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节课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着它的普遍性,将会贯穿于此次《华严经》的整个讲解。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娑婆世界都是生命的历练,至于生命究竟的答案和它的价值,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华严经》里面。
《华严经》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的佛陀通过实践所发现的普遍真理。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的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以宿生的累积和深刻的洞察,对人生的现象,完全地、宏观地掌握,所以佛陀被称为“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佛陀发现的这个真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教诫和启发。
佛陀是一个了解生命原理的人,《华严经》是佛陀成道以后所宣讲的第一部经。当年,佛陀成道以后,他真实地、如实地知道、见到——在这个浩瀚无边的宇宙生命体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角度,有着无穷无尽的因缘。每一个人,每一个事,每一个物都和这种真理、和他发现的这种伟大的法则,有着某一种相应性。佛陀洞察了真理,超越了现象,他的心完全脱离了现象的束缚,完全从虚幻的感受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究竟真实的一种自由的生命。这种生命犹如光明遍满宇宙,充满了慈爱,同时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与这个宇宙融为一体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脱离一切条件的限制。
佛陀在自证这种法乐的境界下,感觉到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佛陀讲:“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执着迷惑不能了知。”这种“不能了知”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问题。所以佛陀在如实地认知到每一个众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外在的因缘、内在的佛性之后,自住于法乐。当他住于法乐的时候,就与法性合二为一。在这个时候,诸天神、四大天王,感受到了佛陀伟大发现当中的光明对于自己的呵护,也是如梦初醒。看到佛陀将于法性随顺无作而要进入涅槃的境界,他们非常着急,就在佛陀面前至诚地祈请,说:“佛陀,您所洞察的生命的真相,将会对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快乐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带来长久的安乐。佛陀,请您想尽一切办法,把您所证悟到的这种甚深的真理与我们分享。”
佛陀所证明的这种真理,非常不可思议,非常微妙。佛陀因为慈悲的力量,在这个五浊恶世答应了四大天王、无量天神的请求。所以佛陀在成道的前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在菩提树下,每七天换一个地方,面对着菩提树他非常感恩。第一个七天,他的内心非常纯净,从这种清净的功德当中,他的生命体成为慈悲的、无尽的展现。当他看到这棵菩提树的时候,感念在他成道的那个晚上,菩提树为他遮风挡雨,所以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菩提树,慈悲的感恩之情充满了他的身心,与这个菩提树在默默地互动和交流,充满了善意的光明,遍照于法界。
佛陀成道的那一刻——在周代的史书上记载——那时刚好是我们的西周时期。在我们陕西这一块文化圣土上,就在这个晚上,我们这个地方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现象:井水从很深的地下冒出来,天地之间充满了光明,好像在摇篮里面,情不自禁地、微微地、充满吉祥地无风而动。我们中国人的文明也能够对某些现象进行解读。当时,太史官(负责这一方面信息收集的官员)对周王的疑问通过占卜得出这样的一个答案——说在西方有圣人,他今天成道,千年之后他的“教法”将流传于我们这里。
这是在正史上面记载的。
这里可能有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因为佛法来到中国到现在是两千年,佛出世,按照现在的一个算法是两千五百年,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因为人类,特别是印度,对于历史的记载,不是很详尽,那么按照我们中国有好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三千年——佛陀出世三千年,按照周代的历史来说它是三千年,所以这个在时间的授记上会有模糊。佛陀出世以后是五百年教法到了我们汉地,还是一千年,我觉得这个不重要,这个不是问题的关键。
佛陀在七天当中,和菩提树在互动,这是我们人看到的现象。
实际上,佛陀的心,在一念当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与法性的融合、与法性的对话,这些都是法语,都是法任运自然地在显现,只是没有按照我们人类这种语言模式去显现。同时呢,在这个宇宙时空当中,他和无量无边的那些有大福报、有大神通,不可思议的一些生命形式在对话,在交流。就像刚才我们谈到的,无量的天神、四大天王,他们每一个人献出一个钵,作为请转法轮的缘起。佛陀以他的神力合四个钵为一,只是在这个钵口我们会看到有四个边。在这四十九天,由于对十方宇宙世界法则的了知,佛陀的心犹如一个磁场,犹如一个程序,犹如一股清流,弥漫在法界,对于有因缘的一些众生给予他所希望的指导。这些都是任运自然的,就好像生生不已的一种宇宙意识一直在川流不息一样。
这四十九天,佛陀自住于法乐,并在这种心的光明当中法尔如是地说出来的这一部经,它就是《华严经》。那些有大善根、有大神通的听法者,在如实听闻的过程当中,对于佛陀所经历的生命现象,达到了一种完全的了悟和总结,他们的生命层次得到了提升和释放。他们因为有一种大的善根,就是对于善法、对世间法则的欢喜心,就犹如一个根一样出生无尽,这是他生命品质当中本有的。这些佛陀的上首弟子,这些在世间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的大菩萨,这些大的天龙鬼神,用他们的语言记录下了这部经典,把佛陀这种教育结集而成,并保留下来。
佛陀也想利益人间的众生,他用清净的心辗转洞察到,能够明白这个真理的、心地非常清净而且志向也在生命真谛的有缘人在哪里。他看到应该是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鹿野苑,是他的五个侍者。佛陀出家的时候是王子出家,有五个跟随他的人,因为佛陀六年苦行,他们一直追随佛陀,被佛陀的那种苦行的精神所感动。当佛陀如实地思维苦行与中道的因缘的时候,佛陀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他们觉得佛陀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意志懦弱的人,所以他们失去了信心。他们觉得要坚持他们的想法,所以远离了佛陀。正是他们远离佛陀的这么一段时间,佛陀以一种客观真实的、中道的态度与法界相应,而达到了洞察一切现象的这么一种境界。
佛陀发现他们和自己有着甚深的因缘,同时他们的善根和宿世的波罗密是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批的受法者,所以佛陀离开了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准备给他们带去法的分享。
在鹿野苑,这五位佛陀曾经的追随者,他们都曾经互相起誓,说佛陀已经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如果他过来,我们都不用理他。可是,当佛陀出现在他们视线当中的时候,佛陀那种甚深的法的摄受力,使他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远远地前来迎接佛陀。佛陀对他们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个当下,他们所有的自我都完全地融解,当下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为了人世间最尊贵的僧宝;佛陀第一次对他们说的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成为法宝;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证生命的真相,就是佛宝。在这个因缘之下,三宝就完整地出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所宣讲的第一部经。佛陀第二次宣讲的是《阿含经》,是针对人间众生,为了遮止他们的生死循环而做的相应的教诫。这是佛陀当年传法的大概的一个因缘和顺序。而我们的重点是在《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始在龙宫结集保留,后来大概是在公元两百年前后,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者——龙树菩萨,用他的神通,在为龙宫说法的时候,看到龙宫的这部典藏,他用神通默记,回到人间。《华严经》有广、中、略,传到人间的是略本,但是它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个就好像照片放大和缩小的差距一样,根本的宗旨、根本的因缘是一样的。龙树菩萨把《华严经》带到人间,在僧团当中,从印度传遍了世界。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是佛陀不请自说他自己所证悟的法的一个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生生不息的。
我们大概对这段历史做这么一个陈述。公元二百五十多年不到三百年的时候,已经有《华严经》的传来,叫作《如来性起品》就是竺法兰翻译的,他当时也应该就是在我们的这个白马寺,就是在终南山长安一带。我们的这个寺院是当年中国佛教最早的一个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早的传承地。在公元两百五十年左右,有关《华严经》的一部分已经翻译。后来《华严经》流传于世的有三个版本比较完整:一个是六十卷的华严,一个是八十卷的华严,一个是四十卷的华严。八十卷的华严是由武则天组织翻译的,这个当中的因缘很深。四十卷华严也是在武则天之后几十年翻译出来的,六十卷华严应该是比它要早一百多年翻译出来的。四十卷华严是因为印度有一位国王,他自己亲笔抄写了《华严经》,作为他给唐德宗的一个进贡贺礼,所以就把这个翻译出来。四十卷华严是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一个部分。
整个《华严经》的结构是这样子的:佛陀当年在七个地方经过九次集会,有三十九品,这是它的结构——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第三十九品是非常重要的,叫作《入法界品》,也就是善财童子的故事。善财童子去拜一百一十多位老师来行菩萨道,运用不同的方便来实践他的理想。这是有关真理的实践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叫作“证佛之路”,证悟佛陀的功德,也就是成佛的实践。整个《华严经》的结构波澜壮阔,非常不可思议!我们会对它做更多维的分析,今天先把《华严经》的一些因缘大概地说一下。
《华严经》是佛陀的本怀,是佛陀从法性当中自述法乐的、毫无保留的叙述。四十卷的华严是《华严经》的核心——第三十九品,整个有四十卷,对于八十卷的《华严经》来讲,就是大概一半的篇幅。我们就可以知道,《华严经》的重中之重是在《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完了再讲。《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法义。
我们人类的发现,还是非常幼稚,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这是因为人类整体的意识和智慧,以及人类本身的生理结构是非常粗糙的。打个比方来讲,人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殊胜的——人有着觉知的力量,有着创造的力量;可是有些低等的比较粗糙的生命有情,它们可能在精神方面不如我们人类这样充满了创造力,可是对于有些物理性的运用,我们人类有时候可能还不如一只苍蝇。苍蝇的眼睛是复眼,它所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看到的要多维,至于它对看到的现象做什么样的分析和创造,它是不如人类的。
可是它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比人类丰富,我们人类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发明了很多智能的东西去弥补人的不足。但是这个永远比不上天生的东西。当然这可能也是一个平等的观念,众生中,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个不能说谁比谁优胜。但是,我们人类应该去思考。如何思考?《华严经》就为我们提供了行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这就是佛陀对于我们存在的意义,或者佛陀宣讲《华严经》对我们生命的帮助,这个资源是不可思议的。
我大概把这段史实分享给大家。在这个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中国的唐代,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年代。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我们讲,它对于精神生命的探索以及实践,可能我们现在人都不能比。唐代精神文明的一个主要源泉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佛陀从法性的这种法乐当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人类要想解读它非常难。因为佛陀符合于自然的这种陈述资料非常完整,所以《华严经》的部头非常大,大概80万字,而且是字字珠玑,一字不可更改、一字有无量意,是这样的一个因果缘起的法界解密器。
现在从世界上来看,佛陀留下来的遗产,只有中国的唐代受用到了。在印度,虽然《华严经》保存在龙宫,龙宫的前几代的人知道,后几代的人,他们那些龙族,也都是追逐世间的安乐,并不知道他们祖先给他留下的遗产对它有什么样的帮助,他们也不知道。
中国人在唐代对《华严经》有着完整的解读和理解。它有两支传承:一支是比丘的传承,一支是菩萨或者居士的传承;就是出家和在家两种传承。这两种传承就是中国的华严宗,华严宗在佛教的历史上非常重要。
比丘传承是以杜顺大师为主,据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李世民时代的出家人,是在李世民的宝座上圆寂的。他的肉身现在还完整保留着,就在咱们陕西的华严寺。二祖叫智俨,三祖叫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通过五代祖师不断地诠释和解读,形成了对《华严经》的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运用。
澄观法师是华严的四祖,我大概说一些他世间的因缘。这位法师很了不起,他的寿命是102岁。他这102岁经历过九个皇帝,其中七个皇帝都是他的弟子。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他的人格、他的智慧、他的德行,是多么不可思议。
另外一个,居士的传承以李长者为主。李长者是唐代的皇室成员,他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在早年,因为他的地位尊贵,世间一切秘密的学问、三教九流,一切东西他都学遍了,还觉得不满足,最后学《华严经》。他一生写了四十卷《华严经》的注解。而比丘系的《华严经》注解有一百二十卷。《华严经》本身有三种版本:六十卷,八十卷,四十卷。我们就光看这些资料就知道,华严的这种境界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唐代,这些人精神的受用有多丰富啊,我们大概就有一个了解了。
李长者当年在太原,太原旁边有一座山叫方山,在生命最后几年的时候,他想把一生的智慧留给后人,于是准备写四十卷《华严经》的注释。他首先在太原旁边的一个地方住下,有一个信士来供养他,护持他,叫高山奴。当他做好准备要写的时候,他发了个愿,然后出门,在半路上碰到一只老虎,他说:“我要选一个非常清静没有打扰的地方,去完成我一生的一个使命,请你带我去。”那只老虎就趴在地上,他把他的经卷挂在虎头上,自己就坐在虎背上,老虎把他带到了方山这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土坎,大概就像一个窑洞差不多。旁边有一个池子,这个李长者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在写《华严经》注释的时候,每天早上会有两个童子从水池子里出来,给他研墨铺纸。他就不假思索地写写写,大概每天只吃几颗枣,吃一些柏树叶,所以李长者还有一个德号叫作“枣柏大士”。说“大士”是说他是菩萨化身,枣和柏就是他每天吃的一点东西,这是后人敬仰他的德行,给他起的德号。
经过好几年,他终于把《华严经》注释写完了。写完的时候,他就走出门去,来到方山的一个农村,人们正在聚会,他们也都知道这个人是李长者。李长者说:“你们好好玩,好好地住,我来跟你们告别。”他们说:“老人家你要去哪里呀?”因为李长者那个时候已经100多岁了。“我要回老家了。”他说。这些人都不放心:这老人家这么老,也不知道他的老家在哪里,于是就尾随他来到他住的方山。老人家对他们讲:“你们还是回吧。”人们第二天又不放心来看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雾,走到里面一看,李长者已经端坐往生了。旁边有一条大蛇护着李长者,他们近不了身。
在唐代,普通民众对这种神奇的境界是很有信心或者说司空见惯的。这种成就者,这里会出一个,那里会出一个,大家都认为很正常。他们也会尊重、善待这些人,会为他们办好后事。所以他们就对着那条蛇祈祷,说:“请您原谅,我们必须要报长者的恩啊,我们要把长者妥善地安葬。”这条蛇看一看他们,好像又听懂了,好像又不放心,就一步三回头地走开了。他们就把长者的肉身收好,就在方山那边砌了一个墓。
李长者身材非常高,据说有九尺多高。唐代的尺,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三尺有一米的话,九尺的话有三米高。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在那个典籍里面记载的就是:紫唇肥厚,就是他的嘴唇很不一般。我们也看到李长者的画像,眉目疏朗,眉毛眼睛非常开阔,有着大人像。当然菩萨再来嘛,是不一样的。他的嘴唇肥厚代表他说法功德非常圆满。
李长者这四十多卷的《华严经》注解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生命美感,我们大家有空可以拜读一下。而且它环环相扣,让人感受到一字不可更改,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我们静下心来去读,即使不求甚解,也会有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