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附录 延伸阅读|《空谷回音:听如孝法师慧解人生五十年》

作者:释如孝
介绍:人生如小草,小草的愿力很强,是愿力养出了它的生机。它可能很无奈,它的种子恰好落在钢板上,它虽然苟活,但它却不苟且。可能我们认为它是在钢板上求生,但是对它来说,它或许觉得“我是在宇宙中生长”,它很豪迈,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20千字
ISBN:978-7-5188-1192-2

内容简介

附录 延伸阅读

一愿生机,一念死机

前两天,无意间见到一株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心中有所感慨,作了一首小小的打油诗,给大家念一下:

人生如小草,愿力养生机,

苟活不苟且,独立宇宙内。

那天,下雨后的清晨,我从钢铁的台阶往下走,就在台阶与台阶九十度角相接的地方,飘了薄薄的一层土,结果有一株狗尾巴草,长了有一尺多长,它是在钢板上,坚强地生长起来!早上的阳光很好,我站在高处看这株绿油油的狗尾巴草,它直直地立起来,真是让人感觉到充满希望。当我走近跟前去看的时候,发现它真是不容易。所以,我还在微信上发了这首打油诗,我感觉它像是在给我的人生说法一样。

人生如小草,小草的愿力很强,是愿力养出了它的生机。它可能很无奈,它的种子恰好落在钢板上,它虽然苟活,但它却不苟且。可能我们认为它是在钢板上求生,但是对它来说,它或许觉得“我是在宇宙中生长”,它很豪迈,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局限。

什么是生机?生机取决于我们和万物合,还是和自我合。我们和自我合,就无法像这株小草一样,豪迈地独立于世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有希望。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时代,但是世间很多人自怜自叹,看不到自己的生机,因为他对生命没有愿景,没有愿景就活得没有力量。现在世界有73亿人,每个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可我们还不自信;众生在养着我们,我们还是充满不安全感。我们这个时代的物质高度发达,几乎没有人会饿肚子,但是我们很害怕,杞人忧天,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睁开眼睛,没有知足感恩的心,没有珍惜这个难得的人身,所以我们的生命一直被自我消耗,自我否定。我们的一念心偏偏是“天堂有路它不去,地狱无门硬要闯”。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犄角旮旯的人生呢?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危机,但为什么不向别人学习呢?佛菩萨的眼睛每天凝望着我们,我们就是不回应。我们不愿意去开拓自己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的人生真的不如这一株小草!

当然,小草是小草,人是人,但理是相通的。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小草一样绽放。这完全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若不自信,就完全不可能,人生转机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人总是自艾自怜,实际是在自我否定。我们只看自己心里的那个念头,从不关注外面的世界,看不到亲人的需求,什么都不看。实际上我们多看一眼,开辟一次人生实践,又有何不可呢?人是如此执念,愿意钻牛角尖,就只是为了维护一个“我对”,“大家听我的”,只是为了这么一个可怜巴巴的念头。如此地浑浑噩噩,如此地自我封闭,这没有必要。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负面的自我,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的母亲,很多事情我们都能做到。

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的精神,打开内在的生命。我们如果想打开,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因我们的愿力,而充满生机,但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就没有生机。所以,生命的力量是物质世界的能量守恒。我们不愿意用,是自己的问题,但很多人正是因为会运用愿力,所以把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佛陀两千五百年前成道后,全世界无数的人都在追寻佛陀的足迹,这些人太聪明了,他自己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他会寻求资源,寻求老师。

佛陀的精神,佛陀的理念,佛陀的生命实践,就像一个火车轨道,会利用资源的人,无需自己求索,他只是把脚抬一抬就利用到了。现在把路修到我们家门口,我们还不愿意抬脚,不愿意迈出这一步,非得把自己逼进犄角旮旯、铜墙铁壁,不愿意出来,那就没办法了。人有了蜗牛似的思维,才有了蜗牛似的生命境遇。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不同的理念,才会有不同的生活形式和生活遭遇。

好像修行只是出家人的事情,不知道是自己需要修行,也是自己享受自己修行的成果。所以修行一直被教条化,甚至被宗教化。很多人信佛信得很恐怖,每天把佛供在那儿,从来不敢和佛交流,只是对佛说我要什么,好像佛真的就听自己的似的。这都是人的思想编织出来的状态,都在作茧自缚,不敢破茧成蝶。很多人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就像鸭子下蛋,下完了,还不要。我们经历了人生,但不总结人生,不善用人生,所以没有方向,也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只知道当下的感受,感受来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喝,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羞丑,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就要躺在大街上,为所欲为。结果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关注我们,酒醒了以后,自己很羞愧。为什么呢?良知,这是我们没办法否定的。我们生命的深层波澜壮阔,没办法回避,所以我们要听自己的真心给予真实境界的回应。但是我们总是违背它,不愿意开创生机,结果僵死了以后,生命陷入被动,形而下,更加无奈。我们本来不想无奈,可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更加无奈,这又何苦呢?哪里能躲得过去呢?所以与其对抗和逃避,还不如就把这层窗户纸给它捅破——我就要看看这个心,看它要把我骗到什么时候,我能不能痛痛快快、真实地活一把。能不能够痛快,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如果实在不愿意,还可以跟着前人的路走。

现代学佛实际上有很多捷径,因伟大之佛陀已将经论广弘天下,我们都是受用者。佛陀编好了,我就拿来用。如果人家成功了,我们还不愿意借鉴人家的成功经验,这不是自我封闭,还能是什么?不是自我毁灭,还能是什么呢?难道自我毁灭很好吗?不见得,一定很难受,所以如果不想难受,想好受,我们就用好受的办法,去兑现生机。

全身而进,全身而退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心和境的关系,我们拿手机来比喻。我们有一个手机,它代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可以向所有的资源开放,就像手机可以给任何号码打电话一样。但是当我们打出去以后,我只向一个号码开放,其他人都打不进来。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向境界去聚焦的时候,如果只聚焦到一个针尖大的地方,那么就把生命无限的可能给屏蔽了,只选择了一个自己想要的,这叫执念。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执念对境。

年少贪玩,长大后又执著感情,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是,到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总会面临不同的对境。这就像猴子掰苞谷,就只顾着掰,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一个个苞谷,了解到现象背后的真相。然后,我们就能够捂着自己的手取暖,但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外境,就是贪。我们不知道能吃多少,也不知道吃什么好,只知道拥有。实际上所有的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拥有它,只是和它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但是在我们的认知层面,却认为拥有它了。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对生命的本质不了解,我们所说的那个知己、那个情感,都是同床异梦。如果我们不知道对生存而言,财富只是物质的能量交换,那么财如水,它一定会冲垮我们。

所以认知导致了心和境之间的聚焦不同。我们以什么理念去庄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被赋予了什么认知?心只会根据我们所赋予的认知去选择它的对境。心本来无形无相,但是我们赋予了它有形有相,这就是理念。我们的理念不断地换,代表了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停地换,人生怎么能不死机?换一个,储存一个,所有过去的经历都变成了记忆,积攒了无数个自我。

做大企业的人,如果没智慧就很麻烦,我们挂念每一个职工,最后超越了我们能力的范围,我们的人生会很困惑。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给人们一个理念,让大家按照正确的理念去完善自己的生命。

我们有一个错觉,都想为别人的生命做主,都在改变着不可改变的事情。这是什么?这是我执、傲慢、自大。佛陀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别人生命的配角,我们能够共享的只是一个“完善的生命方案”。这个方案对所有人都有效,目的是帮助他开发生命无限的潜能。

人要明白,心的本质是空性,我们赋予它什么,它就按照这个模式不断地汇集力量。汇集的力量多了,它就会僵化,不能够回炉。所以,我们应该在半睡半醒之间,在半成半空之间,在半我半人之间,在一半一半之间,给自己的生命留一点儿空间去思考,这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将所有经历的事回归到理上。

理,就像一个连通器,能够滋养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是让我们去占有这个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融入到我们的生命情怀当中,我们和它之间没有障碍,没有摩擦。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空中,再用这个理念和这个现象的缘起互动,然后全身而进,全身而退,以便安住于下一个目标,这就是安住当下。在时间、空间之间,进退自如地穿梭,我们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我们要对所有的生命都充满希望,充满感恩,从不好的事情当中都看到希望,都是感恩的。我们的情感和理智都是非常健全的,我们的潜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破除错误的壁垒,我们不再钻牛角尖,越钻越小,这个世界没有因为我们的拥有而损减了别人的空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在不断“让”的过程中,我们达到了与生命的同频共振。我们没有拥有什么,却了解一切,这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我们知道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知道春夏秋冬只是一个过程,成竹在胸。

人生就是不断地经历,我们没有想拥有,就没有我执,没有野心,所以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够严丝合缝,能够享受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智慧的成长和结晶,这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生命状态。大家说冬天有没有生机呢?一定有,正如植物的叶子虽然没出来,根却在朝下长。所以,别人可能看我们很苦,但是我们的生命却在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成长,我们收获的结果肯定不一样。

跟着佛菩萨学发愿

怎么发愿呢?实际上,“愿”,是指愿景、方向。“发愿”是在寻求资源和对接资源。我们“懒人”的修行方法是跟着佛菩萨学发愿。这是最省事、最有成果的方法。

那么,该如何行愿呢?首先,我们要“不忘初心”。人却很容易忘。这个“忘”是亡,亡心,忘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从哪来?从起点来。也就是说,我们的起点要高。是从生命层次的起点出发,还是从生存层次的起点出发,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先天性的硬伤。如果我们坐的是宇宙飞船,那就可以畅游宇宙;如果我们坐的是牛车,那真的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其次,我们要把心发挥到极致。我们是否相信,心是有无限可能的?它又是怎么成为无限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知道万物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和精神世界的法则。有心,就有思考的能力,有唯明、唯知、唯觉——了解一切境的能力。他了解了一切境,当然就能够做选择,选择以生命为起点。当我们有这个需求的时候,解决方案都是现成的——这就是佛法。

佛法中的六度万行,实际上都是拓展生机的方法。牵动生机的是愿力,愿力是对生命愿景不断坚持的力量。有的人知道愿景了,但是却不愿意去坚持,那说明他还是不知道,心力没有起来。心不可见,遇到境时,烦恼就会显现。佛陀告诉我们,要想爆发出这种对于生命的关注,首先要感性地来理清认知。这是从爱心当中爆发出来的智慧,它是有力量的。

行愿以《普贤行愿品》为代表。《普贤行愿品》首先是从人的态度谈,应该礼敬老师。这代表了对人生真理的尊重。尊重,是一种最美好的心态,代表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体验。“我慢如高山,不留智慧水”。如果以傲慢、自我的心来学习,高山上的水都会流走,不会蕴藏生机。所以,有的是态度问题,有的是认知问题。问题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对治。

《普贤行愿品》从态度出发,这是前期的准备。就好像我们计划去旅行,就需要根据天气准备衣服,这是我们旅行的资粮。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资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资粮,态度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赞叹是什么?礼敬是身,赞叹是语。人类的信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这是和外界交流最直接的方法。我们要什么,自己都没有说出来,大家能够知道吗?我们通过语言向佛陀表达,这就叫做称赞如来。比如,我们要想获得生命的愿景、如如不动的生命本体,就要在我们自己生命的呼唤当中显现,这就是“如来”。“如来”是朝着如实的道路走。而我们的问题往往就在于总是冲着虚假、自我的道路走。前面的路都是断头路,走过去,人生就会跌入悬崖。现在,我们是要走一个和佛法链接的道,是生生不息之道,这就叫“如来”。

“如如不动”与“不断显现”,这代表了我们生命内在的智慧。如如不动的是理想和精神;不断显现的是要把我们的美德展现出来。我们要呼唤我们的美德,要说出来,一定要有生命的对境。所以,我们要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

供养是生命的流通。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来自他人的恩惠。父母很慷慨,给予我们一个肉身。我们的存在是接受了很多生命的交流才得以展现。我们的生命和其他的信息是有链接的,所以我们的生命要广大,要观照,要呼应。许多人很懒,只愿意接受别人的给予,却从来不愿意与人呼应。其实,知恩、报恩也是我们修行人的一种态度。

供养诸佛也是表达感恩的一种美好的心。这种心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法器,能够让我们拥有最美好、最纯粹的情感,能够让我们所有的内在生命都得以正向地拓展。我们所供养的每一个对境,都是我们未来生命中出现的因缘。对待所有的因缘,就好像对待一朵花、一棵草,它被风打了,我们能把它扶一扶;它缺水了,我们能给它浇一浇,这是我们美好的心。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感悟和珍惜——惜福、培福。

出家人修行怎么修?走到一个地方,首先要感谢这个地方的因缘。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这个地方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承载了这个地方。在这里,我们把钱掏出去,就有一口热饭吃,就有一个旅馆在等待我们。并不是说给了钱,就扯平了。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吃钱、睡钱呢?感恩不是附加的。不是我们给过钱,就不应该感恩了。

从生命的本质来说,我们要有供养的心。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也祝愿这里将来更好,让后来的人能够有一个空间,让行者不受雨打风吹,让住者都能广厦万千。这是在给生命添分。我们可能不会再来了,可如果我们的儿子来,算不算我们来?有些人说:“我不来了,我还管那么多?”我们总得想办法让它延续下去,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祝福它有什么不好?我们去奉献又有什么不好?

还要忏悔。我们兢兢业业地做了很多事,但有一些事是做不了的。比如,报恩。有些人对父母之恩是报不了的。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的自我太强,从来没有聚焦到父母。很多人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感谢过这个世界。感谢它的时候,都是在一念之间;而我们使用它,却是在生生世世。感恩是无尽的,忏悔也是无尽的,对所有的生命来说,忏悔代表了广大的坚持和深刻的体会。

这些都还只是在态度的层面上,还没有进入资粮的阶段。资粮的阶段是什么?众生有问题时,我们能不能够让他们的觉性提升,能不能够与所有的人共进退?我们需要有资粮。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一辈子都是寅吃卯粮,能说我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吗?我们肯定是在过去世没有爱心,在今生也没有爱心,是一个很自私、自我的人,给自己花多少钱都舍得,给别人花一点儿钱都舍不得,一定是这种错误的模式。

我们要破除多少认知,才能够打破我们和每一个生命之间的局限,回归到那个生命共同体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而为众生服务?如何为他们在精神方面的拓展提供一些资源?这就是福报。福报该如何回向呢?我们的福报不是为自己修,而是回向众生觉性的提升,这就是智慧。我们回向所有人间灾难的息止,以及生存危机的解除,这是福报。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以自己的福报与众生分享,成为众生的一把遮阳伞。

真正的菩萨住在如来家,行持如来之事,修出广大的福德,回向给众生。就好像父母把所有的家产都交给孩子一样,回向给孩子,那么自己得到了一个更高的视野。

从凡夫修到成佛,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第一个是十信,信念的抉择。在信念的抉择之后,我们将有一个安住的精神世界,成为生命的聚焦。聚焦在这个目标上,以佛菩萨对生命广大的修持和理论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行持佛菩萨的事业。这是永无止境的生命内在的提升,是智慧的圆满及外在事业的展开,也是服务众生的境界。我们不仅仅要服务于人类,而是要服务于每一个有情众生。他们生命的缺陷和漏洞我们都能看见,这是“心里有心,眼里有事”,这是菩萨的事业。

“心里有心”,发的是追求生命至善圆满的愿——要和一切众生达到生命最圆满的解脱。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地去扩充自己,服务众生。这是一种生生世世和众生共进退的生命模式。这是愿、行愿,以及行愿的境界与兑现。

这些都是以态度为前提的,叫做“加行”,是前期的准备。如果前期的准备都没有,后面的就更不用谈了。态度决定一切,认知决定方向,实践兑现一切。这是佛菩萨的生命历程。佛陀提出这个方案,这是他对人生的感受和实践。他走过的路也是我们要走的路。佛陀走过很多弯路,我们现在不用再走,可以直接和他链接,直接站在他的肩膀上去看世界,直接站在他的福报上去开启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很富有,我们有一笔巨大的遗产,那么我们再开创一片事业就是有可能的。

佛陀成道后,社会经过二千年的沉淀,我们的认知和实践的起点都很高,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报。我们可以借用佛陀的一句话,来总结对人世间的观察:无常、苦、空、无我。在世间的范围来说,一切现象都遵循这个规律;在出世间来说,一切都可以拥有无限生机、无限愿景和无限兑现。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于“毕竟空”当中建立一个庄严的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就是愿和行。如果没有佛陀,我们就会多走很多弯路,我们的觉性很难持续地发展,会在某一个阶段又走回头路。这就很麻烦。

如何积累福慧资粮

积累资粮是菩萨所修的必然之法。如何积累福慧资粮呢?首先,我们要有对生命无限的展望,其次,还要脚踏实地地逐步兑现。大河不拒细流,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境界,都是积累资粮的方法。

佛陀被称为福慧两足尊,佛陀的福报和智慧是圆满的,相比而言,其他的生命形式都称不上圆满。想要积累福慧二资粮,实际上,要以智慧为先导。智慧匹配认知,从智慧的认知当中缘一切境,这是成佛之因。缘一切境,分为两个层次:一,上求佛道,对生命真相永无止境地探索与追求,永不言弃;二,下化众生,也就是服务众生。上求佛道是慧,下化众生是福,上求下化可以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面对每天的生活,我们一方面要心和心对话,一方面要和外在的人事物对话。可能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让他人不满意,但是我们内心对他人的祝福可以是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在每个当下,都有一个发心,都有一种祝愿,都有一种善念,都有一种对他人的理解,或者能够如实地按照法的内容去成就众生的时候,一定能感召福德资粮。

佛菩萨的生命不是教条的,是有生机的,这是生命的艺术。佛教的一切存在都是艺术,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但正在学佛的人如果只知道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不仅仅要有善,还要有品位。

佛教是非常有品位的,为什么?佛教要我们养这颗心,要让我们这颗心在不同的空间当中,找到独立的安住。所以,佛教不是板起脸来说教,而是教会我们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让我们能够缘一切境而安放自己的心,也能够脱离一切境而安于心的本体。

要有六度万行,六度万行的根本是不忘初心。这决定了我们对自我生命的评价是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是佛,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佛,这是合理的,是对于生命客观的评估。我们敢不敢说自己是佛?这代表了生命的自信。我们不敢说,一定是有一个理不通。

佛陀当年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佛陀既然说了,我们如何兑现?实际上也很简单,佛陀是大丈夫,是一个智者,他的智慧建立在对世界正确的了解之上。我们如果能正确地、客观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也可以是智者。

我们现在不敢承认自己是佛,是因为没有找到理由,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缘起性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当仁不让。一切事物并没有什么神秘,都没有自性,是条件下的因缘和合。所以,当我们每一次地回想、忆念这个理时候,我们唯明、唯知、唯觉的生命潜能,就会被开发。我们生命的本体是清净的,不是来源于后天。我们虽然有很多烦恼,但是烦恼是后天形成的,而佛性是先天具足的,这叫本觉。

本觉,就是不忘初心的那个“最初的心”。虽然我们在轮回,不断变换生命形式,好像很悲哀,但是我们的生命能够创造的功能并没有退失。所以我们应当中道地、客观地评估自己,既不自卑,也不自亢,只需如实地脱离我们的概念,正确地评估自己,找到自信,找到方向。我们用成熟的理念,让我们的方向和自信得到兑现,得到交流,那么我们就被赋予了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要“方便勤庄严”,那么,我们会越来越验证佛陀所说的话。这就是我们生命中修行行为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不自信,就是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生命就没有起点而言。佛陀为我们的生命找到了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本觉,我们可以从这个起点往前走,一路上闻思、兑现、实践,这就是始觉。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有理论上的本觉,而且要有实践上的始觉,如此,我们成佛是有可能的。我们会越来越认同这一点。在精神世界,我们对于生命的关怀,对于自己无限的希望,这一切并不是自大,不理性,而是用佛法赋予了其成功的理由。始觉合于本觉,于万事万物当中都能够善用其心。这个善用其心既是觉悟之心,也是本觉和始觉合二为一的光明之心。这是万变不离我们生命的宗旨和情怀。这一点很重要。

一个学佛人,要有审美,要有情怀,也要有密乘所讲的佛慢,要当下认同。我们当下不认同,就算回避也没用,回避也是一种执著。如果我们认同自己,了知佛是大丈夫,佛能够为众生服务,我们也能够为众生服务,那么这个理论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兑现的,这就是中道。如果我们发了这个心,哪怕做一个小小的善行,那它都是在这个理念下支配的善行。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善,而是一个至善圆满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可以引爆很多生命的储备,这就叫生机。

当我们站在宇宙中,正确地评估自己,这个正确的评估就是智慧;由此所展现出来的对一切生命的关注和解决的方案、建议,这就是福报。智慧引领福报是对的,因为智慧可以转化为福报。

规矩的重要性

发心是方向,规矩是方法,知见是发心的源头。我们有了知见,知道有一种真实存在,想要去接近,这就是发心了。生命往知见的方向聚焦,我们叫做发心,所用的方法就是规矩。

世人谈规矩的时候,会觉得是一个束缚,而不知道发心所聚焦的那个目标,要通过规矩获得。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一定会喜欢规矩。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喜欢规矩?是因为他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知道规矩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不是僵化的;僵化的规矩谁都不愿意接受,从内心是排斥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方向呢?首先,他知道有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是善,是生机,他肯定会从不好往好的方向抉择。因为他知道了好,所以他发心好,向着好的方向走。怎么走?规矩。所以好人和不好的人差别在哪里?喜欢规矩。但规矩并不是教条的,其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没有一个人愿意给自己戴个紧箍咒,但是从长远的生命来讲,他看到了他的目标,而规矩是一种方法和保证,所以他当然可以适应。

佛门是很讲规矩的,比如,吃饭有规矩,睡觉有规矩,说话也有规矩。当然,我们可以自己制定规矩,也可以按照佛门的规矩去做。佛门的规矩多,但都是在修禅定,这是特别不可思议的。所以,规矩是给心一个渠道,而不是压制。

举个例子,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发一个善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哪怕是碗中的粮食,我们也要感恩,为什么?因为没有天地的成就,我们就不可能有粮食吃,所以感恩是常态的。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对于每一顿饭,不仅仅是感恩天地万物,还要感恩施主的供养。“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是为施主祈福回向,我们不能白白受别人的供养,这是内心的一种善念。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善念,而是把这个善念完整地诠释出来,让我们的情感得以释放,能量得以互动,心得以净化。

所以,用餐前,我们首先是供养诸佛,然后回向施主。同时我们要食存五观。“忖己功德,全缺应供”——今天我们做了哪些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才能对得起这份供养。当我们习惯了,吃饭就是种精神大餐。

古人说,热水要有人烧,冷水要有人挑,生米要做成熟饭。我们真的是要感恩,我们做什么事情能给人家回报?所以要有惭愧心,要有感恩心。那么我们怎么样去报答呢?我们不要分别,不要对好的食物生贪心,不要对不好的食物生瞋心。不好吃,就摔盘子,摔碗;对不好不坏的食物没有感恩,没有感觉。这个心不能有,因此要“防心离过”,防止生起贪、瞋、痴之过。有时候,人真的会吃多,但是人一辈子搞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吃饭之前要有预案。

今天我们几个吃饭,临走时,他们拿了一个盒饭,说菜有点少,明天让多打一点。我说不要,为什么?因为昨天我们去吃自助餐,米饭吃得少,菜吃得多。大家都知道吃自助餐的心态,就是反正给了那么多钱,心里面不知不觉地就计较出来了。直到吃完,才发现菜吃得多了。今天的盒饭,我觉得是最养生的。我们中国人说五谷为主,五菜为辅,吃了对身体好,但是我们就是不认同,就是不喜欢这个规矩。所以我说明天还是吃盒饭。

当我们有了预案,就有一份觉察,有一个参照物。所以规矩不是限制人的,是让我们在当下用的时候,知道一个度。“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无贪瞋痴,即无过。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智慧、觉照吃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饭好消化,心情也会好。人吃什么不重要,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一个好心情吃。吃饭时,我们的心经常被平常一些琐事搞乱,但我们没有觉察到。

世间人不喜欢规矩,他们认为规矩是一种束缚,这是因为没有把内在的生命境界兑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背诵一些东西,背诵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入了那个渠道,叫做口念心言,这是我们的心声。当我们非常感恩地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信息。我们把那一刻记录下来,这就是心的语言。如果我们每天念心的语言,就是串习那个法,这时候是有法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无法无天”。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从哪丢失的,也不知道该从哪里找回。如果有法,有规矩,我们就能找回来。所以,聪明人喜欢规矩。什么样的人是聪明人?那些对生命有体验的人,那些对生命心存感恩、心存善念的人。因为他们善根不断,所以定会开花结果。就像我们的生命,虽历经春夏秋冬的轮回,却因此而绽放,我们的灵魂更加有着落,这就是修行。

为什么要发愿呢?发愿就是佛菩萨的心声,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境界,把两者结合起来,念念不忘。那我们怎么修行呢?念念不忘成佛度众生,念念不忘父母众生苦,念念不忘修行,就是要念。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念,老是处于一种失念的状态。这个失念的状态很可怕,就好像我们不断地在培养老年痴呆一样。

所以我们要念念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于美好、真实。真实也叫做合理,美好也叫做善意。我们的心还要有热忱,热忱就是有力量。如果我们想唤醒自己的心,就要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如水常清。我们不要老是去给它一些污浊的概念、污浊的境界,这就是修行。念念分明,了了分明,把清净的心投入到美好的回顾和展望当中。我们还要有热情,不要冷冰冰的,要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期望。有所期望,就是在恢复它的生机,恢复它的真实。

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我们的心又有什么不会的?除非我们不确立方向,不往这边聚焦。问题是我们不往这边聚焦,就往另一边自然地滑落。滑落到那个散乱、不正知、失念的状态,就好像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我们追求生命一定是主动的,不主动就如逆水行舟,一定会滑落到生命的另一边去。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在不知不觉当中,走向了生命的黑暗和深渊。

生命规划的次第道与圆融道

对于这个人生五十年的生命规划,有些人认为很难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走,那么这个五十年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去看待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有关次第道和圆融道的问题。因为时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这是根据多数人生命的成长所取得的一个公约数,但是生命的本体并不在一个僵化的实践当中,它可以一念超越。一念超越在哪里呢?一念超越在思想,而行布和次第在一个时空里面,事物可能有一个等待,但并不是完全遵循的。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他二十九岁成道,没有经过我们所提到的人生五十年的规划。孔老夫子所说的是他的五十年生命历程,我们是根据孔老夫子的五十年提到这个生命规划。至于每个人所用的时间顺序、长短,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着力点在哪里。生命的着力点有三种模式:一个是物质性的思维模式;另外一个是意志性的思维模式;还有一种,我们把它叫做精神性的思维模式。这些名词用得不一定精确,只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而已。意志性的人,心可以夺物;物质性的人,物可以夺心;精神性的人,就是各占一半的状态。这三种形态是三种思维模式。就好像年、月、日、时,四种状况都同时存在一样。

我们生命的深层,如果从生命的本体去看,从其他角度看,就有了时空性了,这个时空性就是精神性。而物质性就是自我性,相当于器世界,是一种形而下的思维模式。精神性是形而上的,意志性叫做纯粹的愿。

佛教界认为有三种力量:业力、神通力、愿力。业力就好像宇宙当中有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它是一种推动的力量,一种自动控制的程序。它的形成是因为精神和物质在时空中共同产生了延展,这种力量一直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发展,有规律性。神通是心通过物展现出的一种超越规律的存在。还有一种就是愿力,愿力纯粹是从心的最极清净、最极究竟的原始点发出来的,它可能是世界形成前那个纯粹的精神。

有一句话叫做“神通大不过业力,业力大不过愿力”,这也能够解释这三种思维模式的关系。愿力相当于生命纯粹的潜能,神通相当于生命体基于物质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业力相当于我们生命存在于时空的前提性。

行布不碍圆融,是从一切存在的缘起性去谈的。比如一个小孩,他的成长大概需要二十年,身心才能健全,但是这个叫普遍规律。这是以时空为主的规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循这个规律。我国历史上就有甘罗十二为宰相:十二岁已经统领千军万马,可以说就是神童。他不在这个规律之内。

规律也是相对地谈,绝对的灵性也存在,这是两种状况。但是真正按照《华严经》来说,圆融指的是“思想站在宇宙的起点”,站在宇宙看,一切事物都没有障碍。但是,如果站在自我看——带着自我这个厚厚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都是现象,而非真实。去掉这个自我看,这就有了次第性。次第性相当于科学性,但是科学性不能够说尽宇宙的起源。

很多人在一念之间能够开悟,之所以能够在一念之间,当然也取决于他过去的起点和平台。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看到他三十五岁成道,是站在今生的角度看。关于他的多期生命,佛经有两种记载:一种是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他这一生是示现,根本不受规律限制。他之所以来到人间,是为了让我们众生明白有这么一桩事情,他要以人的语言来给我们表达,不得不这样子。还有一种说法,此生是他的最后一生,他多生累劫追求真理,付出了千辛万苦,整个大地都能为他做证明,他已经福慧圆满,这一生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已。这两种状况我们想一想也都是合理的,肯定是这样的。

妄想可以是生机

妄想、执著、分别,在前面还有两个,坚固和概念,就这五个我们大概分析一下:这里的坚固指的是我执。前面我们说过我执和妄想、执著、分别。执著是对妄想的坚持,分别是对执著的加固,概念是在分别的时候形成的。比如,我们要的是什么?境界。妄想是不是一种境界?是!妄想是境界。执著就不是境界了,执著是我执已经把妄想给操控了;分别的时候已经把一个具体化的执著所形成的相给概念化了,在这里可以谈到境界,但在这时候的概念不是境界。

概念不是境界什么意思呢?比如,现在是夏天,我在讲台上说:“有凉风吹过。”我说的是境界,因为我坐的这个地方刚好有一股凉风吹过。但是很可惜,因为台下有很多观众,大家没有感受到这个境界,每一个人都只是闪过了一个妄想。但当我把它变成语言,传递到大家那里的时候,大家没有接触这个境界,是通过名言知道的。大家是对这个名言产生了分别,分别这个名言就是概念。大家产生了分别的时候,能够生出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妄想。

妄想的前提是虚妄、分别。这种境界,虚妄分别的相是刹那灭。为什么是虚妄的?因为我们没有感受到那个真实的境界,我们分别而生的境界是心铸造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们说它是虚的。因为我们的执念把这种妄想通过“色”“受”“想”中的“想”而让它常住的。当我说一个名言的时候,我所说的境界,到大家那儿打了折,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自我打折。换句话来讲,我说“舒服”是境界,大家说的“舒服” 是概念,一亿个人有一亿个“舒服”的妄想。可能里面有一些人能够还原到境界——他等流地收到我的信息,还原了那个信息,因为他也有真实的境界生起。但是其他的人都是一念而过,这个一念而过就是虚妄分别。因为这个虚妄分别,他生起了瞋恨或者欢喜。不管是瞋恨还是欢喜,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颠倒的自我。这个颠倒的自我就是我执,它是坚固的。实际上它一直在守株待兔,它逮到的不管是妄想分别,还是名言概念,最后都是以“我”而存在。以“我” 和所有的境界对接,就是人的执念,这个叫做“俱生我执”,也叫做“补特伽罗执”。

这个补特伽罗执是我们今生收到的唯一的生命回馈和成果,我们一生经历的所有的妄想、执著、分别、概念、境界,最后都收到了补特伽罗执的这个仓库,这就是识。

识,我们也叫做第八识,第八条心。它是一个仓库,它只是“藏”,不断地收集我们的海量信息,我们生命当中所有的悲欢离合。最后它都变味了,变成自我虚幻追逐的对境,执取“生”“有”而受生成为我们的下一生,也叫做“后有”,也是我们下一生生命的开端。执取,实际上我们一直不断地取,不管取来的是什么,全都收到了生命的仓库里面,成为生命的基因。这些基因都是种子,最后浓缩成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在此生生命分离的时候,成为下一生的一种力量。

它要去取、去执、去投,就好像我们有一个篮球,必然要投出去。谁在投它?就是我们那个我执的力量,把我们的这个种子投到下一世的因缘当中。当我们下一世生命开始的时候,无论它是什么,都是我们前生赋予的。我们得到一个女性的身体,或者男性的身体,或者生在什么时间和空间,或者生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我们的种子和别人是不同的。作为人类来说,因为有贪、瞋、痴,以及善意、智慧和慈悲而投生为人,基本上不出这个范围,只是每个人这些方面的比例多少不同,这就是共识,也叫做共业。

我们生在这个地球上,储存的就是这样的信息,我们想造业,也是遵循这个地球上的规律,只能造这几种业。三种善念和三种恶念,比例的不同就成了六道轮回的相。投生在人道,就具有人的美德,最起码具有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善念。如果投生为畜生,我们一定有着畜生的思维模式。是因为我们先有了那个种子,从那个种子等流出与它相应的一种生命形式。对所有的信息是排斥还是过滤,就能够解释人类的性格:为什么有些人对这个有感觉,对那个没感觉,都是前世深刻记忆的翻版,这只是生命不断的增和减的问题。

实际上生命还有一个不变的,这就是佛性的力量。生命的本体是充满了智慧和能量的,而生命的现象是能量和智慧通过我执和概念的折射以后,储存下来的散乱的、残余的信息,这叫做“缘起缘灭”。在生命当中有等流的惯性的力量。当我们了解到这个,我们就大概能够明白自己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我们大概就会知道我们要去的不是妄想、执著、分别,而是坚固的“我执”。

我们认为妄想是一种生命境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不就是妄想吗?妄想不分好坏,它是生命的生机。只是这时的妄想不经过坚固的我执的改造,而是赋予它现实的意义和客观的规律,这个妄想就不叫妄想了。以妄想能够破除妄想,这叫做自证觉。我们以“想”可以净化“想”,这就是生命的奇妙。我们净化了这个“想”,然后执著这个“想”,去分别这个“想”,兑现这个“想”,这就是修行。但用的不是我执,而是佛性,它不是用后天的种子,而是用先天的光明,是从这里起点的,不是从概念起点的。所以它来源于生命的境界,必然还原到生命的境界。百分之百地接受,百分之百地还原,没有走样,就叫生机满满,光明遍照,就是佛。

我们的职业有问题吗?本来因为职业原因,我们要上进、要达成目标、要竞争是对的,我们本可以这样子真实地去生活,和别的任何事物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这样子去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获得,别人获得了,我们就嫉妒,这里就出现了问题。有目标并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别人有恶念。恶念是从我执来的,我们很难做到过自己的生活,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个完全是我执在作祟。我们可以坚持理想,理想本身是生命的境界。妄想、执著、分别,只是生命的一个认知缘起和聚焦而已,它本身没有错,是因为我执有排斥性,所以它错了。

概念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的概念是合理的,是善意的,是能够兑现的,他没有感觉到是有压力的,这个概念就是境界。如果我们去实现这个境界,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只要自己拥有这个境界,不要别人拥有,这个叫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了人的概念,有了自我的概念,就有了他人的概念,就是偏心。离开了中心,那它必然要消亡,是这里产生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通过修行都能够回归到生命的境界,只是我们要去掉我执,我们对生命的抉择,对于概念的目标方向的确立,充满生机和善念,能全身而入,全身而退。我们不能够落在自我的犄角旮旯,被生命的某一个概念带走,而没有还原到生命的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