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七章 人生五十年的规划方案|《空谷回音:听如孝法师慧解人生五十年》

作者:释如孝
介绍:是自己决定,还是接受外在因缘的给予?在生命这个平台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作用和本体,即佛教所谓的佛性、法性和空性。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20千字
ISBN:978-7-5188-1192-2

内容简介

第七章 人生五十年的规划方案

第一节 愿景

之前我们谈到了,生命是一个机遇性的平台,我们要赋予它什么?是主动地赋予,还是被动地赋予?是自己决定,还是接受外在因缘的给予?在生命这个平台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作用和本体,即佛教所谓的佛性、法性和空性。我们大概也认识了念头对身心转化的影响,以及生命内在的转化机制。当对这些有所了解以后,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在修正颠倒的不正知当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也明白了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以对生命的了解,算了一笔账,我们想利用自己本具的本觉和佛性,赋予生命慈悲、智慧和力量。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整个唐代,这些人的伟大成就来源于生命的互动。生命的互动实际上可以叫做共识——是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个体生命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生命而成就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能够让我们以现在的主动赋予,在未来兑现出一个美好时代。

我们知道人生无常,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获得无限的智慧,这就成为了我们首要的抉择。回顾历史能让我们厘清很多妄念,在这个大的 GPS 定位下,我们能看到许多时空与生命互动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主动地规划生命呢?实际上这就是愿景。

愿景在佛教叫做愿。在法界中,愿是佛菩萨已经实现的、可以兑现和运用的成功个案。最开始,佛菩萨被自己内在的生机和对生命的关怀所激发,因为这种激发,他在真理层面不断地认知,乃至最终成佛,这一切是为了满他自己的愿。什么愿呢?服务众生,他要“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以为佛陀成佛是为了自己,如果他是为了自己,那么他成佛以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我们也不可能在两千五百年之后,还能够知道有关生命真相的传承。

第二节 孔子的五十年生命规划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叫做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指的是明明德,提出生命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与大家分享。去分享是建立世功,再止于至善,这是真理的名言传递。

立德是完善自我,立功是完善他人。立德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刹那,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这个真相犹如光明遍照,内心不再有任何困惑。而后他建立了世功,与人分享,传递给未来的是他所体验到的生命真相。由此我们就看到了从事相到真理的定义,在释迦牟尼佛的言、世功以及德的传递当中,我们知道了人生解脱的途径。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并不是因为标新立异,并不是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去谈问题。圣贤提出来的方案,是我们生命的本具。这个本具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成佛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以他的经验为我们做证明。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是我们把这个问题复杂化了。我们的人生,基本上是一个被信息不断覆盖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长大后对每个事物的看法,乃至于所处的时代,都没有一个参照标准。我们今天有可能否定昨天,整个社会也有可能走回头路,所以没有内在的明德,我们的人生很容易失去方向。

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很清楚,但是我们规划未来的时候又很茫然。人类所有的希望和命题都在未来,但是我们在做未来的设计方案的时候,真的是无处下手。我们就穷尽我们的心思,穷尽我们的野心,想一想,我们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对幸福的概念是什么?比如说想要多少钱,想活一万岁,这些都是目标。我们再想一下,这些目标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成功?我们的目标虽然多,却不一定能成功,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至少我们还有希望。

人有所希望是好的,如何让希望变成现实?不仅仅要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原理去兑现它。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所说的知见。知见是信念,我们到底信什么呢?信念最忌讳的是不断地换来换去,这是人生最大的问题。

所有美好的知见,建立起来是不容易的,它在我们散乱的内心当中,就犹如被荒草覆盖了。我们这一念之迷很麻烦。佛教说:尚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正道是我们不断兑现我们的信念而产生的结果。但是当我们内心是散乱的时候,我们必然会不断地换信念。所以,古人为了治这个散乱,就谈到了一个生命的话题——立志。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去学习,通过学习来了解什么是方向,什么是知见。他志于学,学的是什么?生命之学。孔子到了五十岁方知天命,知道了生命大的前提到底是什么,这时,他才真正地承认了客观规律对自身生命的影响。他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学而立足,通过不断地坚持信念,治了自己的心,达到不惑。

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而不逾矩,这个过程大概用了五十年。这五十年很重要,因此根据孔子的人生历程,我们提出来一个五十年的人生规划。

在这五十年的人生规划中,我们为了清晰,所以取每个时间节点的整数,从二十岁算起。二十岁时发现惑,所以“志于学”,志学的目的是解惑,了解生命之学。这个过程经过了十年,到了三十而立;从三十而立开始治惑,到四十不惑,又经过了十年;从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他的认知达到了完善。

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也按这个时间呢?应该是要靠后些。古人受到的污染少,他们的社会教育体系没有那么庞大,认知还没有那么混乱,只有一门学问。从二十发现有惑,他朝着治惑的方向去,到四十岁不惑,这是很重要的二十年,这个过程是在了解心。“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是心能够控制境。从了解自己的心——不惑,到可以自己说了算——知天命,这又是十年。从十五岁(估算现代人为二十岁)发现有惑,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间,这个十年的过程是在了解惑。了解惑以后治惑,从而达到不惑,最后知天命。

从解惑、治惑、不惑到知见的真正建立,这个过程是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再从四十岁到五十岁,这两个十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想要知天命,首先要把散乱降服,方能达到知见的建立,才能称为立德。知天命以后,他就能够与别人分享了,这是立功,再从立功到立言。

从四十不惑开始,一个人才真正成熟起来;有惑就是尚未成熟,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不完善,向着完善的方向去学习,终于能够治惑了,这个时候应该叫善人。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不完善,想要有一个生命的目标,达到生命独立,需经过十年;从生命独立,达到不惑,成为一个善人,要通过十年;从一个不惑的善人,到知天命,富有天下,还需十年。

我们想,从生命独立到不惑,这中间他主要在做什么?实际上他大概只做了一件事情——治心,也是治惑——降服身语意,喜欢规矩。从生命独立,到自我提升,他喜欢规矩了,不违背规矩了,他用规矩来让自己向着生命的方向靠拢。他十年磨一剑,坐了十年冷板凳,不断地和自己碰撞,最后功夫上身,可以不惑了。

所以,他从喜欢规矩到不惑,再到富有天下,和万事万物对接的时候能够自己做主,这是心决定。从他喜欢规矩开始,他就不和宇宙的善的能量对抗了,这叫做顺善入流,这个入流是入天地的规矩之流。第一步是入心的规矩之流,降服内心的散乱,从而达到不惑。然后再与天地间万事万物对接,入天地的规矩之流,不再违背宇宙的客观规律。这时候他与天地同频,接收到天地给他的信息,并且对所有信息都不逆着解读,这时候他叫入流了。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相遇

一个人在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叫返璞归真,如同我们从那一念入了母胎,经过五十年的循环之后,和天地同频,一呼一吸都不再制造摩擦了,没有摩擦就叫做入流。此时知天命,默然而住。

我想一个人到五十岁,如果他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话,他的废话确实就少了很多;相反,可能越老,话越多。所以人家觉得烦,不是因为话多,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远离天地的那种生机了。为什么大家喜欢小孩呢?小孩是灵动的,充满了生机。很多人身体里面装满了杂质,他的生命是枯萎的状态,人家看着烦。人给自己的生命空间越来越满了,如果我们能够清盘,就回到了天地的怀抱中。

我们中国有个人叫黄永玉,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趣的人。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受过弘一法师的教化。他很调皮,这种人生命能量太足,真的是找不到对手,所以他看待世界的心态有点玩世不恭。实际上他和弘一法师一起对话的时候,弘一法师没有说什么,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只要谈到弘一法师,内心都是波澜壮阔的,不知道怎么办。

那年在泉州开元寺,寺院里开满了玉兰花,他看玉兰花开得好看且没人看管,就蹿上树偷花,结果碰上了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一个很疼惜万物的人,看到他把树给折断了,就问他:“你摘花干什么呀?”他说:“老子高兴,想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结果弘一法师并没有动怒,还招呼他来禅房里坐一坐。

进了禅房,弘一法师和黄永玉聊起来,交谈中得知黄永玉喜欢绘画,便和他谈起了美术。从文艺复兴三杰聊到国画,弘一法师在美术上的见识令人惊讶,黄永玉这才知道遇上高人了,才知道眼前这个老和尚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黄永玉没有拜师,但是他和法师成了忘年交。圆寂前四天,弘一法师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他得知弘一法师圆寂后,整个人嚎啕大哭。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碰到圣贤无言的教化,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就像我们没有办法解读孔老夫子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对生命有感觉的人特别有情义。孔子曾经在弹琴的时候,因为思慕文王的德行,二者的生命境界在无言的相应下,发生了链接。他在琴声中,见到了周公,看到周公的眼睛很深邃。在孔老夫子晚年,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心力越来越衰朽了,他说我都梦不见周公了,觉得自己的生命要结束了。

这种圣贤的境界,是我们所谈到的默然住,虽默然住却有生命的情怀。他们的感情很丰富,并不是木讷的那种默然,而是他被自己所体会的境界,所激励、所感动,又不能说。天地万物有大美而不言,他用默然对无言。孔老夫子五十岁的时候知天命,这个天命是他所体会到的生命境界。看到他对周公的思慕,我的解读是:他穿越了时空,两个人的生命同频,在同一个境界里确实真实相遇了。我觉得这并不是像相思病一样的跳出来的一个幻觉,我认为是真实。在真实的境界下,生命是可以穿越的。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当年,佛陀快要圆寂的时候,他要从毗舍离前往拘尸那的娑罗树林。在他跨入拘尸那国之前,他站在毗舍离的一块石头上,最后一次回望他的故乡。为了报答这片故土,佛陀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告诉阿难,这是如来此生最后一次回望故乡。那些追寻生命方向、对真理怀有渴望的人,生生世世对我怀有信念,为了报答他们的这份情义,我将祝福和感恩之心,化作这个石头上的脚印,以此作为真理的凭证,并供后人纪念。

当代的星云大师也是如此。大师把生命看得透透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有情怀的人。他跟他的弟子讲,你们尊我为师,本来按义气来讲,我要一直陪着你们。尽管如此,我们也得尊重自然的规律,我此生会先离开,但是我相信我来生还可以报答你们,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信念与追随。

这些对生命有真实体验的人,从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奉献,从来没有后悔,这种生命境界让人很感动。这样的人,既自信又充满了情义。一个人的生命,经过治惑、安心的实践,他最终会懂得如何与宇宙规律互动。他能够全盘地存在于这个空间当中,并且完善生命的美妙和无尽的庄严。那么这个人,是从一个不完善的人成为了一个好人,从一个好人又变成了一个富有的人,从一个富有的人达到了安住、入流。他住在宇宙当中,达到了立德的完善;立德完善后,继而立功,去弘法利生;最后,他在弘法利生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所有的世功得以完善,继而留下言教。他给更多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思考的空间。就好像一个苹果成熟脱落后,会种下种子,留待于未来。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与他有缘之人,他都做了度化,未得度者也留下了得度的因缘。很多佛弟子基于佛陀对生命的体验,证得了阿罗汉果,得到了出世的功德。这是佛陀的证悟给世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福报。佛陀创立了圣教,他为未来的众生留下了火种。在他的一生中,与他有缘的人,他做了安置,与他无缘的人,他做了回向,送去了祝福和因缘,而且他为未来留下了最宝贵的教言。

第四节 五十年生命规划的大概历程

我们大家想一想,如果从现在开始,经过十年的评价,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有勇气追求生命的圆满吗?我觉得十年能做到,都是上等根器了。很多人一生都在拉锯,对自己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因为他没有接受生命之学,他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他不知道,就不想学;他从自身的体验当中知道自己有迷惑,他就会志于学,去寻找资源。

孔子志于学是从十五岁开始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开始志于学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在正确地评估自己,寻求资源;寻求到资源后,第二个十年是兑现这个方法,这个治惑的过程需要十年,从而达到不惑;我们从不惑达到和宇宙的链接,完成明明德,还需要十年;在明明德之后,开始亲民,与人分享,立功也需十年;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立言,还需要十年。这是一个人五十年生命规划的大概历程。

如果我们想要探寻生命的方向,我们的人生需要必要的成长环境和历练的阶段。比如,我们要有睡觉的时间,还要有玩耍的时间。生命没经过玩耍的阶段,也不行。当我们经历过了,就好像小孩一样,他有了玩具的陪伴才能健康成长。所以首先要完善身心,身心的完善得二十年。

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基本上身体和心智已经完善。当然,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大部分人通用的时间算法。从二十岁开始学,到三十岁生命独立,独立意味着我们可以生存,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但我们还没有成为专业;再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在生命独立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满足生存的需求,还可以思考生命,这个过程都在治惑,生存和生活并驾齐驱;四十岁治惑成功,再经过十年,到五十岁知天命,生命的谜底已经揭晓;此时认知和行动可以进一步向前,再到六十耳顺,七十随心不逾矩。

所以从二十岁开始看到方向,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刚好五十年。现在的人寿大部分是超越七十的,那么我们这一生想达到生命的升级,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也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有可能的。至少五十岁到六十岁,实现亲民是有可能的。

当年袁天罡给李世民算卦,算出来了武则天要夺天下。李世民就说赶紧把这个人找出来杀了,袁天罡就跟他讲:“陛下,你不要把她杀了,杀了她很麻烦,会增加仇恨。你算一算时间,你现在不杀她,就算她夺了天下,那时她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了,她会是一个很慈祥的人,正是亲民的阶段。”所以人到了六十岁,在花甲之年,经历了人间的荣辱、苦乐感受,他释然了,亲民也有条件了。所以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亲民是有条件的。六十岁到七十岁,是可以让人真正达到光辉的十年,这符合自然的规律。

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我们看,做任何一件事情,真的要有耐心。我们读书得十年,创业没有十年也不行。看看那些创业的人,创业三年,企业没倒,是靠运气,十年没倒,是靠管理。所以经过十年,我们才真正能摸索到一套管理的方法。就算我们有点儿福报,能撑得过三年的危险期,如果想要做到十年以上,就要看人力和经营的能力,事在人为了。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他贵为王子,都去追求生命的升级,追求生命内在的安乐,追求明明德与内心的完善。他觉得身心散乱很不舒服。如果现在有谁说心乱如麻的感觉很舒服,我真的想要拜这样的人为“师”,求教一下他对这个舒服的概念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境界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不以任何的我执而改变,苦瓜连根苦,甜瓜连叶甜,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是人类认知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叫做如实。

没有一个人的幸福能从追求我执获得。现在很多人很幼稚,很迷惑,认为那样很快乐。就好像一个大人拿着小孩的玩具,天天玩,而且认为很好玩。不仅如此,他还想让别人也跟他一样放心地玩。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有病,成年人玩小孩的玩具,还说很好玩,他不是自我欺骗是什么?他不仅自我欺骗,还要欺骗别人。一个不成熟的生命就是这样可笑。我们是不是也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这样可笑呢?对未来没有任何展望呢?真正让我们内心能如此反问自己的,是佛,他跟幼稚格格不入,这些东西是玩不起来的。

我们看到现在,有些人自以为他的生命很丰盛,我们会觉得他很可笑,他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他不愿意睁开眼睛,有点儿像皇帝的新装一样。他从来不知道精神是什么,也分不清楚什么是感受,什么是低级趣味。他的快乐是以否定别人的成果为快乐,实际上这没有任何价值和方向可言。好的东西就是好的,不会过时,过时的一定是不好的。真正的精神结晶,是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的。

我们的我执很强大,一直在自我欺骗。人不愿意觉醒,不愿意面对,经常在逃避,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人生如何。试想一下,曲终人散之后,我们是不是还会执迷不悟呢?恐怕这一天等不来了,所以人应该尽早地醒来,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