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十章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第一节 做生命的洞观者
我们谈到的这些问题,算是要接近尾声了。这个圈圈给得比较大,大家可以慢慢去学习。人生本身是一场学习,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的受用。我们把这种精神的受用叫做生命的本质。学习与思考,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打磨自己的智慧,那么慢慢地,我们就会拥有真实的生活。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人间,只要我们有正见,能够沉静下来,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可以和纷乱世间随心所欲地链接或断开。在每一次的绽放和每一次的回归之间,都是禅的状态。所谓禅,它是客观、清净的,并且能够改善事物的不圆满。
禅是我们重要的修持方法,虽然万事万物美好,却没有办法去言诠,去受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禅去受用,去言诠,让心自由地挂挡,自由地转轨。我们人的很多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都是不会转念造成的。“若能转念,即同如来”,如来不在天边,只在念边。生活的艺术,就在于要懂得转念。这个念头确实不可思议,很多人都在念头的监狱里度过了一生又一生,走得越来越远。
佛性的美好,能够借助一切只有现象没有本质的外境,完善它的生机和光明。换一句话来讲,我们的佛性,并不以执实自我的方式存在,它也是以因缘的存在方式和一切万事万物链接、沟通。那么是谁在主宰呢?有什么样的知见,就有什么样的主宰。
这个知见,可以是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的美好。它能够面对万事万物全身而入,也能够全身而退,不受记忆的折磨,不受所入境界的局限而自身僵化。从法性来说,它是平等的流淌,不为一切万法所拘所留,平等地入,平等地出。万事万物的现象不管是空还是有,只是演绎着自己的美好。
从法性平等的流淌的角度讲,我们会明白无心、无我应于万法。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空性可以生出一切境界,它有一切光明,又不具备具体的形象,所以心不可见。这个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心见于缘起。
心不可见,是因为心不以一切“有”“无”“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方式存在。心不可见,却又见在作用。那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是因为不可见的心和万事万物发生了聚焦,发生了缘起,发生了链接。但是我们不能够说这个链接是一个因,被链接的事物是一个缘,如此说又成了有执有取了,又不对了。那么为何说“见在作用”呢?因为这个作用只是一个动相,所谓动相远离两边,在动相当中而有心的作用,心远离了一切本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理解这种境界,需要长期地串习。并不是这句话很难理解,而是我们的思维是想当然的,是僵化的。所以我们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它的狐狸尾巴,就在起心动念处。我们认为是这样子,我们看见是这样子,我们判断是这样子,我们要什么样的……在这些念头产生的刹那,天地萌动,注定了它的结果。这可以说是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对这一念心要有所敬畏,为什么有所敬畏呢?因为我们说不准,就好商量。为什么说不准呢?因为我们要绝对地抛开自我,客观真实地去看,才可以说准。因此要冷静地沉淀,不要带着自我去看问题。这个部分说到了什么?说到了“证”,“证明”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心是什么?我们已经给了大家一个大概的方向和踪迹。我们可以像破案一样,根据这些踪迹,慢慢地按图索骥,去体验。认识这个缘,认识这个因,我们去体验它。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探究的心,我们会成为自己生命的旁观者,这就叫修行。这就是我们的智能,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这种主观能动性,如此地放松,如此地观察。如此地放松叫做止,如此地观察叫做观——以真心去看。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着对万事万物冷静的观察,不再受万事万物的指挥而翩翩起舞,就有别于一般人的生活了。
第二节 中道的修行
平常的日用非常重要,比如吃饭、睡觉。吃饭、睡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作意,动一些善的念头,对生命有所期待,有所关注。比如吃饭的对治之法,我们应当去掉贪瞋痴的分别,不要带着预设去吃饭,而是带着欢喜,带着感恩。这种心态和作意是一种放松,可以叫做一种体验的理念,这种理念来源于对生命的期待和珍惜。
我们吃了一辈子饭,好像吃的都是糊涂饭,从来没有体验过怎么吃饭才是快乐的、真实的、美好的。我们都是急急忙忙的,带着很多污染的、纷乱的、对比的心在吃饭。佛教有一个《省思文》:“如理省思,所吃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庄严,不为装饰……”现在社会,有些人请客一桌上万,在众人前夸夸其谈。他不是为了吃饭,是为了显摆自己的骄慢。当他陶醉于这种境界的时候,他觉得很受用,但是他的受用让别人很难受。实际上,这种心态和法根本不相应,和法是割裂的。这是有觉性和没觉性的对比。
比如,我们有的时候动了一个善念,曾经帮过一个人或者供养过一尊佛。当每一次我们对生命产生疑问,对人生有些彷徨,对未来有所恐惧的时候,如果能忆念起我们曾经那一念真诚,那一个永不消失的善根,会让我们的生命突然有所安住。当我们真正智慧现前的时候,我们会为所做的很多事情感到羞愧:我曾经花了上万摆一桌酒宴,只是为了骄慢,为了供养我生命中的烦恼,为了壮大我的无明,为了增长我的痛苦,真的很划不来。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先知先觉。这个先知先觉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期待,带着对生命美好的追求,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生命的空间去开发。念头本身可以是善的,比如,“所吃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这句话,我们吃饭不是为了手舞足蹈,不是为了聚会,不是为了显摆。也许我们是为了表达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的尊重,所以花了很多钱。我们的心意很好,很真诚,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很多同学现在可能自杀的心都有,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他,却一直在为我们的自我买单,在那里显摆。这顿饭好像是基于真实的情感,但从根本来讲,还是为了游戏。这个游戏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没有实际的意义,并不能让智慧得到开发。
“所吃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庄严,不为装饰”,那为了什么呢?“仅为此身,住立存续,为止伤害,资益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不生新受,我将存活,无过安住。” 我们的身体需要吃饭,吃饭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身心安住,能够自利,能够自己搞定自己。因为吃饭解决了饥饿的病,所以我们的生命才可以在身心安住的基础之上,投入到更大的对精神的探索。生命的重心应该在精神层面,我们要想得到精神层面的真理,应当维护好这个色身。
处于中道,我们才能正确地了解一些事物,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管这个心,会很麻烦。我们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就好像我们测一段距离,因为我们的心太浮躁,所以每一次测出来的数字都和真实的状况差距太远。我们这个生命本来就不精密,我们的心没办法训练,那么什么能够作为我们生命的参照呢?我们可以测上十次,得出十个结果,取平均数,这就比较接近于真实。这个真实就叫做中道,这个中道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参考值。
就好像我们每一次吃饭,我们的心都演绎得如下棋,局局新。要知道何为正确地吃饭。当然吃饭本身是一个事,它没有真理,但它有一个参考值,称为作意的合理性。为了作意的合理性,我们应当知道中道的参照原则。这是佛陀给我们说的法,它能够让人在境界中不失偏颇。不失偏颇即中道。
中国人本应该最懂得中道,但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失去了中道,没有找到生命的答案,偏离了生命的中心,偏到了生存。极大的生存欲来源于极大的不安全感,极大的不安全感来源于极大的非理作意。我们给出中道的理念,对于每一个事情的折中,是为了破除非理作意而产生的无量无边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的生命偏离中心运转。
在我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为什么强调不忽略每一个境界呢?一般人是很粗心的,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些细节的运作可以对自己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贡献和方向感。“仅为此身,住立存续”,当我们用这个中道的理念去吃饭,知道吃饭是为了让色身延续,是为了给后面的一切美好提供平台——“为止伤害,资益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不生新受,我将存活,善哉,善哉,善哉。”
通过这个折中的理念,如此简单地作意,能够让我们这顿饭吃得风生水起、欢欢喜喜,能够遮止一切因非理作意而带来的自我伤害。很多人为了一顿饭,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甚至吹胡子瞪眼。
“资益梵行”,这顿饭能够让我们身心清凉,获得安住。身心清凉了以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境界都很舒服,都很安详,所以说“资益梵行”。“消除旧受”,“旧受”是什么?我们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执著的那种感受。过去有个皇帝,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吃了一位农村老太太做的一顿饭,觉得特别香。最后天下太平了,他回到皇宫花重金把那个农村老太太叫来,给他再做一顿那样的饭菜,但他怎么吃都不香了。他这是要追求那时候的感受,忘了那时他几天几夜都没吃过饭,疲于奔命,身体在这种情况下吃啥都香。我们不能够消除过去的旧受,所以我们在自我折磨,让这种旧受成为一生的记忆,欲罢不能,愈陷愈深。
“不生新受”,不生新的执著。“我将存活,无过安住”,“无过”,没有过失地生存下去。这个“存活”就像玄奘大师说的,让肉身能够延续,它是大宝。把自己的生存搞定了以后,我们能够安详地住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享受人生本有的快乐,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平平安安地做贡献。既安稳又安宁,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半夜敲门心不惊,因为没有过失。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吃饭理念是如此难得,所以感叹“善哉,善哉,善哉”。第一个善是“太好了”;第二个善是“我了解真理了”;第三个善是“我拥有了真理”。通过一个吃饭,从生存到生活的美好,再到生命的真理,我们都拥有了。
修行就是这样的,不要当面错过,应该培养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简洁的理念。很多人把修行认为是一种哲学,好像它是仅属于佛陀的荣誉和光明,只适合在那儿供着,我们没有受用的权利,这是错误的。我们想受用修行,只需要瞄准、聚焦修行的方向。如果我们想拥有这样的生活,那么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按照佛陀给出的方案,以戒定慧三学去落实。在每一个当下真实地安住,心如此地轻松,没有忙乱。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地睡觉,做事的时候就好好地做事,这就是修行。
第三节 依教奉行,善用其心
禅宗过去有一个公案。一个老和尚开悟了,小和尚求道心切,如饥似渴地去问老和尚。小和尚很会出怪招,老想解读人家的生活,弄一点儿窍门。“老师父,您没开悟之前是怎么生活的?”“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您开悟了以后呢?”“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小和尚这就听不懂了。其实老和尚说的确实是两个境界,开悟前后的两种状况。
开悟前修行的时候,他就这样子用功;开悟了以后,他更加地坚固安住,还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没有开悟之前,是照猫画虎。可能他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不相信修行就在这个平常的事相中。他虽然低不下头,却很听话,反正师父就这么说的,“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虽然没搞懂,先照猫画虎嘛。这是一种修行的态度,修行的态度首先要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的前提是什么?信心。我们不要怀疑老和尚有什么秘密法门藏起来了,认为老和尚有分别心、不慈悲。既然老和尚是一个开悟者,就不存在这个东西。我们要有信心,欲向山上行,先要问去过山上的人。去过的人跟我们说朝前走,我们不要在他这个语言文字上执著,心里琢磨朝前,哪里是前,哪里是后,哪里是左,哪里是右,我们这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依教奉行,“行”的意思是往前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要把修行看做是远离生活之外的,我们只要具足这个心态,就可以在平常的日用中不断地累积,人生处处可以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和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依教奉行是有传承,善用其心是抱着对生命的热忱,不断地往前走,走的时候还要有自己的经验和总结。所以修行也得自己做主,别人只是大概给我们一个方向,佛法的精髓要我们自己去演绎。
我们要有对生命的情怀和热忱,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认识这颗心,还要笃行,不断地把生命的目标往这上面去聚焦。善用其心就在每一个心的当下。因为我们对生命是有情怀的,所以我们很珍惜、很感恩。哪怕吃饭也要有目标地吃,要对自己有所要求,不能放任。所有的境界都能够让我们的心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把心境体悟出来,并且越埋越深,这就不是善用其心,而是让所有的经验都变成了笑谈,就当面错过了。
佛教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生活。若能厚积而薄发,结果自然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活得很放松,一直抱着善念。一个家庭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这个家庭的孩子、这个家庭的氛围就不一样。中国这个大家庭也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主要还是源于中国人内在质朴、勇敢、善于思考的美德。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态度和信心,需要传承,我们后人要依教而行。
中国人一直教育子女要听话。这个听话不是简单的听话,而是有思辨的,是继承前人好的生活态度和理念,不过于别出心裁。这样起点就高了,经验就丰富了。另外,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珍惜,用正确的出世理念对待现实的纷扰。这样现实的纷纷扰扰,都是按照我们的聚焦,等流地兑现出我们所想要的生命之果。这是万物的奥妙,心的奥妙,佛法的奥妙。我们能够如此地从容而安详,放松而不放弃,那么这一生下来绝对是不一样的。
佛教,不是说教,而是教我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心理,认识万物的变化规律。五千年文明中的成败、苦乐,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因果兑现。我们要把自己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和抉择。我们要给人生一个什么目标?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光同尘,去完善自己的生命?我们应当如何做到命自我立,不受成见,最终拔除烦恼,达到真正的清净?这是一堂人生必修课,并不因为我们懂或者不懂,年龄大或小,就可以以任何理由违背。
我们若能够这样过一生,离成佛可能还有点儿遥远,但当下的生活是有质量的,这是“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含义。当我们有这样的心态,我们中国文化所提出来的一些美好的境界和发心,比如完善的人格、愉悦的性情、仁义礼智信的美德,会自然而然地绽放出来。我们不会觉得累,甚至就算有时发脾气,都会觉得很美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发脾气是带着对生命的关切。
在我的生命体验中,有时候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但是他呵斥人的背后,有一种心情叫做“婆子心切”。就像一个老婆婆一样,特别担心孩子,跟孩子说要这样这样的。当然,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渴望,被父母骂了,他感受不到关爱。所以欧美的教育在某些方面真的很肤浅,父母打骂一下孩子,还要被关监狱。
我还是比较认可中国式的思想和教育。当然不能用一把尺子,把天下的事情都搞得那么古板,那么没有生机。当我们一个人体会到别人对我们更深一层的关心的时候,已经是超越了人情。超越了人情不是否定人情,而是把人情放在整个大背景去看。所以不要被一些现象困惑。“哎呀,这个人骂我骂得好凶。”他为什么骂我们?也许他是因为某些烦恼,但是我们要多留心,要善用其心。反正他已经骂了,收不回去了,但我们有没有从中得到一点儿生命的启发呢?这是一个修行者看待世界的角度,永怀感恩,因为他有智慧,对生命有情怀。
第四节 平常心为道,长远心为行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求法的时候,是怀着非常大的感恩心。他知道“所有人都没有义务为我说法,是我自己对生命有诉求,所以祈求万事万物给我说法”,因此,他一直心怀感恩。
帝释天看到他求法很虔诚,就想试探一下这个人的道心:到底他是为了智慧而虔诚,还是因为狂热的宗教情怀呢?帝释天化现为罗刹的形象,在他面前说了半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一听,欣喜若狂,赶紧向罗刹请教下一句。帝释天化现的罗刹说:“我在这深山里没有饭食,需要新鲜的血肉来补充能量,这样才能为你说下面的偈子。”“请您相信我,等我听完您讲的法以后,我这个肉身可以供养给您。”“好,没问题。”接着罗刹就说了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牟尼佛听后,深受启发,感悟到了佛法的真谛,于是爬上一棵大树,纵身一跃,用血肉供养为他说法的罗刹。此时,帝释天变回真身,双手接住了他,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并说道:“你一定会成为觉悟者。你是真理真正的主人,我愿意以这个法供养你。”
从佛陀当年求法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生命有情怀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勇猛精进,要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有所担当。勇猛也是法性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显现,我们要去培养这方面的种子。如果我们不培养,就算看到好的东西,也没有一颗希求心。这样的人生是冰封的、萎缩的状态。“方便勤庄严”,生命是需要被庄严的,人应该打起精神来。不管是什么状况,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哪怕就算为了生存,也要打起精神。我们不打起精神,谁能够代替我们呢?
人生的态度应该自强不息。当然,人生的内容取决于真理的存在。我们在这个态度下应该追求实质的东西,而不是说具足了一个态度,像飞蛾扑火般不断地选择错误而不知道回头。那种精进很无明,没有价值,会让我们伤痕累累。也许这个伤痕会促使我们觉悟,但是代价太大。人不能老是不知不觉,局部明白,整体糊涂,自我欺骗,我们要合理优化。
正因如此,我们寻求助缘,与佛教链接,对生命做一个宏观、整体、系统性的了解。我们得到这张完整的人生地图,在五十年的人生规划中,找到方向,完善自己的生命,树立正确的观念;然后一路坚持,具足耐心,不断地培养福报;而后从福报升华到精神,再从精神升华到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分享后再祝福所有未来人——希望我们的子孙,希望与我们有缘和无缘的人,都能得到生命彻底的完善与解放,皆能同圆种智,究竟安乐。这些是一环套一环的。
它并不是以自然的时间去开花结果的,这个是一念可以超越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做的五十年的生命规划,生生世世都可以按照这个去运作,这个规划在每个阶段都是循环的。五千年是一百个五十年,一百个五十年,每一个都是一个循环。实际上它的境界都是在一个因之下运作,但是在被动和主动之间要有先知先觉的方向来指引。那么这也是我们本次分享的核心所在——我们这一念心可以做五十年的生涯规划,我的命运在我手,我的手在我一念心的指挥之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己主宰自己的沉浮。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生命的未来。实际上,我们个人在主动和被动之间,操控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心所展现出来的境界。只是因为有了时空的隔阂,我们就像是一个失忆症患者、痴呆症患者,忘了自己做过的事,所以顾此失彼,掌控不住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就清清净净的,看看人类的五十年,我们会得到什么经验,再看看这一念心,我们要赋予它什么内容。我们赋予它什么内容,未来就能够兑现什么样的生命境界。这样清清楚楚地分析下来,我们的人生就不惑于心了。这个心不迷惑我们了,我们的情就能展现出诸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情感,大慈大悲就有理由了。
这世界上很多人和事物,都曾经和我们有着很深刻的互动。我们爱的人、我们挂念的人、给予我们恩德的人,我们难道不想与他们分享吗?当收获菩提和觉悟以后,我们一定愿意去分享我们的生命,奉献人生。这就好像太阳有照亮一切的功能一样,它会自然地显现。奉献人生的前提是觉悟人生。我们现在正在开启生命,正在做预案,接下来就要在生生世世中,兑现我们的人生。怎么样兑现?有两个方向:向诸佛菩萨去求得生命的真相,觉悟人生;向一切众生去结更广大的缘,奉献人生。
佛到底是什么呢?佛叫做“两足尊”,福报和智慧这两个美妙的生命品质都达到了圆满。福报从哪里来?是向众生求,从奉献人生、服务众生来。我们“不忍众生苦”,正因为如此,我们想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和真理的光明,所以向佛去求。这两个求就是生命觉悟的方向。我们的人生就是在兑现福慧这两个资粮,这两个资粮圆满了,我们就是最尊贵的人。最尊贵的人是佛,也是所谓的“圣”。
这里有三个对比,“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最是高端,也叫做无上、无等等。所有河流都没有大海的包容和磅礴;天上的星星无量无边,却都不能够和月亮相比;在圣人之中,佛是智慧和福报的终极圆满者。所以我们五十年的规划,是以生命的最极清净、广大圆满为我们的目标。
当然,我们要有一个最高的理想,还要有一个此生最现实的目标。当我们明了福慧是所有幸福的内在品质的时候,我们生命的方向就不会错。这是修行的内容,也是正确的知见。
纷繁复杂的现象,都是让我们去经历万事万物,去庄严自他,去提升福慧。人生的现象无论如何复杂,但我们已经有了目标,清楚明了自己为什么做这些事,我们不会迷失。在不断兑现的过程中,很多事情会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也没必要像做老学究似的,一直说佛法的知见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要有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的激情和情怀。这是生命最原始的开发点,当它有了动力,我们往前走,再慢慢地去开发。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走错,总有成佛的那一天。
我们不用说那么远的目标,仅仅一个吃饭,我们如果能安安心心地吃好,也是对此生获得人身的一种不辜负。这就是平常,平常心为道。道不是玄妙,道是和光同尘,道就在平常的日用当中,是念念不离出世的心。没有一个正式的出世的世界等着我们,一切都在当下。在每个当下,做我们生命的洞观者,这是出世的智慧。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出世的方向,就要以长远心去兑现,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在这个长远的旅行中,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很充实、很快乐。我们会成为一个平常、谦虚、真实、真诚的人,这种美德为修行提供了可能。
佛弟子以佛陀为榜样,以佛陀所说的法为资源,向内不断地开发福报和智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与佛一样的福慧两足尊的人。未来的路会风雨兼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鼓励,同时也需要借助佛陀的鼓励,与我们生命中的善知识,同愿同行。
要铭记的是,最快的速度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和长远心。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事物,把握当下,用美好的、完整的、安住的心去走就行了。
结语
修行,道不远人!人生就是在修行,若我们修出来一个违背生命的果,我们甘心吗?如果稍微给它加一些规划,就可以拥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生,何乐而不为?这本来就是把一辈子当成十辈子来活了,利息很丰厚,回报不可思议,我们又为什么不去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