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方广佛华严经》揭示的是生命最真实的境界,也是最美好的境界;是物质的普遍规律,是自然的普遍真实,是人性的普遍美好。如果你和它结缘,你将走入生命的殿堂,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潜能和空间可以去开拓,你会发现我们很多的知见太过自我封闭,这就是这部经典带给我们的一种启示。当然,它不仅仅是一种启示,《入法界品》一品就占了《华严经》整个经文一半的分量,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切美好都是可以去创造的。
作为一个人,他的生命力无穷无尽。我们看看,人类创造了高楼大厦,同时也改变了大气质量,人类是真正地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诸佛平等。可是我们如此地努力,却一直陷于二元的对立,没有办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在《华严经》来讲,是“因”的原因,我们在“因”上看事情没看准,所以果报成熟的时候,我们既享受着它的美好,同时也承受着它所带来的灾难。在我们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战争是人类自己的问题,这个和自然界没有关系,“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何况一般的人。自然产生了人类,产生了族群,产生了文化,这么一路走来,我们很难看到,如何是先知先觉地了解和正确地应对。很多事情非常复杂,让我们的人生不断地被换位,让人类一直陷入反思,却一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而《华严经》实际上就为人类改变这种现状以及寻找到出路提供了非常积极现实的方法,这个“行”和“证”就在现实的人间。佛法都是基于现实而谈现实,只不过它是基于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在“因”上着力,而不是谈玄说妙。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人的智慧的洞察,而非情绪的自我,所以在种种规律之下,我们还是应该有所思考。在《华严经》当中,对于我们的未来,它都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对于我们的生活实践,都是采取了直接的显现与呈现,让我们去了解、去选择。
善财童子入世修行,他和我们一般人的入世有什么差别呢?他首先了解了“信”“解”“行”“证”,这些是他的导师文殊菩萨非常明确地教给他的,并且告诉他:你要追求生命最合理的、最究竟的、最吉祥圆满的、最大的一个安立处,才能够安身立命。文殊菩萨这样的概括就叫作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洞察,你要先知先觉,让你的人生有目的地在你的规划范围内去落实,而不是做无效的努力。你要明白自然的法则,你要随顺它,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就是道的原则。天下得道,仇变为友;天下失道,亲变为仇。就是这两种现象,让人类没有办法去面对,所以我们的这一念心真的值得去思考。
一棵大树不断地疯狂生长,我们看到它的树叶很多,如果你想要让它开花结果,就要适当地剪枝。这表明人类有这种自知自觉的能力,或者叫作“正确地知道”,也叫作“良知”。《华严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知道,它有参照物,还有实际行动。普贤菩萨的精神就代表了这种实践的精神,叫作“悲智双运”。要有一种智慧,去了解生命;要有一种情感,也就是大悲心,去升华你情感的不足,而不是以占有为目的一种贪嗔痴的情感。我们人类自身的情感和理智都需要不断地开发,开发的层次就是五十二个阶位,开发的方法就是在人生当中带着理念去生活。《华严经》虽然好像量很大,但它说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大概有三种人生的状况,或者叫作境界。我们认识一个人,第一面的印象首先是他的德相,就是他的脸、身、肢体语言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时间长了,就会知道他这个人的处事风格,这叫他的作用;第三个,就是他的境界,这是内在的,就算是他的父母,就算是他最好的朋友,即使和他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可能也很难了解他的境界,也很难理解他的境界。
人生当中的学问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华严经》中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你应该有一个有生活经验的导师,最起码他也应该是经历过很多的世面,比如说佛陀。佛陀作为这个宇宙当中的一个眼目,他能洞察宇宙的真理。
同时,他有着无碍的智慧可以和人去交流,他有着语言的方便,他有着人格的正向的原则。并不是谁说他好,他就给谁多说一点,不是这样。他有着平等的慈悲心,他有着善巧方便,而且他乐于去和大家分享,还为每一个人做不请之友。
俗话讲“名师出高徒”,这是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但是这句话告诉我们,跟一位有智慧的导师学习,对于我们的生命会有多么大的帮助。这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佛陀所说的话对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境界,是可以证明它的。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个真实的追求,有一颗上进的心,你就会发现佛陀这些理念的价值太大了,就像一条甘露大河,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心疲惫而又疾病脆弱的人来说,那真的是不可思议,饮一口这大河中的甘露,对你来说都是莫大的恩典,佛陀就有这样的功德。
佛陀有他的境界,有他的德相,有他无尽的作用,他的存在可以说是穿越时空的。我们不必执着没有在两千五百年前见到佛陀,佛陀已经为我们做了殊胜的安排:经书就是他想对你说的话;佛像能够让你了解到他的清净和庄严;他留下的僧宝团队可以伴随你成长。佛法僧三宝,就是佛陀整个的境界、德相和作用。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有没有信心很重要。我们的信心建立在自己对生命的了解,或者说需求上——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命?生命是生生不已的,你不能说现在这个念头当中想要什么,那个不是你的生命,那个只是你的欲望,不能叫生命。如果我们认错了这个定盘星,那么称出来的所有东西一定都有错误。定盘星是什么?古代的秤,第一个星表明它的起点是多少,所以就被人们叫作定盘星。比如第一个起点是五斤,下面分五个刻度,一个刻度就是二两;分十个刻度,一个刻度就是一两。如果你认为那个标五斤的星是从一斤开始的,那五斤二两就称成了一斤二两。
人生是这样的,我门如果不能够建立语言文字、概念的话,就不能够了解甚深的真理。因为文字是对某一种境界的概括,而这个境界本身是无量的。比如说“热”,什么叫“热”?超过40℃人就会觉得热,到100℃、10000℃还叫热。你和人交流时总不能说很热很热,或者说我要的是49℃的热,人家会觉得你有毛病的。所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个我们离不开、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缺陷的东西,再加上我们身心的结构本身也很有限,眼睛所看到的难道都是真实的吗?那只是一个现象,怎么能说明它是真实呢?眼睛看不到就不存在吗?宇宙当中有核能,现代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既没看到,也不知道,应该认为它不存在才对呀?这些都有很大的内涵,值得思考。
概括地来讲,《华严经》当中谈到了事物最初的三种因素,或者叫三种规律:一个叫器世界,一个叫自证觉世界,一个叫眷属世界。在复杂的万事万物中,有三种规律在起作用,按照各自的法则在运行,最后这三种法则又集中在一个点上。
比如说地球,宇宙中的星球无量无边,它们都有引力作用在地球上。这些星球,虽然看起来很多,虽然吸引力有大小,但它们都按照同一个原则,就是吸引或者是排斥的原则运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原则,它们就会形成互相的关系,这就叫器世界的规律。器世界,器就是物质,它们有自身的规律。物质有它自然的规律,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人们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比如说“水火无情”就是它的规律,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水火有情”,它和谐的时候就能够滋养人,我们就会被感动,感觉到它的美好。它有情有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为我们付出。但器世界真实的规律就是相生相克,它不是任何人的意志,而是自然如此,这就叫法则,也可以叫规律。
当了解到这种自然的法则,我们的文明就会得到提升,我们的心就会得到稳定,我们就会胸有成竹地知道它会怎样;对于人类的现状,我们就会规避一些危险,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器世界的规律。当然,研究器世界的规律是科学家的事情,是科学家的专业。他们研究的是物质的普遍现象,不管是物理的反应,还是化学的反应,还是核变,总之,“变”是它的根本。可是它的“变”也有它的法则、有它的规律性,而不是乱变,否则,人类就茫然无措了。
外在的现象、物质世界是很复杂的,但是人类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可以分析事物,客观地、如实地去了知它。当我们对于外在的物质已经了然于胸的时候,我们也会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善财童子参学的一位善知识就教导他: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无量无边,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是病人,我就要了解病的规律来为你治病。人参虽然好,但是也要针对不同人,用对了才是良药;砒霜虽然有毒,可如果炮制得法,对某些病人来说是最殊胜的药。这是物质世界的规律,也可以叫“色”,在佛教中,就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器世界的现象和法则。
那么还有“心”,心在《华严经》当中叫作自证觉的世界。自证觉的世界,能够证明心的规律,能够开发心的潜能,从而把唯明唯觉的佛性发挥到极致,掌握了它的规律,就能够善用各种资源。实际上,不管是在有为的、烦恼的世界,还是在清净的、究竟的华藏世界,事物的规律性都是平等的,都是遵从这个原理。只是因为我执,我们的自证觉只证明了“境”——外境的存在,却没有证明心的本体。心随境转,心失去了本体。
还有一种叫眷属世界,也可以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灵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三者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去了解。佛陀作为一个老师,他自己就是从这三个角度去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了生命的安乐,能够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地安住,并且帮助每一个人。实际上,这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非常重要。佛弟子如果以佛陀为参照、为导师,一切都能够厘清。复杂的万事万物、所有的社会现象,马上就能法住法位,就像货架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放在适当的位置一样,就能促进我们自身的成熟,这对于现实的人生是非常难得的。
诸法是因缘所生,诸法的境界有着真、善、美,也有与之相反的假、恶、苦,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类的认知。事物在初级阶段是可以控制的,中国人的科学技术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就完善了,但是中国社会集体的一种价值观导向认为,虽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利用一些资源,但是由于我们自身还不完善,所以有些事情还是暂缓,不要开发为好。现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原子弹发明出来了,可是没有人敢保证运用原子弹的人都是出于正义。所以只有当我们自身提升以后,才有可能善用这些资源。很多人不了解这点,批评佛教是唯心的,实际上是完全不了解佛教。佛法很客观地说到了这三种关系,同时佛法也说到了在三种关系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心,人心有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背道而驰。
佛陀的责任是宣讲真理,所以他被称为“法王”。对于人间来说,一个族群要的是人王,人王是为大家的生活、生存服务的。佛陀要随顺世间的因缘,才能不干扰世间,因为世间是缘起的,不是谁想改变就能够改变的。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他有着自然的生命规律,如果他不了解事物的真相,那你只能等待和陪伴。如果你说:“我知道的人生是这样的,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走。”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违背,因为你剥夺了他的自由。人就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穿梭,他有自己学习的方法,这不是谁能代替谁的,这就叫缘起,也就是因缘。佛陀作为一个完整地了解事物本末和发展规律的人,他不会代替任何人做什么,他只是说,我有这样的一个参照,你有你的实践,我相信在你生命的某一个成长阶段,你会了解到我的出现对于你的帮助,完全是有导引性的。
佛陀就是这样的一个真语者、实语者、一个客观者、一个理智和情感做到了落实的圣者。他从来不代替任何人,因为不能代替,这是自然的法则。如果可以代替的话,这就代表了生命是可以量化生产的。我相信这在理论上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实践中却很难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质感就是感性的,要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我们就会觉得很难受。于是佛陀提出了折中的办法,不是要让你做什么,而是让你看到生命的真实的境界。
当年佛陀有一个堂弟,也是王子出家,但他出家后有的时候还是会想起他原来那个年轻美貌的女朋友。佛陀就用神通把他带到天界,让他看看天界的天女超乎想象的美丽,佛陀问道:“现在还想你那位女朋友吗?”他说:“不想了。”佛陀让他再看,过了一会儿,看到天女的寿命也尽了,身上汗流浃背,香味正在失去,身上的鲜花也渐渐枯萎了,过了一会儿就堕入了地狱。因为她的福报享尽了,她的美丽是因为她内在福报的积累所产生的,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这是另外一种真实,这三种状况都是真实的现象。人间的美丽、我们所认为的一切美好,都只是表相,而不是真相;天界天女的美丽也不是真相,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她、不了解她的境界,她的心难道就是如此的清净吗?我们人间更是这样——身体是不净的,皮肤就像一个包裹,包裹的里面真的是非常不净,但是人们都认为很清净,这是心的问题。当看到地狱的惨状,我们才会清醒。地狱在哪里啊?在医院,在车祸现场,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内心,那就是地狱啊。
在这个无常的背后,很少是美好的,可是我们人一生都是为此而忙碌,甚至我们为了一个现象,都放下了情义和责任,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可是这个没有办法,因为人的习性,就是会为境界所转。难道人类就只能这样子生活吗?不是,只要稍微静下心来,你就会看到真相。当然这并不是不让你去追求美好,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真实的美好在哪里?我们看到很多的艺术家,也许他们都故去了,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依旧在。比如说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人们甚至连创造者是谁都不知道,但所有人在它跟前都会惊叹:古人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从哪里来?从创造者的心里来。他的心里面有一种美好,这个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分享的,甚至是永恒的。
释迦牟尼佛真的是永恒,不管我们是否能够了解他的本质,他一直就在那里,真的是非常圆满、非常慈悲、非常清净智慧,伴随着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滋润着每一个佛弟子的生活境界,真的是非常美好。就算我们不依靠佛陀,我们的内心也有着真正的佛,我们佛弟子的人生中一定有菩萨。我们见到的第一个“菩萨”就是我们的母亲,难道不美好吗?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就看我们珍惜不珍惜了。
所以菩萨是什么?五十二个菩萨就是在人生当中曾经关怀过我们、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实际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法性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不需要标榜自己为人类做了什么,只需要站好自己的岗,这就是菩萨。心要安于生活,要安住,不要在现象里面转圈圈,能够这样做,就关闭了一切恶趣的门,开启了一切善趣的门,一切美好就在当下。最究竟来讲,美好是一种认知,是一种角度,这种认知、这种角度的当下是美好的,在这个当下,你已经忘记了烦恼、超越了烦恼,这比对治烦恼更有价值,而且更容易。
真实的修行在哪里?真实的修行在社会实践当中,而社会实践是在种种的事业当中。普贤菩萨是怎么修行的?他就是在事中成就。他有没有智慧?你在事中看;他有没有慈悲?你在事中看;他是悲智双运的,你也在事中看,结果你会发现不一样。
心不可见,它一定要与境界合二为一,以真实的法则指导真实的实践,这就是佛。佛是和自然法性相吸引的,自然的法性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因为他对一切是接纳的,不是排斥的。而当我们以占有为目的的时候,就跟自然法则相违背。比如说我们觉得一个人好,再延伸一步就是想占有,当你是处于被占有的那一方的时候,你一定会是抗拒的,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可是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往往就更想得到,那么你就会更加用力;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自由被侵犯的时候,他的反弹力就会更大,于是走向互相排斥。人类自我的存在,会令其渐行渐远,发现不了真实的美好,这也就是《华严经》想告诉我们的。当然这些都是在认知阶段的,不是实践阶段的,实践阶段更是非常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要用不同的理念去掌握。
生命在有的时候只显现真实,在有的时候只显现善良,在有的时候只显现美好。基于真实说真实,基于善良说善良,基于美好说美好,你才能够了解它的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是动态的变化,你要在动态当中求平衡,也就是在实践当中、在事相当中去寻找自己的心,这才是比较真实的。
在佛法当中,“真如界内,不立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何是真实?一切现象、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是缘起的。换句话来讲,它的本质都是无自性的,或者叫“未造生先造死”的,它是生灭的,它是无常的。所以我们要宏观地、有效地用某一个角度去看清楚它。看清楚它,我们的生命就获得了一种安全的保障,就犹如那位行者,他在这个牌子下面不应该匆匆而过。所以人生不应该匆匆而过,否则你会和很多东西失之交臂,可能你会有很多的理由,可是这些理由不见得是理由。
如果你不明白人生是什么,可能你的方向都值得探讨,何况行动呢。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他们三者就是某一种理念的展现。我们的心是无明的,看不清楚。这个无明也许是外在的现象,就好像这位行者,他也有客观的原因,也许是天快黑了他没有看清楚。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生命的来源是什么?人类的伟大,就在于诞生以后能够直立行走,老天给我们配了两只手,可以主动地去努力。那么,天快黑了,你为什么不帶一把手电筒呢?有了手电筒,你就可以看一看人生的指南。所以说复杂吗?不复杂。复杂的是现象,现象都有规律,我们在规律当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未来就是现在,是可以控制的。我们不能够过没有控制、没有效果、不知道结果的人生,我们不是小孩子,这也就是《华严经》的一种真实的美好。实际上就是在每一个刹那,你的心不要那么慌乱,当你真实地看清楚周围的时候,一切危险都是可以规避的。当你安住于自身的美好的时候,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就可以养活自己。我们现在也有着很多的方便,可以去交流信息。所以说,有选择,这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生命的第一个弹性,第一个美好和庄严。
我们只有百年的人生,在无限的人、事当中,特别是在这个网络当中——那是一个世界,那是心的一个境界,真的是汪洋大海,不知道生命要往哪里去——所以适当地规划很有必要,不要在现象当中迷失。这就是《华严经》提出的一个完整的方案,一个战略——信、解、行、证。这个战略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佛陀。佛陀,因为他的成功,是一种权威,是值得信赖的。佛陀的人生处处不失正念,处处充满了生命的自在和安详,他从来不执着福报,也从来不执着创造,但他所创造的东西都是艺术。
祝福大家在了解《华严经》的基础上,在生命当中,能够去借鉴它的智慧,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