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因门六义分两种:一种从“空”讲,一种从“有”讲。“空”我们很难体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有”当中生活。我们就举个例子,先从“有”的角度让大家有所体会。
比如说,有、有力、待缘,我们把这个叫作“引自果”。这个理念,我们可以用艺术家的生活来表述,“有”,有什么呢?有美好,非常美好的一个内心世界。但是他很感性,因为记忆本来就是短暂的,而且会消失,在事情发生的刹那,艺术家捕捉的就是美好,从感性的一个刹那往理性的方向兑现,他需要很有力地表达出来。而他要表达出来就需要一定的因缘,书法家就用书法来表达,画家就用画来表达,乃至于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朵花都是艺术家。它要显现,果实要出来,那就需要缘分。艺术家内心要有景象,同时还要有积累,没有前人对艺术的总结,没有这一生的学习,没有纸,没有墨,你怎么样都表达不出来。
这就说明需要缘,需要条件。那么当他把这种美好表达出来,这种美好是缘的呢?还是艺术家真实的内心的呢?很明显它是缘表达的,但是和缘没关系。他表达的是内心的美好,是“引自果”,他引出来的是自己的果,不是缘的果。当艺术家把这个东西画出来以后,实际上他是这种美好的第一个受用者。
我们发现生命的这个奥妙没有?实际上艺术家在创作的每一个刹那,他也是不知道的,能不能够写出来需要很多凑巧的缘分。王羲之写《兰亭序》,他的心在那种状态下捕捉到那个刹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艺术家一生也很辛苦,他能不能捕捉到美好,除了要有功底、有悟性、有很多种缘以外,最后还要一个临门一脚,老天还要帮他,也可能还有物的缘起。王羲之在兰亭旁边看到天地的大美,品类的繁复,物种的复杂,又感叹人生的短暂,你看他自己内心的精神加温就加温了多深的过程,最后又喝了一点酒,晕晕乎乎地把“我”也忘了,只剩艺术了。这个时候气血也活了,身体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身体的精华元素也显现了,很多种因缘一起显现。可是你也去那个兰亭旁边,也去请一些人喝酒,你就能写出《兰亭序》吗?你没有那个因。所以这就是“引自果”,也就是说王羲之本来就有这个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要显现出来,需要缘。这个缘显现出来的唯是他自己内心的境界,这就是因和果之间有美好、有力量、有缘分。如果你没有福报,每天都急急忙忙地只知道耕田放牛,你有再好的艺术才华也是白搭。所以艺术家首先要有福报。画为什么贵?因为它表达的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要有体验才能画出来。如果你不知道精神世界是什么,你只是一个画匠,你怎么画都不如照相机照得好,你只是一台机器,没有办法超越。
以上我们解释了因门六义当中的一条,大家可能有点听不懂,但是生活当中大家都在演绎,你就知道佛性有多伟大了吧。同样的,我们只看到了“有”,没有看到“没有”。在这个当中,“空”不是说“有”和“没有”,比如说虚空,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说它没有的话,你应该看不见,但是却都能看见;说它有的话,它在哪里你也说不清楚。但是虚空本身说的是“有”,不是说的是“空”。所以这是概念,人类的语言在给人带来沟通方便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很多障碍。人没有语言不行,有了语言也不行,所以语言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要过滤。禅修叫作静虑,把很多东西滤掉,只取智慧的那一分,自然的那一分,就是你佛性的那一分,这样不断地累积,生命不断地净化,就叫作修行了。修行在运作的时候,一定是靠理性,但是要进入修行一定要靠感性。宇宙之间的法则就是吸引力的相吸或者排斥,这个非常深奥,难以体会,所以它叫作缘起。
同样的,当我们有了“自我”以后,就失去了美好,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美好,在这个里面“空”就显现出来,空是“刹那灭”——空,有力量,不待缘。它特别有力量,没有人去帮助它,“空”的力量也会显现,所以我们不知不觉中青春没有了,我们的父母没有了。“空”,它能空掉的那份能力、毁坏一切的能力,非常厉害。要知道“空”也有它的作用,我们的虚妄就要靠这个“空”,如果不能够空掉,地球上的人类也很可怕,最后光生不空,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它是“刹那灭”。
但是一个人内心发现什么,无论善无论恶,当他发现恶,在自我的基础上想不断地展现他的恶的时候,他那个恶也会遭受挫折,所以恶要很有心力才能兑现出来,自然也会给你一个平衡。恶人有福报就很可怕,他有了一个缘,就会引出恶果。当然恶,首先会对自己带来恶,可是那种大福报的人就会把他的恶放大。所以这个世界在有为法当中,无非就是善恶的博弈。
在自然界当中也是这样。做酵素就知道,微观的世界有很多很多的菌种,实际上在它们的世界,10%是好的,10%是坏的,80%是可好可坏的,就看谁的力量强。这就像我们人类一样,10%的人有智慧,10%的人很执着,80%的人都是跟随着大流儿。所以人类的思潮往哪里走?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执着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般人都是“恒随转”,没有办法。你的佛性从这个口出不去就从那个口出去,这就是恒随转。但是恶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恶没有自性,“我执”却很厉害,我执可以和佛性较劲。我执一出现,佛性就没了。佛性不显现,是因为你的生命靠在我执上。我执靠在“空”上,就像蛇很厉害,但你把它的牙一拔掉,它再厉害也只不过是一条虫。
这当中的变化特别的难以体会,特别是“空”和“有”。当人出生的那一个刹那,每个人都希望他长大,这个时候看的是“有”的一个增长。我们的思想就这样,一直看到他长,一直看到他长,乃至于他老也是一种长大的现象,由大而老了嘛。可是我们没有倒计时,没有逆流看,实际上人出生的刹那也是“没有”的一个开始,“有”和“没有”它们两个是同时的,这就是“空”。“空”不是说没有,它有它的作用,你能说它没有吗?所以很多事情它什么时候换位的,你根本不知道。正如每一个细胞生长的时候、膨胀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在衰减,因为它的能被消耗了。
宇宙也是这样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起点能不断地膨胀成为宇宙,这是它的增长。可是它成为一个宇宙或者成为一个恒星以后,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坍塌缩小,就会成为一个黑洞,成为一个无形,一切都是“空”“有”同时具足的。
我们昨天讲到众生都有佛性,有些同修很高兴。实际上我了解他高兴什么,因为他又看到了“有”。从佛性来说,它这六个方面是怎么显现的?你说它有可又找不到,那它就是没有。你现在认为它有是听我说的,如果它真的有,不用我说你也会知道。可是它有,你不努力能够兑现吗?能够引出来吗?不能。它有,它有力量吗?它没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发心才能够有,你不发心,它一点力量都没有,它最脆弱,所以就“恒随转”,都是随着缘而转的。所以叫作真如随缘,不变随缘,它不会变,可是它得随着缘。我们现在都是佛住众生位,佛是众生显佛位,佛已成佛,我们未成佛,我们就是佛在众生中。我们现在是众生,不是说佛性在那儿无作,它还在那儿等着我们呢,不是那样的,它要随着缘变的。这个变就很痛苦,因为它不能空掉,所以它只能跟着有。
那佛性有没有显现?我们在恒随转当中佛性有没有显现?它应该是同时的。在每一个刹那,人生是一个时间单位,可是它由分分秒秒开始的,但每一个分分秒秒,后面一个刹那生起,前面一个刹那就灭,“刹那灭”。就好像一个灯,我用一盏灯点燃另外一盏灯,那么第一盞灯给了第二盞灯什么?有没有给它什么?没有,它给不了什么。如果第二盏灯它自己不能着,你给它什么它都不能着。所以第一盞灯如果是因的话,它能够生第二盞灯,它能生,但并不是母亲生小孩的那种生。人会有一种执着,认为这个小孩是我生的所以就是我的,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怎么能够是你的呢?为什么不是他爸爸的呢?于是两个人就吵架,是我的你不要拿,可是孩子只有一个,你有能力一次生两个吗?不能随心所欲的。
佛性很奇妙,很奇妙,它是空有同时具足的。学佛的人也是,他看到的“空”,有些人看到的就是刹那生灭,在有些人看来,刹那生灭也有个整体的现象。今年过去了,明年产生了,在今年中有多少人,多少事,时间虽然过去了,可是那个事还在延续着。最起码我门的生命没有灭,我们这个人还是我们这个人,所以是角度不同。
有时候我们看人是什么?我们人就是一堆色法的汇集,这是通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的现量境界中去修行。当你看到真实的色法,就会发现我们身体这堆物质,它在刹那之间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生生灭灭中上亿个细胞死亡,上亿个细胞产生。如果你禅定功夫好的话,你都能够真实地看到。面对这个看到的事情,你也叫作如实知见,你真实地看到了,佛陀也是这么说的,你也发现了确实是这样。因此你就知道生灭是苦;超越了生灭,你就控制了你的生死。我要对我的生灭做总结、做突破,所以我入初禅,寻、伺、喜、乐、一境性。从初禅中出来,看到这些都是苦、无常、无我,心的力量会出现。当心的力量出现的时候,等于心从现象当中超越了,这个时候生死就了了。乃至于最后一个刹那,它这种智慧的力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
我们在开始修行的时候,每一个刹那的观就好像毛毛细雨一样,最后终于形成了势能,把阻碍生命的淤泥、大坝都冲开,它可以自己到大海里面去,没有人能阻挡它。所以他生死了了,他随了他的心了。可是他看到的是单一因果,他又忘了当进入大海的时候,他又入了另外一种不究竟的法。但是对于此时的他来说,,他依靠他自己智慧的心力,这一滴水在大海当中永远不会消失。可是佛就不这么看,佛也认可这种价值,对于生死轮回受苦的众生来说,价值太大了。所以你能够突破生死,就要赶紧突破生死。但是你不要把话说完了,以为这就是涅槃,这只是一种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
当然我现在所说的这些不代表我的观点,是因为在小、始、终、顿、圆里面有这样的比较,这没有任何个人的爱好,或者个人的宗见在里面。从契机的成分来讲,佛法是一条甘露大河,你就只饮一瓢,对你都将是莫大的帮助。如果你能够完全与这条甘露大河融为一体,你的生命将更加灿烂,可是也需要付出不同的因缘。你喝一瓢,把你的病治了也挺好。
我们人类站在地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感受?站在宇宙看地球是什么感受?这就是角度的问题。你站在山顶上看下面,和站在山脚下看山顶,那不一样。佛陀出现,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助缘或者一个缘因,佛陀所说的是我们想要的,可是佛陀说的很多,他是为所有佛弟子准备的,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因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在《华严经》当中,把因门六义这张地图都画给大家了。
所以“空”非常不可思议,这个“空、有力、待缘”,就叫作“果俱有”。这种境界是什么样的呢?你成佛了以后,你想空掉什么就空掉什么。当一切空掉的时候,你在哪里住?在佛的金刚喻定里住。佛陀成佛以后,他经常在定里面,如果有人祈祷,佛陀就会出定。在佛陀的作用当中,是没有时间和距离的。佛陀会成为我们解脱的一个缘,但是我们能不能成佛,是依靠我们的佛性。佛陀给予我们某一种护佑,那是一种外在的缘,我们自己是主因。如果佛陀能够成为主因的话,佛陀早就让所有人都成佛了。佛陀不会违背因缘和因果,佛陀也有他不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佛弟子要了解到这一点,不要把佛当成神。神承揽他一切都能做到,但我们不知道他做到了什么,因为众生还在受苦。
所以你成就果位的时候,“空”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和能力,并不是没有,就好像宇宙可以膨胀也可以缩小一样。佛陀的心或者他的愿,也可以聚于微尘,散去可以普熏法界,当然最根本的是佛陀的悲愿和他的自在。他的自在有很多种,《华严经》当中说了十种,以概括无限的大自在;佛陀的慈悲也是无限的,但都是在因果的法则当中运作。
所以“空”是“果俱有”。“空”,它本身没有力量,它是法性,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它叫作法性,从人文的方面来讲它叫作佛性。法性周流弥布,所以它可以随缘。或者说佛性它本来没有生灭过,能够变化的只是缘而已,所以叫作缘起。
我们看一个朝代,它成熟了几百年,终有一天会消亡。清王朝的兴起不可思议,它的结束也是不可思议。它兴起的时候,努尔哈赤只带了十三副铠甲,打着打着就成了。它灭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拥有百万雄兵,却自己投降了,自己放弃了。这中间的因缘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袁世凯也没有杀皇上,孙中山也没有去北京,它就散架了,非常奇怪。这是因为“空”的力量在显现,或者说众缘和合了,“空”就出来了,清朝就没了。无意识的状况,也叫作缘起。清朝有没有自性?清朝没有自性,所以它必然会不存在。它的产生是因为缘,它的灭亡也是因为缘,只是证明了法性的存在。法性当中空有俱作,并不是说清朝到了一个鼎盛之后才开始它的衰败,我们要想到,它在鼎盛的时候,甚至从它诞生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种下了灭亡的很多种缘,已经在培养那种缘。
我们拿一个东西往天上扔,我们的愿望是让它一直上天,可是没看到什么力量出现,它就下来了。我们给它的是向上的力量,它怎么又下来了?是因为“空”的力量在显现,“空”“有”同时具足。为什么难以理解这种现象,因为我们认为有的就不空,空的就不有,这是我们意识、思维难以到达的一个区域。实际上一切法都是因缘相,当我们看到相的时候就认为它不空,当它消灭的时候我们又认为它没有,都是把两个分开看。我们说的没有是断空,不是说的这个“空”,而这个“空”是另外一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在这个当中,它是构成一切事物缘起缘灭的最基本的原因或者单位。
在这个当中有三层:因本身它具有空有一位的趋势,它又有这个有力、无力的本体的存在,当它跟外面的缘对接的时候,又有了待缘、不待缘。就像我们的手机,它自己内部就具备了“空”“有”两个方面。如果手机对手机,就很有力量;手机对电视它就没有这个力量,它不能发生作用。其次是待缘和不待缘。别人有手机,你也有手机,你就能打过去。同时,你的手机也不只是用来打电话的,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在插座来看,它是个充电器;在艺术家来看,它是个艺术品。另外,它也许还是一个读卡器。你看见什么功能,什么就是主了,随它的功能而定。特别是现在的手机,它的软件那么多,每一个软件都是它的另外一种存在,因为手机自身成立了。发明家发明手机的时候,不是为了一个手机而发明的,而是“一成一切成”,正是因为一成了,所以无量的手机成了。第一个手机诞生了,无量的手机一定会诞生,这是必然的,这就是缘起,缘起你阻挡不了。因为在制造它的时候,就是为了供大众使用而制造的,不是为制造一而产生了多,而是为了制造多所以产生了一,但是要一先产生才会有多,这就是第三种境界。
第一种:空有本来是同体的;第二种:有力无力;第三种:待缘不待缘。待缘就是开始和外界对接了,手机可以和无量个手机沟通,可以和全世界沟通,可以和无量的人、无量的事沟通,会产生什么作用,就更不好说了。一个电话,人类消亡都有可能,结果就更不可说。但你不能说因为用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对方接收了指令就发射了原子弹,所以你就怪罪这个手机。它只是一个缘。可是没有这个缘,其他的缘不能起来,所以它又是其他缘的因。所以是因无量、缘无量、果无量,一切无量。你没办法阻止,那就是缘起,不可控制,所以我们很苦。正因为无常,才可以改变。我们就活在这样的不可控制的宇宙人生当中,心也不可控制,没有一个法可以控制。
虽然没有办法控制,我们发愿了,一切法就法住法位了。不可控制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这个奥妙,你为它所转。你为什么为它所转?因为你有心,你这个心有和物相应的一种功能,你把心定下来的时候,物就听你的话。你心力大了,它就弱了。世界就是这样,生命的规律也是这样,因为你的本性本来是不动的。你看天上星星动来动去,动得再厉害,北极星就一个,它们最后都得听北极星的才能不混乱。一切变化对于不懂的人来说吓破了胆,对于佛陀来说太简单了,所以我们要跟佛学。
因门六义从根上找到了它们的软肋,解读了生命的密码。无量的因、无量的缘,因又是缘,因为它不是究竟的。从缘起可以通向物质界、现象界、事物界;从性起我们只说精神界,本性是一种精神,它从来没有动过,可是它又是不变的,它是随缘的。有时候我们会了解它,有时候又会迷惑,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此即彼。
因为空、有同体了,所以我们叫作相即。因为有力、无力,所以我们叫作相依、相持、相由。有力量的就可以作为无力量的支撑,无力量的就可以作为有力量的一种依靠,它们都是同时产生的,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世界就是有上有下,有男有女,有主有仆,这些角色不断地在转换。所以缘起就像因陀罗网一样,无量无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打个比方,用泥胎做500个童男童女,烧好,看一看,给每一个取个名字,很漂亮,每一个面貌都不一样,性格都不一样,都是哪一个艺术家做的。欣赏完了,大家都记住这些名字了,然后把这些泥娃娃打碎研成粉,再重新做500童男童女,做出来了,我们找一找原来的那些泥娃娃在哪里?你在我中,还是我在你中?可见,我们人所谓的你我只是一个概念。我们人的产生就是这样,是天地的艺术家和父母的艺术家做出来的。做出来后时时刻刻也在变化,所以被打碎了。今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又不知道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谁是谁了,一直是这种现象。可是我们的心一直认为我是我,等有一天我们消失了,我们的心就很痛苦。我怎么办?我到哪里去?从中阴当中醒过来的时候,“我”还在,但身体没有了,很嗔恨。嗔恨从哪里来的?这是心理因素,这个嗔恨在你活着的时候就有,并不是在死了以后才有。如果你为死这个事情而嗔恨,那么你也应该为生而嗔恨,可是心就这么感性,没有理由,它时时刻刻执着自我,谁要是碰了我那不得了,所以你看国家也有国家的概念。
一堆乞丐烤火,火堆的火苗很小,大家都想把火苗靠近自己,这个缘就产生了,都想要,那只能打。本来是为烤火不是为打架,但是你做的事情就是想打架不是想烤火。我们人类一直都是这种思维模式,我们来学佛本来是为了解生命,忽然又觉得成了一种逃避也挺好的,总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当中,永远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依靠。就是因为你在因门六义当中为概念所误,你看到了有就不知道没有,所以你要去体验,因门六义是体验的境界。
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行愿品》以及《如来性起品》,一个说平等因,一个说平等果,因门六义只有《华严经》是这么说的。可能有些信众闻思过,他们会说如来藏当中也说因门六义,我就把这个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家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可以为以后研究教理做个储备,我们大概分析、探讨一下。
如来藏说真如不变随缘。真如是如来藏,随缘是阿赖耶识,也叫作不变随缘,因门六义当中的最后一个“恒随转”。如来藏思想是大乘的一个教法,它在小、始、终、顿、圆五教中归在大乘的终教。真如不变随缘,如来藏这个教法,它本身的立论就是如实知见,我们叫作“随顺观世谛而入第一义”。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想入道,就要随顺着世间的真相去观察,就能够进入到胜义。胜义是佛的境界,世俗是我们的境界。在世俗当中产生的现象,你如实地去观察的时候,那个不断的观察就是胜义。胜义是如来藏,世俗是阿赖耶识;胜义是真如,世俗是随缘;胜义是不变,世俗是随缘,它们也都是同时的。所以在世俗当中你去观察阿赖耶识,你就会发现阿赖耶识是世俗界的本因,如来藏是胜义界的本因。那么阿赖耶识就变成唯一的因了,只有阿赖耶识是因,其他的都是缘。换一句话来说,只有阿赖耶识才符合因门六义,这就是如来藏当中因门六义的意思。所以它是单线因果,只能取一个果,好比我种了一棵树,上面只结了一个果,这是教理上的差别。
而在圆教来说,法界是无尽缘起的,这是圆教的起点,无尽缘起就是缘可以作因,因也可以作缘,一切都可以作缘,心不变。因,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对于他的儿子来说他是父亲,而对于他的父亲来说他是儿子,这就是说无尽的缘起。同样一个人,他的角度可以是不一样的,他可以做因,也可以做缘。
华严世界当中不仅仅说真如,还说了三种世界的缘起,自证觉世界、器世界和眷属世界。作为器世界的真如,我们把它叫作法性;作为自证觉世界,我们把它叫作佛性。佛性也就是法性,法性也就是佛性,佛性可以遍满虚空,和万事万物万人、一切有情无情互动,所以也叫作法性。法性也可以叫作佛性,因为法性也充满了人的关怀。你看花开的时候,它知道你要什么,知道什么样最漂亮,就给你呈现最灿烂的那一面。法性就像佛性一样的人文化,就是相应。因门六义和造化的不可思议,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更是我们内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不管你知不知道。对于佛性,你看得见它在,看不见它也在,不见不散。有时候你看得见,有时候你看不见,你看不见它也在那里等着你,佛性就是这么微妙。你看见了那又错了,因为你看见的“有”不是佛性,是六分之一的佛性,那会成为你执着的来源,你会说佛是这样的。
圆融无碍的境界,无尽缘起的境界,那才是佛的本怀。凡是概念,凡是语言,都是一种方便。如果你能够如实地知道六因,它就会成为你入道的方便,你就有路可走了,你就能打破了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用真心去看世界。那么你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是阶段性的六分之一,可是总有一天它会圆满六分之六。问题是什么?当你看到六分之一的时候,你不能说世界就是这样的。
因为因门六义而建立了五教、四法界、三观,这都是“因”当中产生的,用这个不仅仅可以分析佛法,一切你所知道的事情都可以分析。我们分析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衰败,都是在“空”“有”之间。我们分析每一个教法的立足,都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基本上人间的宗教都要以“有”而呈现。因为首先要说这个教主是“有”,不能说他是“空”。“有”,他就能够支持你,就能够入你的心,你也能够入他的心,你的心从懦弱就变坚强了,这是信仰能带给人的快乐。我们世间有太多的伤害无法得到安慰,可是你也不能天天把安慰当药吃。从最究竟来讲,你还要知道“无”,这样你才能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拥有者和创造者。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非常尊重每一个宗教对现实人间的作用,因为它都是以善法为基础的。
能够成为宗教有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教主,另外教主说法的起点基本上是善法,另外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延续,最起码是三代的延续。富贵也是一种善法,你能不能在你的家庭里面把富贵传承下去?我们中国人说富贵不过三代,是因为不能上升为精神,而宗教是纯精神的。经过三代,或者经过几百年的东西,它对现实的人生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但它有局限性,包括圆教对于小始终顿的看法也是这样的。在小始终顿之外就是人乘和天乘,天乘就是宗教的,人乘的法就是礼教的。礼教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才能说的,在人的基础上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心承担的力量,人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它的作用是协调,让上智拉着下愚来起作用。它不是管上智的,上智自己可以成为孔圣,所以人人能为圣贤,并不是孔子教导得好,孔子他自己还是周公教导的。我们要明了每一个教法它根本的着力点,不能因为自己对当中的一句话、一个事非常感动,就说其他的教法都不对,那你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这叫作烦恼魔、我执魔。有了我执以后,你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儒教的教导:仁者爱人。
这一点我们自己要会运用,会思考,法住法位。咱们的书架就七层,第一层是人乘,第二层是天乘,天乘就是道教,要升天,玄而又玄,它一切都要不可思议。所以那只是天人的思想,天就是高,仙人就住在山上,它都是信息同步的,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它的一个界。后面五层就是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这七层书架,那么多,我们会不会搞乱?不会。早上起来的时候,你可以抬头仰望,看一看圆教的法,想一想自己是佛;要开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往下看一看儒教的法,自己要安身立命,要正心诚意,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上看一下,地下看一下,老看天上会成为一个精神病,老看地上就没有眼光,天上地上都要看,你的生命才能够多维地运转。早上的事情办完了,再看看仙人是如何的飘逸,再拿起《封神榜》翻几页,心里也很陶醉,咱也成了仙了。
你的心在哪里你就在哪个境界,你看到的就是你的心。所以说文字载道,你可能看不见自己心的痕迹,但是如果老和这些古圣先贤打交道,就像一个圆一样,你把自己放在圆心,一天十二个小时就转一圈,表也是十二个小时转一圈,到了什么时候就看什么,这样你的生命就有了川流不息的能力。你不要一天总念叨:“啊,我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个房子,但还没有出国去念书。”那你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只有向下的思维,理想变成了现实,你的现实被充满的时候,总有一天“有”太多了就“空”了。我们也听到过,有的人非常富有,孩子也送出国读书了,自己年纪轻轻的就走了。
修行重要,我们不要等结果出现了才发现,把一生变为一个伤痛。所以七是恢复,工作上,星期天大家就休息,星期一大家再上班。你也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看看儒教道教,人乘天乘我都能看。佛陀能说,语言能记载,我就能理解,这不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你说我看不懂,看不懂也要看个热闹,问题是你要不要看。所以现在的人要多看看书,大家都不看书了,就只看现象,看电脑。那些都不是成法,都是坏法,它不是帮助你、成就你的法,是让你迷惑的法。你越看越不知道在哪里,越看越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好像离开这个都不行了,都不敢面对现实了。可是你的身体就在现实界,你能够超越现实去生活吗?所以人要做事,人要做饭,因为做饭才能吃饭,你不能看饭不吃饭。什么都是人做的,要有这种修行。
修行就是要落实在生活中,但是你的落实要建立在某一种理念和某一种方法上。有的人光落实了,一辈子人云亦云的,那也真的是很愚痴,所以生活真的是得兼顾各个方面。人类现存的一切,你要有所选择地去接收。社会怎么说我们管不了,我们能管的是我们要什么,而不是社会说什么。社会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它要保留各种因缘,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都是一场经历。坏的方面,你知道这个东西不能触碰,你也长记性了。问题是,如果你不断地经历这种痛苦还不长记性,那么你对坏的就不畏惧了,你“空”不掉,就走上了和自然排斥的道,那真是“棒槌掉在油瓮里——逛到底”,没底,无底洞。
人生是个无底洞,如果你甘于堕落,从人间堕落为畜生,从畜生堕落为饿鬼,从饿鬼堕落到地獄。你说地獄就到头了吧,地獄还有个后门,叫无间地獄。怎么办?这不是吓唬人,我们看看自己痛苦的时候能不能出来?你不能出来就说明是无间地獄。过去的一个往事你能不能够忘怀?能不能够空掉它?发挥出佛性那种可以空掉一切的、只在当下的光明自在?那需要福报资粮,需要愿力,不是说说而已,不是明白了就行的。所以普贤菩萨就现身了,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要行动。事是做出来的,佛是行出来的,道要不断地走才可以。为什么你要走?因为宇宙没有停下过,它都没有休息,你想不走能行吗?有很多因缘牵着你,与其被动地走,还不如主动地走;与其没有方向地走,还不如有方向地走,所以叫作“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个念头特别可怕,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当然该要的你可以要,但是不能像猴子要苞谷,这个要来还没吃,扔下又要,那就成了生死疲劳了。
当我们知道因门六义,事情都了然于胸,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自己的心会骗自己,会改头换面,可是它的目的是一个。你有了这个六义,心就不会乱,不会动。没有动乱,就没有痛苦。所以心性一直没有动,这是佛陀成佛,于海印三昧当中,如实地见到了生命是如此波澜壮阔。
什么叫海印三昧?大海非常清净广大,无风无浪,阿修罗嗔心一起,带着无量天兵排列阵势,他在虚空中排阵,在大海当中就显现。这个大海显现出种种的方阵,海犹如一枚印一样,真实地印现了阿修罗的那种愤怒,那种无明。我们的自性就像大海一样,它从来不会动,大海是不会自己动的,是风吹得它动,是地球的磁场、地球的自转让它动的。水性是不动的,清净的自性从来没动过。所以佛陀和三昧相应,他入了这个三昧,他不仅仅看到了阿修罗,他也看到了生命的真实——他当下的真实的法乐境界,非常清净广大,无有动摇。他发现一直是这样,并不是他成佛了以后是这样。我们众生界也是这样,只是我们不知道。在海印三昧当中,佛陀如实地见到世俗、胜义、解脱、佛果、心、性起、缘起,乃至于因、缘、果报,就是这样。所以佛陀是在海印三昧的定当中,定是成佛的缘。
如果我们心清净了,或者说心本来就是清净的,你需要给它一些缘,不干扰它。海印三昧中,你能够如实地知道,就如《华严经》中描述的一样,你的生命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但是它的生灭是一如,它的散和聚也是一如。所以因门六义,是佛陀在海印三昧当中发现,万事万物是如此的玄妙,不受时间、概念的限制,也不受空间、智慧的限制,它就是如此的。在因地就是平等的,就是普贤,所以在果地也是平等的。
普贤是什么,就是光明。普贤的本体是空,空当中有光明。空是佛陀的法身,普贤是佛陀的报身,万行是佛陀的化身。我们现在因地的万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门。万行之因华,庄严无量之佛果。无量之佛果,只可以说,没有办法现量,但是万行之因华却要靠当下去做。因果,你做到了因,果的一切缘起法会来促成你。那种庄严不是求来的,它是自然的,缘起的力量一直存在。
所以,如来加持力、以我功德力、法界缘起力,普供养而住。什么叫普供养?以这三种力量,运用这三种力量,你就能够成佛。普贤也代表了力量,同时也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当中,唯明、唯知、唯觉的这种德或者能。因为没有办法,才会用种种心理去分析。实际上,你宏观地去看,它不需要多少概念,这个光明有迷惑,有执着,它被乌云遮盖的时候会变相,但是它没有失去,也没有产生。在我们定中、动中、梦中、死中,他都一直伴随着我们。普遍贤善,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境界和每一个心念当中,都是贤善的、清净的、光明的,所以叫作普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