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十二章 佛陀的情义|《生命的艺术①: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作者:释如孝
介绍:佛陀没有为之动摇,他坐在菩提树下发愿:“在当下,在此刻,如果我不能明白究竟的生命意义,我就不起座。”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十二章 佛陀的情义


        我们讲到因门六义,因的本体具有“空分”和“有分”,而且是同时具有的。这是超言离相的,非言思所能体会,它只有在清净心的当下,才能够脱离相对的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够见到它的微妙。

        那么“有”,有什么呢?有大悲心。“空”是什么呢?“空”就是如实地解析洞察一切事物的能力,能够从中空掉一切相,这就是智慧。这是从精神层面所显现出来的因地的普贤,他在因地的这两种美德注定了他会成佛。这是与生俱来的,不以任何因缘而消失的。虽然这种大悲可能会减弱,变成小慈小悲,但他慈悲的本性不会消失。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佛性会明会暗,但不会失去。

        我们会看到,在生活当中,因为“我执”染污的原因,我们的慈悲心是有对象的。有时候,它的缘是起的,有时候缘想起也起不来,被自我障住了。此时我们的佛性不能显发,因为起来的不是显现它的顺缘,是阻碍它的违缘。我们在世间努力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障蔽佛性,因为生命的方向错了,在向外求。佛性是不变随缘的,缘如此,它也就如此。所以我们是佛在众生位—每个人都是佛,可是没有归位。

        我们观察精神层面的一种“空”和“有”,再观察器世界的一种发展——“空”和“有”,再对照它的有力或者无力——能够成为支持某一种事物发展的动力,还是只能成为某一种事物发展的依靠力,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对于“空”和“有”来说,它既是“空”又是“有”,它是同体的或者说相即的;对于“有力”和“无力”来说,它就是相依相持的,换句话来讲就是相入的。

        佛性能够入缘,能入到缘里面去,它不是一直停在那里不变。所以,真如不变随缘,它能随上缘,这样一个缘起就产生了,佛就成了众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再观察,一切现象,如果你的本体是精神的话,那么对待一切现象,你都会发现它的变化都是这样的有力或者无力。每一个现象,它同时是因,又是缘。因为它可以成为别的缘的支撑或者来源。成为来源的时候它就是因,成为支撑的时候它就入缘。缘中入缘,缘本体就成了因,辗转增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但本体不变。

        每个人,有的可能慈悲多一点,有的可能智慧多一点,有的可能力量多一些,就是这三个不同比例的组合。作为人,他生来的禀性是什么样的,后天很难改变,因为后天受到的影响或 者教育也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和改变,他这一生所作所为虽然不断地变化,但变来变去只是量变,根本的东西还是不能变。一个人想要超越人的极限是很难的,要想发展一些美德,超越你自己的根基,也要很努力。大部分人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改变,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改变。这也是我们了解佛性的重要意义。

        改变要从哪里改变?从你的世界观改变。这是外境、外相给你的一个感悟和提升。你如何发展自己美德的力量?这就需要缘。为什么?内心没碰到境界的时候就很难,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也很难。如果我们生在一个乱世,唐代末年,黄巢造反,军队用的粮食全是人肉,人是当作食物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这种境界我们虽然没亲见过,但是我们在电视画面上也看过,处处都是不安。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佛经上的描述真的是连真相的十分之一都没有,佛经只是大概说了一下。

        这是看见的苦,人世间还有看不见的苦,实际上看不见的苦更多。我们只知道一些身体上的损害是苦,却不知道精神上的损害也是苦,其实精神上的损害更苦,有时精神受的苦还没有办法讲。只有当你苦的时候,或者说你看到这种苦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才会有所觉醒。这时候每个人都在思考怎么办,怎么改善,但是大部分人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不遭受这种灾难。

        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五个日本兵押着几千个中国人,而且这几千的民众都没有被绑着,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反抗,因为什么?谁都知道,如果大家一齐动手的话,肯定是能够扭转被这五个日本兵压制的局面,可是没有人站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出来一定是一个人对五个人,自己首先倒下。所以就是这种逻辑一直在指挥着每一个人,我们看到苦的时候,首先是想着自己如何灭苦,从来没有办法摆脱我执。这就是仁、智、勇三德没有,心的力量没有被彰显。所以碰到境界,你也不一定能够提起正念,除非你曾经模拟过生命的境界,你曾经有所思考。你知道如果能够给别人带来些帮助,自己不会吃亏。如果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一些因缘,你就会有一种善根、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就会不一样。这就是教育,教育本来是要让人具备一些实践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因为这是一个种子,当你知道这个种子的时候,它在生活当中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兑现出来,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影响力。佛法就是想让人去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这是一种为了未来所储备的生命的动力。它也许在当时不重要,可是在人类需要的时候,它就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信念不可失,如果失去信念,就算你有财富、有名气、有地位,都不足以挽救。释迦牟尼佛有这种生命的气概,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开始他也不知道法界是这样的一个原理,可是他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有一颗仁慈之心,他的佛性是从这里显发的。当年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心非常重,他看到农夫耕田,地里的虫子被翻耕到地面上,被太阳晒得非常痛苦,他就陷入到极度的大悲心中,因而思考为什么众生这么苦?有没有帮助他们的方法?他陷入到这种甚深的思考生命的境界当中。因为他有一种潜在的美德,实际上这种美德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生表现得非常集中,慈悲心的力量非常大,是因为他过去世无量劫以来,曾经培养过它。他是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但这不是无缘无故的。仁者爱人,不管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这种爱,你要知道爱人是一个方向,你要让自己锻炼着朝这个方向走,这就是修行,或者说是培养、模拟生命的一种模式,知道什么是方向,该做什么。

        内在的情感,再加上对外在因缘的激发,人会看到更深的一种生命的层次。

        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他的父王深深地知道他这种性格,知道他慈悲心太重,所以不让他见到人间的苦相。出于父爱,不想让他经历这种苦,因此不让他出王宫,为他修了春宫、秋宫、夏宫,因为印度没有冬天所以没有冬宫。可是王子还是看出了破绽,白天这些宫女梳洗打扮得很漂亮,晚上睡着了丑态百出,呼噜声遍地。没有办法,人身就是不净的。我们再怎么打扮也不能不吃饭,吃了就会有不净,就是矛盾的。真相永远是真相,掩盖永远是谎言。

        所以佛陀陷入了甚深的思索,为什么现象和平常看到的不一样?他去巡游四座城门,每一次出去就看到一个不同的相—生、老、病、死,出了四次城门刚好一次看到一个相。他看到很老很老的老人,白发苍苍拄着个拐杖,生活没有着落,而他还在不断地顽强地寻找他生存的出路;他看到病人,没有医生,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医生,给他乱开处方,让他的病情更加前途渺茫;他还看到一个正在生产的孕妇,非常痛苦,小孩子生出来时也是痛苦地大喊大叫;最后看到一个死人,身体僵直,家人悲悲戚戚正在准备木材来焚烧他,不知道他们是爱他还是恨他,要用火来烧他。太子又陷入到甚深的思索,终于有一天,他觉得他想要的答案,在王宫里面没有人能够给他。所以在半夜,他骑着一匹宝马来到城门边,想到外面去寻找他的善知识,获得他所想要的答案。城门紧闭,为了让他求道成功,当他正在思索该如何出城的时候,四大天王现身,一人托着一个马蹄,飞跃过城墙。太子来到了树林边,发誓一定要追寻到这些答案,用自己的宝剑削去须发,发愿要断尽无明。

        此后六年苦行,他向所有的智者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一边艰苦地修行禅定。最终,没有人能够给他答案,他经历过苦行,也发现苦行是不能够获得这些答案的。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在尼连禅河沐浴,牧羊女这时候献上了乳糜,他放弃了禁食,随顺这个因缘喝了乳糜。五位同行者看到他放弃了苦行,以为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理想,因此失望而去。佛陀没有为之动摇,他坐在菩提树下发愿:“在当下,在此刻,如果我不能明白究竟的生命意义,我就不起座。”他坐在菩提树下,不断地努力思索,不断地用禅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针对他所经历的现象,以及诸法的缘起缘灭,陷入了甚深的思考。最终于初更而入四禅,并进入到更深的禅定和思维。他终于思维到苦集灭道,思维到一切因缘和合了不可得,一切无为法依次地显现,乃至于如所有智、尽所有智,都在现量的境界当中显现。从夜睹明星到东方既白,刚好完成了人生所有真相的洞察,他获得了无上的、究竟的、终极圆满的智慧,他与它合二为一。

        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这种成就,实际上不止是他这一生的事情,也不是说他不明白诸法的因门六义、缘起实相、十玄门、无尽的辗转增上的真相,但明白这些只是如实地观察到世间变化的规律,是作为一种修道的助缘。而修道的主缘是什么?是情义,是佛陀的大悲心。佛陀在没有明白这些缘起法之前,他已经在聚集无量的因地的广行。为什么要去行?出于他对生命的不忍。他看到种种现象,都是极度的不忍,都想提供帮助。

        对于佛陀出世,在《华严经》当中,有“普贤行愿品”“如来性起品”,这两品来说这个平等的因果。普贤菩萨也是不忍众生苦,他以这种情义之心,发愿去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如来出现是平等的果,而如来的境界、德相、妙用说不尽,说不完,也是不可说,不可思议,非我们所能知的。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普贤的平等因,普遍圆满的遍吉祥,以行动力来帮助每一个人。

        《华严经》的“净行品”,如果我们能够分享到一点点,那都是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我们看到佛塔,“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以绕塔的功德为众生祈愿,就是念念不忘众生,念念不忘三宝。众生如父母,恩德极其广大。在这个法界的缘起当中,我们中国人讲,从来素不相识的人经过五个人的辗转增上,要么是同根同祖,要么是同事朋友,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不会超过五个人,马上你们就有关系。这是不可思议的无尽缘起。人不可能脱离人而生存,素不相识的人,他也在为你服务。

        何为财富?财富是大家共有,财富的所有权是天地所产生的。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能够产生财富,创造财富,那是一种幻觉。黄金是我们产的吗?粮食是我们种的吗?我们种的够自己用吗?在虚拟化的财富里面,它是财富吗?所以如实的观非常重要。

        在“如来性起品”当中,有一位上首菩萨,是这样陈述如来的因地行的,“如来不以少因缘故出现于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有可能认为修禅是成佛的法门,所以我们就只去修禅,可是我们也避免不了很多人还得为我们服务。就算你减少到最少,还是没有办法避免。这法界的因果,有因就有果,你总是要还的,还不了的话,你也出不去这个六道轮回。

        如来出现于世,是他无量劫的因缘,他无量劫行持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当然,他有着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在《华严经》当中,“如来性起品”里就说到,有无量无边如来出现于世的因缘,可概括为十种。因为我觉得非常重要,今天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种,如来在因地发无量的菩提心,不舍一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如来不愿意度的,不愿意帮助的。在因地的时候,佛陀并没有很殊胜的福报或者愿力,但他发了无量的菩提心,而落实在不舍一众生。我们会看到这当中的核心是“无量”,无量就不是少因缘,也不是想起来的时候发一发,而是他自己这样发愿,念念不忘,而且缘一切事、缘一切境界都发菩提心,这就是如来的广大身心。

        第二种,过去无数劫,修诸善根,正直身心。他修正直的心,修这个善根,拥有光明磊落的人格,做任何事都不藏着掩着。正直身心,以他的菩提心面对一切众生,错就错,对就对,毫不隐瞒自己。而且是无数劫,修诸善根。

        第三种,无量慈悲救护众生。他发无量的慈悲心救护众生。比如说,我们很多人放生,放生的前行是你有没有发心,有没有方便,有没有方法,有没有初善、中善和后善。你把它一放就完了吗?如果你发了无量的慈悲心的话,你对生命不会就这么草草了事的。每一法都要有初善、中善和后善。

        第四种,无量行不退大愿。做很多的事情,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但是他不退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都是大愿。碰到障碍不怕,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障碍。可是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实际上,你发这个觉悟的心去修菩萨道,碰到的障碍,如果用你的见地,用种种的方便,修无量行,要比世间安乐得多。世间的众生,我们会看到都是硬碰硬,碰得九死心不悔,不见黄河不回头。这种世间的勇气比出世间的勇气更让人赞叹,只是没有初善和方向。犹如飞蛾投火,它都不怕。所以世间人都不退心,我们发菩提心也不要退。佛陀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

        第五种,积无量的功德,心无厌足。无量的功德,修路、搭桥、施药、救病,种种种种的功德……如果是发菩提心做这些善业,那就是功德,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赞叹,那就不叫作功德,只是得一些有漏的小福,一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因为你心量小,做的事就没办法被放大,你就种了这么一颗种子,最多还你一把,不能成为无尽无量的果报。做的事虽然小,但你的心很大,你的愿很切,那个心力就会激发出那个缘起,它又不一样。你如果没有执着,三轮体空地去修集这些功德,那就是成佛的因。所以佛陀发的心能积无量的功德,因为他发的是无量的菩提心,心无厌足,他越做越欢喜。如果你为了这个功德去做,做着做着,多了以后,你也受不了。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做,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很啰唆了,你的心没有办法不厌足。

        第六种,恭敬供养无量诸佛,教化众生。诸佛有着无量无边值得人敬仰的地方。我们与诸佛的交流要恭敬,诸佛的福报、智慧圆满,不缺我们的恭敬,可是我们深深地随喜他的功德和他的智慧,高山仰止就是恭敬。虽然诸佛不需要供养,但我们希望种这个福田,为我们自己积累福德,供养就和诸佛的世界相应。上供下施,教化众生,在因地的时候,佛陀都是为众生服务,教化众生。这种品德一定会有他的影响力。

        第七者,出生无量的方便智慧。你想做这些事情一定会碰到障碍,碰到障碍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多思考。你要有你的原则,不和世间争利,还要达成目标,你就会有“成所作智”,你面对不同的境界,最终都会圆满它。因为从因上来讲,你不是为自己;从方便来讲,你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对接,所以能够出生无量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主要是说落实的智慧,发心、空性、做事的智慧,所以叫作方便。方便产生了,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在这个上面就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个智慧是来源于实践的智慧。方便就是方法。

        八者,成就无量诸功德藏。什么叫作功德藏?功德藏就是放功德的仓库。功德藏也就是智慧藏,因为他心量广大,而且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事情就算不要结果,可是在他生命的品质,在如来藏的能藏所藏当中,是他的就是他的。就好像我们觉得我这一生不在了,我的财富带不走,藏了很多钱好像也没用,可是智慧是可以带走的。智慧就在云端,当你下一世来的时候,因果是不虚的,是你的还是你的,而且在你的生命上也会出现差别。有些人生来智慧具足,父母虽然很愚痴,他却不一样,这就是不同的因缘果报。

        九者,具足无量庄严智慧。果报成熟了,具足无量的庄严智慧。释迦牟尼佛有四十颗牙齿,三米六高,浑身紫磨金色。大家看过金子有一种做法叫柔金,那种金子非常深沉,有层次感,非镀金能比,它非常庄严、柔软。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手长过膝,说话时梵音嘹亮。释迦牟尼佛身体散发着光明,有一个画家当时在画他的时候,那个光明照耀得他无法直视,没有办法,只好请佛到池边,看着池中的影子画。就像中国古人观察太阳,太阳特别亮,就拿一个盆子,看盆里面太阳的倒影。佛陀的光明,就是杂华庄严,华是很庄严的,虽是用华来比喻佛陀内心和外相的清净庄严,以及佛陀的教法纯洁圆满,但实际都是没有办法去比的。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满愿,觉得自己不庄严,就去做手术,可还是不行。没有那个因,就没有那个果,最究竟的庄严还是内心的清净。

        十者,分别演说无量诸法实义。无量诸法,一切缘起法、一切境界,一切时间、空间,因缘组合,缘起缘灭,一切人为什么这么看、那么看,为什么这样痛苦,佛陀都如量、如实地知道。佛陀说法都是如实地说,是什么样就说什么样。他不仅仅知道这些现象的发生,而且知道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这就是佛陀,一个圣者中的圣者,他一生没有多说一句话,没有少说一句话。一切都是在缘起的力量下,如实地陈述,他比一个律师还要严谨。

        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经典,一字不可以更改。这是因为如实,不是因为佛陀是权威。因为诸法就是这样,你改了就和那个符号对不上了。

        佛陀在因地就是如此的行,我们可能觉得佛陀所做的这些事情非常广大,不是我们所能做的,但是我们如果把它解析开以后,就会发现,人一生就应该有这个发心,这样才可能在某一个方面获得一种拓展和成就,虽在因地,但是需要勇猛、精进地朝着这个方向走。不要说等有条件才做,正是没条件的时候才要做。不要说我这会儿忙,我这会儿生存还没有解决。等你生存解决了,你也一定不会做。这就要发起正直的心,我们的心不正直所以发不起来。不敢面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佛陀无量劫来,由他的本性,由他的精神层面所发挥出来的这些心的力量,当碰到境界时,就会做这样一种不退心的调整,所以他的生命品质就会不断地改善、改善。一天改变一点点,一生就改变很多;一生改变一点点,不断地坚持,生生增上。时间是为我们修行用的,不是为我们造业用的。

        所以,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佛说的,人要的;人要的,不一定是佛说的。当佛所说的和人所要的两个重叠的时候,那就是方向。没有一个小孩生来一切都知道,一切事情都不犯错,一切都做得对。父母就是他的老师,父母一定要给他说,要点破,不点破不行,所以佛一定会说。遵循佛所说,或者不失信心,或者信解行证,那这个人一定会有前途,他的一生最起码命中注定的灾难也会少很多。所以我们不仅仅为了生命的究竟圆满需要导师,我们为当下的生存也离不开导师,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老师。

        《华严经》中说:“菩提者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孔老夫子也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人生是一场学习的旅程,不是想占有什么,也没有什么是我们的,一切法都属于它自己的。当尘埃落定,尘归尘,土归土,哪一个是我们的?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很有效,就好像向天上射了一箭,看到这个箭往上升,可是它没有办法永远往上去,它终归要掉下来。我们要体会,这个箭向上升的这个生命历程是我们想要的,没有这个历程就想要结果,一定是要不来的。我们也不要错认了结果,我们射箭不是为了让箭往上走,它上不上是它的事情,我们要让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这是与我们自己有关的。所以不要总是关注外界的事情,不要认错了方向。做任何事情到底是为什么,要明白,这样人生就会很有效率。

        《华严经》说到了“性起”和“缘起”,当然解释是不同的。我自己觉得“性起”就是真性起,“缘起”就是不可控制的诸法因缘,它本来都有一个法则和规律。如果说这种法则和规律能够让你成佛,那也是合理的。可是这不足以成为它的动力,而且只有法则,和生命本身也是不相应的,因为它只相应于生命的理性,不相应于生命的感性。佛陀成佛了,他的情感变得更加圆满,并没有失去,他不是冷冰冰的。

        这些法门,实际上是佛陀究竟成佛的因,或者叫作动力,或者叫作缘由。我们对诸法的实义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扬这个慈悲心,如何落实这个慈悲心,如何无我地实践这个慈悲心。向内无我,向外拓展,落实在行动上,这是一场有关生命和生活的修炼。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行者,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方向不同,勇气不同。如果你有慈悲心的话,就会有勇气去面对;如果你有方向,不管走错多少路,走了多少弯路,它总之是一步步接近成就的。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而到究竟。它让我们了解到,每一个因缘之下,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有一颗佛心。想要不忘记它,就要增长我们的慈悲心。事业当中,如果没有慈悲心,难以圆满;家庭当中,没有慈悲心,也会分道扬镳;积累财富,如果没有用慈悲心去掌管,你就会挣不会用,不会用你就会造业。所以,慈悲心不仅是修行的枢纽,也是我们生命避免黑暗、避免痛苦的原因。慈悲心让我们的心柔软,柔软的心就犹如清净的水一样,它随缘。无论在哪个位置,它都乐于接受,没有那么多的话,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没有那么多的自我。只是说哪里需要,好好好,都可以了。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一种人生的优雅。如果你心柔如水,就很幸福快乐,也少了很多人生的摩擦和麻烦。柔软就是慈悲,普贤菩萨的本体清净,他的作用是光明,就犹如水一样。水的本体是非常清净的,它的作用能够显现诸法的实相——海印三昧。

        这些事情,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因为我们短视,需要点破,需要诸佛用他更大的一种成就给我们信心,让我们再去坚持,看到生命更大的空间和更久远的未来。如果空间很大,如果未来更久远,能够这样的菩提遍照,那就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如来出现,也就是普贤行愿。这些真的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化一个角度,让这些事情变得能够互相链接,融为一体,圆融我们的生活,对接我们的生命呢?

        其实只是过去的一些历练,加上一个角度,再去掉对往事的留恋就好了,要从过去全身而退啊!如果你柔软,你就退得没有伤害,不会像冰一样,要想退就要粉身碎骨。当我们未来身心分家的时候,也就很柔软地退出了,心会很欢乐地退出。虽然这个四大在分解,可是你的心很轻松,很放松,剩下的就是磁场和作用缘起,它就自然地善逝了。我们看到很多人临终的时候,两只手还想抓什么,牙咬得很紧,眼睛瞪得很大,还想看什么。这就是不柔软啊,很可怜,没有办法。因为这是一种惯性,他没能早早地让自己的生命加热,没能让生命蒸发净化。没有蒸馏过的水,永远没办法达到纯净。

        所以,我们要用戒定慧,用这种见地,用这种行愿,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更和谐的存在。生死的现象是可以超越的;菩提的果报是可以达成的。因为我们有着平等的因,有了方向,有了心甘情愿,有了这个发心,我们会模仿。诸佛这种出现于世的十大因缘,他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他想做的,而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迫于无奈的。实际上我们是有选择权的,这就是如来出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