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佛陀成道后,用一句话去概括他的发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就是法。这句话可以做很多种解释,在华严里面我们再回顾一下,最核心的就是《华严经》所揭示的生命对于生的缘起以及一切事、一切理都是符合因门六义的。
因门六义是修行能够成就的密码,更是万事万物为什么具有体、相、用的来源。因门六义可以解释人生的成功,人生的成立,乃至于一个社会的未来,都可以用它达到完全明了。因门六义不仅仅是探讨一切的起源,更会知道它的结果。所以从外相来讲是因果,因果是一个过程,但是在因门六义当中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同时的。
我们往往这样看因果,因先产生了,然后有很多缘,接着有很多过程,最后是果。实际上,这就是不了解因门六义,又落到一个单线的因门六义了。年月日时实际上是由秒组成的,秒还可以往细分,你所知道的时间單位中秒是最小的,还有比秒更短的你不知道,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没有变。到最后,时间无时无住。佛教曾经讲,如果一个微尘,一天取掉它的一半,纵经无量亿劫,还可以继续取。什么时候能變成没有呢?你怎么取都是可以有的。所以大家推一推因就能知道生命的起源以及我们自心烦恼的起源。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和合相,和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佛陀都觉得这个和合相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那么你怎么说它是生呢?怎么说它灭呢?当然生灭确实是存在的,在现量境界存在。我们这次法会促成,一个最直接的因缘是因为有好几位居士想听闻华严,来祈请。所以我们就开讲,那么再加上其他的人随喜,此时就到了要圆满的时候,好像是最好的时候,但又要结束了,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从现象上看有生灭,从因果上看也是有因有果。
万事万物当中,你看哪一个是在你心里显现的,哪一个显现,哪一个就是主,哪一个就是因,其他的就是缘。在每个时空的聚合当中,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的心可能觉得最了解它,可是在一刹那的六十分之一当中,就有着你所知道的九个妄念过去,还有你不知不觉的,还有你根本没有办法知道的。比如宇宙当中无量的星球对你的影响,对你当前不可知的那一念当中的磁场的影响。我们所知道的心中的九个念头,实际上还和我们没有关系,它是过去,在宇宙无量无边的信息当中,你曾经认为有一个是我,所以那一个“我”就和你相应,就像一个数据库一样,你认可它是你的,那么它就成为一个毛毛细雨,慢慢地对你的生命形成一种影响力,但是它并没有走进你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本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立。
一切法都是在和合相的当下,而我们的业、我们的看法认为它是实有的。在这个当中我们所说的生灭、所证到的生灭,肯定都是不究竟的,这就是华严的见地。虽然可能在世间来说不可思议,好像从因果上来说,是我们无量的精进、无量的善行所感召出来的,但是佛陀在《金刚经》上说阿罗汉果是实有吗?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吗?都不是。所以一切和合相不可说。
不可说又怎么说?佛陀说“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大悲心。你有了大悲心再去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这个梦幻泡影,能不能够观起来不重要,观是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心要能观,但是对每一个所观的境,要无所住。因为有大悲心,这些都可以成为方便,整个一部《金刚经》都在描述我们佛性的不同作用。因为佛性不变随了缘,所以众生也就是佛。在随缘当中你有一个不变,但不是两个,所以华严境界不可思议。
《金刚经》是遮,它说不可得,你所说的一切都不可得,所认可的一切都不可得,这就是般若对《阿含》的一个提升。在佛教的典籍当中,侧重点不同,当然行法也不同。般若当中就是要六度万行,基于智慧建立了六度。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所以《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无挂碍故,又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说一切皆不可得,怎么又说心无挂碍呢?心无挂碍不是还有心可得吗?那不是还得到了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这非常重要,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华严不是这样,华严是情显我们就轮回,理显我们就解脱,理显情自亡。这个心就是理,唯明、唯知、唯觉,它显现的时候,这个情就自然散开了,生命就提升了,不为情所困了。这个情本来不可得,本来是因缘法,和合法。
语言是有力量的,通过语言,虽然我们没得出来结论,可我们得到了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从种种的迷乱当中安住下来。安住下来就是要有目标,可能安住下来还会再混乱,所以要不忘初心,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看起来说念念不忘是情执,可是不可思议,用一用你就知道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行不可得还要去修行,一切方法都不究竟,可是你还要借用这些方法。就是因为我们看问题都不是按照因门六义去看的,所以《华严经》把因门六义分享出来。
佛陀非常伟大,佛陀有善巧的力量。本来他就说信和解,到了信和解再往前不能走了。为什么不能走了?唯是行境,唯有修才可以得到,所以没办法说了。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的信和解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但是信和解本身有局限性,而且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所以要注意到这一点。当你注意到它的局限性的时候,信和解不能从普通的概念去理解,不要在概念里面打转转,因为我们所有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黑手—“我”。你不能够如实地观,当你认为对的时候,在这一刹那一定是“我”在作怪。所以古代的行者,他无论得到什么样的见地,都是非常谨慎地去修行,他要请真正有过这种生命体验的人来给他印证。他有很多种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信和解,更重要的是在行和证上。
修行要见地,见地必须要说教,说教本身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够如实地去观的时候,它也是能够入第一义的,那就成为了入道的方便。我们一再地讲,一再地讲,不是讲一种学问,不是讲一种知识,不是大家没事干在一块凑热闹,不是这样的。我们想让它成为一种入道的方便,来了解生命的真谛。
佛陀的《华严经》为什么讲得那么长?因为生命在各个层面非常丰富,不论是自证觉世界,还是器世界、眷属世界,都是互为影响,辗转增上的。在华严里面还有一些不共法,不仅仅说到了心性,也阐述了法性。法性我们就可以概括为以上三种世界,而心性比较偏于自证觉世界,也可以说是精神世界。它们也许有99.999…%是从一个法则当中出来的,可是又有一点点的变化,不一样。什么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人是物组成的,可是我们人的志向又不是在物里面。如果这个志向在物质里面,那应该每一个人都有志向,但是真正有志向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可能怀疑说,怎么没有志向?每个人肯定都有他的志向。我们说,有过但没有实现过就等于没有;实现了,没有影响力也等于没有;本身有了志向,可方向是错误的,是负面的,也等于没有,那不叫志向,叫我执。很多人活在我执里面,以为那是他的志向。
志向可以说是心性的存在,也可以叫作心念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以佛为师?因为信念不能从道理里面产生,它是要从人格里面产生。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不是说他明白什么道理,而是他首先有志向,他把生命本来的一种储备、本来的一种德能开发出来了。他开发出来之后,在大悲心的愿力之下,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经历过无量无边的事相以后,看出来宇宙确实是这个法则和规律。当他明白这个法则和规律的时候,他更加毫无疑惑地往前走,在和宇宙的互动,与自心的互动以及和众生的互动当中,他的生命和智慧不断地提升。同时他在因地这样修的时候,每天都在加码,等于每天都在不同的平台上,开始可能会很艰难,但是到了后来,他的心力强了,他的因缘强了,他的福报强了。
普贤菩萨能够坐在火里说法,因为对他来说,在他现量的境界当中,他看到的一切地水火风都是他的身体。由于我们有我执,我们从火里抽离出来了,所以就入不了法性,火是法性。我们的心和念头非常有力量,它可以入一切法性,但是它又藏头不藏尾,会留出痕迹。就是这一点点痕迹出了问题,让它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种子,这个种子又是一个数据库,在云端,不在一切色法里面。一切色法都只是一个本能的记录,你所做过的任何事情,在宇宙的屏幕上都会留下痕迹。一旦留下痕迹,就有了坐标,划下了轨迹。有了轨迹,就不得不随着这个轨迹去运转。所以你看在宇宙当中那么多的星星、恒星,自身的能量非常强大,但它也受制于自己的业力,只能在它的轨道上运转。我们也一样,我们受命运的限制,都是在自己的命运里面打转而不自知。
所以华严太殊胜了,让我们凡夫找到了解密生命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在大的时空背景下,终于看到了如何走出去的原理,那就是因门六义。同时我们也是借佛陀这个望远镜,现量地了解到身心世界的法则和规律性。我们不必再自己从头去造一个望远镜,这就是方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就是巨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生命有分工,佛陀曾经的分工是去为人类的生命探索真相,我们的分工就是伴随他,我们无始劫来和佛陀都有着甚深的因缘,所以今天才能够去分享佛陀的悲愿。佛陀对法界的所有众生都有着这种愿望,愿意去帮助众生。
因门六义太重要了。大家以后在个人的修行和生活当中,要把因门六义好好参。很多经义都非我们的福报所具足的,但是因门六义却是宏观的,一切事相皆不出因门六义。宇宙可以用它来解释,自性可以用它来解释。你不必迷迷糊糊地去参佛性在哪里,那个没有方向。我们要走明显之路,不能走摸索之路。摸索很辛苦,当然我们不怕辛苦,我们修得起行就不怕辛苦,问题是你不能浪费生命,要有效率,这点很重要。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你也可以用你的智力去了解它。你如果不用,那你就是自私;你老想着自己生死怎么了,那你就是我执,执着得太厉害,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们再回顾一下因门六义。
如果一切万事万物在因缘中流转,那么一定有作为因的事物,因为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缘不能够决定,我们就回顾因。如果你找到因,在因的存在当中,本身就有两种趋势——空和有。因、缘也是和合相,诸法因缘所生。作为因,在我们看来是有,可是它本身也是无自性,这种无自性我们没有办法描述,就叫作“空”,把它的存在叫作“有”。先不论它自身的这两种趋势是同时的,我们先看这个种子有没有力量。种子如果没有被炒焦,就具备了它的本质。因自身的“有”和“空”的发展会碰到有力量和没力量两种情况,但它能不能够成熟,需要待缘和不待缘。
有、有力量、不待缘,就是“性决定”;有、有力量、待缘,就是“引自果”;有、无力量、待缘,就是“恒随转”。“空”也是同样的,空、有力量、不待缘,就是“刹那灭”;空、有力量、待缘,就是“果俱有”;空、无力量、待缘,就是“待众缘”。每一个事物都有深刻的内因和外缘,而内因自身又不可得。
我们举过小麦的例子,再给大家回顾一下。一个小麦的种子,用华严怎么说?一切诸法皆有其因,皆有其相,皆有其性。小麦有小麦的相,有小麦的因,有小麦的性。小麦是由小麦的种子生的,小麦的本性是什么呢?它的本性就是和玉米不一样的那个小麦。诸法不混乱才能存在,如果混乱了就是还没有成立。成立的事情一定是首先要有它的自性,和别的不一样,在这个宇宙当中只有这么一种事物,你才可以认可它,这个法才是成立的、究竟的。
我们先看看小麦的“有”性。小麦这个事物产生了,有它的种子、它的缘分、它的果,果又成为新的因,又碰到新的缘,又结出新的果。作为小麦来说,它的生命密码,或者基因,或者它能成为小麦的这种品质,是任何事情都没办法去改变的。换句话说,小麦不可能长成玉米,它这种作为个体的存在就叫作“有”,而且它的这种“有”特别有力量,不以任何条件而失去,和缘分没有关系,不会因为小麦没有人帮忙,它的自性就会失去。小麦不会变成玉米,这叫作自性没失去,它和缘没有关系,所以这叫“性决定”。小麦有自性,就叫作“有”,也有它的力量,但是要长出新的小麦,需要等待缘分。缘分成熟了,果报就成熟,这就是“引自果”。缘也有,因也有,这种“有”,性就能够显现。反之,虽然是“有”,但不是你自身的力量,一切都是缘分说了算,缘分不成熟你怎么都变不出来,这就是“有”没有力量,还要待缘,跟着缘分转,缘分怎么样它就怎么样,这就是“恒随转”。所以缘分很重要,第一个,水的缘分一来,这个小麦种子就散架了;第二个,叶子的缘分一来,小麦种子就没了,胚芽一出土就变成叶子,谁也看不到小麦种子了,这说明它“有”性的变迁。
我们再说说小麦的无自性。小麦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这几种物质组成的,再细分最后也就是碳、氢、氧这几种元素。碳元素肯定少不了,碳元素还能不能再细分?还可以细分。宇宙大爆炸的时候碳元素是怎么产生的?非常偶然的,没有一个东西叫作碳元素,它也是因缘和合的。宇宙大爆炸自身都是因缘和合的,你说一说到底哪一个是小麦的自性?现代科学发展得很厉害,但你用仪器找一找能不能看到?如果看到了,那将是不得了的发现。为什么?小麦归你所有,你可以创造小麦了。但是人类无法去创造自然,自然是因缘产生的,谁也没有办法。这是佛教的真理,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不管它的概率有多么微小,只要符合缘起它就能产生;它的概率再大,但不符合缘起就不能产生,因为缘一定是无量的,有一个缘不成熟都不行。所以小麦到底是碳水化合物,还是麦皮或麦芒,到底是哪个部分能够让它生根发芽?不可得,而这种不可得性非常微妙,也很有力量。这种“空、有力、不待缘”,就叫“刹那灭”。
小麦的生长过程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产生的过程,而实际上恰恰是灭的过程。第一次灭,小麦种子灭;第二次灭,根长了出来,里面的一切刹那生灭,分分秒秒间不断地丢下了很多尸体在往前走,尸体就是灭;第三次灭,叶子产生,根毛长出,种子枯萎了,也就死了。不断地灭,不断地灭,到最后种子成熟了,根也死了,秆也死了,叶也死了,一切都死了,只剩下新的种子。新的种子又开始新的灭,还是灭,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灭……
从我们人的执着来看,小麦产生了。实际上从种子来看,是不断地消亡。种子消亡的时候不甘心,留了一个芽,结果芽又灭了;芽又不甘心,又留了一个根,结果根又灭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刹那灭”。这种空和灭性不断地显现,它伴随着“有性”同时在显现。到最后这种“灭性”成熟了,它把一切都灭了,同时“有性”把种子成熟了。可是在种子当中,灭性又把它的那份危险寄存在种子里面了。
“有”永远没有办法独立存在,说“空”你不要再伴随我,因为如果离开了“空”的帮助,它就完蛋了。这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空、有力、待缘,在果上显现出来,就是“果俱有”,它把它的密码悄悄地放在里面。“有”也不知道,它在庆祝自己的胜利。“空”它没有力量,实际上是借助“有”才完成它的寄生,“有”不起来它也不起来。空、无力、待缘,它需要缘分,没有缘分就没有办法把它的生命密码遗传下去,所以叫作“待众缘”,有显现了,它就显现了。
就好像我们向天上扔一个东西,东西最后掉下来的这个刹那生灭的过程。这个东西为什么能上天?因为我们给了它一个向上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有”,最后的结果是它又掉下来了,这是“空”的显现。上到最高点的时候是“有”成熟了,落回来回到原来的状态,“空”显现了。这个“空”在你往上扔的时候,它就显现了,这个力量不是别人给的,是你给的,它俩是同时的,你不给它这个力量,它原来就在那里待得好好的。当你给了它往上升的力量的时候,上升的过程都是刹那灭,因为你给的力量在减弱,你给多少它就用多少,用多少就是把空增长多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是同时起来的,空不是后来的。
要想加深对因门六义的了解,无量的事情你也可以套,我们这次法会你也可以套。有在哪里,空在哪里,有是无量的,空也是无量的,因为它本来就不可得。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我给谁讲经?如果你们想来我又不讲,那又怎么能成就?这之中需要种种的因缘。如果我们不提前筹备也不行,如果没有人祈请也不可能,甚至如果没有我们父母生我们也不可能。包括缘无量,每一个缘无量也可以用因门六义去套。当我们这个法会产生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要圆满。你要做一个事,做圆满了,就自然而然结束了,实际上这是空在显现。生命也是这样,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死,生不生不一定,这靠父母的缘。但只要生,生的同时死已经是注定的了,只是有些人生下来几天就死掉了,有些人能活100多岁,结果是一样的,都没办法回避,这是“空”的显现,“空”是决定的。
再看看我们的善业、恶业,也是这样。你造了善业,想用这个善业发愿:我下世要转世成人,那么这个善业就很有力量。如果你说“我做了一个善业,回向给我们的父母”,那么你父母的身体就会好,就看你怎么用。有时候你会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我执。你不敢把自己的生命无限放大,放大了坍塌了怎么办?哪里来支撐?所以我们要皈依。佛是大海,三宝是大海,皈依了,你这个生命有了依托。因为佛菩萨的福报比你大,他高山流水,低处得恩泽,你就有源头了。可是作为源头,他没这个执着,我的福报也是无穷无尽的,你们谁愿意用就用,就怕你们不用,所以就相应。如果你想用他不给,你也没办法用,法以因缘起。
善是因门六义才能成就,恶也是因门六义才能成就。善惡究竟还是无自性,当你知道无自性的时候,就会知道佛为什么那么大的心量,这就是智慧。
我们活在这个看到一切都是有自性的境界中,我们眼里有我们自己,还有儿女。我门不了解,儿女有他们的因和缘,我们只是他们的缘而已。当然我们不仅仅有兒女,不仅仅有善根,还有贪嗔痴。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贪嗔痴是外在的,我们认为这是我的。所以有些人修行说我要戒贪,你的贪在哪里?拿出来看看。你都要戒贪了,还需要给别人讲吗?你戒贪就说明知道它在哪里,那就已经做到了。
我们的惯性思维——二元对立把我们局限了,实际上“有”和“无”是同时的,而我们有我执的时候,就没办法无我。就好像我们坐在杠杆上,看到杠杆那头有一个很好吃的西瓜,但是它离我们太远,又有点重。“我想要,我想要”,就只知道伸手,你不知道你伸手的时候,你这边的杠杆就往上走了,它那边就下去了,你越要,它离你越远,因为你不知道空有是同时的,人一直在犯这种低级错误。
我们的人生很累,是因为有的人不知道生命的原理,我们老是寄希望于无因之果,不需要因就有果出现多好。大自然是慈悲的,它确实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原生的物种,但是你不要忽略了,要有种子才可以。这第一个种子,你必须给它。种子种下去,它才能给你创造,种子不种下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它也没办法给你。因为新陈代谢不旺盛,我们就会变成一个饿鬼,要的太多,又不给人家创造条件,光想让鸡下蛋,不给鸡吃东西,那怎么行。实际上我们做什么事情,思想深层都是特别希望有无因之果,“最好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最好我不要有任何付出,那该多好”,这确实非常美好,无因之果谁不希求,有因之果谁不畏惧。所以菩萨就是畏因,他是在因上努力。我们凡夫畏果,在果上逃避,不是对抗就是逃避。我们的生命和自然法则一直在背离。违背天意的最后,下一辈子都是用背对着天。背对着天没关系,你不愿意看天就别看,也许下辈子你连天都看不到,因为下辈子是在黑暗的地狱里。以苦入苦,永无出期。
生命的惩罚是很慈悲的,每一次都给我们留了机会,这就是空的力量,它一直伴随,但是你要发展它,它才能出来,要空掉这种黑暗。空掉了黑暗,光明本来就在,你不需要创造光明,光明是本有的,佛性是本有的。一个人的生命想要幸福美满,身口意就不要再种反方向的种子。修行必然要从身口意来下手,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把途径和门找到。在身口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心之所想。如果你不知道因门六义,就没有办法分解烦恼,没有办法增长智慧,而且没有办法获得信息。同时因门六义也是方法,反向播种,杠杆原理。
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很多事情确实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在有的世界,不是在空的世界,这点非常重要。我们是在有界修行,我们有什么?盘点盘点,我们有贪嗔痴,贪嗔痴怎么办?你不能说它是空的,那是要无因之果。你看不到它,你说它空,那是不对的。我们有的优势是什么?志向,不能忽略这个宝贵的法宝。所以普贤菩萨特别善巧,他告诉我们要发愿。不管明白不明白,我们先要有心的力量,同时你心往这个方面用力的时候,它就不往负面的方面用力了,等于是两倍的回报。你往善这边来的时候,生命当下就很灿烂,因为善和恶不一样,恶是宇宙的排斥力法则,你走一步恶,也会得双倍的结果。
宇宙之间,排斥和吸引在同时都是因方向的不同而显现出两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的善巧。我们的心往善的方向放的时候,成佛方向也得到了,还有一个当下的回报。我相信这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有体验。比如,有一个人曾经做了一个让别人特别感动的事情,那一定是很善的事情,很温暖的事情。他在做这个事的时候也不求回报,求回报又变成恶了。正是因为他不求回报,他觉得自己做这个事情,做得很高尚,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内心都很高兴,这个种子特别有力量。你如果天天没事,就想想你做过的感动的事,你想一次,它温暖你一次。同样的原理,生命的良知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不面对或者不承认的。你做了一个恶事,它也有个记录,你每次想起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颓废,充满了失望,充满了愤怒,这些东西一定会出来。你不会说我做了一个恶事,想起来我就很高兴,这样的人也是“人才”。即使是这种人才,总有一天,他内心深处会有一个声音发出来,“你不要老这么压制我,这个就是恶的,我很难受”,最后他就精神崩溃了。人可以不断地我执,但是我执到了一定程度,身心就会崩溃。玩火者必自焚,这个何止是两倍的回报,这是无量倍。
如果我们能够确认善的价值,就要多用自己善的资源,在这个时候是两倍,因为什么呢?在这个当下,你回想这个感动的时候,你就断了造恶的可能,恶就减了一个机会,善加了一个机会,不就是两倍吗?我们要算一算,很有效率。所以对于生命,你能不能够自己做主?或者说能不能让它成为一种艺术?面对自己的生命,我们能不能够让自己游戏人生而又快乐呢?在种种失望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理由呢?我们佛弟子要懂得这种方便善巧,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欢喜。同样的也要给别人,因为你能够给别人,就说明你已经有了。你给出去了一定是复制了,你有一个感动给别人,你自己内心的感动不是更增强了吗?它怎么会消失呢?这些事情我们人类并不是不知道,不管是不是在佛法当中,它都是一个普遍的生命的奥妙和规律。但是要开发它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当中,我们时时刻刻要去满足我执,而不是艺术化地去对待我们的内心,因为我执的需求量特别大。一个想法出现,“啊,这个想法太好了,我要给别人说”。实际上,别人看到的都是我执,因为你这种想法只代表了你的角度,你给自己说刚刚好。修行人一定要知道,你觉得最好的事情,自己跟自己说就好。如果你觉得它好,那只是一个善业,如何把它转化为无漏业,就是去掉我执。你有更大的任务要去做,有更大的目标去发现。如果没有这种见地,就会活在世间,被不同的境界所转。因为所有的事都是生灭的,而理不会生灭,生命的真理就是如此简单。除非我们忘记了,我们想用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在哪儿放着,那就赶紧积极努力地取出来用。
这就是又一次不忘初心。“不忘初心”不是一个概念,要处处修,不断提起正念,不断地用,直到在不断地运用当中,这个不忘初心找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那就是不同的佛和不同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转转;东方药师佛的世界,我们也要转转。看到了不同的生命风景,见的世面多了,生命就不会枯萎,不会麻木,不会一直我执下去,每天让生命带着觉知。你不会认为药师佛的净土这么好,我把它带回去吧,或者药师佛很慈悲,你跟他说让他给我吧,你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药师佛没有认为是他的,你为什么认为是你的?
我们对生命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了不可得。原来的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没有人否认他是合法的君主,大家都认可“我是你的子民”。可是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不知道这话还说给谁听。所以不要认为子女是我们的,他有他生命的庄严,我们是他的一个缘,但是我们要告诉他生命的答案。他有所成就,一定是他过去世累积来的,不要认为我为他付出过,我曾经教育过他,他的成功当中有我的一份,这又是我执。连儿女的财产你都想分,你和强盗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子女想要把父母的财产拿去,这是以感情来做烟幕弹,这就是没有觉知的人。他的想法和做法永远没谱,让这个世界乌烟瘴气。多少让人伤心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人好或这个人坏,而是这个人的我执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要再说谁好谁坏,每个人都有我执。
认准目标,不要让我执再次占领我们的正念。空掉的是什么?空掉的是我执。这不是说诸法是空的,所以不空就不得了,那又何必?“空”真的很好玩吗?“有”也一样好玩,你要会玩。能够给我们的身心带来轻松,带来放松,能够接纳这个世界,就证明是“空”的,当然我们运用“有”更有经验。所以我们做事不是为了做事,只是另外一种欣赏生活的方法,让自己的生灭不断地沉下去的善巧,要沉下去。要把念头在人间的事情当中去磨,磨了以后,这个念头才不那么轻浮。
深入到华严的法界当中去旅游一圈,这一番风景我们永远不可能忘记。当我们的生命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把这份储蓄拿出来用一用,我们会有一份感动,那又是第二份不可思议的遗产。诸法辗转增上,虽然诸法是空的,可是在“有”的平台上,它也像一切生命的艺术一样,一定要给它找一个空间。我们的青春过去了,我们要在事业当中寄存我们对生命的感知。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消失了,我们要带着微笑去看到我们未来的生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生老病死真的只是成了一个让我们进步的阶梯。
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心,这就叫修行。只会用一种心去面对境界,去无奈,那就是轮回。因门六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同时都有六种可能供我们选择,你在苦得不得了的时候,要看到苦在刹那灭,受了就了了,因为它在刹那灭。你在有的时候,看到刹那灭,不足以忘乎所以。这样你的觉知会存在,你会淡然地走出繁华,享受那一份生命的孤独。因为这是人间最上位,没有一个事物能够超过它。这样我们就可以面对自己,在每一个境界下都能平衡自己,那就是平等心,也是平常心,这就是我们的佛。有佛伴随,生命多了一份惊喜,没有任何失去。如果要向外再寻找一份信仰,我们本来就很忙碌,又多了一个事情。人如果能够做到不多事,就是最大的智慧。但是如果这个事情对你有益,那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