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地球的产生,在地球上出现温度的差异;因为温度的差异,产生了冷热的对流,这种对流促使了地水火风的运动而产生了单细胞生物,乃至于辗转增上的缘起,人类出现。它是一环套一环,有前因有后果,有某一种条件,事物才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当人出现以后,人还不懂得如何对万事万物去做客观的认知,因为这个时候,人类的语言、文字、思考、经验都还没有相当的积累。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断的生活当中,在不断的与自然碰撞、改造当中,人类开始逐步地总结知识和累积经验,而这种总结和积累的数量相当庞大,所以古人类就结绳记事,作为一种记忆,也作为一种经验,以便于后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了解真相。人类存在极大的好奇心,或者说出于生存的本能,人类一直想了解周围的一切,一直到钻木取火,文字产生,天地也定位了,人也终于可以立言了。
立言以明事,立言是为了要说明事物的客观规律。比如天上的雷电,你如果说它是由神的意识所展现的,人类觉得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你说它不是神的力量,那它又完全超出人的能力所及,甚至可以伤人。所以人类一个方面保持着对雷电的敬畏,以便了解它、利用它;另外一方面,人类自己也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智能,乃至于到现在,人类的语言文字,借助网络,借助种种的科学的实验……人类的认知是不断地在拓展。这就是“因地有人,因人成事,因事立文”。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或者文明累积到多元化而变得异常庞大、繁琐和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对文化已经迷失了,因为概念太多了。可现实是:没有概念你不足以了解万事万物,概念太多,又容易让人迷惑。庆幸的是,佛陀在《华严经》当中给出了一个书柜,给出了一个货架来陈列,把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划分归类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因人成事,因事立文。人类对事的了解就是两个途径,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思考。语言和思考能够到达的范围,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了,言和思本来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很多的认知清净下来。可是如果对语言的了解建立在语言本身,对事物的思考又建立在思考之上,也容易陷入迷乱,可见语言和思考这两个工具也是有两面性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经过后天的大脑的缘起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境界了,这个时代是言思的境界,它占主流。
那么科学家呢,他不是在言思的境界。他对现象的认知是建立在客观实验基础上的,他要能够证明。当然这种证明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定理。只要他能够证明,做一千次实验,所有的人都用相同的条件去做,都会得出相同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够让人从感性的言思当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所以人类有一个智能,就是可以借助工具让他对现象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这种客观的评价又能够回过头来,让人的言思进一步的细化、理性化。当然,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我们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因为大家有分工,科学家已经为大家做了这些研究工作,结论我们拿来用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呢,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他的内心还是很模糊,甚至是很怀疑:相对论到底是什么?这个能够解释宇宙的原理吗?那么解释它有什么意义?人能不能创造一个宇宙?宇宙到底是无意识的创造,还是人主观的就能达到?这些问题就是未来的方向。
大家要知道,佛教是因为言而立教,所以叫佛教。或者说一切宗教,一切知识都是因言而立的。佛教把认知世界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不仅仅有言教,还有证教。所以佛正法有二:一个叫教正法,一个叫证正法。这两个的目标都是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佛陀教诫我们说,万事万物再复杂,其实它都是因缘所成——因缘而有,因缘而灭,都符合这个大的规律。我们听起来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原理,但是在生活经验当中,你如果有过相关的经历就会发现确实如此。佛陀也像是一位生命的科学家一样,他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我们带来某些方面的参照、参考,作为评判事物、评判自己、认知自己的一个方法,可信度很高。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佛弟子和佛陀亲近的关系,我们有人情,所以认为他说的就有道理,不是这样的。我们对佛陀的认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对生命的体解上的。那么,佛陀所说的这个缘起法,我们反过来套我们未知的事情,也是同样的有效。我们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自己的经验发现它这种科学性,然后把这种科学性套用在未知的事物上,就会得到很多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清净和独立的方法。
比如说,发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你碰到一个灵异事件,你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质疑,同时也充满了某一种好像被束缚的感觉。到底有没有鬼?这个话题人类已经争论了很多年。因为很多事情你没有办法解释,你只能说有鬼,这样才可以合理解释,可是我们又不甘心。我们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也不敢惹他,因为我们的能力还不够,可是我们又不甘心被他奴役。那要怎么办?我们皈依了,佛陀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我们还不知道天体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不知道谁绕谁旋转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假设。那时候小国寡民,交通不便,语言和文字也不通,地球上的人老死不相来往。突然从北极来了一个人,从马来西亚也来了一个人,从马来西亚来的人跟我们说:“我告诉你们一个很真实的事情,我们那里只有夏天,没有冬天、春天和秋天,你们这里的人可能有什么问题。”从北极的人来也告诉我们:“你们这里可能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那里只有冬天,你们这里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四种變化?你们可能有什么不同的业力。”你说你是相信他们还是不相信他们?你相信他有没有理由?不相信他有没有理由?你就会陷入困惑和质疑。因为你相信他们不会说假话,但是又无法解释这其中的原因,没有办法正确地了解。你说我去看一趟吧,你就步行往北极走,走着走着有很多种可能,你也许看不到结果,这就成为你生命当中很大的遗憾;也有种可能,你看到了结果,北极确实只有冬天,而且是极昼或者极夜,这时你同样也会说“这里一定是出现了问题,这里有一个神,他的性格爱好是这样的,所以他的世界是这样的。”
那么用佛陀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怎么去解释?它是需要注脚的。当我们客观真实地了解了人类的时空坐标以后,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就变得非常简单。因为赤道上的国家它就没有冬天,它有它的一个因,有它的一个缘,它的因就是它在赤道上,它的缘就是太阳,那里一年光照的角度基本不变,它就是这样的因缘。而我们北半球,比如北京,位于北纬40度左右,一年太阳照射的角度变化很大,就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并没有一个管春天的神,也没有一个管夏天的神。到时候了他们就得时得令,就把他的那一套拿出来了,没有这样的事情。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就是因缘。所以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可以用这个真理,去让它还原,人心就会获得正确的了知,不会盲从,也不会困惑,人心只是安住于真实,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客观的事实。
但是人类要想冷静地生活也不容易,身体结构不是这样的。人的身体的结构是感性的,如果没有感性,没有这种螺旋式的变化,高潮低潮,生命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就会陷入停滞的状态。所以人的身体本来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肉体的感知、认知实际上是一台很不精密的仪器,不客观、不公正。眼睛看到的都有一个视觉暂留,也有一个取向错觉。我们自身的仪器不精密,还不如一个苍蝇的眼睛,所以是一叶障目,却在起主导的作用。更何况人也不甘心于过枯寂的生活,而习惯于过感性的生活。
所以,美不美,好不好,丑不丑,这是他所想要的,至于真实,他不想要。那么整个社会,它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是按照最低的一个逻辑来推行它的人道主义,而不是按照人类最高的诉求以智慧作为它的目标。
所以我们讲,这个世间,有时是混乱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当然我们也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既然无可无不可,人家愿意怎样,这是他的自由,法律要保障的,你不能和人家较真,至于他能不能过得幸福,取决于他自己。除非他有这个理念、理想,那他可以往前拓展。所以人是个体化的、多元的、和而不同的一种存在,我们要深刻地了解这么一个前提,了解这个起跑线。我们要了解社会的起跑线在哪里,我们自己的起跑线又在哪里,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要把这个理清楚。
佛说的是真理,你要不要?你能要多少?能接住多少?能付出多少?能投入多少?根据你自己所要的,你也可以选择要一点点真理的生活,这也不错,免得太痛苦,也不能全要真理,全要真理生活就没有激情。十信位的菩萨,就是佛法的生活占10%,如果占到100%,你就不要世间的了,你就要在佛法当中去住了。
当然在佛法当中住的话,也是很快乐的,只是你不了解那个快乐,你也不敢撒手很多东西,因为这是你的境界和你的因缘所决定的,也不是你看到就能行的。你要做这个菩萨,你自己也要有点福报,如果你连自己的生存都不能解决,你说想做菩萨也很不容易的。当然福报不够信心还可以补,你也可以出家,出家不用为生活发愁,简简单单地生活,很清净很安乐,你也不用每天做饭。这就是各有利弊,看你怎么选择了。如果你看到了菩萨的快乐,你就有愿望成为菩萨;如果看不到菩萨的快乐,你就很惶恐,也不敢成为他。世界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一切的因缘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是有很多种选择的,这样就不会钻牛角尖。如果你一定要说“我的价值观这么好,为什么我的儿女不能接受?”那就不对了,就是在钻牛角尖了。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很有限,也不了解生命,也不知道尊重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很多,但是法律要求人尊重生命,所以你也不能太出格,要按照社会的规则去做。
所以说,事法界当中,有很感性的颠倒,也有很理性的科学,也有在这些沟通当中所产生的教育,在分享当中所产生的慈悲与互动。这个事法界我们也可以叫作世间,在世间,有很多人不入道,他也有他的理由,那他也可以过他的一生,这些都是现象。现象完全是生灭的,他不知道,就在那儿执着,自己苦着自己;但如果他知道的话,就能够解放自己。当然他也还是他自己,也还是自己的事情,只是少分的改善,和宇宙的真实或者人生的真理也还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只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调整。还有一种在事法界当中很殊胜的存在,就是宗教的产生,
特别是佛教的产生,都是在事法界,或者说在现象界,主要是言教周遍。佛陀一开始说法就说了《华严经》,这是他给自己说的法,或者说是他自性的流露,他说自己的境界,从这个境界当中流出德相——毗卢遮那,从德相当中流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作用,放光遍满宇宙,这是佛陀说《华严经》时的一个状况。可是后来他发现,人间需要的是言教,而不是真理之教,不能说不言之教,所以他就开始为人间的众生说法。
他首先说的就是苦集灭道。苦就是人间的真相,只是你面对真相一直在回避,或者说在对抗。你现在如实地看,是不是苦?苦苦,行苦,坏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这些是不是苦?世人都知道,只是世人把苦放大了。佛陀说:“我说苦不是要增加你们的苦,我是要解决你们的苦。”如何解决苦?苦是有原因的,有很多种因缘,当你把因缘去掉,苦就会减弱。因为我们自己不断放大苦,这个苦就像一条河流形成惯性,毛毛雨当中没有惯性,没有冲刷力,可是河流就会有,所以有集。毛毛雨集到一块儿就产生了冲刷力,就产生了另外一个现象,所以从毛毛雨阶段就要着手解决苦。“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这是因缘果报的问题。因为它假以时间,假以空间,假以我们错误的认知,再错上加错地加重,苦就形成了。去掉这个错上再错,集就被解开了。
这是佛陀提出来的第一个方面——认识“苦”和“集”;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方法,佛陀提出来“灭”和“道”。“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灭如何去现证?就像科学家做试验,把全部的心力集中在身心,你会发现,身心有稳定的状态和散乱的状态。如果遵循客观规律过着持戒严谨的生活,心不会太散乱,这时候我们身心的感知能力就会比较客观真实,这个就叫定,也叫戒。
戒和定为我们产生智慧提供了装备。智慧是由内而发的,智慧就是看到了生灭随观智。你看到一切现象,就好像用高倍的放大镜去看,你所了解的一切苦都是带有自我的成分,抛开自我的成分去看的时候,苦都是由无数的刹那组成的,在无数的刹那当中,有很多汇集起来的力量。那么这些力量,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心的力量不会再去加重它,心就会慢慢地清净下来,不再跟着境走,这时心在境上的妄断、情见、执着、分别会慢慢地减少,这种减少就叫作灭。在你的生命体验当中,外在的负担会越来越少,减少就叫灭,不断地灭,不断地灭,灭到最后,在一个刹那之间,你证到了罗汉果。罗汉果完全知道外境的一切实际上对自己没有影响,他和外境做了隔断,做了了断,那就是罗汉果。这就是苦集灭道。道是修道的过程和修道的方法,灭是修道的结果和修道的果位。所以佛陀提出来解决世间的方案,认识世间的方案,苦集灭道已经高度概括了,就只是苦和集就已经把我们的一切感知、一切不科学的定义、一切自我的虚妄都认识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言,语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叫作语言的教育或者提升。
在灭和道当中,也是我们身心的境界,也都是现量的,你用了就知道,你就用现在有的资源——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佛陀还给了我们一个方法——持戒,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不杀生。佛陀所说的法都是非常朴实的,就是为世间的人说的。当灭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我们证明它是可以产生的并且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时候,我们对苦和集的认知就会更深,同时,苦集灭道就会在理论和方法之间、认识和方法之间互为促进。
这中间,一个是行为主,一个是解为主,苦和集是解,灭和道是行。你要行,做到才可以,你要真实地持戒,不是说我知道持戒的好处,我还没有这个心力打算,那还只是在认知方面。灭和道是苦和集进一步的延伸和深化,苦和集是灭和道与我们生活的对接,有着这样的一个因缘增上,那么我们大概就会了解到,我们自身会碰到什么问题,也就可能会高度概括地去处理自己的人生。因为人生有了参照,有了坐标,你走到哪里基本上是不会失去宗旨的,你不会太迷惑。即使可能还有迷惑,但你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就是言和教的差别、作用、功德。
我们也曾经讲过“教浅义深,行为最胜”。佛陀所说的法有言教、有义教,义就是境界,还有行教。在《华严经》当中,华严就归为境界,是佛陀的境界、德相以及作用。当我们能够有福报,或者有超越常人的思维的时候,是可以了解的,这个也可以叫作言教,但是它本身不是普遍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了解的,所以它叫作殊胜的言教,有清净心接收器的人才能够了解,要借助某一种因缘和福报才能够了解,所以《华严经》有时候也会隐没。有很多人不了解《华严经》,但对《华严经》有信仰,像我们说的那位沙弥师父般若薄伽弥的故事一样,因为他到过天界,浑身沾满香气,终其一生都不散,走到哪里香气都是铺天盖地的,这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代表着神话,当然大家也知道佛教的宗旨,知道这不是神话,这位沙弥师父对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有一个信心,但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还是不了解言教,不了解华严的言教。华严境界小根难入,小福难入,这就是它的一个因缘,因为这是佛陀的境界。不要说华严了,现在很多人想和佛教结缘,但你看看佛像就能知道佛代表什么吗?终其一生去思考,也不一定能明白,当然有信仰是对的,因为有个方向。
佛陀所说的四法界,第一个法界叫事法界,是我们所受用的法界;第二个法界叫理法界;第三个法界叫理事无碍法界;第四个法界叫事事无碍法界。后三个法界实际上我们在上一章已经介绍过了,理法界就是真空观的境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是理事无碍观和事事无碍观的境界。
“教浅义深,行为最胜”,义是境界,也代表了证悟。实际上所有的佛经都可以分两个角度去思考,一种是浅显的道理,一种是很深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力强,定力强,思维很开放,那就适合往深里面钻。如果我们自身的智慧没有开,还是带有自我的成分,那么只能是相对地去了解。
华严境界不是理解能够到达的,需要体验才能够到达,包括罗汉的果位,它本身也不是理解能够到达的。所以在没有成就罗汉果之前,你可以了解,也可以实践,也可以体验,但还是属于世间道。在你成就罗汉的刹那,才叫出世间道。即便你有了出世的智慧和果位,可是在你没有舍弃肉身之前,你还得按照世间的规律和法则运作,所以你还在世间,世间人看到的你就是世间人,所以有的人说:“罗汉为什么还去托钵?罗汉怎么还说法呢?这个对与不对呢?”实际上,等罗汉真正入涅槃以后,他就不说了,因为那时候就是无余的涅槃,现在还是有余的涅槃,他还在世间。
当一个人内心世界很清净的时候,他就和世间的很多东西不发生关系了。比如说,人的成长和成熟都会经过小孩的阶段,小孩阶段都会有很多的玩具,这是属于你的东西,但是长大了就不愿意玩了,因为你要玩别的了,玩更成熟的东西,不会再玩那种简单的游戏了。同样地,你的生命提升了,就不会玩一些粗俗的东西了,你也玩不进去了。生命是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的聚合,人生是一种不断的前进和收获。每个人都可以往前走,都没有必要回来,回来也没有意义。
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回来,下一生来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了,我们这一生所积累的经验都贮存在脑细胞中,脑细胞在火化的时候被烧死了,不存在了,所以下一生一开始又不记得了,又要从零开始了。轮回的麻烦就在这儿,你老是在做一个无用功,老是觉得自己成长了,可老是量变,没有质变,没有上一个台阶,老是在事法界里面,从来没有上升到理法界的高度,没有到那个高山上去俯视一下生命到底是什么。因为你觉得自己现在活得很开心,孤零零地站在那个山上干吗?你有很多理由。当然你不知道那个山上还有金银珠宝,拿一个就可以让自己生生世世受用无穷,就算别人跟你说,你也懒得理,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一切都是为心所现,你能够发现什么,你就按照什么去运作;对于你没有发现的事情,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了解。
我们做小孩的时候很想长大,代表了小孩有希望;当我们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取得地位以后,就很想保持,不想再发生意外。我们拒绝理想,人就是陷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可是到老的时候,到死的时候,你就很明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给我再一次选择,我一定不会如此碌碌无为、平庸无为地过我的一生。”你那时才知道是浪费生命了,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下一生,还会一样再开始你的浪费之旅,这就是你不了解佛法的过患,你没能为自己开拓一个事业的过患。所以人有理想是好的,但是人的理想不能建立在财色名食睡上,那个是不好的,那个会障碍你的理想。理想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我们想要的是形而上的理想,但我们实际上追求的都是形而下的器物。这个好不好看,这个受用,这个身体,不行了我再做个手术,都是追求形而下的东西,不知道形而上的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我们从来不会思考,思都不具备,只有言,而语言又很粗,只是说一下,“哦,这个很好,很时尚。”为什么时尚?你听别人说时尚,你自己有没有感觉到时尚?就只说:“不要管不要管,下面还有那么多目标呢,说那么多干什么?”言都不具备,更不要说思了。
人都是在这种种不同的境界当中穿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神圣的生活,就好像我们要在沙子里面榨出油一样。看到菜籽能榨出油,于是你就得出经验,能不能榨出油来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如果你用这样的原理来解释你的生活,就会认为沙子榨不出油的原因是压力太小,“这沙子压力还有点小,再给它点儿压力,油就出来了。”生活当中总是有这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初自己做儿子的时候不听话,现在做父亲了,就对自己的儿子不听话很生气,这其实就是你不了解生活。你连自己都不了解,怎么能了解你的儿子?人生有太多的角落,就像一张网,在捕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生命的智能、德能虽然广大无边,可是都被分散了、消耗了。所以事法界的事情并没有理可讲,只有事,你讲什么道理?
到了理法界就不一样了,理法界是一个概括,是一种平等。实际上,理法界就是探讨事物的本质,事法界就是在事物的现象当中的流转,事物的单一现象和复杂现象。理法界是说事物的共性,也就是说它的因和缘。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存在,比如说夏天,夏天是怎么产生的?夏天是春天的延续,这是我们看到的一种主观的因果。从客观的因果来讲,是因为地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到了北回归线上,冬至一过,离太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也越来越热,到了最近就是夏至,就是夏天,它向着太阳靠拢的过程就是春天。
夏天在宇宙当中没有概念,宇宙不需要眼睛,也不需要语言,它就只需要做它该做的事情而已。但是人类需要语言,需要概念。语言上说这是夏天,概念上说夏天是热,都有它们所诠释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去仔细分析,之所以有夏天,很深刻的原因,是因为地球上的北回归线,从冬至那一天开始,它运转的方向变了,所以才有夏天的产生。虽然有夏天,那是共同的,但它也有不共的因缘。因为地球自转的偏角,北极老是躲着太阳的,所以怎么转北极那里都没有夏天。所以事物有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是它的因是什么?我们要了解。因是主因,缘起不谈因就没办法客观,没办法让我们的内心获得安宁,没办法诠释生命,只能在迷信当中惶恐不安。
夏天是由运动产生的,这又是另外一个因缘,是不断的运动。但是作为运动本身来讲,它又是一个概念。如果用运动的理念来看的话,全宇宙都是运动;如果用热量看的话,全宇宙都是热量,看你以哪一个为观察的起点。所以有无数个刹那的运动,或者我们再用另外一个概念去解读,实际上是空间的变化,主要是在变化这一概念上。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存在,事物就是心的展现,心和事物是同步的,事物有多复杂心就有多复杂。
所以,夏天是什么?夏天是我们主观的认识,没有一个东西叫夏天,可是在它存在的这一段时间,确实有这么一种热,所以还是有一个夏天的存在。这个在佛法上说,因缘起而毕竟空,叫性空缘起。夏天的本体不可得,它是因缘而有,但你不能说这个因缘有没有。我们说的没有是什么?北极没有夏天的可能,因为它没有那个因,那个叫作没有。你不能说马来西亚的夏天没有,或者我们中国的一个阶段的夏天没有,这就不符合事实了,这就是错误的。北极的“没有”和马来西亚的“有而本质没有”是有差别的,所以缘起和性空是同时的,这就是佛陀的肯定。佛陀说:“空不是没有,空是因缘有。”你从空的角度去看,没有夏天可得;你从有的角度去看,是因缘而有,这就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辩证方法,比较接近于事物的真相。
而我们人主观有很大问题,就像我们的眼睛看事物,180度是它的视角范围,后脑勺的180度就看不到。所以夏天来的时候,我们说它有,是夏天;夏天一走,又说没有。你刚说完没有,第二年夏天又来了,你又说有。这不就是人的糊涂吗?到底有没有呢?你能不能说清楚一点呢?有是什么?没有又是什么?所以我们陷入二维的相对思维,没有办法,我们对事物的印象都不真实,都只是现象,没有正确的认知。
所以,你要能够看到事物的另外一个面,叫无自性。夏天没有自性,这个就叫空,也叫真理。一切法都是真理,一切法都是因缘的有、暂时的存在或者叫假有,而不是断灭的有没有。断灭的有是相对的,有是相对于没有。实际上,在宇宙真实当中没有这么一个事物,但它也不是有和没有同时。你说有和没有同时的时候,是说有也有,没有也有,两个同时。它们是一体的,是不二的。那么,这个就从真空观深入了,叫理事无碍观。它是同时发生的,就好像夏天没有本体,而夏天这种很热的现象却存在一样,它是互相不障碍的,所以叫理事无碍,这是正确的了知。
但是,理事无碍还是言思所到的范围。实际上,造化的功能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个夏天,乃至于庞杂繁复的万事万物?实际上它从来不说有没有,只是这样显现,但它不会显现出“空”或者“因缘有”这种概念。那就是说,它本身是不可思议的造化,一切的造化都是基于事而显现的。宇宙的真理是看不见的,也没有本体,但它又是存在的,它的存在都是一个事,所以这叫“以事物来证明事物的存在,以缘起来显现缘起”,这叫事事无碍,不可思议。
这个也不是玄妙,造化有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万灵何处谢无私,就是不可思议呀。太阳为什么就那么好地挂在那里,虽然有冬天和夏天的变化,但是夏天有夏天的作用,成熟万物;冬天有冬天的作用,收藏万物,它门相得益彰,所以事事无碍。没有一个事情是没用的,都有它的妙用,这个造化的不可思议恰到好处,为我门帶来了不同的物种。而不同的物种之间还有类别,在有情世界来讲,有男人就有女人。同样的在狗狗的世界,有公狗就有母狗,这个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谁造的?怎么按照一个原理而造出不同的形象?胎生的基本上都是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
我们人也不是人造的,人也造不出来人,你拿什么造?为什么要造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你能说清楚吗?为什么有男人有女人呢?就是因为有相对的思维。虽然是狗狗,它也是相对的思维,你对财色名食睡感兴趣,它更感兴趣,这是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叫道理,道理、真理是不需要解释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现象的存在就代表真理已经摆在那了。你能不能发现奥妙,那是你的事情,老天爷就考量我们能不能从它的创造当中脱颖而出。你如果不能够脱颖而出,你就得不断循环,你的生死老天说了算。造化有神功,可是造化也愚弄人,你说“我们人不需要造化”,你敢不需要吗?你试一试,那就是考量人的胆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佛陀敢说这个话,他一定有他的原理在。所以佛陀这个圣人不是自吹的,不是说自己是圣人就是圣人。很多人喜欢标榜自己,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气,好吹好大,吹破了也不管,反正我满足了就好,这就是人没办法成为圣人的原因。佛陀是在很真实地生活,他所说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法,在宇宙当中都有相应的证明和对应的关系,他没有说一个在我们生活当中没有的法外之法,他都有证据。所以佛陀是圣人当中的王,这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谈到的这四种法界,也就是《华严经》当中所罗列出来的生生不息、互为缘起的宇宙观,我们是通过外在的事相来认知自心。那么第二种层面的理法界就显出它的平等,第三种层面理事无碍法界就显出真如、佛性,只要用适当的方法,我们的智能可以了解。我们的智能也是不可思议的,有着无量的开发前景,比开发原子弹还要神奇,它需要很多的方法。我们的这个肉身,只要具备戒定慧,就非常不可思议,所以说人身难得。
同时人还有种智能,就是人有佛性,知道自己可以发菩提心,也乐意发菩提心。地球上的人类、南瞻部洲的人类,心力特别强,身体虽然不精密,可是行动力很强。虽然了解微观的事物不精密,可是对了解自己心的功能却是第一位的。所以人是万灵之主,他殊胜的原因在这里。人可以盘腿,你给牛盘腿行吗?虽然牛也长了两个眼睛,但牛的两个眼睛没办法聚焦,老是看到这边或那边,没办法看到中间,有也等于是没有,牛没有人类的优势和智能。所以我们要发挥我们的长处,你有这个长处不用,过期作废,下次得个牛身想用也用不了。这些生灵,它们没有生命的自由权或者思考权,人类虽然有,但是很多人不会用。
人也很会想办法,你说你心情不好,喝一杯茶心情也会好,喝一杯咖啡心情更好,但是不如打一坐好得更彻底。你要靠外在因缘,有的时候能靠上,有的时候靠不上。茶也要天地给你产,也要有人给你摘,也要商人给你运到跟前,你自己还得煮水,还得弄,很复杂,好像整个宇宙都为你服务还不够,啰唆得很。打坐只需要你调动自己的资源,两腿一盘,一切搞定。这就体现了人生的效率,不用求人。世间最难的就是人求人,人家都有事都很忙,谁陪你玩?你苦你自己苦,你想不想解决苦?用你自己的智能,自己给自己充电,不需要弄个发电机,再修个葛洲坝。
人有很多种选择,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时候真的就没有办法选择。佛陀的功德就是他出现了,你就有了选择的可能。他跟你说你有件秘密武器,或者你有一大笔财产在银行里存着,你自己不知道,但是佛陀知道。为什么?这是对你的厚爱和恩赐,是历代祖师积累下来的,能够用得上的。你想要用就能用,不想用就没办法。所以这个理事无碍是说我们的佛性——真如。但是你还没有达到最高的认知,对佛性只是模模糊糊地看到——这个东西我也有,是本体——你对它的现象、对本体只是信得过,还是有局限性,好像在人间的道理一样。
所谓的人间就是地球上,离开地球恐怕就不是人间了。地球上就有地球上用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也有飞机,因为飞机也是依托于大气层,还是在地球上,没有出地球范围。这三种工具都是同样的原理:都需要加原料,没有一个不需要添加能量就可以飞可以走的。光需要这个,就说明它是有局限性的。而在宇宙当中,地球每天跑那么多公里,谁给地球加的油?想加也加不上,没法加,不知道油门在哪里?
曾经有个人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整个地球。理论上成立,事实上是没有办法的,支点给你,杠杆你自己找吧,他也就没办法。所以还是要分析,不要迷信,不要相信所谓的权威。我们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科学家怎么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他自己也有生老病死,儿女不听话时比我们还急,他也没办法。所以他不能够成为我们的眼睛,他最多为我们服务服务,发明一个洗衣机,发明一个电,只能是这样。他为我们服务,我们也为他服务,大家彼此平等,这只是职业分工而已,怎么能够说是道业呢?
真正的造化事事无碍。太阳为什么那么好?地球为什么要绕着太阳跑?那是造化,事事无碍,都是从真理的运作当中产生的,都是从第一个因当中产生的。宇宙是从第一个因当中产生的,我们人类也是从第一个因产生的,所以人类必将超越宇宙。因为宇宙没有智能,没有眼睛、鼻子,只能机械地运动、摆动,它没有办法说“我改一改吧。”它也可以改变,它的改变是变化的。《华严经》当中说的“小可以包大,大可以包小”,就是这种境界。华严的十玄门就是专门谈变化的。华严三观每一观有十观,到第三观的第十观,也就是第三十观的时候,那个事事无碍的真实境界,就是造化的不可思议。
这个不是谈玄而是非常玄,但是我们用十玄门可以了解到,那是佛的境界。佛教的产生,佛教的流传,佛陀都曾经做过客观的评价和授记,包括佛教会在人世间存在多少年,末法时期最后佛教也会消失,因为它的因缘没有了。什么叫因缘?就是佛教的存在要基于人类的认同,人类的认同需要语言、文字的方便,可这个方便到最后把佛教的真理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它就好像一个绕了很多弯的解码器一样,这是人类的佛教。而宇宙的佛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佛陀出现它没有增长,佛陀涅槃它也没有减少,佛陀不出现它还存在,这就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不可思议的伟大的缘起力。一切法都是相对存在,一切法都是毕竟不存在,但是又有新的存在。时间、空间是一种错觉,我们痛苦的时候觉得时间好漫长,我们快乐的时候觉得相同单位的时间很短暂。客观的世界没有概念,主观的世界才有痕迹、有印记、有选择。我们了解到客观的宇宙,它的生灭变化有它的规律和时间,所以我们也了然于胸,了无质疑。
当我们了解自心的伟大,它可以拓展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不一样,就会达到一种累积。所以说,生命的高贵在于对精神的开拓,我们不断地开拓精神生命,我们的物质生命,造化会帮我们补上,我们需要什么它就会给我们什么,这都是心的变现。当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原子弹的时候,造化为我们储存的铀元素马上就被发现。人类的发现,向外发现是越发现局限性反而越大,向内发现让一切发现都变成美好。我们并不是反对向外拓展,只是我们要有智能可以驾驭这一切的发现。所以这个世界到底是谁说了算?还是精神世界做主,还是它说了算,我们真正的快乐实际上都是精神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才是究竟的。寄存于物质的考虑也是离不开的,但是它一定要听从心的使唤,心不能让物做主,心为物役,永无了期。百年的人生要跟这个无穷无尽的宇宙算账,结果我们肯定输。但你可以善加利用,作为一个生存的条件,你可以借助这个跳板以达到精神的快乐,你也从来不会失去什么。
佛法就是把很多选择都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自己算,自己挑,要过怎么样的人生。我们无非是想要幸福。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感受?作为一个老师,佛陀的每一句话都从自性的真理当中流出,没有任何主观的自我评判,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佛弟子要学习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完善的,可是有了这种态度你就是佛弟子。所以对未知的事情,在我们没有了解它的原理之前,迷信比不信好。因为迷信当中有敬畏。不是迷信本身好,迷信当然要升华。
无穷无尽的宇宙、无穷无尽的人类社会到底要往哪里走?这是佛陀出现于世的一个本怀,也是一个慈悲。我们会看到在事法界的人间,很多现象让很多人遭受着种种的不如意,这真的是无妄之灾,太冤枉了!可是谁也不能代替谁,佛陀也只是尽了他的责任,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佛法,有待我们自己去受用。所以我们对于佛教,对于自己,都要有一个重新的打算。华严是一张人生的旅行图,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要在这个法界当中,自在快乐地游玩,我们要游心于法界。所谓的法界就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我们要在哪一个法界当中定位,佛陀说得非常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