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分享

第六章 智慧的思维模式|《空谷回音:听如孝法师慧解人生五十年》

作者:释如孝
介绍:玄奘大师有出世的思想,他观察到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因缘果报。当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果报的时候,就能够悲悯这些无明的众生,乃至这些强盗,看到他们在造恶业,他们的未来很可怜,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痛苦的无限循环,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页数:220千字
ISBN:978-7-5188-1192-2

内容简介

第六章 智慧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玄奘的精神与风骨

佛陀出现以后,人类有了一个和合增上的缘。在中国,佛教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

唐代,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在唐代,有对生命真理的发现,有对美好的追求,也有对内心清净的向往。那种气魄,那种观念,那种境界,都蕴含在唐代人的精神风貌中。唐诗、宋词、元曲,代表每个时代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其中唐诗真的能给人一种禅意。唐代的人很空灵,而且很踏实,很美好,乃至于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边塞人士都在思考生命的话题。玄奘大师这样伟大的人之所以出生于唐代,一定是有其时代背景,不是无缘无故的。为什么在唐代之后就没有这样伟大的人了呢?

唐代真的是不可思议,比如玄奘大师,我们暂且不说他在佛法上的成就,按照现在国际社会给他的评价,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翻译家,又是一位旅行家,从文学的角度,他又是文学家。玄奘大师的文学作品我也拜读过,那部《大唐西域记》真的是波澜壮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福报很大,每个人都有旅行的体验。但是我们能像玄奘大师那样,完整地记录下每个旅行地的风土人情吗?我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我旅行回来之后,回忆去了哪些地方,很多地名记不住了,见了什么人记不住了,吃了什么东西也忘了。当时觉得很好吃,很有新鲜感,但回来都忘了。我们到了哪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多少人口,有什么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我还比较关注,大概能记住一些,但是这个国家很多相关的资料、信息,却很难记得清清楚楚。

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大概写了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吧,每个国家有多大和它的风土民情,他都做了一些描述。当时他去印度的时候,印度小邦林立,有一百多种语言,而且基本上是以族群构建的小国,单记那些名字都很不容易。而他所描述的那些国家的风貌、特色、人们的性格,所用的语言特别美妙且富有意境。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前后有17年。他回到大唐以后,太宗出于政治需求,想了解其他国家的治国方针和风土人情,让大师汇报所见所闻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地方,玄奘大师都叙述得特别到位。我不知道太宗皇帝能不能够看得懂,反正我只是看懂了文字,却不知其中境界。不要说十分之一,当我们看过这些国家的描述,再合上书本,根据文字记录的信息去观想,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可能只是1%,因为他的语言太简练。他所描述的这些国家连在一块儿是一张地图。这个国家到这个国家是多少公里,这个国家在什么位置,这个国家最主要的城市有多大,有多少人口,有什么出产,有什么性格,一切信息就像一张清单。印度人很悲哀,他们不注重记录历史,所以他们考古都要借助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

我们再说一个关于玄奘大师的小故事。玄奘大师有一次和一群商人从一个小国家到另一个小国家,路上遇到了劫匪。劫匪把这些商人的钱抢光了,并且还要以活人祭祀他们所信奉的神。他们看到玄奘大师长得很庄严,心想如果给神献祭,神一定很高兴,所以就押着玄奘大师走上祭坛。此时发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幕,霎时间黑风四起,河流涌动。这些劫匪很紧张,猜想是不是神不高兴了,马上就去占卜。占卜结果告知不能伤害这个人,我估计他们信仰的那个神也害怕。然后这些劫匪就问大师的来历,才知道大师是从大唐来此求法的圣僧,这才把玄奘大师给放了下来。

当然,整个过程玄奘大师都是泰然处之。劫匪把玄奘大师放了之后非常沮丧。此时玄奘大师哈哈大笑,那些人就搞不懂了,说你这个人神经病,什么都没有了,前途茫茫还能笑得出来。玄奘大师接下来就给他们讲佛法,讲中国的文化。他说我们此生的大宝是肉身,虽然我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但我这个大宝还在,焉能不高兴?他非常洒脱,置生死于度外,在任何时候都是欢喜的。相比而言,我们现在人的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无事都要起三分浪,人家有事都还风平浪静的。

玄奘大师代表了唐人的一种风貌。实际上说白了,他也是个人,他为什么有这种豁达的思想?这是文化的痕迹,他自己解释得很清楚,得到一个人身是最大的幸运,还有什么能与之相比呢?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懂得珍惜的人,无论何时都是正能量满满。玄奘大师有出世的思想,他观察到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因缘果报。当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果报的时候,就能够悲悯这些无明的众生,乃至这些强盗,看到他们在造恶业,他们的未来很可怜,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痛苦的无限循环,但他们自己不知道。

玄奘大师所有的努力是为了让所有众生能够受用到佛法,这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他全心全意传承着智慧,他知道只有智慧才能搞定一切问题。这是玄奘大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通过修行和学习累积所成。它前有开创者,后有传承者,它是共同的记忆和资源,它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在伟大的时代,兑现出生命情怀和理念的人,都获得了生命的境界和快乐。

第二节 知见·无明·因果

这个世界是不完整的,但只要我们拥有智慧、慈悲和力量,它就会不断进步。这个世界的不完整,给我们留下了学习的空间,如果我们不能学习,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差别?我们的生命形式、思维模式如果不能够改变,我们真的是一个教条的生命,一个死机的状态。畜生正是因为这种状态,所以它没有办法拥有生命的主宰权;我们虽然拥有,却放弃了,那么我们的生命会提升吗?

一念之间,我们会看到很多因缘。而因缘是动态的,那么对于不同动态现象的解读,其背后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知见。在生命当下这个平台上,我们想唱一出什么戏?想编一个什么样的剧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我们承认不承认今天这样想,未来就会这样展现呢?在过去的累积、现在的平台和未来的展望当中,我们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呢?我们看历史,就要以这种角度去看。

失败者有千千万万的结果,但是理由常常是,他们都是听从负能量知见的指挥。而成功之人,他们的灿烂、他们的美德、他们的成就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出于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真实的探究,这些情怀让他们暂时脱离了无明的状态。在上下探索中,他们找到了方向,从正确的方向中寻求到了榜样和原理。他们的人生在同样的动态变化中,成就了不同的境界。这是我们探讨五十年智慧人生的规划的意义所在。

因果的法则都是通过时间去兑现。纵观历史长河,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看到了玄奘大师这些人格的榜样。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智慧的思维模式,从小到大的发展,对真理的不断认同。

还有一种结果,是它不需要人的主观设计,就会出现的。在无意识的状态之下,它没有反作用力,只是随顺着生命的无常、苦、空而兑现出无尽的轮回,不断地重复无厘头的妄想、执著和分别,这种生命没有幸福可言。我们不去拼搏,就会一直按照无明的状态不断地延续下去。

这个是我们要深刻了解的真实的存在。遵循了它,我们的生命就有可能换轨道;违背了它,就有可能招致生命的黑暗。虽然我们不知道下一辈子会是什么样,但是这辈子的不圆满,就证明了我们的人生是需要开拓和努力的。

第三节 法性、佛性与空性

坚固的妄想、执著、分别,是我们生命境界中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也是缘起。而我们内在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却不是缘起,是生命的本性,是我们本性当中最真实的流露。外在的妄想、执著、分别,皆是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在心性的学问当中,我们会有一种对本觉和始觉的探讨。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他所发现的生命真相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也是佛教的平等观念。这个观念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佛陀在他成道的境界当中,发现了这个实相——一切有情皆有平等的觉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狼性的原因,狼性好像是残忍的、狡诈的,但这是我们平常的观念。在狼性的背后,也能够显现出一种美德,正如它对孩子的那种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缘起的,并不是给它一个因缘,它就会这样,这叫条件下的存在。它超越了条件的存在,不是生命的本能,而是生命的本质。谁教会了狼要这样子对待它的孩子?狼的这种慈悲是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本然具足,这是“在凡不减”。好像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劣等的生命,但它有着与佛平等的一种情义。这种情义有时候会让它的生命跳级,甚至超越了一些人的境界。

偶尔会看到有报道,讲继母打骂前任妻子的孩子。甚至我们还会看到亲生母亲把孩子活活打死或者打残的案例。从这两个非常极端的个案来判断,人有可能覆盖住本有的真性情。但作为狼,它也可能会显现真性情。当然,这个显现是当下的,我们叫做始觉,始觉是基于本觉才有的。本觉不是存在狼性里,而是存在佛性里,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本觉。本觉的存在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超越了所有时空,是生命真理的一种体现。当它在某种因缘下显现时,我们叫做始觉。

本,是本来,本来是这样,碰到因缘才显现。坚固的妄想、执著、分别,不是我们生命的本来,它们是因为某些磁场给我们的混乱信息当中,我们迷失了,才被各种条件决定而产生。所以烦恼是没有自性的,而佛性是有自性的。

这个自性是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智慧、伟大的慈悲。伟大的智慧,指的是我们能够知道万事万物是什么样的,这个“能够知道”是本觉。这个“能够知道”是一种天性,甚至是超越了天性的一种佛性,我们把它叫做法性。法性的感性部分叫做佛性,法性的理性部分叫做空性。

法性、佛性和空性,是本觉所展现出的三种名言所诠。法性,是平等的观念,一切诸法平等。空性是什么呢?空性当然是空灵,在空灵当中是无限的重组性,能够无限地创造出生命不同的美德。这种主动的创造性,是始觉显现。始觉是在空性中显现出的慈悲、智慧和力量。慈悲、智慧和力量这三种美德,当我们出现这种需求,或者有因缘的时候,它们就会显现。当它们真实显现的时候,生命充满生机,这种生机会显现出生命的感动、生命的主宰、生命的记忆、生命的美好。所有的美好都是基于主观愿望,在空性的基础上空掉了烦恼的遮覆后,所组建的一些美德。

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法性和空性。那么佛性是什么?佛性是唯明、唯知、唯觉,是生命中甚深的率性,是生命真正的开发性,也叫做本觉。本觉,是生命中自带的觉性,但是我们一直没用它,它被深深地包裹了。

本觉会通过三个层面显现:有时以万物平等的法性显现;有时以无限重塑的空性显现;有时以充满了情义、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力的佛性显现。对于无情的世界,它显现出平等,这个平等是真理的缘起性;对于重塑美德来说,它能够空掉烦恼,能够在废墟上把生命的能源重组成美好;从感性的基础上来讲,它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设计性、无限的灵动性,不可限量。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佛性的这种堪能性,可以叫做情怀。情怀能成就事,能够改变现状。空性能够改变一切资源,法性是“用”的原理,也叫做缘起性。缘起体现的是法性的平等性。平等性是我们给它什么,它就给我们兑现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水知道答案》。我们给水一个美好的名言,水就显现出名言所说的美好境界,展现出美妙的形象;相反,它便展现出一个丑陋的形象。我们的心给它什么概念,物质就会以这个概念的频率重组。一切物质是无我的,这就叫平等性。我们给它什么,它百分之百拷贝什么,这个拷贝是在原稿上拷贝。完全一模一样叫平等,不做任何增减叫平等。无论在物质界,还是在所有生命形式中,这是通用的原理。

空性,又可以看做是无限的资源,为什么叫做资源呢?因为它能够清盘。一切的存在是我们推动了它,但它的结束是自然地退出。这种自然地退出,是道家经常谈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说它的空性。这种空性能够把从平等性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原生的事物,在这里终结了。终结是在刹那灭的基础上再以新的展现,这是流动相。正是因为有空性,一切流动是通畅的、可能的。所以空是一种资源,它是基础,缘起是平等,在一切缘起的背后是空性,进而展现出情怀和美好。

佛性可以叫做报身,空性是法身,法性是化身,这么说不一定对,但是有助于大家理解。它们表现在物质世界,作为精神统领物质,它就是法性。所谓的法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没有一个精神主宰,只有平等的显现。本觉,它的层次很丰富,是构成万事万物,而且在世界生成之后,还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我们所追求的真理,是本觉。

本觉是本体,始觉是显现,显现为法性、空性和佛性三个层面不同的运作。当本觉和始觉合二为一,即是一念心,既是佛性,又是空性,又是法性。这个时候展现出在法性的平等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佛性的情怀,能够建立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是根据诸法缘起的平等性,以人所有美好的愿望,而显现出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折射出了我们心中的大乐、庄严和无穷无尽的生机。

我们所在的世界也是遵循同样的原理显现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包括地球,都是我们有漏的共业所感召。只不过在我们有漏的感召当中,还有一个三时三世的相续。我们现在想什么,未来就成就什么。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给它一个设计图,加以时间、物质、空间,就能兑现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一切要靠时间来成就的。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有摩擦,有能量的消耗。我们给它一个东西,它返还给我们的可能和我们想要的有差距。但作为法性来说,它却是慷慨的,它展现出佛性的一面。我们给它一粒种子,它给我们一个麦穗,大概是五六十倍的增长。这是因为时间空间的果是相等的,但数量是异熟的。

在这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互相的交流当中,一个事物推动了一个事物的发展,这个就叫做条件,在佛教叫做缘起。而它的这种缘起当中,一切都是有可能存在、发生、发展的,这就叫性空。“性空”是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可以称性发展。但它的发展具有因果的阶段性、时空的等待性,是这样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充满了生机。

第四节 轮回

无意识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是我们顾此失彼的一种物质性的思维,最后给出一个不可控的结果。我们有很多事情,因为我执的缘故,最后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而我们主观地认为这种方向没有错误,最后的结果和我们想要的恰恰相反,所以人失算的原因是因为“我执”。

正如观察者效应——一个意识体的观察会对物质世界的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我们去观察电子的时候,它就按照波粒二象性当中的一个规律给我们展现。在法性来说,它不可思议。但是因为观察者的主观性,所有的东西都聚焦于这种缘起性。而这种缘起性让我们把一个原本无限延伸朝着360度转动的生命变成了直线性,由360度的结果变成了一个直线性的结果。这是主观世界违背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客观世界又通过变异、异熟,形成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果。所以我们都想要得到幸福,但最后往往得到的一切都是不幸福,这是因为我们错把幸福等同于感受,把两种境界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感受是可以买卖的,所以人都喜欢拿金钱去买幸福。本来幸福、感受、金钱三者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是谁在它们之间画上了等号?是我们对自我的认同。自我的认同作为一个主观者,可以让很多东西聚焦于一个点,相当于画上了简单的等号。这个等号完全违背了法性平等的原则,所以是“不等”。

我们内心会定义、演绎感受,于是法性相应地让我们体验到很多感受。这个感受在我们身心的屏幕上随后会退出,至于退出了以后我们担心与否,那是自己的问题,和法性无关。它是按照我们给的定义演绎的。

人有了自我以后,就发生了颠倒。颠倒实际上是不正知,我们把感受理解为幸福,认为感受可以买卖。所以整个社会就会从对精神的需求,变成对感受的认同。因此是非混淆,价值观混乱。当所有人都认同感受可以买卖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从感受的世界向金钱的世界转移了。金钱的世界,有相对性,有排外性,就连我们的亲人也会被排除。当亲人被排除的时候,代表着情义被排除,情义被排除等于幸福的真实性也被排除了。

我们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建筑师按照我们自己设计的蓝图给我们造了一个建筑,我们却说我要的是另外一个相反的东西。我们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给他的图纸是有问题的。我们远离了实相和真理,远离了事物的平等性。

当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偏离,生命的结果必然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幸福,与我们渐行渐远。我执很厉害,它就像镜头上的凸透镜,人都是倒立成像的。当我们的自我和真理方向颠倒的时候,人焉得不迷?人要迷太容易了,整个世界都帮着我们迷。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是按照颠倒的、迷的缘起创造的。

正如大家都认为感受是幸福,金钱可以买来感受,就等于买来幸福,所以很多人就按照这种思维来行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是无明的颠倒缘起。颠倒的内因,再与外缘和合后,我们的生命将密不透风。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出现,是因为要和这个世界对接,所以我们的心刻画出来这些器官,宇宙再根据我们的思想加工出来。它必然是长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因为够用了,满足了,我们的思想只停留在那个境界了。在这个看似无意识的背后,恰恰都是有意识的,都是潜意识在运作。

潜意识一直在推动着我们生命的延续。无意识是事物的空性。事物的空性,只是缺乏了情怀,而让佛性变成了虚无。一个没有生机的战场,荒草定会占领阵地。空性作为一种存在,一直都在。无论我们是觉悟还是不觉悟,无常要基于空性去运作,念头也要在空性的背景上才能延续。空性就像个琉璃体,潜意识要通过这个琉璃体才能折射出他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变成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变成我们的命运。在这一个个的台阶当中,我们的生命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我们念头一动,整个宇宙因为物质的规律都在帮忙,这就叫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是当下的,识是综合性的。识是一个仓库,收藏了很多信息,就像一个房间里挤了很多人,哪一个能够变现出来呢?哪一个力量大,哪一个就变现出来。我们的每一个观念都对应一个种子,种子是什么时候被我们装进仓库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无明,我们只是对那个事物产生了喜好,并不知道喜好会变成我们的思想,成为装进仓库的名言种子。这种名言种子后期遇缘显现时,会指导我们的行为,而后再形成新的业种子装进仓库,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这种造业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起伏,我们想把控它,就像汽车要飞车了,我们赶紧急急忙忙地踩刹车,这个时候我执就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所以名言种子、业种子、我执种子,从我们的思想到了我们的行为,从我们的行为到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命运实际上是由潜意识深层那种想要把控命运的深刻的我执创造的。但是我们走过的路都有记录,这种记录是色、受、想、行、识,是佛家讲的
“五蕴”。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叫做“色”,对它产生感受就产生了分别、妄想、执著,因为对这个感受的排斥或者认同——“想”从而产生了名言的种子。从这个“想”,再到“行”,已经产生了业种子,到了“识”。这种识种子坚固地储存在我们的命运中,形成我们的成见、看法、判断,当面对下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会马上随顺习气进入到自动程序,就会有我们的判断,产生相应的行为。现象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感受决定了我们的想法,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色、受、想、行、识在我们心理到命运之间搭了一个桥梁,铺了一个台阶。

这个“识” 因为我执的字样,而不断地绽放出名言种子和业种子。识的复杂性、时空性,其海量的信息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展现出命运的悲欢离合与结果。这些都是当下的心不断地见了“色”,而起感受,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往仓库里面加东西。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生命的大海不断地有河流往里面注入,又不断地蒸发,形成降雨,再次注入大海。这种不断地循环,就叫轮回。

轮回很复杂,也很简单,但它绝对不是神话,它很科学。当我们看清楚色、受、想、行、识的运作原理,大概就知道“识”的决定性。这个“识”,我们现在赋予它什么,它就是什么。我们主动地赋予它和被动接受它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识” 当中,我们要想空性、佛性和法性,这是从生命的源头改变。

当我们想空性的时候,轮回的链条就断开了,我们就是在整理自己的仓库。我们生命的仓库里有很多东西,整理叫做什么?断舍离。我们每天贪心,看啥都好,突然有一天反省了,原来自己是个“垃圾大王”,所以现在想要整理我们的家,想过极简主义的生活。我们发现极简主义很幸福,很快乐,因为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些空间。这时候我们觉悟了,这是主动。我们主动地改变生活,不再随波逐流了,可以解释我们的生活了,这是智慧。

第五节 传承不息的文化

当我们开始主动修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赋予生活平等,赋予生活生机,可以将有益身心的健康元素添加进来。不在多,而在于度,这是禅的精神。禅本质在于对内在精神的启发,对精神空灵的创造,对人性情的培养。我们中国古人讲,要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性情。我们的情感需要陶冶,需要净化,就好像身体需要时常洗澡一样,它才不至于保留下过往的记忆和尘垢。精神也是这样,我们要陶冶它,要赋予它新的生机,新的希望,而不是活在记忆和概念里。

中国人最可贵的是,我们的信仰是人文性的,有慈悲,有审美,有思考。如果天下人愿意追寻生命的方向,我愿意和他人分享。如果这些人都甘于沉沦,那么我也自得其乐。虽然自得其乐,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还是放不下。所以在我们中国,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出来分享。唐代之所以有很多圣贤出世,是因为整个社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很多人在思考生命的话题。

当社会达成一种共识的时候,它的那种影响力、福报力、空灵的力量就得到了彰显,从而焕发出不可思议的生机。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反哺当中,这个社会又涌现出一批人才。比如唐代,人可以很潇洒地去做一些事情,都是按照出世的情怀来打理入世的事业。人的精神和智慧是匹配的,超越了他的福报,是以智慧来引领福报的。所以我们会觉得唐人很狂妄,但是狂妄得可爱。现在有一些没有文化的狂妄人,我们看一眼就觉得非常压抑,他对我们的生命好像有一种侵犯。实际上人家也没做什么,但我们好像会有苍蝇飞过的感觉。

唐代整个社会真的是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在流传,现在全世界都有唐人街。可能世界各地的人根本不知道唐人有什么成就,但是他们都是莫名地赞叹。作为一种美好,作为一种记忆,作为一种庄严,永远地流传下去。所以唐人的精神是穿越了时空向我们招手,成为我们整个文化的骄傲。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个人可以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很空灵,白居易的诗很有禅意。作为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念佛偈》,他在诗中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不再写诗了,一生忙于世间杂事,如今背也驼了,走不动了,那么我怎么办呢?我就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他虽然在风烛残年,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好像觉得教条,但是人家活得很整端,人家七十几岁了,写的诗反而更加朴实。白居易做过官,入过川,见过人生的辉煌,也见过人性的丑陋,到最后就想返璞归真。从他说的话就能看出一个佛弟子的厚积薄发。他达到了生命的成熟,从没有失去方向感。

我们再看杜甫的菩萨情怀,会体会到他对人间疾苦的悲悯,对众生的关怀,会感觉到很温暖。我们在中学课文中读过杜甫的《石壕吏》,他的诗中饱含了对人性的思考、悲悯和祝福。通过很现实的描述,给人一个警世钟,启发大家对生命无常的觉醒。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充满正能量。唐代这些文人最起码都是能够搞定自己的人,或者潇洒,或者风流倜傥,但是我们不觉得他们轻浮,而是感受到一种浑厚、庄严。

唐代除了这些著名的文人墨客,还有玄奘、义净、不空、金刚智、善无畏这些真正在影响着现实世界的高僧们。他们一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唐代在各个领域都非常辉煌,而且非常低调,其整体的人文精神风貌,让人非常向往。

唐代的帝王可以说是忘记了自己是帝王,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生命的探索者。历史虽然对武则天没有定论,但是我们最起码要承认武则天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是一个很大气的人。在唐代如此人才荟萃的时代,除了骆宾王对武则天有一些思想上的批判,其他人想批判武则天,还真的很难从她的思想上找到缺点,只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找。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唐代人的厚德载物。他们最起码对武则天是很厚道的,也是很客观、很真实地评价她。只不过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唯一的批判理由,就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已,这未免有些偏颇。

武则天很有文采,我看了她写的文章,觉得特别大气,而且很简洁。她给六祖大师写过一封信,话说得很诚恳,很质朴。她虽然没见过六祖大师,但深知大师是一个菩萨,她说大师为国修福,是为了所有众生在修行。这就说明她对佛教不是迷信,她知道佛教是什么。当然,这跟她有过出家的生活有关系。她懂得佛教不奇怪,但是她作为一个帝王,能对事物抱有这么客观的态度,对一个出家人能如此尊重,确实不容易。实际上她不是尊重出家人,她是尊重文化传承。她的语言用得让人觉得她很清醒,不会自大。

所以她当皇帝,我们真是有点服。她对文化是尊重和鼓励的,她知道文化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她能够放下自己的尊严,去礼敬一个出家人。当时的六祖大师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出家人,是在山沟里备受非议的一个人物。但她就能够敏锐地看到,这个出家人对文化、社会和众生的贡献。这是一种唐代气象。如果没有人发现这种文化价值和文化内在的情怀的话,就不会成就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成就那个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的话,在这种教育和社会的理念当中就不可能涌现出一批如此优秀的人才,因为没有达成一个共识是不行的。

文化对于我们个体生命的破迷开悟,对于我们个体生命的福祉,对于整个社会的秩序、安全、经济发展,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文化是长久的,信仰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信仰可以让个体生命向内觉察。我们要有所觉悟,要有所发现。如果人间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情怀的互动,这个人间有什么意思呢?

第六节 情怀

佛是真正有情怀的人。所有人生的美好,都要基于人生的觉悟,在人生的觉悟之下,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因果这种变化规律,发现正确的路在哪里。我们应该像唐代人那样气势磅礴,有情怀,历恶向善,过一种有激情的生活。

菩萨都被尊为勇士,菩萨都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社会非进即退,我们要想推动它,一定是有情有义的。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最好的态度是要知道底线,要有所敬畏。现在人最大的麻烦是自私。自私到极端是愚蠢,愚蠢的表现是没有敬畏。只有对生命向内觉察、发现与认同,才能够让我们的性情得以舒展。

明清时代,对人性的约束是纠枉过正的。比如妇女缠脚这件事,在唐代、汉代,乃至周朝,都没有缠脚这个风俗,我们也没见到整个社会因为女众而倒退。甚至周朝还有三代圣母:文王的母亲、周公的母亲、武王的母亲。这三代圣母养育了三位伟人,怎么能说把女性的脚缠上,社会就进步了呢?所以明清在某些方面,让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了一个极端。

我们人往往缺少情怀,只提倡责任,对人失去了信心。我们不认为人是人,都是从人本恶的角度去看人,我们没有去激荡他的情怀,没有赋予他生命的意义。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狭隘。在我个人来讲,我不太喜欢明清的建筑,我好像对明清已经打上了批判的符号。历史确实在这个时代有所徘徊,文化也有所萎缩。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信息无障碍的时代。我们现在不是批判谁,因为它已经成为过去,批判它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是站在时代的节点总结过去,为的是在以往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上,要有所发展,有所继承。我是这样的一种出发点,这是现实的修行。

蕅益智旭大师是明末的一位高僧,别号“八不道人”。他对当时的佛教是批判的,觉得当时的佛教已经萎缩了,当然是相比唐代来说。什么是“八不”呢?他看到佛教当时的流弊,既不敢以“古”之“儒、禅、律、教”自许,又不屑以“今”之“儒、禅、律、教”自居,所以他自称“八不道人”。他向往唐代佛教的风貌,但他向往的得不到,拥有的不甘心。这是对当时文化传承状况的一种无奈。但是他个人是超越的,他说这些话是给后代的佛弟子听的,为的是让我们在继承文化传承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现在的佛教也出现了问题,有门户之见。日本庙宇中的有些佛菩萨,中国佛教都不知道他们是谁。而日本的佛教完全是脱胎于我们汉地的佛教,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汉地佛教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我们汉地佛教在明清之后,寺院的建筑都是宫廷式的——中间一个大殿,左右对称,拘谨又保守。而富有禅意的庭院式建筑失传了,具有宇宙时空观的华严风格的寺院也消失了。

我们佛弟子一个警示:不要狭隘,不要认为我们能代表现在的佛教,不要认为现在的佛教是历史佛教的传承。我们丢失了大量的信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让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重新树立起来。在这个树立当中,才能谈到我们的五十年规划、我们所献身的文化事业。为每一个众生的安身立命提供一份资源整合,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