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八章 被动与主动|《空谷回音:听如孝法师慧解人生五十年》

作者:释如孝
介绍:所以,如果我们要做生命的顶层设计,我们就需要对照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而非陶醉于那些大家自以为究竟的、彻底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清醒过来。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20千字
ISBN:978-7-5188-1192-2

内容简介

第八章 被动与主动

第一节 人为什么会迷惑

坚固的自我,借助妄想、执著、分别,让过往事物在我们的种子库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变成一个轨道,这个轨道通往我们的未来……过去的念头影响着今生,也决定未来走向。而在被动的命运中,我们真的很难去分辨出世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因为出世的方向对我们而言非常玄妙,为什么?因为我们过去的生命中没有这类种子。所以,如果我们要做生命的顶层设计,我们就需要对照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而非陶醉于那些大家自以为究竟的、彻底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清醒过来。

真正的从佛教来讲,华严海会也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的这一念心好像折射的是一个念头,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量的大海。在这个无量无边的大海里有着无穷无尽的龙鳖鱼虾,或者说万事万物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时候真的很狰狞。而我们的念头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口,我们海底这些“狰狞的面目”,可能会在某个时空因缘成熟,然后出现在我们的命运中。当命运中出现这些不可理喻、不可理解、不可掌控的种种考验时,这些狰狞的种子本来是可以通过因缘的显现,从我们的生命当中被排除掉的。可是在那个当下,我们都是以抱怨、新的执著,给这些境遇又增加惯性的力量,结果它再一次沉入海底。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场不间断的演习,不断地从一个坑里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不断地延续着轮回的业力。

为什么在简简单单的现象背后,我们那么无力,那么脆弱?因为它树大根深。我们的生命在这种前世今生的链接当中,真的很迷茫。就像一个迷路的人,永远围绕着自我的影子,不断地长征,或者说不断地走回头路,绕圈子,这是和生命在开玩笑。

在等流的业力因缘中,心一直被动地处于烦恼的状态。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观察此生,从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开始,实际上我们即在追逐。当我们追逐的时候,整个外境都在配合我们追逐,这个境非常的广大,不可思议。这个广大不可思议的境,就是心境。现象当中都是心的境界,这让我们感觉到人生很丰富,很丰满,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些都是让我们不断沉沦的原因。我们没有经历过,有好奇心,而这个好奇心也可以说是我执的一种表现。人对未知有很大的好奇,这也可以解释人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因为人想去摄持境界,或者说想去解决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对物质世界的开发,无论是娱乐性的,还是现实性的。比如原子弹,原子弹是什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是物质,本来就具有的一种能量。当人类了解这种能量的规律时,把这种能量加以构造,让它展现出来。所以,人出于现实需要造出原子弹,在心和境之间,或者心和物之间,人以为自己可以管控物,但实际上物是无情的,它是管控不了的。当然,人认为自己可以管控,对不对呢?是对的。在和平年代一切有秩序的前提下,人和它的链接是可控的。但是人忘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管控者本身会出现问题,整个社会也有失去秩序的时候。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原子弹就成为了我们以妄想、执著所造,反过来又限制我们生命的一种东西。

《华严经》中谈到了生命的三原点:自证觉世界、器世界以及眷属世界,它能够解释一切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世界叫做器世间,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和认知之间有链接,这个链接是我们所说的时空隧道。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物质世界不可思议的缘起力,二者会不断地通过眷属世界发生作用。所以,一个念头当中就涵盖着这三种世界,一个时空当中也涵盖着这三种世界,一个生命也涵盖着这三种世界。这三种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的状态。

混合的状态叫做“和合相”,“和合相”是现在人所说的没有纯粹的物质。在器世界,是否有一个纯粹的物质呢?没有。器世界我们可以认为是物质世界,比如这朵花,它难道只是一个物质吗?有首歌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这首歌我们就可以明白花儿不是我们单纯感受到的物质世界。因为在眷属世界,它一直存在,我们现在这个眷属世界是我们生命的主体。这个眷属世界是一个平台,会不断地接收到来自意志的无量信息,也会接收到物质世界的无尽创造,所以很复杂。在自然的存在当中,所有元素都是混合相。

古人非常聪明,把我们现在的世界叫做后天的世界。后天的世界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一个由三种世界混合而成的世界。它的信息比较庞杂,这也可以解释我们人类为什么不了解生命,为什么难以摆脱自我。因为我们所有的自我和境都是严丝合缝的存在,我们的心和境是混合的,因此很难分清楚心和境的差别。

心和境交织一起,我们可能认为它是一念心,但是佛教中又说“一念三千”,“三千”是什么呢?三千种世间。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念具足无量的空间。无量的人事物,它们都在和我们产生链接,都在影响我们。这个念头,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它比我们所认为的一切事物都要复杂,一切事物就是和合相。现在科学能够把和合相稍微剥离,让器世界存在的能量得到少分的释放,它的力量就像原子弹一样的广大而不可思议。

这种力量,我们说它是生机。生机是区别于它的作用,区别于它的相,它不是一个没有作用的生命体。就比如我们说一朵花里面有生机,这个生机是它的一种眷属世界。它能衍生出很多问题,绝非是我们用器世界的思维以一个单调的契入点,就能理解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我们认为它红,这只是我们解读它的一种方式,我们完全没有了解到它的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它的世界和我们主观世界的联动性,这是事物的复杂性。

事物很复杂,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迷。迷是一个共相,迷叫做什么?实际上就叫做“惑”,迷惑。当下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迷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迷惑可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和时间、空间会发生关系,所以惑、业、苦是一个不断延续的时间轴。我们看不到自己在迷,当然也不知道自己有惑,也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有命运的业力。这是迷惑得多了,和时间联系得多了,就产生一个动向、一种业力,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业。

第二节 被动接受与主动抉择

我们生命的背后有业在支配,这个业让我们投胎,让我们成为男人或者女人,这个业决定我们的智力、我们的容貌、我们的一生……业和业之间还有联系,比如我们会碰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解读了这个规律。比如用八卦的原理,可以知道业的时间轴和相是什么,能够知道外在的业的轨道,也就是我们的六十花甲,三元甲子,一百八十年,乃至于可以推出三大阿僧祇劫的不重复性、循环性。

从业当中,可以观察到我们外在和内在发生的联系。每个人的属相是过去世的一个惑显现在今世的一个端口。这个端口是起点,我们带着起点的标识,终点也要回到这里,我们一定有着与这个业相匹配的因缘。中国人已经把它研究得很透彻了,而且把那个链接解释得很清楚。所以属相又称作“肖相”,“肖”是肖像,意为我们属于这一类等流的结果。就我们的业来说,由于我们造惑的时候有相对性,所以由惑所感的业也有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在共相的背后,属于我们的自相,是我们在共业中的别业。

共业是我们现在共同遇到的时代因缘;别业是作为我们生命体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比如我们的长相、个人的福报,这些与个人命运相关的业。共业都是集体的贪瞋痴所感的,别业是每个人造业的程度不同,选择不同。比如,我们选择了贪,他选择了瞋。这个时空非常神奇,它会在共业的前提下,按照时间轴,根据我们的惑,编出我们的程序。我们的程序和他的程序虽然互相影响,但就好像两个星球围绕着太阳转,大家在一个同心圆当中运作,各有各的轨道,不相混杂。这是诸法皆有自性,我们有我们的命,谁都代替不了。

从共相来讲,所有有漏业的显现以苦为总相。苦的别相是什么呢?八苦或者三苦。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可能有些人对这些苦体会不深,因为人生经历有限,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生老病死。有句话说“未造生,先造死”,生是偶然,死却是必然。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却不一定都有怨憎会、爱别离。这个说不准,这种苦不属于器世界。在器世界中,每个别业的程度深浅不同,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判断这个人会不会受怨憎会、爱别离之苦。或许从现象上受了,但是每个人心力不同,心可以很强大,所以感受就不同。有些人看似心情一直都很好,他没有感受到苦,难道这也叫做苦吗?这叫做行苦,行苦是种变化之苦。因为变化,所以不可控制。

人都有记忆,比如,我们年少时离开了亲人去闯荡,充满自信,充满动力,可能当时心情很好,但是当我们到了晚年,会受记忆之苦。我们会想起曾经经历过的一个个美好的刹那,就算我们的身体和心态再强大,也很难拯救自己从那个苦中出离。所以,苦不一定是当下的感受,从一种普遍性去谈,它是生命内在必然会发生的一种悬崖式的坍塌。这是佛说法的原因,他说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只要我们有心,就一定会感受到苦,并不是我们当下的感受很好,就能够遮盖苦的本质。

佛陀谈的苦是一种境界,而非感受,这种变化才是人生真正无法操纵的。如果我们觉得这个变化还不至于出现问题,但是它的不可掌控性很可怕。我们的未来会是一个被动的生命。命运的黑手就像拿着一把刀,我们如同案上的肉,任人宰割。这么说好像有点儿残忍,但真相如此。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察,会发现这个生命当中的黑手,实际上是自己的心造成的。这是佛法揭示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实相,实相即真理,而非现象。

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百年人生中,自己的念头每天都在现象里面打转转,怎么可能不迷惑?怎么可能不造业?怎么可能不受苦?我们在当下受着过去的苦,由于迷惑,又在当下培养着未来的业。佛法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叫做“不受后有”。当修行人知道这些生命轮转的真相时,希望能够“不受后有”,不再期盼我的未来会怎么样。他知道未来是空无自性的,是没有本质的,是一个幻觉。当我们发现一切是幻觉的时候,就有可能恢复醒觉。

如何恢复醒觉?这是关于我们生命的顶层设计。生命的顶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是:第一个,诸法的缘起性;第二个,我的愿力——我对生命的愿景;第三个,对资源的运用。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大概知道生命可以被动接受过去业力的延续,也可以主动赋予它新的生机。然后我们聚焦,我们想要一个如我所愿的、不受后有的、非常完善的未来,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愿景,这是主动的生命抉择。

为什么要主动地抉择?因为我们过去一直都在迷惑当中,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己不满足的地方,但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现在提供出来一个愿景,这个愿景来源于成功人士的资源共享。哪些成功人士呢?古往今来很多成败都可以让我们借鉴到经验,而其中佛教修行成功的人士——佛陀给出来的方案,我们把它视作资源的共享,并加以运用。

如果想实现我们的愿景,获得主动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运用我们的资源,它代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代表了效率。在佛法当中,把运用资源这个问题讲的有点儿宗教化,叫做“诸佛加持力”。诸佛的加持力,是一种力量,这个加持力是指佛成功的经验和个案,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带来借鉴和影响。因为佛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因此,我们把诸佛加持力——其成功的经验和个案看作资源。此外,佛陀的成功都是遵循着缘起的自然法则,不违背时空的自然法则。一切事物的产生、延续、发展、消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缘起性空。所以佛陀说缘起是无我的,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律。

比如,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法律是大家生命的共识,这个共识有其科学性。所谓诸法缘起,是指一切事物都是条件下的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成。条件不具备时,它可以被打破,但是条件具足时,我们也要遵循。对于诸法是从哪里来的,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有些宗教解释,诸法是神造的,这种神造说与诸法因缘说明显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有种种说法,基本上错误的多,它的不合理是可以通过我们人类的智慧分析得到的。为什么不合理,人类还能够信服呢?因为人类有惑,迷在现象当中,对很多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人云亦云,实际上是认知的错误;而佛陀能成功,因为他是从缘起上认知一切事物。这种认知是科学的,它客观、合理、公正,能够指导我们佛弟子的人生,能够纠正我们感性的、颠倒的见解。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有生就有灭,其中“因”是主要的条件,“缘” 可以叫做辅助的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果。

缘起法实际上是对因、缘、果的认知。我们的认知,实际上都停在“果”这个层面。我们不知道造成这个“果”是什么样的“缘”,也没看到是什么样的“因”,所以一直在“果”上迷惑。

“果”实际上是一个现象。比如西红柿,西红柿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都比较晚,开始人类认为西红柿是不能吃的,怀疑它有毒。后来有一个人大胆地把它吃了,他带着必死的决心,结果吃了以后没有死,还觉得很香,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经验,同时产生了一个认知,认定这就是“果”。而我们没有吃这个“果”之前,我们不知道它的缘和因是什么。

如果中国没有西红柿这个物种,有人趁我们睡着的时候,在我们床头放了一个西红柿,我们眼睛一睁开,“怎么会有一个红色的珠果出现在我的床头?”我们会产生很多迷惑:首先,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是谁放的,会认为可能是神拿给我们的;第二,可能神要带我们去天堂;如果我们心存善念的话,会觉得神在成就我们;如果我们认为它是毒药,可能会怀疑仇人要害我们……一个现象背后,我们可以有无量的猜测,而这无量的猜测当中,我们猜到的都是假象。

为什么猜不到真相?因为我们看不到缘,也看不到因,没看到这个西红柿是从一个矮小的、说树不是树的植物上生出来的。比如,今天我们吃了西红柿,然后第二天,有人给我们拿了一个西红柿的种子,说,你把它种下去,几个月之后会长出来一棵树,这个树会结什么果,这个果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虽然我们昨天吃了西红柿,但是因为这个果还没有被人普遍认知,没有被命名,我们的头脑里没有西红柿的概念,我们不会认为这个种子和我们昨天吃的果之间是等流的,我们肯定不知道。

第三节 生命的起点

通过对因、缘、果的分析,我们对生命到底认知多少呢?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境界,对事物的判断是由自己的习气和成见决定的,但别人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决定,所以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认为好的事情,别人认为是不好的,这叫做“见”。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颠倒的见、自我的见,而佛法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普遍的、科学的见,所以叫做正见。这个世界有无量无边的邪见、颠倒见、自我见、戒禁取见、恶见,却鲜有正见。

我们看看要想获得一个正见,概率是多么的稀罕。“诸法因缘生”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却一点儿也不简单。这个“因缘说”,只能是佛说。因为佛陀了解诸法的生命三原点(即自证觉世界、器世界以及眷属世界)如何成为一个因,如何成为一个缘,也了解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什么时候成为混合相,在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相,在什么时候又成为延续相。混合、独立、延续,对任何一个相解读不清晰,都会造成迷惑。

佛陀从宏观的角度说,人类的烦恼来源于贪、瞋、痴,它们是器世界物质的不平衡对心理世界造成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佛陀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化繁为简。比如,物质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其中,火朝上,水润下,水与贪烦恼相应,火与瞋烦恼相应。所以,一个人发火了,实际上是瞋心显现了。瞋心显现是因为器世界的火大,砰一下上头了。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四大平衡,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某一种元素向一边倒,要么偏水性,要么偏火性,要么是散乱的风相,要么是坚固的愚痴,很执著,这是地大。

当我们不知道身体和思想的差别,有了自我的遮盖以后,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会说:“我怎么了?”不会想到是自己身体里的四大不平衡了。地大不平衡,我们会感到身体很沉重;火大不平衡,我们会感到很燥热,火气很大,容易发脾气;风大一出来,我们的心很容易散乱,就像野马一样,拽都拽不住,就像风一样,不可系缚。

如果我们想修行禅定,就要学习通过四大平衡让心静下来的学问。当我们明白心和物是有关系的,生理可以影响心理,我们能够如实地看到这个身体,看到现前这个身体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现前,是一种果。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在这个果的精神层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惑、业、苦,铸造了它内在的灵魂。是什么样的灵魂,配比出这副身体,形成了我们不共的基因。这个不共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此生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长相,甚至决定了我们不同的思想和感受。

当我们按照因缘观去看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安,这个事情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大概会知道它未来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用正见整理身心的混乱了。修行是什么?客观地认知,客观地评价,用客观真实的理念去重组我们的认知。当我们在正确的认知下,解读所有生命现象的时候,我们一定是用正见进行对生命的穿越和重组,这是修行。修行是一门科学,它遵循的是正见,它参的是正见的缘。现实世界当中,很少有人能走到因,都是在缘当中。一个事物的出现,受无量条件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产生抱怨?没有正见,没有客观地自我评价。举个例子,我们本来没福报,也知道自己没福报,我们去竞争一个职业的时候,表面上看似在竞争,实际是在比拼正见,比拼人力资源,比拼一个人的福报。我们觉得自己很好,但世界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好,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也如此。而机会只能给一个人,所以我们没有得到这个职位。我们会觉得是他人障了我们的道,看不到他只是一个缘,而在这个缘的背后是我们的生命储备。

我们生生世世的生命储备,决定了帮我们的人有多少,也决定了我们的磁场、能力。也许人是有偏心的,但是真正想要拿起来一个工作,也是需要能力的,这个忙谁都帮不上。就算给我们一个位置,我们的能力也不一定够用。我们只是抱怨别人抢了我们的职位,不会想到就算给我们这个位置,我们也有可能搞不定。就算我们有福报,但有很多比我们有福报的人,对于结果来说,我们不是最合适的。一个结果的产生是很多缘的显现。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就只能抱怨。

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自我评价,通过无量的缘,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是谁,大概能够知道我们可以成就什么。实际上人要通过正见,剥离掉缘,客观地评估,看看我们是谁,我们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的资源是什么?我们的缘起又是什么?可能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没有得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更大的成果,我们应该在这上面努力,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应该培养的。不同的思惟,决定了不同生命的起点。有的人总是用生存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这样的起点太低。

中国过去有句俗语:灶火门上放风筝,起点太低。过去的厨房都是用灶烧柴火,它的地方很小,小到要我们弯下腰来烧火。我们却钻到厨房这个弹丸之地放风筝,岂不是起点太低了!我们的起点很低,生命的风筝根本放不起来,也不会有很大的成果。我们本可以以生命作为起点,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却只知道以生存来概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心聚焦在哪里,命运就在哪里,起点是我们的命运和奋斗。

一个人,如果懂得因、缘、果,就可以扩充自己的生命,因为这是科学,是必然。若不知因、缘、果的正见,一生都活在猜测当中,永远也出不去“自我罩门”的范围。这就能够解释人虽拥有生命,却不能够获得大成就的原因。因为基于过去的培养,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感受,都很难摆脱固有的机会。不能够创造机会,我们的生命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只能被动的,按照贪瞋痴的推动,不断地执著外境。我们也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对生命没有激情,就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模具里了,没有给自己的生命赋予生机,没有给生命成长的空间,那怎么会成长呢?这是人为什么不能够解放自己的原因,苦苦和自己钻牛角尖的原因。

自我是一个“模具”,佛教提出来的无我,是针对我们自我的执实分别而给的一味药。我们要想生命扩容,要想恢复生命的广大和空灵,就要对自我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可以通过很多因缘来显现,不管是妄想、执著、分别也罢,是境界也罢,它都是在动向中成就。所以,修行首先要静下来,这样我们的正见才会发生作用。它在我们的生命深层,会像免疫力扫描病毒一样理清生命的垃圾。正见是真理显现出来的光明,我们要用正见的光明,去照破生命的黑暗。

修行在一念之间就有可能打开我们的潜能。既然一念之间就可以,那么我们正确的认知为什么一直没有显现?是因为我们一直把自我认为是我,我们一直在猜测,一直在自我恐吓,一直背对着光明。所以,一定要调整生命的方向!

第四节 生命的故乡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是以恐怖解读恐怖,头上安头,不知道恐怖是自我的幻相。我们不会在心无挂碍上去着力。心无挂碍,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到生命本来的主体上。当我们回归了以后,就像有了一双慧眼,看到了真实,因为我们具备看见这种真实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清净而圆满的。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发现。

所以,我们要回归到生命的主体,用一双慧眼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明白白什么?缘。缘有无量,它是生命辅助性的因素,是我们生命的客尘。如果主人站对位置的话,客尘是没办法客夺主位的。我们现在是主人退休,主人跟着客人屁股后转,因此造成了生命的颠倒。

妄想、执著、分别,实际上都是生命当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生命本有的光明就能够照破这个缘当中的动向——种种投射的相、扩大的相、散乱的相、颠倒的相。这个时候,去掉了缘的影响,就能显现出因果的等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来是佛,现在成佛是不假外求。而当我们迷在缘中,生命的光明被折射出青赤黄绿蓝种种杂色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哪个是自己。

自我,就像一个三棱镜,把我们生命的光明给分散了,分散到多个空间。它有可能分散在财色名食睡的某个空间,我们若在这里停留,生命就在现象中迷失了,也是在缘当中迷失了。所以我们要用正见去格它,用正见代替缘起的纷乱。佛陀说我们是佛,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正见和缘起。他看到一切生灭都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决定了一切缘在我们生命当中会自我消融。缘消融在因里面,这个因是我们生命的故乡。

当我们回到生命的故乡,以自证觉的光明遍照,再照出这些缘,这些缘都听因的安排,生命的程序就恢复了。我们从此拥有了无穷无尽的生机,也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光明。虽然一切都还是动向,但是这个动向犹如春天的风,让我们很舒畅,它是匀速的,没有颠倒的过患。这时,我们再看我们的眷属世界,它是有生机,有光明的。在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的报身都是清净和庄严的,最重要的是充满快乐。同时我们可以用这份光明去抚慰他人,可以用我们的因缘,成为他人生命的灯塔。如果别人需要我们的话,我们的化身就会显现。

我们现在是站在自己生命的果位上,看到佛陀生命的本体以及自己与佛平等的本体,三点一线,借助佛陀的生命经验,回归到生命的故里。所以,佛陀是我们佛弟子的贵人,但不是主人。我们要明白,佛陀说法是来帮助佛弟子成佛的,而不是来代替佛弟子的生命。佛陀是佛弟子的贵人、佛弟子的老师。我们以科学、合理的自我思辨,检验了佛陀所说的是真实的,所以对他有信心。

佛陀叫做如来,如来的意思是真实。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真实,就好像我们知道当下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能够如实地根据这些生命的蛛丝马迹,就像破案一样,厘清生命,这是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觉醒是最有价值的。佛法不是为了娱乐大家,佛法只是说了一个真相。我们要不要提升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佛教作为一种资源,是我们凡夫在传承,我们所传承的思想是佛陀的,所传承的方法是佛陀的,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要理清楚自己生命的趋向,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到底哪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呢?自己要能拎得清,要聚焦一下,生命不要太散乱。当我们明白了人生是如此不堪,如此不圆满,想要追求圆满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真实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建立在人生观上的抉择。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真正合适的、正确的方向,能够合理地运用资源,那么我们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慈悲的人、智慧的人,一定有能力解决自己人生的问题。

如果我们很痛苦,很自我,很彷徨,我们不自己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难道要等别人来解决吗?我们有资源,也有能力,用就行了。修行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们不敢说修行的现象是快乐的,但修行的本质一定是快乐的。就好像现在天气很热,大家冲破重重障碍,放下手头工作来这里听法,就说明它还是有快乐的,如果没有快乐我们怎么舍得放下工作呢?

修行就是这样,可能从现象上来讲,我们需要选择,但是从真相上来说,我们很快乐。人最大的快乐在于睁开双眼,真真实实地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没白来这个世界一趟。如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知道自我欺骗,自我迷惑,那真是不如不来。因为我们这一趟来的代价太沉重,我们下一期的生命必然要比现在萎缩很多。生命就是这样,我们不珍惜它,不改变它,那么它一定会给我们一个不堪负重的大礼包。当我们背不动的时候,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