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四章 杜顺大师对《华严经》的解密——信解、行、证|《生命的艺术①:用“华严”成就生命的庄严》

作者:释如孝
介绍:《华严经》是诸佛所证悟到的甚深的法界的体性、境界、德相和业用,非常不可思议!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页数:350千字
ISBN:978-7-5188-0584-6

内容简介

                       第四章    杜顺大师对《华严经》的解密——信解、行、证


        整个《华严经》,八十卷,三十九品。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金刚座自受法乐,无生法者自然说法,法音遍流于法界。经过在七个地方九次的集会,佛陀完整地把《华严经》分享给一切天、龙、鬼、神、诸大菩萨,乃至于法界的一切含灵。

        《华严经》流传于中国,有很深的因缘。经书八十万字,都是甚深广大的法界的因缘、因果,非常难以明了。佛陀的智慧、德相、作用,周流环复,我们众生只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去与现象做接触,如何才能够明白本体的作用呢!这么一个很大的福报,就好像电能一样,电压很高,不能够转化为我们所用的光明。那么,诸大祖师就应运而生,在这当中,最重要的一位大师就是华严宗的第一位祖师——法顺大师,唐代雍州万年县杜陵人。这位法顺大师,后人一般尊崇他为“杜顺”,“杜”既是他的家姓,又是他这个地方的地名,相当于对他的一种尊称。

        杜顺大师一生八十四岁,小的时候,他家后面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冢。他每天的游戏就是和小伙伴坐在这个冢上,犹如坐在法座上一样,给小孩子们说法。十五岁随着他的兄长参军,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十八岁舍俗入道出家。他有很不可思议的一些秘行,比如说治病,有的人得了很重的病,来看他一次就会好,他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与生俱来。

        隋文帝时代,隋文帝对他非常恭敬赞叹,顶礼供养。到了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曾经向他亲问法义,当时太宗出了一身透汗,疾病痊愈,非常欢喜,就赐他一个国号——“帝心”,就是诸帝的心,犹如他的宝藏一样,以此感恩大师对他的加被和开导。

        这位杜顺大师,曾经有一次在长安城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把自己的一双鞋挂在大道旁边,三天三夜,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是没有一个人来取他的鞋。皇帝很奇怪,问他:“别人的东西放在家里都会丢,你的东西怎么放在大街上都没人取?”他说:“我从无量劫来,没有拿过别人的一根草,所以就有这样的因缘。”

        杜顺大师经常住在终南山静修著述,也是著述等身,他对《华严经》非常欢喜、非常有信心,也看到《华严经》是那些小智、小机、小福之人很难契入的。于是他发广大的慈悲智慧愿心,把《华严经》的核心做了一个解说,叫作《法界观》。文章做好之后,他在僧众前生了一盆烈火,他说:“我做的这个《法界观》文,符不符合《华严经》的密意,就请诸佛为做见证,为做评判。”说完就把《法界观》文投到烈火当中,火一直烧,可是这个纸质的书却没有问题,始终没有被烧掉。

        八十四岁那年,他在长安的南郊,也就是终南山这一带的义善寺,开了一个广大的法会,什么法会呢?和大家告别的法会,也是为自己开的一个追悼会。开完这个法会,杜顺大师就又回到了长安城,直接往太极宫而去,太宗李世民在那里上朝。当时是贞观十四年,没有电话手机,皇帝也不知道他来做什么。但是因为宫里宫外无论是皇帝,还是军人、奴婢、宫人对待他如佛一样,所以他直接走到太极殿,就像故宫的紫禁城太和殿一样。太宗正在上朝,坐在龙椅上和大臣论对国事。朝堂之上,他就直接走到太宗跟前说:“我今天来,看你这个宝座很好看,我能不能坐一坐?”太宗皇帝说:“老和尚想坐这个还不简单,你坐就是了。”说完就下来让杜顺大师入座。老和尚一坐上去,就端坐而走。

        太宗非常悲伤,整个朝廷放假三天,举国哀悼,因为国家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这是最大的损失。后来就为杜顺大师的肉身修了一座七层的塔。据佛典记载,只有佛才可以修七层塔。杜顺大师实际上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个在唐代有很多的证据。他有一个弟子,是跟着他学《华严经》的,所以就对文殊菩萨很有信心。在大师圆寂前的一段时间,他很想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杜顺大师说:“好!好!你去吧,你去吧。”他就去了。

        到了五台山,看着荒山野岭,他也不知道文殊菩萨在哪里,就对着黄土坡拜,想着文殊菩萨肯定在,这时候护法神显身了:“你到这里来祈求什么?”他说:“我想见文殊菩萨一面。”护法说:“哎呀,你怎么搞的?你天天守着文殊菩萨,还想见文殊菩萨的面。”他说:“文殊菩萨在哪里?”“杜顺大和尚。”“啊?!”他说:“我真的是有眼无珠啊!”赶紧往回跑,回来大师已经圆寂了。他一直看到的都是杜顺和尚,一直没看到文殊菩萨,这就是信心的重要。

        杜顺大师的七级宝塔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白马招觉院西边那个七级宝塔——法界塔,是按照杜顺大师的那个塔1:1的比例测量以后完全复原的。杜顺大和尚的肉身,在杜顺塔里面还是完整保存着。前几年文物普查的时候,那个塔曾经打开过,看到法师的肉身还是完整的。由此可见,诸佛菩萨都有他们的誓愿。《华严经》是诸佛所证悟到的甚深的法界的体性、境界、德相和业用,非常不可思议!杜顺大师就是他的一个业用——就是从《华严经》当中流露出来的一份作用与我们分享,真是光照千古!

        杜顺大师完整地解密了《华严经》,让我们对《华严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杜顺大师用他一生的行持为我们作证明,给我们带来了榜样、带来了信心,也带来了方法,让我们能够彻底地看到佛陀无量劫如何修因契果,修菩萨行,庄严自心,最终获得生命的庄严和自由。

        佛陀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出现,就是果——已经结出来了,我们看到就有希求,因为有了对比,有了参照。佛陀的生命是如此的灿烂,光明遍照,我们马上就能对照出来,我们如何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如何随顺着自然的法则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德相(外貌)很重视,所以去做美容,但做出来的还是靠不住。诸佛菩萨不一样,那个是真正的果,那个“苹果”有滋有味儿有营养。你做一个塑料苹果,那个可看,没有境界,也没有作用。所以执着不能说明我们就是对的,越执着只能说明越苦。苦不苦?要去做手术,那个执着的力量,让你面临手术刀都不感觉到痛,这就是我们的一个状况。心不可思议,《华严经》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你说和我们有没有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帮助?佛陀在《华严经》当中的出现,就是举果,他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已经不需要什么,大家看到了就生信心,起信啊!

        整个《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的文字,在七个地方经过九次集会而圆满,它本身可以分这么几个阶段,《世主妙言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些都是举果生信,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整个《华严经》就是以“信、解、行、证”,来指导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生起信心很重要,《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生而为人都是有一些善根的,可是我们的善根,能不能开花结果那可不一定。“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所以不仅仅是信,更重要的是解。你看到佛陀很有信心,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你迷信也不行。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有他的原理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以解为信做注脚。佛陀讲到了他之所以成为佛陀的原因,这就是解,也就是我们不断地了解佛陀生命的每一个美好的品质,以及培养它的方法。我们希求佛果,这就是菩提心开显了,对我门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好了,发起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同时你知道,想要美好一定是从因上求,而不是从果上求,断恶修善,这就是菩萨了。惡应该断,为什么?它与你所希求的东西不相应,它会把你帶到痛苦的境界。可能有时候作惡很快乐,可是对于你的未来,有一个黑洞的吸引力法则,当你看到未来,就知道珍惜当下了。

        生命是互为因果的,你能够尊重或者说能够了解到自然的法则是不可违背的,这就是菩萨。你能够非常成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积极地营造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才长大了、成熟了,这对我们的安全、对于我们的未来、对于我们生命内在的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活在错误的理念当中,我們再怎么样努力结果一定是错误的,这是很简單的道理,可是要想明白非常难。为什么?因为我门每个人都活在感性当中,都活在当下当中,都活在自我当中。这样的当下,让我们不知道过去的因和未来的果,只有当下。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心灵鸡汤,用一些美妙的语言,来制造当下,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人都是特别希望得到无因之果,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无明,这一点还是要面对,这才是真正的精进,或者说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菩萨的信心我们有了,可是深浅不同。佛可以是佛弟子生命的导师,你可以信赖他、信任他、遵从他,可是佛的境界是很高的。佛把他的境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觉得太广大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你整体战略制定了,如何一步步落实,是行和证的问题,也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梯的问题。但是你要整体地了解你现在在什么因上、未来在什么果上,这个很重要。

        解和信是互相促发的,“有信无解增无明,有解无信增狂慧。”所谓的理解,所谓的了解,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人活在主观当中,对万事万物的观察都是很片面的,既然你观察它的现象都很有限,你怎么能够证明你的解是圆融的呢?有的人在佛法当中听到一句话“一切皆空”,就觉得“这个没有问题,这是佛说的,这是高度概括、核心思想。好了,我知道了,一切都是空的,管它三七二十一。”这马上就不对了,就狂慧了。

        信是对未知的智慧的敬畏,对未知的现象的敬畏,就如我们古人讲的“如琢如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是这种态度,很敬畏。不信的人不代表他不信真理,什么都不信的人,实际上他也是有信念的,对生活一定也有个好坏的看法,他信的是他自己的。最起码社会生活实践的部分,足以让他的生存不是问题,他会努力精进地去尽他的责任。那这个就不错,比那些邪信就强得多,可是他的生命没有拓展。

        “迷”是对很多现象不了解,但是他发现了很多现象值得探讨。在中国或者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信仰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所信仰的教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什么。但人心有一个向心力,社会的组织结构还是可以疏通的,它成为一种生活的所需和精神的慰藉了。只要他以善为原则,这种不求甚解的迷信比不信所拓展出的生命境界或者精神境界要宽一些。当然,一般人的迷信也是点到为止,不会深入地迷信,这个还是可以接受的;有些人迷得生活也不要了、什么也不要了,那个就很可怕。少分的迷信代表了我们对宇宙的一种观望或者一种希望的态度,对于未知还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当然它不圆满。真正的佛法,信和解互为因果,解可以让你的信更加的纯净,信可以让你的解更加的深入。在现实人生的精神生活当中,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个,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华严经》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境界。《华严经》五十二个菩萨阶位,起于“信”,“信”当中第一个就是“信心”,第二个就是“念心”。你的那个念,念念不忘,这个信心比较坚固,不是有一下没一下的。信什么?信断恶修善,对于断恶修善的决心越来越明确,这就是菩萨。

        有十种信的层次,也是十种菩萨的境界,也对应着我们现在在座的每一位。大家能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有信心,这个信当中最起码已经知道断恶修善,知因求果,你们是以这种心来的,并不是迷信,我想这一点能够对应大家的内心。

        信心的十个台阶,是我们生命当中智慧提升的不同状况。第一个台阶,你有信心,知道断恶修善,但力量不强;你的念头当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强了,就到了第二个台阶和品位了;第三个叫“精进心”,不杂叫作精,不退叫作进;不夹杂,实际上已经不夹杂人生很多错误的理念了,这个叫作精进。当一个人的念头到这个品位的时候,就会知道戒对他的重要。戒是行为,行为是他内心知见的一种体现,好像没到这个形式,就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一种状况。他已经喜欢规矩了,代表了他的善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已经在他的生命当中起行动了,不仅仅是内心的一种思想,他由戒就到了定。因为他断除了很多粗的恶业,他的心不会被干扰,心变得比较容易聚精会神。他的生命方向也很明确,生命的势能不被复杂的思想所污染,心比较稳定了,这个时候他的智慧就慢慢开了,他会发现万事万物都有因果的法则。接下来他就会有护法的心,他知道三宝太重要了,三宝是生命的源泉,他这种情感的力量就有了,他懂得要在根上施肥了,就有了这种护法的心。

        我们在座的有很多人都有护法的心,都放下了自己很多的愿望。实际上他知道有佛教、有三宝在,就有他的一切,他已经和三宝融为一体。那么接下来就是回向心,实际上他已经有一些利益别人的方法了,就是回向给大家,自己种的粮食已经很多,自己够吃了,很多人都能沾光吃一点,就是有回向心。这个叫作“信”,因为它是以“善”为目标的,所以叫作“善信”;同时有一种探求生命的情怀,所以叫作“士”,中国传统有一个士大夫阶层。所以我们佛教的在家信众也叫作“善信”,也叫作“信士”——优婆塞、优婆夷,男信士、女信士,男善信、女善信,我们就看到这个名至实归,大家是真正的有了方向。

        所以你在哪一个台阶上站着,大概也就知道了。你有信心,你已经是个菩萨了。所谓的菩萨是什么,他信自己的心就是佛性。佛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有这种生命的气概,这就是佛子。有这个善根,有这个信,善根就会被长养出来,不断地成长。每一个小小的幼苗从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到成为荫凉可以照顾别人,到成为一个参天大树,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十信位菩萨的认知和信念不断地努力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十信位菩萨的本业是护持三宝。他依赖于三宝,以三宝为导师,不离三宝。所以惟信能入,能入佛法的门。

        接下来就是十住。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住,是指住在如来家;十信,是与佛法互为因缘增上,从外围到核心,是随着我们思想核心以及认知资粮的不断增上开始的。

        住在如来家,天天打坐参禅、学习经典、打扫庭院……就有了主人翁的精神了,所以叫“常住”。你们当中有常住,这就是你们的名号和你们该做的事情了。大家有没有发现,“信”和“住”是有差别的,但是也有因缘增上的关系,是要慢慢来的。有这样的因缘增上的关系。“住”得久了要“行”,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主要指的是空性,对于空性之法、对于般若之法甚深的胜解,在内心的心行灭处能不能够生起,这是他内心的一个境界和提升。十回向,外修福报,内无所住,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这时候,他的福报和智慧就自然而然的,好像水满了就溢出来一样,就回向给众生。

        我想常住大概对这个还是有些体会的。过去,常住觉得自己的修行很重要,对于禅七人多觉得考验很大。现在,每一次都是自己发心要去办禅七,这是什么原因?你每天都在修,你每天都在做同一个事情,每天都是有方向的,一方面你能够现法乐住,你当下很快乐,也就不折腾了,不会给自己找很多麻烦了。当然,也不是说外面的人就折腾,各人的因缘不同,但是你在外面折腾也要有个参照,很多事情是无效的,这就是举果。要羡慕,要有方向感,要有惭愧心,你就会有成长。如果你在外面没有欢喜心回来,回来了也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珍惜,这样子慢慢地你从十住——回来了就算常住——又退到十信了,还会退了戒定慧,退得多了,邪知邪见也来了,人我分别也来了。进退之间就是菩提。有没有觉?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已经是贤位了,圣贤的贤。十地就是圣位了,欢喜地、法云地、焰慧地……都是不可思议的菩萨的资粮和心力的增长,乃至到五十一等觉,五十二妙觉,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梯。大约的来讲,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位,十地是圣位;等觉、妙觉是佛位。

        这五十二个台阶,就是《华严经》四个段落第二个段落当中的“解”,这个“解”涵盖的面非常广,让我们了解不同精神生命层次的因缘果报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因缘、助缘,都有详细的解释。这都是佛陀多生多劫走过的路,他今天来讲他走过的路,因为他成佛了,回看的时候就很清楚。既符合于法性的法则,又符合于人性的慈悲,就是精神生命的美好品质与物质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功用。它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来的时候,有五十二个阶段,就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佛陀出现于世,对于我们来讲真的是不言而喻的重要,所以叫“法身父母”,他让我们通过这么一个望远镜,完整地了解到世界。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努力,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未来,法界一切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成长的。佛陀有这种发心,同时他走过这条路,他有方法、方便,所以他的慈悲就是为我们说法。不管是实践道,还是理论上的,他都完全了知。这就是佛陀,行善积德,无量大劫,完全了解宇宙人生的奥妙和真相,如实知见,没有增一点,没有减一点。

        这个部分是我们对“信”和“解”的大概介绍,非常粗。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在一个复杂的因缘当中,都有那么多的美好和记忆难以释怀,何况佛陀的境界?我们不用说佛陀是什么境界,就光看看在这个地球上出现的佛教、寺院、僧人、思想,所有的人对佛陀的兴趣、研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信”“解”“行”“证”,以解起行,如法修行。当你了解五十二个菩萨品位,就知道了应该发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方法。有的人觉得菩萨道很难,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因缘,就是菩萨道是很专一的,它是一个事业;同时,菩萨道每一个刹那都有感动,都有欢喜在。听起来好像是一个长远的旅程,可是如果我说,在这个旅程当中,你所想要的每一个欢乐都能够出现,你还会害怕这个旅程寂寞吗?还会不想走吗?不会的。这种生命的自在就是《华严经》中说到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有些人看到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就觉得很长很长,压力很大,三座大山都不足以说明。实际上,你把佛陀想象成一个只会说教而不会生活的人了。佛陀是最会生活的,与其说是修行,还不如说是艺术。你拒绝,是被动地在走不上道的迷惑的路;你入了道有了方向,一路走来是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杂华庄严,天天看到的都是新鲜的,这样的生命还要担心长远不长远吗?这是大家要留心的地方。

        “以解起行”,这就是“行”了。行当中有圆融行,也有次第行。次第行就是这五十二个阶位,圆融行就是一念心,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心在起作用,心碰到不同的境界,起不同的概念。

        每一天地球在宇宙上的坐标都是不同的,每一年时间的长短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不一样的,面相也是不一样的,人生内容都是不重复的。所以说这个行,无量行,圆融行,行来行去还是一念心,是心在起作用。所以你明白心就是圆融的,这个圆融的心与外在的互动,外在不断地显果,而内心会越来越庄严,越来越欢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到佛才能究竟,要以法契心。

        第四个部分,依人证入成证分。“信、解、行、证”,“行”和“证”是互为因果,“信”和“解”是互为因果。我们最究竟的证悟是要成佛,成佛以后广大的作用是与众生分享,所以生命如环无端,每一个点都是开始,每一个点又都是结尾。

        三十九品的《华严经》,它的重头戏是在最后,只有一品,但是文字量等于前面的三十八品,八十卷的《华严经》它占到了四十卷,大家就知道《华严经》的核心是在哪里。行,是为证做因的,我们要的是什么?证明我们的人生价值,落实我们的人生价值,兑现我们生命的灿烂和庄严。在这个当中,也就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不可思议,他拜文殊菩萨为师。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他说:“你想发这个殊胜的菩提心,想成佛。但是菩提属于众生,你要向众生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需要榜样的力量,你需要真实的生活。善财童子听从他老师的安排,踏入了社会人生,但是他不忘宗旨,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华严经》就告诉我们初心是佛,也就是普贤菩萨那颗光明藏,普遍于法界而又贤善,所以叫作“普贤”,也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我们把一念心的堪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众生。如何发挥出来呢?你要在真实的人生当中去努力,不要忘了你的目标,你才有可能兑现。就是孔子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有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孔子之道也在“行”——“三人行”,他没有说“两人行”,两人行就不是社会了。

        社会有它的多元化,人的思维也是有着多种角度。当你每一个境界都经历了,春、夏、秋、冬都经历了,你才有一个年的概念;一生,儿童、青年、壮年,到老年,你才能够知道人生是什么。世间就是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无量的人、无量的事,叫作“因地有人、因人有事、因事有文”——因为有大地,才产生了人类;因为有人类不断地延续,有很多事情,才产生了历史;因为有不断地历史的累积,才会有文字。这就是人类的一个拓展,就是这么来的。

        说到这个“证”,我们老是没有办法证明。不知道自己在人生的哪个坐标点,所以我们的惑、业、苦不断,这个惑、业、苦是因为没有参照物。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犹如北极星一样,整个天上的星星都在动,可是北极星不动。正因为北极星不动,一切星星参照于它,才有一个相对的位置,让我们能够知道得从何得,失从何失,以史为镜。有着它的客观性也有着它的不可控制性。这种不可控制性,在佛教就叫作“法则是不可违背的”。《华严经》就是要让我们去看我们无量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提升它。当你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话,你就不会再局限,你就会很科学地、会很欢喜地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修行,成为佛弟子,实至名归。我相信,你们作为一个佛弟子,对于你们家庭来讲,只有更大的创造,没有伤害。

        如果有一个法,它的存在对人类没有害只有益的话,我觉得佛教可以担当。佛教不仅仅是为哪个人、哪个国家或者哪个社会准备的,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所以它叫作“宝”。“宝”有它的唯一性和光明性,它的光明让我们获得了生的安全,它的唯一是它的价值所决定的。我们皈依三宝要了解三宝是什么,同时要了解自己是什么,在两者的互动当中,我们的生命就会开花结果。就算我们有一天,生命要圆谢,但是我们还是很欢喜,因为种子还在。你看最后瓜熟蒂落了,它的根烂了、叶子也黄了,我们会觉得很伤感,那是一般人的状态,对于一个生命已经获得成长的人来讲了无遗憾了,为什么?他一生的努力,他所有的付出,已经让他把那种美好的品质、那种基因都完整地带走了,他的生命了无遗憾,他更加地高贵,他延续了他的存在。可是有多少人没有种子,只剩下了枯根黄叶,这样的人生真的很可怕。

        善财童子处在信位,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是战略的制定者,他去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到了第五十一位弥勒菩萨,他终于成佛;到了五十二位,他见到了真文殊;到了五十三位,他见到了普贤菩萨;第二十七位是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住在信位,他所参访的善知识基本上都是贤位的人,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从十住位开始的。

        第一位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住在一个高山上,这个山很高,善财童子遵循文殊菩萨的指点去找这个德云比丘,找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但是他在另一座山上找到了,善财童子就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但是不知道如何修菩萨行,请善知识为我教诫。”德云比丘说:“念念不离佛!”信和念——你信要有所念,信佛要念佛,我们才能够住在佛家。德云比丘住在五个山峰的顶上,山峰表出世,五个山峰表五戒,他显出家相。善财童子又问德云比丘:“如何才能够快速证得菩提?”德云比丘就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第二位,是海云比丘,这都是表法的。每一个菩萨的教诫,以及他的生活环境,他的语言都是有所表法的。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比丘、有比丘尼、有优婆塞、有优婆夷、有国王、有大臣、有长者、有宗教领袖,也有天神,有童男童女、有医生,甚至还有妓女……都是他的善知识。因为文殊菩萨告诉他,你不要被现象所迷惑,每一个人、每一个善知识,都有他不可思议的发心和他的功德,以及他的方便,你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你要对你的善知识有信心,不管他是什么职业,你一定要诚恳地去求法,他才会告诉你。善财童子遵循导师的教诫。

        在第二十七位,他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他说:“大士,我发菩提心,云何行菩萨行?”观世音菩萨说:“我以大悲利益一切众生,我的大悲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众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大悲只有与他相应才能够帮助到他。”所以,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观世音菩萨的经典里面记载,他的大悲心有三十二种化身,有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南方影响比较大的妈祖娘娘,也是观音的化身。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为经常有海难的发生,当海难发生的时候,他们叫的就是林默娘,就是妈祖娘娘,也就是观音菩萨。如果没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和他的深广愿力,是改变不了当时的那种状况的,因为只有化身才能够度。

        善财童子也参访了一个国王,他来到国王的城市,看到这个国王非常严苛,到处都是刑具,他就很吃惊,哎呀,这个国王,不知道这个菩萨道是怎么行,就去请教国王。国王告诉他:“我也不想杀人,但是众生恶习难改,我只有用严刑他才能够不作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明太祖叫朱元璋,在整个明代,他的家法是最严的,基本的制度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那时在省会城市的城门上,都会有一张人皮,是活剥的人皮,里面放的草。一放就几百年,都是在明太祖开国的时候放的,他就是告诫官员不可以妄为。当然,不是说朱元璋是菩萨化身,中国的文化在明代的时候,整个制度确实是比较严苛的。可是社会的管理很难,这就是一个矛盾,也许家法是严了点,可是也有它的好处。所以法不是谁要怎么样,而是因缘如此。

        作为老天,它要讲道,道是什么?“一生一收”。生就是产生,收就是死。如果不能空掉一切,新的事物就不能产生,天就尽不到它的责任,这就是天道。人道是人和人的关系,它叫“仁者爱人”,但是仁者爱人也有更详尽的注解,不是情,不是以占有为目的。每个生命有独立的自由,要尊重每个人自身的自由,不以谁是谁的子女、谁是谁的亲属而抹杀了这第一位的关系。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你能够看得清楚,就不会紊乱了,这对我们人生理性的提升,以及生活的那种平淡和长治久安会有一些帮助。

        当然我们不是拿着天道说人道的事情,但是人独处的时候要遵循天道。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场景不断地转换,你要用不同的点去平衡它,这就是实践的智慧,五十三参当中说的就是如何实践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执理废事,拿理论来说,大事小事它都是一样的障碍。五十三参当中的实践,对于我们处理生活也是有所启发的。

        五十三参中有一个地神,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的时候,他在一个深山的大峡谷里面,很难找,最后找到了,善财童子向他请益,他说:“我久远以来,发菩提心,满足众生的需求,没有问题。但是有些众生他的需求太离奇了,我没有办法见他们,所以我就要躲起来,麻烦你找了半天没找见。”所以说菩萨难当,佛菩萨来人间很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太精彩了,把人心说尽了。

        人生的实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都在不同的隔板之中不断地演绎。掩耳盗铃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还是不要自我欺骗,看清楚这个心机怎么动。不在于你会动,也不在于你会说,人家也会听也会观察,因为法界是相应的。法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善因就结善果,所以要老实念佛。修行要老实,没有所谓的捷径,要是有捷径,比我们聪明的人多的是,他们早都走了。你看再聪明的人都没有办法解决一个问题,一说到这个问题,都是大眼瞪小眼——生老病死怎么办?佛教不是拿这个吓唬人,而是启发你的智慧,生老病死也不是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可是就像竹子的节一样,它这一杆走到这就要节,你要不要节制啊?没有节制的话就长不高。有节制你中心又不通,万事万物就这么矛盾。与其被动地节制,还不如主动地去想通。心是通的,《华严经》就是要告诉我们圆融无碍。

        五十三参起于文殊菩萨终于普贤菩萨,中间第二十七位从一数到二十七,从五十三数到二十七刚好是正中之位,这代表什么?大悲心的重要。善财童子发菩提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到究竟,所以他的方便当中都是大悲心的显现。这五十三个善知识,他们的行为有的我们难以理解,可是我们忽略了他们有菩提心,他们想利益别人。另外一个,他们有大悲心,只是他们的方法我们不能理解。这告诉我们学佛的人,或者说一个想要主动把握自己生命的人,要多留点心,不要光看一个人做什么,还要看那个人的动机,这非常重要。有没有慈悲心,是他人格的圆满;有没有菩提心,是他智慧的圆满;有了智慧,有了大悲,那么他的有些方法,也许是为了帮助我们。这样你才能够与法界相应,而且你才能够理解一切现象为什么这样子。用这个角度去看历史上的每一个人,我们真的能够说理解万岁,这是大视角大角度。我们甚至可以用这个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因为没有菩提心,离开菩提心修诸善法只是为了沽名钓誉,那不是佛子叫魔子。对一切万事万物用这个看,就比较清晰了,这个宏观的指导非常重要。

        《华严经》的排布非常殊胜,这八十万字,如果要用我们的智慧来理解,那真的很难。祖师们给我们留下了两支传承——李长者,居士系的传承;杜顺大师,比丘系的传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报,是佛陀留给我们的遗产。所以当年达摩大师的师父告诉他,东方震旦是大乘根性的人。我们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乃至于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都是有着生命互为一体的观念。立足于此,我们会明白,发菩提心的佛教和追求解脱的佛教,有根本的不同,也有根本的相同。对于标志牌上指示的那三条路,行人看到的三个方向,我们就会了解在寺庙里面,经书所指向的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