说了十住法门。第四次集会,地点在夜摩天天子的宫殿当中,毗卢遮那佛说了十行法门。第五次集会是在兜率天宫,说了十回向法门;第六次集会是在他化天,说了十地法门。

        这六次集会,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人间的菩提场和普光明殿,都在印度,真正的说法是从普光明殿开始,菩提场只是拉开了序幕。经过这五次说法,佛陀圆满宣说了菩萨的五十个阶位的法,到了十地。

        第七会,也就是佛陀第六次演说《华严经》,又回到了人间的普光明殿。在普光明殿,佛陀首先说了等觉妙觉法,之后说了平等因的普贤法和平等果的如来出现性起品法。如果你们大家想看,就看《华严经》的经判,七会圆满的时候刚好是在普光明殿,普光明殿就是契因生果,就在信果生解分。

        普光明殿的第七次集会,也非常不可思议。我们刚刚讲过,第二次集会是在普光明殿,第二次集会的时候佛陀双脚足底放光,遍照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足底放光主要是为了利益那些受苦的众生,因为佛陀足底的光明他们最容易接受得到,特别是地狱、畜生、饿鬼这些恶道的众生,都能以不同的因缘听闻佛陀说法。

        实际上,《华严经》的每一次说法,都是一种大神变。在四个天宫的说法,更是不可思议。那是在大光明藏当中,已经不是用人间的语言在说法了,佛陀自己都已入定。

        第一会普贤菩萨入如来藏三昧,从如来藏三昧中解释我们这个世界的依报正报,因地广大和果地的不可思议。第七会在普光明殿,说等觉妙觉,说平等因果,说普贤行和如来出现。说这个法的时候,佛陀是会主。他再一次放光,放的是眉间的光和口中齿间的光。佛陀在第二会普光明殿说法的时候是足底放光,而第七会佛陀是眉间和口中齿间放光,这些不同的光都有不同的缘起和表不同的法。在第七会普光明殿当中,佛陀放的光是表示要宣讲大经的,佛陀眉间的光就代表了彻底的、不可思议的、究竟的、圆满的智慧的光明。佛陀眉间放的光,灌文殊菩萨的顶;佛陀口中放的光,灌普贤菩萨的口。

        接下来的第八次集会还在同一个地方,普光明殿。在这次说法当中,有一位普慧菩萨,他对于佛陀前面所说的信、解、行、证这些法,发了二百问。这个时候,因为佛陀口中的光明灌了普贤菩萨的口,所以就由普贤菩萨来做会主,来回答。普贤菩萨回答了两千问,问一答十,以表无尽。为什么普贤菩萨能回答呢?因为普贤菩萨始终行菩萨道、普贤道。

        第九会在祇陀园林,就是在印度王舍城旁边的祇树给孤独林,这个地方也是佛教的第一个道场。在这个道场,佛陀宣说的是《入法界品》,在第八会佛陀宣说的是《离世间品》。《离世间品》和《入法界品》,在《华严经》三十九品的组织结构中,虽然只占了其中两品,可是只一个《入法界品》就占了四十卷。

        这是佛陀宣说《华严经》的大概状况,这当中有很深的密意,我们先说第一会。

        第一会,佛陀集会,普贤菩萨入如来藏三昧,非常不可思议。在这个三昧当中,十方世界无量的诸佛、菩萨、一切天神、鬼神都来集会。为什么是普贤菩萨入这个三昧而不是别的菩萨呢?因为佛陀在菩提伽耶成佛,在成佛前的一刹那之间,得了宿命通,他是先得神通后成佛。他看到,无量无边的时间,无量无边的空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陀曾经走过的,没有一个时间不是佛陀曾经行过菩萨道的。在佛陀成佛的刹那,在金刚喻定中,佛陀无量过去世的普贤行都顿现眼前,所以叫作集会。佛陀成佛,一切的过去现前。

        《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是《入法界品》,在我们看来,佛陀好像在说善财童子去学菩萨行而成佛的法门,实际上刚好可以颠倒过来看。这个世界无量的庄严美好都是前人创造的,善财童子想去学习,他跟谁学?也要世间有这些老师才有可能学;而且这些老师要有功德,他也才能学得来。这些老师是什么因缘?实际上,他们是佛陀成佛以后,纯粹利益众生的一种成就。他创造了这些因缘,成佛了以后就展现出这些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佛是已成佛,是老师,所以我们众生想去修行的时候,那些资源才会有。这代表着佛教的传承,而且它一定是和世间对接的。

        我们看到,前面一品是《离世间品》,后面一品是《入法界品》。怎么离了世间还要入法界呢?法界在哪里?我们学了四法界就知道,不管哪一个法界,佛陀都有他的安排。佛陀不仅仅有慈悲,不仅仅有智慧,还有福报,还有愿力,还有方便。他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他能够成就无量的庄严和资源。就犹如这个虚空,如果没有虚空就没有地球,地球也要由虚空托着,否则谁来托着这个地球?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的,谁能够托得住呢?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文明,我们人类可能还在茹毛饮血地生活,而且是互相残杀。托不住!也没有人能托得住,大家都一样。在贤劫有千佛互相传承佛法,开启愚门。他们都是这样的先行者。

        在《离世间品》当中,佛陀示现了涅槃的描述。实际上,这也代表了佛陀的一种圆满,是他无量的普贤行的圆满。正是因为佛陀成佛了,他才说了法。

        佛虽然涅槃了,他的加持、他的悲愿依然充满世间;他利益人的方法,就是寺院、经书以及僧人、佛塔。正是由于佛陀这种功德,世间才出现了这样一个传承,这叫作“始终行”。开始的善行是佛陀发菩提心,住十信位,不断地身体力行,不断地升级,最后达到等觉妙觉,最后一个刹那成佛。最终的一个善行,在我们人间显现,就是涅槃。中间的善行就是无量的教化、无量的结缘,一生行游教化于各处,所以叫作始终行。那么最究竟的行,就是佛陀涅槃以后他的教法,因为佛陀的加持,它流传在世间。

        佛陀的威德神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世间有世间的规律,因为它是事法界的事情,一切都是生灭的,在生灭的背后都是苦。在生灭当中,我们的福报撑不住;在苦当中,我们来不及去修行。如果世间的苦到了无以复加的时候,就是有再好的精神元素的传承,也没有人有机会顾得上,没有条件去修行。有生在边地的,有盲聋喑哑的,有些人还有很多的障碍,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见,都有行为,但不圆融,更是非常麻烦。

        佛陀和我们是怎么链接的?佛陀有没有方便,可以在劫难来临的时候护佑我们?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

        华严宗在五祖宗密大师之后,刚好碰上了唐武宗灭佛,所以整个消沉了。华严宗消沉后,唐代也没有坚持多久,也灭亡了。这说明了什么?世间的因果占了主流。我们看,中国的文化离开了长安这片厚土往南方转移,就越来越柔软有余,而支持性不足。但是经过千年的沉浮,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又出现了。

        西安是中国佛教最集中的地方,中国佛教有八宗,六宗的祖庭都在这里。这六宗祖庭,犹如北斗星拱北辰一样,拱卫着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佛陀的功德或者悲愿的显现,是留给我们后来众生的一个福报。这是如来的大慈啊,流布舍利以荫蔽后人。可是在这一千一百多年当中,在这种缘起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护得住这个舍利,甚至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佛指舍利的因缘,或者说确信它就在法门寺。那么,一切都交给了因缘。

        我们看到,唐代皇帝大都信佛,他们对佛指舍利大兴供养,祈祷天下太平。当然,他们不可能没有我执,他们把自己的陵墓修得也非常庄严。唐代末年,黄巢造反,关中的一十八个皇帝陵墓,只有乾陵因为打不开,其他的全部被盗,所有珍宝悉数被洗劫。从陵墓的建造到陵墓的毁灭,只不过是短短几百年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这些是恶人恶行,是他们的一个恶念造成的。但是,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因,我们学了华严,就要学会看无量的因。

        法门寺佛指舍利天下闻名,甚至在唐朝末年动乱的时候,法门寺还在大力修建寺院,在财政最困顿的时候,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缘起,各种各样的财力物力汇聚于法门寺,用来修建寺院。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当时因为战火,法门寺被毁坏了,当地的人和寺院的人想修寺院,但是已经是乱世了,军阀割据,没有力量。过去的物质条件是很艰难的,就算给你一棵树,你还得自己上山伐去。那个路途、那个工具,都是非常大的考验,而且兵荒马乱,非常不容易。

        有一天晚上,法门寺周围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第二天大家起来一看,哇!不得了,距离法门寺十里远的一个地方,堆满了砖头、木头、石头,修寺院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应有尽有。这是在正史上记载的,而且从后来的史书上来看,没有一个人怀疑过。

        我们学了《华严经》就会相信,这是如来的功德,如来的加持,要不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没有被这些人毁灭?也是佛陀的一个功德和力量。在这个世间,业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之间,如果业力显现了,佛陀也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佛陀的悲愿,它也没有办法被隐没。

        这就表现在,佛指舍利在世间,但是世间没有人看得见,没有那个福报。唐代的帝王,或者说在唐代的文化背景下,民众是非常珍惜福报的,他们知道佛陀留给我们的这个遗产,不可以轻慢。“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所以他们三十年才开一次很大的法会,要修很多很多法,每一个人都要忏悔、斋戒、沐浴,以表达他们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获得与佛陀对话机会的感恩。

        三十年一次!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有那么大的福报?在那么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历史时期,创造了那样大的一个文明?就是因为他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一个佛弟子,要有着严格的自我观察的能力,这才是修行。

        福报从哪里来?修行是那么容易的吗?懂一个道理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想去毁坏佛指舍利,就差一点点因缘。当时法门寺的良卿法师舍身自焚,镇住了那个场面。所以佛指舍利的因缘,我们众生的福报,都被他一个人扛下来了。

        人和人有什么差别?良卿法师在世的时候,穿得破破烂烂的,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可是,他穿得再破烂,他穿的也是袈裟。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良卿法师的行为还不如自己,还没自己清净。可是,在必要的时候,良卿法师能做出来的事情,没有人能做得到,这就是宝。

        天下的寺院能传到今天,有很多宝。我们寺院也有几个老和尚。可能从文化水平上比起来,没办法和大家比。可是,他们能天天给老佛爷守着这道门,大家来了还能吃到他们种的一口菜。他们有的也不会念经,可是他们所做到的不是我们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不要轻慢僧宝,他们能出家就说明有这个缘分。他们的过失是他们个人的,而不是僧宝的。他们的过失自己了,不需要别人替他们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但他们有一个心,想替我们大家了一些愿,这就是僧的职责,就这一点也不一定人人能做到。

        人能学佛是一滴水,这一滴水入了大海,它就是大海水。你没有入大海,你永远是一滴水,你的安全问题永远没办法解决。你所感召的因果就是单一的因果,没有办法感召无尽的缘起。一出家就是感召无尽的缘起,或者说我们一入佛门,作为一个信士,名至实归,就和社会上的人不一样。所以出世间的法肯定殊胜,最究竟的法,这是法界自然的差别因果。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也要有这个资源,才有地方去参,跑点路算什么呀。有时候,你想跑去参还没有机会呢。善财童子到哪里去参学都有智慧,都是恭敬请法,而不是看这里的条件怎么样。他去参访妓女的时候,是到妓院里去参的,那也是道场。你能相信吗?所以我们到哪里参学,不是为了去住旅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要有点慚愧心,要有点用心处。我们是干什么来的?给你最好的东西你也不知道,就看那点世间的东西,有什么用?如果你是善财童子,看见有什么不足就自己去做,不要光说,你才能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做了不说,一说他就不做了。我们是说了不做,有什么用啊?

        华严盛会,从开始菩提场前来集会的无量的菩萨,表示着无量的普贤行,到普光明殿十信、仞利天十住、夜摩天十行、兜率天十回向、他化天十地,再到菩提场、普光明殿等,这五十二个阶位,每一个都是普贤行,都是以行表法。你要不断地行,要不断地提升你的生命层次,不是坐下来。佛陀过去世也是与法性相合,不断地行,他才在每一个刹那当中获得了回报,他的发心才落到了实处。所以最后成佛,看到了自己无量的因缘,也看到了无量劫无量劫前,不可说不可说劫前,他曾经受到的痛苦。他也曾经在地狱,在畜生、饿鬼道以及人道遭受过种种不可思议的爱别离、怨憎会,也有种种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佛陀为什么能够受得了人间的万年香火?那可不是自己说的,是行来的,这个因果是不空的。人世间就是一个火炉,我们看看“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人无缘无故地遭遇无妄之灾。更有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灾荒遍地、十室九空、互相残杀、母食子肉……这才是不足百年前的事情。有些人就是太善忘了,自己的东西放在哪儿都记不住,这是很难修行的。所以过去的事情不能忘,就是不忘初心。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入佛门的原因,这才是正知、正见。

        大地,我们应该感谢它。给它一粒种子,它就很慷慨地给我们一把种子作为回报。佛门也是这样,我们哪一个人给佛门拿来一粒米,也没有空过的,就在你的信心当中,都产生了无量的善根,都有无量的福报。你自己把自己的东西种在了你的心田上,是你的心在起作用,要有觉察,有觉察就是普贤行。我们也行,我们也是无量的行,我们一生中要走多少路,要说多少话,要做多少事,都是行。可是我们没有觉,为什么没有觉呢?因为我们老想着自己。

        普贤菩萨为什么能觉呢?他老想着别人。他也特别会找合作伙伴,他依止于三宝,开始了他的修行。十信位的菩萨都是依靠三宝,所以每一个菩萨和每一个菩萨他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他所修的法门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在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法。第一次在普光明殿,就是在人间说法。佛陀从足底放光,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人要脚踏实地地行。这就是佛陀的表法,佛陀没有一个行为,没有一个想法,不是在法界的大悲愿的运作下显现的。不管他成佛前还是成佛后,他从来没有一丝一滴利益自己的心,甚至说他要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己高高被供起才成佛的。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生命的发现,他发现在利益众生当中他有欢喜。他这样做的时候,欢喜一直伴随着他,收获也一直伴随着他,那就是他智慧的提升,他心量的提升,他语言的减少。我们要知道,口业很厉害。在这个世间,最有力量的是口业,而不是身业和意业。我不说话,就用心和你交流,你能感受到吗?不行的。

        佛陀在普光明殿说法,就说明我们一直要有着光明的心。这个光明要经常想想,不要一念落入我执。有我,一切问题就来了,这个因就产生了。所以三次最重要的说法,都是在普光明殿完成的,都是在人间完成的。佛陀说等觉,说妙觉,说平等,说如来出现,普慧二百问,普贤二千答,都是在普光明殿完成的。而且没有人间这个基础,也没有天界的说法。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人间,所以最后一会——第九会,还是发生在祇陀园林。

        华严最重要的两会都是普贤菩萨主持的,第一会和第八会。所以我们看到,普贤菩萨是最忙碌的一个菩萨。这个《华严经》,实际上他是总管,他是总理,所以叫作普贤境界。他有普光明的普贤法身,有普贤行的种种境界:过去的无量普贤行,现在的无量的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普贤行,也有离世间品当中的普贤始终行,也有最终入法界品的纯利物行……这一切都是普贤菩萨的报身,都是光明遍照。

        实际上,等觉妙觉的法就是普贤菩萨说的,他与佛无二无别。他成佛以后住在峨眉山,还给寺院烧火,那就是他的化身行。那位一心想见普贤菩萨的信士,普贤菩萨坐在火里面之前,他们有一段对话。

        信士说:“菩萨,你一定要给我说法。”

        普贤菩萨说:“你有信心吗?”

        信士说:“我有信心。”

        普贤菩萨就坐在火里面,说:“你也来,我给你说。”

        他说:“不来了。”

        菩萨就走了。接不住啊!我们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都是偷心未死,不从自己的行动中去落实,老想走后门,不行的。自己的因是自己种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华严经》的普贤境界、普光明藏,一切皆是由普贤菩萨实践“十大愿王”产生的。第一个普贤菩萨的出现,就是佛陀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的结果。他开始也不明白这个理念,只是在事相中求,吃了亏,这个觉性才产生。这就是实践的智慧,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

        每一个菩萨的阶位都是需要去实践的,没有一个菩萨是坐在那里的。你忙完了,你坐到那儿,“哗”一念成佛了。你没忙你坐到那儿,金刚座还在,大家要去我供养,请给大家成个佛看看。坐着是不行的,人生很短暂,赶紧做都来不及呢!实践,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贤菩萨的生命力为什么那么旺盛?不管他病了,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管。有条件上,没条件也上,那才是普贤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你说什么时候你才能有条件?时间不是自己的。我们想想人生,什么事情自己能做主?大家也是因为念了五十万遍《普贤行愿品》这种功德,今天才能坐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你门早就听完这部经了,今天也不需要到这里来。因缘很重要,五十万是我们的一个法缘,它代表了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等觉、妙觉非我们的境界,那是佛的境界,我们有信心从凡夫位上去落实。所以到了五十万遍以后,我们就不记数了。

        佛菩萨,一个阶位一念就能修,因为过去的因缘不一样,他生的时代不一样。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一个阶位,佛菩萨用一,我们用万,所以要念五十万遍,这是我们的一种发心。虽然发心不一定很科学,但是正心诚意,做到了再说。所以,要好好念《普贤行愿品》。

        念的时候它是一种禅修,要用清净心念。我们念头动得太多了,所以不能动念头。不能动念头岂不是石头?我们怎么会是石头呢?《普贤行愿品》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生命的感动。你们要好好地念,好好地听,不要在文字上下工夫,我们已经被文字、语言所局限了,所以要用心感受。你就光念,不会昏沉的;或者说,你念了,昏沉了也不会生禅病;你不生禅病,也就没那么担心了。有普贤菩萨帮忙,我们修一切都是很简单的。如果不请普贤菩萨帮忙,我们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总不得尽兴。

        这个脚伸出去,对不对呀?有没有人能帮助我呀?

        所以普贤是什么?他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光明,也叫作自性。在普光明殿当中聚会的菩萨有十如来,十如来能让我们感到自信,我们首先要信得过自己的心。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是我们的身在这个阶位上的穿越。实际上,我们那一念心始终是那一念光明心,能够相信自己的那颗心,能够心甘情愿的那颗心,能够知道自己是为自己做而不是为别人做的那颗付出的心、透明的心、光明磊落的心。所以,诸佛菩萨修的就是那个正直的心。普贤菩萨尽虚空遍法界,从过去到未来,都是由十大行愿展开的。

        我们这么多年,念了这么多遍,我们觉得它难吗?

        第一个大愿,我要以清净的身、语、意来顶礼十方三世的一切人师子。身清净,我们有没有观照过?语清净,有没有观照过?意清净,有没有观照过?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我们有没有发过愿?我们每一次顶礼佛陀,都要以感恩的心、觉知的心、清净的心、心甘情愿的心,至诚地去顶礼供养。念了这么多遍,我们行了多少?念诵《普贤行愿品》不难,发起至诚心很难。好好地从能够做到的地方做,不要难为自己,这是心念当中修的法。

        《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八十万字,每一个字都是说普贤。平等因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平等的果是我们未来行十大行愿时自然出现的。虽然境界辽阔,非我们所知,我们也不想知道。长大了,我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还没长大的时候,要岂不是妄想?但是,现在就要脚踏实地地走。这就是聪明的修行人,知道自己的起点,才能够在现实和理想之间,非常稳健地去运作庄严的解脱大道。信得过自己,也信得过普贤菩萨,更信得过传承下来的《华严经》。

        《华严经》不是物的缘起,是心的缘起,是无尽的悲愿和无尽的万行,是悲智总持的奥妙。我们不是没有,但是第二念就变了,所以不要忘初心,要经常和普贤菩萨沟通,你要修普贤菩萨法门,所以这就叫普贤行。生活当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给我们的莫大回报,就是要让我们能够每一个当下都用心地和每一个境界去对接,去体验当中的真实与美好,这就是普贤。

        贤,不仅仅是善,也是真,也是美。普遍于宇宙,普遍于每一个人,普遍于每一个当下,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果在我们念头的这种相续当中,念念都是普贤菩萨所说,不断地顶礼,不断地赞叹。

        修行就这么简单,用你的正念,去占领你的念头的阵地,你的心力就会出来。心力不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而在我们行愿的愿里面。你有愿,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就是在真实地解决我们自己的能源补给的问题。宇宙就是这样,它不需要加油,也不需要吃饭,多利索呀。吃饭很好吗?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吃行吗?好的东西就应该不断地相续呀?但是法是可以相续的,念念相续。

        心所生的色法是最究竟圆满的。正是因为心所生的色法很有力量,所以很多人的心病就化成了身病,我们不会利用资源。我们要用心的力量去转化自己的缘起。当然,有病还得看医生,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资源可以用。不要什么都听别人的,那很可怕,但什么都听自己的也很可怕。我们面对宇宙去学习,要懂得换位思考。话说出去之前要省察,帶着醒觉,帶着悲愿,那么每一次说话也成了一种法门。所以菩提心要现于行。

        心不可见,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也看不见。那么发愿的时候,我门做一个记录,之后回头看,我们先做到后知后觉。只是我们的后知后觉,不要放到一生结束的时候再去总结,要每天总结,一个修行人最起码每天要总结一次。

        普贤十大愿王落实了无尽的悲愿,落实了无尽的万行,最重要的是落实了无尽的悲智总持。无尽的悲而起无尽的行,无尽的智是无尽的观照,帶着觉照、忘我,就算我们刻意地去放下一些自我的想法,也会获得利益。因为我门自我的想法,它最有力量,是一定要导致财、色、名、食、睡的。这个不好断,可是我们要有觉察。

        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食,所以我们对食要保持着客观冷静的觉知。食要知量,食要知感恩,用这个感恩的心把它加持得更加营养。它有没有营养,不是我们眼睛看了算,它里面只要没有添加剂,就是最有营养的,最自然的东西是最有营养的。我们做子牙醋也是带着悲愿的,也是有原则的,所以它也叫作普贤行。

        无量的事业,才有着无量的行动,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个落地的修法。如果我们天天只是打坐,吃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怎么能够成就?要从最根本的着力点入手,修行不要怕长远,就是要有长远心。今天的时间很可贵,我就打坐吧。不行!不能打坐,先要把肚子吃饱。肚子要吃饱就要先种地,那就先把地种好,延伸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不要怕麻烦。每一个心念,如果你懂得安住,那就是愿。你有这个愿,那就是最殊胜的禅了,也是最殊胜的智慧,最殊胜的戒。一念当中,六度万行,悉皆圆满。

        普贤菩萨这么忙碌,他的修行问题怎么办呢?他都在一念之间,他不出定,也不入定。所以普贤菩萨在说《离世间品》的时候,对于信、解、行、证以及五十二阶位所有问题都做了回答,但他不放光,也不入定。定是好事物,可是凡夫没有定,所以他又创造了万物。我们又不要神通,我们只需要真实地活着,从因果当中去修,法界自然会给我们一切希望。

        法界有出定、有入定吗?法界有它自己的法则,有空,空就是大定。一切有、一切散乱都会融入法界大定。所以佛陀与法性融合,在普光明殿说等觉妙觉法的时候,入刹那定三昧。

        刹那定是什么?一刹那就是无量劫,已经没有出定、入定了,不需要。在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就现身了,所以华严境界没有什么玄的,心大于一切。如果华严境界是很玄奥的,那我们不仅仅是今生无份,而且生生世世都无份。如来出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要告诉我们,人人有份。如来用他无量劫的福慧,发现了这种法则。

        我们无量劫以来,本体有觉,但是我们没看见;如来出现以后,我们就开始觉。所以本觉是佛,始觉是我们。你听到“大、方、广、佛、华、严”这六个字,你已经开始觉悟了。我们的始觉合于本觉,就是我们的凡心来显佛心。那不就是平等吗?佛心本来就是凡心,都是普光明藏,只是带着觉照,带着利他,不是带着自我。

        本觉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们盖了一间房子,我们很高兴。可是盖这间房子有什么用?我们可以参禅打坐,讲经说法,十方聚会。可是我们不就是要用这个空间吗?这个空间难道是我们垒墙垒出来的吗?这个空间本来就有,我们再厉害也没办法制造空间,又要到哪里去制造空间呢?所以不要认错了,以为我们自己能够证悟,那是因为我们的本性里面什么都有。

        我们的凡心有光明,能够如实地照见一切事物,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老师在旁边看着,普贤菩萨就看着我们呢!大家有空也要去朝拜峨眉山。普贤菩萨是不可思议的,峨眉山经常会有佛光出来,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心。你去和金顶的万年冰雪对对话,看看能不能够找到自己背尘合觉的信心。

        我们要给自己一些生命的历练,最好三步一拜拜上去。要挑战自己,要信得过自己,要有一种气概。谁都懦弱,咬紧牙关就有了。不是说你这样做就能证明你能成佛,而是说你能这样做,表明了你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所以我很佩服那些真正有过人生历练的人,听说王石他们去登山,这个对我来说是很畏惧的,需要接受身体和心灵的极大的挑战。他们这些人真正有生命的历练,无所畏惧。

        他們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大?我相信这就是普贤精神。他们能把事业做大,做大了再去磨炼自己,又一次亲近了普贤菩萨。他虽然不知道这是普贤精神,但是法界的普贤自然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没成功,为什么不能够再翻身?就是因为我们等待得太久,坐而论道得太久。

        当然,也要等我们身体好的时候,最好有个伴。不要一个人出去了什么都搞不定,最后还要派架直升机去救你,那你就是不会实践普贤行,老给人家惹麻烦。普贤菩萨是帮助人,不是这样子麻烦人。所以做事要不离方便,那怎么办?这个心不能退,心里面要有勇气。

        不能够爬山,也许是身体不行,年龄大了,也不能够勉强,你要爬你心里的那座山。要看到山,找到我们生命的那个高山,好去仰止。如果生命当中连一座高山都没看过,你这一路的风景就太黯淡了。每天就是财、色、名、食、睡,自己都会烦。可是,退又没有一个地方可退。如果你有一个地方退,那就是福报;你敢于退,那你就是勇士。

        普贤菩萨叫什么?菩提大勇士,他是解救众生苦难的勇士。众生在哪里?众生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在我们的自信里面。我们不要被大海里面的三条鳄龙吓倒,被吓倒了,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要勇敢地面对它。普贤菩萨教给了我们方法:不要把这三条鳄龙打死,那不行,那是你的自性。你要看到这三条鳄龙很可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动力。贪,就是我们起万行的动力;嗔,就是我们起万行的行动,要把热情之火点起来;痴,就是要有厚道的心,一切不分别,不分别人我是非,而不是说不明了诸法。

        当你变了,你的自性也就变了。我们的心不可见,又向哪里变?要在事情当中才能变,最起码经过事情的回看,我们有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能够自己说服自己。别人的体验是别人的,包括佛陀的体验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参照,没有办法代替。这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首先要自信,要修广大的正直心。如果自己不能够承担,自己没有做到,那一定就要开始做。

        没有普贤菩萨光明照耀着的这种行动,老是黏黏糊糊的,老是弄不清楚,老是沾沾自喜的,老是原地踏步走,没有办法。所以要勇猛一点,才能冲破自我的狭隘。如果我们的生命不能够前进,那么一定是后退的。因为法界是一条河流,不断在走,它进了,你不进,你不就退了吗?我们四十岁的人有四十岁的目标,五十岁的人有五十岁的目标。孔老夫子给我们提出来,五十要知天命。没有几年了,你到哪里去知天命啊?

        我们耽误的机会太多了,我们还活在二三十岁的境界。可是你已经从二三十岁的境界里面出来,你就回不去了。二三十岁的人不可能再去玩玩具了,他还去玩,那只能是自我欺骗。所以,不要欺骗自己。你对自己不能够深刻批判,就代表你自己永远没有机会。

        佛弟子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他就是能够自我批判。为什么呢?能够照明。佛陀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照明的火种,其他的都没留,留下的我们也不要。自己做的,心里才踏实,不要依赖于泡沫经济发展财富,那不是你的能力,那只是投机。时时刻刻都要心知肚明,在真实的生活当中修行,而不是在理论、在概念、在说教当中修行。因为普贤菩萨有了这种内在的方向,也经过多生多劫的吃亏,他才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但普贤菩萨也有大慈悲,他给我们留下一些资源。如果不懂得方法的,我就给你留一个密码,你来找我。什么密码?十大行愿。它是一切行愿之王。这个愿王有着无穷无尽的福报和威德,我们和它嫁接,我们就会变得勇敢。

        普贤菩萨的光明,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大智慧三昧印,犹如烈火可以焚烧一切,犹如金刚不被一切所坏,却能坏一切。所以十大愿王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热汤浇雪,一切皆在当下就得到了转变和提升。时间是错觉,空间是错觉,普贤菩萨的这种精神能够伴随我们佛弟子生命的生生世世,对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来生,都能够带来一条道路。

        普贤菩萨的慈悲太广大了,他这个法门太容易修了。识字的人能修,不识字的人也能修;不懂得禅定的人能修,懂得禅定的人更能修;佛弟子能修,外道也能修,什么人都能够修。它修起来不仅仅容易,还很快。而且在修行的时候还很快乐,不用苦哈哈地修,一切都是直心,念诵就行了。修完了就做你该做的事情,不坏你的世间法。

        在入法界品当中,我们以为离开了世间可能就只是活在天上,结果入法界品,从离开世间又回到了人间,我们从理论又回到了实践,就是和人打交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佛以后,也不是在天上享受快乐,他还在利益众生。这次的利益众生,更加威德广大、不可思议。世间的因缘不可说,世间的业力不可说,这把我们每一个人捆绑得紧紧的。可是,一灯能破万劫暗,当你知道佛法的当下,就会不一样。你怎样努力都不能够走出去,可是只在佛法当中结一个缘,因果马上就变了,这就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力量。

        佛陀他能够成为我们佛弟子生命的依靠,因为他有悲愿,最重要的是他有能力。还有一个最不可思议的,他有福报,能够托得住我们。我们一生为了生存忙,可能也忙不出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你敢放下,佛陀就敢接。

        万一我修道饿死了,怎么办?那是佛陀的慈悲,他早点接我出去,免受这个轮回。没有那么多假如,信得过就信过,信不过就信不过。不需要再去绕弯子,不需要再去委屈。有什么好委屈的?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我门虽然来到人间,这张口不好堵,可是两只手还堵不住它吗?老天给我们帶来了双倍的资粮。不想堵,一万只手都没用;想堵的话,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到底要不要从苦海当中解脱?要不要不再自我欺骗?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不清,提不起来,放不下去,这种日子真的没有什么激情。当然,我们也不是反对,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生活的本质是美好的,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每个痛苦不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角度和看法造成的吗?哪一天太阳不是起来又落下去?所以佛陀就在人间,他很真实地在人间这样子生活。我们把他想象成他在天上生活,也许是真实的,可是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佛陀不是在人间也这样真实地生活吗?所以人间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活在人间的这颗心,它有着那么多的人我是非:老觉得别人不对,老看不见自己的不对;有那么多的过去不能接受;有那么多的未来,那么多的计划。

        普贤菩萨真的是不可思议,整个《华严经》,“大、方、广”总结成一个字就是普,“佛、华、严”就是贤,就是普贤。《普贤行愿品》就是《华严经》的浓缩,《普贤行愿品》我们能够背下来,在我们的意识流里面就会不断地出现,探照灯就已经在照亮我们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我们就已经种下这个因了。所以,要好好地念。

        佛法没有什么深奥的,说破了也就几天,能得受用就是福报,生命实现了它的第一个可能。但是佛法也不轻说,没有缘不说,没有加行不说。时空在變化,人间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可是我们的心和普贤菩萨结缘了,就不能够忘记。当我门知道这个心是普贤菩萨的时候,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佛无尽的德相妙用就都在我们的心里面。你不忘,他就在;你忘了,他在也不在。你想见他,没见到他也见到了;你见到他不知道他是谁,你见了也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