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六章 华严三观——得大自在的密门|《生命的艺术①: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作者:释如孝
介绍:  华严三观,是我们创造生命美好的由内而外的一种运作模式。让我们了解心与心的关系,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心与社会的互动。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六章    华严三观——得大自在的密门

        如实知见,这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获得生命自由与安乐的方法。我们的所知所见实际上有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结构所具有的一些功能萎缩了,由于我们过多地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和大脑所思维的,所以大脑思维和眼睛所产生的知见会不断地增强,这让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却看不到本质。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身体非常美丽漂亮,实际上看到的只是它的表相;我们感受到的这个感受非常快乐,这也是一种现象。我们执着这种快乐的感受,希望它不要离开我们的当下。如果它没有离开,我们就会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如果它离开了,我们就会追。我们的心都是附着于概念,附着于名言,就像现在社会所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实际上,很少有人曾经如实地看到这种流行的时尚对人身心健康,乃至于身心的审美有什么作用,只是一种盲从而已,这就是一个盲目的心。

        我们对于很多法则、很多概念都不能够完全地了解,在这个当中最厉害的是感受。感受可以制造境界,揣摩境界,分析与判断境界,它非常复杂。因为感受是我们人活着的唯一的特别的希望所在。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无非是想要幸福快乐,但是因为人有很多主观的、颠倒的认知,我们所做的和我们想要的,往往刚好是背道而驰的。大家如果有心,也可以去分析一切现象,都是沿着这种模式在运作。大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它只是把自己交给眼睛,眼睛投射出来一个影像,大脑马上发动全身的器官来配合。所以当眼睛把这个现象汇报给大脑的时候,大脑就产生了一个感受。对于这个感受是接纳还是排斥呢,是逃避还是对抗呢,大脑马上会非常机械地按照它自己的一个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判断,要么就是嗔恨,要么就是贪着,这就是“想”。

        我门看到的那个刹那叫作“色”,这个“色”在我们大脑当中形成一种影像,是一种“感受”——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对于感受想要还是不想要,“想”马上产生。“想”还没有彻底弄明白,“行动”已经在全身的细胞当中备战,进入紧急状态。所以在一个刹那之间,我们的身心在色、受、想、行当中已经非常快速地完成了这一整套运作,犹如一台电脑。当这些事情做完以后,作为一种经验,大脑把它储存在信息库里,下一次出现了什么问题,它马上按照上一次经验来提取这些数据,以便应战。因为色、受、想、行、识在刹那之间不断地这样去延续某一种错误,这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没有办法如实地去知见我们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庄严是什么。

        我们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猴子第一个想法是“苞谷很香”,这成为它去掰苞谷的一个动力;当掰下苞谷的时候,它看到的是什么?“这里苞谷很多,我得多要一些”;当它掰了很多的时候,已经拿不住了,它又觉得“前面还有很多,把这些先撂下,我再去掰”,它看不到自己放下苞谷和去掰苞谷之间有什么因缘、因果,它不知道。那么当它把这些苞谷受用完的时候,它的意识就很强烈地想延续上一次的机会,朝着上一次的那个方向走,“上次在那里掰到了苞谷,我这次还去。”可是冬天已经来了,它不知道外面的时间因缘已经变化了,当它再来到这里的时候,地里一个苞谷也没有了,它很感伤,因为它的记忆产生了作用。为什么感伤,它也不知道,它也忘了最初要这个苞谷是为了维持生命一个正常热能的需求。

        就好像我们在地上划了一道印,马上就能够去掉;再划一道印,会更深刻一些,但也还可以去掉。可是当我们用刀子在石头上刻下这道印的时候,就永远不能抹去了。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思维模式,它以记忆为根本原动力,以经验作为记忆的来源,它对外界的现象只取一个表相,来完成它收集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并不精密的一个身心的状况,一个分割的、不在一个频道的身心的状况。当得到的时候,它会顺应荷尔蒙的刺激,还想要拥有更多;当失去的时候,它就索然无味,觉得很空落,不知道该要什么。为了不让这种空落占据自己的内心,它就不断地去寻找刺激,这样它才能找到活着的感觉。

        人生之苦真是比大海还要深,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感受而生活,因为他的生命都是依赖于外在的因缘,从来没有关注过生命本体,他也不相信生命有本体,或者说他不相信生命的本体是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快乐的。我们会发现,婴儿总是很快乐,他自己也不知道和谁在对话,非常欢喜,嘴角总是带着笑容,所有的人看到小孩子都非常喜欢,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是当一个生命在不断变化的因缘当中,在不断地错位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变化的前因后果,也找不到出路,只能是在当下,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感受一日一夜,就是千生万死。

        实际上在佛法当中,地狱的生活就是这样,非常痛苦,受不了了,昏厥过去了,死过去了,又醒过来了,又去抱着那个被火烤红的铜柱,又一次地去追求感受,又一次被电到了,被高温蒸发了,身体又一次地组合,心又一次地昏厥和醒来。这种起起落落的意识,本来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独立自主,就只能随顺着世间的高潮和低潮,不断地与它翩翩起舞。我们都是用物质的思维来建立对生命的认知,判断我们的取舍,左右我们的未来,这是真实的现象。

        有很多的语言文化,乃至于意识、价值观都在为感受服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如何让我们增长无明,而不是增长智慧,所以说这些有过患。虽然有过患,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因为从心的需求来说,它需要新鲜,或者说它需要快乐。当心的快乐需求被满足了以后,狂心自然会清净下来。这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缘:一方面,要洞穿这些错误对你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我们要找到生命快乐的本体,两个方面都需要努力。所以菩萨戒说,“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要两条腿走路来创造生命未来的一种形式。可是在第一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宏观的思维,这种思维不是谁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一种功能,我们有一种潜能,可以如实地知道这个。那就是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不要太相信眼睛所汇集来的消息,不要让大脑再机械地控制我们的心。

        当我们的心获得了这样一种缘起的时候,就是《华严经》当中所说的第一观,叫“真空观”。我们要过滤一下,对于繁杂绵延的人生万象,缘起缘灭,四季转换,做一个客观、真实的体验,闭上眼睛去思维。就好像我们看满天的星斗,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去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积累经验,这就叫如实的知见。因为什么?它是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表相。我们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就会知道与它相对应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斗柄指东,天下回春”,就是在晚上的戌时——七到九点,你看到北斗七星的那个斗把指着东方的时候,你就知道现在是春天了。斗的两个延伸线指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你通过北极星就知道北方的方位了。北方一旦定位,东、西、南的方位通过经验都可以获得。

        所以经验是建立在正确知道的基础上,并不是你想说东就是东,想说西就是西,它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这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在向外拓展的时候,一定要抛弃不成熟的主观的我见,要如实的知见。掌握它的规律性,就是法则。当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时候,我们生命内部的一些受、想、行、识和无明的躁动,就会得到一种净化的因缘,不会刹那刹那地向外奔逐。那就是胸有成竹,了然于胸,洞达和洞察,这种洞达和洞察就叫“观”。放掉自我的心,就叫“空”;用“空”去对境作最客观真实的描述,就叫"观"。

        我们对所有的现象和它的本质,都有着一种形而上的习惯。“华严三观”第一观是“真空观”,首先对现象和本体做分析。凡是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某种条件、因缘之下的存在,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也叫诸法没有自性,或者叫诸法皆是空的,只是暂时的一种存在。这个“空”不是没有,而是从整体性来说它的因缘性和条件性。比如,我两个手拍一下,大家是不是听到声音了?这个声音它现在去哪里了?事实是,这个声音本来就没有,它是两个手在空间移动产生的。如果没有手就没有这个声音,手和声音之间有一种关系存在。在现象的背后有它的原因,并非如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它是真实的,它是美妙的,或许它是刺耳的,它会让我的心烦恼的……建立在这个现象上面的很多判断,在这种如实客观的洞察之下,马上就会不一样。这就是真空观,通过现象看本质,人心可以安宁下来。安宁下来,看到一切现象无非是偶尔的缘起存在。

        但是我们要了解,在这里面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这种经验,当我们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时候,会被认为是“断空”,好像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对于佛教不了解,不知道佛教所说的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佛教所说的空就是没有,实际上这就落入到断见了——没有后世,没有因果。我们最错误的一个认知,就是认为我们自己是存在的。其实我们自己——人的本体也是某一种因缘下的存在。我们的身和心,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知见,包括中国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价值观),都是一种条件反射,一个聚合体。

        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什么?如果按照佛教的另外一种说法,它是心的独立和自由性。心的本体不可见,不是我们这样去揣摩就能够揣摩到的。我们自己实际上不了解自己。禅宗讲“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对于生命本体的探索,也需要我们沉淀下来,慢慢地去观察这中间的因缘。我们内心的念头,每一个人一定都有一个强烈的、最在乎的事情,一件最欢喜的事情,实际上它也是因缘和合的,如果我们过去世培养过,那么这一世就会觉得很简单。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做起来特别有智慧,但有些人就会觉得特别的难。所以心的因缘,它具有一种积累性,这也是心识的不可思议。识是心的一种记忆,它可以从过去世到今生。所以你会看到,同是父母所生,兄弟姊妹各有不同,有智有愚有不肖,有的有福报,有的没福报。实际上人是很执着的,总觉得这是我的亲人,我的就是他的,这当然是一种慈悲心,可是在事实面前,你不一定能够救得了他,因为他的生命还是由他自己起主导作用。

        汉代有一位最受皇帝赏识的大臣,有个看相的说这位大臣会被饿死。皇帝不相信,说:“我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他,我看怎么能把他饿死。”因为那个时候的钱币都是用铜铸造的,皇帝把铜山都给了他,那他就非常富有了,可这位大臣最后还是被饿死了,这个人好像叫邓通。因缘、因果不可思议,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自己想改变就能够改变的,我相信大家对这个都有所体会。

        所以我们的情见想要怎么样,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可是目标达不到,我们的人生就很痛苦,最后发现一根稻草就可以压倒骆驼。一生曾经历的悲欢离合、成功失败都过去了,我们都有勇气面对,但可能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却没办法面对。所以事情没有大小,它是集体无明的一个爆发点。如果你的心有观察的智慧,就会发现,事实上这个坎儿可以过去,可是如果你自己内心很绝望,那就很可怕。很多自杀的人,实际上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很多自我折磨的人,也是犯同样的错误,他对于现象起非理的作意,因为这种作意很强大,把自己带到了阴暗角落不能回头。

        心非常不可思议,可他不知道心是空的,心的本体是自由的,心的本体是光明快乐的,他没有向内找,都是向外找。向外找的话,这个宇宙当中没有出路。就算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可是你要飞到哪里去呀?你越往外飞,不是越孤单吗?最后飞着飞着,连你自己都不想飞了。这种探索没有意义,它的方向不对,向外永远得不到生命的答案。空不是没有,空是说心的自由性,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存在。当你把自我设置的这些角度和看法去掉的时候,你和宇宙融为一体,你就不需要宇宙飛船了,这就是解脱,也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你现在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和幸福,在那个境界当中,都變得非常真实,而不是揣摩了。这是一条我们解放自己生命的庄严大道。它是建立在我们对万事万物客观观察的基础上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精神生命的法则和规律。

        我们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喝一杯茶都会很感动,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你的心独立了,没有那么复杂了,心本身就很快乐。小孩子就是这样,他没有想要什么,可是他很快乐。我门能够长大,但我门没有办法变小,长大是自然的法则和作用,可是變小你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心回不去了。如果你心能空的话,就可以逆流而上,达到生命的自在和光明。

        真空观是第一观,我们用色和空来表示现象和本质。所谓的空就是因缘,比如说这个声音,它是两个手位置的移动而产生的。有这个声音多了什么,没有这个声音少了什么?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每时每刻的当下都有不同的声音、图像或者想法、概念在延续。所以等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法和一个法的接点,我们的眼睛就是盯着这个360度的年轮——时间之轮,看它中间的春夏秋冬,人我是非,痛苦快乐,从来没有放弃过外境。

        当你放弃了外境,你的心是可以安住的。你睡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外在,可是心因为惯性的力量还在寻找,所以眼睛一睁开就又加深了这种趋势。就跟牛吃草一样,不断地吃,闲的时候就不断地反刍,从来没有休息过。心没有休息过,所以是生死疲劳,在这个生死之间有很多欢乐,有很多自认为的幸福,其实都是缘生缘灭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一个客人一样,客人的行程主人说了不算的。主人就跟着客人转,转着转着,主人也变成了客人,也失去了家,也成了一个流浪汉,在三界当中流浪吗,从生到死之间流浪。谁又亲,谁又不亲呢?要说亲都是亲人,要说不亲都是陌生人,都是一个同行者而已。

        但是我们不是说冷漠就是对的,菩萨不是冷漠的,菩萨是热情的,这是菩萨的一种潜质,也符合自然的法性。我们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热情和情感,可是情感需要升华,情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每一个当下,都要让它过去,都要投入,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不要活在想象当中,要活在真实当中,如实地去知道,如实地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所以佛菩萨也没有停下来休息,他成佛了也不是住在涅槃当中,他还是在人间和人不断地对应。如果没有人需要他了,他自己的愿力就会展现出一朵花,一片云彩,来庄严这个法界。他的心都是和众生同行的,就好像我们的父母的心一样,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力量,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恢复非常广大、非常神圣、非常自然而自由的一种情感和智慧。

        通过真空观,我们知道“空”不是断空。当说这个“色”的时候,青色、黄色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个青色、黄色的实体啊?实际上没有,它是由三原色组成的,也就是和合相。三原色还是由因缘组成的,它还可以分解。我们可能认为它是白色,但是对于色盲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所以概念是相对的,语言文字也是相对的,是为了说明事物,只是一个桥梁、一种工具而已。工具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当我们放掉语言、文字、看法、想法,真实地描述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相;再分析它的本质,会看到青、黄之相,没有本体。它随着因缘变化,加一点调料就是青色,再加一些调料就成了蓝色。它都会不断地变,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没有自性。

        在这个宇宙当中,如果有什么不变的,那就是一直以变为不变。一切都在变化当中,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这种变化呢?因为我们老是希望不变——父母陪伴我们一辈子、十辈子;我永远不要死;我永远拥有财富青春……可是能够缘生,必然缘灭。我们还是要随顺自然的法性,让心不再紧张。我们的心太紧张,为了一些得不到的东西,给自己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我们就是要解放自己,如实地知见。当你解放了自己,你才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真空观非常重要。

        我们要明白“空”不是有一个真实的空,它不是“顽空”或者“断空”。“空”也是通过“有”来展现的。我们看虚空,虚空是没有颜色的吗?大家能够知道没有颜色的颜色是什么吗?那么就代表这是龟毛兔角,它只有在想象当中存在,在事物的自然当中不存在。所以我们说空是另外一种本质的描述,空代表着有无尽的可能性可以开发。消极地讲,空好像让我们失去了所有我们所执着的东西;积极地讲,正是因为事物有變的这么一种普遍规律性,我们才可以从不好變好,这真是空的美妙和空的不可思议,也代表着一种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所以什么事、什么话都不要说死——我失去了什么,我得到什么。中国人在实践当中,有很多的智慧来论证这个问题,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知道空,灾祸来了不一定是不好,也没有说好。但是从事实来说,它就是非我们所想象,好的来了也不一定就是好,它也有不好。所以在中国人生活的实践当中,智慧的标志就是已经明白这一层关系了。

        所以古圣先贤想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是一种思维模式,而非一些经典语言。通过经典语言,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或者开启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生命变成自主的生命,能够独立地思维、思考,能够不断地去开发生命未知的美好。每个时代有它不同的美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好,要尊重这种个体性和多元性,这就是智慧的接纳和包容。

        当你知道万事万物的现象不是实有的,同时你也知道了空和色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换个角度思考,色是空的一种体现,一切空是色的本体,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发现它。我们因为知识的原因,只是发现了它的现象,看不到它的本质。当我们用如实知见的生命潜能,超越了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这些不精密的装置,用平静的心、清净的心、我们的感知力去代替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就可能比较接近于真相,就可以如实地知见。

        当接近真相的刹那,我们会感觉到非常欢喜。你的生命可以用自己的燃料,而不需要外在的燃料,就可以让自己光明,可以让自己幸福,不再依赖于外在。外在的资源还在,并没有失去,只要你合理地运用。

        人的生命是多维的,在你的生存空间里,有别人眼中的你,有你自己眼中的你,还有未来待开发的你,你到底是谁呢?你是充满希望地、客观真实地去发现自己呢?还是活在惶惶不安、患得患失当中,老是担心着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拥有这么一种自由,他是可以做选择的。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不知道空,被现象所迷惑,就只能跟着社会的价值观走。实际上社会价值观没有一个是量化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他说的是对的。所以社会价值观不能代表真理,它只是一种现象。你要跟着现象走到哪里去呢?你生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等到哪一辈子才能体现呢?没有人拒绝幸福,拒绝幸福的人一定是最可怜的人。我们不就是为了幸福吗?所以需要正确的知见和正确的方法。

        真空观代表了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时作为观的本体,是我们向内在的、对于心性的凝结与沉淀。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光去宁静了,那我的人生怎么办?你的人生要靠命运,你的命运要靠过去以及当下的努力,不是你急急忙忙就能解决。当你掌握了一个真理,一项发明,一辈子也吃不完的。我们不能学一只鸡,每天就是“咕咕咕、咕咕咕……”跑来跑去的,永远吃不饱,惶惶不可终日。不要用那种思维模式,老天能够让我们生而为人,生存就不是问题,人能来这个世界就有他的缘分。我们会有我们的亲戚朋友。比如说你想修道,想探求真理,社会有分工,你如果获得真理,很多人都会受益的,所以大家要学会集体协作,流水线的作业。实际上只要每个人都懂得节俭,不需要多少付出,我们人类就可以生存。修行人就是这样,把浪费的拿来合理优化一下,就能满足这些修行人的吃穿住行,而且是有功德的,这就是供养的意义。

        有的人是为精神生命的开发、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祇而努力;有的人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而付出,所以是术业有专攻。大家来到这个道场,只需要一个厨房就够了,很简单的饮食,一样过得很开心。我们想一想,我们节省了多少时间。如果我们分散在各自的家庭,就需要多少人做饭。每天这些平常的事情都把我们的时间占用了,没有一点空,你怎么还能够有空去思考生命的未来呢?你一生都是这样没有效率地重复不知所终的前途。

        人生要统筹安排,这也是智慧,成所作智。只做有用的,只做有效的,对未来负责,对真理负责。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清净下来,身心非常微妙,看你怎么样去解读它了。如果我们能够放空自己,代表着我们的身心可以做很多大事,不要汲汲于名利,自我障碍。当然名利也离不开,也不要排斥,这只是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问,而这一切学问都要基于真空观,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才能够清空自己。正是因为可以空下来,可以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能空掉,我们大脑里面的很多记忆才有可能清盘,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重组,发现不同的生机。因为自然也在配合你,在每一个宇宙时空中的你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身体这么一个巨大的化工厂分分秒秒的变化中,我们的生命力越变越好。我们不要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了,我们的智慧成熟了啊,我们的经历没有白过,我们不再对一些无用的事情发呆了。我们要以这种积极有效的态度去生活,这也是一种角度,就是以种种的因缘,以种种的方便,不断地和过去告别,开创新的未来。

        要净化我们的大脑,而不是洗脑。每天用很多概念洗脑,不得宗旨,不知道什么是客观真实的,每天就自我欺骗,那真的是万劫不复。时间对我们来说变成了一个惩罚,我们随着年岁经历的增加越来越憔悴,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增长了我执。一个没有正确知见、没有正确理解的生命,只能沿着一种模式,不断地增长我执,那最后就是一根草压倒了骆驼,这都是发生在我们亲人身上的事情,人生太残忍了。

        知识也是一种符号,它也许有用,也许没用;也许对我们有利,也许对我们有害。要客观平等地去面对一些社会价值观,我们不排斥社会,但是要转为我们所用。明白“得从何得,失从何失”,知道你的生命目标在哪里,这些非常重要,这代表你能够有效地规划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你能够用有限的时间为自己建立一套安全机制。我们不用说成佛,成佛很遥远,需要很多的因缘,但是能够让自己再得一个人身这就很重要,所以长远的目标和当下的目标你都要兼顾。针对这个目标,该舍则舍,该学则学,人生就会变得很有意义,很有方向。同时,你一定也能随顺因缘把你世间的事情做好,因为什么?你放下了很多自我设置的障碍,效率也出现了。

        所以真空观非常重要,代表着我们自己内心的优化和组合,我们从大脑性的思维模式,转化为心性的思维模式。心性是360度,大脑是180度,它永远看不到后脑勺。我们就超越了相对的错误概念,并且想要的也没有失去,所以对我们的生活只有优化组合,没有浪费或者障碍。这是真空观,非常重要。

        第二观——理事无碍观。因为你的心清净了,你看到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无自性。缘起的是事,无自性的是真理,真理是宇宙之间的,无自性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正是这种无自性创造了宇宙的美好和多元,创造了人心的光明和包容。因为内在的身心、目标如实地知见了,如实地开发了我们大脑的左右两边思维和图像之间的一种矛盾性,我们的心念得以集中,身体的某一些感知力和清净的力量,能够完全地照射到外面发生的事,同时看到事当中的理。

        理事无碍观是对真空观更进一步的细化和境界的扩展。你看到这种理念———切法无自性,会心生欢喜,你会洞察每一个事情的生生灭灭。比如作为族群的一个复杂事情,它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优化组合方案,你都能够以这种观点处理,就是大才、大智和大愿,心力也能够堪忍。你会发现过去的我很懦弱,现在的我很坚强;过去的我很执着,现在的我很放松。生命完全改变了,你时时刻刻可以建立新的认知,你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会很强。你每一天都好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受任何过去的成见束缚。这就是欢喜,这也就是资粮,正是因为方向正确,如实知见的方法正确。所以遵循佛陀教诲很重要,因为他是有经验的人。

        佛陀的出现就代表了他这种实验的方法是有科学性的。你可以放马过来,你可以尽情一试。一切事相都不出你的心胸,胸怀法界,了了分明,你是不断地创造,无欲依然奋发,从来不会 标榜。因为你知道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你的生命境界就会提升,但是都要建立在理和事不断地提升上。你会发现,因为无自性,成就了一切事情;因为无自性,一切事情最终缘起缘灭,曲终人散之后你不会有感伤,因为你奔向更美好庄严的世界,了无遗憾。在这种境界当中,你有一种诸法无自性的理在。如果你不起这个观照,就会在事相当中迷失。

        随着理事无碍观层层地递进,不断地运用,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理可以成事,理也可以障碍事,理和事有的时候是同为一体的,但是有的时候又好像不是一体。站在理上看事和站在事上看理,都有着很深很深的互相关联。所以在这个时候,因为理和事的扩展,我们清净的心也扩容了。当然我们的清净心还有待开发,对理和事的掌握还有待开发,你明白了中国的事情,不一定明白美国的事情;你明白了地球的事情,不一定明白宇宙的事情。所以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就是在理论和实践,或者事相和知见之间不断地沉淀,不断地互为缘起。但是最终来讲,理是不变的,是原则,只是事物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可是它一定是无自性。所以无自性是真理,同时它们是合二为一。

        在《华严经》当中,真空观用十种方法,理事无碍观也是用十种方法,不断地递进,不断地观察,最后就上升到了事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就是以事来解读事。这已经不需要理了,你的内心已经非常清楚了,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不可思议,一切的事情都是真理的显现。真理并非独立的存在,它完全是在宇宙的运作当中,就是点、线、面的关系。一个点要成为一条线,需要直线运动,这是它的变化规律。可是面,就不是那样了,是线整体地移动。而作为体,又是另外一种多维的空间,它的变化规律、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放在宇宙法界来讲,它的变化规律就是道,道在地球来讲就是地,它能够承载,所以叫作地球。在人来讲,它就是仁人,仁者爱人。它的尺子都不一样,你量宇宙的话,必须要用光年量,不能拿米尺量,工具要用对,变化规律要明白。所以这个就是以事来解读事,以缘起来显示缘起,那么它也是层层递进的,有十种观法。这个清净心的展现和外在境界的拓展,在时间空间上看到不同的事都符合于真理,同时不同的事都是自在无碍,到最后最真实的就叫第三观,就是《华严经》本体所要显的一个观,可以用十玄门去解释。

        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这三观本身是心对于真性的开发过程,我们刚才讲了这三种观法的连贯性、因果性和深入性。理事无碍是真空观的延伸,事事无碍是理事无碍的延伸。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观也可以独立存在。什么叫真空观?我们有人法二执,这种执着空掉以后显现出来的法界的自然规律、真实规律就是真空观。但是随着一个点的明白,到一个线的明白,再到一个面,一个体,它是不可思议的。真空观本身自己就可以延伸,同时理事无碍观本身也是一个起点,它也可以到达事事无碍,同样的事事无碍观也是独立的存在。这代表了人类的一个认知,也叫作不同的起跑线。

        如果你懂得华严,你就知道华严想要说明白的是第三观——事事无碍观。它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待整个宇宙自身的法则,而不是站在地球看宇宙。站在地球看宇宙的话,很多东西还是有局限性的。人类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以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人类的认知是无限的,但它都符合变化的规律。这个是事事无碍观,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观法,诸佛就是从事事无碍观当中出来的。但是你要成为诸佛,一定是从菩萨来的,菩萨就是理事无碍,只是他的侧重点是在事情当中成就菩提。六度万行都是做事,大家在自己的人生境界当中,实际上都是做事。只是我们缺乏一个宏观的做事背景,我们是在地球上做事,还是在宇宙上做事,对这个事本身来说没有变化,可是对于我们的背景来说,平台很重要,这就是起跑线。

        我们一再跟大家强调《普贤行愿品》的重要,《普贤行愿品》就是完整的《华严经》兑现落实的方法。烦恼就是菩提,就是在矛盾的、复杂的万事万物的社会生活中如何成佛的法门。事事无碍,左右逢源。只要你具备追求生命的理想,有这种勇气,敢于面对自己,在遇到取舍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是要大的还是要小的。就好像那位于阗国的般若弥伽薄沙弥一样,诸天问他要什么,他说:“我不要什么,我只求无上菩提。”如果我们是那位沙弥,面对诱惑想不想要做天人呢?在那个当下,你想要什么实际上都是能够满愿的,可是你在那里一逗留就没完没了。天人那么殊胜不是还要请沙弥来吗?你再追着天人去,不是颠倒吗?所以颠倒是随时随地在考验我们,矛盾发生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颠倒了。

        大当中有小,小当中一定没有大,但是小是现实,大是理想。你要活在现实当中,还是活在理想当中?你要为生命做全体的安排,还是局部的安排?所以要耐心一点,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杀鸡取卵,不要犯这种短视的错误。这是佛出现于世的一个功德,他想给人的一定是最好最大的,但是人想要的不一定。佛说的,人要的。人要什么,自己知道;但佛说的,一定对我们有所借鉴,有所帮助。

        如果我们能够如实地了解《华严经》,能够如实地净化自己的心,再去看世界就不一样。如果一个学佛的人知道空性的道理,你回到你的家庭,就会发现同样的家庭,它的质量变了,它的内涵变了,更不要说看宇宙、看人生了。那真是惊喜多多,超值享受。所以学佛是一个快乐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苦哈哈的。我们对于很多现象都要做深刻的分析。古往今来,多少有福报、智慧的人,顺治皇帝当了皇帝都不满足,还要跑去出家。他也不是神经病,他只是发现了更大的人生目标。

        没有一个人愿意拒绝幸福,但是获得幸福的方法一定要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实践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标准。你不实践怎么知道?谁敢说他知道一套生命蓝图,尝试了一定会成功?我们的父母活了一辈子,都不敢面对,只是告诉你“你就这么做,就是我的乖孩子”;他们只希望你听话,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未开发的生命。他们会想,如果你出家了,他们怎么办?所以谁是关怀我们的人?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明白地摆在这里。

        你当下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环境生活,但是你知道还有一个后门,世界大乱的时候,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时候,你要给那个时候备一点点的资粮,以备万一。你说没有后世,万一有后世你怎么办?那岂不是很可怕?你一辈子都作恶,因为没有后世这么一个理念而误导你的行为。要注意我们的思想,它能够变成行为,甚至变成命运。所以我觉得对于佛法的探讨,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不管它说得对或错,最起码对我们是一种参照。你有了参照,这个坐标就很容易定。

        所以不是希望大家信,也不是反对大家质疑,只是希望你客观如实地对待佛法,不需要信仰,就用你的理解,用你的行动去证明它,如果错就可以舍。

        华严三观,是我们创造生命美好的由内而外的一种运作模式。让我们了解心与心的关系,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心与社会的互动。运用不同的法则,以我们为一个原点辐射宇宙,甚至都可以俯视宇宙。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但是站在肩膀上你也只能看一看,还是得不到。所以善财童子最后要去五十三参,他在他的生活当中,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落实。

        《华严经》的结构就是人生的一个浓缩。华严三观,大家有空可以去仔细地品味。我们不得不勉强地说,因为这是一个因缘,没有一个人是生命的权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个共修共学的缘分。《华严经》太庞大了,太难以解释了,我只能从这么一个非常有限的角度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自己发心深入经典,去解读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华严、实践华严、创造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